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于我来说,有一种独特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因为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一段人生。
我出生于音乐世家,4岁时开始师从音乐学院一位德高望重的J教授学习钢琴。
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虽然作为小孩子也是不愿意练琴,但是身边的很多人都说我有天赋,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是钢琴八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钢琴考级可不像现如今这般“泛滥”,学钢琴的都没有几个),也曾跟郎朗同时参加过比赛。
那时候,除了上学就是练琴,童年都是伴随着音乐和没完没了的比赛、演出度过的。
后来那位J教授出国了,他的妹妹小J老师带了我一段时间,也是很喜欢我,可惜家人觉得她的教学可能有限,没学多久就又给我换了音乐学院的另外一位B老师。
后来爸妈还跟我说,跟小J老师说不学了的时候,她还哭了……这位新的B老师,在音乐学院向来以严厉苛刻著称。
自从跟他学琴以后,每次回琴都是被骂,骂得很大声很疯狂。
我父亲也越来越严厉,每次练琴的时候都是在我耳边谩骂,还经常打我,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
那个时候,我家也从部队文工团的大院,搬到了地方上一个很破的院落。
周围每天不再是各种管弦乐器抑扬顿挫的旋律以及大院里满园的鲜花青草和旧时的欧式建筑,取而代之的是灰不溜秋的一座5层老楼(我家还在一楼)以及周围低矮的一串平房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一些每日里喊叫搓麻的人们。
从我家窗户传出的琴声、父亲的打骂、院落里的混乱,组成了一部极不协调的交响乐。
老师无情地否定,以及父亲疯狂地陪伴,让我由最初单纯地惰于练琴,转变成对音乐的极端厌恶和恐惧,以至于后来父母离婚,父亲无暇管我练琴而最终放弃了对我这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培养的时候,我竟因此而万般庆幸这家庭的变故。
时至今日,偶尔同父亲聊起,他却反倒称赞我小时候的天赋,并啧啧可惜我的放弃学琴……时至今日,我自己的孩子也开始学琴,大部分时间是我夫人陪他练琴,夫人忙的时候我也会陪他练,有的时候竟然也会像父亲一样发疯般地责骂儿子。
好在这个时候,老妈都会劝我不要太过分;好在我经常出差,陪他的时候不多,自然骂他的时候也不多。
影片中那个老教授,因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彻底地毁了主人公的音乐之路,却在多年以后轻描淡写地夸赞主人公当年的天赋。
而主人公由于少年时期的这段受挫,形成了内心阴影,习惯于严苛和否定别人,特别对于自己的儿子,即便全世界都在盛赞,她的眼中却只有儿子的缺点以及对其的否定。
影片中她陪一个不认识的小孩儿练琴的片段,是点睛之笔,也是影片的“合页”。
之前观众们可能不知所以,只是觉得沉默的主人公似乎与外界格格不入,有点儿怪,但从这儿以及后面的叙事,大家知道了问题来源于哪里。
影片映射了我的一部分人生经历,我只想说,艺术是需要枯燥的磨练,但本身一定要来源于热爱。
中国运动员的金牌战略和郎朗的成才之路,都是突出强调艰苦的磨练,相比之下,可能我更加推崇外国运动员和艺术家,对于磨练本身来源于骨子里的热爱罢。
如题,只注重事业而忽视感情的家庭注定是悲剧的结局,即使你有很多理由阐述自己的无情,也不能洗白自己缺失人味、忽略人伦、不知孰重孰轻的过错。
剧中的女主就是这种不知孰重孰轻的人,明知自己都遭遇过刻薄批判带来的心理伤痛,——自己的教师伦霍夫刻薄无情批判她的左手像龟爪,首场演奏会注定是家人蒙羞的耻辱,——还不知轻重地将这种无情刻薄的教育又施加在自己的儿子身上,说你无情、缺失人味冤枉吗?
