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给出了比较客观的两种观点。
但是主要来说,世界主要史学界都是比较认同是苏军故意不援助(无论是军事上不愿付出过大代价,还是政治上希望德军消灭波兰反苏力量)。。。
主要来说,毛子(沙俄,苏联,俄罗斯)200年来,只干两种事情,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8E%E6%B2%99%E8%B5%B7%E4%B9%89华沙起义(波兰语:Powstanie Warszawski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家乡军(波兰语:Armia Krajowa)反抗德国占领军等轴心国家的战役,政治上的目的则解放华沙,使流亡政府波兰地下国彰显波兰主权来而不是苏联扶持接管波兰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
[6]这场战役是在1944年8月1日开始的,是苏联卢布林–布列斯特攻势中全国性的计划暴风雪行动的一部分。
波兰家乡军的的这次起义被安排在与苏联红军配合到达华沙的东部郊区和迫使德军撤离。
[7]然而,苏联却突然停止了行动,使得德军重振旗鼓,替苏联剿灭波兰在华沙的抵抗军。
50,000波兰家乡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军投降。
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
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
这场单一的军事行动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抵抗运动中最大的一起。
[8]虽然华沙起义和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经常被人混淆,但是这两个事件是没有关系的。
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是在1943年4月19日爆发,比华沙起义早一年。
而且,这两个事件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华沙的犹太人的目的是宁愿死在华沙,而不去集中营,所以他们在还有能力时抵抗纳粹德国。
虽然苏联红军早在1944年7月29日就已经达到维斯瓦河的东岸,但他们没有向波兰地下军提供任何帮助。
因为斯大林是反波兰流亡政府的。
然而苏军元帅朱可夫声称,“苏军部队确曾尽了力所能及的一切来援助起义者”,波兰方面事先未通知苏联红军和已经亲苏的波兰军队,起义后,斯大林命令“给布尔—科马罗夫斯基派去两名伞兵军官,以便取得联系和协调行动,然而(起义领袖)布尔—科马罗夫斯基却不愿接待他们。
”[9]波兰地下军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
结果85%的地方都被毁坏。
直到1945年1月17日苏军才进入华沙。
最近,民众火气比较大,张口闭口就是灭阿三、平TW、打航母、多造壮阳的蛋蛋,网络上一片踏平地球之势。
这个片子拍的很精彩、很残酷、很艺术、很讲究。
背景是一群美丽绽放的大好青年卷进了1944年的以失败告终的华沙起义。
影片开始部分,除了纳粹对波兰工人的欺凌,一群华沙青年的日常还是有很多开心和浪漫,整个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然后,德国人要撤了,苏联人要来了,波兰抵抗组织决定搞一次起义,赶在苏联人之前控制华沙。
然后一帮浪漫青年就积极踊跃报名参加了起义,也准备为了祖国和人民,大干一番。
结果,立即就见识了战争的残酷、德国职业军人的杀人手段和朋友亲人爱人的各种死法,战争原来一点都不好玩。
本片对战场残酷的表现非常出色,个人觉得超越了《拯救大兵瑞恩》的诺曼底登陆片段,超越了《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屠杀片段,更超越了《敦刻尔克》的牺牲片段。
战场上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的各种瞬间毁灭和惨状,影片拍得很血腥很细致。
影片在今日繁华的华沙夜景中结束,也是告诉观众,战争,真的很残酷。
《浴血華沙》和《華沙間諜》這兩部電影要連在一起看。
前者為紀念華沙起義70周年而拍攝。
電影宏覌上打動人心的是華沙起義本身發生在納粹即將覆亡的1944年8月1日,蘇軍在蘇聯戰場已取得決定性勝利,一路進攻德軍已扺華沙城下,此時,波蘭流亡政府命令反抗軍起義,卻遭到德軍血洗,戰死20多萬,華沙城85%夷為平地,而蘇軍隔河覌望,63天,拒施援手。
波蘭再次領略了蘇俄之邪惡。
的確,對西方而言,二戰伊始,便是蘇德瓜分波蘭,並且蘇軍的殘忍所犯下的戰爭罪行,不壓于納粹,納粹是種族滅絕,蘇俄是國族滅絕,瓜分波蘭後,蘇軍將波蘭2萬多軍官和知識分子集體屠殺于卡廷森林,且拒不承認,直到蘇俄解體,葉利欽時代檔案解密,卡廷慘案才得以曝光,布爾什維克的邪惡和納粹對比,不遑多讓!
