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台湾朋友跟我说,“《海角七号》让我更爱台湾了。
”我说岂止是让你更爱台湾,连我看完之后都更爱台湾了。
说这话的时候我的心里不无羡慕和嫉妒,因为我在想,在我的成长过程里是否有一部让我看后更爱祖国的电影,仔细分析了一下,记忆里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电影,似乎都在试图让我更珍惜某党的恩赐(而且现在回过头来看,用暴力来宣扬爱,在人们脑海里留下更多的其实是暴力情绪)。
能让《海角七号》这样一部电影成为史上华语片票房冠军,这是台湾人民的骄傲. 真正的浪漫主义前提是个性的解脱和释放,所以就像拿不出像样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中国当代文艺作品也很少有纯正的浪漫主义,当代中国人背负的压力实在太沉重了,只能靠古代武侠题材来虚构一个浪漫主义世界。
从电影上来说,大陆这边就不用提了,香港电影所谓的浪漫主义大都建立在拜金和暴力之上,台湾琼瑶式的浪漫主义建立在中国沉重的家庭伦理道德之上,两者都不能算做真正的浪漫主义。
从这一点来看,说《海角七号》是中国电影现代浪漫主义题材的第一缕曙光一点都不为过。
电影里那群朴实的恒春百姓,虽然生活中也各自面对着诸多的困扰,但他们的人性并没有因此扭曲,始终保持着善良单纯的品质。
在从前的中国电影里,你几乎找不到一个像“茂伯”那样,敢理直气壮地说“我是老人!
我有自尊我也会伤心!
”的可爱老人;你也看不到一个像“大大”那样,会用一个吻来抚慰一个男人受伤心灵的老成又不失童真的小女孩儿。
看完《海角七号》之后,我想每个观众都想生活在恒春——那么漂亮的一片海,那么朴实善良的一群人。
真正浪漫主义作品,看过会让你毫不犹豫地感觉想成为作品里的那个人,并且向往生活在作品里描述的那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电影现代浪漫主义题材的第一缕曙光出现在台湾也是理所应当合情合理。
截至自目前《海角七号》在台湾的票房超过了四亿台币,折合人民币超过一亿,对于2300万人口的台湾来说,这个数字的产生必定会引发一定的社会性话题,蓝绿阵营各自也为该片涂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并且为此争论得喋喋不休。
党字的繁体字写法是“尚黑”,我们可以忽略党派人士为维护自身利益所进行的诸多渲染,作为观众我们应该从一个“人”的角度去看待这部电影。
如果你了解台湾的真实历史,《海角七号》会在你的视线和脑海里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个月我看完宋光宇先生的《台湾史》后写过一片小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ffd2010100adr4.html),把台湾那段让很多大陆人迷惘的历史简略地记录了一下,在那篇文章的开头我说“日本对台湾的占领不能算是典型的殖民统治,至少和当时其它欧美帝国主义所实施的殖民统治有差别,因为日本从占领之日起就把台湾看做是其领土的延续,目的在于把台湾变成日本的一部分。
”这一点和范逸臣在影片结尾处唱的那首《国境之南》相契合——所谓的“国境之南”,并不是台湾人单纯地对台湾岛南部的称呼,而是当时日本人对台湾的称呼,他们把台湾当成日本国境的最南端。
对于片中表现的台湾人与日本人关系所引发的争论,我在此引用一个台湾朋友对一些大陆愤青的评论:“1、台湾不是被日本征服的,是被中国人送给日本的;2、认为两个民族在同一块土地生活50年会连一点藕断丝连感情都没有的,大概只有经过文革和GCD洗礼人性才会这么想——老师防学生斗,父母房子女斗,朋友亲戚邻居街坊都得小心被抓到辫子批斗,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完全只有敌意。
” 片中给友子的第二封信里有一段让我非常感触的话,“我是战败国的子民,贵族的骄傲瞬间堕落为犯人的枷。
我只是个穷教师,为何要背负一个民族的罪。
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我只是个穷教师。
”其实这段话是常识,我们不能把一个族群所犯的错误泛泛地强加每一个个体身上,反之也不能把一个个体的错误泛泛地强加到一个族群上。
我们似乎也都懂得这个道理,上学时读到古代法律中的“一人犯法全家连坐”时大家都很唾弃,但一旦这种事发生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或者社会环境中时,都就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了,不信现在回过头来看,无论是文革时的成分划分,还是如今盲目的仇日情绪,犯的难道不是这个毛病?
