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哲罗普洛斯,继续着“追寻”的主题,还是无比苍茫的长镜头,轨道、大雪、浓雾、等待、希望。
两小时的片长相比安氏以往的作品显得更为简约,而其中大段的配乐也增加了影片的节奏感,某种程度上安氏也在进行着转变。
“the third wing”作为第二部的主旨,第一次出现在屏幕里是在一间狼藉的屋子里,遍地都是被损毁的电视机,满地的碎玻璃,镜头一点点的往外拉,红色地毯上是一个天使正用手尝试着抓住身边的第三只翅膀,天使大喊:“希望之翼”。
这一主旨很多次的出现在不同的片段里,艾蕾妮送别儿子时用手触碰着车窗,雅各布自裁时的那双手,艾蕾妮昏倒在桌边的那双手,斯拜罗斯在片尾搀住小艾蕾妮的手(其他的记不清了)。
艾蕾妮会说:“最近我每天早晨醒来时,水从我的掌心滴落,有那条河的味道”。
两条故事主线,第一是倒叙艾蕾妮多舛的一生,涉及了革命,流浪,爱情。
爱情是一个核心,围绕着展开的是雅各布对艾蕾妮的追逐,艾蕾妮对斯拜罗斯的追逐,但不止是爱,就如斯拜罗斯这一人物的表现手法,在倒叙中斯拜罗斯始终是以一个背影对着镜头的(除了片头火车车窗上的倒影),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里,有轨电车的车厢里镜头从他的背影慢慢摇往窗外广场上一整个人群的背影,而这一整群人即将面对的是斯大林去世的消息,面对着一个信仰的破灭。
斯拜罗斯要面对的是什么,直到89年的那晚在酒吧里弹奏完婚礼进行曲之后,他说“斯拜罗斯,你愿意娶艾蕾妮为妻吗,是的我愿意,艾蕾妮,你愿意嫁给斯拜罗斯吗?
”,第一次,他面向镜头,而那一刻,镜头里出现的已是一个白发的老者,一段延宕已久的爱,自己延宕了的一生。
雅各布,更为悲剧的一个人物,追逐着一段不可能的爱,放弃了以色列来到纽约,最终还是跳向了水中。
导演用时空交错的手法表现公寓里那段的离别,年迈的雅各布依靠着门楣咆哮着“不要走”,年迈的艾蕾妮只是吻了他一下却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这发生在二十多年前,而对于雅各布,每一刻都不曾忘却。
两段爱情都超越了爱情本身,触及到的是人生,也是主题里的“希望之翼”。
第二条主线是现实里的小艾蕾妮的流浪,对于绝望中的救赎。
情节处理上也相对简约,最后是老艾蕾妮拉住了小艾蕾妮的手,一边在重复着“我想死、我想死”,一边只是紧紧地抱着她。
又是一个时空交错的手法,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实则是紧密重合着的,经历过政治迫害的老艾蕾妮势必有绝望的时刻,小艾蕾妮也注定有一场坎坷的路途,省去很多胶片,却又让观众意犹未尽。
对于情感的控制也依旧完美,从没有煽情的画面,只是用最朴素的镜头来展示人生,唯一一次带有渲染气氛的是艾蕾妮母子相会的那一段,浓雾里,一个缓慢的旋转镜头,道尽一切。
希望之翼,我们总是伸出手,努力地去触及它,片尾斯拜罗斯牵着小艾蕾妮的手向前奔跑,背景依旧是苍白的浓雾,却多少透出了温暖。
Nothing ended, Nothing ever ends. 连带着,也带出了下一部的主题:eternal return。
安哲罗普洛斯,我们还能看你多少部电影。
我只看过三部他的片子,《雾中风景》,《永恒的一天》,和这部。
永恒看了快10年了,都忘了;雾因为有童鞋的加入显得很温情。
仿佛在流浪艺人中也有希腊赤化的背景片段,当时看到这些片段的时候我觉得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些小巫见大巫了;基于这样的判断,就会觉得安哲多少有些扭捏;当然我没看其他的片子,不好妄下结论。
不过他影片中一贯的阴郁氛围实在让人觉得有些难以消受(就我看过的这三部影片来说,仿佛总是在冬天,仿佛总是见不到阳光)。
以前同一群希腊人聊到安哲,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到:“不,他不能代表希腊导演,我们都不喜欢他。
” 我当时觉得有些诧异,可仔细想想,安哲的主题是探讨“人性”,可对于一个阳光地中海民族而言,他的影片倒像是反人性的:痛苦,磨难,困惑,几乎不见阳光,难得一见欢笑;很难想到有比他更严肃的导演了。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中国观众,我反倒觉得他的东西有些隔靴搔痒--隔了几千里,搔着点皮毛:和天朝人民这一个世纪的磨难比起来,安哲的那些苦难更像是无病呻吟了。。。
何况他人的呻吟与我何干?
