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身的女孩》。
8分。
大卫•芬奇导演作品。
007丹尼尔•克雷格和鲁妮•玛拉联合主演,事实上从片名就看得出,鲁尼才是一号主角。
影片根据著名同名小说改编,前有瑞典版珠玉在前。
当然后面还有很多跟拍。
大卫手法凌厉的剪辑风格给观看这部悬疑片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但丝毫不影响这是部绝佳的影片。
故事并不复杂,但导演在全片安插了太多线索,眼花缭乱,看得越认真越容易被带偏。
当然,最后海莉的现身很容易猜测,铺垫已足够多。
而女主鲁尼这一次的演出真是豁出去了。
爆赞。
如果没有看过原著,没有看过原版瑞典片,你是否能看得懂《龙纹身的女孩》,答案是,可以,因为它是大卫,芬奇导演的片子。
在我看来,大卫芬奇可以说是美国数一数二的电影导演,他执导的所有的影片都是电影语言奇特,从色彩,音乐到故事内容都充满着阴郁的暗影,迥异的风格,复杂的层次。
当这些点面线都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是非常的大卫芬奇。
从他一系列口碑甚佳的影片如《搏击俱乐部》, 《七宗罪》, 《本杰明巴顿奇事》以及《社交网络》来看,都是充满了这种理念,将本来就比较复杂的人性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故事的怪异都梳理得整整齐齐, 变成一部有声有色的充满怪才及悬念的电影, 然你看完后由衷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又不得不对他的某些不同寻常的电影叙事观点佩服的五体投地。
如果说,我喜欢大卫芬奇的电影,就是因为他不同于一般美国导演的深沉,怪异,复杂以及扭曲,倒不如说人性本身就是一部复杂的小说,凡是都不是黑与白,而是一部充满了灰色中间地带的旅程。
而大卫芬奇就是这灰色地带的导游,带着你从容不迫地走在这些貌似不同其实理所当然的路途上,游刃有余地讲述着人生的很多故事。
你在他的脸上看不到好莱坞式样的大片风格,或者商业的味道,但是你还是被他的故事吸引,跟着他走完全程。
回过头来的时候,你还挑不出来多少瑕疵或者硬伤,反而使津津乐道着他的与众不同。
这在我来看就是大师级导演的造就!
大卫芬奇可以说是我的同辈人,以前是MTV大导,为很多音乐巨星都量身定做过Music Video。
从一个专门制作音乐广告宣传片的青年导演摇身一变成为美国电影大岛,其中的才华与勤奋已经在他这十几年来取得的成就中有目共睹的了。
因此,喜欢大卫芬奇不仅仅是他的影片,而是他的经历,才华与文化艺术上的共鸣。
言归正传,去看《龙纹身女孩》的主因是大卫芬奇,光是看片头,就让我想起了大卫芬奇过去执导的MUSIC VIDEO, 美丽的阴郁,华丽的黯淡,快速的剪辑等融合在一起的独特力量穿透屏幕而出,让人惊艳。
说实话, 根据原著改编的瑞典片《龙纹身的女孩》去年就大红特红,但我是在提不起兴趣来看,一方面是对非英语片子潜意识的抵制(中文片不算其中),一方面对北欧那种晦暗阴郁的电影不是太感冒。
如果不是大卫芬奇此次从新包装这部电影,恐怕我还是不会看这部电影的。
原来很多人认为,美国人拍不出欧洲人的感觉,尤其欧洲人的那种自以为是的骨质里面的复杂以及欧洲式的晦暗的推理情节及心理冲击,尤其拍不出欧洲的那种深层的华丽混和阴郁的气氛。
而大卫芬奇的改变影片证明了这部电影不仅比瑞典的原作层次更深,调子更阴郁,甚至更情色暴力。
值得一提的是男主角的扮演者是我最喜欢的新版007的英国演员丹尼尔·克雷格 Daniel Craig。
他在007里面的潇洒与刚毅不用说,在这部以推理悬念见长的戏剧片里也是游刃有余,准确到位地将自由记者的角色演绎得异常出色,令人信服。
丹尼尔·克雷格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他可以将英国绅士间谍007诠释得刚烈似火, 一扫007温文尔雅,风流倜傥的形象,从而让观众对007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在这部电影里, 他演绎出一个仗义执言,为正义而行记者,同样充满了才华男人的风流与刚毅, 同样让人叹为观止,深深折服。
《龙纹身女孩》最出彩的还属于女主角的扮演者鲁妮·玛拉 Rooney Mara。
她在这部电影里面的精彩演出绝对可以为她赢得奥斯卡新人奖。
我先投她一票。
第一次看到鲁妮·玛拉 Rooney Mara演出的女主角出场,就为她出位的形象与鲜明的个性吸引。
她将一个具备了黑客的技术,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以及因内心受伤而个性爆烈的龙纹身女孩演绎得丝丝入扣,仿佛这部电影就是为她订身打造的一样。
