之前看过许多泰国的创意广告,觉得泰式幽默挺有趣,所以当看到泰国的这部《速度与爱情》有点映,毫不犹豫就看了。
听说这部电影在第十二届北京电影节得到最佳影片奖提名,果然看了以后发现这部泰国爱情喜剧片和国内类似题材拍摄有所不同,很有泰式幽默的特色,笑点和包袱都很自然,一点也不尬,影厅里不时有笑声传出。
男主是泰国的人气演员,电影里亲身上阵演绎惊人手速,女主也很漂亮。
喜欢泰式幽默的小伙伴可以等影片上映后去看一下,不会让你失望的。
看完《速度与爱情》让我了解到一项新的竞技比赛“叠杯”,全程笑点挺多的,男主用自己的演技很自然的表达出了笑点,也让我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美好,女主为了男主可以专心练习,一次次的提高0.01的时间,默默的一个人做着生活中所有琐碎的一切,但最终还是没有抵过现实,最后虽然分开了,却也觉得是另一种美好。
【原载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当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在我们这一代人之中变得耳熟能详的时候,俨然,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取代灰姑娘和白雪公主,成为了新的理想、新的童话。
我们期望自己拥有超能力,能用自己的力量战胜生活中不正义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可以让人生变得更加容易。
我们或多或少忽略了他们在获得超能力之前所历经的苦难——父母双亡、疾病缠身、被做人体实验……一方面,是好莱坞并不擅长将苦难示人,另一方面,制造幻梦本是此类电影的使命,使得我们能够沉浸在获得力量、享用力量的快感之中。
然而,我们之所以可以沉浸、选择“相信”,有着一个根本的原因,即: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最初也同我们一样平平无奇。
他们的“咸鱼翻身”,让我们看到了改变的希望。
这是“童话”的魅力,叫我们对未知的明天充满期待。
可与此同时,由于片中所传达的人生教益都建立在超能力的获得之上,我们难免产生一种错觉,似乎顺心的生活只与超能力划上等号,而不是创作者做期望的、将“超能力”视为一种象征(如果有的话)。
于是,到头来,超英电影终究关于英雄的,而非普通的凡人、银幕前的我们。
我们为英雄们呐喊助威,不愿灯亮,因为走出影院,将有一堆琐事等着我们去处理。
我们会幻想:如果自己有超能力该有多好,那么这些琐事将不再是问题。
可是,我们当然明白,超能力永不会降临在自己身上,那不过是一场精心制造的美梦。
因此,当我们面对问题时,便觉得烦躁又多了几分——这确是“童话”的诅咒。
也就是在这时候,泰国电影《速度与爱情》横空出世,博得众彩。
它所做的事情,就是让“童话”回归凡间。
故事很简单,甚至有些过于简单了:一个竞技叠杯运动员为了提高手速刻苦训练,却忽视了给予女友应有的关心与爱,在两人分手后,他必须学习如何独立生活——一个放在当下的电影市场里,可谓无甚卖点的故事。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移向海报,就会注意到这部影片散发着一股浓厚的“戏仿”味道:从片名到字体设计再到人物站位,无不叫人想到著名的《速度与激情》系列,可细看每位人物的形象和他们手里的道具,却发现《速激》正剧的严肃性与(越发离奇的)个人英雄主义都被统统解构,滑稽效果呼之欲出。
对超英电影乃至一切英雄行为的解构所产生的笑点,是本片最大的特色,也是它得以后欢迎的原因之一。
片中,出现了大量的史诗般的恢弘配乐,这在超英电影里屡见不鲜,可在这里,与其相配的动作往往显得过于“鸡毛蒜皮”了:比如主人公练习叠杯,刷新了纪录,背景中的音乐却仿佛是他拯救了全人类。
利用音乐的主观感受和观众的观影经验,通过声画之间的强烈反差,数量众多的笑点就被制造了出来,且屡试不爽。
与之类似,超英电影必备的、具有机械感的字幕也时常出现在画面左下角,用以标识地点和时间,这种做法,一般都出于使复杂叙事变得更简练的考虑,而且也能够增加影片的史诗气质,但在本片中,我们看不到任何有必要如此运用的原因——除了制造笑料以外。
人物设计同样全盘参考了超英电影,却也全然实现了对它的解构,“反派”、“大师”、“帮手”的角色无一例外不是出乎意料的,可他们的表演与功能,加上镜头语言的运用又都在把观众向超英电影的思维上靠拢,就连主人公也在镜头前戏谑地疑惑道:“天呐,这真的是一部讲竞技叠杯的电影吗?
