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弗兰·克朗茨
主演:布瑞达·伍尔,Kagen Albright,Michelle N. Carter,玛莎·普林顿,詹森·艾萨克,里德·伯尼,安·唐德,Michael White,Campbell Spoor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简介:Aftermath of a violent tragedy that affects the lives of two couples in different ways.详细 >
因为有《杀戮》的珠玉在前,对比之下的《弥撒》就显得弱了好几个级别(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不是每个导演都叫波兰斯基。也不是每个演员都叫朱迪福斯特和凯特温斯莱特)。对比两者的最大不同是《杀戮》的演绎是在已将事件经过交代明晰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弥撒》反其道而行之,是在一种完全不明所以的前提下层层解析,最后揭露真相。而这种处理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前一个小时观众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演员在演些什么说些什么,云里雾里。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产生共情以至于会走神。剧本算是尽心尽力也说得过去,台词的精彩程度也可圈可点。如果在前面加上一个对事件的说明(哪怕只需要几条字幕),也许电影就更加完整了。
剧本很棒演技非常有张力,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甚至场景单一布景空旷,但是就是能抓住你,像是旁听了这一场私密谈话
看完绝对不轻松,只会更觉得人生不过“听天由命”。疫情时代的小制作片,只有一个窗口般的远景,几张照片样的外景,整个故事就靠四位演技派飙戏担纲,讲述一个校园枪击案后凶手和被害人父母经历的彻恸。对生育有犹豫者可当预防针:生娃真不是只锅里加米添水,即使认真到自以为尽心尽心尽责,还可能养歪了,或横生意外,生命可能承受怎样之轻和之重,各人冷暖自咂吧。
虽是室内空间群戏,但是调度不太出彩,也主要是因为这个室内空间有点单调,不过小细节道具的设置还是很有效的。剧本不错,一层一层剥开真相的观感,并尽可能引发观众共情。演员表演精湛,透过几个人的举止动作乃至装扮,也可以侧面展现各自性格。作为处女作,完成度挺高了。
激化对立往往是帮助相互理解的,演员转型导演首作,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四位演员的输出,很好的文本,视角立体张力十足,不费一颗子弹的让一场校园枪击案在心里有爆炸性的震撼力。
4.25/5年度冷門佳片,校園槍擊案後的被害者家屬與加害者家屬的PTSD集體治療,儘管都知道加害者家屬無法給出怎麼交代,但是心中的恨卻還是會一直逼破加害者家屬給出交代、給出問題開始發生的時機。以一個演員的導演處女作來說,室內舞台劇調度手法表現極佳,劇本層層遞進深鑿引發這一切慘劇的核心,但即便找到了癥結點,也救不回失去的孩子。4個演員在一個小房間裡吐露情感,情感從淡定逐漸悲從中來的大力釋放,調度還是有生澀之感,但是已抓住敘事流暢的竅門,結尾在耶穌的福音中緩緩放下,彷彿被上帝療癒般,心靈獲得了救贖。悲痛也許會永遠會影隨行,但是放下與原諒,便是放過自己的唯一方式,即便集團做了一場PTSD治療,美國槍枝問題也永遠不會有解決的一天。年度冷門佳作就這樣在獎季的洪流中被遺忘,實在可惜。
全靠四个人坐着聊天,没有任何视听语言,真看不下去!
全对白话唠片太需要功力了...
