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寥寥无几的豆瓣评论中,我猛然发现评论最多的竟然是皮克斯的动画电影,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我的确还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当《玩具总动员》成为一个标志的时候,所有皮克斯的作品,都会被翻译成“总动员”。
当皮克斯若有所思的为技术威胁论而担忧的时候《怪物电力公司》,当皮克斯担忧起这个已经步入中年的人类社会能否战胜自己的“中年危机”的时候《超人总动员》,老辣的迪斯尼们还是没有忘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愫梦想与希望。
而这个看似永恒的主题,在《料理鼠王》中被给与无限放大。
这个叫做雷米的小家伙是个人人喊打的四害之一:老鼠,但这个老鼠并不是一般的老鼠,而是一个对于料理有着极高天赋和造诣的神鼠。
在这里,说个题外话,很佩服雷米的老爸,也很佩服组织如此有序的老鼠社会,有着极强的分工和团队意识,估计,正是因为极强的团队意识,这个家族能在巴黎如此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看来,皮克斯的隐喻颇深啊。
言归正传,当这个老鼠,并没有被一再的拟人化,或者生活在一个人和鼠语言相通的环境中,而是将背景安置在一个被道德伦理正常接收的环境中,即老鼠就是老鼠,人就是人,鼠怕人,人捕鼠。
不过,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合理“的安排既增加了戏剧的张力,又为老鼠在头发中控制食神之子打下了一个坚实的伏笔。
(不过,厨房中的老鼠在头发中,也算合情合理)。
勇气,希望,梦想和爱,这四种东西,可以解释,为什么会让人类将自己的文明繁衍了数千年之久的。
也许,当哪位刻薄的美食评论家,吃到雷米,给他带来的炒蔬菜的时候,他吃到不仅仅是食物,而是世间所有美好的味道与同一时间绽放的美妙与奇特。
当我们放弃功利,放弃世俗,放弃偏见,放弃我们所有后天所得来的厌恶与鄙夷,回到最原始的自我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碰触我们所认为的功利的美好。
很具有讽刺意味?
不是吗?
诚然,皮克斯对于人物的刻画,没有脱离动画的范畴,所有的角色都模块化,但这并不妨碍这部对于人物刻画的深刻,模块化并不代表不深刻,正如细节中所展示的,那位在幽暗的房间中写评论的美食家,高贵却刻薄,在偌大的房间中,孤独着写着自己的评论。
而佣人的胆怯和略微的驼背,无不显示着他的位高权重,当然,曲高和寡和寂寞难耐是成正比的,这也是,最后雷米用一个并不正式的炒蔬菜赢得他的赞誉的根本。
这个,看似普通的雅俗共赏的动画长篇,不愧为皮克斯的巅峰之作,比起程序化的灰姑娘和小人物大结局的公式电影,给人的冲击更为巨大。
也许,我就是最后在LA RATATOUILLE门口等待的人一样,需要雷米的食物,给我并不真实的真实一个强有力的冲击与荡涤
这部电影讲一只老鼠为追求自己的美食梦想最后化身为厨房大神的故事,打破了人们总觉得老鼠和厨房是两个矛盾体的惯性思维。
这个故事是多么的现实,不会下厨的林奎尼只能端盘子,有名的餐厅因为有了老鼠最终关门,美食家因为写了匪夷所思的话而失业。
它并没有出现王子变青蛙,众人捧厨王的奇迹,这一切是多么的真实,这让我们很容易在影片中寻找自己,因为皮克斯在讲故事的同时还在故事背后展现了真实的世界。
皮克斯最美的就是他让每部影片都充满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不论这些情感是在动物和怪物身上表现的。
我是一粒种子平凡但有无限的可能嗅觉灵敏厨艺非凡但 我不懂得生存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处在边缘不伦不类没有认可没有理解雨水颇丰但没有给我养分抛弃至死
影片想传达的是对于艺术的一种理想化的设想,认为艺术是能够跨越甚至打破阶级的。
雷米在影片前段一直为之挣扎的难题自己身为一个非人(无产阶级),想要通过烹饪(艺术创作)成为一个人(资产阶级),但它所看到的关于鼠群与人类的现实让它意识到它一个老鼠(无产)是不可能成为人(资产)的,于是雷米选择的第三条路,即两者都不做,而是成为一只创造艺术的老鼠(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无产阶级)。
因此在这里并非是无产阶级被腐化为资产阶级,而是艺术打破了两者的壁垒,至于打破两者界限的方式在美食家雨果品尝食物的那段表现了出来,一个(带有无产阶级性质)的老鼠创造出了一道使他会想起童年美好时光的绝美菜肴,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是不包含任何政治与阶级性的,也就让雨果在审视雷米时,不再将其当成一只老鼠,而当成一个艺术家,因而阶级的分界就此消失,但也仅仅是在艺术层面上,现实中的阶级分化仍是存在的(饭店被发现有鼠患后被迫关门)。
因此影片想要传达的的确是一种理想主义式的愿景,但同时也隐晦地暗示了在巴黎,鼠与人的分界是永远存在的
Youtube上Schaffrilias Production的全片review基本上是全网最佳,很多内容我没办法讲的更好,建议去看原视频。