”好的形式拥有自己的生命,但更要服务于内容。
创作者在形式上对超英电影进行解构,目的仅仅是为了搞笑吗?
可以肯定,绝非如此。
正如上文所说,本片是一次让“‘童话’回到凡间”的成功尝试,也就是说,它旨在让观众看到,超级英雄的故事并不只会发生在那些不存在的“幸运儿”或“倒霉蛋”的身上,相反,他们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超级英雄的潜质。
面对繁杂的家务活,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主人公必须从头学起,直面一项又一项挑战。
超英电影中的挑战,是事关生死的决斗,而在这里,则是换床单、洗衣服、擦百叶窗、修抽水泵,这些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麻烦。
戏仿的手法成为一座沟通两种电影的桥梁,让二者的精神变得互通、意义变得浮动,在这个过程里,新的阐释应运而生,主人公的行动竟也如超级英雄一般帅气。
从他的身上,我们惊觉,原来生活中的麻烦,其实并不比超级英雄们遭遇的“低级”;顺利解决这些麻烦,就是我们的超能力。
可以说,这是一首献给平凡人的赞歌。
由此延伸,片中还涉及到关于梦想的讨论。
总有一些梦想被视为对人生的浪费,就像开片的那位老师,要对其加以“纠正”。
超英电影讨喜的一点在于,它给予了观众对自身“不平凡”的畅想,可是,纵使我们平凡,那又如何呢?
对于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创作者有意让一位从事一项鲜有人听说的冷门运动,另一位只想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意图极致地呈现出两个“最平凡的”梦想。
尽管他们最终没能一起走到最后,但拆散他们的,并不是梦想本身,而是实现梦想的人,因为太执着于将梦想“变现”而忽视了对身边人应尽的爱。
暂且不论如何平衡事业与生活的问题,影片至少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梦想的大小,只要能在一方领域中不断努力,就可以活出价值。
超级英雄拯救了地球,主人公买下了房屋,两者体会的快乐,大抵相似。
平凡不等于平庸。
做一个平凡人,挺好。
刚刚看完超前点映的《速度与爱情》,怎么说呢,抛开国语与没有字幕不谈(不知道是不是超前点映的原因,所以不做评价),是我近几年唯一一部差点在影院睡着的电影,影片前半段无厘头又无聊,节奏捉摸不定,时间跨度巨大,人物成长莫名其妙,独白对白十分中二,剪辑过于恶搞,一度让我产生了走出影院的想法,直到影片致敬寄生虫的那一段,我才开始被电影音乐炸醒,影片也才开始好转,可能是因为我建立起了对影片影像风格的认可,对影片中无厘头风格与恶搞情节没有那么抵触了,如同电影海报所说的“玩梗不断泰好笑”,电影中的梗确实密集但与其说是梗,其实不如说是对梗的恶搞,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以反叛,无厘头与十分密集的各种各样的恶搞为亮点的喜剧片,但其喜剧的前提建立在你对影片风格的认可上,也就是对恶搞的认可上,如果你不理解这种影片风格,那么着长达两小时的电影时长就是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但如若理解了,就可以当做有喜剧成分的恶搞电影,对主流的反叛,导演的对影片的自白(或者说我感动)以及巨量的梗与无厘头的情节,还是能够博人一笑的。
但是我依旧不推荐为这部影片而走进影院,除非你也有一场全国冠军的表演可以看[旺柴]
其实结尾点题,让我一度震惊!
正是小孩子无瑕纯净的心灵,才是他们制胜的法宝、武器,甚为惋惜的是上帝赋予他们的灵感、创意都被聪明的大人给夺去了。
小孩子没有贪念,只想守住自己美好的一片空地,你可以想象吗?
那欲发的潜能或许无以估量!
可大人们灌输他们,你知道“奖金”吗,我这是“为你好”,以后你要为“目标”而奋斗,乍一听似乎满满道理,我试问你肯牺牲那遥远的未来去换取眼前的苟且吗?