我们至今仍然选择集体失声,匍匐前进。。。
影片中的“现在时”选在了世纪之交,而在影片的尾声部分安哲亦是借片中人物之口自说自话:“cast aside by history”,这是片中人物的境遇,也是安哲的自白。
他很坦然,不求与时俱进;他也很固执,每部影片都可以用长镜头+long take+阴郁说教的组合把观众催眠。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多么另类,他终归还是个希腊人,有自己坚持到底的原则:一如有人喜爱阳光沙滩,他选择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无尽的回忆之中, cast aside by history, into history....这也是一种信念,即便没能娱乐到你我,也还是值得敬佩的。
(Or aren't we being a bit over-entertained these days??)当然要说娱乐,即便是这般严肃的影片终归还是脱不了干系的:因为主演Willem Defoe之前在《憨豆先生》中的精彩演出,每当他在本片中呈苦难纠结状时,我便忍不住有笑场的念想.....这...又能不能算是长达120分钟的磨难中的一抹亮色呢?
全篇一共83个镜头。
时长120分钟。
大多数场景就是一个镜头。
这种长镜头烘托出来的气氛,淡雅。
其中好多镜头可以用顺接,正反打,但是一直都是长镜头,也许在导演的思维里,这种限制调动了更多的想象力,可能性,所以自成体系,自成风格。
这种思维方式需要去借鉴。
观看的第二部安哲的影片,虽然第一部比第二部评分高,但是我还是较喜欢这一部。
时光之尘,他的绝望,他的诗意,他的静谧,他的对称,他的人物关系,甚至他的刻意等等带来的美感,氛,气氛给我带来了享受。
红色的地毯,被砸烂了的电视布满画面,镜头向上帝之眼,视野慢慢的在开阔,一只翅膀,美男子般的天使伸手触摸它。
一老一小,升格镜头,雪地中奔跑。
这两组镜头足可以诠释整部电影。
许多跟文艺有关的深沉赞美都应该献给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这个希腊人曾让侯孝贤心口发紧。
在成为公认的电影大师之后,他毫不着急地打造着心目中的三部曲,步伐依旧。
相比许多文艺大导的被迫转型和自我耽溺,《时光之尘》(The Dust of Time)里的安哲会让很多影迷感到欣慰,他的执着和坚持老实说也没闷到哪去。
影片镜头的变化之多丰富多样;从卡塔拉尼到柴可夫斯基,从巴赫到贝多芬,满溢的音乐让人物情感更显充沛。
影片制造了一个个有利情感抒发的空间。
夫妻、恋人、父女几组人物被时间拆散,不得不接受分离;几个老者更成为被历史抛弃的流浪者。
然而跳跃的时间线、嵌套的故事结构和充满野心的叙述,都表露出《时光之尘》更高的追求,它说的绝不仅仅是几代人的交流沟通。
火车上的两人对话转为一个车窗的镜面反射,一个运动的长镜头里包含中景、近景甚至特写,这些都还是小菜级的调度处理。
往后的放映场内,镜头先捕捉人物,继而跟随移动,涉及对话,最后跑出一个虚拟的不存在的人物(年老后的主角)。
后面公交偷欢被抓,镜头从外面窥视车厢里的人,然后上升越过车体,完成了里外景别的切换。
酒吧一段中,人物独自寻索,隔空对话,用声音交代当年的情景,场面调度算得上艺高人胆大。
广场集会一段,人们自发涌来悼念后又慢慢散去,中间的静默和歌曲都很有冲击力。
与其类似的,还有收押隔离一段,镜头自天空落下,扫到人群然后走上带有强烈形式感的曲折阶梯,日记体的画外音打开了汹涌的回忆洪流。
有评论家责备安哲的地方就在这里,他的镜头很美,极富诗意,但不可否认有过分强调设计的成分。
如果“雾中风景”的梦幻镜头让人稍觉熟悉,那么机场的人体扫描安检仪则令人印象深刻。
先不说与侵害个人和隐私有无关联,这个纵深成像和变焦推进,很难不让人把注意力放在裸体上,电影因此产生了某种荒诞感。
同是放行,当《时光之尘》把不同年代的事件组接到一起,影片的呓语呢喃实在意味深长。
如果在静与动之间做选择,《时光之尘》的镜头更多停留在动的一面,而人物的情感和内心却非常安静,哪怕是压抑的平静。
固定机位不是没有,人物也有猛烈爆发,同时还有肢体冲突。
然而从立意到技巧,从演员到故事,《时光之尘》完全是欧洲主流、标准大师的艺术片。
