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丹麦女孩

The Danish Girl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艾丽西亚·维坎德,本·卫肖,塞巴斯蒂安·科赫,安珀·赫德,马提亚斯·修奈尔,尼古拉斯·伍德森,皮普·托伦斯,克劳斯·布埃,埃默拉尔德·芬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比利时,丹麦,德国语言:英语,法语,德语年份:2015

《丹麦女孩》剧照

丹麦女孩 剧照 NO.1丹麦女孩 剧照 NO.2丹麦女孩 剧照 NO.3丹麦女孩 剧照 NO.4丹麦女孩 剧照 NO.5丹麦女孩 剧照 NO.6丹麦女孩 剧照 NO.13丹麦女孩 剧照 NO.14丹麦女孩 剧照 NO.15丹麦女孩 剧照 NO.16丹麦女孩 剧照 NO.17丹麦女孩 剧照 NO.18丹麦女孩 剧照 NO.19丹麦女孩 剧照 NO.20

《丹麦女孩》剧情介绍

丹麦女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6年哥本哈根,风景画家艾纳(埃迪·雷德梅恩 Eddie Redmayne 饰)和擅长人物画的格尔达(艾丽西亚·维坎德 Alicia Vikander 饰)结为夫妇。因为模特失约,格尔达为顺利完成画作说服了艾纳穿上女装救场。这次意外令艾纳多出一个女性人格“莉莉”,而后者亦成为妻子的灵感女神,让格尔达声名鹊起。只是随着沉睡女性人格的被唤醒,艾纳开始厌恶自己作为男性的身体,他渐渐发现莉莉不但是艺术存在,更是真正的自己。格尔达也没有想到只是临时起意的游戏,竟为自己人生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她该如何继续爱她的伴侣?她们在各种社会非议和误解中不离不弃,最后格尔达鼓励艾纳彻底变成莉莉...... 根据世界上首位变性人士生平改编的《丹麦女孩》讲述一段跨越性别和性向的爱情,重现一位最早接受性别重置手术的丹麦画家与妻子的传奇故事。该片由奥斯卡导演汤姆·霍珀执导,入围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犯罪心理:演变第十七季离歌姐弟小丑杀疯狂原始人大哥大伪物语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时尚王国爱在屋檐下上锁的房间美好的一年二人世界销售奇姬杰茜驾到第七季稻荷恋之歌OVA心理罪环法谎言×谎言亲情接力没有青春的青春情爱保险魔法大逃亡天空市凶案第三季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真爱谎言尼克病院第二季绝地追击Black:看见恶魔懒散的人

《丹麦女孩》长篇影评

 1 ) 主旋律“政治正确”下,被遗忘的声音

和两位PhD同僚看完之后,我的内心一串666666和2333333。

不是很能理解后面的女生一直在抽抽,生怕自己回豆瓣打个两星三星会被豆瓣的“政治正确”吐槽致死。

还好豆瓣的网友三观都还是比较正的。

这是一个1920年代的故事,可是我们是在2015年拍这个故事。

我们的诠释,可以更体贴一点女性吗?

在看影片的时候,因为编剧的原因,我一丝一毫没有办法感动。

It's always better to show than to tell,可悲的是编剧一直在tell,导演太过直男癌,show的视角仍然是一个男权主义的视角。

自然而然的,一方面因为Alicia出色的演技,一方面因为自己的兴趣,我脑海里全是中国的同妻问题。

在“不要歧视LGBT”的主流声音之下,这些同妻怎么办?

她们的爱情怎么办?

她们的欲望怎么办?

诚然Gerda需要为自己打开潘多拉魔盒的行为负责,然而别忘了她也是一个主体,一个有思想有灵魂需要爱需要认同的人。

有时候甚至觉得Gerda简直就是苔丝德蒙娜,只是她的奥赛罗有问题的不再是肤色、种族或是信仰,而是性别。

影片像是打发要饭似的打发了Gerda一个普京,丝毫没有诚意,一点也不convincing,甚至丝毫不顾历史上Gerda的女同性恋特质,就像影片根本不会表现Einar自我认同为女人这个过程一样。

编剧似乎想要说的很多,性别认同的挣扎,爱的挣扎,自我的发现……然而到最后,爱,自我,性别,一个都没说清楚。

一个可怕的失败的命题作文。

三星,一星给画面美如画,一星给Alicia不断长进的演出,一星给历史上的Gerda。

节奏太散太慢,看得我几次掏手机。

影片和影片的差距并不仅仅是内涵,看看隔壁的剪辑,再看看这个。

又想起十月看的戏剧Rotterdam,简直天上地下。

好好一个故事说成这样,哎。

 2 ) 艾纳是一个名字,莉莉是一个身份

一方面,《丹麦女孩》描述着一个残酷的现实。

变性人在社会中依然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承受着外界舆论和内心的双重压力,在寻求自我的道路上频频受挫。

另一方面,《丹麦女孩》也暗含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不仅对跨性别者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激发大众为理想坚定追求的勇气。

