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汤旅 发表于公众号MOViE木卫佛罗里达,看到这个名字,我第一反应是初中时听的hip-hop歌手弗罗里达(Flo Rida),他原名查马·拉塞尔·迪拉德(Tramar Lacel Dillard),艺名以自己的家乡佛罗里达为称。
Whistle8.5Flo Rida / 2012为什么提这个呢?
因为确实佛罗里达(美国),就夹裹在嘻哈、造梦的软心糖里。
嘻哈文化在反映美国的电影里无处不在,贯穿在《美国甜心》的车载里、扭动在《佛罗里达乐园》小孩的步伐里。
而嘻哈发展到后来,却以真诚冠名虚假。
AYO7.8Chris Brown Tyga / 2014贫民窟的黑人们出名了,开始奢华了。
(或者在歌词里自我意淫)以Flo Rida、Rick Ross等nigga(俚语黑人)为首的歌词大抵都是“Little mama,Collar on my Polo, kisses on my necklace,All my diamonds watching, now my watches getting jealous.”这些口水歌其实根植于美国这个巨大造梦地。
当今大部分的嘻哈流行透露着浓浓的奢侈生活的意淫。
吸毒、跑车、金链、酷表征的生活是值得炫耀的。
嘻哈不再是2pac年代的真实反映匪帮斗志生活的输出口,口水歌的嘻哈流行开来,纸醉金迷地造梦。
美国无处不在都在造梦,当下的口水嘻哈、好莱坞梦工厂,文化泡沫比比皆是。
在这个窗口下,《佛罗里达乐园》的孩子们是如何耳濡目染的呢?
小女孩在房间里年轻的妈妈海莉给她们放的hip-hop、trap,在草地里玩耍小女孩莫莉模仿欧美女明星的扭臀,年轻的母亲海莉引以为豪,让她们置身于这种文化中。
过度的酷匪文化给孩子们(包括年轻的母亲海莉)编织了一层梦幻网,即便物质经济匮乏也能在相应的文化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天地。
而正是因为这种环境,母亲海莉的不成熟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海莉的形象既非日式的单身妈妈(完全弃之不理,如《无人知晓》、《人生密密缝》),也非典型的美国鸡汤(《当幸福来敲门》努力上升的成功案例)。
海莉既要照顾孩子们,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生活中该有的部分,因其年轻气盛。
这种感觉正像当下只留下匪帮匪气的嘻哈文化,而缺失上升精神。
母亲仅仅只是以不屑态度勉强维生,并不是真的有目的规划的认真生活。
而这种不成熟给孩子带来了诸多麻烦与不良影响。
缺失基本素养教育,当孩子扰乱秩序时母亲也以一副不屑的态度回应外人,所有的跋扈刁钻都潜移默化着孩子的行为。
而不知者无畏,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仍是快乐的(暂时性)。
这种快乐被精心编制在梦幻的小镇里。
被粉刷成紫色、黄色、红色、绿色的墙,汽车旅馆、橘子汽水等看上去很“梦幻泡泡”的场景,无疑是影片的亮点之一。
而最独特的在于导演肖恩贝克处理的梦幻写实感。
《佛罗里达乐园》虽然场景看上去梦幻,建筑粉刷、服装也搭配场景色彩有所甄选,但它其他方面却又将之自然化。
(导演肖恩贝克)(PS:还有点帅呢!
)这就不同于以画面色彩为主的故事片处理方式,例如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中,色彩美术的搭配最为显著,而韦斯·安德森就是要构建一个个完整的起伏的故事,叙事线清晰,配之梦幻彩色的画面形式,一个完整的故事片呈现眼前。
而肖恩贝克的这部影片里,导演弱化了它的故事线,呈现的是支离破碎的生活小碎片。
重点在于用细腻的生活让观众感知到佛罗里达奥兰多某小镇的生活状态,从非常细腻的环境声、人物自然的状态、冗长的生活节奏中去呈现真实环境。
在一段摇臂跟随扫过的长镜头里,孩子们奔跑在梦幻紫色的建筑长廊里,从远处传来的孩子欢笑声、奔跑的脚步声、从天空中划过的飞机轰轰声、公园里其他的环境嘈杂音,全被整合进影片里。
真实的声音再现、手持摇晃的镜头与体现日常性的剪辑统统是生活流电影/现实主义的特点。
在现实主义电影中,我们见着了达内兄弟与娄烨的手持摇晃典范,而与这种摄影手法相随的画面是灰色暗调的。
生活的冗长与残酷、压抑被灰调现实感展现出来。
在生活流电影里,画面色调又是比较符合日常状况的。
而在《佛罗里达乐园》里,它的场景是梦幻的、五彩的,却又以写实的手法去完成影片的拍摄。
这种处理方式,正好巧妙地点缀了跳跃在五彩玻璃罐子里的童真梦,呈现了梦幻性与现实性的反差统一。
电影剧本设定与拍摄地是在佛罗里达奥兰多的基西米县(Kissimmee),这个地方以迪士尼乐园、水上主题公园闻名。
在现实中它本就是被人为打造成梦幻的场地。
这也就对应了影片中的巴西旅客来到这个汽车旅馆的事件设置。
外来者的闯入好似打破了社区人们的自造的梦幻感,抱怨不停的巴西女人数落这里的设施落后,以介入的身份给梦幻的网开了一个口。
(现实中奥兰多的主题公园 来源网图)建筑的粉刷也被还原为有可能的真实场景,在一个造梦的国度里,旅游业的建筑粉刷又算得了什么呢?