从《海角七号》里我们感受到的都是爱和善良,当影片最后阿嘉和日本歌手一起唱起《红玫瑰》的时候,打动的绝对不仅仅是日本人和台湾人。
爱的力量是最强大的,这起码会让一部分犯过上述毛病的人醒悟,从而起到开拓胸襟的作用。
无论这个数字有多少,这都是件具有长远社会意义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看一遍《海角七号》。
至于导演魏德圣,他是蓝是绿我不清楚,我觉得也不重要,但我敢肯定他是个爱台湾的导演,而且就凭能拍出这样一部电影,无论他是蓝是绿都值得尊重。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他去年拍的这部短片《塞德克-巴莱》(http://video.yahoo.com/watch/837117/3454947),你会更加肯定这一点。
首发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ffd2010100awe8.html
早先看完《女人不坏》不知所云,上网搜了很多评论,试图理出个头绪。
无意就读到一条新闻,说徐克一行人到台湾宣传新片,效果不佳。
《女人不坏》上映几天就下档,于是有网友打抱不平,评价台湾人没有品位,《海角七号》这种电影哪里可以PK《女人不坏》云云。
网络里现在出现了无法避免的怪现象:对于一本书的翻译品质,一部电影的文化价值的评价,居然只剩下极端的无与伦比和万劫不复,一点过渡都没有。
不想随随便便肯定一部作品,更不想随随便便否定一部作品。
于是,我想把《海角七号》放在自己的天平上过过秤。
今年看了很多电影,除了《李米的猜想》和《非诚勿扰》,其他的也谈不上有什么感触。
可是看完《海角七号》,我又神经兮兮地凌晨发短信给最好的朋友--不得不说--这是今年我看过的最好的片子。
台湾电影看的不多。
《蓝色大门》加上后来的《不能说的秘密》,再到《海角七号》,少不了的台湾美景,波涛大海,一脉相承的安静,琐碎,平凡,动人。
幸运的是台湾导演没有像内地导演这样,集体缺失叙事的能力(冯小刚不算)。
他们不讲春秋不讲三国,他们的镜头面对生活本身,他们的主人公是一群普通人,他们活得艰辛,却活得真实。
友子哭着问,你为什么要欺负我,我一个女孩子离家那么远,工作又那么辛苦,你为什么要欺负我?
无力的手打在阿嘉身上,打在他的心口。
那一刻,再酷的男人也受不了一个女人如此柔弱的拷问。
爱情在这一刻降临,被人质疑。
笑笑,是不是虚无的风花雪月看得太多,等到爱情自然而然到来的时候,我们都不习惯去相信呢?
那个婚宴的夜晚,小警察踉踉跄跄地走到海边,看到大大和小男友并肩坐在岸边,那幅画面的美好尚且不谈。
当小警察带着哭腔,拿出照片说,这是我的鲁恺公主,如果看到她,告诉她我回来了……大大挽着小警察的头,轻轻地吻了一下。
那一刻,迅雷小组的敢死队员感受到的是一个萍水相逢的孩子的最真诚的安慰,再坚强的心也会融化。
马拉桑一开始的样子多半会有些招人讨厌,开口闭口的“马拉桑”,殷勤出击却遭到白眼相待。
可是,生活就是这般神奇。
即使是这样一个小人物,跑大饭店,跑小饭店,持之以恒地去推销自己的米酒,也会有成功的一天。
前台小姐从最初对他的厌恶到后来的怜惜,直到最后的为他喜悦。
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或许只是坚持不懈和半途而弃的区别吧。
今年看了《马达加斯加》,主流影评都调侃,配角当道。
四只企鹅和那位New Yorker老太太本可以当选年度最佳配角,可是看了《海角七号》,我却要笑笑说,算了,这个奖还是给茂伯吧。
水蛭染了红头发兴冲冲跑进来,他却拉着脸,说到,喂,那个灌篮高手,红色不流行了。
“我是国宝”,是这个老头最执着的信仰。
为了登台表演,他像小孩一样拉住马拉桑说,千万不要说你会弹贝司。
“不要以为老人的心都是铁做的,我也会伤心!
”听茂伯这么讲,有些好笑,却也有一丝感动。
年脉的友子祖母在忙完一天的活后,发现了手边的信件。
天黑了,看不清她的面庞,看不清她的神情,甚至看不清那双手是如何颤颤微微地打开那些信。
我们看得见的是阿嘉送信回来的时候,友子站在海边冲着远处的他抱怨,他不等她说完,跑上前,抱住她说,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
如果,不会再有自责的离开,不会再有无奈的思念;如果,简简单单,只有我爱你,只有不分离。
那该是多美好的事情。
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说他们看出了台独和媚日,对不起,不要以为你们真的什么都懂,事实上你们不懂政治,更不懂爱情。
这就是台湾电影。
这就是远在台湾的中国人。
大陆近几年发展得太快,快得让大陆的中国人有些迷失自我。
《女人不坏》《爱情左右》《赤壁》,每一部都是群星云集,讲什么故事已经不重要了,票房有号召力才是头等大事,激情戏,打斗场面,特技效果都成了必备武器。
还有谁愿意去电影院品尝一下生活平淡的滋味?
