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没有爱人、没有没有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每天靠喝酒吸烟来忘记生活中的不快,唯一有的是一个拥有幸福家庭的好朋友,每一次去朋友家静静的在一旁看着他们脸上幸福的笑容,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非常想拥有一台汽车好让自己重获自由,当汽车坏了的时候,当乔找到女朋友的时候,她几乎崩溃,却不能改变什么,只能默默忍受这一切。
影片最后镜头停留在她身上许久,她脸上忧伤的神情让人感慨万千。
春夏秋冬又一春《又一年》一个幸福的家庭和一些不幸亲朋的故事:在一年里经历了春困秋乏,去自留地里劳动,三五朋友聚会,这里最大的戏剧冲突是人与时间,人与他自己。
生活就僵持在那里,变化甚少。
影片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细枝末节,聚会,吃饭,饭后聊天,游玩,追溯过去,计划明天,出席葬礼中度过了一年。
影片像一本流水帐,仿佛仅从生活的洪流中截取的一些片段。
这里谈一谈影片的对白,流水账般的对白下面潜藏这关于我们生活的本质。
玛丽,略带神经质的50岁左右离异女人,一个人生活,如同大部分女人一样——话语像泉眼涌出的流水一样总是滔滔不绝。
春天,玛丽在tom家里做客,多喝了几杯酒,在一阵闲谈之后,达到了一种倾诉状态,酒后吐真言,讲述了积压在她心中关于过去,关于爱和生活的伤痛。
话痨总是在最后情不自禁将自己的内心讲述出来,自然的流露。
而这中流露,夹杂在关于买什么样的车,买了车后如何去度假,吃饭怎样,身材苗条,发福,以及喝酒,去哪里旅行中。
地质学家面朝岩石,背对大海。
他的妻子面朝大海,背对岩石。
平常对话的洪流极易淹没一切,淹没过后,是沉寂,生活中的沉默,品特曾谈到有两种沉默的孤独:一种是什么也不说,另一种潜藏在滔滔不绝的说话当中。
玛丽终于在滔滔不绝之后谈起了关于自身。
说话多的人总会把自己暴露出来,人的内心,心灵,便沿着人物最为平常的对话,最日常的动作,倾泻出来。
话痨藏不住内心的秘密。
电影也通过无穷无尽让人厌烦的对白,达到了一种境界:揭示出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的孤寂,以及人类所面对的普遍困境:孤独,以及在平凡中寻找不一样的意义。
别样的意义又在哪里?
结尾处玛丽和tom的哥哥和tom一家在吃饭,两个局外人听着他们一家人的计划,幸福与寂寞形成了对比。
所谓更好的生活,不过是一家人在一起,快快乐乐的度个假,共同经历。
对话,以及表演,这两个主要元素支撑起了影片:玛丽暗恋tom儿子,仅仅是通过一些表情,以及简要的对话,如出去喝杯酒之类的便展示出来。
几乎看不处任何处理。
这部影片可以归类到现实主义里面,通过最真实的生活,从最客观的立场,来展示我们的生活,基本上摒弃了戏剧性,有些接近散文体。
这样的影片以及视角立场最近有《在某处》,远了有小津的作品,以诸如麦秋,东京物语。
以季节作为章节,展示了时间洪流下的生活,带给我们那种忽然有一天觉得自己老去了的感觉。
贾樟柯的有些片子也是生活的片段,他更加偏向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变迁同人的关系。
而《又一年》更多的是人同生活本身,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会遇到的困境,失败的人生,不满意的人生境况。
通篇对话的洪流,多少也冲淡了影片的趣味性和节奏性。
但以寂寞,孤独以及平凡为主题的生活究竟能够有多吸引人?
多数人都在这样的境遇里生活,意义何在?
审视自己的人生?
这部关于孤独和幸福的电影看了让人更孤独。
在两个小时的冗长对话之后,加深了孤独,同时也更去珍惜身边那些说话滔滔不绝的人。
艾略特说:“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
”大概因为四月万物萌生,给人以生机勃勃的假象。
眼看着春色满园,会忍不住幻想夏秋的丰收,却不知希望越大,受伤越大。
因年复一年,也不过如此。
想想以前的四月曾因天气晴好怀有怎样的憧憬,便知道春天的可笑之处了。
四十多岁的单身女人Mary就是一例。
心心念念等着合适的爱人出现。
春天里她燃起希望,试图通过学车、买车改变自己的心情和生活。
可是经历了夏天的试探和秋天的打击后,她终于在冬天里卿卿我我的情人面前,看到自己的一无所有。
春夏秋冬轮回一遍,幸福的总归幸福,孤独的仍余孤独。
迈克·李导演的《又一年》算是部群戏。
Mary是最让人同情也最不可爱的一个。
(或许这两个定位互为因果。
)她强迫自己打起精神,以自嘲和乐观为他人带来活跃气氛,又在遭遇小小的挫折后抱怨喋喋,放任自己不去努力。
就这么经历了一年的欢愉和悲伤,生活任性地兜了一个圈,重又回到起点。
唯一的变化是时间已去,比上一年更显年老色衰。
这听起来有点残酷,却近乎真相。
习惯用“向前走”的说法安慰自己,以为路途中总会有别的可能性,然而这种信心究竟是由何而来的?