奥兰多的迪尼斯乐园、哈利波特公园主题正是现实中的处处景观,在这个基础上,导演为此取景,稍加设计,就可以打造出这种“梦幻感”,因为这种“梦幻感”在现实生活中早已渗透。
梦幻与现实交融在一起,现实的不断介入打破着粉紫色的儿童乐园。
在影片呈现的汽车旅馆社区里,成年人自欺欺人,以裸体的方式度假假装富足人的生活;儿童在成人的放纵下烧了房子,而母亲却对火灾表示惊喜,管理员也找借口说这只是无用的房子,“let it burn”;即便是面对快要潦倒的经营、恋童癖老头潜入小镇,对梦幻的地方造成了威胁,管理员也不断地勉强维持经营。
儿童在种种成年人编织的梦幻里继续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直到成年人(母亲)的无规矩行为愈演愈烈,警察调查、被迫隔离,孩子才意识到这不是真正的幸福。
结尾逃出家庭,找到好朋友,无法抑制地哭了出来,一起奔向她们真正向往的迪士尼乐园。
并不是煽情式的矫饰,在冗长的日常后终于迎来一个人为处理的感情高潮(配乐、奔跑设计),但同时又指向另一梦幻与现实交织加剧的地方——迪士尼。
结尾奔向迪士尼
奔向她们以为的真正理想乐园是怎样的呢?
从小镇到城市一路由剪辑完成转换,不仅是差距的对比,更意味深长的是,跳出五彩玻璃罐里的小镇,真正的迪士尼乐园何不是更大的残酷乌托邦呢?
这部《佛罗里达乐园》,以一种摧枯拉朽的架势进入我的视野。
它像是一幅充满冲击力的写生,让观众看到一派狂野生长的放浪童年,一组令人绝望的边缘人物生活琐事,以及一系列美国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一切相互交织在一起,让人在观看的时候,内心情绪五味杂陈,几度让人不适。
但也许正是这种强大的心理冲击,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魅力所在。
这部电影不难让人想起去年的《美国甜心》,这部作品也是反应底层人民生活的佳作,我个人也很喜欢。
但是比较起来,不得不说我更倾心这部《佛罗里达乐园》。
因为跟前者比起来,这部《佛罗里达乐园》选择通过孩子的眼睛来讲述故事,儿童的天真与原生态,使这部电影的视角更独特,反差更强烈,蕴意也更丰富。
而且与前者不同,这部《佛罗里达乐园》没有通过底层人民与所谓中产阶级来做对比,它只是着笔描绘电影里的几位主人公,以此来体现电影想要反应的现实。
影片围绕一对母女展开,她们蜗居在佛罗里达州一家廉价旅社里,每天为了付租金和填饱肚子“挣扎”。
母亲是一个20岁出头的女生,是很多人眼中典型的“无良少女”,她整日无所事事,靠各种不正当手段筹钱。
而女儿也在自己母亲“放养”的状态下,整日与自己的几个朋友们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狂野”童年。
在她们自己看来,这种得过且过的生存状态不足挂齿,只要有的吃有的住就足够。
电影一开始,是几个相似生存状态的孩子在廉价旅社里对别人的汽车大吐口水,在这样一个常人看来十分过分的行为里,电影拉开了帷幕,这样的开场也奠定了全片的基调。
几个孩子在电影里的所作所为简直是“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对他们来说,撒撒小谎来骗钱买冰淇淋,或拉拉电闸让全旅社的人两眼一码黑都是家常便饭,这些跟后来的火烧旧房子比起来,简直可以说是无伤大雅。
这几个孩子的很多行为是可笑,甚至是可爱的。
以他们的年龄,张口闭口就是F word就足够让人不可思议,就更不用提诸如他们用小大人的姿态推销假香水时的情景。
可是他们不懂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只是去模仿,他们只知道这么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 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说话和行为方式,就是正确的生存之道。
然而,在这群孩子的眼睛里,你看不到内疚或后悔,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们的双眼自始至终都清澈无比,你甚至几乎不会在他们眼里看到痛苦。
而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孩子的诸多行为,令人忍俊不禁,可是我们笑过以后,透过孩子的眼睛看到的,是让人无比心痛、残忍与无奈的现实。
这部电影的导演肖恩·贝克有着无比犀利的选角眼光,他选择的演员很多来自生活,有的甚至是他在逛超市的时候遇到的陌生人,可偏偏就是这些“路人”,表演中散发着一种原生态的说服力。
饰演女一号的小女孩Brooklynn Prince,被导演称赞表演力与生俱来,由她饰演的女孩Moonee,在整部影片里散发着惊人的表演力,据导演自己说,小女孩上一分钟在镜头前大大咧咧,下一分钟就会在片场休息时天真的与你聊她的生活趣事。