talk and listen means a lot,青少年枪击真的是一次次发生一次次忏悔一次次不改,电影能做的也是尽量安抚活人的心。
四人辩论赛
青少年校园枪击凶杀的背景,施暴者(自己也自杀身亡)的父母和受害人之一的父母虐心的一次会面……。情节和节奏都很好,四位演员非常有戏,你可以透过他们的表演去脑补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
演技都还可以 故事好无聊 看得打瞌睡
密闭空间里的演技比拼,但是更多的还是台词比拼,唯有Linda让我动容,另外三位父母我觉得有点儿过了,特别是Jay,刚刚开始的时候极不在状态。Anyway,Judy的作用又是啥呢?插科打诨的?密闭空间里的情绪对抗,还是要有点创新了,要不然真的越来越平淡无味。
校园枪击案的作案男孩和被害男孩,都失去了生命,几年后两方父母的会面,令事件的维度变得更为立体。作案男孩的父母是否早就发现了苗头,是否愿意承认邪恶是因他们没有及时遏止而生;被害男孩的父母,则想讨个说法,寻求内心的慰藉。影片集中在狭小空间内的四个演员身上,故事本身更适合戏剧舞台,但导演弗兰·克朗茨在这部处女作中展现了高水准的电影调度能力,情绪的变奏成为锋利的拐点。安·唐德的表演抢走了所有光彩。
更像戏剧
确实会联想到杀戮,可惜调度和深度却没达到那样的高度,几乎只是剧本和表演在努力,剧本虽然深度不足但明显是下了功夫的,这么长的对话也不会显得多余枯燥,基本上该有的点都有了,表演也能带动这样的剧情,只可惜到最后导演明显收不住了,草草结尾。当你离开上帝视角,站在对立面去看这个问题。
Take care of yourselves…
3.5
优秀的话剧剧本,但情感上又没那么像话剧,弱化冲突强化情绪,整体是内敛的。
像是电影版《新喋喋人生》,拍出一部电影仅仅需要一座教堂里的一间房以及几名演员相对而坐的口述,并从口述中还原四个人来到这座偏远教堂的原因,至于背后的故事则是《内特拉姆》的第三方视角。如果驱动内特拉姆故事的是一个叫“自闭症”的恶魔,从双方家长的交谈看来,《弥撒》背后的无差别杀人事件则是一场持久的抑郁,产生的后果是两败俱伤、一损俱损,是集体社会必须为之付出代价的又一场厄运。被孤立和排挤的少年拖着累累伤痕步入成年,旧伤与新伤共同构成精神崩坏的杀意,而渲泻这种杀意只需要一把枪,持枪合法的国家必须为之买单。毕竟松弛的枪支管理状况下,仅仅要求的是更好的偷盗技巧。或许这是另一部反对黩武主义的政治电影,却不得不去正视一场悲剧中所有人都是牵涉其中的受害者,无辜的受害者父母和凶手父母问的都是“为什么会这样”。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因为有《杀戮》的珠玉在前,对比之下的《弥撒》就显得弱了好几个级别(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不是每个导演都叫波兰斯基。也不是每个演员都叫朱迪福斯特和凯特温斯莱特)。对比两者的最大不同是《杀戮》的演绎是在已将事件经过交代明晰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弥撒》反其道而行之,是在一种完全不明所以的前提下层层解析,最后揭露真相。而这种处理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前一个小时观众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演员在演些什么说些什么,云里雾里。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产生共情以至于会走神。剧本算是尽心尽力也说得过去,台词的精彩程度也可圈可点。如果在前面加上一个对事件的说明(哪怕只需要几条字幕),也许电影就更加完整了。
剧本很棒演技非常有张力,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甚至场景单一布景空旷,但是就是能抓住你,像是旁听了这一场私密谈话
看完绝对不轻松,只会更觉得人生不过“听天由命”。疫情时代的小制作片,只有一个窗口般的远景,几张照片样的外景,整个故事就靠四位演技派飙戏担纲,讲述一个校园枪击案后凶手和被害人父母经历的彻恸。对生育有犹豫者可当预防针:生娃真不是只锅里加米添水,即使认真到自以为尽心尽心尽责,还可能养歪了,或横生意外,生命可能承受怎样之轻和之重,各人冷暖自咂吧。
虽是室内空间群戏,但是调度不太出彩,也主要是因为这个室内空间有点单调,不过小细节道具的设置还是很有效的。剧本不错,一层一层剥开真相的观感,并尽可能引发观众共情。演员表演精湛,透过几个人的举止动作乃至装扮,也可以侧面展现各自性格。作为处女作,完成度挺高了。
激化对立往往是帮助相互理解的,演员转型导演首作,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四位演员的输出,很好的文本,视角立体张力十足,不费一颗子弹的让一场校园枪击案在心里有爆炸性的震撼力。
4.25/5年度冷門佳片,校園槍擊案後的被害者家屬與加害者家屬的PTSD集體治療,儘管都知道加害者家屬無法給出怎麼交代,但是心中的恨卻還是會一直逼破加害者家屬給出交代、給出問題開始發生的時機。以一個演員的導演處女作來說,室內舞台劇調度手法表現極佳,劇本層層遞進深鑿引發這一切慘劇的核心,但即便找到了癥結點,也救不回失去的孩子。4個演員在一個小房間裡吐露情感,情感從淡定逐漸悲從中來的大力釋放,調度還是有生澀之感,但是已抓住敘事流暢的竅門,結尾在耶穌的福音中緩緩放下,彷彿被上帝療癒般,心靈獲得了救贖。悲痛也許會永遠會影隨行,但是放下與原諒,便是放過自己的唯一方式,即便集團做了一場PTSD治療,美國槍枝問題也永遠不會有解決的一天。年度冷門佳作就這樣在獎季的洪流中被遺忘,實在可惜。
全靠四个人坐着聊天,没有任何视听语言,真看不下去!
