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很喜欢的一部电影,虽然电影的缺点也很明显。
优缺点都浅谈一下。
缺点:有几处有点滥用配乐的感觉,例如开头就用电音和鼓点,还有两位主角的初见也是电音和鼓点,不过确实是恰当地表达了角色的活力兴奋与叛逆,换我可能也说不出该用什么配乐。
第二个尬点是角色面对镜头说话,每次有书信内容都是角色用这种方式讲出来。
虽然这种表达方式有它的方便之处,但从观众视角看还是很尬。
我知道导演希望用这种方式把观众代入角色爱人的视角,但太容易让人意识到导演这一目的并出戏了。
第三点就是太直抒胸臆了,这一点其实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这也使其区分于其它高分文艺片,我很喜欢弗吉尼亚的现代主义隐晦说话方式,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显得vita的台词对情感的表达太直白了。
不过以上的缺点并不至于阻止观众喜欢这部电影,它依然很好地展现了一个传统观念与现代革命性思想相碰撞的年代,弗吉尼亚的现代主义和薇塔的女性主义都是那个时代思想转变的特征之一,这点从其它相近时代背景的影视中也能看出来(对我来说的典例就是浴血黑帮)。
片子的摄影也算挺好,虽然离大师级还有距离,不过很多镜头的氛围和美感都很到位。
不过最大的优点的还是“高妹”伊丽莎白·德比齐无与伦比的魅力(其实我本来就是为了她来看的),感觉本来会很尬的一些镜头(如角色正脸看着镜头念信)因为她的演技也没那么尬了。
还有演员对一些弗吉尼亚精神崩溃的瞬间的演绎也是这部电影的加分点(虽然现实中弗吉尼亚的精神状态可能比电影中还糟糕一点,因为现实中弗吉尼亚自杀了)。
ps:编剧肯定对精神分析也有点了解,弗吉尼亚写《奥兰多》对薇塔的重塑有这么点象征意义,因为重塑自我也是一种治疗方式。
这电影需要知道的前置八卦有点儿多……他们闲谈时随口提的人名,多数都是那个时代的重量级人物,只简单介绍一下本片的两位主角吧。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 ) ,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现实中的二人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Vita Sackville-West),1892年3月2日-1962年6月2日,英国作家、诗人、园艺家,1927年和1933年连续获得两届霍桑登奖(Hawthornden),她因为多彩的贵族生活、与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情事、以及和丈夫哈罗德·尼科尔森(HaroldNicolson)修建的西辛赫斯特城堡而闻名。
这部片子的镜头质感很好、色调也舒服,很传统英国片的感觉。
它是继2002年的《时时刻刻》之后,又一部关于伍尔芙的传记类电影,但从片子口碑上看远不如前者。
传记类电影有个特点,编故事是要讲逻辑的,而现实并不一定。
何况她还是一位意识流的作家,完全不能以普通人的逻辑去分析(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看得压力很大)。
所以只简单介绍一下,有兴趣的人还是来自己品味吧。
关于镜头的印象:整个故事是根据两人的书信内容所改编,片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写信读信,是用略加模糊的人物镜头直接说话的方式+信纸特写+眼睛的特写交替,这种表现形式还不错,有种“看着你的文字,彷佛你就在眼前”的文艺感,但我个人不太喜欢,因为镜头模糊的有点儿像跑焦,看得强迫症要犯了。
关于演员的印象: 从剧情看出,本片的故事发生在1925-28年之间,这时弗吉尼亚应该43-46岁,伊丽莎白·德比齐(以下简称高妹)太年轻了,无论是脸还是神情,都显得有些稚嫩。
高妹很美型,我很喜欢她的颜,但是在看过弗吉尼亚的照片和生平后,觉得她没有当年妮可尔基德曼在《时时刻刻》中刻画的神似。
并不是说她演技不好,而是她的神态不像是敏感、神经质,到显得过于娇弱。
相比起来,杰玛·阿特登更自然一些,当然,薇塔比弗吉尼亚塑造起来难度还是略低一些。
两位演员的CP感也不是很强。
塑造特定的人物,还是挺容易束手束脚的。
关于表现手法的印象: 片中会出现一些并不存在的藤蔓、杂草、乌鸦等,用一种直观的方式表现出伍尔芙的内心,而正是这种直白,让我觉得高妹的演技还不够到位。
如果能够表达出来这种情绪,其实不用辅助也是可以的。
但是,我没有看过伍尔芙的作品,也许表现的这些东西是她的作品或她以往的书信、日记中提到过也说不定,查找了一下,只看到了关于乌鸦的描写。