饰演妈妈Halley的Bria Vinaite,是导演在instgram上找来的网红,她能把一个行为如此夸张的单亲妈妈诠释的如此惟妙惟肖,也的确让人印象深刻。
正是这两位主演到位的表演,才让这部电影更具说服力。
电影中的几位主人公生活的旅馆,名为“魔幻城堡”,这个旅馆被漆成一片淡紫色。
跟佛罗里达的蓝天绿树比起来,这片紫色显得多少有些格格不入,就如同住在这里的小主人公一样,她的所作所为,放在她的年龄里,显得格格不入。
可当这两个“格格不入”搭在一起时,这个建筑却成了小主人公温暖的“城堡”。
虽然她与迪斯尼乐园里建造的真正城堡只有一墙之隔,可是她注定不会是走进这些城堡的小公主。
电影最后,知道自己要被带走的小女孩第一次在全片里痛哭起来,她拉着自己的同伴,一路飞奔向迪斯尼,朝真正的城堡奔去。
不管是他们真的毫无阻碍的跑进了城堡,还是导演安排的蒙太奇,电影在这时的画面是充满魔幻的感觉。
虽然有刻意煽情的嫌疑,但也不失是给小主人公的童年留下的一份小小的希望;也为观众在经历了2个小时“现实画面”冲击后,心中可以对这份残酷童年寄予一丝温存吧。
很难想象,当我在看这部片子时切身地体会到了氧气一丝一丝抽离的窒息感。
导演从一开始就将这部电影打造成了一个矛盾体。
纯真的儿童与下流的黑话;护犊的母亲与堕落的少女;梦幻的乐园与破败的老屋。
全片用了明亮的画面与色彩,花了极大的篇幅描写孩子玩耍的场景,却时刻提醒着观众这不是一部合家欢的情景喜剧。
电影中有一幕是度蜜月的夫妇定错了房子住进公寓。
管理员与丈夫打扫时,发现了床铺背后满墙的臭虫。
这么一个片段将全片的核心和盘托出。
住在公寓里的贫民都是远离社会中心的“臭虫”。
看这部片子感受到的甚至不是愤懑,而是一种极强的无力感。
是对社会缺失的无力。
全片没有人是纯粹的坏人,不务正业的母亲无私地给予了孩子爱和陪伴,顽劣无知的孩子用纯粹的心结为朋友,不苟言笑的管理员时刻为孩子们的安危负责。
所以你没办法去怪谁,可是生活就是这么面目全非,社会就是这么现实残酷。
很巧的是片中的孩子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穆妮和斯库提与单身母亲一起生活,詹妮的母亲十四岁生下她从此由外婆抚养。
他们的生活中都缺少了一位父亲的角色,女人和儿童,本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又将故事的悲剧性质进一步放大。
全片唯一的主要成年男性角色就是公寓的管理员鲍比,他也承担了父亲的形象,操心疲惫但是不失温情,他敏锐地发现靠近孩子的可疑人物并将其赶走,他劝阻住户不要在有孩子的公共场合赤裸上身,他也是唯一斥责孩子们要他们遵守规矩的人。
但他也只是一个管理员,没办法成为改变生活的救世主。
身为社会的底层,明明被现实压迫着,却好像没有被社会抛弃,定时来派送免费面包的福利车,将孩子从没有抚养能力的母亲身边带走的警察。
但是在面对真正问题的源头——经济,社区没办法给失业的人提供工作,给孩子提供教育环境。
所以在这个社会缺失的前提下,其余一切社会福利保障都显得杯水车薪,虚伪至极。
社会对穷人缺乏责任感,穷人才会对孩子缺乏责任感,造成教育缺失。
很多人对片中的母亲嗤之以鼻,说她不上进不对孩子负责,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
这样的斥责质疑和何不食肉糜有什么区别?
你要她怎么给,她或许也只是一个不被善待的孩子,失业,单身,孩子,她已经给了女儿她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陪伴和快乐,一个还没建成正确价值观的人怎么教育孩子。
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片子给我无力感的原因。
现实就是现实,你看得见它的残破不堪,但你无从改变,已经形成的社会阶级难以逾越,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上流阶级施舍的善意不会让生活变得好一点,最大的作用或许是给自己做好人的快感,让自己得以心安理得地享受上流生活。
像极了冰淇淋店前施舍给孩子五分美元的路人,没有人在乎这五分钱,也没有人会想为什么这些孩子吃不上冰淇淋。
这可能就是所谓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笼罩在乐园的浮华光影下,没有人会戳破那个七彩泡泡,哪怕泡泡中的人民即将窒息而亡。
影片开始播放的五秒钟后,色彩斑斓闯入眼里,随着孩子们的嬉闹声,我陷入这美好乐园的假象中。
电影视角常被拉得很低,以孩子的角度为主,引导我看那色泽美好的紫色墙面,城堡一般的旅馆房屋间,孩子们在这乐园中肆无忌惮的奔跑,说实话,我很难把这种鲜明多彩的环境与贫民窟联想到一起。
这是怎么样充满活力的一个乐园呢?