事业前途再重要,也强不过家人之间的亲密感情、人伦温情;若家人之间感情都没了,那事业前途的发展还有什么意义?
这跟丧失了灵魂、只剩肉体空壳活在世上有什么区别?
剧中的女主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导致丈夫离其而去,接着儿子也离其而去…… 以下剧情简介: 天才钢琴手的拉娜·詹金斯因为当年老师伦霍夫教授的激励讽刺的话语而丧失信心放弃演奏生涯。
结婚生子后,拉娜用自己的天赋教导儿子维特成为钢琴演奏家,但教导方式是严厉无情,导致做建筑师的丈夫不理解而最终离婚;儿子也因此而与拉娜感情淡薄,最终不愿与其生活而躲着她。
拉娜不仅对儿子严厉无情,在其任职的市政部门,拉娜对其下属也严厉无情,在其退休去该部门送儿子的演奏门票时,接管该部门的卡塔利娜就说部门很多人对她恨之入骨,如玛丽恩拿到赠送的票却不去。
离婚后,邻居切尼老头一直设法追求拉娜,但拉娜高傲而不愿理他,还故意向警方举报切尼的儿子在其家藏匿违禁物而使切尼家遭搜查,但切尼毫不在意,一如既往的追求拉娜…… 维特为了报复无情的母亲,故意选择在母亲拉娜60生日当天举办首场演奏会,但却不给母亲送门票,反而给邻居切尼、父亲及其女友乔安娜等都送门票;即使拉娜与维特电话联系,维特也不接电话,让其母亲拉娜倍感伤心……拉娜一度在60岁生日当天的早晨想跳楼自杀…… 最终,拉娜决定放手一搏……她先从银行把账号里的钱全部取出,再把演奏会场剩余的票全部买下,然后去找自己熟悉的人一一赠送门票,如自己退休前任职的市政部门职员、自己的曾经钢琴教师伦霍夫等…… 拉娜最后来到母亲家,母亲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拉娜的痛处“丈夫离开了你,现在儿子也开始离开你”……儿子回来,试着与母亲拉娜聊天,并询问自己创作的新曲如何,希望母亲不再刻薄无情的批评;但拉娜赞扬几句后,一如既往地又无情批判这曲子很俗套。
维特听到母亲的批判,几近崩溃…… 演奏会开始,由于母亲的批判使维特丧失信心,取消了首场演奏自己创作的曲子,改由演奏肖邦的曲子;接着,中场休息,在父亲的鼓励下,维特终于鼓起勇气成功演奏了自己的创作,赢得会场的掌声和赞誉…… 演奏结束,维特与母亲拉娜简聊几句后,就躲避拉娜不再交谈,母亲的批判声早已在使耳朵都生茧了……即使在酒吧同事向拉娜庆祝时,维特见到母亲也没去打招呼,在相识的同事面前,使拉娜倍感难堪……酒桌上,当年的老师伦霍夫向拉娜道出自己当年刻薄的讽刺话的真意,——只是激励天赋的拉娜要有勇气扛得住打击……拉娜在洗手间与维特相遇,母子两人也形同路人擦肩而过…… 最后,拉娜似乎看透了人生,改变了轻生念头,拿着香槟酒走进邻居切尼的家……
维特:我作曲是因为我相信,那会比单纯演奏更能表达我自己教授:拉娜•詹金斯,我好像有印象了,你满怀抱负,野心勃勃的,然后,你就没来上课了教授:拉娜,你儿子很棒,比我想象的好很多,技巧纯熟,但怎么回事,他不是要表演自创曲?
我记起你了拉娜,记忆犹新维特:最糟的是被她说中了,她说的没错,只有她敢说出真相,这是很庸俗的作品,毫无新意,没人要听维特:这对我意义重大,但这个夜晚不只属于我,我想把这场音乐会献给我母亲,她今天60岁生日,我对音乐所知的一切,都来自她的谆谆教诲,没有她,我不会有今天,妈,祝您一切顺心!