皮克斯is at its best when it is NOT trying to玩啥高概念(是的我就是在说overly philosophical 以至于storytellling做的相对较差的头脑特工队和Soul)不是说动画长篇不应该做得复杂深刻,而是说story telling应该在make you think和make you feel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平衡。
Ratatoullie之所以是皮克斯最佳因为它把很多关于艺术创作的重要命题藏在“老鼠想要在高级美食餐厅cook”这样一个小孩子可以enjoy的简单故事里。
Remy代表的是一个outsider,一个underdog(or rather underrat lol),他有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那个innate desire to create,即作为艺术创作者旺盛的创作欲。
电影里给了一个非常简洁的image来描述这个概念:
把两种不同的东西以新鲜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东西,that is called creation. 而这种源源不断的创作欲望才是每一次Remy做出重要决定的动力。
Skinner是一个sell-out,把艺术出卖给商业的人(except那都是不是他自己的艺术),所以他是电影的里的反派和丑角。
Chef Gausteu是Remy的inspiration,他的名言就是那句“anyone can cook (ie anyone can create art)”,Remy是证明他这句话的“人”,Coulette是他的follower,Anton Ego就是那个ultimate contrarian,是the only one in this town who has perspective,也是不相信这句话的人。
所以故事最后的大冲突要由Remy和Ego的正面对决来resolve. Ego taste food的画面is one of the best 30 seconds in cinema. 这个succint yet precise的场面概括了电影的全部内容Art is to perceive not to judge. I am not a buyer for happy ending, but I totally bought it in this case. 这个电影最后总能fill people with inextricable wholesomeness. 配合“Le Festin”和巴黎漂亮的夜景,It makes you happy to be alive and wanna enjoy life as it is. Anton Ego的评论值得全文背诵:"In many ways, the work of a critic is easy. We risk very little, yet we enjoy a position of those who offer up their work and themselves to our judgment. We thrive on negative criticism, which is fun to write and to read, but the bitter truths that we critics must face is that in the grand scheme of things, the average piece of junk is probably more meaningful than our criticism designating it so. But there are times when a critic truly risks something, and that is in the discovery and the defense of the new. The world is often unkind to new talent, new creations, the new needs friends. Last night, I experienced something new, an extraordinary meal from a singularly unexpected source. To say that both the meal and its maker challenged my preconceptions about fine cooking is a gross understatement. They have rocked me to my core. In the past, I have made no secret of my disdain for Chef Gausteau's famous motto: anyone can cook, but I realize only now do I truly understand what he meant. Not everyone can become a great artist, but a great artisit can come from anywhere. It is difficult to imagine more humble origins than those of the genius now cooking at Gausteu's who is, in this critic's opinion, nothing less than the finest chef in France. I will returning to Gausteau's soon, hungry for more."
