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对这一题材有不同的期待,于是也便有不同的打分,我说我的:1、编剧将对鲁迅先生的理解与挚爱体现在了取材中。
2、编剧有诗人气质,片中不乏大量写意的创造。
很恰当,很提气,很美。
有雾化效果,诗意弥漫。
3、能将“肩着黑暗的闸门,把他们送到光明的地方去”这样写意的语言用镜头表现出来,敢写实,很险,但濮存昕实现得并不突兀。
这么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创作,固然不能说戏保人,也绝不能单纯说人保戏,只能说很赞刘志钊与濮存昕这一对CP了。
4、濮存昕演得很好,当松弛则松弛(比如轻弹落在身上的烟灰),当紧绷时又张力十足。
戏骨不是盖的。
与萧红的对手戏分寸拿捏得好。
大家。
5、有弹幕夸萧红,大意说这电影多数都是她写的。
对此表示理解,说这话的人大概是想说编剧的取材更多借力了萧红怀念鲁迅的那篇杰作,没办法,珠玉在前,为什么一定要绕过?
况且,绕不过。
6、张瑜很美,比起《小街》,几乎冻龄。
这版许先生,有较明显的七情上面,大概是想放大妻的属性,而不是单单是助手,学生。
7、影片给了瞿秋白大量镜头,看得出编剧的偏爱。
私心喜欢。
海婴镜头也多,喜欢看与海婴在一起的鲁迅,心都要化了,怜子如何不丈夫。
8、片中鲁迅有时像一根线,穿起一些人,可惜这线有点短,真希望片子再加一小时,多看一些人。
9、萧军演得一般般,形神都一般般。
那么个性鲜明的人,本来演起来应该很讨巧的,不知是编剧不给力,还是从选角就错了。
10、冯雪峰演得一般般,没更多存在感。
遗嘱那段,表现得太平了,就是口述实录。
可能是戏份给的不足。
电影的鲁迅好像跟大连挺有缘,有的是大连编剧,有的是主演,奇妙。
三星半。
鲁迅的梦境拍得极好,依稀记得是一种缠绵而潮湿,郁闷而森森然的鬼气,斑斓的色彩,恍惚的情绪,迷离的记忆,很多个戏台子,很多种人物,还有绍兴故事里的黑白无常和女吊(《女吊》这篇是鲁迅在1936年9月写的,影片真是用心了),这些镜头被安插在写实的叙事细节里,让很多要素都流动了起来。
很多慢镜头都值得细赏,尤其是鲁迅踽踽独行在夜上海的背影,只身穿过攘攘众生的坚韧,目送人力车夫远去时的微笑,写遗嘱不收别人钱但是要加上“老朋友除外”的幽默,书房里渐渐晕开的烟圈,许广平如雨珠般落下的眼泪,父子之间“侬个小赤佬”“侬个大赤佬”的温情谐谑,还有萧红告别时掩面冲出门去的悲戚……不过,一味舒缓的镜头也意味着节奏的拖沓,后半段过多逼仄的室内戏显得多余,鲁迅逝世后的丧礼又骤然开始走高调,直至影片结束,剧情生硬到几乎没有耐心看完。
濮存昕的目光柔和悲悯,洗去了鲁迅身上所独有的犀利与兀傲,且话剧腔有时候很出戏,和瞿秋白对床夜聊随即吟诵起《雪》的那段极美,后面和许广平一起回忆《腊叶》的时候就开始不自然了,活生生演成了“声情并茂背课文”的感觉,还是鲁迅和几个青年漫步在上海雨夜街头的那段对话最质朴生动:“先生,让我们和您一起吧,一起做一个爱夜的人。
”“可是爱夜的人是孤独的,你们不孤独。
”事实证明鲁迅的影视化还是很难的,他的死亡甚至几乎无法用镜头去展现。
还有在生命最后的这几年为什么要坚守上海,文坛和自己的写作事业这方面的原因还是被隐去了,想来也确实不好拍,一个人的纸笔喉舌与人间心肠,要怎么用动态的影像去呈现呢?
虽然影片比较“左”,但敬佩第四代导演的勇气。
对于当今时代来说,这样的影片可贵而不可多得。
佩服鲁迅玉树先生真能人忍耐寂寞十年功竟能抄书研经不问世间事此中孤苦几人知?
夫子真仙人出手即成千古绝唱者前无古人后谁堪比肩功德无量也树人百年计想中国千载文坛有几人生时盖世死后千秋完人唯鲁一家虽鲁而犹迅自甘鲁作孺子牛其实暗夜迅雷冷对千夫指横眉剑出鞘!