正因為如此,波蘭在英國的流亡政府在面臨納粹戰略上行將就木之際,命令國內反抗軍起義,策應蘇軍對德國的進攻,是希望首都的主導權不要淪入蘇俄之手,然而,這樣的小算盤在冷酷的紅軍面前碎裂成泥,斯大林命令扺達波蘭城下維蘇瓦河畔的蘇軍停止進攻,借德軍之手滅掉不信共產主義的波蘭流亡政府軍隊。
并在戰後扶持共產政權控制波蘭乃至整個東歐,甚至成立華沙條約國軍事集團,和西方民主社會冷戰熱戰,波蘭和東歐陷于萬劫不復,直到1990年,蘇俄解體後,波蘭團結工會領導的民主政權經選舉上臺,50年後,在英國的波蘭流亡政府將波蘭總統旗、國璽、總統印、總統綬帶、1935年憲法正本這些波蘭共和國法統象徵送回波蘭,交給民選政府,宣告流亡政府完成使命。
而《華沙間諜》則是反應蘇德瓜分波蘭時,波蘭政府如何流落英國,國家銀行諸備如何輾轉萬里逃過德國洗劫。
在微覌上,《浴血華沙》打動我的有幾處,男主眼睜睜看著母親、弟弟慘死德軍之手,臨死關頭母親暗示兒子萬勿出聲!
男主自此處于創傷後症候群,失去運動及表達能力,而此時本是貴族小姐的女主毅然擔起保護男主的責任:「為了你,我要活下去!
」同樣,在殘酷的戰場上,當小隊被德軍狙擊,一名戰士受傷暴露于德軍射界,所有人猶豫要不要冒險去拖離傷員時,同樣是女主的貴族哥哥挺身而出,卻死于徳軍枪下。
有的事,知不可為而必須為,是緣于信仰、教養、個人價值觀。
古老歐洲,迄今分裂的傷口仍未癒合,蘇共占據的東歐,如捷克、波蘭和未受布爾什維克荼毒的西歐,不說英法,就說奧地利,人們生活的環境和氣質明顯區別。
布拉格和維也納,兩座偉大的城市,布拉格的臟亂,維也納的乾淨溫和不可以道里計。
从这群年轻人的身上,看不出一场战争将要发生的前奏。
他们在明媚的日光下游泳,在青葱的草地上野餐,一边谈笑,一边迷情,推揉着,抚摸着,眼神交换着,不仅有荷尔蒙和爱意,还含混着零零散散的革命、理想、激情、仇恨这些东西。
也许我们小看了这些零碎的激情。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全世界的少年人看来都是一样。
他们今天可以在野餐地过家家似地宣誓加入伟大祖国的军队。
明天偷着母亲收拾好行脚,像离家出走似的逃出家门。
后天就看着昨天骑车载他飞驰的女同伴,炸死在废墟里。
恍惚间,和前不久上映的几枚《芳华》的片段,竟颇有些相像。
对于年轻人来说,战争在开始前,总是和鱼水交欢之前的肌亲一样充满浪漫,被企盼着来临。
谁又能苛责他们?
