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越南电影,最喜欢的便是《迷失天堂》和《再见,妈妈》,一悲一喜。
但如此甜蜜的日子里,当然得应景地向大家推荐这部我的心头好——《再见,妈妈》。
电影讲述的是在美国相恋多年的小情侣LAN陪男朋友VAN回越南老家探亲时发生的故事,VAN生长在一个大家庭里,很小爸爸过世,妈妈是个女强人,里里外外支撑起一个大家庭,还要照顾婆婆。
VAN的大家庭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忠厚老实没什么大志的叔叔、总想发不义之财到头来却害人害己的婶婶、孝顺乐观一直单身的姑姑、因妒生恨却宠妹第一名的堂哥…… 当然还有我们的“老”机灵鬼奶奶,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可可爱爱的奶奶真是把可爱演绎到了极致。
有老年痴呆症的奶奶应该是这家里看问题最通透的人了吧,当她第一次看到LAN,就把他错认成VAN宠溺地搂在怀里,就连吃饭睡觉也要黏着他,还以一己之力赶跑了打LAN的坏人,真是可盐可甜的可爱淘奶奶呀!
当LAN在向奶奶坦陈他和VAN是恋人关系时,奶奶安慰到“你把你的爱人介绍给你的家人,这怎么都不是错。
”奶奶这哪是老年痴呆呀,只是大智若愚罢了。
也许奶奶是颜控,看到这么乖巧的帅哥谁怎能不升腾出强烈的保护欲呢?
奶奶是,我也是。
LAN的眼眸纯净清澈,带着淡淡忧伤,总有种想冲进屏幕将他立刻搂入怀中的冲动。
他是温柔的,无条件敞开怀抱拥抱爱的人;他是体贴的,习惯性的给爱人夹菜,为爱人收拾衣物和行李;他也是敏感的,会因为爱人说很多人都坐过他的单车而撅起了小嘴,也会因为VAN总被催婚却态度含糊而伤心地低下头;同时他也是倔强的,即使是被坏人唾骂被坏人毒打,明知不是众人的对手却仍然倔强地反击,就像一个视死如归的战士。
我太爱这个宝贝了,他有种让人想要保护想要宠溺的魔力。
如果影片一定要有个主题词的话,那我想是“陪伴”。
不管是VAN和LAN,奶奶和姑姑,还是VAN的大家族的人们,他们吵吵闹闹,却彼此需要,所以无法分开。
妈妈说“你一个人不会觉得孤单吗?
”当然会。
所以,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里,只要身边有人陪伴,许是爱人,许是亲人,亦或是朋友,都会让我们心生温暖。
谁也不知道谁能陪伴彼此多久,疾病、意外、生活所迫、或者思想渐行渐远,都有可能让我们分离,所以就趁现在好好相依,好好珍惜彼此带来的美好吧!
影片:《再见,妈妈》(越南)导演:鄭霆黎明1.东方文化中特有的内敛、沉静、温和的情感表达与传递,所有的情绪都被一收再收,伴随着诗意乡村图景中的风吹树叶与舞曳的田野化为一种独特的意境与留白传递出来。
2.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碰撞,其实早在李安的电影《喜宴》中早被呈现出来,但与喜宴的动态对比,《再见,妈妈》则是异常静态,但是本质内核不变。
《再见,妈妈》中Van与lan的同性情感最后虽被母亲认可,但是伴随而来的却是两人的逃离,可见在越南本土文化整体还是对同性恋的否定,这场旅途放在整个文化语境中来看还是悲剧性的。
3.男性长辈的缺席与失语,整个家族由女权所统治,父权的没落同时导致家族的分裂,因此传承与延续在一定意义上被搁置,母系家族意味着感性,爱为大,Van与lan的情感得以被默认。
4.故事发生场域为越南乡村,传统的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影响更加凸显对同性文化的排斥与疏离,但是恬静、悠然的乡村图景又给予两个少年纯真情感展现的纯美空间,印证的这段情感的生机与美好,乡村场域的排斥与情景绝佳的交融产生一种悖论。
两人暧昧空间的游移,从厕所→卧室→候机大厅,隐喻感情的黑暗肮脏→明亮、隐蔽→公开。
5.蛮喜欢最后一场母亲学车戏的设置,东方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需要后辈孝顺、照顾长者,而影片中母亲对儿子的放手与学车是展现自己自立自强,由此母亲成为一个独立个体,也与东方文化中长辈对后辈的束缚背道而驰,影片因此没有走向因为发现母亲生病后滥情的基调,而是展现彼此味独立个体的正向积极结局。
6.科这个人物的设置很诡异,行为动机让人摸不着头脑,引导剧情走向有点刻意。
7.自认我对越南的固有印象太刻板了,可能因为不怎么看越南电影的原因,看见现代化的越南一时有点懵逼,原来越南电影也可以展现接吻的镜头,况且越南都可以上映同性题材影片了,为什么中国大陆还不行!