谢谢海角七号,谢谢台湾的你们,谢谢你们保留着被大陆遗忘的淡定。
这是今年冬天的一个午后,因为海角七号,变得格外温馨而平静。
如果新竹人、七年級生、職報球迷必看九降風,那麼我想,台灣人更應該要看海角七號。
從九降風再看到海角七號,台灣電影在糟糕的體質底下,其實還充斥著澎湃的血液,讓我看見如此的希望而難忘。
我們不僅僅有了關於風城的故事,現在還多了一個講述國境之南恆春的海角七號,相對於九降風明確刻劃出某個特定世代與青春的圖像,海角七號聚焦的是所有揉雜在那塊土地上、因歷史因素和不可抗力而共存的各個族群,如何碰撞、矛盾、融合,那是導演眼中的恆春,透過鏡頭說出來的模樣仍保存的如此真實。
魏德聖在《賽德克巴萊》試拍片中開了一扇門,隱約透露著門後美好風景令人嚮往,最終卻無法如願,而我以為那門早已隨著《賽德克巴萊》的夭折緊緊關上了。
幸好,他選擇了一封查無此人的情書再度出發,用60年前一段遺憾的感情與60年後的恆春故事交錯,我想,魏德聖這次擺在門後的,是一個以愛為名的族群融合的美景,不論是種族、國籍或以年齡為分野。
你會看見,居住在南國恆春的有閩南人、原住民、客家人,有自異地歸鄉的,有離鄉背井而來的,臨時成軍的搖滾樂團更橫越老中青三個世代,他們全都聚集在國境之南,一個內在保留農村傳統之舊、外在能帶來觀光潮流的地域,恆春的山海將他們圈成一個群體,在群體中試圖磨合、尋求共處模式。
我私心闡釋著,恆春是對台灣島嶼的隱喻,電影裡的人們是整個島嶼居民的縮影,小小的土地孕育著多元本土色彩和異質性,甚至包容著遠渡重洋而來的異鄉人,至於歷史情仇、種族分野都只是被刻意操弄的手段,回到小人物的真實生活中,可能不比喜宴的電子花車精不精彩來的重要。
海角七號運用著「舊」和「新」兩個元素製造對比:60年前深藏在衣櫃中寄不出的信件,裡頭承載著一段在大時代中難以成全的愛情,以及長存在兩人心中的缺憾和誤解,歉意就像海角七號的地址早已佚失,無處投遞,本該退回的郵包在被開封之後,和60年後兩個年輕人之間感情故事產生了連結,像是老者以人生經驗對少年做出的無聲提點:60年前的愛情是遺憾的,並且毫無選擇,而60年後的他們還來得及選擇更完美的結局。
相隔了半世紀的時空才寄出的信,雖然已經來不及挽回往北國開去的船,和離愛人遠去的人,能彌補的只有,當時親眼看見愛情離港的友子,從那一刻起就已經遺落了一輩子的缺口,以及讓送信的人第一次如此奮力飾演郵差,彷彿是遞送著自己的愛情。
阿嘉和茂伯兩個新舊郵差,更是明顯的對比和互動著,一個是電吉他的尖銳,一個是月琴的悠揚,從敵對、摩擦的開始,直到發現私藏信件的秘密後,轉而為相同目標努力(樂團、送信),新人在過程中懂得尊重舊人的智慧和堅持的信念,舊人也不再視新人為敵手,轉化為和諧的關係。
在電影中導演刻意安排了許多令人發笑的角色和情境,大部分都是成功的贏取觀眾笑聲,尤其是茂伯這個鄉土人物是塑造最成功的角色,只要一出場就令人期待會有什麼驚人作為。
范逸臣飾演的阿嘉在扮相和詮釋能力上令我驚豔,一開場就怒砸吉他,騎著野狼從台北飆回恆春,作為一個不得志的搖滾樂手,落寞返鄉之後充當郵差,范逸臣從肢體和表情貼切表達出那種孤寂無奈,跳脫出我對一個偶像歌手的印象。
馬如龍是一個你也許叫不出名字,但看到他的臉、聽見他的聲音,你就聽見「戲」的硬底演員,他演一個權利足以掌控恆春鎮上大小事的會長,成天把鎮上青年外流,不願留在家鄉工作的情形掛在嘴上憂心,爭取中孝介眼唱會的暖場團時,手法介於黑道和鄉土味角色之間,有種「林北就是跟你車拼」的喜感,也同時演活了一位融合草莽氣息的鄉野士紳。
夾子小應客串的是一個機車行黑手,瘋狂暗戀著老闆娘,為了討好老闆娘,還得不時的幫忙照顧三個小鬼頭,身為鎮上唯一的鼓手,上台表演前一天特地染了頭紅髮,雖然被茂伯說成「灌籃高手已經不流行了」還是很天真那樣。
馬拉桑是馬念先演出的,一個無時無刻都在推銷小米酒的業務,總是以過大的音量大喊「馬拉桑」,那種不屈不撓的野草性格,應是台灣人面對工作的執著的反映吧。
海角七號真是一部很有層次的電影,就像是個無所不賣的商店,讓每個進戲院的人,都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離開。
不論是最簡單能引起觀眾迴響的詼諧情境、甘草人物和笑點,或者是感性如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羇絆、夢想與現實之間的進退拉鋸,甚至是嚴肅如青年人口外流、本土與外來勢力的抗衡、將環境視為有價財產的買賣,以及台日因殖民而糾葛的歷史情結。
所以它可以是一部瘋狂喜劇、可以是一部動人文藝片,也可以是一部熱血的樂團電影。
你選擇接收怎樣的訊息,海角七號對你而言就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雖然這部電影裡還是存在著不管看幾次都無法扭轉的缺陷,好比林曉培飾演的大大媽媽的角色顯得薄弱,會說流利的日文卻只是個客房清潔工,終日帶著抑鬱寡歡的表情,單親的身份只能隱約猜出曾被日本人傷過心,與年邁友子之間並沒有明說的心結,在觀眾心中留下必須反覆推敲的謎團;又好比前一個鏡頭還在互瞪、後一個鏡頭就擦槍走火的友子和阿嘉,兩人從敵對到愛慕的心境轉換,只透過一個夜晚一場床戲,這是我對劇本唯一的挑剔之處。
但屏除這些缺點,海角七號還是瑕不掩瑜。
不管看幾次年邁友子等到遲來情書的背影,眼淚就會流幾次的我,還是很開心魏德聖讓台灣人能看見這樣的海角七號。
