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奥诺拉的告别
Leonora addio,两个告别皮兰德娄的角色(港),别了,莱奥诺拉,再见,莱昂诺拉,莱奥诺拉·阿迪奥,告别莱奥诺拉,灿烂的告别
导演:保罗·塔维亚尼
主演:法比齐奥·费拉卡尼,马特奥·皮蒂鲁蒂,达妮娅·马里诺,多拉·贝克尔,娜塔丽·拉布蒂·戈麦斯,克劳迪奥·比加利,罗贝托·埃利茨卡,罗伯特·施泰纳,卢卡·吉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德语年份:2022
简介:皮兰德娄去世时留下了明确的安排:不要给自己举办葬礼。但是影片中却发生了三次葬礼。这部电影讲述了皮兰德娄的骨灰从罗马到阿格里琴托的超现实之程。旅程中包含了种种奇妙的巧合:飞机因为古老的迷信没有起飞;火车慢慢地向南方行驶……最后,皮兰德娄的骨灰被撒到西西里海,形成了一个钉子的形状。《钉子》是皮兰德娄最后一部作品,灵感..详细 >
还真是比较私人的电影,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看不懂,但音效很棒
一次骨灰之旅,一部未竟之作,前半是与肉身告别,作家的身后事充满灰暗,后半是向生命致意,作家的作品光彩如常。“今天的少年,明天即耄耋”沉重的主题注入90分钟的轻巧体量,入戏未深即已终了,恰如人生之一瞬而过。
6/10。将诺奖作家的骨灰带回故土,棺材当作牌桌、百姓吃瓜憋笑,像更私人的《杰出公民》。后半段黑白转彩色,皮兰德娄的遗作《钉子》,完成双重告别。一阵海风带走剩余的骨灰,真温柔。并不了解这对导演兄弟,所以无感弟弟与哥哥漫长的告别。
【2.5】
我来看看你
我看不懂 天呐
14thBJIFF丨极度干净的影像,送葬之路窗台俯瞰的人(「你的演员」、眼泪与荆棘王冠),剩余的骨灰被撒向大海,片中片,情中情,无比私人化的沉重告别,配乐不够克制(当然也理解对至亲的情感是无法克制的。「钉子」结尾与开场黑白穹顶叠化重合,灯暗谢幕。在可能不超过十个人的IMAX影厅观看很爽。
天啊 浅薄的我完全没看懂这部电影。。。。。。。
6.5/10 真的和不喜欢故作幽默的配乐。我总是觉得,拉斯冯已经在《欧洲特快车》里把列车戏拍到极致了。
无意义
总觉得空泛
#柏林影展 #EFM 本屆柏林影展少數打起精神觀賞的主競賽片。透過舊資料畫面搭配黑白攝影,甫一開始令我想起柏格曼與費里尼。一趟骨灰之旅,彷彿一位影人之死;尾段的歡快與全彩,慢慢將故事帶往另一趟未知的旅程。當他在墓地前刻下了名字;當他老邁地坐在墓前,四季交替,人生宛若一場即將告別的演出。
视角的选择没有任何灵气
#72nd Berlinale# EFM online-主竞赛-费比西奖。片名正解:《莱奥诺拉的告别》。谁都看得出来这是被死亡分开的塔维亚尼兄弟中,保罗向维托里奥的告别,非常个人化的一部影片。以皮兰德娄的死亡及骨灰安放为主要事件,以近乎散文电影的方式(搬演+既得影像)描绘了意大利战后社会的微妙图景(不忘吐槽国民性啊),又在多个意义上叩访皮兰德娄的文本:遗嘱、小说题记“今日的年轻人,明日的老人”,以及晚年作品《钉子》。当然片子后一小半对《钉子》的改编又是为了实现两人未完成的项目。情感饱满,看得我真是百感交集……最动人的,莫过于送葬时阳台上挂出的横幅“你的演员”,撒骨灰时的黑白转彩色,以及片尾影像化的《钉子》最后一个镜头叠印成穹顶圣像画。当然这个割裂感也真是不太过得去的坎……#年度佳作#
与《雷米尼》一致的关于欧洲中心主义消亡的沉思(Rimini作为象征性地点居然也在片中闪现),这一部具备更结构化的戏剧结构与个体生命故去的个人愁思。黑白与彩色切分故事为归乡与离乡两部分,前一部分找到了极妙的麦格芬(皮兰德娄的骨灰)并被演绎成具有历史背景的偶像破坏活动(筑于庙堂之上的圣物成为飞机上的凶兆、火车上的扑克牌桌、童棺中的侏儒);前半部分散落的美国符号在后半部分自成文本(诺贝尔奖、香烟、美国往事),离乡者在不可归去的欧洲幻景(母亲画像)中寄于女童身体的自我毁灭和重生。
先緩一會
# 72 Berlinale 主竞赛# 值得金熊
回味无穷,很难得地从银幕上看到了干净的影像,即便一无所知,但感觉得到创作者没有一丝卖弄。想讲的是一个很小的故事,那就好好去讲,真诚地去讲,简约有力,是接受了死亡之后才能做到的创作,情感丰沛又理性。ps.参杂着旧影像的方式很值得借鉴
黑白部分有点像冷面喜剧(尤其侏儒那段,太无厘头了)几个人通过动作或言语制造一些奇怪的段落(正剧周星驰?),开头有点意思,到后面越来越抓不住,不太了解这样的情绪抒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