拉娜:亲爱的,维特,今晚谢谢,送我这么美好的生日礼物🎁是儿子送给母亲最棒的礼物🎁了一个母亲的哀歌!
发人深省,振聋发聩!
第八届北京德国电影节,继续德国电影之旅!
《元首偷了粉红兔子》🐰《永远的瓦尔辛湖》《错会半生》《温蒂妮》《迷失的脸》《完美黑色》《日灼》
这部影片为我们呈示了关于艺术家身份的自觉是怎样被延宕和最终得到确立的故事。
我们看到,主人公Lara为自己赋予了常人世界的母亲的角色。
在雄心勃勃浸淫钢琴演奏技艺的成长阶段,由于对权威教授的激励式引导法产生误解,她以艺术家式的完美主义心态中断了理想路径的追求,承接其欲罢不能的艺术家激情的选择由此通往将儿子的人生引向琴艺的道路。
六十岁生日之际,儿子准备以个人表演会向她献礼,但与艺术家式完美主义心态发生深刻龃龉的是,虽然儿子在琴艺方面已如期待般达到了不俗的境界,但似乎钻进新的作曲兴趣中无法自拔,他决定要展示给观众的并不是由她亲自把关其艺术水准锤炼的演奏表演,而是他自己尚处技艺探索阶段的原创作品。
在哲人的形而上学语境中,艺术被描述为一切人文现象中自我生发的原初意志的最直观展现。
这种意志本身即为最高层级的主体,最完整意义上的自由,永恒处于从既有跃向未有的临界状态。
艺术家顺理成章的便是那些在艺术激情的体验中身不由己向着这种意志敞开的角色。
不过,当艺术家面向自己的生存角色,其“活法”在常人世界制造的差异化冲撞不免招致越出艺术世界权限之外的伦理后果,也就易于激发出一些富于戏剧效果的近身场景。
由此,影片的难点主要涉及不同戏剧化场景之间的层次搭建。
语境决定意义的传达。
从常人世界的视野出发,Lara的生活充满颓唐令人沮丧的气息。
表象蕴含的昂扬只有定位到服膺于自身秩序的艺术/艺术家角度才有可能被把握。
在表演会的中场和结束后,透过母亲当年师从习琴、多年后获邀来对儿子给出客观评判的那位基于艺术立场发言的教授的姿态和言说,我们获悉,当晚的表演确乎是对Lara本人天分的再度确认,这是一个极其强烈的印象。
所以回过头看,Lara对儿子的作曲才能抱有倾向于否定的怀疑,这是母亲将儿子的个体追求视为对她的反叛逃离以至于从不满情绪爆发出来的变态反应吗?
或者仅仅是同时作为艺术鉴赏者的近乎本能的本真反应?
且看,演出临阵变卦仓促调换表演曲目,中场间歇Lara听到儿子亲口表述对正式演奏原创的畏惧挣扎根源于内心对她一贯的信服,她专门从后排来到更显著位置的家属区落座,这是母亲身份对伦理需求的回应。
原创作品的表演开始,这段情节的展开富于悬念,首先,上半场的开场曲是肖邦的《革命》,一首特别要求娴熟掌握左手技巧才能驾驭的作品,而教授当年对Lara左手的批评是她持久的阴影,下半场开场的钢琴部分含有单独右手演奏的片段,这是无意的巧合,是与Lara之间某种交流的映射,还是逆反的流露,无从得知。
随着管弦部分加入,乐曲主题展开,Lara收回对舞台的专注起身退出观众席,加快脚步逃离般离开剧院,直至在一家超市播放的潮流电子乐曲的机械感节拍中若有所思的迟疑驻足,最终返回剧院,表演接近尾声,她停留在表演厅门外,以一种僵硬的身体姿态完成聆听。
演出在圆满气氛中收场,鲜花掌声后面的儿子满足而疏远。
Lara,得到了一场名义上向她致敬的表演会,却未能进入受欢迎朋友圈来共享庆功宴,交给常人世界的眼光去看,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
所幸身边的这位教授携带了代表艺术世界的洞察眼光和压倒性权威证言。
所以在两个世界两种秩序的对峙中,她完全可以,她也只需要把自己的位置清晰立在属艺术的一侧。