这就是力比多,爱一个人的爱、爱一个民族的爱、爱自由的爱,似乎是同一种爱。
特别因为波兰的天主教背景,十字架和修女影片中的在场,似乎更便于观众去理解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愚蠢情结。
再者,波兰民族的千年苦难,不断强盛,被吞灭,复国,强盛,又吞灭,又复国。
历史性地造就了波兰人在夹缝中挥霍生命的浪漫,转而又可以奋起为民族的尊严反抗到粉身碎骨的性格。
波兰人把他们的残酷浪漫主义带到了战争的诠释中。
他们穿着军装和母亲跳舞,他们踢着滑稽步逗家人欢笑还会敬个军礼。
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接吻,子弹就像长了上帝的眼睛避开了伟大的爱情。
这是影片所能诠释的浪漫的高度。
高速镜头把这些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高速镜头出现,战争的残酷就突然蒸发了,只剩下被电光石火衬托着的,空气中弥散的美。
当高速镜头戛然而止的一瞬,它们又重重跌回现实之中,灰飞湮灭。
作者很擅长这样的把戏。
苦难的历史同样赋予了他们最会诠释残酷的能力。
残酷之至的,是那个波兰起义军在一个街区庆祝胜利,须臾间不知引爆了什么炸碎了半个街区,在团团升起的黑云之后,天上便落下了倾盆血雨和肉雨的场景。
残忍可怖得令人侧目,又美丽之极让人目不转睛。
这是影片所能诠释的残忍的高度。
反战者总是宣扬要“做爱不要战争”,但那是来自战争之外的叫喊。
身处于战争漩涡眼中,留给波兰人的选择只有“要做爱也要战争”。
反抗是民族的骄傲和本能,如果再不去做爱,面对两大猛兽的撕掠中几乎为零的胜算,死也就白死了。
影片的节奏拿捏得很好,它挥斥了音乐的力量。
突然的炸响和枪声固然给人惊吓,但舒缓的音乐对节奏施加的延展性更大。
时来的奏鸣曲舒缓了节奏,增添了悲剧的空气,有时候又化为画内声音,比如,在弹痕遍布的楼道里厮杀,伴着炸开的血肉死亡四至之时,战斗的全程伴着不知哪个房间里传来的,不知是留声机还是广播的弦乐曲,音乐无处不在的规律性拎着暗处潜伏随时突降的死亡,反衬着战争的无妄,强化了节奏的韧性。
影片采取的视听基调,有种“去掉历史”的“游戏感”。
粗粝的、高反差高清晰度高动态范围的影调,发光可见的弹道,跟随视角长镜头,大量动作慢镜头蒙太奇,竟然还能见到一两段fps里才有的第一人称视角持枪镜头。
有时候突然感觉是在玩随意某一代的《使命召唤》类的游戏。
不知是为了贴近院线工业和观众喜好,好点燃肾上腺素,还是从过度诠释出发,为了突出战争中命如草芥,如游戏般,而有意为之呢?
虽然增强了残酷,但削弱了历史情境的辨识性。
总之不可明说,有点古怪。
镜头的视角默默表达了这群少年人对于死亡的态度。
被枪杀的战士,被炸死的平民,死则死矣,镜头不会再回来拍他们悲惨的尸体,好去渲染“沉重的生命”。
因为这群少年人的眼睛从来不会再看尸体第二遍。
镜头也不总去渲染濒死的痛苦,而只是交代血流如注已无可救,好给他们不要浪费时间,继续冲锋的理由。
反倒有时还“残忍”地表达了对轻易丧命的嘲弄,比如男主人公的突击队长被子弹打烂了半边脸,非要摘下头盔,转头对主人公说了两句莫名其妙的胡话,才突兀地死掉。
在紧随其后的情节中,在队长荒谬的死亡中突然掂量到自己性命的男主人公在枪林弹雨中奔逃,高速镜头又赋给了这个场景怪异的游戏性。
看来,对这群少年来说,他人的生命是轻的,在激情面前,分分秒就可以丢掉,典出去。
他们底子里是自私的,任一个人的死亡中,只有爱人的死亡才能真正触动他们的神经。
男主人只有亲眼见到母亲和弟弟被枪毙,才精神崩溃,即便如此镜头仍没有再看他们的尸体一眼。
就算是天上掉下血肉,女主人公在短暂的恐惧后也显出了坚韧的麻木,在血雨落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爬出去找他的爱人。
因此,这种自私的生命视角,决定了这是一场属于年轻人的激情澎湃,却又徒劳无益的起义。
决定了影片对历史的读解姿态。
这是一场有意义也无意义的起义。
如果不起义,华沙可能就不会几近屠城。
但这场少年人拉上全城陪葬的起义,用这些不足为道的生命换来了伟大的自尊和意气。
但自尊和勇气又意味着什么呢?