看到评论说:“《海角七号》虽然淡化了来处,可它知道来处,然而更重要的是,它指向去处,或许只是尝试。
”我一次又一次地用“潮湿、暧昧、内敛”三个词语来形容台湾的电影,从《蓝色大门》、《盛夏光年》到《练习曲》,再到《海角七号》。
沉稳深邃的情愫,不仅仅存在于台湾,不善表达而又情感浓厚的特质属于所有东方民族,包括中国,包括韩国,也包括日本。
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们国内无法拍出真正能够震撼人心的大格局的电影,在牵扯到时代的大背景的影片里,常常落入历史公论的泥淖,侵华抗日,家仇国恨,报仇雪耻,仿佛是永远解不开的结。
但是在那些时代大潮卷席,社会风雨飘摇急剧动荡的日子里,我们忘记的也许人类是最原始的感情。
生命,最原始的恐惧、孤寂、爱、思念,渴望以及梦想,被遗落在世人对错是非的争执与坚持当中。
《海角七号》的成功,是因为他没有遗忘属于那片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历史与过去,更没有深陷于过去不可自拔。
人们继续在生活,人们继续在追逐,人们没有,也不可能遗忘过去,因为没有过去,也就不会有未来。
一部电影,能够真正的触及人心,是因为他勇敢地正视着惨淡的人生,没有美好高亢的讴歌,没有深恶痛绝的鞭笞,一切感动人心的,不过是真实,不过是平凡。
人,有时在这混沌的世间活了太久,已经麻木了,分不清黑白,难辨好坏。
但人,却总是轻易地被自己打败,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傀儡,他不高大,却也不卑贱,他仅仅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有希望也有无奈,他既抗争,有时也不得不屈服于现实。
《海角七号》的成功,和道格拉斯的《情人》导致巴黎一夜间洛阳纸贵,《洛丽塔》在60年后仍为世人津津乐道,其实是一样的。
人们并非沉迷于畸恋中不可自拔寻求刺激,只因这些作品勇敢地直面那些纷繁复杂而又略带苦涩的时代,站在“人”的立场上去叙述一些关于生命的恐惧、孤寂、爱、思念、渴望以及梦想。
也许,只有爱才是故事以及人生最为永恒的主题。
对祖国的爱,对故乡的爱,对山河的爱,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情人的爱,对梦想的爱,对生活的爱……因为,只有爱才能让我们完整,只有爱才能让漂泊的心灵找到停泊的彼岸。
故事由来自六十年前的七封情书开始,到友子与日本情人分离的场景结束。
故事最后回到原点,所有遗憾产生的原点,时代造就的一种宿命。
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时代的结束留下的永远不是只有遗憾跟仇恨,还有亲情、友情以及爱情还在发酵。
在那些黑白的历史照片里面以及教科书的字里行间,除了某事件某战役的时间地点过程以及意义之外,我相信还有更多的生命的挣扎与无奈,还有恐惧、孤寂、爱、思念、渴望、梦想,以及其他。
我给4星的原因不光是因为魏导贷款抵屋拍片背水一战的魄力,也不光是因为摄影的精湛用光的完美海岸美丽带出来的蔚蓝海风落日孤红恒春滩头上的人生百态。
我给4星更多是给在镜头内外洋溢出的乐观向上,充满对过去时代的反思以及当下现状的真诚上,给在那句也许没有喊出却其实无处不在的台湾加油上日据时代的政治好坏,不在此片讨论范围之内,导演的视角落在大时代之下小人物的喜哀。
仅以高砂丸上的几个镜头,就给他定性成粉饰黑暗时代的同学,建议你们去看下《赛德克巴莱》的宣传片花,相信片子里原住民英雄莫那砍掉日军人头的血腥场面一定会让你们非常亢奋。
话说这点不由让人想起彼得解渴逊同志不就是为了筹拍《金刚》圆梦,才特意先拍了《魔戒》,投石问路赚以口碑的嘛。
就凭《海角7号》就凭那个宣传片花,我对《赛德克巴莱》真是超期待的。
看完《海角7号》,简直无法让人不去设想,这根本就是导演一边听着《海洋》一边创作出来的剧本吧。
无论是海,彩虹,原住民,故乡,或者是由此衍生出来的自由豁达进取坚持的人生态度这些关键字,所有电影中投射出来的元素,基本上都收拢在陈建年的这张专集里了。
我第一次听《海洋》好像最起码是7年前的事了。
那时候都不大明白“角头音乐”的“角头”两字到底何解,只是直观地从字面上理解成了跟海角,凸岸有关的意像。
当时反复听了很久,彻底被陈建年那些配合音符直发胸臆的号子般的原住民式自由吟唱给震住了。
原生态的音乐之根,一直是我理解的台湾音乐之根,正如蓝调音乐之根,来自非洲roots music一样。
不加修饰的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不管是用音乐来表达也好,文字来表达也好,或者是镜头语言也好,都是真诚到一下子能击中灵魂的地步,让人莫名感动。
比如马世芳写〈地下乡愁蓝调〉关于本土音乐的章节,胡德夫唱“我们摇篮的美丽岛”,还有李安力图复原一段遗失历史的苦心,或者侯孝贤电影里一再重现的成长式体验拼图。
它们莫不相通,又扭结在一起,让我们这些隔岸观花的局外人,又是羡慕又是仰慕。
《海角7号》头半阕,线条未束集之前,呈现的一幕幕,就是活生生地把摄像机隐形了架在民众之间,你看劳马忽然在嘈嚷的街头骂了声“干”把阿嘉从机车上楸翻,哪里想得到他跟阿爸能弹能唱呢?