无论老鼠进了厨房,还是厨房进了老鼠,都是死路一条。
不过命运就是这么残酷:一个伟大厨师的心,偏偏长在了一只老鼠的身体里。
《鼠王料理》(RATATOUILLE)的主角叫雷米,一只蓝色的法国小老鼠,它是天生的美食家,对食物的色香味有天赋的敏感,能鉴别出每种调味品的原料。
它的族人有垃圾吃就很满足,它对食物却决不苟且,整日琢磨别出心裁的烹饪方式。
它相信,即使一朵蘑菇,做好了,也可以是超凡脱俗的。
可惜他的才华仅限于为族人鉴别食物中的老鼠药,直到命运把他从巴黎下水道带到了古思托餐厅——一家正逐渐没落的五星级法国餐厅。
死去的餐厅创始人古斯托是雷米的精神偶像,他曾经有句名言,“人人都是厨神”。
Pixar喜欢讲这样的故事,年轻人身为下贱,心比天高,要怎么追随自己内心的激情与创造力,而不被家庭的期待、社会的偏见与阻力一棒子打死?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前提:一只老鼠想当厨师,它有天赋,但这只会让它进入一个完全敌对的环境,因为它是在以一种世人并不希望的方式表达自己。
我想很多人知道这是种什么感觉。
”一部动画片做到聪明、有趣、漂亮,大人小孩都爱看,已经很不容易,导演布拉德•伯特却喜欢在童话里探讨严肃的人生问题,就像他上一部片子《超人总动员》,讲的也是天赋异禀不容于世的悲哀。
难得的是,他的片子在吸引成年人的情感与智慧之中,并不失顽童的天真和淘气。
《纽约时报》对他赞誉有加,说他是动画界的库布里克——他不强加笑料,不故作戏剧化,不过分矫饰颜色,简简单单一个故事,却在不经意间让你悲喜交集。
Pixar的精神领袖约翰•拉斯特则这样评价《鼠王料理》,“它的幽默、复杂与情感深度,是Pixar以前从未达到过的。
”与计算机动画一贯的尖锐和真实感不同,布拉德•伯特的总体风格偏向柔和,他喜欢圆圆的,阴影柔和的造型,但他没打算过分美化雷米的形象。
在接手《料理鼠王》之前,他的同事们原本打算加重雷米的“人性”,而淡化它的“鼠性”,让它们两腿走路,尾巴变短,就像穿红内裤,戴白手套的米老鼠前辈一样。
但布拉德•伯特非要反其道而行,他把雷米们的尾巴加长,让它们四腿爬行,毛色晦暗,只只“鼠”的货真价实。
一条鱼要设计的可爱很简单,但一只垃圾堆里长大的老鼠就另当别论了。
所以,Pixar的工作室里养了一窝小白鼠,动画师随时观察它们怎么动,怎么爬,怎么嗅,怎么伸展,怎么缩成球状,胡须如何抽搐,尾巴如何甩的嗖嗖有声……他们发现老鼠的身体十分神奇,骨架极小且灵活,能做出许多极端弹性的动作,穿过比身体小很多的洞,仅仅这一点特性就在故事里引发了很多有趣的细节,尤其在追逐场面里。
第一次看到雷米粉红色的半透明鼻子,一双小手从灰毛茸茸的袖子里伸出去,在食物之间摸来擦去,你也许会觉得恶心。
但看久了,你会发现它如此懂得表达,谦恭的一点头、法国式的一耸肩,声音里有压抑不住的激情,是难得可爱且有灵魂的动物。
当然,为了这只小老鼠的灵魂可信,Pixar的动画师在它脸上安排了160多个独立控制点,全身毛发则有3万个控制点可以调节。
不过,雷米不是典型的迪斯尼式小可爱,它的“人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学来的,就像它偷偷学人类用两条后腿直立行走。
布拉德•伯特说,“我喜欢雷米这个角色,因为它的不安分。
它是所有老鼠中最瘦的一个,就因为想法太多,总渴望生命中能多一些什么。