承载着所有孩子甚至成人的憧憬的迪士尼乐园就在旁边,我几乎可以想象到那里充斥的欢声笑语,父母与孩子间的叫唤欢呼。
莫尼的生活与隔壁的美好童话毫无干系。
Moonee的演员把熊孩子的神态演绎得入木三分,每个举动细节,都跟我闺蜜那个被惯坏的弟弟一样,往别人车上吐口水,跟大人肆无忌惮的顶嘴,粗话连篇,格外欠揍,又十分天真。
但她绝不纯真,在她永无尽头的玩耍里,母亲每周都会延迟上交的租金,与社保人员争吵自己不愿意提供特殊性服务,因此失去了脱衣舞女的工作,她说自己找不到30美元/小时的工作,尽管她的简历已经投遍城市。
我们的小捣蛋鬼Moonee此时就坐在她年轻漂亮的母亲旁边,听着母亲每句话都带“f*ck”,睁着自己无所谓的大眼睛,仿佛随时能陪着自己还是大孩子的母亲一同唾骂争吵。
任何有责任心的成年人,都能看见正在形成的悲剧,Moonee这个贫民窟女孩,将会成长得像她的母亲一样,眼中没有礼法制度,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成为社会底层某种意义上的败类。
可下一幕,她却心怀怜悯的看着蜜月被毁的女人对自己的小伙伴说道,“她就快哭出来了。
我总是能看出来,当大人要流泪的时候。
”她不仅有这怜悯的心意,她懂得的比我们想象中的多。
她在妈妈身上学会了不少的小聪明,带着小伙伴去乞讨要钱买雪糕,陪着妈妈倒卖香水,当妈妈差点被逮捕,只能开始通过网络开始卖淫之后,被陌生男人闯入浴室的她,满眼都是惶恐不安,却又出奇谨慎的紧紧揪着浴帘。
在带着好朋友远离住处,她们坐在大树上,Moonee说:“我最爱这棵树,即使它倒下了,可她还在生长。
”,这话有几分哲学意味,也是导演作为观察者,为我们的提供讯息。
导演从未企图参与我们的观察和思考,只温柔的让我们从灿烂的色彩和光照下,窥见更多的绝望。
管理员Bobby的轻声质问:“如果你在工作,谁来照顾Moonee呢?
”。
整部电影精致无比,有种纪录片的真实感,导演从未放过她们的窘迫,你只要错过一幕,就会错过这个孩子脆弱又坚强的许多瞬间,导致我们很容易像她的妈妈一样忽略,贫穷带来的苦难已经如此明显的写在Moonee的脸庞上。
那些轻描淡写指责母亲无能懒惰的人,就像迪士尼乐园里的孩子,你们手握精致气球,又怎么能联想吃不起饭的卑微与绝望。
我碰巧也曾做过贫民窟里的孩子,我的母亲也曾在身无分文的时候,带我去深圳的欢乐谷,但她舍不得给我买里面20元的草莓冰沙帽,我那时候像Moonee一样懵懂,但现在我还是记得她掏钱时脸上的表情。
因此看到走投无路时的哈莉带着Moonee去乐园餐厅吃饭,一同推着购物车无忧无虑的购买玩具,这种泡沫般的快乐,漂亮得让我心都碎了。
人生有多么艰难,除了贫穷,生活还有各种灾难在等着你。
Bobby也是刻画得十分好的角色之一,作为这个旅馆的主管,他的善良就像城墙,为孩子们建起了堡垒。
恋童癖来了,他凶狠的赶走,孩子们闯祸,他也只是凶巴巴的责怪两句哈莉,挂在嘴边的“今晚就搬出去”,他始终没有执行过。
直到哈莉堕落到卖淫的时刻,他也像个家长一样,搬出了制度阻拦他。
可惜就算他能阻止哈莉在性交易上越走越远,也无法破解穷苦给贫民窟带来的种种困境。
结尾是这电影唯一败笔,欺骗性的美好才残忍。
我猜导演也许想给Moonee一个有凄美意味的美好结局,可始终是多此一举,无论能不能进这个童话世界,悲剧早已经从一开始形成。
Moonee不可能像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在乐园中实现一个所谓的童话梦,从根本来说,她从出生起就知道自己不是公主了。
哪有公主会被卖冰淇淋的阿姨给赶走,会被强行从母亲身边剥离,才能避开一些贫穷的后遗症的?