关于本片的特效: 不说也罢……关于女性主义的表现: 两位主人公因为女性在社会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愤怒有比较多的共鸣,但个人感觉情绪表现并不到位,造成弗吉尼亚对薇塔态度的转变稍有突兀。
以上仅仅是个人看法,也很有可能是因为对两位作家的了解太少,造成理解偏差。
我心向明月,明月照九州。
《奥兰多》是虚幻的传记,是弗吉尼亚给薇塔的完美世界,是她长长绵绵的情话。
看了数遍了,高妹塑造的virginia太合我意了,我并不愿意看到一个受伤、忧郁的天才,高妹演出了我想要的所有东西,一颦一笑,每个动作、表情都让我有沉浸感。
至于两个女主的故事,我只能说,事事不尽如人意,生活也比小说写实,这个版本的情节我觉得很生活,很自然。
vita的某些行为当然让人不适,但并不让我厌恶电影,只让我觉得真实。
而仙到爆表、一言一行都古典美到突破天际的德比齐……我只能说,算了,说不出来了,再看一遍!!
欲望一旦被触发不找到答案如何让自己抽脱?
薇塔和弗吉尼亚的才华不仅相互吸引而且吸引身边的丈夫,男人比女人狡猾他们可以用世俗拴住情感,女人是用真心触动情感有感而发直至认清自我打败怯懦获得生活的力量最后游刃有余的回到现实。
就算遗憾沮丧也会珍惜得来不易的感受…阶级是挡在薇塔和弗吉尼亚面前的河。
薇塔遗憾因为自己的性别和婚姻让她失去了继承权和曾经拥有对家庭的安全感及其他情感,弗吉尼亚只能无可奈何的成为倾听者…
薇塔出身于古老的贵族家庭,是比弗吉尼亚小十岁的诗人和小说家,是同弗吉尼亚交往最深的女性密友。
在她们的长期关系中,只要薇塔对弗吉尼亚稍有疏远,她就会心情沮丧、十分痛苦,而随薇塔对她的态度转为亲密,她又会感到精神振奋、十分快乐。
在她俩的罗曼史最活跃的岁月里,伟大的文学杰作《到灯塔去》、《奥兰多》和《海浪》从弗吉尼亚的金笔下流淌出来。
与薇塔之间情感的结束,标志着弗吉尼亚生命中最富创造性时期的终结。
很优美的文字,喜欢高妹演的弗吉尼亚,高妹是真的高,1m9,弗吉尼亚也很会说情话,很美很文学很有魅力,目光如炬看透人性,且不恋爱脑。
“你觉得我太冷漠了吗”“恰恰相反 你的内心灯火通明 你是一颗耀眼的星星 点亮了整个星空 这也意味着你不能把光芒照在一个人一件事上 也不会…最后只…照在我身上”/我创造了许多无拘无束的你的人生,却最终没有写下我的参与。
/当我爱你时,我向你伸出手,你遥不可及。
现在我依然爱你,却是不一样的爱。
我在倾听你。
你如同一颗爆炸的恒星,光芒照耀整个宇宙,因此,你没有办法让你光芒聚焦在一件事,一个人身上。
最后,也不会聚焦于我/世界上大概没有比Virginia写给Vita的史诗性情书更浪漫的事,可是Vita转手就送给了她的新情人
谈起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相比她天才的著作(至少上学时也学过《墙上的斑点》嘛),可能更多人都乐于讨论她那错乱的精神世界、摇摆的性取向以及如巫师献祭般的自杀身亡。
虽然伍尔芙的一生是那么的值得猜测和揣摩,但与她相关的影视作品并不多,最有名的,自然是那部齐聚了梅丽尔·斯特里普、朱丽安·摩尔、妮可·基德曼三大影后的《时时刻刻》了。
《时时刻刻》中妮可·基德曼饰演的伍尔芙这部以《黛洛维夫人》为线索,聚焦女性在社会中长久以来被迫扮演之角色的电影,将妮可·基德曼正式送上了奥斯卡影后的宝座,而基德曼凭借“假鼻子”塑造的伍尔芙形象,虽然至今还颇受争议,但也成为了银幕经典。
尽管珠玉在前,但依然有人尝试继续在大银幕上讲述伍尔芙的故事,比如这部由英国女导演钱亚·波顿执导、以英国著名舞台演员艾琳·阿特金斯1993年创作的剧本为基础改编的影片——《薇塔与弗吉尼亚》。
《薇塔与弗吉尼亚》海报人妻与女作家的同性之爱要了解《薇塔与弗吉尼亚》,就必须先了解伍尔芙和“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关系。
布鲁姆斯伯里团体人物关系图十七世纪,欧洲名流之间的沙龙文化开始兴起,无数贵族政客、文人雅士在不同的沙龙之间出没,颇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意。
在沙龙文化盛行的几个世纪中,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无疑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不少人认为中国以徐志摩、胡适等人为代表的“新月社”,就是对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直接模仿。