”但凡涉及食物的动画片,都不忘拿食物作惹笑的卖点,像《美丽城三重奏》不断拿法国人的田鸡和美国人的汉堡开玩笑,《麦兜》里的纸包鸡、鸡包纸让人又好笑又心酸,但《鼠王料理》中,布拉德•伯特却是认认真真做起法国菜来。
淡黄的柠檬,鲜绿的蚕豆,连半个洋葱的莹莹紫光,都让人舌底生津、食指大动。
不过,就技术角度而言,哪怕一小截法式面包里的馅,一罐肉汤的热气氤氲,一根葱滑下刀刃的姿态,都有一大堆难题要解决,做起来并不比长毛的动物简单。
因为人眼对于这些日常食品过于熟悉,一点点出入都引起视觉上的怀疑,破坏食物的真实感。
像面包看上去必须有一种重量感,烘制面包时必须形成孔状气泡才会显得又松又软,面包皮必须又薄又脆。
人眼对绿色阴影很敏感,所以绿色蔬菜的透明度调起来就很复杂。
在计算机动画中,液体的模拟一直是难题,厨房里一些浓稠,运动缓慢的液体,比如红酒、肉汤,调味汁,模拟起来就有很多讲究。
大锅里的肉汤和勺子里的酱汁,要动起来就需要开发不同的模拟程序。
布拉德•伯特说自己是典型的美国人,饭前沙拉饭后甜点就算盛餐了,对美食其实没什么热情,法国人这样把生命浪费在吃喝上真不可理喻。
但他是完美主义者,不理解归不理解,《料理鼠王》对法国美食文化的表现却是忠实的,连葡萄酒的上酒程序也完全按法国人的规矩来。
他带着一干动画师飞到巴黎,一家家好餐厅吃过来,在全世界最具创造力的厨房里欣赏美食的烹制过程,包括Guy Savoy、Le Train Bleu、Taillevent、La Tour d’Argent,都是法国的百年老餐馆。
另外,就在距离Pixar加州总部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号称美国最好的法国餐厅French Laundry。
主厨是美食界的传奇人物托马斯.凯勒,他亲自担任了《鼠王料理》的顾问,并收了制片人做学徒,教他一个好厨师应该如何以外科手术医生的精确度切洋葱,以情人的甜蜜劲儿搅汤,以艺术家的自豪感拿煎锅,好像手里握着的不是鸡蛋乳酪,而是调色板小提琴。
托马斯.凯勒认为,一个伟大的厨房,感觉和气氛很重要,厨师们在厨房中忙活时,最高境界就该像跳舞一样,漂亮欢快。
所以我们第一次在片中看到古斯托的厨房,厨师们虽然忙的一塌糊涂,脚步里却都有华尔兹的舞意,而后来小雷米躲在餐厅小工林贵尼的厨师帽里指挥做菜时,神情姿态不像厨师,倒像乐队指挥。
“在French Laundry这样的餐厅里,有很多难以想象的细节和秘密,但最重要的是厨师对于食物的感情,这与PIXAR的动画师们对动画的感情是相通的。
”除了厨房戏之外,《料理鼠王》里还有几场非常搞笑的追逐和打斗戏,坏蛋大厨与雷米的那场惊心动魄的街头追逐战简直有《龙胆虎威》的味道。
灯光追随着它的双脚,空间不断的分割,随着轻快的小提琴曲,新的世界一一打开,迅速掠过,我们随着它摔到地上,躲入桌底,越过地缝,沿下水道的水管一路向上爬……这大概也是我们第一次从一只老鼠的视角看巴黎。
有评论者说,《鼠王料理》中的巴黎夜景是CGI技术有史以来创造的最复杂华丽的视觉场景:雾蒙蒙的巴黎街头,星星碎碎的城市灯火,明黄色的埃菲尔铁塔,天空的颜色变幻莫定,古思托厨房里的灯光透着暖意……雷米在林贵尼的小破公寓里度过的第一个夜晚,就是卧在窗台上一只烤箱棉布手套中,正对着埃菲尔铁塔和巴黎的灯火,叹息着入睡。
还有哪里比巴黎更适合做梦呢?