比方说折翼天使和新年时候的欣然起舞,再有老少携手的结尾,他们在雪花中跑过勃兰登堡门,不知去向何方。
这无疑是充满象征寓意的,直接跟历史的大主题挂上了钩。
【南方都市报】横跨半世纪、穿越三大洲,更加个人化的安哲完全满足了对观众的承诺,流离失所的人物永远在寻找归家的旅途上。
———Dan Fainaru(《每日银幕》)不时出现的虚拟姿态让电影显得太过了,然而导演并没有丧失对于艺术的完美触觉,我们只有寄希望于更多的卓越时刻能填补这种缺憾。
——Peter Brunette(《好莱坞报道》) ■ 文艺补白最新文艺片推荐《时光之尘》●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主演:威廉·达福(Willem Dafoe)
引言:在记忆的迷宫中《时光之尘》(The Hours)是迈克尔·克莱蒙特(Michael Cunningham)执导的一部关于记忆、存在和时间的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
影片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女性如何在各自的生活中寻找自我和面对存在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时光之尘》的叙事结构、角色发展以及主题意义,揭示电影如何通过记忆与现实的交织,呈现出人生中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叙事结构:三条平行的时间线《时光之尘》采用了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叙事结构,分别讲述了1941年、1951年和2001年的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展示了不同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环境,还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 1941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故事在1941年的时间线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由妮可·基德曼饰演)是一位患有抑郁症的作家,正在努力完成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幕间》。
她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孤独,但她通过写作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
这一部分的叙事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伍尔夫的内心独白和对时间的思考贯穿始终。
1951年:劳拉·布朗的故事在1951年的时间线中,劳拉·布朗(由斯嘉丽·约翰逊饰演)是一位家庭主妇,生活在一个看似完美的郊区。
然而,她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开始寻找自我和寻求解脱。
这一部分的叙事充满了悬疑和心理描写,劳拉的内心挣扎和对自由的渴望是这一部分的核心。
2001年:克拉丽莎·沃恩的故事在2001年的时间线中,克拉丽莎·沃恩(由朱丽安·摩尔饰演)是一位成功的出版商,正在筹备一场盛大的生日派对。
她的生活充满了忙碌和社交活动,但她感到内心空虚,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这一部分的叙事充满了情感和哲理,克拉丽莎的内心独白和对过去的回忆贯穿始终。
角色发展:记忆与存在的交织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角色,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痛苦和孤独,但她通过写作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