取自世界上第一位变性人的故事,《丹麦女孩》问世后便深得世界各大电影节喜爱,不仅一举拿下多项大奖的提名,也让“跨性别者”这个身份更广为人知。

故事发生在1926年的丹麦哥本哈根。

由埃迪雷德梅恩(别名小雀斑)饰演的画家艾纳和由艾丽西亚饰演的画家格达尔是大学同学,后结为夫妻,婚后一直过着幸福而快乐的生活。

一次,由于模特失约,格达尔决定让丈夫艾纳暂时穿上白裙丝袜帮助其完成画作,殊不知此举动触动了艾纳的内心,开启他探索性别之旅。

格达尔以为一切都只是她与丈夫之间的小游戏,所以邀请他扮演女装出席,甚至给女装的艾纳一个新的身份;莉莉。

然而无意撞见女装的丈夫和另一个男人亲吻时,她既震惊又抵触,她无法理解为什么艾纳会将他们之间的小游戏当真。

冷静下来的格达尔决定和丈夫谈一谈,原来这一切早在艾纳童年时就有预兆。

小时候艾纳穿着母亲的围裙与好朋友汉斯在厨房玩耍玩耍,汉斯亲吻了艾纳,却被父亲将汉斯赶出家门,艾纳探索自我的过程就此被扼杀。

后来,格达尔通过换环境和寻找汉斯的帮助来试图将艾纳拉回正道,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艾纳对自己的身份也越来越坚定,他就是想做一个真正的女人。

最终他孤掷一注去做变性手术,由于技术条件不够发达,艾纳做完最后一场手术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丹麦女孩》细腻的描绘了主人公艾纳的内心转变,从第一次穿上丝袜时嘴角的触动,到去舞蹈室疯狂试裙子的喜悦,再到决定做一个女人后,艾纳为自己和妻子都买了一条漂亮的丝巾。

种种细节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彷徨,欲望和追求。

这条丝巾最后也成了全片最重要的一个隐喻象征。

艾纳死后,妻子格达尔和汉斯来到艾纳的墓碑纪念他。

一阵风将艾纳送给妻子的丝巾吹走,格达尔却说让它飞吧。

丝巾象征着艾纳的自由,虽然他已不在人世,但他终于解放了自己的灵魂,探索出内心所求。

一方面,《丹麦女孩》描述着一个残酷的现实。

变性人在社会中依然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承受着外界舆论和内心的双重压力,在寻求自我的道路上频频受挫。

另一方面,《丹麦女孩》也暗含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不仅对跨性别者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激发大众为理想坚定追求的勇气。

这部电影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但它并非只是面向变性人群体的。

普通大众在这部电影中能更加近距离的观察到变性人的内心世界,与之共情,帮助我们树立正确对待LGBT群体的世界观。

但是,作为一部电影来审视,它似乎还是差了点什么。

除了奥斯卡影帝小雀斑精湛的演技之外,能完全帮助我们理解主人公的叙事线略显浅薄。

这大概与导演汤姆霍伯的野心有关。

影片既要表现艾纳的选择,又要表现妻子对艾纳的态度,还要展现上世纪欧洲的艺术氛围,这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

原本是单一主人公的剧本有变成双重主人公之嫌,会一定程度上让观众失去对中心点的关注。

总的来说,伴随着略微瑕疵的《丹麦女孩》仍不失是一部佳作,全片在隐喻的忧愁基调中展开,最终以升华之后的希望悲剧结尾。

它在风景如画的哥本哈根留下观众的眼泪,在平静的诗意中实现主人公的自我价值。

 3 ) 你所有的痛苦,都源于你没能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尼采

《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讲述的就是一个患有“易性癖”的“女孩”的故事,原型取材自世界上最早“变性手术”案例的主人公莉莉·埃尔伯(Lili Elbe)。

该片由Tom Hooper 导演,小雀斑Eddie Redmayne主演,故事原型是活跃在上世界二三十年代的丹麦艺术家Einar Wegener 和他的妻子Gerda Wegener。

埃纳尔和格尔达是一对甜蜜恩爱的画家夫妇,由于妻子格尔达取材的模特不够亮眼,她的画作平庸乏人问津。

偶然之间,格尔达在丈夫身上发现隐藏的灵感,现在的说法就是玩变装秀,终于引火烧身,埃纳尔从此踏上变装的不归路。

该片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优秀的演员拯救了这部戏,饰演妻子的艾丽西卡·维坎德和小雀斑飙足戏瘾。

他们的互相依恋到最后互为亲人,这种虐心的情与爱不断拉锯纠缠,是影片最大的看点,当然小雀斑女装造型的摄人魂魄也是惊艳爆破点。

不过我看小雀斑的女装造型,也就一般般,只是小雀斑通过很多细节的呈现,让人对这种内心女性意识不断膨胀燃烧的渴望,感觉后怕。

小雀斑的表现似乎真让人以为他已经完全走进埃纳尔的世界,或许是莉莉的世界。

演员的演技非常好,但我没有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看

 4 ) 丹麦女孩--化为平庸的叹息

抱着12分的期待去看这部电影,收获的却是7分的心情.我想可能是因为受了Carol的影响吧,特别渴望看到一部精致的电影,结果却是差强人意.我承认小雀斑的演技自是没话说,女主同样表现出色.但是!故事太半吊子了!有种不着力的感觉,想要宣泄的情绪没有宣泄出来,硬生生地给憋了回去.于是去查了下原型,顿时大开眼界!导演和编剧居然放弃了一个本身那么具有挖掘性探讨性可以深深进入那个倒错的混乱的扭曲的世界的契机.而去另外塑造一个温馨感人甚至是模范的故事,简直令我气结.个人认为,按原型来看,女主比男主更有意思更值得刻画.这个女人近似变态的心理,将丈夫与lily玩弄于股掌之上的设定,如魔鬼又如天使,她为何会如此,单纯的性倒错?百合?双性恋?或只是想要利用他来获得绘画灵感以赚取更多名声与利益,这么想一想简直各种有趣.制片方没有去深度挖掘女主,着实可惜.本来这部电影很有希望成为一部经典,疯狂,扭曲,热烈,混乱,震撼人心与人性.然而现在却仅仅归为平淡有些可惜.