在《社交网络》中展露头角的鲁妮·玛拉深得导演大卫芬奇的器重,据说他不顾投资人的反对,而坚决地仍用鲁妮·玛拉, 认为女主角非他莫属。
事实证明,大卫芬奇的眼光是对的,这样一个新鲜的面孔所带来的独特个性的演绎让龙纹身女孩更具有说服力。
你想想不出安吉利娜裘丽出演这个角色吧,那时候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安吉利娜裘丽是否更令你信服而分散了影片的效果,这将是任何导演都不愿意面对的事情,更何况大卫芬奇是一个不按理出牌的导演,他不拘一格的做法只能让不拘一格的演员来出演他所理解的角色。
很多人可能对男主角与女主角的感情关系的结果耿耿于怀,其实这根本不是一部爱情电影,我们也不能带着好莱坞式的感情桥段来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整部电影就是挖掘了人性最阴暗的一面而展示出一个曲折扭曲的故事,在这部充满人性阴暗面的电影主题中,任何对感情的奢望都是幼稚的幻想。
也许是瑞典的天气影响,也许是那些深宅大院里面豪门贵族的乱伦使人产生的压抑,总之这是一部混杂了人性与兽性, 肉欲与情欲交错, 道德底线的位置在何而产生出来的一个说起来复杂,但实际上简单的故事。
对一个饱经沧桑经历复杂的人来说,这也许是一个单纯的推理故事,但对一个涉世不深,充满幻想的人来说,这部电影的晦暗与扭曲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如同李安的《色戒》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间谍反间谍的故事,这部《龙纹身的女孩》也不是一部单纯的悬念推理片,里面的人性与各种欲望的混杂与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的不同都是揭示了超越电影本身的一种观点。
如果你喜欢那种搞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关系或者这种复杂关系下面所掩盖的某种欲望某种阴影所营造的那种非理性的故事,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你的那杯茶,而如果你只是寻找一部商业大片娱乐放松一下自己,那么这部电影恐怕让你感到郁闷头痛。
对于社会,对于人类来说,道德的底线一旦丧失,所有的文明都将不复存在,不管这种道德底线的衡量是亲情,感情,肉体,经济还是其他任何,恐怕这就是这部电影让你感到晦暗阴沉的所在。
美版[龙纹身的女孩]通篇看下来就一个字:酷!
从NB的片头开始,场景、配乐、剪辑、男女主演无一不酷劲十足,这是芬奇擅长的题材和风格,他对影片的控制力使得这部翻拍片走出自己的特色,作为没看过原著没看过瑞典版的观众来说这样一部片子足够high了。
其实故事方面这次芬奇做的不是很好,158分钟的正片时间前半段分开讲男女主角,铺垫案件的细枝末节,在中间部分男女主角相遇天雷地火的破案,最后再把男主的麻烦事一锅解决。
流程说起来简单,重头戏破案部分更是拍摄的有点简单粗暴,芬奇用镜头来点拨观众破案,可利落的剪切没有给观众足够时间去消化较大的信息量,结果是好几十年的案子嗖嗖几个镜头两下就破了,多少让人感到摸不着头脑,有点时间不够赶快结束的意思。
[龙纹身]不像[十二宫]是个末了都无解的悬案,叨叨3个小时没个结果观众也没意见,这次的问题在于影片先白乎人物性格,再一股脑的破案,有点割裂,如果能像[七宗罪]那样在破案过程中一点一点讲圆人物性格最好,当然咱也是业余的给专业的瞎支招,也就是盼着侦破过程能更酣畅淋漓一些而已。
故事上的弱实际上是在影片强烈风格下被进一步放大的,影片的主色调是冷的白和酷的黑,暖色出现时反倒都是一些危险时刻。
利索的转切镜头,妖冶电子的配乐,流畅的动作场景都把风格做到最大,即使案件破解的有些苍白,依旧能让观众看的澎湃看的心痒痒。
同理,角色也在最大程度上撑起了影片酷的风格,身为Daniel Craig的粉,我看完电影后除了更耐叔以外也拜倒在Rooney Mara妹子脚下。
Craig这次的角色没有007那样能打(反而还怂得很),也不是[夹心蛋糕]那种道上的混混(更是一点都经不住人家唬),Mikael是一个尚属圆滑的正义记者,除此之外他也就一居家大叔,做个三明治养养流浪猫,所以面对Vanger家的烂事儿也只有Lisbeth才能帮他查清楚。
这妹子太酷了也太苦了,作为黑客她能通天,可同时作为一个被政府监管的22岁姑娘她身上又有着太多的纠结过往。
Rooney Mara完美的诠释了那种冷酷带着点柔弱的感觉,让人折服妹子的酷同时又心疼她的伤。
相信Mara经过此片在好莱坞会走出自己一片天空,能豁出自己为角色的演员,一定能成功。
至于DC也再次证明了自己可以跳脱糙男007,戏路还是很宽滴。
个人认为相较于去年的[社交网络],[龙纹身的女孩]这样的罪案题材才是芬奇最擅长的,才是观众最爱看的,所以芬奇快点拍后面两部吧,群众们等着呐!