妮可·基德曼的表演非常出色,她成功地捕捉到了伍尔夫的内心挣扎和对写作的热爱。
伍尔夫的故事线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她的内心独白和对时间的思考贯穿始终,使观众深刻地理解了她的心灵世界。
劳拉·布朗劳拉·布朗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她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
斯嘉丽·约翰逊的表演非常自然和真实,她成功地捕捉到了劳拉的内心挣扎和对自由的渴望。
劳拉的故事线充满了悬疑和心理描写,她的内心独白和对过去的回忆贯穿始终,使观众深刻地理解了她的心灵世界。
克拉丽莎·沃恩克拉丽莎·沃恩是一个成功但内心空虚的角色,她的生活充满了忙碌和社交活动,但她感到内心空虚,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朱丽安·摩尔的表演非常出色,她成功地捕捉到了克拉丽莎的内心挣扎和对过去的回忆。
克拉丽莎的故事线充满了情感和哲理,她的内心独白和对过去的回忆贯穿始终,使观众深刻地理解了她的心灵世界。
主题意义:记忆与存在的探讨记忆与现实的交织《时光之尘》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展示了记忆与现实的交织。
三个不同时代的角色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影片通过这种叙事结构,探讨了记忆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记忆来理解自己和他人。
存在与意义的探索《时光之尘》探讨了存在与意义的深刻主题。
三个角色都在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人生中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影片通过这种探索,展现了人类对自我认知和存在意义的不懈追求。
时间与记忆的循环《时光之尘》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展示了时间与记忆的循环。
三个不同时代的角色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影片通过这种展示,探讨了时间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记忆来理解自己和他人。
结论:记忆与存在的永恒主题《时光之尘》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探讨了记忆与存在的深刻主题。
三个角色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影片通过这种探讨,展现了人类对自我认知和存在意义的不懈追求,以及记忆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
《时光之尘》不仅是一部关于记忆与存在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的电影。
通过这种探讨,影片成功地引发了观众对自身生活和存在的深刻反思,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影片美丽画面和深刻主题,还能够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存在意义。
刚开始加载错了字幕,是什么计算机课程的东西,却有了奇艺的错位感,竟然意外觉得很合适。
也许,这就是突然乍现的灵感,以后也可以在电影开头设置和电影有一点关系但关系一定不大的字幕。
“一切永不结束”,第一个长镜头并没什么新意。
第二个镜头是一个侧拉,熟悉的提琴配乐再次出现,镜头意外地很短,我决定暂停记录。
第三个镜头很怪,人物的景别很小小的不像安哲的电影。