 5 ) 《丹麦女孩》观后感

简单记录一下感想:1. 走出电影院,不自觉地捏起兰花指,扭的幅度也自觉大了一点。

过了一些时候才恢复正常。

男人演女人演的好,会让女人自惭形秽,意识到自己的性别。

2. 小雀斑的演绎,跟早几年佩佩那个烟视媚行的soldier's girl很不一样,但同样有魅力。

佩佩那个妩媚爽朗,眉目如花。

雀斑这个委婉娇羞,心思万重;细看,他并不美,但是媚眼一个个抛过来,不由得你不酥软。

这大概就是“郝思嘉小姐长得其实并不美,但男人见了他,往往要着迷”那种感觉了吧。

也可以说,佩佩那位表现的重点是变性以后,雀斑这位则是变性之前。

3. 回来读了资料,才知道这个故事并不忠实于原型,有大幅改动,这大概也是它的imdb分数不高的原因。

不过看的时候,还是很喜欢,很入戏。

即使原型的经历更复杂,但是片子讲述的故事有其可取之处。

并不觉得它空洞。

角色的心理变化对我来说有迹可循。

前几天看了卡罗尔,虽然赏心悦目,唤起恋爱的遥远记忆,可是那个故事本身,并没什么。

丹麦女孩讲述的东西重要得多,也复杂得多,更打动我。

4. 原型和片中的两位主角,都非常勇敢。

女主尤其了不起。

这样的事情,大概的确是艺术家更能够坦然面对。

最近看了不少艾丽西亚的片子,属这部片演得最好,也最美。

5. 去年的《万物理论》和今年的《丹麦女孩》有什么共同点?

雀斑总是出于无奈地让老婆受苦。

换句话说,他总是得到伟大的女人做老婆。

6. 只是,现在已经无法直视《神奇生物在哪里》了。

7. 虽然雀斑很厉害,膝盖已跪碎,但还是不能收进后宫。

以及我还是更喜欢他男装的样子,翩翩修长。

<图片1>

你觉得哪个更美?

 6 ) 《丹麦女孩》离真实的莉莉有多远?

这里是CW未命名色彩。

作者 | Louise Chambers翻译 | 兜兜(Emma)校对 | Jessica Enlightening原文链接:https://lgbthistoryproject.blogspot.com/2014/编者按:本文获得原文作者授权翻译,标题为编者所加。

原文于2015年首发于LGBT历史项目(the LGBT History Project)博客,未来可能经修改收录出版。

作者路易斯·钱伯斯博士(Dr Louise Chambers)是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讲师,在传媒和文化研究系任教25年,也是性别、媒体与文化硕士项目的联合召集人。

自2000年以来,她以跨性别拉拉(a trans*identified lesbian femme)的身份公开出柜。

献给莉莉·伊尔丝·埃尔文斯(Lili Ilse Elvenes),愿她最终得到安宁。

我们一般不在本刊物中评价电影,但是《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正好在我们写作本期内容的时候上映,又是一部充满争议的历史虚构作品,所以我们认为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一下这部电影。

电影《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海报宣传语:“灵感来自这个非同寻常的真实故事”电影《丹麦女孩》改编自大卫·埃伯肖夫(David Ebershoff)200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

这本小说艺术加工了“莉莉·易北”(Lili Elbe, 也称莉莉·伊尔丝·埃尔文斯Lili Ilse Elvenes, 又称艾纳·马格纳斯·安德里斯·韦格纳Einar Magnus Andreas Wegener)*的一生。

*原注:这给我们带来了第一个问题:莉莉“真正的”名字是什么?

我们非常确定,作为男人,莉莉被取名为“艾纳·韦格纳”(Einar Wegener),并于1904年与格尔达·戈特利布(Gerda Gottlieb)结婚。

在1930年(性别)过渡(transition)之后,莉莉改名为莉莉·伊尔丝·埃尔文斯。

取决于你所相信的人,莉莉根据河流的名字“易北河”(Elbe)得名,可能是因为她去做手术的诊所的护士们,或者是因为一位丹麦记者。

这部电影从2005年就开始筹备了,当时计划由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出演莉莉。

最后,莉莉这个角色却给了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同时由艾丽西亚·维坎德(Alicia Vikander)出演格尔达(Gerda)。

当然,这就出现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莉莉这个角色不能由跨儿(trans*)演员,或认同为间性(intersex)的演员出演?