桥又在原处建起来了,城市又在原处建起来了,人口没了又有了,苏联人进来了又走了,社会主义进来了又走了。
如果没有起义,历史似乎也不会因此有所不同。
虽然影片最后的字幕称颂波兰青年的勇敢和波兰民族的坚韧。
但那个从废墟到繁华的叠化,和叠化显现出来的那个现代华沙漫长又沉静的空镜,似乎在说着不一样的道理。
它在说,在历史的沧海变幻面前,这个走向暗弱的民族的激情和抗争,永远是卑微和渺小的。
她的伟大不在于此,她的伟大在于,接受了激情和反抗必然的失败后,这个民族仍然能够收拾残破的山河,隐忍坚强地生存下去。
这场反抗可以不发生,波兰人民可以选择。
二战也可以不发生,但波兰人民无法选择。
像女主人公圈养的那只怪异的家鼠作为玩物,被紧握在女主人的掌心中无法挣脱。
显而易见,这就是波兰自身命运的暗喻。
但老鼠本身,卑劣却有着无尽的生命力。
在影片的尾声,绝望的男主人公不断呢喃着,“一起到河边去吧”。
没有人知道河边是不是代表着救赎,但必定代表着些许悔恨。
“河边”似乎只是一个虚幻的符码,是无指向的希望,希望的空壳。
它是影片首尾呼应的眼睛。
在影片的开端,男主人公在河中的沙渚邂逅了女主人公,那时候,所有的伙伴都在河边站着坐着看着笑着,没有离散,没有背叛,也没有明天。
最后,精疲力尽的男主人公再一次也在河中遇见了女主人公,那时河岸边一个人也已经没有了。
这种轻易相遇的渺小,让人想起安哲罗普洛斯的《哭泣的草原》中一个恰好对位的场景,那个年老的母亲为了寻找战死儿子的尸体跑到河边,却发现儿子的尸体躺在对岸水边,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
安哲要说的是历史不可承受之重,这本电影要说的却是激情不可承受之轻。
经住了战争洗礼的两个疯子相遇了。
上帝总会留下一两个疯子来见证毁灭。
选择毁灭后的生存,才是这本电影隐在的主题。
这就是波兰民族愚笨而残酷的浪漫主义。
不过,“引刀成一快”的年轻人总不会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会成为历史本身,同样也不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会被历史掩埋。
在这一点上,确实全世界的年轻人可能都一样。
桥被炸了,八十年后又矗在原地。
战争虽然结束了,就好像没发生过一样。
看了一遍在线版,中间看出有删减,脑补不到,于是下载了完整版,对比如下:
第一个被删片段,男生们洗好澡后都跑出去河里,男一拖后,结果女一先进来了,男一女一裸身相对,算是战火青春中爱情的小进展,和谐版一个镜头带过,到也不太影响情节理解。
第二个删减的漏点镜头,男一女一逃生到安全处后互相擦拭身体并热吻,和谐版女一直接在钞票堆里苏醒,影响观影理解,这里应该是二人感情升华。
第三个删减片段,男一女二为爱鼓掌,删掉十分影响剧情理解,虽然之前一直有眉来眼去,但这里不说明白,好像二人不知怎么就突然好上了。
这段拍的还挺有趣,废灰飘落如玫瑰花瓣。
第四段被删片段,男一逃到医院,发现裸体尸山,遇到德军后想要自杀。
恰巧这个德军是之前他们抓到并一直还算优待的俘虏。
男一试图自杀,被此德军拿过手枪,朝旁边放了空枪。
这张图右边就是尸山,这个片段被删极其影响剧情理解,一个是之前安排的德军俘虏没有呼应,另外就是这里明显暗示女一已死,最后的片段只是男一的幻想。
PS.这个德军的饰演者还演了超感猎杀,觉得他很像汤姆哈迪。
一个人看完电影之后,过了好一阵子才从其中的悲伤里惊醒过来!
