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很搞笑,不过这个电影的价值观很不认同。
小混混最后的宿命写得越惨越好。
家里有钱的继续当大哥。
家里没钱的跟在有钱的屁股后面混几口饭吃,没有女的能看得上他。
即使有了个别太妹炮友,也别奢望稳定关系,因为他连房子都买不起。
可能会有私生子,但是却不确定真的是自己的。
当年龄大了,打不过别人了,失去唯一的意义了,就会被其他底层混混天天欺负,大哥连饭可能都不给一口。
可能有些混混恬不知耻的想想去从良,干点小工,可是之前被他们收保护费的人对他们颐指气使,动动手指就能让他过得雪上加霜。
父母在;年老需要养老时,因为自己之前对孩子的缺少管教而无地自容,因为根本指望不上他。
可能还要进监狱,出来以后与社会脱节,找不到工作进而反复犯案。
然后在贫穷,疾病,孤独中惨淡死去。
这才是小混混的正确人生。
爱奇艺推荐给我,看到名字,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又是一部烂片。
然后先看了5分钟,其实王虎从机场出来的那一刻,作为一个东北人,我觉得他“彪”得有些过头。
但后来在强大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继续看了这部电影。
学校之间“争地盘、争老大”,其实是很多校园青春片所喜好的主题,因为这不只让人在打架方面看得过瘾,更让人感叹他们之间的兄弟情和义气,当然也看到了“青春”。
这类片子真的很让人感慨: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当然,我并不是说青春是拿着棍子和刀拉帮结伙、无视校规跟一群人干架,而是青春应当像他们一样“燥起来”,适当地“疯狂”一下,等到人到中年,可以自豪地说:“我是有青春的人!
”,而不是像我们一样,所有最美好的年华都给了学习和考试,还有没有任何起伏、循规蹈矩的生活。
作为一部台湾与大陆合作的片子,文化的碰撞其实是一个很明显的看点,哪怕制作方并不是以此为初心。
中国是地大物博的国家,有着多种文化的存在,更何况是南北差异如此之大的台湾地区与东北地区。
从讲话到习惯的各种不同,使他们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一直到后来,大家成为真正的兄弟,互相打闹、互相学会对方的方言,这一切都仿佛是水到渠成,非常自然。
演员的颜值方面,在这部片子里不是问题。
两位主角以及几位配角的颜值都很高,特别是王虎,浑身散发着一种东北人特有的气场,长相虽说不是让人“惊艳”,但也绝对让人喜欢。
更不用说,配角里还有一个长得很是好看的小哥哥。
情节方面,全程有笑点,无尿点,一点也没有大多数国产片所有的尴尬。
王虎说话真心逗,作为一个东北人,分分钟笑喷,真的很担心两个主角杠起来的时候,对方会笑场。
结尾与开头呼应,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抗下所有事与被捅是意料之中,被捅的人倒是意料之外。
因为在我看来,为了更加体现兄弟情以及情节的流畅上,被捅的人应该是王虎,而且应该是在被打倒后,爬起来为张文风挡一刀(但是后来的自首,也是另一种方式)。
但电影并不是这样,也许编剧与导演有自己的想法和意义。
毕竟如果情节上太“老套”,总是被人猜中,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最后彩蛋里,王虎没有走,电视里放的新闻和电视外的两兄弟形成呼应,这不仅展现了制作方的美好愿望,还贯彻了政策以及预示着未来。
未来,我们会越来越亲近,会越来越和谐,然后最终恢复一体。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相当触动人心的片子,不像某些打着“原创”旗号,抄袭经典的片子一样不走心。
可以说,这是一些名字玄幻(一看就是烂片),内容更玄幻的国产烂片的榜样,是国产片的一股清流,更是今年开始至今电影上的一个惊喜,它值得为人所知,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
在我的生命里,我一直渴望一份情义,真正的情义。
我感觉自己一直在演戏,或者沉迷在戏里,凭借着各种认真的COSPLAY去填充生存的意义。