这是一个一直存在的问题:以跨儿为主角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激增,然而几乎没有任何角色给了跨儿演员*。

而且我必须承认,我不喜欢雷德梅恩。

我觉得他矫揉造作,也并未被他的表演打动。

雷德梅恩塑造了一个软弱无力的莉莉形象,他那永远低垂的眼睛和装模做样的步态,让我们完全看不到莉莉的日记里那鲜活、动人而勇敢的形象。

日记摘录在莉莉晚年写的自传体作品《男人变女人》(Man Into Woman)一书中。

这本书由莉莉生前的好朋友尼尔斯·霍耶(Niels Hoyer)编辑,于1931年莉莉去世后不久出版,并于1933年被翻译为英语。

*原注:在亚马逊的节目《透明家庭》(Transparent),以及《穿越美国》(Transamerica,2005)、《吾栖之肤》(La piel que habito,2011)、《达拉斯买家俱乐部》(Dallas Buyers Club,2013)、《关于雷》(About Ray,2015)等电影中,都由非跨儿演员扮演跨性别女性。

两个值得注意的例外是《男孩遇见女孩》(Boy Meets Girl,2014)和《橘色》(Tangerine,2015)。

*译注:本文将sex译为“性”,gender译为“性别”,sexuality译为“性相”;trans在单独使用时译为“跨儿”,在与如trans woman/man连用时译为“跨性别女性/男性”,transgender译为“跨性别”,transsexual译为“跨性”,intersex译为“间性”,lesbian译为“拉拉”;在英文中,trans如今作为更具包容性的伞状术语包括transgender和transsexual等各种跨性别和性别非常规状态。

电影《男孩遇见女孩》(Boy Meets Girl)海报(左)

电影《橘色》(Tangerine)海报(右)但是,雷德梅恩那几近厌女的表演只是电影《丹麦女孩》一系列问题中的一个。

如果这部电影只是20世纪30年代中一个人转换性别的虚构故事,那么我会对它宽容一些。

但从海报上可以看出,这部电影自称“灵感来自真实故事”。

奇怪的是,这很明显指向《男人变女人》。

我说的奇怪之处在于,如果《丹麦女孩》真的基于《男人变女人》的话,那这部电影应当与现在截然不同。

我这么说有如下两个特定原因。

第一,书中很明确指出莉莉曾处于间性的状态:她的日记中说到莉莉作为女性的第一次亮相“伴随着无人能解释的、奇怪的出血现象”(经常为鼻血)。

而在电影中,出血现象正好在莉莉初次亲吻一个男人之后出现。

在我看来,这是对“看啊,她失去了童贞”最为粗暴、拙劣和异性恋规范(heteronormative)的象征,其庸俗程度甚至超过了好莱坞的一贯标准。

在她的日记中,莉莉描述了这些“奇怪的出血现象”是如何促使她第一次就诊的。

“医生认为他能够发现我内里的奇怪之处。

”莉莉这样写道。

在寻找了有关性问题和异常的科学书籍后,莉莉又写到:“于是我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观点,大意是:在这一个身体里,我既是男人又是女人,而这个身体里的女人正逐渐占上风。

基于这个假设,我解释了我遭受的、越来越强烈的身心不适。

”(尼尔斯·霍耶主编:《男人变女人》,1933,2004:第100页)在1933年出版的《男人变女人》英文版的序言中,哈利街(Harley Street)的一位医生诺曼·海尔(Norman Haire)写道:“大约在1912年,我还是悉尼的一名医学生时,一个男人曾经因反复出血而被送进了我的医院。

当时我们以为这是由于肾疾病。

但调查显示,虽然他已婚且男性外生殖器正常,能够作为男性进行性行为,但他的身体里包含卵巢。

”(同上,第16页;强调为作者所加)莉莉从她的医生“沃纳·克鲁兹”(Werner Kreutz,实际上是柯尔特·沃内克罗斯Kurt Warnekros,德累斯顿市妇女诊所的妇科医生,莉莉的大部分手术都在此地进行)那里得知,在打开莉莉的身体时,他发现里面“有发育不良和萎缩了的卵巢”,可能是由于她年轻时接受的X光治疗而受损的。

(同上,第12、171页)

Niels Hoyer (ed., 2004) Man Into Woman. London Blue Boat Books.为什么我要这样细致地讨论这个问题?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显然莉莉并非‘跨性者’(transsexual)(虽然很多作者都声称她是)。

另一半原因是,这部电影本有一个绝佳的机会来探讨间性者是如何被忽略的,不仅是在关于性别差异的虚构故事中,也在垃圾大众文化(尤其是互联网)中关于“第一次变性(sex change)”流行的解释里。

另外,那位良医在与莉莉初次见面后不久测量了莉莉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现莉莉体内的雌性激素比雄性激素高,并因此怀疑莉莉至少有一个卵巢。

事实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当时沃内克罗斯不相信莉莉有卵巢并在出生时被错指了性(wrongly sexed),他根本不会给她动手术。

当时的大多数医生并不提供“变性”或“性重置手术”(sex reassignment surgery),只同意“治疗”间性状态的“矫正手术”。

当时ta们使用的借口是,此类选择性手术受“故意伤害罪”(Mayhem)相关法律的管辖,而该法禁止切除健康的肢体和器官,以免患者因此不具备参军条件。

**我想说的是,我们可能可以认为跨性(transsexualism)曾被认为是一种间性的状况,然而反之则不具有历史准确性。

*原注:我曾在此前的《从过去到现在》(Past to Present/Past2Present,译注:LGBT历史项目的年度杂志,发布在博客中)中谈论过这个议题。

苏珊·斯特赖克(Susan Stryker)和尼基·沙利文(Nikki Sullivan)优秀的论文《国王的躯体,女王的身体》中也探讨了该议题,这篇论文被收录于尼基·沙利文和萨曼莎·穆雷(Samantha Murray)主编的《躯体技术学》(Somatechnics)一书中。