是故美丽的结局隐藏着莫大的人生悲剧,且正在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里上演……
猛一看影名以为是《速度与激情》,心想泰国也准备拍速激系列吗,再仔细一看是《速度与爱情》,笑死自己的眼神了😝。
点映场看了,真的还不错。
之前看过许多泰国的广告视频,觉得挺好玩也挺有创意的。
这部电影里就有泰国这种梗和笑料,影厅里笑声此起彼伏。
听说男主是人气演员,演的不错,而且叠杯都是自己亲自完成,厉害。
准备在家练练这个老少皆宜的游戏,哈哈。
平时泰国的电影我们这里真的不太多,这部电影值得看一下。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算是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泰国年轻导演,他的《死于明日》和《无痛断舍离》曾风靡国内不少影迷。
他深谙时下年轻人的潮流风气,从女中学生心血来潮的推文,到广告设计师日夜颠倒的生活模式,再到追求极简主义的生活态度,全都在他充满娱乐性而不乏个人表达的影片中精彩呈现,这注定了他的影片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而今年他的新作《速度与爱情》同样大受欢迎,商业上极为成功。
纳瓦彭每次的人物选题极其刁钻,总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他这回讲述的一位顶级竞技叠杯选手的故事,他在备战世界比赛中冷落女友导致分手,同时还要应对一系列生活琐事,最终在家人好友的帮助下赢得冠军。
导演透过夸张而趣味横生的情节让观众接触到这项冷门的竞技运动,也随之揭露选手不为人知的辛酸。
原来叠杯世界冠军和普通人无异,甚至过分专注于比赛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忽略了情感管理。
与其说这是一个竞技高手通往世界冠军的艰辛之路,倒不如说是他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收获与放弃,一边积累宝贵的生活经验,另一边在情感上变得成熟,而不再是总要依赖别人的妈宝男。
纳瓦朋这次肆无忌惮地玩弄电影类型,从片名来看便可知道这是一个浪漫爱情混合体育竞技的题材,不过主人公的备战情节似乎不如他的感情琐事分量多。
最抢眼的是拿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动作片及奥斯卡影片《寄生虫》开涮,在接踵而至的迷影梗里与影迷们心灵相通。
其次,在平平无奇的日常情节里故意配上悬疑惊悚的配乐,其突兀的反差引发掩饰不住的喜感。
再有甚者模仿新浪潮大师戈达尔打破第四面墙,让主人公以自嘲的口吻暗示影片缺乏动作场面,节奏不够紧凑。
影片核心关于爱情与梦想之间的抉择,导演再次成功捕捉到青年世代的生活价值观。
小孩与成年人世界的差异,也透过其他小孩选手的表现与反应娓娓道出,孩子之所以可以不顾一切、全身心投入备战和比赛中,只是因为他们不需要像成年人那样背负各种各样的家庭、工作与社会责任。
不过,全片最为惊喜的要数导演对女性议题的阐述,例如传统女性角色地位在当今的转变,女性彻底摆脱了照顾男人的保姆角色,不需要牺牲自己的事业理想换取男人的首肯,自然更能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芒。
烂片。
除了槽点,没有亮点。
不浪费口舌评论了。
如果忍了开头5分钟还希望后面有所转机的话,超过15分钟的忍耐,应该可以果断放弃,不要在浪费后面的两个小时生命。
居然还乱蹭个喜剧,未观看者别上当了。
话说你们都是怎么在豆瓣上给电影评分的呀?
写评论的这个页面没有给一颗星到5颗星的按钮呀。
其他地方也没找着,到底是咋评的呢?
「哈姆雷特害怕做梦,我害怕生活。
」 ——契诃夫《普拉东诺夫》广深两地刚举办的泰国影展上,纳瓦彭一人,就播映有三部片子(《盗版大师》、《恋爱诊疗中》、《死于明日》)。
与此同时,他最新的片子,《速度与爱情》也出来了。
从玩概念的《36》开始,创作时间不过十年,泰国导演纳瓦彭践行着他艺术与商业并举,为求生存闪躲腾挪,还有“见微知著”的一贯电影主题。
而他更吸引中国影迷或一部分业内人士的,是他更善于和社交网络世代,共同感知迭代嬗变的人类命运,被我们疏忽的,遗忘的,或者漠视的。
这类主题从不同角度被表现,反复练习。
像《时光机》(港译《无痛断舍离》、陆译《就爱断舍离》),就是一个案例,却不巧会被最终译名,带偏去到了生活实用技能层面进行评价。
但事实上,《时光机》是一次检讨照片为代表的往日旧物,它们除了作为被删除、丢弃和遗忘,究竟还可以代表了什么。