火一样的年纪,遇上《东北插班生》,我相信,这就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我不想去宣扬这部电影有多么搞笑,多么热血,多么劲爆,因为我觉得这只是皮毛。
当你入戏时,你会感受到野兽般外表的下面总是会有一颗无法撼动的真心,就是钢铁都不能让它变形。
这就是情义,真正的情义。
一部好电影的评判标准,不仅仅在于在短短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多么热火朝天,多么新奇劲爆,更体现在看过很长时间之后你的记忆里还有没有它的位置。
如果说世界上最强的影响力是穿透灵魂的影响力,那《东北插班生》在某种程度上就拥有了这种影响力。
像情人一样爱这部电影,因为它戳痛了我心里最脆弱的两个字——情义。
这个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懂情义,也没有那么容易,就能获得一份情义的缘分。
一旦这种缘分在茫茫人海中奇迹般地发生,那就是人生的终极幸运,不论男人还是女人。
豪气干云天,情义大无边。
《东北插班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情义,它不会因为年龄而变质,不会因为利益而粉碎,不会因为灾难而破裂,纵然是刀山火海,也只有敢死不敢弃。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带给我最大的思考和感悟,当青春和暴力联系在一起,不是因为他们幼稚,而是因为他们的心还没有被包裹,他们在用人类最原始最可怕的力量去捍卫在乎的人,在乎的信仰,这是一种赤诚。
我没想过一部青春片能带给我这么大的影响,我想只要看过这部片子的人都会在心灵上有些许的洗礼,我不是一个很火暴的人,但是我热爱影片带给我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不是粗鲁的肢体攻击,也不是野蛮的呐喊叫嚣,而是带有一种人性的力量,触人心底,所向披靡。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真正的朋友,真正的爱人,纵使不远万里,也没有关系,“东北插班生”找到了,那我们呢?
入戏,求真,去认识真正的情义,去发现可爱的人,去誓死捍卫应该珍惜的人,待到终局,你会发现,你的身边同样有一群人在誓死捍卫着你。
东北插班生观看地址:
全世界的喜剧导演和综艺PD们,心里大概都藏着一句饱含血泪的控诉:“让人笑,好难啊。
”在这个“丧”字打头,个性为王的世界里,笑点大概是全人类最难共通的东西。
但起码在国内,还有一件无差别打通所有人笑点开关的神器:方言。
方言中的王者,一张口就长在笑点上的:东北大碴子和台北弯弯腔。
而两个洗脑大户的碰瓷效果基本如下:“你瞅啥?
没见过这么帅的沈阳陈冠希啊”“共阿小啊,一下说自己丑,一下又说自己帅的,靠背啊!
”两边都被对方“虽然听不懂但是气势不能输”的方言震的一脸懵逼。
我在脑海中默默翻出一个白眼,并自动为他们刷上一行大字标语: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
东北的学生到台北插班这是哪位鬼才编剧想出来的创意?
真机灵死你了东北插班生
为了不让大家对这部电影产生什么奇怪的期待,我必须要先说明:这是一部非常正经的沙雕中二电影,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缺心眼的气息.......但看到最后竟然又莫名的热血沸腾。
所以故事差不多是这么展开的:东北的夜总会老板的儿子王虎,在学校混黑道揍了一个小富豪的儿子。
当夜总会老板的爹一看这虎孩子可咋整这回罩不住了。
于是一气之下就把儿子一个人送去了海峡对岸人美声嗲的宝岛台湾去插班,准备让儿子陶冶一下情操。
善解人意的王虎体会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没有一点点犹豫也没有一丝顾虑就带着大金链子大金表,从上到下一身貂,在《两只蝴蝶》的BGM里抵达了宝岛台湾。
然而夜总会老板的爹万万没想到台湾也是有黑道的......虽然艋胛少年们茬架的画风是这样的——鼻孔:“我自己的人,也是我来叫逊,还轮不到你啦!
”下巴:“打sen招呼鹅已啦,我们走!