又看了一部细腻的好电影,真好。
好感动。
再见,妈妈。
最后,他亲吻了他带着伤口的额头,妈妈分别的时候两次欲言又止,回家的路上,妈妈自己开起了车,他靠在在的臂湾和肩膀上,泪水顺着鼻梁落下……浴室、舞会 眼神里满溢出来的干净的暧昧,聚到对方脸庞上温柔清澈的爱意,在水温之间流动的亲吻与抚摸,那是爱,只是爱,纯粹,不被惊扰。
眼花的奶奶错把自己孙子认成他带回家的男孩,可是奶奶却能看清他们之间的爱意,你把爱人介绍给自己的家人有什么错呢?
糊涂的奶奶,她只看得到最清澈的情感,也许注定了两个男孩本就都是奶奶的孙子呢。
分别时的泪水融混了太多的感情,道不清,不仅是不舍。
不舍并不代表要抓住不放,不舍是不是更加需要分别?
妈妈希望你好,希望你幸福,希望他爱你。
妈妈的欲言又止,那些,不在言语里不在泪水里,而在分别以后 各自的天空里。
能够在一部越南的电影里看见我故乡的味道,甚至是童年,是我所没有意料到的。
竹席,摇摇椅,蒲扇,插在垫席下的蚊帐,小木桌木凳,关不紧的门,每一处都是那么真实甚至于像是直接从我的脑子里浮现出来的一样。
然而,这是越南的电影。
确实得承认,亚洲文化,至少东南亚这一块都和中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我看现在国内的电影,能够真实的勾起我关于乡村关于年少记忆的,少,加上同性,几乎为零。
故事简简单单,回乡迁坟,然后向母亲出柜。
但是这部电影很有人情味,就是一家人的生活,有总是不知怎么回事和你作对的亲戚,有表面顽固但内心只希望你过得好的母亲,有看起来不灵范但聪明得很的奶奶。
一个大家庭,特别是在农村,几乎便是一个缩影。
诺回家,面对的不仅是母亲,还有那个一直在逃避的自己。
面对母亲一直开不了口,在酒席上面对谭的逼问躲躲闪闪打马虎眼,和伊恩陷入矛盾又无奈迷茫,出柜都是一场意外的偷听。
为什么我对这部电影寄予这么浓的共情,正是诺的犹豫才像极了大多数人。
面对一直积压的传宗接代的压力,怎么做都是错误的。
伊恩是理想,诺是现实。
奶奶则是整部电影最可爱的角色,大家都觉得她老年痴呆,但她一点都不迟钝。
偷瞟一眼就隐隐猜到两孙子的关系,先是用遗产试探,然后又拼命维护,老人家最希望的是他们幸福。
“把自己爱的人减少给自己的家人,没什么错的”一句话,道明了所有身为父母亲的爱。
妈妈或许早就猜到了,但诺一直不讲,她就装作不知道。
很多时候,不要小看母亲的智慧,自己孩子怎么样,就算不说也还是有点数的。
什么样是开心,什么样是郁闷,隐藏和躲瞒是糊弄不过去的。
科是我一个感觉很有张力的角色,他不断强调“我不需要一分钱”,或许是作为一种留存者的悲哀。
诺去美国,可以赚大钱,可以大手大脚,他只能留在这偏僻的乡镇,做一个货车司机。
明明小时候还是一家人玩伴,但忽然长大,一切就翻天覆地了,怎么会不嫉妒或抱有怨念。
最大的悲哀不是命中注定,而是分明曾经活在一起,现在却是两个世界的人。
最后,伊恩。
作为理想的化身,往这家里照进了一束光。
他希望坦诚,希望不用再躲藏起来亲热,希望回来陪伴诺走完这段艰难的时光。
他或许失望了,但一直继续走下去,最后得到了妈妈的认可。
整部电影节奏是缓慢的,即使有冲突,但之前就有所铺垫让气氛平缓下来。
从头到尾,给我就是一种沉浸与享受。
或许我在诺身上看见自己,或许蝉鸣才是夏天最后一抹回忆,我感觉看的不是电影,是对我未来的剧透。
除此之外,诺和伊恩真是清新系,看他们谈恋爱怎么都不会困好不好。
对于颜狗而言,简直就是一场享受。
再见,妈妈。