(下一段为花痴矫情聊情感时段,很剧透,还没看片子的就不要往下拖了)好吧,让我露出真实面目放下端着的正经架子来歪歪叔和妹子的感情:妹子头22年过的不好,除了政府安排的监护人以外她没有亲人,特立独行的外在实际上藏着孤独的魂。
和叔的纠葛从Vanger家委托调查开始,光凭书面材料她已经知道这是一个好人,叔成了一个从未谋面的最熟悉的人。
而叔生活在另一种世界里,除了因为最近一篇报道倒了血霉外,他的世界波澜不惊。
两个生活完全不同的人第一次见面,妹子见惯了操蛋的男人,被这个一上来很直接不拿自个儿当外人还塞给自己一汉堡的家伙反而弄得有点不知所措;叔见着这个怪模怪样快比自己还了解自己的妹子其实心里挺惧的,可还得装强势充气场,可句句话都被妹子戳穿完全没了面子。
喜感十足的初次见面,这时候妹子应该已经有点喜欢叔了吧。
妹子性格这么强硬,看着叔受伤后叫个不停的渣样不腻歪反而毅然决然的将其推倒,自己每天就是方便面可乐度日,可她给叔做了“那一晚”后清晨的早餐;妹子以往下手都不带思考的,却记得问叔一句“may I kill him”;她微笑着说她开始与人交往了,她摘下身上那么多环打扮起来偷偷帮叔解决问题去了,她给叔买圣诞礼物,认真的写贺卡……这可能是她22年人生以来第一次做这些,可结局只能是看着叔挎着情人离去的背影。
叔不是无情,叔是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份“情”。
这个笨蛋根本没来及深入了解妹子,他或许以为与妹子不过是相互满足欲望罢了,没料到会有爱情这种东西发生。
岛上的case结束后他也就重回自己的生活轨道,他甚至都不知道是妹子帮他解决了官司。
我相信叔心里有妹子,只是他自己都还没感觉到罢了。
这就是onna说的相互了解的不对等,这一方太了解另一方,而另一方还没完全开始了解这一方。
妹子的心跟着圣诞礼物一起被扔到垃圾箱里,叔浑然不知,他美滋滋的和情人约会时,身后有个黑衣冷酷的妹子把柔情托付给了他却又被狠狠甩下,红了眼眶,扭头重新回到黑暗中,头也不回的。
如果一直都在查案该有多好,妹子从叔过来摆弄电脑都要马上闪开一段距离,到要求叔“put your hand in my shirt”的这段过程,叔根本不知道,妹子变了多少。
如果叔能接住妹子递过来的那根烟狠狠吸上一口,跟着妹子走该有多好。
如果能一直停留在两人对望的温存该有多好。
可惜没有如果。
(我去本来想写的轻松点的,结果搞得跟琼瑶奶奶二代似的,对不住了各位,此部分请观者尽情拍砖,本人先去补补血槽。。。
)
看着屏幕近两小时,因为萨兰德超帅地成功划走秘密账户资金并以令人惊艳的化妆亮相而让我从之前那一个多小时阴暗沉郁的心情明亮激动起来的心却又因为见到这位女主角还了向男主角强借的那5万欧元后又渐渐沉重起来。
原来以为女主角片尾大变身与男主角郎情妾意的幸福圆满大结局只是我在满怀同情时的一厢情愿。
尽管最后看到萨兰德把衣服扔进垃圾箱后骑上摩托决然离开时,我很想冲上去揪住男主角痛扁一顿(管他是不是007!