镜头2与镜头3在分别延续,镜头2的延续有配乐,镜头3则无,仿佛像是安哲在和别人的合拍片一样,两种体验在交错。
火车上的车窗作为镜子的意象出现,主人公逐渐被拉到大特写,别人对他讲述任务机密,他开始不断背诵要诀。
我觉得可以只看安哲的片子,就足够学到以后我要用的。
斯大林检阅,安哲也将过去的纪录片拿出来放,表明自己的立场,妓高一筹,放的是影中影,拉出观众。
当镜头拉到室外,雪地里奔跑的人们,突然又像是安哲的电影了。
人群这个意象无比重要,如果能在处女作中使用就了不起。
他一直在讲爱情,他的爱情总分不开历史,像是爱情史诗。
人物张嘴,却没有声音,声音被旁边演奏的管弦乐团掩盖掉了,全是高级手法,影片令人十分宁静。
正当一头雾水之时,镜头三中的人物一语道破天机,原来,他在创作镜头二中的人物,或者说,他试图重现电影中呈现出的历史,“那两个人跳舞时”已有伏笔,之前提过跳舞,威廉达福念出了镜头二中人物的名字无声的电话,无助的呐喊,为了曾经的历史人物,近乎魔怔。
这有点像《改编剧本》啊,是更为自然的元叙事三个时间段,现在,50年代,间谍的年代剧情峰回路转……此艾蕾妮非彼艾蕾妮,他说的是他女儿随着火车而去颤抖的手,隔离墙边散落天空的信。
这是安哲电影总是吸引我的原因,旁白与镜头可以化合出一种神圣的时刻,仿佛在影像中窥到了上帝。
《第五屠宰场》式剪辑,一个人逃跑,换年代,换空间,另一个人被抓住跳舞的场景多像《鲸鱼马戏团》啊。
“你对以色列魂牵梦绕,但那是你的归途,不是我的,不管我们发生了什么,我是别人的女人。
”“雅各布,你不开心么,你渴望回到故乡,走吧。
”跳舞的时候,你吻着她的唇,她想的却是别的男人。
连餐厅的墙上都是《卡萨布兰卡》。
三人见面的时候,我觉得这部片子把我想拍的都拍了。
“只要我没死,就不会忘记你”揭示真相,总用背影与第三人得喊声。
每个人都在念着自己过去的台词最后20分钟,安哲的节奏罕见地出现了问题
安哲的新片dust of time有着非常美的译名,我也没有特别看片的先机,这小农村的艺术院线现在上映的是只有美国人才会一厢情愿地认为搞个音乐歌手传记就是艺术片的《crazy heart》。
所以看的也是之前透出来不知到版本片源和只有电影中对应非英文外语的英文字幕,看得非常吃力,一旦英文对话设计到历史和人名就开始搞晕乎了,何况这个片子走得又是和之前《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一样的叙事路线,现实回忆梦境三代人的穿插,导致看完片子后也只了解个故事走向,对于里面的背景设置也只存在于自己对欧洲历史的印象。
对于总结安哲的电影,没有比寻找的旅途这个词语更适合的了,他所有的电影中,追寻都是他电影人物的命运和事态的走向,这个片子也不意外,从开头过去时态中二战后东欧国家的动荡中男主追寻恋人,到现实时代中他们的儿子寻找着自己离家出走的女儿,这两条线就这样交织起来,现实中已经变成花甲老夫妻的妻子多年后和当年情人重逢,过去时态中两人在逃离塞尔维亚之后的无奈的分离,这一切由于女主角伊莲娜一人饰演横跨少女到老妇的设置而衔接起来,她的过去,现实,回忆和梦境,都交织起,形成了安哲最爱的设定,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下的落叶般不由自主的颠簸。
对于现在和过去的交接,和《尤》一样安哲主要还是用镜头的拉近拉远加上背景音乐的变化来处理,于通常的快闪剪切相比要显得无缝和从容的多,比如说现实中丈夫回到当年与妻子重逢的柏林的酒吧,在旁边的时间标签提示下,他走入酒吧,背景是零散的酒保和顾客,背景是流行音乐(中文歌哦),镜头跟随着老人,拉近到画面只有框住他为止,然后背景音乐的渐淡和旁人声音消失,在酒保女以店要打样为名赶老人走无果离去,他走向角落的感情,开始弹奏,一曲后就情绪自然切换到过去,画面外妻子当年发狂砸碎酒杯的声音,但是画面中一直只有他,跟随走到酒吧门口,然后从画面走进妻子,两人对话。
其实这只是安哲利用空间构图的不完整和背景音乐的变化创造出在同一个长镜头中完成时空变化的技巧,这几乎成了他电影中一个个性标志,对于他新片来说,风格和手法上他依旧是如此的固执,没有丝毫改变,似乎减少了一些外景的长镜头多了室内狭小空间中的片段,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拍片资金的渐渐捉襟见肘。
依然网络了一堆一流的演员,Willem Dafoe, Irene jacob。