再见不是别离,是重新开始。
妈妈开始学车,诺和伊恩得到了支持,所有的事物都在往崭新的方向前进。
我真是当预告片看的,虽然我还没有遇到我的伊恩,但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说出“我们认识,很久了”。
痛苦来自于欲望,期望导致失望,一成不变的生活究竟是平淡了我的一生还是惊艳了你的时光?
根源在于自私的人性罢……我时常问自己,到底应该在乎自己的感受多点,还是对方的,结果当你认为自己付出的同时,你也需要对方付出同样的,很多的离别正是因为,这样的付出在对方的价值观里“不平等”,人性的可悲在于,没有永恒的爱情,要么不甘心的分手,要么心如死灰的接受。
早在2019年刚看到这部电影的海报和宣传照时,就非常期待这部电影,一直到今天才有空找资源看完。
可能是因为我个人常看幽默轻松类型的出柜同影,所以相比之下《再见,妈妈》这部电影真的太戳中了我的泪点。
电影前半段主要以轻松的气氛为主并且暗示了男主家族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整体节奏还是蛮快的,这点个人觉得真的很棒。
主线:男主们的出柜线电影后半段直接进入正题,男主意外出柜、家族矛盾激化、未来生活走向,所有问题一瞬间冒出来,但是剧情却并不乱。
母亲为独自生活做准备
机场分别一位辛苦操劳了半辈子的母亲舍弃一切独自生活只为等未来与儿子的重逢,电影片尾回顾男主母亲对伊恩说的那一番话“只要你们可以好好的在一起,我怎么样都没有关系”(大致意思),真的让我体会到一位母亲该要有多么的内心挣扎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记得在电影中期,男主发现自己母亲一直患有多种病,结合电影的名字,当时实属让我捏一把汗,几度以为会生离死别。
所以如果有想要和别人表白心意/爱意的,趁还不晚,行动起来,不要等迟了再后悔。
最后整部电影不得不提的亮点人物戏精奶奶与至理名言。
正如影片的名字,这是一段和母亲的重逢与离别。
母亲的隐忍、奉献、体认和坚强,战胜了生活的困难,世俗的歧视和宗族的压力,母爱是所有人的保护神。
重逢必然带着憧憬,这是对生活的本真式的向往和期冀,这是母亲的生命本能。
有些话母亲埋在心里,说不出来,导演便让其他角色言说,配合上母亲欲言又止的嘴唇,还有复杂、温柔、担忧又怜爱的眼神。
电影的成功不在于出柜的冲突,而在于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母亲自己的坚强。
所以,出柜是主线,但不是故事的主题。
当一对恋人踏上归途,当儿子在机场留下不舍的眼泪,母亲却微笑着,学会了开车,继续奔走在人生的旅途中。
这是母亲的样子,这是儿子心中母亲的样子,这是每一个经历了艰辛却愈加幸福的母亲的样子,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活成的样子。
家庭永远是同志电影的母题。
没有非常极端的冲突,诸如众多欧美平权电影中展现的我们所面对的抵触、歧视、暴力;相反,电影温柔、平淡且疏离地描写——正如亚洲人的性格——所有关于他和他与他们和家庭的冲突,正如所有的普通家庭。
电影并未单一着眼于“我们”和他们的观念冲突,同时也提供了“他们”的视角,让我得以理解一些我未曾加以思考的问题。