油画《新月社》最初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更像是剑桥大学的同学会而已,而在文化界的精英不断加入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前卫、自由、桀骜不驯而又离经叛道的知识分子群体,而这个群体的核心人物之一,正是伍尔芙。
在《薇塔与弗吉尼亚》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布鲁姆斯伯里团体聚会的场景,其中我所能够辨认出来的,就有伍尔芙的姐姐范奈莎·贝尔,以及画家邓肯·格兰特。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范奈莎·贝尔(右)和邓肯·格兰特(左)
邓肯·格兰特自画像
范奈莎·贝尔画中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聚会正是在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聚会中,伍尔芙认识了本片的另一位女主角——女作家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伍尔芙(左)和薇塔(右)两位同为人妻也同为作家的女性就在这样的机缘之下,诞生出了一段同性爱人的关系,而从影片《薇塔与弗吉尼亚》中可以看到,这段关系对于薇塔而言,可能只是她众多风流韵事中的一段,而对于伍尔芙来说,却催生出了她的不朽名著——《奥兰多》。
开放式婚姻之下的情欲狩猎者多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推崇反传统和反权威,范奈莎·贝尔曾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日子过得令人兴奋、充满惊奇和快乐。
我们必须探询生活,欣慰的是,我们可以自由地做这一切。
”
范奈莎·贝尔(左)和弗吉尼亚·伍尔芙(右)事实上,伍尔芙本人就曾经胆大包天地和朋友一起假扮门达克斯王子,前往访问英国海军,并得到了热情盛礼的接待,当这个玩笑被揭开时,朝野震惊,英国军方也陷入了无比尴尬中。
而在《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婚外情”故事之所以能够发生,其背景就是两人即使放在今天依然显得前卫的开放式婚姻关系。
薇塔是出身显赫的贵族,丈夫是外交官哈罗德·乔治·尼克尔森,两人在婚姻关系中,各有自己的同性恋人。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现实中的薇塔情人之多,遍布自己的亲友及社交圈之中。
除了伍尔芙之外,最著名的无疑是她与小说家维奥莱特·特莱弗斯的同性关系,两人曾“私奔”多次,且在此中薇塔总会身着男装,影片中薇塔的母亲就曾谈到过这段关系。
有趣的是,薇塔和丈夫虽然各自寻欢,但他们在情感上的相互依靠却牢不可破,他们将情欲和情感分得界限分明。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薇塔和丈夫而伍尔芙与丈夫的关系则更为融洽,即使在和薇塔发展出情人关系之后,她的丈夫伦纳德·伍尔芙依然对她关怀备至。
现实中伦纳德为了支持伍尔芙的写作,特意购置印刷机,在家中地下室创建了有名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了伍尔芙的所有作品。
(后来还出版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弗洛依德等作家的作品)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伍尔芙与丈夫在这样开放式的婚姻关系下,《薇塔与弗吉尼亚》的故事变成了更加原始的情欲追逐。
薇塔在感情中显得主动而强势,从一开始昂然不顾地走进伍尔芙的世界,到两人发生关系后的“移情别恋”,薇塔一直是一种不安分的狩猎者的姿态,某种角度上来看,可以说是“渣女本渣”了。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而伍尔芙在这段关系中则显得敏感而脆弱,从一开始的抗拒和茫然,到后来的投入和沉溺,到最后的痛苦与和解,她用创作为自己在这段充满激情又疾速变化的感情中获得了救赎。
伍尔芙在影片的结局中对薇塔的那段剖白,可谓是教科书式的“渣男/女语录”,建议各位文艺渣年可以拿小本本记录一下:你的内心充斥着无数烛火,熊熊燃烧着,你就像一颗爆炸的恒星,光芒照耀了整个宇宙,但这也意味着你无法把你的光芒聚焦于一个人、一件事上。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把这段里面的“你”换成“我”,知道怎么用了吧?