倘若我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这部电影无疑是让人绝望的,全片都没有看到胜利的希望。
战争是一头嗜血的怪兽,除了士兵之间的拼死绞杀,它也无情吞噬了手无寸铁的平民。
男主亲眼目睹母亲与年幼的弟弟和一群老弱被德军枪杀,女主在废弃汽车驾驶室躲避爆炸带来的血肉之雨,医院之中血肉模糊的惨景,最后起义军仅剩男主一人,回医院找女主,结果等待他的却是尸山血海,其中就有女主的尸体,按照女主最后碰到的德国士兵的表现,女主之死应该是极其惨烈。
最后男主回到了当初与女主的定情之地,幻想着与女主再次相见,可最终还是定格在独自一人孤独的背影之中结束了。
影片开始时有多么的青春美好,结尾就有多么的残忍绝望,影片结束时的烈火焚城慢慢切换成现代灯火阑珊的华沙,这可能是本片唯一能让人感到安慰的地方。
或许这就是波兰版的《活着》!
作为一部反战电影,本片是成功的,与之相比,我们的神剧是如此的滑稽可笑。
中国人民在面对日寇入侵时所遭遇的苦难,比波兰人民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那些人却把同胞的苦难活生生的拍出了喜剧与奇幻的效果,而且还是一个人敢拍,一群人也敢看敢信,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最后心疼一下女主,她与《血战钢锯岭》的男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坚强勇敢善良美丽的姑娘不愿面对战争,却能不顾生死的留在医院帮助他人,她先遭爱人背叛,最后又屈辱的死去令人揪心。
有严重剧透!
很棒的电影!
最后的最后,只有男主一个人活了。
美化的家庭、爱情、生活,都在战争中被毁掉了。
可惜了那么漂亮的女主,战争摧毁美好,让人反思战争的代价。
最后有人争议女主有没有死?
其实我认为是死了的。
女主就像美丽又弱小的波兰,那个变态的士兵就像邪恶的德国法西斯,男主看到后面的尸山崩溃到要自杀,就说明了女主不可能活下来了。
如果导演更暗黑一些,结局是男主被那个德国俘虏抢枪并且爆头,那就更震撼了。
那德国就真的没有一个好东西。
ps:电影里面的背景音乐很好听。
不明白这部片的分数怎么会连8分都不到,它不应该这么低分。
《浴血华沙》大概是我看过所有的战争片里最惨烈的了。
要多惨有多惨,惨到最后我都哭不出来,而电影开始的时候,男主和弟弟分别的时候我便稀里哗啦地哭了,最后却没想到已经被麻木到不知做何反应。
很多人说波兰活该,我不管政府之间到底是怎样的爱恨情仇,也不管这个国家是否反华,我认为没有任何人活该经历这样的事情。
我们中国也是经历过苦难的,虽然我们中国没有好导演没有好的环境让我们去了解真正的历史,但是别人拍出了东西来,我们也能想象得出来中国的苦难大概是什么样。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愿意承受的痛苦也不要说别人活该这样,如果我们这么认为岂不是和那些施暴者是同一种货色?
这部电影真希望那些动不动就嚷着要打的人看看,这才是真实的战争的模样,战争会死人,会流血,会发生很多残忍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抗日剧那样的轻易,热血沸腾。
战争不是一场闹着玩的游戏,也不应该是某个人一时头脑发热而做出的决定。
对于某些人抨击电影的剧情或者男主演技什么的,我的建议是你去看完整版的。
还有,不要觉得男主懦弱,你站在女主的角度想他抛下她是懦弱,但是你为什么不会也站在男主的角度考虑一下呢?