马拉桑也让人想不到,点头哈腰永远精力充沛的推销员,手摸上BASS的时候,要多熟练有多熟练。
一开始,我们都只知道他们不过是普通的职业男而已,而已,要到开始练团了,人员一一归位,才知道原来这不光是〈海洋〉还是〈海洋热〉哦!!
〈海洋热〉里除了张悬的那支mango run,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支原住民乐队,可惜最后好像没拿到什么名次。
但是练团的那个调调,还有在海滩上的音乐祭,狂热的被音乐煽动起来的人浪海浪,都在〈海角7号〉的后半部记忆重现了。
演员部分其实我最喜欢的是民雄和马拉桑,民雄就简直是陈建年的化身啊,身份都一样是警察,只是“霹雳小组”这个背景,还真是查了一番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
马拉桑最后弹低音小BASS不要太帅哦,我就知道他肯定是老乐手,只是不知道他居然是糯米团的主唱。
范逸臣这次表现很好,眼神很到位,身材也很棒。
只是发型差了点,不过很写实。
唱功的话,他真的不如民雄哦,我还是更喜欢民雄的嗓音。
茂伯跟鼓手DD,还有马如龙大哥,马拉桑,以及民雄他爹就主要是用来搞笑的。
台词难得一见的幽默,虽然故意台客,不知道是导演的智慧还是民间智慧,只可惜女猪脚部分相形见弱,她唯一一句我喜欢的台词就是讲黑人女模特不要晒太阳小心晒黑那句。
还有很多细节,比如那个骑机车等红灯还要去捡槟榔,还有其他骑车人带的希奇古怪的帽子,还有民雄爸爸脸上的纱布X战记标志,在这个不太搞笑的年代都好难得的让人笑了出来。
不喜欢女猪脚的原因,主要是长相不讨喜,然后就是情绪上有点莫名其妙拉。
但是中孝介真是完完全全地击中了我的萌点,色艺俱佳的男歌手,唉,自从平井坚以后我已经很久没这么兴奋过了。
那支“各自远颺”,带哭腔的假声自风中落落飘出,有点演歌的调调,让人惊艳不已。
最后的海洋热部分还是拍得相当有张力,一波三折,三曲下来,几个主演的表情都超赞。
歌也好听,严云农词写的相当不错,虽然国境之南,太过村上了。
但是在整部备受怀疑的组团练团经过之后,出来的效果加上临场发挥,已经实在是太过甜美丰润,虽然明知这是导演匠心的安排,依然深觉戏剧性强烈。
因为以上原因,被大家念兹在兹反复揣摩的两段爱情倒真的不在我的感受范围内了。
只想用陈建年《海洋》里的一支歌来总结一下我对此片的观感吧,无论对剧中人,那些歌唱着的青年还有乡民,或者对戏外的创作者,那些有梦要实现的人们。
在這裡尋煩惱手中的酒瓶 混合稻香和綠茶 是否紓解了你的心情別迷失你自己美麗的早晨 以為是落日晚霞你的理想永遠找不到年輕的你未來充滿著希望何不努力腳踏實地去開創人生旅途會走得更加順暢別放棄 別失意 別逃避 別憂鬱
海角七号是一部喜剧爱情片,片中围绕着跨越六十年的七封情书而组成的剧情讲述了主人公追寻一辈子的音乐梦想,海角七号代表了 人只能活一回,梦想却有无数个,唯有放手一搏,才能知道机会属不属于自己……。
海角七号就是这的七封情书的寄信地址。
一个失意的摇滚青年阿嘉(范逸臣饰)从台北回到故乡——台南的某海边小城。
小城里的高龄邮递员茂伯在工作中摔伤,阿嘉临时顶替了他的工作,也因此得到了七封迟到了60年的书信:日本战败后,一个日本教师在回国的途中写给台湾恋人友子的信。
阿嘉在寻找友子的同时,无奈加入一只临时拼凑起来的乐队,为即将到来的海滨演唱会表演。
除了阿嘉是内行,键盘手是个整天哼着流行歌曲、发育未完全的小女孩;会吹口音的被拉来当了吉他手;只会弹月琴的茂伯甚至也客串了一段时间的贝司手……另外,一位也叫友子的日本女孩(田中千绘饰)则负责监督乐队的排练,她和阿嘉的关系也从最开始的格格不入开始转变。
以阿嘉的人生起伏为电影主线,满眼是台南的风土人情,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三代人之间冲突与和解,理想的失落与再生,爱情的幻灭和追逐等丰富多元的因素都涵盖其中。
第一封信 / 友子 你还在等我吗 日语口白:荫山征彦2 Don't Wanna 词:宫尚义,作曲:范逸臣,编曲:吕圣斐,演唱:范逸臣,口白:范逸臣3 第二封信 / 时代宿命是时代的罪过 日语口白:荫山征彦4 爱你爱到死 词:严云农,曲:吕圣斐,演唱:同恩、夏宇童、杨荞安5 第三封信 / 友子 我就是那时爱上你 日语口白:荫山征彦6 Mainu Sun 哪里去,你?
(丹耐夫之歌) 词/曲:丹耐夫正若,演唱:丹耐夫正若、民雄,口白:民雄7 第四封信 / 海风啊 为何总是带来哭声 日语口白:荫山征彦8 给女儿 词:Y.H.Ho(ciacia's dad),曲:何欣穗,演唱:何欣穗,口白:田中千绘9 第五封信 / 友子 我真的很想你 啊,彩虹!