(怎么说到这里,故事有了一种狗血百合文的感觉?
)惊艳的表演和颇受争议的技法虽然《薇塔与弗吉尼亚》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伍尔芙的别开生面的故事,但就这部电影来说,无论是去年登陆多伦多电影节,还是今年与观众的正式见面,其获得的评价并不那么理想。
首先是剧本。
导演试图去打造一个标准的三幕式结构的故事,但两人相互试探、相互靠近的戏份篇幅太满,而在发生关系后的急转直下又来得太急,以至于最终的和解亦显得轻描淡写,缺乏力道,使得整个故事显得臃肿而头重脚轻,关键处语焉不详。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在台词和表达形式上,导演很多时候要面对的,是对于原版剧本“去戏剧化”的任务,但最终频繁出现的两人“隔空念稿”的表达方式,显得草率而单调,而台词部分,薇塔太过于直抒胸臆的表达以及伍尔芙的咬文嚼字,多多少少都会有点不合时宜。
配乐方面,由作曲家伊泽贝尔·沃勒-布里奇打造,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妹妹就是英伦神剧《伦敦生活》的主演菲比·沃勒-布里奇。
《伦敦生活》中的菲比·沃勒-布里奇伊泽贝尔·沃勒-布里奇为《薇塔与弗吉尼亚》制作的配乐,出人意料地使用了大量的电子乐元素,这使得影片所表达欲望和情绪更加突出,但与影片年代质感和画面风格的不协调,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性效果,这也成了影片最大的争议之处。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电影中饰演伍尔芙的演员伊丽莎白·德比茨基令人惊艳的表演。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在妮可·基德曼凭借《时时刻刻》奥斯卡封后之后,无论是谁再度出演伍尔芙,无疑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德比茨基这位身高一米九的法国姑娘,近乎完美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大多数人第一次注意到伊丽莎白·德比茨基,都是源自于小李子主演的那部《了不起的盖茨比》,她所饰演的乔丹·贝克在我看来比黛西更让人印象深刻,而后来更多人注意到她,应该就是《银河护卫队2》中的浑身土豪金的女祭司了。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乔丹·贝克
《银河护卫队2》中的黄金女祭司如果说基德曼饰演的伍尔芙,是身陷幻觉的困顿,是疲惫之下的纠缠,那么德比茨基则是以低沉的声线和悲伤的目光,捕捉到了伍尔芙身上最本质的那种敏锐的智慧和精神的痛苦。
德比茨基颀长的躯体和消瘦的身形,赋予了角色一种颇为契合的病态美感,她举止柔美、步履优雅,像一只脆弱的天鹅一样让人过目不忘;而德比茨基在细节的把控上同样出色,影片中有一场伍尔芙情绪崩溃的戏份,被她演绎得极为细腻,堪称全片最精彩的画面之一。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即使影片本身的故事并不那么自然流畅,但德比茨基所塑造的伍尔芙形象,带着观众去一起去好奇地窥探危险关系的未知领域,也足以引人入胜了。
虽然凸显这段关系会使得弗吉利亚更有传奇色彩 但是真的尊重她爱她 是基于尊重事实 尊重真实的她 并不反对她们之间的性关系 也不否认她们关系之密切 但是以不清是否事实的依据来评价伍尔夫 或者说介绍她 就算话说得再漂亮也不接受伍尔夫是一个极重智识的人 没有智性思考的日子宛若折磨 所以说什么她们之间关系的结束标志着伍尔夫“江郎才尽” 甚是可笑 毫无逻辑 更无依据谢谢关注她 研究她 喜爱她的人 尊重真相尊重真实 谢谢
“我如今只是一种渴望维吉尼亚的存在……不可思议的是,你对我而言已然变得如此重要。