但是由于过于注重整个历史背景,安哲片中的人物角色仿佛只是身躯加上他自己的思想,而没有原来演员的性格,达富这个音乐家的角色设定和《尤》中哈维饰演的角色没有区别,唯一的闪光也只在他和自己女友亲热无果后无力地瘫倒,和当年哈维只有在目睹回忆中家人被屠杀后找回了自己标志性的绝望的嚎叫一样。
至于之前在老K的《红》,还有《云上的日子》里灵气动人的绝色女子,在安哲片子也只能透过苗条的身材回味下当年的风采。
当然此外,片子的原声音乐还是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即便是时代气息的音乐,广场中悼念斯大林的《国际歌》,和新年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没有比这些更适合的了。
稍微多几句无关的话,在安哲片子从,个人觉得,总体上最好的《流浪艺人》,个人最喜欢的是《雾中风景》,技术层面最好的还是《尤利西斯生命之旅》,个人感觉,在《永恒的一天》梦圆金棕榈之后,安哲开始更加的个人化,丝毫不再讨巧评论口味和市场需求。
但同时,他的片子中的变化也越来缺乏,本来就不多个人情绪化的抒情片段被更严肃的思考说取代。
曾经伯格曼批评布鲁耐尔觉得他一生只拍了一种电影,而安哲风格固定后的看点越发的缺少,当初柏林电影节甚至以水平太超过了为理由让《哭泣的绿地》一奖未得,《时光之尘》的资金有一部分又来自希腊国家的资助,在不参加一线电影节后市场难免堪忧, 真的希望他在之后的岁月里,还能够一直有充分的资金来拍他想拍的电影。
真的不是大师崇拜,但安氏一出手真就不同反响。
永恒的飘、泊主题;标签式的长焦镜头;深沉的气质加上音乐的厚重;无处不在的隐喻以及神奇般的时空转移。
三代人所经历的社会变迁、感情纠葛在托尼·诺格拉 Tonino Guerra共同创造的剧本中形成了巧妙的转换与呼应。
不过影片并不是让人完全折服,主要是后半段Eleni与Spyros回到柏林开始的整个掌控显得趋于失控,太过频繁的转换明显比起前半部分的徐徐进展来得生硬,而伊莲娜·雅各布 Irène Jacob比起布鲁诺·甘茨 Bruno Ganz、米歇尔·皮寇利 Michel Piccoli差点感觉的老妆与老态表演是令其显得别扭的另一原因。
还好结尾不错。
《希腊三部曲》第二部,不再像第一部那样如梦似幻,充满异国风情和浪漫气息。
美丽的女人伊莲娜已经衰老,却魅力依旧。
伊莲娜仍是所有故事的核心。
如果没有看第一部,我想很难理解她对于斯拜罗斯的执着,以及他们的分分合合。
伊莲娜是一个孤女,又被一群难民收养,物质上除了身体一无所有,也不像斯拜罗斯一样有音乐天赋。
但这样一个平凡又一无所有的女人,却用自己的时间创造了一个伟大的传奇。
她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立下丰功伟业,但是在那么艰难的时局下,她从无到有的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她的丈夫在花甲之年仍不停寻找她,情人在西伯利亚支持她并无法忍受失去她的晚年,儿子在幼时分离重逢后仍热爱她,孙女因为她不再感到空虚绝望。
她影响了所有人。
她只有爱。
她就是爱本身。
所以伊莲娜成为爱的层面最富有的人。
每一个人,甚至是她的最亲密的人,本来都可以自己很好的生活下去,但是他们都在她不在的时候,感到巨大的空洞,无尽的追逐她的身影。
斯拜罗斯在美国拥有了富足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去寻找多伦多小酒馆里的女招待?
雅各布在告别伊莲娜后生活了三十年,为何还要在重逢后告别世界?
小孙女对生活绝望,为何能在奶奶的一声招唤下就回头?
儿子婚姻事业难以平衡,为何在父母身边露出最轻松愉悦的神情?
我们一旦见到爱,就不会忍受没有爱的生活。
现实是如此残酷,而这个故事的内核实在太过浪漫。
那些古旧建筑和茫茫白雪的镜头,宁静却饱含热情,像安哲对于自己故土的一种凝视,也为我们打开了时空的一扇窗,看着时光之尘如雪一样落下,覆盖在人群身上,缓慢却不可抗拒。
精品电影有一个特点,看过之后,片中的很多场景,都依然历历在目。
第一次看这位“大师”的作品。
本来在看的过程中,一直抱着一种涉猎的冷静心态,可看到最后,泪流满面···还能说什么呢?