”
第一天来报道的王虎拎着包子和奶茶熟门熟路的摸上了学校的天台准备吃早饭,正巧撞上了三个高中混混头目的居委会黑社会总长换届仪式。
本校的老大张文风要跟隔壁学校的一拳超人和郝劭文plus抢地盘。
结果这两个老大一个忙着哄女朋友
一个忙着卖面线。
所以这个听起来贼厉害的三中总长居然就这么让张文风给捡了便宜。
咦,夏宇豪是你啊。
虽然看颜值我们也猜得出来谁是主角,但是你们好歹是黑帮啊敢不敢稍微凶残一点!
张文风插完香正在宣布自己的社区保障新条例,突然从天而降一杯奶茶,把香给浇灭了。
场面一度很尴尬。
好不容易抢来的地盘还没来得及立威就让你给搅和了,接下来还能怎么办?
当然是砍死这个魂淡啊!
虽然搅局的王虎脚底抹油的溜的挺快,但是故事显然不是这么讲的嘛。
不路窄的怎么叫能叫冤家呢?
于是刚到新班级报到的王虎抬头就看见了下面笑得无比慈祥的张文风。
什么叫冤家路窄!
什么叫命中注定!
遍阅晋江的我忍不住嗅到了一丝给给的味道。
接下来当然是从互相看不顺眼到“我的人几有我可以叫逊”的两岸兄弟一家亲啊。
情节是高纯度狗血的,故事是给里给气的,唯有画风是一如既往沙雕的。
张文风带着两个小弟一次又一次试图挽回“我超凶的”形象。
没想到小弟们纷纷在王虎一骑绝尘的脑回路下不知所措的就被收了后宫。
什么买东西插队结果被当成低血糖公主抱到收银台上啊。
吓到无处安放的小手手什么上来挑衅结果因为语言不通被当成了拜年现场啊。
自以为理解了对方意图的王虎立马东北老姨上身,掏出现金就塞到小老弟口袋里,慈祥的让人家买点好吃的。
虽然张文风对待王虎的态度从“砍死这个魂淡”逐渐转向了“这人是个智障”。
但是真正能让中二期的热血少年们冰释前嫌,从斗鸡变成兄弟,当然还是一起打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架,互相见过对方被打成猪头的样子。
一起骑着小电驴在马路上撒欢,然后蹲在马路牙子上喝酒。
当初在热搜上看到笑岔气的片段,本以为是个纯靠抖机灵撑起的电影。
却没想到借着南北文化口音冲突的沙雕外壳,讲了个中二热血的青春故事。
喜欢用鼻孔看人的张文风并不是无脑暴力狂,也经常对别人耍完狠就在青梅竹马的班长面前乖乖认怂,认真思考起自己的将来。
但兄弟被别人欺负不能不罩,什么狗屁将来都先延后考虑。
不过是青春期荷尔蒙旺盛的少年们,刚刚开始燃起的正义感和保护欲。
一声兄弟大过天,没有什么不敢豁出去的。
所以看到张文风用台湾口音罩着被外校人欺负的王虎,竟然也能看的眼眶发热。
沙雕的画风总是很容易承载这样纯真的义气,轰轰烈烈的故事,大概是因为中二时期的少年们最容易热血上涌,无所畏惧。
即使在不同文化和习俗下的表达方式不同,却并不妨碍他们理解彼此的意思和情感。
所以沙雕剧和电影存在的价值,不就是让人能在笑成智障的同时,偶尔捡回一点零星的青春热血吗。
即使他们终将面对现实,认真考虑起自己的将来。
即使他们终将从不可一世的屠龙少年,变成终日碌碌的成熟凡人。
也不妨碍他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偶尔停下来,怀念曾经在别人眼中像沙雕,在自己眼中却像英雄的时光。
并且在热血澎湃之后,依然能在下一秒就笑出眼泪。
“整干净。
”“???
”“擦 干 净!