日语口白:荫山征彦10 无乐不作(电影Live版) 词:严云农,曲:范逸臣,演唱:范逸臣、应蔚民、民雄、杨荞安、马念先、林宗仁,口白:林宗仁11 第六封信 / 我把愧疚写成最后的一封信 日语口白:荫山征彦12 国境之南 词:严云农,作曲:曾志豪,编曲:吕圣斐,演唱:范逸臣13 野玫瑰 词:周学普,日文词:近藤朔风,曲:舒伯特,编曲:吕圣斐、骆集益,演唱:范逸臣、田中千绘14 第七封信 / 七封寄不出去的情书 一首未完成的歌 - 情书 曲:骆集益,词:邬裕康,演唱:范逸臣(此首歌为1945填词版)
■入评理由:影片依然在不断刷新纪录,剧情内容虽有俗套模式之嫌,但笑料不断。
配角对白音乐各方面都相当到位,风土人情应有尽有,使得《海角七号》具有不错的观赏性。
■片名:《海角七号》 ■导演:魏德圣 ■主演:范逸臣 ■上映日期:2008年8月22日(台湾地区)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8月底开始《海角七号》的出现不仅成功引爆了台湾本岛票房,一个丧失行动能力的重症瘫痪病人突然间起死回生,多方媒体加上以年轻人为主导的网民造势,台湾电影看上去甚至容光焕发——“台湾电影终于起飞了”,太不可思议!
说起来,从台北电影节上压倒钮承泽等人开始,就有包括侯孝贤推荐《海角七号》等各类信息出现,但我对影片一点都不关注,无名导演加上乱凑卡司,即便是认识男主角范逸臣,压根也没有一点兴趣。
恒春这个地方,当片子里说是“国境之南”时为之一震,除了在侯孝贤《恋恋风尘》里知道个恒春仔之外,并无具体的地理位置概念。
恒春属屏东,是台湾最南端的乡镇。
再认识这块土地、这个岛屿以及生活着的人们,这是《练习曲》之后几部台湾电影里常见的一类主题,里面一定会强调原住民以及风光情调等固定内容。
《海角七号》在情绪上有所延续,更多是情节剧各种常见桥段的熟练拼接,如送信拆信读信,临时上阵的演出等等。
电影用小镇里的小人物梦想,开了一场以他们为主角的海滩演唱会。
每个人物都有故事,他们被演唱会串在了一起,乐乐闹闹俨然不分你我的一家人,故事可谓是积极向上。
片中一个送不出去的跨国邮包,寄往地址正是现今已不存在、日本殖民时代的海角七号。
七号这个名字出现在现下时间,前有长江后有神舟,确实是种巧合。
《海角七号》能创下票房奇迹,一大半是由于七封情书里的异国爱恋,日语旁白深情无限地道出了几十年过去天南海北的相思不灭,爱情影响的电影例子可参见至死不渝的《泰坦尼克号》。
《海角七号》的调子很欢快,闪光的各色配角、美丽的海边风景加上台湾片不可或缺的音乐元素,的确不用担心观众缘。
对白也生活化,灵活的方言运用去除了一般观众既熟悉又害怕的台湾腔。
值得一提的人物配角当属弹月琴的老头茂伯,他挂嘴边的骂人口头禅加上搞笑的戏份设计,简直抢了太多男一号的风头。
相反,范逸臣等人难当大任,倒是显得过于规矩。
内地观众对日籍老师与台湾女学生的情意绵绵会察觉出异样,中文、日语加方言的“多声道对白发音”也会造成一些困惑。
此外,1945年12月25日与台湾光复的时局,使人很难不对轮船上男子的身影跟背后的情愫产生微妙且暧昧的联想,为什么恰好是这种道不明、说不清的日本情结。
几十年后,另一段盲打误撞的异国情缘在斧凿之下会以圆满收场,虽然多数人看来都知道这只是电影制造、满足观众的臆想假象,却义无反顾地沉浸其中。
《海角七号》能创下惊人的票房成绩终究是可喜可贺,至于是否能够像一帮人狂想的“海角七亿”,那真的是不得而知。
群体狂热下台湾网民几乎无人不谈《海角七号》,却也不大听得进去批评声音。
在个人看来,毕竟《海角七号》不是《生死谍变》,《海角七号》的成功模式也不大可能复制。
有一部《海角七号》实属难得,有七部成量产之势的《海角七号》,那整个台湾电影才叫不简单。
从侯孝贤卖座终唱的《悲情城市》到杨德昌为自己买单的《一一》,台湾电影不是一部影片就可以改变的,它伤过太多导演的心,不要忘了面对外片,本土片占有率依然只是个位数的零头。
如此看来,《海角七号》的生逢其时自有幸运之处。
最低限度来说,《海角七号》可以让观光客在台湾游的地图标记加上恒春一站,就如同也曾出现在电影银幕上的九份或者淡水。
【北青报】
听说这部电影好久了,耳朵也被众多表扬淹没了好久.我知道我是个泪点很低的人,不论看书看电影都经常比剧中人还哭得伤心.所以,在看以前,我准备好了纸巾,听说很感人.一直到结束.我居然毫无感觉,甚至觉得很无聊.这真是一个太老套的故事,拍摄也没什么新奇之处,搞不懂为什么有那么好的口碑.也许我做足了精神准备就没感觉了吧.特别的感觉总来自于不经意间的一声喊叫或是敲击,然后魂飞魄散地留下深刻印象吧.只有给友子的信令我黯然.我对声音有种特殊的敏感.总喜欢听到充满磁性的说话声,.就像能聆听到心的博动.就算那些情书听不懂,但饱含深情的日语居然也充满了魅力,觉得非常动听.我边看边抄那些情书.至于这样的故事,我无法感动.比这个动人的故事多了去了,以前<读者>上都看到好多.只有几段比较特别的文字,我摘录下来,这些是我看这部电影唯一的收获. (一) 遇見了要往台灣避冬的烏魚群 我把對你的相思寄放在其中的一隻 希望你的漁人父親可以捕獲 友子,儘管他的氣味辛酸 你也一定要嚐一口 你會明白… 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 我在眾人熟睡的甲板上反覆低喃 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 (二) 不管你的未來將屬於誰 誰都配不上你 原本以為我能將美好回憶妥善打包 到頭來卻發現我能攜走的只有虛無 我真的很想妳!