我也谈论了罗伯塔·考威尔(Roberta Cowell,译注:赛车手和二战战斗机飞行员,也是已知的第一位接受性重置手术的英国跨性别女性)为了接受重置手术不顾一切,要求一位医学生、她的朋友麦克·迪伦(Michael Dillon)阉割她,从而说服医生哈罗德·吉利斯(Harold Gillies)自己有间性的状况。

Nikki Sullivan & Samantha Murray (ed., 2009) Somatechnics. Ashgate Books.第二个问题关于莉莉的性取向(在艾纳有时以莉莉的身份生活之后),以及莉莉/艾纳与格尔达之间的关系。

电影似乎暗示着,在进入社会后,莉莉为自己的同性恋欲望感到不知所措。

电影还创造了两个完全虚构的男人(“Henrik”和“Hans”),他们成为了证明此同性恋倾向的一部分。

这不仅完全不符合事实,还是恐双(biphobic)和冒犯性的。

它忽略了格尔达和莉莉/艾纳的性相可能是流动的,而这足以让ta们继续享受一段幸福而长久的婚姻。

电影还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大多数经历性/性别(sex/gender)变化的人不会突然地改变ta们的性相——这是另一个电影本可以挑战的文化迷思。

然而,电影将莉莉(和格尔达)描述为一对极不幸福的情侣,仅仅因为格尔达“失去”了自己的丈夫(而不是获得了一个拉拉伴侣),而莉莉变得只受男人吸引。

在莉莉的日记里,她明确地表达了格尔达爱莉莉与爱丈夫一样深,并且在莉莉的手术之前,格尔达与莉莉在巴黎作为情侣生活了许多年。

这就是电影抹除ta们性的流动性(sexual fluidity)的另一种方式——虚假的时间改动。

电影给我们的错觉是这对情侣只在巴黎生活了很短的一段时间。

实际上,ta们在那里生活了将近18年,从1912年一直到1930年初,当时莉莉开始在德国接受四个手术中的第一个。

尽管很难找到确切的证据,但有些作家还认为,格尔达与莉莉/艾纳公开地作为拉拉情侣在巴黎幸福地生活,而且她关于莉莉而非艾纳的画像都很美,(有时)还具有情色意味。

**原注:一些格尔达的画作附在了这篇影评的最后。

请欣赏。

1920年格尔达画的莉莉在莉莉的日记中,她描述了自己与格尔达在巴黎的一段谈话:“‘我感到是莉莉,只有莉莉,缔造了我们之间留存了这么多年的连接。

我不敢相信我竟能让她活着。

’[格尔达]打断了我并说她经常这样认为,因为莉莉是我们人生中共同的青春和欢愉的体现。

她抽泣了一下:‘有时我会想,没有她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在任何时候,我都无法想象,’[格尔达]继续说,‘如果没有莉莉我们会怎样。

我们永远不能失去她。

如果她突然消失,那将会是谋杀。

’”(《男人变女人》,第93页。

)并且,在这段对话的几天之后,莉莉又写到:“因此,[莉莉]现在尽可能频繁地出现。

同时,她建立起了自己的朋友圈和熟人们,也有她自己的记忆与习惯……她经常会连续留在这里好几天,然后心满意足地坐在[格尔达]旁边,又或者自己单独坐着,一边缝纫或刺绣,一边自顾自地微笑,幸福地用女性意识占有这副身体。

”(同上,第94-95页)此外,巴黎的人们一般都将莉莉/艾纳看作女性,哪怕在她打扮得像艾纳时:“虽然我装扮得与男人别无二致,并用男性化的大步子走路,但人们还是把我看作一个女扮男装的女孩。

”在电影中,莉莉/艾纳被两名恐同的巴黎年轻男子袭击并殴打,因为他们认为她是同性恋。

这起事故是完全虚构的(莉莉的日记中没有提及)且与现实相悖。

事实上,在纳粹破坏这一切之前,巴黎(像柏林一样)曾经拥有过充满活力的艺术社区,庆祝性/的(sex/ual)流动性、发明和实验。

好莱坞似乎再一次以自己异性恋规范、恐同的形象臆想了欧洲。

直到手术后莉莉可以合法地改名,丹麦政府结束了ta们的婚姻,这对情侣才分开。

莉莉想要一个孩子(和子宫,这种欲望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所以她开始与克劳德·勒琼(Claude Lejeune)约会——这个外交官想与莉莉结婚,直到莉莉去世都陪伴着她。

1930年左右的莉莉我的最后一个观点关于电影中克鲁兹教授的一句话。

在莉莉的手术前,他解释道:“没有人尝试过这个手术,从来没有。

”这不是事实。

根据爱丽丝·多穆拉特·德雷格(Alice Domurat Dreger)*和伊丽莎白·雷斯(Elizabeth Reis)**等学者的说法,作为一名妇科医生,“克鲁兹”,或者用真名称呼他,柯尔特·沃内克罗斯,应该对被诊断为“雌雄同体”(hermaphroditic)或间性的婴儿身上进行的“矫正”手术的历史了如指掌。

这些手术从1837年,也就是莉莉·易北接受手术的将近一百年前,就开始使用于患者身上了。

*原注:Alice Domurat Dreger (2000) Hermaphrodites and the Medical Invention of Sex.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原注:Elizabeth Reis (2009) Bodies in Doubt: an American History of Intersex.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好吧,也许这是第一个性重置手术?