”
PS:这部片子目前已经被从爱奇艺下架了,但是据说第二部也已经拍好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放出来。
有人说,一个寝室里如果有一个东北人,那么这个寝室里就都是东北腔。
记得去西安旅游时,路上遇到其他的游人,听到他们说,东北话最好听。
我是东北人,自认东北腔不足,不知道这算不算遗憾。
这部电影的东北腔恰到好处,东北汉子的风格也招人喜欢,尤其是与台湾混混的腔调对比,更是一秒爱上东北话!
实诚,接地气!
很早就刷到过关于这对东北台湾的cp喜剧片段,但是从来没有看过完整版,甚至我以为是个电视剧。
但是今儿刷油管,偶然刷到了这个完整版,我就看了一遍。
可以说,比我想象中好很多!!!
故事倒叙,一场标准高中混混打架的戏,注定这是一部充满青春热血的片子,也奠定诸如兄弟、义气之类的情调。
人物出场,一边是来自东北的,到宝岛台湾体验生活的“黑二代”,一边是难以坐稳台湾三大高校总长的小混混。
一场在结拜上的意外,开始二人第一次正面冲突。
也就是这一场戏,将王虎作为东北人的率真,直爽,不正经和台湾人张文风的小傲娇,要面子进行正面对比,好戏由此拉开。
一开始的张文凤和王虎当然是不对付,但是似乎只有张文凤比较在意,王虎并没有放在心上。
于是每次张文凤找事,王虎都是嬉皮笑脸,完全没当回事。
甚至在插队风波中,还真诚地关心张文凤那一伙的人。
(那个低血糖小哥哥真的挺帅的,全剧他的颜值都好在线)几回合下来,王虎张文凤算是平手,而王虎也由于自己的热情积累了一点人缘。
由此触发第一个情节点,就是小鬼的背叛。
当张文凤所有人都以为是小鬼背叛的时候,王虎很聪明的想到小鬼应该是出了事。
果然,小鬼是受到了威胁,于是化敌为友,营救小鬼,王虎和张文凤也从对头转成了兄弟。
这个情节的设计我真的要夸一下编剧,在整个都是以青春热血为基调的剧上,此处的王虎并没有只是一次简简单单的打架帮忙,而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或者说情商在群体中站住了脚,这非常符合群体的性质,也很巧妙的丰富的王虎的角色性格色彩。
结盟之后的故事都是围绕小鬼展开,包括保护阿妈的豆花摊,包括他们的生活。
这一段cp感真的很强,他们一起骑摩托车,一起做鱼料,一起夹娃娃,这哪里是热血高中生,分明就是闺蜜团,只不过一群大老爷们罢了。
但就是因为大老爷们啊,看得我鸡心荡漾。
第二个情节点就是在最后一次救小鬼之后王虎到警察局自首,保护了张文凤他们,当然代价就是王虎回到了东北。
最后的时候又回到了那个结拜的场地,但是这次张文凤满脑子确是文虎的音容。
这一段的基情也是满的不再满,张文凤是多爱王虎,结拜的全过程都没笑,但是抬头想起了王虎曾经的身影,他笑了。
有的人评论什么还可以深挖,人物过于粗糙之类。
拜托不要把所有电影都按照好莱坞大片的水平去要求。
这部片子本身就是喜剧的基调,我看到两种文化的冲突时笑了。
看到兄弟结拜时很温暖,我觉得这部片子就成功了。
而且这个故事也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不仅仅是表达东北的憨,台湾的嗲。
当我们聚焦这一对人物的关系上,你可以看到人们恃强凌弱的本性,也可以看到恶霸也有柔软善良的一面,就冲这个人物塑造,我觉得是成功的。
单看里边的人物,热血,理智,矛盾,都是我们常见的情感元素,我觉得很好。
总之,无论出于鼓励网剧发展,还是鼓励新人,我给这个剧8分。
最后,cp好甜,低血糖小哥哥好帅!