),但我很明白这才是真实的,很残酷的真实。
老少恋的影片曾震撼我的只有里昂《那个杀手不太冷》,如今萨兰德尤甚。
这时回想影片中两人相处的那些细节,每一个都如此让人心痛。
“我喜欢和你一起工作。
”“把手放在我肩上。
”“我能杀了他么?
”“我认识了一个朋友,一个你会喜欢的朋友。
”……22岁的萨兰德内心还只是个孩子而已。
童年曾历经的悲惨与不幸,造成了她的心理疾病。
一开始我以为片中萨兰德因为精神病而被监护是那个监审官搞鬼,后来感觉应该不是,尽管片中没有交代萨兰德少年弑父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但是对照全片的罪恶基调,有理由相信萨兰德的遭遇与40年前海莉的遭遇是某种镜像关系。
这于她毫不犹豫地接受男主角的协调请求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可以推定这些对萨兰德造成了某种类自闭的精神障碍,所以她的冷漠、偏执和放纵源自于她很小就封闭了的内心,让她成为类朋克的社会边缘人。
她不懂得如何相信别人,也不懂得如何处理与别人的关系。
所以当男主角受伤后不停地呼痛时,她会以性来抚慰他,这段床戏来得如此突兀,但却是真实的萨兰德。
因为她以为那就是她唯一能为他做的,就好像一个小女孩看见她的玩伴摔倒了大哭,她会想办法让玩伴和自己一起玩游戏来安慰他一样。
或许是男主角对她以平等尊重的态度让她感到不同,此后又彼此慢慢建立的一些信赖让萨兰德并不能真正明白自己到底是不是爱上这个男人。
此后她与他的那些亲昵在我来看更多的是潜意识下对曾痛恨绝望的父爱的一种追寻,所以她只说“我认识了一个朋友。
”为男主角买衣服时店员说“买给你父亲么?
”正是这样的一种暗示。
所以这样让人心碎的结局其实却是最合理的,恐怕也是最好的。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主旨在于批判男权社会的残忍与黑暗,呼唤真正的社会平等。
萨兰德正是对抗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一开始看到强奸了萨兰德的监审官之后表现出的歉疚感让我很意外,感觉似乎这样会弱化了女主角复仇的正义性,后来我才明白那正是对男权社会最强烈的控诉之一。
监审官倘若本身就是一个极度变态的恶魔,那才不会让人感到意外,正是他之后表现出的歉疚感让人明白他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并非没有良知。
而会让一个凡人做出恶魔般的罪行的原因才真正让人警醒!
萨兰德代表的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而让普通人面对弱者时将其看做掌中玩物而肆无忌惮的体制才是真正的恶魔!
和米粒、D君合译的字幕:http://www.douban.com/note/197327157/读了原著,又看了两版电影版,发现有许多的差别,两版电影都对原著进行了改编,鄙人不才,来对比一下几版的不同。
首先说原著。
原著的叙事手法运用了双线叙事,一边是布隆维斯特对海莉之死的调查,一边是莎兰德的生活以及对布隆维斯特的调查,原著作为三部曲之首,展开很慢,在书的近三分之二篇幅处两位主角才正式碰面,合作揭开了海莉之谜,并最终解决了温纳斯壮腐败案件。
自两位主角见面之后的剧情可谓急转直下,揭秘又快又狠,篇幅很小。
同时,书还囊括了当时的瑞典金融现状,以及布隆维斯特试图揭露温纳斯壮金融腐败却反遭起诉的案件,以莎兰德的角度披露瑞典女性被暴力虐待的不堪现状。
书可以说是囊括了犯罪、政治、新闻等众多因素,用悬疑的线索串起作者的社会关注点。