啊,彩虹!
但願這彩虹的兩端 足以跨過海洋,連結我和妳 (三) 你安靜不動地站著 你像七月的烈日 讓我不敢再多看你一眼 你站得如此安靜 我刻意冰涼的心,卻又頓時燃起 我傷心,又不敢讓遺憾流露 我心裡嘀咕,嘴巴卻一聲不吭 我知道,思念這庸俗的字眼 將如陽光下的黑影 我逃他追…我追他逃… 一輩子 就是这样.从那个日本人写完7封情书开始,我认为他的爱情就终结了.他从此有的是无尽的悔恨,无论永远有多远,这已与爱情无关.所以,我也不再认为这是个爱情故事,更谈不上动人.那些深情的情书,再绚烂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试想当这些文字送到友子手里时,是否就意味着日本人的忏悔得到了圆满,友子一世的等待,伤心与绝望就一笔勾销了呢?"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多么虚伪的申辩!我宁愿这就是一堆废纸,任其自生自灭.相反,我更愿意接受水蛙对老板娘不求回报的爱;镇长对阿嘉妈妈绵厚的爱.这些才是真实而纯朴的爱情故事.
【一】 纯本土制作的台湾电影上一次产生话题效应,要溯及到二十年前的《妈妈再爱我一次》。
《海角七号》能在内地公映,充分反映了两岸再次迎来和解。
本小组存在之意义,就是台湾电影,遗憾的是似乎没有真正迎接过一部台湾电影的登陆公映。
近年《不能说的·秘密》均为合拍片,虽然也能在上海电影节看到《九降风》等,却是小范围的领域。
大家阅片千百的比比皆是,看过的台湾片也有百十计,告诉自己进次电影院有何难。
【二】 有许多人不屑于说海角、评海角,但我们得承认《海角七号》跟杨德昌和侯孝贤确实不同,它是定位明确的商业制胜。
此次引进,说实话我和几个朋友都完全没有预料到,几乎所有方言都被保留、依依不舍的送别也没动(删减见文末)。
海角里有没有政治,里面牵扯的“60年前”就是政治,海角被引进的事实就是政治操作。
政治敏感从来不是一堆空话,你可以没看到,但没必要因为别人谈到就坐立不安,一起干爹骂娘,毕竟海角的成功已经是一个无法损害的事实。
【三】 所有闽南语方言片区的观众(厦漳泉、潮汕浙南等地区)更应该进电影院看一遍,也许它能重新改变你对这种语言的印象,它依然充满魅力与活力,同时更应该站出来纠正下只有“台湾人能看得懂”的说法。
假使你已经看过了水印版、看过RIP版,何不再进一次呢。
哪怕是带着偏见进去,没人会阻拦你,票价又不贵。
真正关心台湾电影该从何谈起,我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电影院了,尤其是一个这么近的机会摆在了你面前。
===== http://ent.163.com/09/0218/20/52FADCGD00031NJO.html(视频) ======此次内地影院上映的《海角七号》比起台湾版,做了一些删减,虽然不像一些港产片到了内地需要更改结局或是大改剧情,但很多网友都认为《海角七号》的删减不仅影响了原有的台湾风情,而且删减之处非常无厘头,不明白为何会被删。
本文将从被删掉的音乐场景、被删掉的生活语言、被删掉的人物完整度三个方面来盘点内地影院版《海角七号》删掉的戏份,并将被删戏视频重现。
被删掉的音乐场景之“情书”篇:影响剧情指数:★★无厘头指数:★★★★点题的七封情书中,第一封信有删减处理,“我只是个穷教师,为何要背负一个民族的罪?
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被去掉。
听音乐就能听出来,主题音乐《1945》的旋律断掉了。
不过后面并未改动,“你是南方艳阳下成长的学生,我是从飘雪的北方渡洋过海的老师”等情书旁白都流畅念完,《1945》更是余音缭绕。
被删掉的音乐场景之“大大”篇:影响剧情指数:★★★★无厘头指数:★★★★★“大大之歌”《爱你爱到死》是片中非常有趣的一首歌,电影走红后,它在网站下载、手机铃声上热门一时。
遗憾的是在电影院里,音乐拍子都出来了,一句“但你若劈腿,就去死一死”居然咔嚓一声,没了。
一同连累的还有民意代表主席那句“谁说咱恒春没人才”。
去年都有《画皮》(看专业影评)、《非诚勿扰》(看专业影评)等“小三片”了,何必因为一句歌词跟个小女孩过不去呢?