怎么看啊,不懂啊,爱奇艺看不了,百度没猜到,这个难道也看不了,我在爱奇艺上没找到,这顶上怎么看,谁教教我,哪个app上可以看,超级想看,就是看不了,我很无奈,有会的请联系我,感觉这个应该特别好看,就是看不了,怎么看呀?
超级想看,去哪可以看呢?
着急,所以着急着急着急着急着急着急着急,着急着急着急着急着急着急着急
新年三天假期正好碰到大降温,除了暖呼呼的被窝,其他地方都不想去。
甚至连电影都不想看复杂烧脑的,只想简单乐呵乐呵。
电影看得杂,但其实喜剧是不喜欢看的。
虽然黑色幽默是我的大爱,但一般的喜剧电影难得有能取悦我的笑点,最后一个人冷眼看别人哈哈大笑多尴尬。
这部电影是微博有人安利,看了几个片段觉得不错才决定下载来看。
故事讲述一位东北小混混因为出事被老爸流放到了台湾,碰到同班一群台湾小混混从而发生的先敌对后兄弟情的故事。
电影时长不到九十分钟,导演就只拿着东北大碴子土话VS台湾腔这个大杀器,围绕着两位男主的针锋相对VS兄弟意气展开,情节够简单,不搞形而上,不搞三角恋,非常简单粗暴也够爽快。
电影里小混混们两肋插刀的情节很流畅所以感人,只是抵不过那些有名的热血电影让人回忆青春洒泪。
但是作为一部喜剧,及格就够了。
从来人总觉得喜剧简单,我觉得太多的喜剧撒几个包袱贫嘴几句,就张罗着要观众的掌声和赏钱,一副你看我表演啦你不笑怎么能行的压力感。
我总是不喜欢,总觉得像是彼此都在看对方耍猴,甚是无趣。
我喜欢的喜剧总是两种:一种是正经讲一个不正经的故事来形成冲突感,比如这部电影,貌似正经的讲一个插班生努力适应生活的故事,但因为背景文化不同形成的笑点;另外一种就是天马行空的无厘头,如经典的周星驰。
太多的人想学第二种,结果是第一种的死不正经,太腻歪了。
所以这部电影虽然简单,但是导演难得克制的控制喜剧的表现,反而让人都用轻松被逗乐的愉悦。
其实情节和逻辑都算比较完整了,整个故事以东北人王虎转校到台湾为主体。
道出了兄弟情,但是整个影片充斥着黑社会的氛围,内行也不如电视剧版的丰富,更多突出了里面的人物做兄弟讲义气的特点。
所以更多不是像它题目东北插班生那样讲述高中生活的同学情,而是偏向黑社会的兄弟情。
剧版更多的是弱化了这些,偏向了东北人王虎和湾湾人张文峰情感羁绊,更有学习生活的氛围。
但是这部剧里情感的转变和演员的演技都还挺好的,所以,根据整体的完成度还行。
当时在浏览器上看这部电影中的张文风感觉有点油腻,但其实放在电影里面并不突出,可能这些单个的感情和电影的内容比较符合,还是挺正常的。
其实不如电视剧好看,而且听说饰演张文风的演员因为下海拍电影获得了奖项,提升了咖位,看完同系列电影2就没有后续了,当然还有一种论调,是说当时台湾和大陆关系紧张,而饰演张文风的这个演员并没有明确的站队,所以就不拍后续了
在一个周六下午看到这部《东北插班生》,一开始看到漫画特效的时候觉得还蛮好玩的,等到大金链子小金表,浑身上下一身貂的王虎操一口东北话问:你这这么多吃的,有大包子吗?
瞬间出戏,深深觉得糟蹋了这张小鲜肉的脸。
尤其是他杠上台北高校老大张文风,两人对话一开口就是王虎:你瞅啥,瞅啥!
张文风:你很吊吼!
尬架的两个人完全没有吵架氛围,台湾小清新配上东北大碴子腔,有种奇异的混搭感,反而让人觉得特别可乐当然这种热血兄弟的设定,不打架根本不可能,拳脚棍子刀子酒瓶子,趁手的能上都上。
然后不用说大家也能猜的出来,重重矛盾中两个人相爱相杀,最后联手杀四方!