无情唯君真豪杰,怜子如公大丈夫。
没有看过电影,但是鲁迅先生真的是我大学时代的精神导师,从《野草》看起,开始吸引我的是先生文字里的孤独感,慢慢读了第二遍才知道先生的坚守与勇气,一个始终清醒自知的人,一个始终并没有放弃慈悲的人,一个踽踽独行的洒脱的人。
或许我读的还是浅显的自己眼里的鲁迅先生,但是我很庆幸,在我迷茫的大学时代我通过读先生的书,始终保持着自我的清醒,并且培养了终生独自面对冷气的勇气。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电影的主体部分只截取了1933-1936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并于此病逝的相关事迹。
电影初始,一段江浙唱词中,鲁迅撑着一把油纸伞,缓步上岸。
他的脊背笔直,眼神坚定。
慌忙奔逃的人流中,仿佛只有他能看清前路。
对于这个时期的鲁迅来说,杨杏佛及瞿秋白的死,对他的精神来说无疑是两次莫大的打击。
尤其是瞿秋白,35岁,正想要重新寻找自己的生活。
而此时的鲁迅已看清了革命的道路,它无疑是艰难的,是需要牺牲的。
而鲁迅想要做的,是在如何理智地减少青年人白白牺牲的前提下,实现革命。
他写书,传达理念,意图开化人们的思想;他帮扶后辈,将他们领上正确的道路;他不顾国民党的诱惑,带病留在国内工作与生活。
鲁迅也只是普通人啊,他唯一不普通的地方是看清了道路,于是就成为了时代浪潮中必须向前走的冲锋者。
“我喜欢在夜里工作,因为白天比夜晚更黑暗。
”嗯,夜晚的黑暗中,有一盏灯,他独自熊熊地燃烧,直到烧尽了自己的灯油。
而他想要的,只是想看到白天的光明,青天朗日的光明。
孤朋罗玉书孤立无朋孑然一身我爱这清明的孤独我怕这喧嚣的寂寞曾几何时我是一个单身战士独来独往从未渴望有谁为伴喜欢孤独的人冷酷但当看到高山与流水何尝不想哭一个人孤独不可怕但是有朋而不能相处才真孤独孤立无朋 最是无助05.5.23夜
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如是说。
作为鲁迅的扮演者,濮存昕也说过类似的话:“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塑造出来的鲁迅太‘紧’了一点,鲁迅应该是个更幽默、更好玩一些的人。
”那鲁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政客、挚友、论敌、亲人有着各自的描述,每个读者和观众心中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个鲁迅。
只是我不喜欢很多人站在某种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去褒扬或者诋毁他,正如陈独秀1937年在《我对于鲁迅之认识》中所写的那样:“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
……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当年原本要在那部夭折的《鲁迅传》中扮演鲁迅而痴迷的琢磨过他的戏骨赵丹也在《角色自我设计》中这么写道:“我无论如何不能抱着主席夸赞鲁迅的几个伟大去创造角色,那就糟了,必须忘掉那几个伟大。
”是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是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接近真实的那个被官方宣传已经脸谱化(甚至是神化)了的迅哥儿。
他不仅仅是个革命者(但绝不是什么“无产阶级的”),也不仅仅是个战士(但绝没有拿着“匕首和投枪”),他还是一个生活有着情调的男人、爱着女人的丈夫、疼着孩子的父亲、讲得了笑话的长者、喝得起咖啡的知识分子!
他告诉萧红怎么搭配衣服,他开导萧军怎么谈恋爱,他教巴金如何欣赏版画,他还陪许广平一块儿看电影。
影片将镜头对准了鲁迅一生中的最后三年,插入了七个梦境贯穿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并将鲁迅生平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串连在电影中。
很多场景和台词都来自鲁迅的小说诗文或者真实生活,有些则作了些许改编(比如女人的女儿性和母性那句)。
电影的开篇,昏黄的夜灯下,鲁迅独自一人在江南空旷昏暗的石子路上漫步,乌篷船、咸亨酒店、孔乙己、阿Q……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和人物向我们走来。
恍惚间,祥林嫂走上前去问鲁迅:“人死了有没有灵魂?
”“或许有吧。
”“那也有地狱了。
”于是接下来,三个人的死亡便组成了影片的一个内在结构:杨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和鲁迅之死。
在影片的结尾,几乎是完全再现了当年万人空巷的那场葬礼,镜头甚至没有向我们展示一滴眼泪,但当看到那浩浩荡荡的为“民族魂”默默送殡的黄包车队时,我差点儿就落泪了。
作为一部小众化的艺术电影来讲,《鲁迅》各个方面都挺好的,多年不见的中国艺术片啊,大概有几个年头没看到这样的国产小众艺术电影了,手法上构思上技巧上都是用了心的(如果要就此写评论那还得找机会再看一遍)。
唯一的毛病我觉得是过于舒缓,剪掉20分钟去就应该更好了(据说导演曾为参展东京国际电影节做了个缩减版本,就是如我所愿的把每场戏都剪短了)!