不惜笔力的“社会派”的现实主义批判,使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这也是书获得较高声誉的原因。
再来看瑞典版,瑞典版几乎删除了书中百分之40的内容。
细节刻画与不重要的人物直接删除,布隆维斯特与温纳斯壮的对决一笔带过。
电影将中心还是放在寻找海莉的悬念上。
不仅如此,瑞典版还修改了原著中多处重要的情节,这在下文中会一一指出。
因此瑞典版的翻拍更加注重了悬念的设置,却忽略了重要的原著的精髓: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鞭笞。
而芬奇的版本,于保留小说的内容无疑优于瑞典版,原著中大量细节都被原封不动地搬到了银幕上,不仅保留了布隆维斯特和温纳斯壮的案件始末,以及用非常帅气的高速剪辑把莎兰德最后巧妙斗败温纳斯壮的智勇双全一展无遗。
剧情上虽然有几处改动,但是却是为电影服务,剔除了冗长的关于温纳斯壮开皮包公司诈骗政府资金的金融故事的铺陈,布隆维斯特作为自由记者对金融腐败抨击也相对弱化,亨利范耶尔对于范耶尔家族的庞杂陈述也大量简化,电影反倒是将布隆维斯特和莎兰德的感情线凸现出来,为故事增添了一点浪漫情节。
芬奇续用了《社交网络》中的那高速的剪辑、紧张的渐进式回响配乐,气氛营造十分高妙,观影过程让人目不暇接,故事讲述得扣人心弦、满满当当,总体来说的确是非常成功的改编。
三版的具体对比和区别如下:1:首先在选角上,美版布隆维斯特和莎兰德的选角都很不错,克雷格符合布隆维斯特的外型要求,当过兵、有魅力,完胜瑞典版。
鲁妮-·玛拉和瑞典版的劳米·拉佩斯各有千秋,但是鲁妮-·玛拉在外型上更符合原著,毕竟原著中她身高只有1米55。
而范耶尔的选角美版也完胜瑞典版,因为根据原著,他是个很瘦很高但矍铄的老人,瑞典版的显然不太符合。
此外几个小配角如毕尔曼那个变态监护人、瘟疫等人的选角我倒觉得瑞典版的选择更符合原著,但是毕竟是配角,所以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2:书中详细介绍了温纳斯壮开皮包公司诈骗政府资金的始末,也交代了布隆维斯特听取了一位友人的建议而大胆撰文发表却遭到暗算的细节,瑞典版和芬奇版都将这段大刀阔斧地删减了。
3:书中布隆维斯特是被判罚三个月的牢狱之灾加上十五万克朗的损害赔偿,瑞典版保留了牢狱之灾,美版则为了缩短时间线将牢狱之灾免除,并将罚款数额增倍,直接增至60万克朗。
4:书中布隆维斯特第一次接到弗洛德的电话他身在办公室,而美版布隆维斯特是在家里的圣诞派对接到电话的,插入了Nokia的小铃声以及对布隆维斯特的家庭和女儿有信仰的描述,公开了布隆维斯特有家室还和爱莉卡保持长期肉体关系的恋情,这一片段将原著中的几处描写合在了一处,而瑞典版则没有把这个偷情关系表达出来。
5:书中的范耶尔陈述海莉事件的时候告诉布隆维斯特其实海莉在他小时候照顾过他,但是布隆维斯特那时候太小,不记得了。
瑞典版直接设定为布隆维斯特不仅记得海莉,还对海莉葆有感情。
而美版的设定则是直接将这段删除,布隆维斯特寻找海莉的原因只是好奇心和利益驱动。
6:范耶尔对他的家族进行了十分细致的陈述,并引入数十位嫌疑人,家谱繁之又繁。
瑞典版和芬奇版都对这进行了删减。
但芬奇版对于布隆维斯特整理范耶尔家族家谱的照片墙给了更多特写,几位疑犯也在故事陈述过程中慢慢揭秘,显得更加扣人心弦。
7:书中描述了莎兰德的上司阿曼斯基对莎兰德的复杂感情,瑞典版直接剔除,芬奇版进行了简化,以阿曼斯基之口直接陈述出来,并暗示莎兰德的经历很坎坷,而瑞典版直接把莎兰德童年弑父的经历演出来了。
8:莎兰德电脑坏掉,书中说是因为别人倒车压坏的,而她在地铁站里的事则只是有个乘客摸了她的头,她痛踢了那个人。
瑞典版改为电脑是她在地铁站里与人争端弄坏的,同时增加了地铁站莎兰德与几个痞子的恶斗,以显示莎兰德的极端个性,芬奇版改成了莎兰德的电脑被抢,她机智地抢了回来,以显示莎兰德的智慧果敢。