张大春曾说:“多元化社会尚未成真,但是关于多元的乐观想象和虚妄期盼却早已在大多数人心里扎根了,仿佛人人都能自主展开丰富的生活。
”事实是,向前走,也未见得会有什么起色。
其他人呢?
中产阶级夫妇Tom和Gerry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春天去小菜园播种劳作,秋天抱一箱瓜果回家。
他们稳定的家庭是亲朋好友们的避风港,时时开门接纳失意和悲伤的人们,但又审慎保持距离,只是聆听,不做安慰。
做心理咨询的穷苦妇人,于自己的生活木然无措,她想不出何时可算作一辈子最开心的时刻,却对“如何改变现状”的提问不假思索:换一种生活,重新来过。
还有逐渐进入暮年的Ken,借着啤酒劲儿大哭一场:自己的一生无可称道,工作不如意,还有一帮不谙世事的小屁孩儿指手画脚。
眼见着朋友们一个个去世了,留下自己形单影只。
想想人生到底有什么意思呢?
这些琐碎、细腻的场景,几乎描画出人生可能纠结的所有问题。
平庸的工作,艰难的感情,脆弱的生命,疏离的亲情,不可慰藉的朋友……林林总总,无非围绕着“孤独”二字。
我们那么怕孤独,反反复复用文学和影像铺陈,仿佛描摹出他人的应对便可为自己编织一幢堡垒,其实不过是在他人的际遇中寻一点同病相怜的安慰罢了。
东方电影里,当然小津安二郎最是精于此道。
在不动如山的镜头下,老夫妇慢慢起居饮食,一个晨起缓缓饮一杯茶,一个有条不紊收拾衣裳,脸上都浮着隐约的笑意。
他们搀扶着散步,或者坐在水边凝神,大段的时间里沉默以对,偶尔交流,也是一个说:“天气不错。
”另一个笑眯眯点头:“是啊。
”细说来,这些台词和举止背后,无不透着浓郁的伤感味道,仿佛不断轻声喟叹:“寂寞啊。
”因为女儿嫁人,因为儿子远走,老夫妇的生活越来越单调平稳。
再怎么向前走,也化解不掉这样的问题。
《又一年》也是同样。
一年过去,所有问题都没有解决。
Mery继续焦灼等待,Ken继续抱怨年轻人,老妇人依旧被生活重担压迫……因为无解,所以更加无言。
讲出口又怎样呢?
前不久上演的国产电影《观音山》里,张艾嘉饰演的中年母亲说:“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
”这愿望算得上美好,可惜事实正相反。
这么讲并非悲观,只是努力认清生活的本质。
知道无论走多远,那些该爱的、该恨的、该等待的、该承担的,都将不变,未尝不是一种安慰。
且用心对待当下每一刻,早起认真煮咖啡,傍晚在夕阳里走路回家,也许比怀着虚妄的期待更加安宁。
据说依靠调度演员精湛的演出,来把最简单的故事讲得精彩,是英国电影人擅长的本领。
《又一年》显然是这个说法的有力论据。
拍摄手法一点都不花哨,影片却一样生动有趣。
剧本的功底让人心里暗暗称叹。
台词诙谐幽默,简洁明快,句句都能给人物削出一个棱角。
演员调度则是最成功的点。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有台词的演员,都把他们的表演发挥到了最精准的地步。
你明明知道他们是演员,他们塑造的角色却自然到你恍惚以为就是普通人,明明演的就是普通人,角色的塑造又个性极为鲜明。
《又一年》最后什么奖也没拿,我只能理解为评委们都太看好他接下来的市场。
但莱斯利-曼维尔没有拿到最佳女主角,我替她有些可惜。
她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角色。
注意,不仅仅是表演,而是塑造。
她赋予了角色特有的肢体,语言,表情,情感。
艺术上来说,我认为本届影片中无人可以与她的演出匹敌,她饰演的玛丽比其他任何一个女性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尹正熙排第二,但她没有跳出剧本,属于角色本身讨巧);技术上来说,莱斯利至少也应该跟比诺什并列影后。
好吧,那么她至少是本年度我心中的影后。
《又一年》也是本年度我心中的最佳影片!