现在我的收入可以带妈妈每天去迪士尼,但我仍然唾弃这个巨大的乐园,它真的又大又美丽,光是走进去就有种幸福感,可快乐一旦需要金钱作为代价,我就不能忽略还有许多人在伤痛。
日常流。
说实话,还是觉得有些无聊,故事性过于弱了,最后那段致敬《四百击》的牵手逃到迪士尼,突然换成iPhone拍,应该完全是从制片角度考虑的吧,毕竟很难做到在迪士尼里面也能控场,但确实处理得有点楞➕草率,影像质素的明显差别也让我很跳。
但不得不承认它就是客观地拍得很好,最开始的这个用奥兰多迪士尼和旁边的汽车旅馆(其实算是贫民窟)来做对比的概念我就很喜欢,不批判也不太同情地去拍美国底层,可能也是由“儿童视角出发”而决定的,手持摄影,大量广角畸变镜头,配合颜色营造梦幻感,将琐碎、不堪甚至罪恶、见不得人的日常,克制地潜藏在摄影机中表达出来,毫无猎奇感,肖恩贝克是真的跟他们站在同一边的,而且我之前说过,我很讨厌儿童片,很重要的一个点是,它们总爱用儿童的天真去反衬这个世界的残酷阴暗,但这部就完全没有,拍出了那种天真烂漫、轻松愉快、撒尿活泥,这点很难得。
如果要是拍成剧集,应该就是《无耻之徒》了吧。
这个色调我就很喜欢,看着相当舒服,但跟韦斯安德森那种特别工业质感、特别做作的风格又完全不一样,有些镜头(粉紫色的天、彩虹、雨中的大树下牛哞哞)特别有诗意,就很美,但又不会觉得突兀,他把现实性和诗性平衡得也很好,小演员演得太棒了,应该也是主要靠贝克调教吧。
《佛罗里达乐园》似乎更应叫作“佛罗里达工程”或者“佛罗里达项目”,因为这部电影拍摄的落脚点——奥兰多迪士尼乐园,在规划初创时期的代号就是“佛罗里达项目”(The Florida Project),建成之后,自然就摇身一变更名为“Walt Disney World”。
导演肖恩·贝克巧妙地借这个名字一语双关,暗指乐园虽然完美竣工了,但就在它不远处,依旧蔓生着不少让人难言如意的社会现实,他们正如这个代号一样粗糙原始,不被人关注。
肖恩·贝克是一位“作者性”极强,视野选材相对统一的导演,这部大放异彩的《佛罗里达乐园》是他对社会边缘人物关注的延续。
同时,《佛》相较于他之前的作品,篇幅更宏大,叙事更饱满,某种意义上也实现了他对自我的突破。
粗略看来这突破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时长。
这部几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是肖恩迄今为止最长的篇幅,此前的作品,均在90至100分钟左右,与其冷峻凌厉和独立的风格相呼应,同《佛》相比则更加短促有力一些。
电影的时长一旦到了两个小时,导演在剪裁过程中必定刻意了“延伸”了某些部分,而《佛罗里达乐园》里所谓的“延伸”则表现为对Moonee及其小伙伴日常生活的(有意)“诗化”。
一天又一天,一遍又一遍对他们看上去“百无聊赖”生活的铺陈,从初看时的有趣,到后来的有些乏闷,再到最后的哑口无言,可以说肖恩正是通过这样的“重复”与“拉伸”考验着观众的神经——当然更多是心理上而非感官上的。
全片至少四分之三的时间,导演都在不遗余力地对这迪士尼乐园的“B面”进行白描,但同时又有所跳跃和省略。
例如故事大多发生在白天和室外,阳光往往灿烂得让人睁不开眼;剧情呢,也大多没有成年人的参与,大人们的过去无从知晓,更别说他们当下的喜怒和哀愁。
《佛罗里达乐园》并不是“纪录片”一般的纪实与揭露,它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彻头彻尾的虚构作品,因为叙事过程中“诗化”的痕迹相当明显。
第二,摄影。
肖恩·贝克上一部电影《橘色》,全程用iPhone拍摄,不一样的介质给观众带来了新奇而尖锐的体验。
不过其实不难发现,《橘色》的介质与影像风格,与肖恩早期手持和DV作品是高度统一的,粗粝的背后,笼罩的是彷徨与焦虑。
但这部《佛罗里达乐园》则大有不同,肖恩首次采用35mm胶片,它赋予了导演此前电影中从未有过的沉着,舒缓,与某种暧昧不清的“文艺气质”。
不再继续选择用数字拍摄,一方面,光线得以呈现得更加自然真实,环境和人物,尤其是孩童的肌肤,都得到更加立体地表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胶片作为媒介本身,进一步拓展了肖恩·贝克电影语言的层次感与深度。
在观众和剧中人物中间,不再简单是一面清晰而不加矫饰的视窗,而是像嵌入了一面滤镜,这面滤镜有意无意将故事“艺术化”和“抽象化”了。
导演在这部新片中通过对摄影介质的择选实现了对自己叙事风格的突破。
第三,选角。
威廉·达福应该是肖恩·贝克迄今电影中唯一称得上明星的演员,而导演也坦承,在Instsgram上发现Bria Vinaite之前,女主妈妈的角色原计划也将由一位成名演员饰演。
看来,在预算越来越充足的情况下,选择大牌演员是趋势所在。
但我要说的突破并不在这里。
与旧作相比,《佛罗里达乐园》中的人物更让人感觉是在“表演”,而非“再现”他们自身在类似情境中的状态与反应。