”I am reduced to a thing that wants Virginia…It is incredible how essential to me you have become.这是Vita在1926年写给小说家Virginia Woolf的话。
1920年代是她们的情感关系的巅峰,作为一名在当代深受欢迎的作家,Vita大胆表达了自己对Virginia的深厚情感。
尽管她们都结婚了,但她们却给对方写了数百封充满诗意的信件,而这段关系也影响Virginia创作出了她有生以来最广为人知的作品——1928年的《奥兰多》。
电影《维塔与维吉尼亚》取材自这段特殊的感情关系,影片中穿插了大量她们的信件内容,为我们呈现了1920年代伦敦波西米亚上层社会的背景。
两位女主角在一次化妆舞会上相遇,Vita立刻被Virginia的才智深深吸引,随后两人在伦敦参加了数次不同的晚宴,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Vita在和Virginia初见后,兴奋地写信给丈夫:“我简直崇拜她,你也一定会的。
你会被她的魅力与个性所征服。
” I simply adore Virginia Woolf, and so would you. You would fall quite flat before her charm and personality.
在电影中,两人相识后,Vita选择将自己的书籍交由 Virginia Woolf夫妇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
在她们的那个时代,Vita的作品在商业和评论上都比 Virginia更为成功。
1924年,Vita在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了短篇小说《厄瓜多尔的诱惑者》,以帮助Virginia Woolf夫妇偿还债务,六年后,她出版了小说《爱德华时代》,获得很高的经济收益。
尽管在世俗意义上非常成功,Vita深知Virginia的才华,1925年她写信告诉Virginia:“我将我不成熟的写作与您的学术作品相比,感到无比羞愧。
”I contrast my illiterate writing with your scholarly one, and am ashamed.Virginia的一生都在和心理健康问题斗争,她曾渴望拥有孩子,但她的丈夫认为这对她的心理健康有害。
经历过抑郁和躁郁症的困扰,她数次住院,最终于1941年选择了自杀。
这段情感关系显然为两位女作家都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这本于1928年发表的《奥兰多》巩固了Virginia Woolf地位,并让她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有了一席之地。
小说跨越了300年的时间,主角在幻想的背景下探索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并在其中转换了性别。
Virginia Woolf曾在日记中写道,她在创作《奥兰多》时“半是戏谑,风格清晰明了,以便让人们理解每一个字。
但在真相与幻想之间的平衡必须谨慎,故事是基于Vita的。
”Half in mock style very clear and plain, so that people will understand every word. But the balance between truth and fantasy must be careful. It is based on Vita.
从欣赏倾慕到爱恋,中间有跨越多少勇敢多少奋不顾身?
大胆的表白,克制的掩藏,进退辗转之间感情的藤蔓层层缠绕侵蚀心上的护城墙。
所有的面纱都在一个吻中滑落,灼烧彼此的魂魄。
一切沦陷,朋友算是什么虚名?
站在墙外酸楚的男人们排成了黑白无声背景板。
记不得爱情真切的模样,而Virginia站在水边的苦痛暗流却汹涌地从自己的心底吞没一切自己的白月光哪儿去了啊?