被删掉的生活语言之“脏话”篇:影响剧情指数:★★★★★无厘头指数:★★魏德圣在接收采访时说,“不骂脏话就不是生活”,电影开头,摇滚青年阿嘉骑着铃木机车返乡,两次摔吉他,其中第一次有句大名鼎鼎的“我X你,我X你妈的台北”。
知名人士吴念真解释说,这是台湾人宣泄情感的出口,有一个朋友甚至为了这句话两次进电影院。
正如片中所骂,《海角七号》脱离了台北,全是台南的小镇,乡土生活气息浓厚。
被删掉的生活语言之“打架”篇:影响剧情指数:★★★无厘头指数:★★大半部片子里,阿嘉一直处于怒气百分百的状态,对继父不爽、对劳马不爽、对那一大沓的信更加不爽。
其中以街头纠纷最具代表性,阿嘉自己没戴安全帽,还可以指控别人没戴。
两个人都是话中带刺,视对方为无物。
动手之前总要先打下嘴仗,影院版直接跳过,如同两人火气太盛,抱头就打。
原版还有下面这样一个交锋升级的过程:——劳马(准备开罚单):“叫什么名字?
”——阿嘉(对路边一条狗):“你叫什么名字,我X他妈的你叫什么名字,不要脸!
”——劳马:“干!
”(旋即动手,二人扭打)。
人物完整度的缺损之“茂伯”篇:影响剧情指数:★无厘头指数:★★★★★张牙舞爪的友子小姐处处受气,她打算拉上行李直接离开恒春。
正要来酒店练习弹贝斯的茂伯在门口拦住了她,递交上一封婚宴请柬。
茂伯在重要时刻开口说日语,挽留住了友子。
他的一席话可以说庄重加客气,跟平时的搞笑幽默判若两人。
茂伯说日语也交代了一段历史过去,之前他也有月琴弹唱《野玫瑰》,却没有这段里来得正式。
请帖内容在影院版被去掉,完整的对话如下:——茂伯(日语):“这是我弟弟的长孙,今天娶媳妇,晚上在庙口有酒席,请和我们一起同高兴吧,今晚请一起来!
”——友子(失魂状):“恭喜”。
人物完整度的缺损之“水蛙”篇:影响剧情指数:★★★★无厘头指数:★★庙口的露天酒席是《海角七号》里最出色的一段,众多人物欢聚一堂,同时交代了不少人物如劳马的过去。
穿得一身喜庆的水蛙,依然在众目睽睽下和老板娘套起近乎,意外揩油。
被质问时水蛙说出一番青蛙交配论,该言论惨遭剪刀,搞得他由始至终都是色兮兮,弱化了这份暗恋的单纯色彩,角色也不够丰满。
——大大母亲问:“人家老板娘年纪比你大,然后有已经有三个小孩,最重要的是她老公还没死,你到底在干嘛呀你?
”——水蛙答:“你看过青蛙交配没有?
一只母青蛙背上贴着两三只公青蛙,那两三只公青蛙有没有在那边互相吵架的?
没有啊!
那人干嘛去计较那一男一女,两男一女的事呢?
”——大大母亲(无奈状,拍水蛙肩膀,竖大拇指):“你厉害!
”(根据有心人的消息汇总,其他处的情书和茂伯的日语也有删减小动作。
此次海角引进却几乎全部用数字拷贝上映,这显然有遭排挤)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396190/ 倡议书
很美的电影.事先问过三个女伴,都说不算烂片,但也不是特别特别好.也许是期望值低,我还是被打动了.大大吻上劳马的额头时,我的眼睛湿润了.而当最后那个老友子翻开那盒情书时,我掉眼泪了.很美丽的电影呢,连小人物都刻划得那么生动立体.更不用说那段六十年前的水印般若隐若现的爱情.留白.很多地方留白.关于他为什么不能够带友子回日本.还有老友子终究象个侧影.也许留白才能够让一段感情在回忆中显得更为美丽起来.就是媚日了一些.最后的中日合唱似乎很不必.但是中国政府能够让这样一部台湾电影公映,本身就值得表扬,我更愿意看作是一种进步
宣传得太狠了,其实只值两星,一星给音乐
大爱所有配角
爱你爱到不怕死,但你若劈腿就去死一死。阿门~
其实觉得很普通嘛。
以兩小時描述簡單不過的老故事,大部份情節仍舖敘不足,似乎這電影只屬台灣。
电影本身各方面制作都不算上乘,但感动了我。
恋日情节。。。
赞~~~~~~~~
勉勉强强
和我料想的沒有多大差距其實。説白了要青春,要台灣,要煽情,要賺錢,所有這些符號我看著就覺得假,沒法動心的。
老头儿超搞笑
插曲比电影好。
太商业了
田中千绘
看到三分之一就实在看不下去了
一部真实、真挚、真诚的青春励志影片。配角们出演得都十分精彩抢眼,令人印象深刻。
整部电影除了男女主角的感情戏以外都很好看
只能打三星,因为内容确实想不起来了。只记得台语管茂伯叫茂bia,颇有喜感。
這女的不好看~不好看~~
能不能給兩星半?沒有傳說中ㄉ那麼好一般一般而且我沒有很喜歡這部片那句台詞 真夠泛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