亲眼看着妈妈和弟弟被杀了,难道他还能和女主不顾一切地过幸福的生活吗?
还有说他最后没有回医院找女主的,我也不怪你,因为是某局不让你看到真正的结局。
我也没有经历过战争,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但是如果它的残酷有电影里描述的十分之一的残酷那我希望它永远不要发生,不管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
第一次看到《浴血华沙》的片段是在抖音里,街道经过坦克轰炸,支离破碎的尸块和密集的血雨从天而降,砸在劫后余生的人群身上,何等的恐怖和血腥,简直就是人间炼狱.男女主两人在街道上逃亡,四处都是慌慌张张的人,没有人知道哪里是绝对安全的,也没有平民敢收留地下党.原计划的二三日革命,和原来期待的苏军支援统统都成了泡影,波兰人的命运,在流亡政府的“遥控”下,开了个玩笑.攻坚战变成了防守战,先是打了个德军措手不及,但是接着得到的“报复”,是致命绝顶的.没有人想做亡国奴,那些热血青年,哪怕是偷偷逃离,也要投身于解救国运.但是年轻的孩子们不知道战争原来是这么残酷的,亲人在眼前被枪决,战友中了流弹哀嚎不已,高楼被夷为平地……人不再有太平的日子,可以端坐在桌子前用餐,他们得活在下水道里,缩着身子,颤颤巍巍,捂着耳朵,听外面一声接一声的轰炸.战争的残酷性还在于,同一个阵营里还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有些人是爱国,要战争;有些人是不战争也是死,不如来闹革命,今天活下来,就是赚了.他们打了第一场仗,开始庆祝,但是却没考虑过死者亲属的感受,更没想着明天要面临什么.有的人想着要自由,有的人却还在靠着权利去谋取不该得到的东西,比如在给女主写完通行信,想要欺负女主的那个军官,禽兽无异.《浴血华沙》在勾勒战争的残酷性值得推崇,慌乱、死亡、恐惧,乱石堆,呼喊,逃窜,下水道,尸体堆,这些都可以让人视觉受到冲击.但是选择畸形的恋爱为线索,让整部电影有点掉价.在男主失去自主意识后,女主冒着炮火,将他从医院里救出,一路不离不弃,结果男主却一声不吭溜走,莫说是正常的情况下如此作为,就很说不过去,更何况是在战争里.他甚至连把像样的枪都没有.等和队伍会合以后,他也没有多出彩的表现,倒是和女二号来了一场床戏,对于女一号对他的付出只言片语也不提到.而女一号开始的柔韧劲和善良却贯穿了全篇,在命悬一线的下水道里,男人们都逃命了,她却留下来把婴儿带走,怀抱着孩子去了医院.最后撤退的时候,她选择了留下,最终丧命.男主呢?整个电影都像无用的木偶人,被推来搡去,实在是可悲,最终在触目惊心的尸体堆前,他咬着手枪,想要自杀,却毫无勇气.最终在德国人的高抬贵手下,他得以逃生,而彼岸又是被他抛弃的女主,看似团圆,实则心酸.这部电影,最高超的地方就是去描述残酷,一场一场来,绝不去勾勒战争中的浪漫,但是线索真的是差,没有崇高的信仰,也没有对终极胜利的极度渴望,得过且过,小胜则安.战争电影,譬如《敦刻尔克》的全民救援,和在撤离时部分军官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血战钢锯岭》主角从一个厌恶拿枪,上过军事法庭审判的人,却在战斗后对受伤战友冒险营救;《集结号》里掩护大部队撤退,不听号角不撤离的小队.这些电影无不是在战争中熠熠发光的人性闪光点……但是《浴血华沙》里只有嬉闹、冒险,恐怖,激情,慌张,不过这也是战争的本色吧.