这之间的微妙区别,放在别的电影中似乎不值一提,因为“表演”和“再现”有时就是一回事,但对肖恩和他的电影来讲,却是至关重要的。
很大程度上,《橘色》和其他早期肖恩·贝克的作品(如《外卖》)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演员。
《橘色》中的两位女主角(辛迪和亚历珊德拉)本身就是拥有类似经历的变性者,《外卖》里面,男主演虽然是韩国人,但毕竟也是黑头发黄皮肤,足够“以假乱真”,况且剧中的另一重要角色老板娘,她的真实工作的地方就在唐人街的一家餐馆。
这些非专业演员出演的角色,通常与他们生活中的真实身份相吻合,因此,电影往往散发出一份别样的光彩与魅力,观看过程中对角色的移情过程也更加直接和自然。
某种程度上讲,这部分光彩和魅力在《佛罗里达乐园》中是相对欠缺的,孩子们固然“演得”很好,活泼天真,很容易让人心生怜爱,但结合电影的主旨,和它背后残酷的社会现实,我们不禁要问这份怜爱究竟有没有用对地方。
在这些“表演”背后,我想知道那些真正在汽车旅馆里长大的孩子是不是也像Moonee和Scooty一样。
比方说,饰演Moonee的Brooklynn Prince,已经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演员了,虽然年仅七岁,但她在很小的时候就登上了银幕,这个角色相信对她来说已是手到擒来。
而另一位小女孩Jancey的饰演者Valeria Cotto则是第一次出演电影。
也许角色设定上有一定关系,但我们仍可以清楚地注意到,这两个小女孩展现在镜头面前的形象其实相当不同,与青涩的Valeria相比,Brooklynn则老练圆滑许多(也许这也是最后结尾处我并没有过多被泪水和奔跑打动的主要原因)。
不管是稚嫩还是圆滑,我们或许不应过多追问孩子们的童真与无邪,但作为一部严肃探讨社会问题(或至少以此为初衷)的给大人们看的电影,肖恩在此处稍显保留的锋芒无疑让影片的力度打了不少折扣。
相比于《橘色》和《外卖》,《佛》中人物给我的触动似乎要失色几分。
不管怎么讲,《佛罗里达乐园》对肖恩来说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身为一位“小众”导演,他在《佛》中展现的对影片的把握,调度,局部和整体的统一,真实与艺术的结合,都为这部电影赢得了更广大的受众。
走向大众化似乎是独立导演自我发展过程中怎么也绕不开的命题,这部《佛罗里达乐园》让我们看到了些眉目。
通过这次对自我风格的进一步尝试与突破,我们有理由对肖恩·贝克的下一部片子充满期待。
《佛罗里达乐园》用轻松的外壳包裹着沉重的故事,熊家长的悲喜剧。
九龙城寨般的破旧汽车旅馆,与迪士尼乐园只有一墙之隔,鲜明对比,也是无声讽刺美国梦。
孩子们不懂惨,只觉好玩。
包租公鲍比如同旧城堡里的骑士,努力想维护旧有秩序,也是全片为数不多,成熟理智而温暖的成年人。
从不良少女到问题单亲妈妈,当哈莉卖肉也维持不了这个家时,暂时的幸福如同泡泡,一戳就破,斑斓的色彩只是让人更难过。
1.贫富差距与对比,不同人有不同命。
最强烈的感触来自于不同层面的对比,包括贫富差距、主流价值观和边缘人群、小孩和成年人等等,它们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这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比如,富丽梦幻的迪士尼乐园与廉价简陋的汽车旅馆;一顿充满烤培根、树莓、草莓、橙汁的自助早餐和救济面包抹自制果酱的免费午餐;看似认真生活的人,拒绝跟不知如何在生活里自救的人交往;小孩天真烂漫,最苦恼的是天气太热,来不及吃的冰激凌会迅速融化;大人窘迫麻木,需要担忧房租、食物和不能再被抓进警察局的现实。
这个看似轻松的故事,有着温暖的色调,柔和的滤镜和充满幸福意象的烟火和彩虹。
小女孩穆妮跟好朋友斯库提、简希哈哈大笑,她们埋头于寻找廉价的乐趣,在破房子里点火、跟游客要钱买冰淇淋,但实际上,那份不谙世事又略显狡猾粗俗的天真,给了坐在荧幕前的观众最沉重的一击。
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家庭、环境带给一个孩子多么严重的影响。
就像那些花1700美元买四个通票手环家庭里成长的小孩,不会明白为什么有人嬉皮笑脸的问自己妈妈要零钱买冰淇淋,为什么她们不穿更好看的裙子和凉鞋,为什么她们长大后会文身、抽大麻、不务正业一样。
她们的世界是平整开阔的马路,而穆妮脚下是一条充满泥泞的小道。
2.当上进不可得,只能选择更加堕落。
导演也把目光集中到了穆妮和她的妈妈身上,让观众看到平和冷静的叙述,也能流淌出巨大的能量。
一切都越温情越悲惨,越动人越痛苦,这就是底层人民的某种本色。
电影中,哈莉的野蛮、颓废、自暴自弃让人觉得头痛,总让人忍不住问一句,如果她能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自食其力,穆妮是不是就能有另一种人生?