9:原著中,基本到三分之二的篇幅莎兰德才和布隆维斯特真正见面。
瑞典版让莎兰德在监视布隆维斯特的时候就频频现身,而后来又安排莎兰德主动帮布隆维斯特解决了日记里的五个数字串的谜题,莎兰德戏份陡增。
芬奇版则更符合原著,谜题由布隆维斯特的女儿提示,由他自己揭开。
但是美版的设定是,莎兰德为布隆维斯特指出游客也拍到过海莉,而非原著中布隆维斯特自己发现的。
10:原著中,西西莉亚是个很重要的角色,56岁的她和布隆维斯特不仅有过数次偷情,也是布隆维斯特很长一段时间的怀疑对象,并且她长时间受到家暴虐待,这个角色丰满了小说对于部分瑞典女性残酷社会地位描述。
瑞典版和美版对都这个角色进行了弱化,估计是觉得布隆维斯特和她发生关系本来就很诡异, 而且布隆维斯特在原著中也太花心了。
11:莎兰德在原著中报复毕尔曼律师戏码十分精彩,莎兰德通过侦查和黑客手段对毕尔曼的生活了如指掌,报复也非常果断凶狠,显示了莎兰德的智慧。
而瑞典版则是暴力有余,智慧不足。
美版稍微多保留了一些莎兰德的对白,并且增加了莎兰德回访毕尔曼的一场戏,更突显了莎兰德的个性。
此外,美版把莎兰德在毕尔曼肚子上纹身的五行缩减到三行,是为了在大银幕上更加一目了然吧。
12:美版布隆维斯特手机老是没信号,这符合原著的前段描写,但是后来布隆维斯特去马丁的房子前打莎兰德的手机打不通并非没有信号,而是莎兰德在查阅资料的时候不想被人打扰而关机了。
13:书中布隆维斯特发现马丁杀死莲娜安德森之后去马丁的房子找他,马丁却已经在那里等他了,瑞典版改为谜题由莎兰德揭开,布隆维斯特被马丁用酒迷晕,瑞典版里的男主显得太弱了。
而美版只改动了一个地方,即马丁并非在屋子里等布隆维斯特现身,而是打完高尔夫回家时检查了布隆维斯特的房子,然后回去自己的屋子劫持了布隆维斯特的。
这个改动绝对是神来一笔,既比原著中繁冗的莎兰德检查摄像头和记录交代经过显得简练干净,高尔夫球杆也正好符合后来莎兰德顺手拿走的武器。
14:书中马丁劫持布隆维斯特后对他进行了毒打,之后更是解开他的裤带,吻了布隆维斯特,并且通过他的自述,让大家了解到马丁被自己的父亲强奸的过去。
瑞典版统统剔除,美版则剔除了毒打和同性亲吻,估计是觉得观众可能接受不了吧。
而之后莎兰德挥杆打倒马丁,书中其实也是狠狠打了四杆,而马丁驾车逃窜,其实是撞上了卡车,瑞典版和美版都对这进行了改编。
15:书中对于莎兰德和布隆维斯特的性描写,并未十分细致,而美版则为了突出两人的肉体关系,增加了戏份,更有噱头,也表现了莎兰德的强势性格,更重要的是暗示莎兰德对布隆维斯特的感情。
16:书中布隆维斯特仅在马丁之死之后才找过一次安妮塔,而且通过窃听安妮塔的电话找到了远在澳洲的海莉。
瑞典版则省略了这个内容,直接让阿妮塔死掉,通过莎兰德的留言让布隆维斯特找到了海莉。
而美版则采用了掉包计,在伦敦的安妮塔即是海莉本人,估计是预算不够不想去澳洲,或者觉得改编亦可吧。
17:关于最后对于莎兰德巧妙拿走温纳斯壮的钱的那一段潇洒的复仇,书中写的很细致,瑞典版则一笔带过轻描淡写,仅保留最后一个莎兰德的金发笑容,看来噱头十足,实则味同嚼蜡,莎兰德的聪明智慧一点都没展现出来,而美版则延续了原著中的细节,而且飞速的剪辑加快了节奏让人目不暇接,十分精彩。
18:书中很强调的一点:莎兰德一直觉得马丁不是个仇恨犹太人的人,他只是个憎恨女人的人,这符合书的原名《憎恨女人的男人》,而且表现了莎兰德对于女性地位不公平的意识觉醒,以及她自强的性格。
可惜两版电影都没能好好把握住这个精髓,芬奇版最后的莎兰德的悲凉转身,不如书中那般决绝镇定,多了好莱坞浪漫爱情片的感情震撼,少了一位独立依附于男人之外的坚强女性。
或许女人总是绕不开一个“情”字,但至少书中的莎兰德还是会痛定思痛,大声喊出“莎兰德,你这个可怜的笨蛋!