之所以有缘得以看到这部传说中的小众电影,是因为《鲁迅》作为了第二届武汉大学生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而开幕式是在武大举行的,这部电影也还真和武大扯得上一点关系。
开场的“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寓所和潘梓年一道被秘密逮捕”那场戏里的潘梓年,就是后来(1949年6月10日)代表中共接管国立武汉大学的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部长,算是行使过一段校长的职能。
不过遗憾的是,鲁迅却实在是没有和武大发生过任何直接的关系(倒是胡适和武大关系挺好的),但他却和武大的很多人通过文字联系了起来,这些人里面,既有被他骂过的比如陈西滢,也有骂了他大半辈子的比如苏雪林。
1936年鲁迅去世后,武大亦举行了悼念鲁迅的活动。
鲁迅永远是个另类,是个超离孤独的孤独者,“是中国遍地奴才意识的思想荒原上的一个异数”(邓晓芒语)。
国民党时代是这样,共产党时代也会一样。
毛泽东在1957年就说过:“假如他还活着,我想要么是坐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保持沉默。
”和同时代的很多文人一样,他也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甚至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独立,因为没有一个国人能像他那样,在强烈地批判外物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批判自己,直到今天,找得出第二个这样的国人来么?
有一个鲁迅是中国的骄傲,只有一个鲁迅却是中国的悲哀。
在片中有段戏,许广平说他是革反革命的非革命者,而他说自己是非革命不可的革革命者。
是的,这就是鲁迅。
鲁迅曾经说过:“失去了现在,也就没有了将来。
”从现在看来,鲁迅是过去时的,鲁迅也是现在时的,鲁迅更是将来时的!
林贤治说自己是悲观地认为“鲁迅的精神,这是一个人的传统,几乎不可能继承。
”我们会有人继承他、甚至超越他么?
但愿那个美妙的时代能够到来吧。
本来想打9分,无奈豆瓣无法。
除去教萧红肖军谈恋爱那里,大部分时间过于严肃的先生。
冒雨送别秋白那场,我以为可以通过光影把两边的伞分开,先生另用一个颜色从中穿过。
虽然先生保护了很多红色作家,但是一直是一个单纯的革命者,说的不对的都要被他革命,虽然他看不清前方的路要怎么走,但是他执鞭告诉人们什么事不可为,违者后果就如现实中那些。
片中主要讲的先生最后三年些许之事,脸色煞白,日渐消瘦,执烟的二指有浓重的烟渍。
许多镜头恍惚让我觉得那就是先生,单纯为革掉旧社会的命而燃烧自己,每每让我眼眶尽湿。
转而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又没有太多的能力,却日复一日挑着沉重的担,又充满了对民族前途的忧虑,终于累倒了。
革命者,若是对自己的前途无比自信又百折不挠敢于不停完善由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理论,那最终必然建立新的希望;若是革一切革命者的命,或是革一切反革命者的命,他是犹豫的,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该怎样革命,他只是单纯的想破除那些不好的,这也是医者的本心吧。
先生累到在了黑夜里,执灯者手中的灯终将熄灭,但是在那个年代又有谁真正看的清路在哪里呢。
最后先生去了,我反而觉得他解脱了,正如秋白说的,先生可以好好的休息了。
🌹
这部电影再现的是鲁迅先生的生命最后三年。
作为鲁迅的传记电影,我觉得它有抓住最主要的东西。
一桩桩叙事的展开,全面而有序,节奏可以。
格调、配乐都很棒,恐怖、超现实的手法的运用,来展现鲁迅和他面对的那个时代,也用得很好。
结尾哭惨了,全片渲染到高潮,是给五星的最直接原因。
用《野草》的题辞结尾,是一种可谓精准的把握(如果要说个最爱,《野草》好像是鲁迅文字中最爱的):“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 ,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片头以鲁迅笔下的人物引入,匠心独运。
开头又以鲁迅在北平师范大学的演讲导入,对“知识阶级”的描述可以说树立了一个鲁迅形象全景的面貌。
他就是这样的!
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知识阶级该是怎样的呢?
在我看来,他永远是精神界的战士。
他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顾利害,因而永远都处于痛苦,并随时预备做出牺牲。
但同时,他又是独立而清醒的,从不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或随波逐流。
也不会一窝蜂的充当看客,或虚张声势地跳到台上去做戏。
因此他又是孤独的。
富于洞察力的,他会从天上看见深渊。
真的知识分子因此而获得了自己独立的价值。
社会的不断进步,正需要这样的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永远不合时宜的真的知识阶级”。
鲁迅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
就是不管哪个时代,总不免去想这个问题:如果鲁迅先生在会是怎样呢?