恐怕不是。

我可以举出原名玛莎·贝尔(Martha Baer)的卡尔·贝尔(Karl Baer,1885-1956)作为反例。

在著名的德国性学家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Magnus Hirschfeld)的照顾下,贝尔于1906年接受了变性手术,并在1907年获得了德国当局的新出生证明。

*作为路希尔·哈特(Lucille Hart)出生的艾伦·L.哈特博士(Dr Alan L Hart,1890-1962)是另一个反例。

他于1918年在美国接受了子宫切除术和性腺切除术,作为一名成功且受欢迎的(男性)医生度过了余生。

*原注:N.O.Body (1907, 2006) Memoirs of a Man’s Maiden Year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所以,莉莉的手术或许是第一例合法变性?

答案还是否定的。

(除了其它地方之外,)证据在原名赫库里恩(Herculine)的亚伯·巴尔班(Abel Barbin)这一如今臭名昭著的案例中。

这一案例记录于福柯(Foucault)1988年出版的《赫库里恩·巴尔班:最近发现的十九世纪雌雄同体者的回忆录》(Herculine Barbin: being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memoirs of a nineteenth century hermaphrodite)一书中。

巴尔班出生于1838年,最终因被迫以男性身份生活而于1868年自杀。

总而言之,电影《丹麦女孩》只是对莉莉一小段人生的虚构,且与莉莉眼中的自己和旁人眼中的莉莉都毫无相像之处。

这部电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消除关于莉莉的一些迷思,以及探究关于跨儿和间性身份认同的一些议题。

取而代之的是,这部电影以异性恋规范的视角展现了一段注定失败的恋情,以及一个注定失败的人。

莉莉和格尔达显然在巴黎享受了一段快乐的岁月,我们却对此一无所知。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别费心了,看点别的东西吧。

我想《橘色》还在其中一些影院上映。

1920-1927年间格尔达的一些画作

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莉莉,可以查阅“莉莉·易北的电子档案”(Lili Elbe Digital Archive)。

【阅读原文链接:http://www.lilielbe.org/】

 7 ) 乏味女孩

本来期待艾迪·雷德梅恩演技再度大爆发,结果本就单薄清秀的外形其实反而很好的帮助他演绎了这个角色,相比之下我倒是更想看汤姆·哈迪或者马修·麦康纳来演“丽丽”,至少会很好笑......附上浓妆,穿上长裙,带上假发,然后就是害羞的傻笑,游移不定的眼神,嘿我说这个角色的挑战程度比霍金至少差了至少两条街。

此外,影片差点就成功的让人讨厌上丽丽小姐,特别是最后不听劝告硬要手术的时候,为了表现忠于自我,也不用在变性后把智商也变低吧,导演和编剧真是没安好心啊。

艾丽西亚·维坎德演这种有点小叛逆缺又深明大义的少妇最为得心应手,而小艾的哭戏是连鼻头都红的不要不要的,靠挤眼药水的可做不到这效果,只是这片子让她看起来至少比《第七子》里老了18岁,倒是她和小雀斑在这部戏里几乎全裸让人有“值回下载时间”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片基本可以告别奥斯卡提名了吧?

 8 ) 挣扎,或有所值

一个人纤细、敏感、孱弱却又一意孤行,在不合适的时代是极容易死去的。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在无人响应的环境内,把自我放到无限大,这个自我也是极其容易死去的。

我看见好奇心、善良,包容与疯狂。

那个说会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的人,到底还是任性的死了。

上帝在他身上犯了一个小错误,他也反抗了上帝。

无论手术成功与否,他生与死都还给了上帝一个微笑,在他想象中完全女性的欲语还羞的微笑。

此生他唯一庆幸的,应该是在生命里有一个女子,陪他好奇,陪他欢笑,陪他疯狂。

 9 ) 我想说说格尔达

我觉得电影叫丹麦女孩看似主要讲的是小雀斑的故事,但是还有一个人我觉得她比主角精彩———格尔达。

话说我要先声明这里边的爱情太伟大,不是我等凡人可以轻易理解的,刚一开始我觉得格尔达好尼玛凶像个不善解人意的母老虎虽然觉得她有自己的风格却又夹杂了市井感所以对她有所反感,小雀斑则是迷人而又温柔体贴让人垂青。

结果看着看着这尼玛我观念就彻底颠覆了,格尔达在我心里变得是个不折不扣的伟大女性形象,让我佩服的虽不说是五体投地但也肃然起敬。

那才是真爱啊,是真的爱啊!!!

影片开始没有多久格尔达和丈夫深夜在街上游走时她用粗犷的嗓音高声一句He is the top one 当时就给我了一个so man的第一印象,甚至到后边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她早就超越了女汉子的级别形象。

格尔达和丈夫同为画家,自己的事业却远不如丈夫艾纳,艾纳帮她介绍关系却并没有起到任何帮助,这让格尔达的尊严受挫而乱发脾气,和丈夫的温柔相待产生很大对比,还有她和丈夫的生活细节中都让人觉得她太过强势,当她在给一个男人画肖像时几句对白便体现出了她的占有欲和征服欲。

和在当时我管是觉得像她这样的女人好作啊!!