不过,计算机做出来的东西往往过于干净完美,缺少历史感,而巴黎的魅力正在于它的藏污纳垢,脚下每一寸地都是一段历史的叠加,一小块墙角裂缝或某个隐蔽的角落都能叫你回到过去。
所以,动画师们在计算机中再造巴黎时,并非如实复制一个数字版的巴黎,而是花更多心思捕捉巴黎真实的气氛,住在那个城市里的感觉。
布拉德•伯特很欣赏漫画家Al Hirschfeld,他笔下的名人虽然经过了夸张的变形,但脸上神情往往比本尊更像,Pixar的目标也一向是如此。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险恶的美食评论家Ego,实在是片中最精彩的配角,有点像蒂姆.伯顿木偶剧中的僵尸。
他空旷阴沉的书房是一个巨大棺材的形状,喻示意他的与世隔绝,很有狄更斯小说的况味。
他的刻毒评论气死了古斯托,最终却被雷米的一道RATATOUILL(一种法国田园风味的炖菜,食材都是茄子、西红柿、青椒、南瓜等便宜货)征服。
《Slate》的一个影评人称看《鼠王料理》看到哽咽,倒不是被剧情感动,而是因为看到了创作者在影片每个细节中投入的激情,从新切蔬菜上的水珠、法式铜锅上的刮痕,厨房里烟熏火燎的痕迹,到厨师围裙上沾着的旧浆汁,还有些细节相当可爱,像雷米吃葡萄时,并非塞到嘴中举案大嚼,而是斜靠在舒适的沙发上,将一颗葡萄抿成高酒杯的形状,那样陶醉的神情可见对食物是真心的喜爱。
在这样的世界里,你会乐意相信,一只可爱的小老鼠是可以为你洗手做羹汤的。
法国佬一说世间美味在法国,中国老饕就笑了。
不就是一道时令蔬菜杂烩么,搞得像真的一样,君不见咱家的燕窝鲍汁翠盖排翅还未登场,用一百只鸡酿一道茄子的排场早教你目瞪口呆,还敢拿 Ratatouille 来忽悠人?
***看这片片之前,有两样我非常好奇,第一是,作为关键词的 Ratatouille 究竟是何等美食?
第二是,平面媒体如何让我这异国的观众也认同 Ratatouille 的美味?
作为深受中华小当家熏陶的小朋友之一,脑袋里经典的美食对决无非如下场景:某月黑风高之夜两条BH的黑影凝立于房顶,刀光如水四野无人,良久,一个声音道,“我们用豆腐决斗吧!
”——试想那样的噱头里如果掺进了“鹅肝松露臧红花迷迭香薰衣草”这些奇异词汇,即便注脚再详细,隔了半个地球的我们依旧会看的云里雾里,味同嚼蜡呢。
google了一把“Ratatouille”,在众多版本的protocol 里还真的找到了英文官方和中国票友的菜谱。
最后发现,读菜谱还不如读Ego的表情呢,一叉菜刚入口,那个僵尸一样的黑暗料理帮帮主面孔立即就发亮了,于是你看到了童年时自家厨房里明亮氲氤的灯火,想到母亲灶头上飘散开熟悉的香气,以及口里弥漫的温暖醉人的滋味——还需要解释么?
在一支钢笔落地的瞬间,你知道了 Ratatouille 的味道。
原来无须山珍海味,在打出家乡牌的美食家厨房里,Ratatouille 就是北方孩子心心念念的一道地三鲜,抑或南方孩子记忆里那碗荠菜豆腐羹。
窃以为整个片片里最可爱的家伙其实是那用手指抹干净盘子里残余酱汁的Ego,在做完一通碎碎念之后他立即扔了酸文假醋的面具,回家一心享受他的more surprise,这个,是标准的赤子情怀。
——看着秋风渐起,记得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今朝,或许有个Ego般的老饕忽地就想起了家乡灶头间的一碗鲈鱼蒓菜羹来,于是扔了官帽,说一句“人就要活得自在”,然后回家~是了,对于这位青史留名张季鹰大人而言,那碗鲈鱼蒓菜羹,就是 Ratatouille 。
附:Ratatouille英文官方菜谱http://www.pixarplanet.com/forums/viewtopic.php?p=56753&sid=31ac6b799af9dc078360d7417429572c
这是个有关勇气、打破常规、相信自己、打破偏见以及亲情的电影,里面有很多台词都很有哲理,看似说的是老鼠烹饪,其实说的是每个不被肯定的平凡人做的不平凡的事。
整个电影的色调很有特色,就像油画一样。
小时候看的时候只觉得老鼠很可爱,很厉害,它爸爸好烦人。
现在发现其实都没有错,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创新派,保守派让大多数的老鼠免于灾难,而整个群体的进步,靠的也是无数创新派的努力,这是和谐的,并非冲突的。
这是我第一百部在大银幕上观看的电影拷贝,纯属巧合,本来这个位子是想留给之前的《太阳》或者之后的《色,戒》的。
其实换做它来纪念也很不错,一来我很喜欢看动画片,二来我很喜欢皮克斯。
更何况,这部片子确实挺好,我原先甚至不认为会有《大闹天宫》之外的动画长片还可以得到我的五星的(当然了,如果是十分制的话,我不会给它吝啬的满分)。
说来惭愧,距离上一次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竟隔了三月有余。
以至于刚进影厅坐下时,我一时还无法适应配字幕听原音的观影方式,还好很快就找回了感觉。
之所以想看这部片子,就是冲着IMDb上8.4的高分,在动画长片的排名上仅次于《千与千寻》。
直到片子放了有三分之二的时候,我都无法找出它比起皮克斯以往的片子好在哪里,撇开技术层面(皮克斯的技术流主要在短片中展示,长片的技术再出彩也只是为故事服务),故事讲得平平呀。
哈哈,片子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渐入佳境了。
当看到“美食总动员”的片名时,厨艺?