答案是否定的。
她们照样逃离不了这样的生活,顶多像哈希礼那样按时交得起房租而已。
她也试图自救过,找过工作,但因为坚持原则被人解雇。
哈莉的坏脾气和不服管束让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兜售廉价香水成了一个途径,可最后又被来自迪士尼乐园的工作人员堵死,最终,她选择了更加堕落。
整部电影,几乎都是剪切的生活片段,但细腻勾勒出一个群体的样貌。
从一直充斥于画面内的粉紫色“魔法城堡”,到后面才真正揭开面纱的五彩的迪士尼乐园,像是痛苦长存、欢乐短暂的某种隐晦表述,如同我们每个人正经历的人生。
但值得一提的是,整部电影流露出不必用语言诉说,全凭镜头表达的克制,没有过分煽情,也没有高高在上的俯视和怜悯,只是从小孩的视角切入这个贫困、被排斥的群体,看她们如何在佛罗里达湛蓝的晴空下生活。
3.小孩的友谊是真诚,大人的友谊是互利。
电影中给出了两条关于友谊的线,一条是小孩之间的分享、真诚和相互珍重,另一条是大人之间的互利、易碎到彼此陌路。
这好像也在表达,天真帮孩子们抵挡住了一些外界的诱惑和有色眼镜,他们只凭对方是不是喜欢雨后的彩虹,相不相信彩虹后面有金子而相聚,并不会因为对方在某件事上跟自己有不同看法,就决绝离开。
这种鲜明的对比,变成了一根锋利针头,再次刺破了许多人虚幻如泡沫的金色美国梦。
导演用写实兼具个人风格的镜头,让我们从佛罗里达的汽车旅馆看到不同人的生存状态。
除了精彩的剧情和主题,演员们的精彩表现也非常惹眼。
鲍勃是电影中,一个正常、温暖的好人。
可能在他眼里,不管是永远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脾气的哈莉还是聪明狡黠的穆妮,都是没有长大的孩子,他看起来有些严厉和不近人情,但事实上,在用一种普通人会有的善良保护着生活在汽车旅馆里的人。
这大概是导演多赋予的一丝善意和温情吧。
但看过电影,我们都会知道,再多的天真都抵挡不住现实的阴霾和破败。
穆妮终究会长大,天真殆尽,谁也不知道她会成为下一个哈莉,还是人生发生逆转成为一个能够消费得起迪士尼乐园的美国中产。
———————————————————微信订阅:cmf2015 ,可能是全网福利最多的电影话剧号。
看完佛罗里达乐园,到现在为止还不到一个小时,但是我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部在看预告片时以为和《阳光小美女》一样套路的片子,虽然《阳光小美女》在我眼中也是一部好片,但是我认为本片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论是选角,剧情,摄影,导演,没有一样让我个人不惊叹于它的美好和精妙。
故事设定在一个炎热的暑假,我们的主人公Moonee,是一个把本来应该惨兮兮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的乐观派小孩。
她和妈妈Halley生活在一个住满了穷人却被粉刷得像一个童话世界的汽车旅馆,她每天的生活在导演的镜头下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和她的朋友们一起做一些调皮捣蛋孩子都会做的小恶作剧;赖兮兮地问买冰淇淋的大人要些零钱然后分享一只冰淇淋;围观酒店里爱秀裸体大妈的身材(我个人的感觉是这个大妈可能是变性人?
不过也许我判断错了)然后开玩笑打趣; 从一个又一个充满了游乐园气息的大房子前面走过......整个旅馆就是他们的游乐场,是孩子们真正的天堂。
没错,他们住在佛罗里达州最著名的迪士尼世界(区别于迪士尼乐园,世界可是全球只有这一个哦)的旁边,而迪士尼世界也在本片的结尾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这部片子之所以叫The Florida Project,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地方本身是迪士尼要开发但是最后放弃的地盘,对比距离不远的迪士尼世界里来观光的生活在体面的家庭里面的幸福小孩,我们的小主人公们无疑是活得很辛苦的,这也是导演巧妙的对比手法:用绚烂的色彩,来包裹一个实际上并不那么美好的现实。
Moonee之所以能有这样乐观派的性格,大概是得益于她同样心大的妈妈。
从任何一个负责的成年人的角度来看,Halley怎么都像一个问题少女,而考虑到她的年龄,Moonee大概也是她青少年时期叛逆的产物。
Halley虽然表面看起来吊儿郎当,但其实比很多所谓体面的家长还要更爱孩子。
她会为了能让母女继续住在酒店里偷偷出卖自己的身体,会去批发一些假货到高级酒店门口兜售,也许有人会对这些行为嗤之以鼻,但是我觉得这正是本片最美好的地方,因为事实上很多穷人都是一种trying to get by的状态,而任何人都不该站在道德制高点对这样的生活态度有评判,因为你不是他们,所以永远都不知道他们活得多么辛苦和艰难。
有人也许会问,那Halley为什么不去找一份正经的工作,比如和她之前那个朋友妈妈一样去当餐厅服务员。
这么问的人我想一方面是没有仔细看电影,另一方面可能也不了解在美国社会假设你有犯罪前科的话,是很难找到正经工作的,所以Halley真的是极尽所能在给女儿提供她能提供的最好的生活。
因此我觉得,Halley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负责且爱自己女儿的家长,不论这种爱是用什么方式换来。
我们可爱的主人公之所以有那么美好的性格,我认为真的是得益于这位母亲的,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很喜欢Halley。
而另一位重要的主角,就是我们酒店的经理Bobby。
Bobby大概就是好人这个词最好的定义,虽然他的住户们不一定总是尊重他,虽然酒店里面的孩子总是调皮捣蛋,但是Bobby就是罩着他们的那个大叔:是那个看到有图谋不轨的人和孩子们套近乎时候正义感爆棚把变态赶走的大叔,是想帮助Halley回到正轨的大叔,也是爱每一个孩子的大叔。
虽然他作为一个外人不能过多的干涉别人的家事(比如片子最后),但是我认为他真的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人了,非常可爱。
电影的前半部就是Moonee和她的朋友们各种卖萌的大集合,电影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那时我却觉得有些无聊,因为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只是想让孩子们卖卖萌,后来我发现我大错特错。