看那个从船头跌落水中的老人,一张痛苦不堪的脸,谁还能在对生之欢乐,产生任何期望?
收音机里的欢乐颂充满了反讽。
那面墙壁上满是符号,醒目的是朱迪、切、鲍勃马利、莫瑞森···墙下面是雪白的床、弥留的老人、绝望的孩子···窗外的天空却分外明亮了,还飘起了雪花,把房间照得通透,吹进来的阵阵凉风更是沁入肌骨。
虽说片子的故事不发生在中国,背景自己并不熟悉,最多也就是对大体的历史略知一二,但片中场景总会让人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烟筒、浓雾、雪地、钢轨、电车等等,都充满了历史感。
片中充斥着大段的音乐,但音源很少来自画外,这很符合我的理念。
不同的声音伴随着各种精致的构图,能让人的矜持不知不觉就沦陷。
人物关系和故事是如抽丝剥茧般逐渐展开的,如果一个悬疑片采用这种叙事结构,那肯定是找拍,但对于这种诗化的作品来说,则非常合适。
所谓的人生,不过是把一张张照片平铺在桌子上面,然后反复把玩左手的青丝、及右手的白发。
传奇的故事、跌宕的经历,不过是后人言谈中,一两句的感慨。
自己真正能留下的唯有无法言说、飘渺虚无的“情感”,愈久愈深沉、愈久愈刻骨。
就好像时间冲走了镜子上厚厚的浮尘,最终只留下一道划痕,于是这划痕,就显得更加清晰,更加刺痛。
好片子其实并不需要多么宏大的叙事、多么激烈的矛盾冲突、多么诡异的人物性格。
整个20世纪就已经够波澜壮阔的了,任何人都免不了会烙上时代的烙印。
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但“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只要把最平淡的生老病死、相爱离别、相聚回忆,平铺开来,就已经足够震撼。
何况此片中的人物经历并不平淡。
人不过是时空的玩物,谁都得经受一下时间和空间的洗礼。
突然想起了那几句贾生的佳句,射雕中的黄药师曾经吟过:“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这部电影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说不足,就是觉得酒吧里老人歇斯底里的喊叫稍微有些过。
音量不需要那么高,只要把镜头对准各自沧桑的面孔就可以了,夸张的表演略显多余。
某年电影节看过,印象不深的原因是人物情感无法引起共鸣,家国儿女般的史诗叙述适合对此种情况下的“分离”有特殊感触的人群。
这部是真够矫情的了,快赶上欧美小白左导演们用哈哈镜去看待东欧和中东苦难的作品了,没想到最后一部作品如此令人失望。
又臭又长的琼瑶剧 全片没有一个正常人
Un bloc indigeste de l’espace-temps concentré dans une spirale d’autoréférencements. Le vrai pas suspendu de Angelopoulos. Navrant
大师最后一部怎么都这么拉?老塔和黑泽也是
很遗憾,没有看懂,情节没有捋清,但这是我的问题。和《哭泣的草原》中的故事是同一个吗?感觉不像,可能只是主角名字相同而已?除了奶奶辈艾蕾妮和孙女辈艾蕾妮还有第三个艾蕾妮吗?那个中年艾蕾妮和老年斯拜罗斯见面的戏是超现实的镜头吗?这电影里的超现实镜头多吗?哪些是?人物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雅各布和那个导演到底是什么关系?导演为什么是被瑞秋养大的?这电影里有那个导演的电影镜头吗?还有就是对脸盲太不友好了,我连斯拜罗斯和雅各布都分不清。更别提时间跨度这么长,又有年轻的他们又有老年的他们。
是一部充满诗意和隐喻的电影,它不仅探讨了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也展现了导演对时间和记忆的深刻理解。