他会说哪一些话呢?
他会是怎样一种态度呢?
“世界的进步固然需要流血,但这跟血的数量没有关系,血的应用如同金钱,吝啬固然不对,但浪费也大大失算。
革命是让人活,不是让人死的。
”“国民政府是世界上最讲究‘自尊’和爱面子的政府,从来只能说它好不能说它坏,你说它坏是为它好,是为促其进步,送它一句真心的劝告,它却要回赠你一颗带毒的子弹。
”“我已经五十多岁了,见过太多人的死,到现在,我甚至不会流泪和悲哀了,而且死者都比我年轻,我算是长寿了!
”……怀念鲁迅先生的一句句入木三分永不过时的箴言。
鲁迅的遗言可谓句句犀利。
希望孩子以后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哈哈哈死都死了还非得扎到人家的痛处,真是妙极。
在某些人眼里,鲁迅是杆枪,哪里好用往哪使怎么好用怎么使,想把他放到哪个阶级就哪个阶级。
他与他的文字在后世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但正如所说,他既非单纯的革命者,也非单纯的反革命者,他不是站在任何一方,他只忠于自己。
我早说,鲁迅先生看似说着“不惮以最大恶意揣测人心”,他是最爱人的,最有温度的,他最见不得苦难大众、没有尊严地活着。
说鲁迅先生是真正的民族魂、真正的民族的脊梁,此言不虚,但就不知道这民族能不能配得上他。
他的精神属于全人类,但又不知道人类能否配得上他。
总之,他是人性之光,是铮铮铁骨,是每个幽暗的时代最强力的光,是回望路和前行路上都屹立不倒的丰碑,他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做那个开路的人,他用自己的病躯撑起希望和责任、抵挡强权、暴乱、喧嚣纷杂、丑恶人心,再四面八方真假难辨的舆论在他面前无所遁形,一根笔杆横扫敌人,一颗真心可鉴日月。
最喜欢鲁迅的一点大概就是做到绝对的真实,极端厌恶虚伪。
(唉写得太煽情的文字辱没鲁迅先生,不写了)还是去看电影吧,电影表现力蛮好的。
ps:怎么是英文字幕,有些话听不清。
这不是什么大制作的电影,没有炫丽的特效,也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这只是朴朴实实的人物传记,鲁迅,这个名字熟悉的就像是邻家大叔一样,从小到大,看着我长大的一样,全片的基调很缓慢,但是温馨十足,虽然缓慢的节奏让人感觉有点悲凉,但这就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政治高压,人人自危。
拍得很一般,甚至是烂,那种高大全样板戏式的符号话化的人物塑造,太空泛了,毫无韵味。濮叔这版鲁迅应该是目前外形上最接近人物原型的,但并不十分神似,气质还是太儒太正了一些,缺少一点狷狂气和锋锐感,因为剧本和电影的调性架在那里演得也不够松弛,然后评论区看到有人说像郎雄,完了回不去了……
人物演活了,电影却拍死了。我看到了部分心中的鲁迅,却没看到他应有的生活。
援引了好多鲁迅、许广平、周海婴、萧红等的文学作品和回忆录中的词句和情节,描述了很多鲁迅相关的社会活动,要表现的太多了,但在中国谁能说得全鲁迅呢?
鲁迅先生伟大!这个电影还是差些火候,这样一个背景一个伟人,真希望能有好本子好片子出来
优酷119'。吸烟有害健康,我真的不是抖机灵。。。
先生千古。清明节刚拜访鲁迅故里,从百草园步行至三味书屋,感慨良多。
初中集体看了(你到底有没有自己去看过电影啊...)之后 对鲁迅的噩梦场景念念不忘 0.0
整部作品在最后所带来的直观冲击不容小觑
片源在优酷
太过传神,以至于好像真的接近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也是把笔杆化作绕指柔的良师益友。
差点没认出来那是濮存昕,比《最爱》里更不像他自己
开头很“奇幻”,在夜里持烟隅隅独行的鲁迅遇到了自己笔下的人物,悲情的孔乙己,向鲁迅询问人是否有灵魂的祥林嫂,高喊“救救孩子”和“吃人了”的狂人,还有在桥上用绍兴话喊“造反了,杀人了,妈妈的”的阿Q……主要内容很写实,鲁迅晚年的生活。烟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仿佛一种象征,夜行的烛光。
当有的事或有的人面对不公平不尊重,甚至受到压榨和剥削时,要像鲁迅那样敢于发声,呐喊和反抗。9
电影不评价。只是先生的这一生,俨然很好,很好,很好……
公知都快成骂人的词~儿了,周树人是个学医的海龟,算不算公知?
7.8/10
断断续续三四天才看完先生,永垂不朽
这个电影妆容化的特别好
四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