说真的导演决定拍这部片的时候,真的不是打着探讨文化碰撞的口号,想看看东北话和台北话到底谁能征服谁吗?
毕竟前一段时间福原爱嫁给江宏杰后,大家一直都在猜测福原爱东北话会不会被老公台湾腔带跑。
额,想的可能有点多,不过话又说回来,这部以南北少年间文化冲突为主线,抓取典型场景,浓墨重彩的写少年的热血兄弟情的片子拍出来的意义何在呢?
如果说是想以校园暴力作为黑社会的一个缩影,凸显各种复杂关系,利益冲突、诡诈诱惑的话,那高校未免太多了些;如果说是想可以拔高主题,说下两岸关系,这难免又有点牵强,所以归根到底导演大概只是想让人想起青春里那个倔强又热血的自己而已。
其实看《东北插班生》的时候正是我丧气最盛的时候:生活上无缘无故被房东赶出租住地,跟不靠谱中介扯皮赔偿金,工作上毫无起色加薪无望,眼见着比自己还小几岁的姑娘每日衣着光鲜,摇曳生姿,就觉得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
对的,看到这段话就知道劳资特么是女的,不是18岁,非暴力爱好者,更不是狂躁症患者,在今年之前一直信奉能好好说话的事情就不要流血,但是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憋屈认怂中,楼主觉得生活简直太他妈的操蛋了,看了片子后就想像王虎一样,拿着酒瓶子板砖跟中介七尺咔嚓的干上一架,或者做几个计划搞他老婆孩子,让他家鸡犬不宁,然而最终还是怂了。
好多人都会经历从豁出去少年变成社会怂包的过程,不管是因为丢掉上进心,还是怕失去现在的安稳,或是其他千奇百怪的原因,终究是学会了冷却热血。
像王虎这样大多数时间都是虎啦吧唧的人还真少见,所以我们喜欢看青春片,喜欢看燃片,不是想变回原来那个二了吧唧的自己,大概只是想看到那只敢挠人生咯吱窝的牛犊子吧。
东北人招惹谁了,逗死人了……
想知道台湾年轻人看完会怎么评价。我是看哭了
哈哈哈现在老了觉得这种校园“社会”片好幼稚=。=#
挺好的一个梗,笑点再深入点就好了,而且后三分之二剧情太注水了。以及要是魏大勋来演该多浑然天成啊。据说要上二,要更二才行。
讲真,这应该拍成青春剧而不是电影,有种当年看终极一班的感觉。。。
好久以前看的。当时觉得特别搞笑。适合一边做家务一边看。
在qq群里遇见无知弱智小粉红挤海绵似的挤出自己对台湾地区的一丁点初级幼稚认知的时候,知道了这无聊电影。
这什么甜美爱情,居然还有英雄救美?我自己的人只有我能动? 哈哈哈哈哈哈哈男主的东北话A遍全场
读英语课文的口音很有代入感。
哈哈哈哈哈,这东北话和东北式英语,得劲!
真的特别好笑,虽然制作不够精良,演技也很青涩,台词也很中二,但是意外的不尴尬,还很可爱
三星半,值得鼓励。
2.5分。
搞笑中二自然兄弟情 看完心里暖暖的 一起骑摩托那里好棒啊
一堆烂梗玩出新意,东北话遇上台湾腔,热血、青春、言情、校园、黑帮,各种元素凑一起,中二沙雕hhhh最后居然还是两岸一家亲宣传片
讲真还蛮好看的,不装逼,装逼也搞笑,不做作,做作也有感情。东北人跟台北人的文化差异真的太好笑啦!哈哈哈哈哈,推荐浏览。
我的天,还有海峡两岸一家亲的高尚主题,可以!可以!
我反正笑个半死,同时反省自己作为东北人不会说东北话,真是对不起大家~
题材有趣,挺好笑的,不过作为电影就只能给这个分了。
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