新作《速度与爱情》,同样如是。
无人赏识也近乎无快不破的叠杯竞技运动,它对于男主人公,是一个梦想。
女主人公自认没有梦想,也支持爱人去实践这一梦想,日夜陪伴,默默付出。
但梦想化作了流逝的,真实的时间,作用在他们身上,却是不一样的速率(流逝速度)。
男主人公仿佛只能感知到0.001秒的喜悦——机器注视下的打破世界纪录,挑战超级赛亚人之手速,而女主人公却突然意识到十年时间过去了,她作为女人或者一个妻子和伴侣,已经来了人生的断崖边上。
《时光机》或《速度与爱情》,按照纳瓦彭自己的谱系分析,一个偏艺术,一个靠商业(他在电影里抑制不住地自嘲了起来)。
它们共同的特质,是揣摩人物内心的一丝风吹草动,围绕小动作,微表情,抠细节,觅重点,以生命的始末,情感的有无,在“许许多多的不可名状”之中做文章。
而本质上,这并非泰国电影、小清新或佛系的任何一共同面相,而是纳瓦彭的作者特征——近乎十年时间,所孕育造就的感官综合征。
上世纪末,港片最繁荣的黄金时代,但凡有好莱坞大片火了,爆了。
它会迅速被周星驰或王晶等,摘抄揶揄调侃指渋,迅速本地俚俗化,如《整蛊专家》、《破坏之王》与《国产凌凌漆》。
打破讯息流通周期的影像同步,彰显了香港作为娱乐之都与电影宝地的时代特性,纳瓦彭此番的《速度与爱情》,形式上是一回事,虚张声势的场面不断,既有《速度与激情》,也有《寄生虫》,但电影还是表里不一,内在藏着的,还是他的小心思,小玩味,小确幸。
好莱坞娱乐片依赖技术场面,强调完美人设,沉迷虚张声势、大开大合,语不惊人死不休。
到了纳瓦彭把玩的《速度与爱情》,它们无一例外,全部成了小孩子的早慧游戏。
与此并举的,是纳瓦彭的迷影趣味,《寄生虫》之类的角色桥段乱入。
好莱坞娱乐片依赖技术场面,强调完美人设,沉迷虚张声势、大开大合,语不惊人死不休。
到了纳瓦彭把玩的《速度与爱情》,它们无一例外,全部成了小孩子讲大话的早慧游戏,专业术语,就叫:解构。
与此并举的,是纳瓦彭的迷影趣味,穿插《寄生虫》之类的角色桥段乱入。
可眼见的,是他过于倾心,不惜给奉俊昊加戏,讨好影迷。
叠杯竞技作为动作片的一类题材,依然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纳瓦彭在《速度与爱情》中,分植了潜心训练、害怕生活(因日常生活意味着麻烦状况不断)的大高,还有拳怕少壮的迷影调侃、故作深沉好莱坞大片场面调度戏仿(如哥伦比亚少年娃的背影和电话),肆意自我揶揄嘲笑,放任中二激情不灭。
作为世界纪录保持者的Kao,他并没有遇见真正的反派敌手,而是对抗潜藏自己体内的另一人格面相——“害怕生活”的大魔王。
在相生相克的挑战敌人过程中,纳瓦彭把日常生活中,寻常人会遇到,对于不少人却被无限放大的购物选择恐惧症、推销陷阱、地漏毛发、缴纳水电费、绿植浇水、家务噪音等生活细节,一再放大。
一点麻烦都不能忍受,也不想应付的Kao,只为提升人类感知无法察觉、完全由机器说话的0.001秒,却漠视了真实流逝的十年人生——作为妻子的Jay,平时要应付的一切。
Kao很难被定义为成大事者,他似乎沉浸在他的0.001秒之中。
他因为梦想,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台梦想机器,练习、锻造和冲击梦想,除此以外,他就什么都不是了。
两小时的相衡下,与一般电影的最大不同出现了,纳瓦彭并没有移造和否定主人公的梦想目标,而是让他继续他的路,正如支持Jay走她的路——同时也支持Kao继续他的路。
可如此一来,作为实体的,具象的那个家,纯粹作为了遗址纪念物而存在,但事实上,那些细节意味着分歧堆积,而非填充了两人共同经历和美好回忆的场所。
导演选择了善良,让观众去思考,不顾一切追逐梦想,哪怕行大运,到底会产生何等后果。
这种良善,也导致电影的结尾少了什么东西,就好比Kao在比赛之前或者结束,深深吸入或呼出的那口气。
0.001秒,除了是0.001秒,以及无法感知之外,它,还能代表什么呢。
或许,它等于可忽略不计的变异株,或是一道眼角的细纹,总而言之,生活中有许多完全不值一提的东西,却会被放大到超乎一切想象,导致不仅自己在冲刺跑,还有周围人跟着陪跑。
Kao所漠视的十年,并非单纯时间意义上的十年,更深层的悲剧,是他并非靠叠杯,叠出来了一个家,而是那个家,给了他叠杯的空间,给了他可以叠杯的十年。
ps.《非必要清单》两年前的最初案名,是《36》/《时光机》。
最后尽管没采用,还是感谢纳瓦彭提供的灵感。
少了那最后一口气
用荒谬的设定讲了个很真诚的故事哎。
成年人的生活就是烦心事很多,通往梦想的道路上狗血轮番上演,充满了换洗床单、记得交电费、购买理财和堵住浴室出水口的碎发。
恰好我今天也是趁着假期又天气好换洗床单,但又真的觉得换洗床单好麻烦好不想动啊!