当宴会上艾纳谈起他们相识相连的过程,和晚些在卧室和丈夫调情时,你便会发现格尔达是一个开放,野性,主动还有点风骚的人(此处褒义),我又在想这个女人还是挺有一套的而有一点嫉妒。

不过这里要插一句由于之前艾纳帮她做模特而出发了内心深处女性的一面,因此宴会结束那晚格尔达发现丈夫穿着自己的睡衣时,虽然开始有点惊讶但紧接着就是完美转换了男人模式来临幸艾纳,或许她当时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玩了一把情趣,但不管怎么说一般的女人可不会像她一样表现的如此自然大胆。

虽然我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女性到底是什么样的也不知这是否是与她身为一个艺术画家有关,但就我的人而言她应该是那种新女性。

后来质的飞跃开始了!!

艾纳扮演的莉莉形象给格尔达带来了灵感,从此她的事业如虹,而莉莉却将艾纳渐渐吞噬,先不提她是不是意识到了丈夫女性化的危机感,单论她给丈夫化妆教他女性动作和体态时,她就已经很前卫勇敢了。

不过当她第一次见到莉莉亲吻一个男人时,她看到的不是莉莉而是艾纳,她内心感到的是深深的背叛,她惊惶失措不知道到底发生了。

直到后来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小女人,她从没想过有一天事情会变成这样,她的心都要碎了她需要自己的丈夫回来,他没有选择离开或者放弃而是再一次维护自己的爱情,那时候我就觉得这女人太坚强,她对莉莉不离不弃,见到艾纳不能变成莉莉时的痛苦,而妥协,可她内心的痛苦又有谁能懂。

即便后来在法国追求者向她表态,可她还是对自己的丈夫忠诚度十足,虽然她内心明白那最后一丝希望其实也long gone了,但她艾纳在她的心里,对艾纳的爱是不变的。

也正因为如此,艾纳最终决定做变性手术时,她最终为了爱人而放手,内心却感觉自己像被人抛弃了一般,像是亲手送丈夫去了断头台一般痛苦。

而那之后她的爱不再仅仅是针对艾纳,也对莉莉,她的爱是对于这整个人的是对于这个陪伴她十年的人,她的爱不再是有边框的,只要自己的爱人快乐自己就会快乐。

或许她早就猜到了结局,所以每天都在努力强化身心,莉莉最终去世了,她哭的泣不成声,她坚持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他没有换来丈夫的回归也没有等来莉莉的重生。

但是她又如释重负,丝巾飞向天际时,她开心地笑了,因为她知道莉莉离去时是幸福的再也不需要有任何牵挂和遗憾了。

总之我的文笔不好,观察能力也极为有限,但是格尔达真的很让我感动。

她的内心经历了太多的起伏,面临了太多选择,而她都勇敢的去面对,最后还有个大大的成全。

格尔达是个美丽而又刚柔并存的女子。

 10 ) 《丹麦女孩》:一场男性的自我阉割之路(内含图片和剧透)

被推荐这部电影时说是一部真人改编同志片,看了一半以为是类似《美丽心灵》,《万物理论》那样伟大而坚忍的妻子通过不懈努力拯救才华横溢的丈夫于精神疾病/身体疾病的传记爱情片,看完之后感觉这是一场颇具美学感的性别探讨。

首先这不是一个关于同性恋的故事,如若这样,男主就不是lily(百合之意)而应该叫“Sissy”及“Nancy”(指气质阴柔的男同志)。

当艾纳第一次被发现穿着妻子的内衣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的异装出行约会男性,他渴望被他们注视,亲吻,抚摸,但却不是同性那种所以当知道他其实是艾纳之后,他是失望离去的。

他需要的是被异性当作妩媚妖娆的女性欣赏,

(在走出henrik家中时,他驻足三次,透过窗户看着无法辨别的自己内心os:天哪,我到底谁??

导演在内心变化上的细节处理)其次,这也不是一个关于生活压力大婚姻不幸等而导致精神分裂的故事,在影片开头频频出现的瓦埃勒的峡湾以及他和汉斯的故事都证明了莉莉的原生存在性,当然不要忽略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艾伯的父亲。

(影片中多次出现该画,瓦埃勒:莉莉孕育的地方啊!

父亲的形象对于一个尚处在性别认知过程中的孩子是有重要影响力的。

通过影片艾伯讲述父亲追打汉斯的行为时的眼神就可以看出艾伯对父亲或许有些怨恨,形成了一种假性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艾伯这个形象。

他开始小心翼翼的伪装自己身体上的性别,试图不被父亲或者说是伦理纲常所阉割。

弗洛依德阐述的阉割情结(或是俄狄浦斯情结),主体是说男性惧怕阉割,女性嫉妒拥有阳具的人,想要成为对立性别的自我,而艾纳可以具有一种反男性阉割情结,他并没有按照一般心理学路径那样发展,随着个体成长,精神和人格得到重建,阉割情结逐渐消失。

他始终无法丢弃自己人格上的性别,也迷恋于女性特质与女性本身,就已经能从他的举手投足间隐约感受到。

(风情万种,笑得花枝乱颤的他,作为女性也自愧不如!!

)此处再附上几张约翰尼德普扮演的有着异装癖艾德伍德,突然觉得这个伍德是纯爷们!