今天在cctv6上又看了一遍波兰的电影《浴血华沙》,然后就按捺不住跑到这里新建个账号写下这篇评论。
虽然15年的电影我17年才写略微晚了点,而且我并不是各种专业影评人。
首先,不管这部电影是否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他所基于的历史是真实的。
华沙起义发生于1944年,虽然现在看来离德军投降、纳粹溃败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在华沙起义那60多天中,在断壁残垣中瑟瑟发抖的平民和起义军可不知道这些。
他们只在乎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会不会结束,根本不会管发生在一年后的事。
这场战争是为了什么呢?
此时的德国已经不是曾经闪电突袭的德国,它已身陷囹圄,自身难保。
苏联将要到来,这时,华沙组建起的起义军,打算从纳粹德军手中夺回失去的国土,赶在苏联到来之前。
波兰其实很悲催的,被德国占领,被英美“抛弃”,同时苏联对其意图不轨,在起义之前波苏关系已经恶化,而在起义的前几个月,斯大林认可的卡廷惨案发生,数万的波兰人并非被痛恨已久的德国人杀害,而是倒在了苏联人的枪口下。
————————————————回归影片《浴血华沙》的片头是平静的,男主一家幸福的生活,美丽的演员母亲和一个可爱的男孩子。
男主被女二拐进起义组织,在嬉笑打闹的宣誓后光荣成为组织中的一员。
我个人认为的转折,是男主待在一栋残破的小楼上。
他看着楼下演员母亲搂着孩子,生无可恋的眼神和示意噤声的手势,士兵一顿扫射倒下一批人,走到她们面前,很随意的射杀了孩子,然后在演员妈妈无助的眼神下射杀了她。
之后的剧情便是完全的悲剧,从天而降的血雨、一开始正派的上尉实则人面兽心、下水道中的臆想恐怖、男主和女一在惨烈的战争中,只能四处奔逃,苟且偷生。
影片过了大半,片头的一对起义人员,死的死伤的伤,片头的欢声笑语、片中的玩笑婚礼与跳舞似乎是在为了他们的悲剧而铺垫。
到了片尾,被俘虏过的德军放过了男主,男主来到河边游走,在沙丘上上岸,眼前的,是如梦幻般的金发女友。
————————————————战争片大部分,是表达战争的残酷,浴血华沙也不例外,而且表达得很露骨很浅显,不多做解释。
像浴血华沙这样由小人物来引导出战争的残酷大背景的战争片,要做到毫不吝惜角色,战争是随机的,七八个人蹦蹦跳跳上战场最后都活下来了,这让其余死去的不知多少人情何以堪。
本片这点到位了,多么可爱的角色也难逃死的命运,炸死、炮轰、枪杀都会发生在战场上,在每个人身上。
通过一个个人物的死去,战争的残酷引导出来了。
然而影片中仍有真情温暖,地下室里女人丢下孩子就跑,女主随即抱起跑回医院。
断臂男与女友不离不弃双双自尽。
还有女主全程对男主的照顾。
但是终究是残酷的,毕竟华沙起义惨败的史实摆在那里,影片的结局也不会太变动,毕竟像昆汀一样直接干掉希特勒的还是少。
所以影片从一群小人物为一个引子,引导出一个大时代,而这些小人物,最终也只能是其中一声声深深地叹息。
至于女主片尾是否存活,我还是相持保留态度,但只是想而已,女主绝美的容貌,和德国士兵的飞吻,在这样的残酷大背景下不难想象最终女主的遭遇。
但是影片最后还是出现了沙洲上的女主,我想这也是影片留下的一个美好的幻想,我们还是不要辜负这一片苦心。
影片的最后,烈火焚烧的华沙,渐渐变了颜色,变成了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从大都市那一幕右下角那座桥可以发现,上下两部分并不一致,应该就是战后重修的。
影片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才发现影片的用心良苦,战争已经过去,曾经的废墟不再了,变成现代化的高楼与公路,一切都结束了。