#SIFF#98.5 算是初次接触安哲成熟的作品吧。最惊艳的是配乐和长镜头,八成的电影体验来自于这两者。过去与现在多线交叉叙事,讲述三人的情感往事,再以小艾琳娜为支撑作为电影的结束。后半段的真实故事展现得亦虚亦实,亦昔亦今,亦梦亦幻,把情感之动人与缠绵作为观众观影时的真切体验展现出来,比《冷战》要细腻的多。但前半段的情感铺垫似乎也随着时间线的碎片化而略显碎片化。
有佳句无佳篇的一部。部分场景很美,封面一幕尤甚。音乐很动人,Bruno Ganz的表扬依然很好。框架很好懂但内生逻辑乱糟糟的,诗化和时代感碰上别扭的英文真是难受。艾莱妮的演员可能是出于模糊时空的目的吧,青年到老年从妆容到到表演都没什么区分度。达福的执着和深情也因为缺乏承接显得空落落的…
乱七八糟的看不懂
像个年迈的陷入(混乱的非线性)回忆无法自拔的初中历史教师,剧场化的处理与猎人如出一辙,非常糟糕(仿佛一部野心勃勃的电影学院年轻学生的作品)
非常非常不淡定地把它看完了。
导演还是习惯长镜头。有些配乐完全画蛇添足。两条故事线交叉进展,老一辈战乱中三皮的爱情还有点儿看头,新一代小屁孩们玩迷茫讲深沉完全失去人物特色。西奥大神,这次稍微装了一次逼。
第12届北影节第19场。安哲生前最后一部电影,恰巧是一个导演的视角展开,不同时空交错的爱情故事,老人追忆爱情原来可以这么动人。安哲电影生涯最后一个镜头年老的雅各布和童年的艾蕾妮牵着手在雪中奔向镜头,如此动人,真正的电影属于大银幕。
可能是我拖得最长才看完的电影,镜头很诗意唯美,但是真是欣赏不来,节奏非常慢,镜头非常长,声音非常安静。最头疼的是用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空演不同的角色,所以真的看得很晕。
19上海电影节第八部三星半吧,不文艺的我似乎看不懂导演饱含深意的隐喻象征,也看不懂刻意安排设计的长镜头。就是觉得满沉重的。很多道理我也了解了,不管发生什么,在时光里也会轻的像尘埃,学会放下与自己和解
长镜头再牛,剧本问题也掩盖不住。看了个寂寞。
安哲遗作。被历史放逐的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延续到下代和隔代依旧是常年无根无依难以和社会和解的状态。古典音乐满溢,时空不断交叉,甚而单镜头内便完成时空过度,但历史的厚度不是光靠横跨半世纪穿越三大洲就能累积的,单薄的情感力量成了这部史诗剧的木桶短板。三星半。安哲实乃造型大师,屏摄重灾区能证明:广场集会悼念、流民攀登雪山黑阶、满地斯大林雕像、第三只翅膀。布鲁诺冈茨的表演臻入化境,冈茨+翅膀+诗意,一度跳戏《柏林苍穹下》。
1.细想来,本片作为安哲遗作,也并非过于残缺的谢幕,1953-74-99,横跨俄美加德奥的情缘,纵使颠沛流离半世纪,也终有刹那永恒的相聚,而不似[哭泣草原]般深陷无尽绝望。2.交叉剪辑时空,在单镜头内完成跨时空转换(如安大略酒吧)。3.三处破败空间:酒店大厅中一地的破碎电视机与渴慕"第三只翅膀"的天使,堆满斯大林雕像的废弃库房,画满彩色涂鸦的流浪人大楼,恍若历史的废墟。4.与前作的相似:音乐成为主角与沟通媒介,火车牵系起重聚别离,后拉与升高镜头及变焦前推频繁使用。5.74年新年夜奥地利通关边境上的猝然起舞,温情如亘古。6.母子美国边境重逢时周边漫溢的浓雾,模糊了时空幻真。7.艾连妮在情诗中将斯皮罗想象成披黄雨衣的人。8.布鲁诺·甘茨的表演极尽传神,"Don't go!" 9.“我只有在自己的故事中才能找到家的感觉”。(9.0/10)
Outside it was snowing, the snow was falling silently, on the city that was still sleeping, on the deserted streets, the water of the canals, on over the dead and the living,on time passed and time passing, on the uni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