影片中Lara当晚与儿子之间最后的单独面对面眼神交流的一幕,以克制的手法为大段围绕内心波澜的留白式铺陈给出了关键索引。
这里,在Lara严峻和猛烈的逼视下,儿子的视线不由低垂下去,同时低下头去,二人沉默中分离,虚景中的儿子完全转身朝着Lara的方向站立。
回到家中的精神艺术家常规缅怀被搬离的钢琴,常规失眠,这一天注定要以对身份自觉的清晰呈示来标志:抱着一瓶香槟敲开邻居家门,在钢琴前坐定,有点犹豫,触及琴键的瞬间迎来激情的表演,我们听到的是公认的史上最难钢琴曲,舒曼托卡塔作品七号。
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拉娜(科琳娜·哈弗奇 Corinna Harfouch 饰)是一位拥有杰出天赋的天才钢琴手,在这一领域里有着无量的前途,然而,为了爱情,拉娜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选择金盆洗手在家安心的相夫教子。
本以为自己的牺牲能够换来丈夫的感激,但一切似乎并没有像拉娜所想像的那样发展下去,丈夫的离去,儿子的疏远,都将拉娜一步一步的推向了人生的深渊之中。
拉娜的儿子维特(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同样也是一名杰出的钢琴家,在拉娜六十岁那年,她震惊的发现,儿子竟然没有邀请她去参加自己的首场钢琴独奏会,更离谱的是,维特邀请了父亲和父亲的现任女友。
©豆瓣
曾被誉为天才钢琴手的拉娜,为了相夫教子放弃了大好前程,却没料到此后人生却不如计画中的顺利。
在六十岁生日当天,也是她的儿子维特首场钢琴独奏会,当发现儿子没有邀请她,反而离异多年的老公和新女友被受邀前往时,她暗自准备一场行动,让这个寻常却又特别的日子,有个出人意料的开始,而随著独奏会时间逼近,也慢慢揭露三人之间多年未解的伤痕。
今天是Lara 60岁的生日。
早起她被警察敲开门,需要去邻居家作为警察搜证的证人,行使她作为公务员的义务。
她无奈的收拾妥当看着邻居家父子的争论,尴尬不止。
离开时她收到了今天的第一句生日快乐。
Lara的儿子今天举办演奏会,但她还未收到票。
她取出了所有的存款包下了余票,买了新衣服开始了赠票之旅,但她似乎也没什么朋友。
儿子失联,儿子女友的责难,冷漠的前夫,暴躁的母亲…所有人都在埋怨她对儿子做了什么。
演奏会开始了,她甚至无法听完,最终只在门缝里听到了儿子对自己的感谢,但却无法拥有与儿子好好交流的机会。
回了家的她肚子品尝了儿子送她的零食,带着酒去了邻居家,弹奏了一首钢琴曲。
这是Lara的一天,也是Lara的前半生。
一个半小时讲述了一天甚至讲述了她前半生的故事可见故事容量之大,也足以见得片子里中演员导演的成熟之处,大量对称的场景走路的镜头都在展示的Lara的性格:干练,要强,骄傲,不与人亲近,也不屑于苟同的夸奖。
她对儿子的要求高,儿子也承认母亲的高要求使他有了成绩,但同时母亲的打击式教育和包含在夸奖下的建议都让他变得敏感不自信容易崩溃。
前夫和自己母亲一直在隔离他们母子也是在保护这个钢琴家能顺利演出。
最后我们看到了Lara和她的老师的对话,才知道Lara得敏感和骄傲,知道了其他人的无差别的打击和要求对她来说是什么,而受害者Lara学会的就是这样的方式对待儿子,未成功的她和成功了却远离她的儿子,似乎都不是她期待中的答案。
我挺喜欢这个片子的摄影和美术,就对称颜色都做得特别好,视觉上让人非常舒适,强迫症极度友好。
片子的中文名字不是直接翻译的,却是我觉得很妙的翻译。