近在咫尺的人却不能拥住不放那。
用手指着你的胸口看着你的眼却没有了语言。
泪如泉涌的形容过于单薄,像是烙铁 滚烫地将血液留在那瞬间。
我还以为高个子女演员是贵族女作家呢,她的气质简直美成天神了,故事被各种意识流台词绕的一点剧情感都没有,我可能品不了高阶女文青的心灵鸡汤吧
Independence has no sex./I often think romance is just not altogether knowing the other people. It's the not knowing that drives mad./A million candles burn in you, Vita. You’re an exploding star refracting light across the universe. But it means you are incapable of shining your light on one thing, on one person along. And not..in the end..on me.
服装造型摄影都很精致,但剧情太悬浮了,严重缺乏代入感,看了50分钟都没法投入,完全是为了看高妹(伊丽莎白·德比茨基),索性3倍快速看完,看完很失望。1小时5分钟左右的床戏算是唯一高光时刻。
看不下去
喜欢薇塔张扬肆意的生命力谁能抵挡得住有钱有颜有才的薇塔的炽热追求呢
翻译简直是灾难,尤其是两个作家间,讲出的每个字都有独特的味道,却被字幕毁了,拍的也一般。
不太行,两个主角都get不到人设的那个点,所以非常出戏。
故事节奏不对且用力过猛。可是脆弱敏感、惊慌失措的文字天才,太投我所好了,这种抓不住脑袋里的灵感、思想,大脑转得比手快,先于表达的脆弱失衡,恋爱也只是她大脑里世界的一部分而已。好吧,当然还有高妹的颜值。
低于预期 电影中出现了达洛维、到灯塔去、奥兰多三部作品。奥兰多创作过程一种:与Vita相遇、身体的吸引、爱(指感情的一种)与自由的矛盾、永恒的孤独、广阔的天地、写作作为留存和创造。但关键的部分,Vita的自由和不拘束并没有表现得很好,照影片的表现看上去,她的光芒闪闪像是出于一阵阵任性的、突发奇想的攫取获得的欲望,而实际又过分脆弱,不能诚实面对自己,也无法承担Virginia对她的感情,显得虚假
等等,演伍尔夫姐姐的不是KE S2的编剧么?做原声音乐的不是菲编的姐姐么?
Vita好渣啊,有机会看看要《奥兰多》。
观影门槛偏高,要不是我看过伍尔夫传记,搜集过很多她们俩的史料,我估计我会很懵。一起看片的女朋友就觉得闷得不行。编剧无处不在地想把他辛辛苦苦搜集到的史料展示出来,那些信件交流估计都是原文,但我觉得属实没有必要。有些句子放在书里是杰作,放在嘴上是矫揉造作。电影中莫名其妙的电音BGM也显得非常诡异,非常让人出戏。薇塔的形象确实让人比较失望,我更喜欢《婚姻的肖像》里的薇塔。在我的想象里,薇塔应该是个风流浪子,而不是一个渣女,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部电影可能是一小群人的狂欢,但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还是太平淡了。
或许是我期待太高吧,真滴不好看,断断续续看了好几次才勉强看完。Woolf剧本形象刻画不好,点太过,读过Woolf日记就知道了(时时刻刻也是但比这个能强点(高妹真的很受hh
准备重读每一句台词
虽然很喜欢高妹…的扮相。然而还是要很矫情的给这个很矫情的片打三星,犹豫了一下两星太低了毕竟是伍尔夫。太不喜欢这版Vita了,一点不忧郁还挺粗鄙的。导演在多伦多首映上窃窃的说希望台下观众里没有伍尔夫资深粉,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也太露怯了。就是把伍尔夫当网红在拍呢。(高妹的颜还是值得刷)
不知所云,价值观不认可
除了配樂和Elizabeth Debicki的顏值真是不知還有什麽可取之處(全程看得如坐針氈
矫情又复杂
好喜欢这种拉拉片,喜欢这种专属于两个女人之间才有的互动,缱绻的诗意在两人彼此的呼吸中交织,克制的欲望在美好的身体相互划过时释放。在她们缠绵的暧昧里,我可以完全沉浸于如此脱离现实的艺术世界,感受即使活在真空也无法拥有的彻底的情感交融,那是我会持续一生渴望也永远得不到的东西。
拍得有点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