以我们这一辈的视角来看,上一辈人当下是家庭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受老一辈人教育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同时也更直接地生活在这样一个诡谲多变的现代。
妈妈就是这个中坚力量。
她在丈夫死后操持家业,努力保证家的正常运作,她算是能把整个家凝聚在一起的人,不论这是不是“遗产”赋予她的力量。
所以,她的离开就会抽空这个家庭,本来靠着脆弱的纽带(年迈痴呆的奶奶、遗产和家业)联系起来的家族会在顷刻间分析。
通过各种财产纠纷所暴露出来的家庭矛盾也为主人公“抽走”这个中坚力量(即把母亲带到美国同自己一同生活)提供了理据。
生儿育女,就相当于接受了生活重心转移,自己将成为儿女的附庸的诅咒。
身为整个家庭的中坚力量, 妈妈不得不把所有都扛在自己肩上——如我的母亲那样。
结尾学车的情节,在我看来是她准备放下重担,把中坚位置让渡的象征:她自然愿意跟着自己的儿子去美国生活——这或许也不算诅咒。
老一辈人的生活实际上是被架空的,因为他们难以也不必要直接参与现代生活,而可以更多地依附在子女、孙子女身上,这也就是为何他们如此强烈地要我们“结婚生子”——这是他们秉信一生的观念,同时对于一个真正投入到家庭中的人来说,这是“理想”。
奶奶自然就是这“老一辈”人,于我,她也是影片中最动人的角色。
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她在丧失了大部分记忆之后、在甚至不能认出自己的孙子之后所保留下来的“理想“被健忘剥离后只剩下了“爱”本身,也就是“我爱你爱你爱的人(I love that you can love the one you really love)”。
卸下所有外壳之后,这个“理想”——或者说“爱”——的落脚点是在于此“爱”的客体而非主体,也就是“我爱”的“你”。
而如今所谓“变味的爱”,问题就在于语境的主客颠倒,此“爱”本来的主体把自己切身的权威带入进去,便导致了“爱”变成了“束缚”,变成了“绑架”。
而奶奶,她或许已经忘记了她的“理想”的外衣、家人的外表,但她却不曾忘记她爱自己的孙子,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我看见有个男的亲了你的额头” 不论如何,我希望在习惯了用思维惯性思考的长一辈人能稍稍清醒地真正地思考——这就是“理解”所在;我们的“理所应当”与他们的“理所应当”,他们所秉信的是他们认为正确的,我们也一样,所以化解矛盾的点就在于把“正确”的外缘扩大和模糊化,而这个过程也是“理解”所在。
而当家庭的爱的落脚点真正地落到了你所爱的对方身上,“理解”便自然达到了。
把你爱的人介绍给你的家人,这怎么都不是错。
不被一个社会接纳,你可以逃离;而家庭正给了你叛逃的勇气。
东南亚真是一个让人着迷的地方,湿热的空气和膨胀的荷尔蒙混合在一起,满眼望去的蕨叶和棕榈好像打开了陈年的药柜,让片子中少有的几个“现代”的镜头比如机场比如城市楼房都显得与电影格格不入。
那间破旧的门都关不严的浴室成为世俗禁锢下的避难所,林林总总加起来不知道有没有五分钟的两人亲密镜头却像贯穿始末的红线,从头到尾爱都很笃定,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
摇着头的老风扇和泥泞的小破路旁观着两个相爱的人,平静又美好,真是好片。
“你以前都用这自行车载过哪些人啊”“好多人”