因为Lara对自己老师的误解,她放弃了钢琴,做了不喜欢的工作,60岁孑然一身,丈夫母亲儿子都对她疏离不喜,这半生的错误好像都因为一个错误的会意。
而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已经无法修正了,Lara也不再有机会去修正也不知如何低头去和解了,只是在她60岁这一天,她终于知道了问题的源头吧。
看片子很有感触的就是身边的很多人也都在打击教育中成长,长大后因为过于敏感而存在很多的迷茫和无法和解,包括自己。
渐渐意识到这些痛苦一半来自父母曾受的教育的延续,一半来自于过度敏感的自己。
当一些放下坦白和原谅成立的时候,长大的自己才能学会如何去延续爱与教育。
《错会半生》自评Oh boy 就很喜欢,还是一天一事一生的结构,这部更细腻复杂些。
如钢似铁的母亲为自己培养了一个知音,而儿子于爱是不足,于理想是敬畏,又何尝不是最好的结果。
爱与了解是永不相交的车道,一面是作为母亲永恒的守护,一面是绝不让命运打垮自己的孤绝。
非常喜欢结局,Lara 仍然是是温柔而不失勇敢的女性。
Lara,中译名初为《拉腊》,现改为《错会半生》,啥,错爱一生?
女主Corinna Harfouch是被专家耽误半生的天才钢琴师,年轻时因教授的批评而放弃钢琴事业,转而以严母之姿把儿子培养成为钢琴家,而自己却郁郁不得志要自杀,这个角色颇为类似《钢琴教师》中女主的控制狂母亲,可谓《钢琴教师》前传,不禁想起前不久热议的天赋与努力的话题 ,天赋当然重要,尤其是表演音乐这类职业,不过你有没有天赋,谁说了算?
那些所谓行业专家的结论就是真理么?
她们难道就不会看走眼?
你又如何确信不是在骗你?
《拉腊》女主就是因为教授的话误以为自己没有钢琴天赋不适合当钢琴家,而人到中年重遇教授,他却说当年的批评只是测试,比起天赋这一基础条件,拥有强大的内心更重要,可一句没有天赋就摧毁了一个本该熠熠生辉的钢琴家,其实天赋也需要发掘,谁生下来脑门上写着“天赋”二字,切莫迷信所谓专家 ,再说我们小时候不都学过王安石的《伤仲永》,天赋若不善加利用若不学习又有何用,神童亦会泯然众人矣,且天赋也有高下之分,勤能补拙,光靠天赋吃饭的表演迟早会耗尽灵气,表演也是门技术活,所以会有表演学校表演老师传道授业,后天勤能补拙反而能后来居上,习惯于一棒子把人打死在起步阶段,不是坏就是蠢。
要强,心高志远,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一定要努力在儿子身上实现。
对儿子实施高压政策,指责多而鼓励少,甚至根本没有鼓励,《拉腊》就是德国版的虎妈。
从儿子角度来讲,还就把妈妈的话当回事。
个人作曲的钢琴音乐会前四个小时,听妈妈说主题曲做作,要不是父亲做工作,要不是已经有了成人的意志,还真要放弃了呢。
这也是一个成功的虎妈。
绝对的个人主义,不知道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做不到善解人意。
单位的人讨厌死她了,丈夫离她而去,儿子也与她保持距离。
与这种个人意识鼓胀、目中无他(她)的人在一起,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处。
但不必为这位虎妈担心,从电影进展看,虎妈尽管一如既往的个人主义,但她找回了自信,退休后有她自己的生活。
虎性强但有内容,所以她可以成功。
What's WRONG with this GiRL!? (゚Д゚≡゚д゚)!? (唉,抱抱她吧...)