”然后把猫王扔进垃圾桶,头也不回地潇洒走掉。
尽管如此,美版的改编还是十分让我满意的,不仅将原著中并未讲得出彩的悬疑故事讲得精彩绝伦,叙事功力深厚,更是把原著中的细节一一搬上银幕,远胜瑞典版,让原著迷十分感动。
而最好的是,美版依旧抓住了小说的不少精髓,大背景很有震撼力。
有人说美版肯定是拍不出北欧的萧瑟气氛,我倒是觉得这版拍得很有韵味,银白的厚雪丝毫不亚于瑞典版,而且原著也并非是一本格外精彩的小说,芬奇改编出来的故事倒是讲得满满当当,已然很不错,只不过故事讲得太满,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就少了一些。
总评:四星半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78491/?start=100#comments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78491/?start=200#comments
如果被强奸的不是天才少女,那么她也就只能被性虐待,然后在黑暗的路上滑下去吧。
拯救失足少女的不会是她们自己,也不会是天才女英雄,而是靠我们每一个人。
我很怀疑一个女孩在经历了这样的伤害之后,还会对男人有兴趣。
(她儿时想也受到父亲虐待无疑了)。
所以归根结底,书是男人写的,电影是男人拍的,终究是给男人看的。
电影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监护人,男主角,实业家亨利都是父亲,但功能都被阉割。
最后一幕,我不觉得是爱情,而是龙纹身的女孩儿对虚妄失落的父爱之托,可惜也被现实打破。
首先声明,我没有看过原著,也没有完全看完09瑞典版的。
可能是因为先看了11版的,总觉得女主就应该像鲁尼玛拉那样的,再看瑞典版的女主,总觉得怪怪的。
当然瑞典版的女主塑造的应该是成功的,很多人的评价都很高,如果有空把那三部曲看完也是应该的,毕竟美版的下两部应该还要等一段时间。
鲁尼玛拉的塑造性太强了,可以说她可以跨越的范围太广了。
之前一直没注意过她,看社交网络的时候也只是匆匆一瞥,只是觉得普通美国高校女生的形象,没什么特别的,这种型的女生,电影里太多了。
所以还是佩服大卫芬奇的,选角的本事真的是没话说。
鲁尼玛拉真的就能把北欧的那种范给表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你没有看过她之前的形象,真的会被吓到。
当然电影里也有一段她假装身份穿梭于各银行的时候,你还是可以看出她是很漂亮的,正常的那种。
所以很佩服她身上的那股劲,弱小的身子,无穷的爆发力。
很喜欢一个瞬间,就是她在给自己拍假身份证的时候,在闪光灯闪的那一瞬间,她眨了一下眼睛,似乎对这一切很不习惯。
呵呵,这一个小动作,瞬间让人觉得她好可爱,虽然这个词貌似不应该用在她身上。
类似这种电影看一遍是不够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才能真正品出一些东西,第一次看的时候,恐惧感太强了,好像错过了很多细节。
看过一些影评,写的真不错,貌似都看过原著。
之前我是对千禧年三部曲一无所知,看来原著更复杂,精彩。
如果能找到,应该看原著更过瘾吧。
男主也很强悍的,007,呵呵我似乎没看全过。
很喜欢看他和女主的互动,可能原著感情戏少之又少吧,不过希望美版的会多一点,毕竟这是很大的看点。
很喜欢女主的个性,超级帅的。
千万不要被什么犯罪惊悚给吓到,我觉得女生看也很适合,而且都会爱上女主的。
呵呵请原谅一个没看过原著的人的胡言乱语吧,呵呵
《龍紋身的女孩》:David Fincher vs Niels Arden Oplev差點忘了作觀影報告,已重看瑞典版《龍紋身的女孩》(導演是Niels Arden Oplev),邊看邊拿David Fincher的版本作比較。
結論是瑞典的版本好過Fincher的版本太多了。
Oplev能呈現法西斯父權的猙獰面貌,還讓觀眾有足夠空間作如此思考,而這也是原著作者要表達的關懷,相信這也是作者Stieg Larsson要表達的。
原著作者Larsson生前工作之餘,還投身反法西斯主義的活動,由於長期致力於揭發瑞典極右派組織的不法行動,多年來一直受到程度或輕或重的死亡恐嚇與威脅。
相信Larsson也是因此而招來殺身之禍。
Fincher的版本反而淡化了這種關懷。
Oplev以冷峻和乾淨俐落的手法與節奏說故事,既有空間讓觀眾投入抽絲剝繭的查案過程,也可讓觀眾思考法西斯父權的可怖之處。
可是Fincher卻光以型格影象與音樂快速推進故事,主客枝節比重失控,反而讓觀眾迷失。
尤其在最後十多分鐘,即使已看過Oplev的版本,也早知道誰是兇手,但是看Fincher的快速解釋,反而不明箇中破案邏輯,越看越不明所以。
Oplev的版本呈現了歐洲的深厚人文關懷,但Fincher卻只是把Larsson的文本來一次好來塢式處理,卻把原著的人文關懷過濾掉,且拿捏不準,說不好這個故事。
說句實話,我對Fincher非常失望。
不明白Fincher為什麼珠玉在前還要如此獻醜,唯一可能的解釋是,泡好來塢文化中成長的觀眾不會不大會看Oplev的版本,以致Fincher和電影公司可以來個偷天換日,「騙財騙色」。
果真原著的标题被改成龙文身的女孩就是电影来的。。
改编称得上大刀阔斧,把书中不讨喜的情节统统删除,只留下悬疑主线,原著并没有太多着墨的龙文身女孩变身绝对主角。
就娱乐性来说,电影绝对比书好看,比起“憎恨女人的男人”,当然是这个“hot dragon tattoo girl”更抓人眼球。
男主的选角也很成功,一张007的脸出现,导演根本就不用像原著一样用大段的心理活动和背景故事来解释为什么一个财经记者愿意就这样卷入调查这桩诡异的几十年前的谋杀案,拜托,007出现在哪里需要逻辑么?