全对白话唠片太需要功力了...
talk and listen means a lot,青少年枪击真的是一次次发生一次次忏悔一次次不改,电影能做的也是尽量安抚活人的心。
四人辩论赛
青少年校园枪击凶杀的背景,施暴者(自己也自杀身亡)的父母和受害人之一的父母虐心的一次会面……。情节和节奏都很好,四位演员非常有戏,你可以透过他们的表演去脑补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
演技都还可以 故事好无聊 看得打瞌睡
密闭空间里的演技比拼,但是更多的还是台词比拼,唯有Linda让我动容,另外三位父母我觉得有点儿过了,特别是Jay,刚刚开始的时候极不在状态。Anyway,Judy的作用又是啥呢?插科打诨的?密闭空间里的情绪对抗,还是要有点创新了,要不然真的越来越平淡无味。
校园枪击案的作案男孩和被害男孩,都失去了生命,几年后两方父母的会面,令事件的维度变得更为立体。作案男孩的父母是否早就发现了苗头,是否愿意承认邪恶是因他们没有及时遏止而生;被害男孩的父母,则想讨个说法,寻求内心的慰藉。影片集中在狭小空间内的四个演员身上,故事本身更适合戏剧舞台,但导演弗兰·克朗茨在这部处女作中展现了高水准的电影调度能力,情绪的变奏成为锋利的拐点。安·唐德的表演抢走了所有光彩。
更像戏剧
确实会联想到杀戮,可惜调度和深度却没达到那样的高度,几乎只是剧本和表演在努力,剧本虽然深度不足但明显是下了功夫的,这么长的对话也不会显得多余枯燥,基本上该有的点都有了,表演也能带动这样的剧情,只可惜到最后导演明显收不住了,草草结尾。当你离开上帝视角,站在对立面去看这个问题。
Take care of yourselves…
3.5
优秀的话剧剧本,但情感上又没那么像话剧,弱化冲突强化情绪,整体是内敛的。
像是电影版《新喋喋人生》,拍出一部电影仅仅需要一座教堂里的一间房以及几名演员相对而坐的口述,并从口述中还原四个人来到这座偏远教堂的原因,至于背后的故事则是《内特拉姆》的第三方视角。如果驱动内特拉姆故事的是一个叫“自闭症”的恶魔,从双方家长的交谈看来,《弥撒》背后的无差别杀人事件则是一场持久的抑郁,产生的后果是两败俱伤、一损俱损,是集体社会必须为之付出代价的又一场厄运。被孤立和排挤的少年拖着累累伤痕步入成年,旧伤与新伤共同构成精神崩坏的杀意,而渲泻这种杀意只需要一把枪,持枪合法的国家必须为之买单。毕竟松弛的枪支管理状况下,仅仅要求的是更好的偷盗技巧。或许这是另一部反对黩武主义的政治电影,却不得不去正视一场悲剧中所有人都是牵涉其中的受害者,无辜的受害者父母和凶手父母问的都是“为什么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