感觉导演/编剧也不咋懂音乐,就在那瞎拍。演出完了连个喊bravo的都没有,说明很失败了。
最后的钢琴绝了...终于挣脱自己的枷锁,对自己认同的枷锁...
電影有滿滿的文化質感,然而彷徨落寞的氣氛卻又溢於言表。
影片中有诸多「暂停」片刻。显然,这是资产阶级主导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无论在精神文化上,还是在物质资源上,都没有「准备好」投入新一轮「财富再分配」过程的体现。作为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资产阶级女权」代理人,这位《妈妈!》希望这个已然停摆的系统「持续」运转起来。不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辩证地看,同样让人又爱又恨的「历史」代理人希望这位《错会半生》已然被历史趋势淘汰,无论如何也跟不上时代步伐的退休老人能当个「历史」见证人。无法接受这一条件的旧秩序摆出了一副强词夺理的「非理性」姿态,但这位公务员的一系列「垄断性」操作无疑给执行公务的警察、怀孕待产的白领、清闲自在的客服,课间休息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而且,从民主角度来讲,少数服从多数。所以,就算她「争取时间」换上「皇帝的新衣」也于事无补。
德式铁压抑
拧巴的一生。(ps:女主发型和发色好美
拉腊
放过自己
9/10 她的一天以想要放弃开始,四处奔走想送完儿子独奏音乐会的票。自小被严苛的钢琴老师断送了未来,可是老师说“我的意见有什么重要的呢”,她也对儿子的天份充满怀疑,施以“gentle pressure”。原生家庭,母子关系。以悲剧想要造就悲剧,对所有人以刻薄,造就了生日聚会上来的都是一群无关的人,除了老师。而儿子在另一桌庆贺演出顺利。最后母子路过而面对彼此时,很有隐喻。剧终她终于开始狂猛的弹奏,整部电影的压力和憋屈终于在这一刻释放,几十年的自我怀疑、自我放弃、到醒悟、到后悔莫及被耽误的一生、或者也许也有对自我的重新发现…… 感同身受。理解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会有多大、无论是自信还是不安。望子成龙的背后是遗憾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抱负。强大的剧本、导演、表演,音乐棒。震撼。08/01/2019
是警员对讲里的苍老女人,店员奉承时的全场焦点,邻座听闻幸会的钢琴家母亲,也是全家避之不及的多余之人。她像待撕的标签,滞售的门票,折断的琴弓。是在抚摸男孩手掌时被偷走了才华,还是在教授言语打击里被弄丢了天赋,是在厕所门口与儿子错身时交换了命运,还是注定拥有像墙面缺失了钢琴般的人生。
很闷的原生家庭影响人生,自我怀疑。
话语的加持力浮于表面、杀伤力表现有形无神,对比部分照本宣科,配角戏份画蛇添足,演技也无层次感可言。
老教授的一句话让Lara放弃了自己的艺术人生,转而将所有的期待全部释放到儿子身上,而这份通过无形的脐带传递的重压却造成了儿子人生的崩溃,母与子之间的情感维系也因此基本断裂。不仅如此,Lara的长期自我孤立还使得她天生具备了拒绝属性,人际关系也始终处于危机之中。拍的不算好,挖的问题不够深,到最后透露出来的不过是人的敏感与脆弱,这仿佛在把所有人都边缘化,从而要讲出那句“反向鼓励不可取”。
把老师杀了!!都杀了!
片子挺好的 小巧精致不沉闷又不浮夸 希林的角色是一如既往的憋屈类型 看完之后默默决定再追一场他的巡演 看他开开心心的在台上蹦蹦跳跳 (这个译名到底是个神马鬼???)
城市风景不错
黑白琴键在她手下跃动,那是她应该有的人生。
母亲没有自己这样的母亲。误解自己的人也被所有人误解。
她把人家小提琴琴弓折断也太那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