而此时我想到,整部影片的男主女主是否存活已经不再重要了,他们无法改变战局,只能苟且偷生,他们的生死无法阻碍时间的流逝,只是大海中的两粒浮尘,或许会紧靠到一起,但也只能随波逐流,不能左右世界的命运。
而更让我感觉不安的是,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完全在想着男主女主最终能否顺利团圆,合家欢结局,而忽略了,不管他们最终是否结局美好,这座城市,这段历史的结局都不是美好的,还可以说是悲惨的。
似乎因为了解历史,所以其惨败便可置之不理,觉得历史已经既定,反而去想着其中最无关紧要的部分。
这种对历史的默认,让我瞬间觉得心寒。
————————————要说影片不足的地方,我感觉男主的演技还是有点欠缺的,和女主比起来差的不是一点。
在街角跳起滑稽舞的朗朗少年,赤诚相见赧颜如花的温柔少女,都被战争吞噬。坦克自爆后漫天降下的尸风血雨无比震撼,不再啼哭的婴孩、死要同衾的情侣以及倒下的一个个生命,都在提醒你这浴血的真实与残酷。慢镜转场主观幻想镜头充满了想法,德军马克斯尸堆前最后的慈悲报答显示人性虽微弱,但未曾消亡。
穿插的几段mv太出戏,最后一幕的切换颇多感慨。
战狼2解毒剂,央6用心良苦。
战争场面还真的不错,但是男主角是一个傻逼,超级傻逼,太影响观影情绪了。
爱情在战争里的模样 就是这么震撼唯美 那一刻的慢镜头说明了一切
血腥残酷的一课
自立跟生,政治独立,才是国家。同时,一些浪漫,英勇的故事很感人。
極慘烈的戰爭片,起義前寧靜的氛圍,烘托出後續的血腥與殘酷,那一張張青春而單純的面龐,幾乎就是毫無準備的面對屠殺與死亡,無辜平民的鮮血,爭取解放的戰士們的犧牲和殘破的肢體,揭示的是納粹的殘暴以及蘇聯軍隊的狡詐和背叛。電影裡戰鬥場面的表現極震撼,在網上流傳的片段無不令人動容,任何有人性的人都不會希望這樣的場景在世界上發生。
节奏有点乱……但是比较有特点。
拍MV么
年轻的导演年轻的演员,故事也是以那时的年青人为视角,诚然这部电影拍出很多战时的残酷与阴暗面,但电影看着怎么都像是在故意迎合年轻观众,导演对挺多镜头的处理都像是在玩,看起来有种MV与游戏的感觉,高速慢镜头、第一视角镜头以及相对随性的配乐,都让本该严肃的电影多了几分不正经,让本片减色不少。最让我觉得扯淡的就是男女主角拥抱的时候子弹自动避开绕行他们的镜头,这个镜头单独拿出来我会觉得很美,可放在这里就很不合时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天空下起血雨的镜头,场面真的很震撼
战争的残酷需要大书特书
苏联事先对起义毫不知情,因为波兰的留英资产阶级政府想凭自己的力量收复华沙,没有通知苏联。起义爆发后,斯大林紧急派出联络员跳伞进华沙,但是波兰人不但谢绝了帮助,还居然把苏联联络员的藏身处故意泄露给德国人,导致联络员被德军补货后枪杀。苏联在波兰境内的红色游击队虽然毫无准备,但还是第一时间出动策应起义,遭受重大损失。维斯瓦河东岸的白俄罗斯第一,第三方面军发动数次渡河攻势,奈何对岸是数个党卫军精锐师(没记错的话骷髅,帝国都在),苏联有时一天就牺牲数个营,这对于刚刚结束巴格拉季昂行动,连续奔袭几个月数百公里的苏联来说实在是强弩之末了。黑苏联的时候能不能查查史实?也不看看他苏俄时期的屠杀20万苏联战俘。一方面对人家百般仇视,另一方面在自己快完蛋的时候又指望人家来援助你,这什么逻辑?波兰被虐纯属活该。
感觉并不好看啊,怎么办?
近期看过最烂的战争片
这么特么拍的什么几把玩意
节奏真的有点尴尬,突如其来一段慢动作…3.5
波兰
拍得支离破碎,被突如其来的慢镜头恶心到了。
爱情,战争,形式大于内容,但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