<图片23>一个身体上的两种性别的始终徘徊纠葛与无法融合的焦虑,然而本我终会逐渐觉醒,性压抑将被自我解放。

当莉莉真正意义上出现之后,便有种冲破世俗的快感。

道理和封建社会围屋里的裹脚女子为了反抗旧势力,追求真我,毅然扯掉那层囚禁了女性千百年的裹脚布的意义是一样的。

<图片24>(这一段私以为是影片一个小高潮,还有更精彩的画面,详见影片~艾纳突然来到乌拉的舞房,脱光衣服,窥视着自己男性的身体,无奈,愤怒,自厌自弃,然后对各种舞裙开始yy,莉莉呼之欲出,艾纳即将不复存在。

)<图片25>(这是个人觉得表现非常巧妙的一段,艾纳在巴黎找了一个舞女,模仿她女性姿态,真实的艾纳和透过镜子反射的舞女在一个画面上出现的时候,我分明看到的是莉莉的。

舞女即是他自己的映射。

)最后,对立性别主体长期遭遇压抑,只能以一种殉道式的结局找回被压抑的自我。

他选择进行生殖器阉割并建设一条女性阴道。

在艾纳最终完成涅槃重生成为莉莉之后,阉割究竟是成就了她还是毁灭了他,这个答案只有亲身经历的艾伯或者是莉莉才能解答吧。

但我想她是不后悔的,因为他本来就是莉莉,在有限的人生中,怎么能不做回自己!

<图片26>

《丹麦女孩》短评

记忆点少的可怜

3分钟前
  • Säger
  • 较差

雀斑女装美如画,戈尔达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媚眼如丝,真是每一幅都漂亮得勾魂摄魄,难怪在装饰主义盛行的巴黎会成为一代名家

4分钟前
  • Amberose
  • 力荐

太过了。还有就是打架一定爬也要爬到一个类似舞台上去打,看到这种情节设置就自动减一星。

8分钟前
  • 帕拉
  • 较差

虽然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但其实讲的是两个人的故事,或许Greta具有更多可以挖掘的性格复杂性。不太喜欢结局的处理,小雀斑演技还行,但颜值被BenWhishaw秒了。

13分钟前
  • 云童
  • 还行

TH已经成恶意煽情的同义词了吧,太讨厌他了。没想象中烂,但剧本真是差得可以,人物情节全都理想化,接近无病呻吟。雀斑不行,AV确实拿出了学院奖级别的水准,Gerda和Einer在一起时展现出性格中男性化的一面,后来面对Lili却尽显女性脆弱,这组微妙对比非常喜欢。

18分钟前
  • Lycidas
  • 较差

又是一个先写预告片脚本再写剧本的典范。拍得太保守。为小雀斑演技加一颗星。

19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推荐

“我这辈子喜欢的人没几个,而你占了两个。”莉莉·艾尔伯,就像河流一样的名字……拥有好题材、却拍得走马观花的平庸之作,情绪点毫无防备的全被冲淡。角色总哭,不算好演技。“你让我美丽和坚强,我怎么配得到这样的爱。”

24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剧本并不好,原本应该丰富的内容被搞成了一幅潦草的流水账,人物扁平没有深度导致男主看起来非常自私而又在歌颂女性的无条件付出也非常卑鄙。纯吃题材的红利。小雀斑表现得一般,坎妹这个肤色特别不适合金发。2.5.

29分钟前
  • 薄荷清柚
  • 还行

“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是谁,只有我们自己能决定自己的样子。”——《我的丹麦少女时代》

32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特别好!

35分钟前
  • 艾小玛
  • 推荐

Tom Hooper那股装腔作势的工整实在乏味 Alicia Vikander放女主部门毫无竞争力 对于转女配骗奖这种行为表示强烈谴责

40分钟前
  • 凹凸
  • 较差

剧情另类略带荒谬,却真真实实的把世界上首位变性人士生平故事讲述的几近完美,三分只是因为此类题材不合我口味。另外,之前对“埃迪·雷德梅恩”并不熟悉,看过《丹麦女孩》之后对此人精湛的演技感到惊艳,眼神、动作、神态语气都不像是一个对着摄像机下表演的演员,小雀斑不愧为奥斯卡最佳男主。

42分钟前
  • 听说桐岛要退部
  • 还行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43分钟前
  • 杀手的小学同学
  • 还行

好感动。每个勇于做自己的人都值得敬佩。风景和配乐都沉稳优美。

47分钟前
  • Iron
  • 力荐

各种不喜欢,故事不耐看,小雀斑演得。。。好娘,相比之下更喜欢女主。

52分钟前
  • yangbin
  • 较差

一个人纤细、敏感、孱弱却又一意孤行,在不合适的时代是极容易死去的。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在无人响应的环境内,把自我放到无限大,这个自我也是极其容易死去的。我看见好奇心、善良,包容与疯狂。那个说会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的人,到底还是任性的死了。

54分钟前
  • 此号废弃
  • 力荐

摄影、配乐、本喵各占一星

5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怎么说呢,和卡罗尔一样大概三四星之间吧。这部的情感和情节都比卡罗尔更丰富,但是推动起来太赶了,很多地方不够细腻。但是演员演得又太好,女主的光芒甚至更胜,情感的层次把握真的很棒。总的来说我真的比较喜欢这部。。或许百合的点我还是get不到吧。。。

58分钟前
  • 解夏。
  • 推荐

看了一半不到实在看不下去了,一直犯恶心。倒不是反感变性,不管天性使然还是造化弄人,理当获得尊重,但那是我不想了解的次元,更不用提那张霍金脸……要真觉得美到不行就一定是我自己病了。

1小时前
  • 過期貓糧
  • 还行

太喜欢格尔达

1小时前
  • 汪见殊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