当看到围绕遗嘱展开的阴谋时,复仇?
当看到林奎尼一举成名时,励志?
当看到俩人深情的激吻时,爱情?
当看到雷米和林奎尼出现龃龉时,背叛?
一个又一个关于本片可能的主题词在我的脑子里展开,不,都不是,这样的主题不足以换来那么高的口碑。
它的主题词在那个挑剔的美食评论家返老还童的那一刻才出现,这个词就是:理解。
我也因此而理解了为什么要用美食家赞美的那道美食Ratatouille来作为片名。
对,就是理解。
因为理解,雷米和林奎尼才和好如初;因为理解,她才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因为理解,老爸带着家族来为雷米帮忙;因为理解,美食家写出了绝笔的评论。
而他们的理解都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Anyone can cook。
当这个理念在片头出现时,也许还感觉只是一句广告语;当这个理念在片中出现时,也许还感觉只是一个线索链;当这个理念在片尾出现时,它就是本片主题之所在。
如果仅仅只是“理解”,本片的杀伤力不至于如此之大,它更大的杀伤力可以从片名里挖掘,原名前已述及,这里要说的不是“料理鼠王”这个看着很酷其实文不对题的译名,而是延承“总动员”系列而来的“美食总动员”之名。
“总动员”在中国基本上就是皮克斯动画的代名词了,从玩具、虫虫、怪物、海底、超人、汽车到美食,皮克斯动画的主角第一次由“非人”独领风骚变成了人与动物平分秋色,第一次由人所不能触及的世界回到了人间。
说得更白一点,皮克斯这个沉浸在梦幻世界里的动画工厂第一次让动画真正融入了现实世界,动画不再是现实生活的理想化,不再是芸芸众生的造梦机。
这个故事是如此地现实,不会下厨的林奎尼最终只能端盘子,没有出现青蛙变王子的奇迹;名餐馆因为有了人人喊打的老鼠最终只能关门,没有出现大家把老鼠大厨奉为明星的奇迹;美食家因为写了篇匪夷所思的评论最终只能失业,没有出现众人追捧那道美食的奇迹。
这个故事里的一切都是按照活生生的现实在运作,如果把老鼠大厨的角色换成一个天才白痴,那么这个故事里的一切都可能在现实中发生。
观众想在以往皮克斯乃至好莱坞动画里看到的那些在童话、幻想、夸张的某个拟人世界中所展现的不合常理不符逻辑天马行空叹为观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本片已经不再是主旋律。
正直、勇敢、善良这些好莱坞动画一贯弘扬的普世价值观在本片也没有大力体现。
这个故事所要讲的,就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应该如何相互理解。
所以本片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那个美食家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时候,一个本来是故事里最不招人待见的家伙一下子显得那么的和蔼可亲。
值得一提的是,给美食家配音的是宝刀未老的Peter O'Toole,那一口纯正的法式英语说得真是优雅极了,使角色的魅力倍增形象也入木三分。
当他在理解了美食真谛的同时,我们也理解了他。
“理解”,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词汇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就是如此的重要。
接着想说点与电影相关的事儿。
曾经有人问过我为什么喜欢看大银幕上的电影,我给出的回答是,我喜欢大银幕上的那种画面的颗粒感。
对,这就是答案,这就是我要进电影院的答案。
这种因为不细腻所带来的质感反而有一种更真实的感觉,对于本片,则是有些画面看起来就像实拍的一样。
而在电影院看电影的魅力也决不止于它的音效和它的画质,其实电影院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那种黑暗的空气里观众的脸廓,那种迷漫着爆米花的香味,那种观影时的同呼吸共命运。
回到电影。
在影片的结尾皮克斯破天荒的秀了一把2D,配合本片的风格,也是很欧式和爵士味十足的画风,手法老到。
影片放完,灯光亮起,观众起身,我静静的坐在那里,回味着一种无法言状的美妙感觉,随着皮克斯那盏小台灯的熄灭,最后一个离去。
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打开FM91.5,播出的正好就是本片的几段对白,欣欣然,睡去。
来了!