讲的是成年人的成长,但是却把速叠杯的对手、教练、观众都设定的是小孩子。
男主戴的是红色的帽子,对手黑人小男孩也是戴红色的帽子,其实是说女友像妈妈一样照顾男主吧。
男女主谈恋爱和分手都蛮成熟的,不狗血不拖泥带水,放手对方过想要的生活。
迷影小桥段们很可爱,首先片名就是仿《速度与激情》啦,在男女主的车分开开走的镜头还故意用一首很像see you again的BGM;司机和英语家教是《寄生虫》桥段;吐槽小女孩教练看《疾速追凶》和《星球大战》;说有哲理的话像叶问和李小龙;男主自己打破第四面墙,吐槽剧情进展。
男主比我好得地方是他真心实意训练,不想被打扰。
而我需要除了处理工作和生活的烦心事之外,我还玩手机(狗头)题外话:泰国原来可以不用结婚就房产共同所有哎。
以及男主戴帽子挺像Adam Driver.
后悔为烂片贡献了票房。莫名其妙的剧本莫名其妙的故事走向莫名其妙的独白长对话莫名其妙的情绪莫名其妙的音效,前列腺炎一样尿频尿不尽的结尾。
优点是各种迷影梗,也就这个优点了。故事很单薄,这种巨婴男主现在算我讨厌的人物类型吧。还有泰国女演员是真挺有气质的
@北影节
类型里面又有小叛逆的东西,能感受到导演的那种自在,没有刻意。女主的白人女孩梗真的是无语,根据定完的演员改的吧。全片稍微有点长、结尾拖沓。
4-,以梦想为题来讲情感(爱情),主题和进程都规划得不错。以分手过程中的互动、成长等,来表现情感的分量和价值,以及爱是成全而不是妥协。戏谑、迷影风格对我来说没那么好玩,整个铺的就有点长。
能在一部片里同时恶搞《寄生虫》和《克隆人的进攻》,还能讲好一个不落俗套的体育励志的故事,黄金年代的港片精神在泰国找到了新生
成长是不是就是要学会看到别人呢?事实证明,到哪都找不到纯粹的做梦环境,叠杯子如此,泰国也一样,要学会爱狗血,也要学会和狗血和平共处,甚至还要学着把狗血变成那多玫瑰的养料。主题还是挺有趣的。讲讲这部的缺点,打破四面墙啥的,不如来一堆胖妹,尼日利亚小朋友和韩国人。本来是挺真的励志情绪,结果被吐槽和自以为是的致敬耍宝搞的索然无味了。一分真情+一分抖机灵,两星不能再多了,真诚就是被这么消解没的,40min就够了,求别再续集了。
补标。金色印象
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爱情和喜剧的标签下还能有jump scare。。。
笑点的设置(致敬/恶搞 电影梗、打破第四面墙等)特别有趣;爱情线的处理也别有一番风味,男女主人公莫名其妙却又理所当然地在一起,相处十年,没有争吵,却也没有任何激情,只有一方的付出,一方非刻意的忽视,最后女主在某一天下定决心结束这段感情,从相遇-相处-结束,爱或者不爱,观众难以判断,各种反爱情片的情节。就是一部不落窠臼、充满巧思的作品。
非常多梗。没完全看出来。挺好的,只是自己最近看不得分手结局的感觉…有些微排斥,大概心态有点敏感了。想看幸福结局。
一本正经的小题大做笑死我了,泰国片真的好有自己风格。还有不拘于传统叙事套路的结局走向
和当初看完drive my car同感。他們都放棄了某些東西。
买成国语了,,😓
能理解导演所采取的视听策略,无奈我不吃这一套,全程扶额。彩蛋不错,加分。
#22BJIFF# 师妹赠票;大龄男婴独立日记
结局几个人的处理有点意思
豆友的打分标准我是越来越不明白了,比伟光正更可怕的是毒鸡汤,什么都要政治正确了吗?
竟然还有叠杯比赛,而且叠杯还能忽悠到女朋友保姆般的照顾。爱了个白痴,啥都不会,都是女友掼的。其实可以正常练习,正常干家务结婚生子。最后竟然没有复合。
跟妈的全宇宙一样,宅男准备上台一边幽默一边讲个大议题,结果眼高手低,讲了一些咋咋呼呼的烂梗就下台了。观众咋办,只好掌声鼓励一下自己居然坚持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