我发现有不少人诟病这种所谓的“无聊”甚至没有剧情的剧情感,但是我觉得这也是电影让我喜爱的一个原因,因为如果没有之前这些“无聊”“卖萌”等等的美好,结局的震撼力我认为会大打折扣。
剧情从Halley卖淫的事情不小心败露开始急转直下。
这时候观众们开始意识到,虽然孩子们甚至Halley都活在一个充满真心和丰富多彩的他们自己构建出的美丽世界,现实世界却总是残酷的。
当我看到儿童保护中心的人冠冕堂皇的样子,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
没错,从客观的角度说Halley的确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但是她对Moonee的爱是真真实实的。
最后镜头对准她的嘴,以及她声嘶力竭喊出的'FUCK YOU',也许就是导演对这个操蛋的世界的一种回答吧。
在电影的结尾,Jancey在Moonee的大哭声中勇敢地拉着她一起跑向迪士尼世界,我觉得是导演在说:希望孩子们可以永远活在天真烂漫中,不要被这个残酷的世界而影响。
我知道很多影评家对最后的结局颇有微词,因为的确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但是我个人恰恰觉得这是这部电影变成我年度最爱片(之前是那部惊世骇俗的《生吃》)的重要原因。
假设片子最后改成儿童保护中心的人把哭的稀里哗啦的小宝宝带走,然后妈妈也被抓之类的,我反而会觉得这片子立刻就变成两星了......片中还有一些细节让我很喜欢,比如没有任何煽情的配乐但是总是刻意强调的直升机吵杂的声音;比如Moonee每次洗澡的时候其实都是妈妈在接客,而Halley都会把音乐放很大声,因为担心她会听到外面“不好的交易”;比如Bobby每次很无奈不知道怎样帮助这些人的时候都是选择抽烟;再比如酒店的老板对救济车来临的不满。
其实就是这些小细节,让我越发心疼Moonee和Halley这对母女......并且在走出电影院时决定这部片是我的年度最佳。
电影看到最后的时候我已经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痛哭流涕了,虽然我周围的外国人似乎不为所动,但是影片结束的时候听到他们讨论觉得大概也是击中了他们心中某些柔软的地方,只是大家有不同的表达吧。
希望国内的观众可以早日有资源。
达福叔上班的廉价酒店,名字梦幻,颜色更梦幻,但这刻意迎合迪士尼和我大佛罗里达度假天堂人设的颜色却又艳丽的得廉价,就如同影片女孩的童年。
说起廉价酒店,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
一位女记者隐瞒了自己的高学历,舍弃所有信用卡,带着一千块(五百块?
)现金体验底层劳动妇女的生活。
她打几份工,但依然只能勉强度日。
她说如果不是这一千块钱,她根本没有办法生存下来。
因为这钱可以让她交得起租房子的押金,而不用住可以每天结账但实际一点不廉价的廉价旅馆。
片子里女孩和母亲居住的紫色旅馆38块一天,一个月下来就是1285(一般旅馆还有12.5%的税)。
而2017年奥兰多的一室一厅平均房租才1091,600以下的房子也是找得到的。
因为没有现金,外加可能的糟糕信用记录,还有美国人自带的不会算数,女孩和妈妈不得不支付比普通人更高的居住成本。
租房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自己烧饭。
片子里的母女最开始靠朋友从快餐店拿免费食物过活才勉强度日。
和朋友闹翻之后只能叫外卖生活立刻捉襟见肘起来,不得不典当ipad,这样的生活必然难以为继。
而美国便宜的都是垃圾食品,买一个苹果的钱可以买一个汉堡。
而很多地方并不是随处可见果蔬,要开车去超市才能买到,对于打两份工疲于奔命的底层人民来说,垃圾食品是唯一的选择。
每餐垃圾食品的后果就是底层人民肥胖率爆表,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随之而来,看病吃药又是一比不小的花销。
片子中的妈妈扮演者是导演挖来的网红,有自己的成衣品牌,那结实匀称的手臂大腿,平坦的小腹,一看就是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外加平衡膳食的结果。
底层人民更像是她隔壁大姐那种身材。
这个社会编织出一张精心设计的大网,困住了底层,(其实中产也没好哪里去,具体请观看同期的lady bird),压榨出他们的最后一滴血汗。
而只有这样,中产们才能享受廉价的商品和服务,资本家们才能坐在家里吹着空调坐等钱生出更多的钱,然后偶尔资助个电影,讲一下底层人的生活,流两滴眼泪,觉得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和提升,手上的鲜血被冲刷得一干二净。
Bobby最后抽着烟,或许想了,如果没有催太紧的收租,当下事件可能不会这样发生。
可是他没有错,他已算对租客很好了。
所有人都没有错,可这些都发生了。
纵火烧屋并不可怕,偷窃卖淫并不可怕。
因为Halley并不是个“好人”,并不是上流的、可以活得体面的人。
没有谁能做到,让所有人都过得好;所以没有谁能规定,人该怎么生活。
Moonee不是悲惨的小孩。
可怕的是一定觉得她们是那种悲惨,或出于自身目的,打散她们的轨迹,给出一个悲惨于原有的答案。
如果以某个定义:这些角色就是底层的,无业的,悲惨的。
那ta们自己能改写这个命运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直到大喊“FUCK” 她才发出必要的声量。
对于Moonee自己:魔法城堡旅店、最好的妈妈、最好的Bobby,还有那棵树,这就是她最好的世界。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2024北影节第一站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3.5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3.5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摄影很美...但是...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