至于揪出罪犯以后为什么不报警和公开事实,原著大段的关于职业道德伦理世故的心理挣扎更是完全没必要,可不是,报警了还是007么?
还有原著那令人瞠目结舌的性爱观也被改的稍稍回归一点正常范围,再次说明电影是迎合大众口味的,而书么,则可以完全按照作者的个人喜好来。。
相较之下,电影最后结局的改动反倒显得无关紧要了,而由于快节奏的剪辑,那些变态的作案手段带来的不适感也没有在看原著时那样强烈,那些以暴制暴的手段看起来却是大快人心。
好吧我也恶趣味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除了女主角,另外一个改编的比书中戏份更多的角色当属那只喵星人,书中那猫只是隔三差五才会去男主的小木屋,可在电影中,只要场景在小木屋,那猫总会以各种姿态出现在窗台、书桌、沙发、枕头上,镜头里满满都是爱啊!!
甚至当女主第一次来住下时,男主给她介绍屋内摆设时还不忘提醒说,那什么,屋里还住着一只喵星人。。
所以我想导演大概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那就是——虐猫者都是变态杀人狂!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差一部大卫芬奇,情节bug实在太多,关键线索全靠巧合可还行?从电影呈现来看,米克尔完全多余,他的调查水平远不如莉丝贝丝,亨利的律师既然能找莉丝贝丝调查米克尔,为什么不直接找莉丝贝丝查案?这个前提说不通,整个剧情都站不住脚。麻辣真是天赋型演员,只可惜挑剧本水平太差,和凤凰拍的那几部都是个啥?无奈。(2012奥斯卡最佳剪辑)
看到最后原来是爱情故事啊
保留了瑞典版所有优点的同时加快了影片节奏,这点尤为难得!鲁尼玛拉刻意装酷反而不如原版女主来得震撼。剪辑比较中规中矩,音乐有社交的风范,"fuck you you fucking fuck"。
该片似乎太忠于原著,导致出现很多拖沓。不过看完后倒很想读读原著。
没有瑞典女主好看啊⋯⋯
坏人进了密室为什么总是不锁门呢,以及感情线真是够混乱的。龙女前半段很酷,但是自从跟大叔乱搞之后魅力全无,自降身价。何况这段爱恋无非是飞蛾扑火,没有结局。
完全不喜欢。
影片的伟大之处在于,芬奇让观众对那些本无法入眼的病态事物产生了迷恋。
虽然电影版两个半小时还是节奏太紧巴了.好故事,妹子霸气纯爷们,有机会看小说好了(虽然肯定是没机会了
一部有缺陷的好故事片
这片不烂的两个要素,好故事跟酷妹,都跟大芬无关。
还是瑞典版的看着有感觉
看瑞典版是这样:(﹁"﹁) →=。= ........看芬奇版是这样:o.o→O.O.......
爱结尾
音响很有特点
只有超炫的片头和Keren O的歌声才能给十分,其他情节和瑞典版的电影几乎一样,只不过被大卫芬奇用时髦的镜头和配乐重新包装了一下,当然007比起n瑞典大叔更加的美型,但是女主的气场明显比瑞典版弱气很多,把一个女超人一样的角色搞得好像是幽怨小三一样。
困
惊悚= =lll
即使我之前看过瑞典版,芬奇版仍然能在每一秒里把我牢牢按在座位上。
画面漂亮,韵意深刻。但情节太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