来了!!
终于来了!!!
2007年个人最期待的作品——皮克斯公司动画长片《Ratatouille/料理鼠王》!!!
从看完第一款预告片开始,本人就很没出息的每天流着口水一遍一遍的看电影海报。
等到电影试映后,铺天盖地的表扬和赞美更将我的欲望挑到极限!
当得知这么优秀的作品竟无缘于大陆影院,我差点没背过气去——该死的大陆审查局!
等啊……等啊……等啊……等……终于看到完整版本了,虽是枪版,并且字幕翻译得一塌糊涂,完全没有体现出皮克斯公司出神入化的动画技术,我仍被剧情吸引,感动到不行。
这才叫动画,这才叫杰作!!!
对蜘蛛侠3和加勒比3的失望一扫而光。
果然还是皮克斯最不会让人失望!!!
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等着DVD上市,赶紧收入囊中,永久珍藏!
毕竟这可是今年各方面评价和打分最高的电影,甚至可以说已经“提前拿到奥斯卡小金人”。
很喜欢美食类的电影,但对这些小老鼠实在爱不起来。
他说看部动画片,于是我想起这部一直没看过但评价甚高的电影。在原来的店老板第一次知道男主可能是他成功事业绊脚石时,觉得他好可爱又好可怜;当评论家终于吃到料理鼠王的作品时,他回到童年的失神让我觉得既好笑又感动。对白诗意,情节复杂,立意堪称纯洁高尚。就剪辑节奏有点不自然,台湾配音小怪。
也就是还行。
你能理解当我听到谢娜的声音说出夫妻肺片的感受吗
要不是粤语配音,我就不连这个分都不想给了
配乐更棒
【A】皮克斯能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真的是这个星球上最会讲故事的动画公司了。无论从故事内核还是故事外在上面的技术配合都让其他动画电影望其项背。尤其是画面技术,皮克斯非常精妙的把握好了真实感与想象力之间的界限,让画面上的巴黎景色生动而又富有美感。镜头设计也是妙绝,好几场镜头运动是只能存在于动画这种艺术载体里的。也只有动画,才能向我们展现出如此超凡脱俗的故事啊。
大一英语课~印象深刻哇...
不错
有意思
进走偏锋的「英雄不问出处」类型,当然也更加趋向于某种启蒙政治正确的教育,与现实毫无意义可言。
密集动物恐惧症……
流水线工艺,鼠子还是可爱的
料理鼠王
我接受不了一只这么写实的老鼠出现在厨房里
打发时间的一部片子,从开头就能猜出结局
11年前我还看不懂啊。关于灵性,关于天命,关于价值的本质和身份倒错。与原生家庭和解,与社会身份和解,打破阶层与刻板印象,拥抱平等与爱。多么杰出。
刻板的反派,毫无进步的废柴男主,生硬的说教,流水的剧情。见怪不怪地,女主又一次沦为崇拜和奉献的陪衬品。大失所望。
不喜歡囉
老鼠真可爱,可是出于卫生考虑我绝对不会吃它做的食物,就算它的手洗得再干净也还是会有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