从开始阿棕伊恩出场,刻画出阿棕外向伊恩内向,进门男左女右的行李箱,到床铺的谁上谁下,到你的床硬我的地铺软,都刻画出阿棕外向攻伊恩内向受的性格,典同人设达成,但是随着剧情展开,发现阿棕更内向,在外习惯一个人生活,在家遇到不喜欢的事如喝酒和在台上发言也不敢提出拒绝,反而伊恩的思想更美式,可能不在他的家或者家庭背景教育不一样,直到最后在机场,英语开头,亲吻脸颊,都表达阿棕的自我认知和坚定想法,思想的再次转变,人设成长很清晰;至于剧中其他人物,亲戚一家的可恶,作用于突出异性恋平常人和亲戚朋友对同性恋的态度,厌恶和高姿态,就算我打人我赌钱败家我窝囊废一家却比你同性恋高贵,比你生了个同性恋儿子高贵,生气却又觉得现实就是这样,可能导演拍出这个片子就是给同性恋父母看的吧,让他们能感受这不公平的待遇,所以虽然很生气,但是还能怎么样,无奈却真实,最后一家子也没任何惩罚…不过还好没有狗血到阿魁是深柜,然后一群酒友强暴伊恩害死奶奶的戏码,那就太drama了,最后说一句奶奶头号粉头,可爱!
说出那句感动的话!
3
😏
1.31G。人美。故事老套,亚洲国家还在为出柜而苦苦挣扎,哎。
有感动到。但拍得很弱(也不是平庸,是像学生水准),前半段的一些情节设置也不自然。武田家辉,可!
剧情还是那么个剧情没有惊喜,内敛又含蓄的表达着同性之情。
很规矩,很温和的作品,拍得浅淡而且温暖。这世界有山有海,人心里还有那么多期待。(私心加一颗星
“把爱的人介绍给爱的人本就是一件幸福的事”,他们口中啥都不懂的奶奶,其实比谁都懂。但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往往视而不见,总是在上面套上一层又层的世俗要求。路那么长那么难,爱要怎么说出口。
当两人的感情牵扯进家庭,就不可避免地带上悲伤色彩了。
2星不能再多了
2025.3.20
感觉故事可以完全搬到我们这 虽然对于欧美 出柜这个话题有点老套了 但是对于亚洲特别是离我们很近的国家来说 简直还是一模一样 感情很细腻 好多画面都好美哦 男主们加一星
为什么拍得这么电视剧 这么粗泛 评分还会这么高啊?哦,咱们国内没有。只能说很失望吧,把同性恋之间最无所谓的屏障拿来当剧作重点,太没意义了
越南人的处事方式还挺特别的
越南跟中国太像了,一个大家庭住在一起,吃饭用筷子,起坟的时候子孙要在场,周年纪念会有流水席,拜拜的时候要烧香,会有家族财产分配的矛盾,妯娌之间的口角……这么一个出柜的故事发生在东亚除了日本和几个穆斯林国家的任何地方,都是这么个拍法。片中的小受实在太可口,身上散发着一种击中人心脏的美好,看到他,就有一种想要呵护他的冲动,我不知道,他的形象的塑造是否借鉴了刘烨。本片导演临摹李安,很成功。
实在喜欢不起来
前半段还算小清新,后半段怎么直接变成八点档了呢……
“跟那个男的不成又怎么啦,大海里全是鱼”。好喜欢奶奶,我想起了我的外婆。很可很欲的诺,为母则刚的妈妈,人物刻画大多是有棱有角的,可能是一开始的期待没有很大,但却意外地击中了心底的柔软。最后,那些尖酸的指责吵闹,那些摊牌后的释然和平,提醒着我们生活还在继续,有些话想说就说吧,有些事想做就做吧,特别是对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
虽然有非常粗糙的一部分,但整体还是温柔的,不用代入思考的甜品。
姥姥啥都明白
看的是106分钟的,不知道多出来的几分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