让人心境瞬间衰老的一部片. 也许自己的生活并不会真的像mary那样茫然与无助, 但心底深处呢, 是否年老之时, 某一天, 突然也觉得自己的一生, nothing changes? winter最尾那里mary跟Ronnie说, its really lovely to have someone to talk to. 突然眼泪就掉了下来, 其实谁都不是绝对孤独的, 只是对人生总是有着自己的选择, Ken喜欢她她却看不上眼, 而她拒绝了Ken之后又被现实拒绝, 错以为自己爱上了年轻的joe, 其实谁知道呢. 也许她爱的只不过是某种她无法拥有的生活罢了. 也许在每个人老去的时候, 都奢望自己能拥有A different life, 但年轻的我们却年复一年生活在现实的琐碎中, 早已忘记了自己的梦想.
伦敦在《又一年》中与以往有所不同,不再阴雨绵绵,而是阳光普照。
也不是所有英国人都内敛自嘲,至少,玛丽不是。
她喋喋不休,咋咋忽忽,又总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我可以做你的倾听者”为开头,哭诉着向对方倾诉自己的各种“凄惨”遭遇,用很快的语速和很强的细节描述能力。
与玛丽不同,杰莉平和、从容,且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在好友聚会时,杰莉时不时会侧过脸去望着自己的丈夫汤姆,也不说话,只是笑着。
杰莉的儿子儒雅温和,30岁了,依然在周末乐呵呵地陪着父母在郊区的菜园子里劳作。
从春天到冬天,大大咧咧的玛丽经常会不打招呼,直接冲到杰莉家,大概是想沾沾她家的幸福之气吧。
可是,玛丽自己的幸福呢?
玛丽给自己买了一辆红色的小车,希望可以开着它,去很多很远的地方。
但是,事实上,她非但从来没有这么做,而且,车子带给她的烦恼远大过幸福。
遭窃、故障、报废,各种生活琐碎困扰着玛丽。
最可悲的是,喋喋不休地向他人倾诉并没有给玛丽带来宽慰,却让她看上去更加惹人嫌。
乔的女朋友凯特是招人喜欢的,这点显而易见。
不说为什么乔会选择凯特而不选择玛丽,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可比性,单纯从两个女性的性格角度来比较的话,也许,可以从玛丽车子遭窃一事说起。
面对玛丽的喋喋不休,凯特只说了一句:“你没有上保险吗?
可以要求索赔啊”。
看,多么简单明了,生活远没有玛丽喋喋不休中的那么不堪。
有问题,解决问题,That’s all。
幸福,只有依靠自己努力争取,无论你如何接近别人的幸福,他的幸福也不可能变成你的。
杰莉和汤姆的幸福不是没有理由的。
他们掌控着自己的生活,努力安排每个幸福的环节:美食、聚会、园艺、阅读……可怜的玛丽始终没有明白这一点,最终,她只能与杰莉一家坐在一起,在热闹的家庭对话中,放空。
这是一部絮絮叨叨拉家常的电影,我觉得颇有田野志(ethnography)的风格。
主题是时光流逝,我们如何变老。
有两种不同的生活,一种是常规的生活,两个人结婚生孩子,孩子长大再结婚,再生孩子,有稳定的收入,健康的生活。
另一种是不靠谱的生活,失败的婚姻,失败的爱情,一直试图抓住青春的尾巴,却总是被岁月抛在尴尬的处境中,他们无法面对现实,因为现实如此惨淡。
年轻的时候,前一种生活叫无聊,后一种生活叫激情;年纪大了以后,前一种生活叫安稳,后一种叫潦倒。
Tom和Ken,两个男人,都老了,曾经也都是疯狂的球迷,也都喜欢泡吧,喝酒,瞎闹腾,但是Tom后来过上了正常的家庭生活,Ken却一直活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里,酗酒,自暴自弃,有今天没明天。
Gerry和Mary两个老女人,Gerry遇到一个靠谱的好男人,结婚生子,生活丰裕,Mary却离婚又爱上有妇之夫,年纪一大把却还不得不到处卖弄风骚找个男人,完全没有经济头脑。
这是部残酷的电影,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归类为喜剧。
这部电影里,潦倒的人,全因他们自己的不靠谱而潦倒,生活幸福的人因他们的正常而幸福。
没有飞来横祸,也没有天上的馅饼。
生活的全部祝福与苦厄就这样完全压在人自己身上。
这区别甚至都不是因为种族、阶级、智商,这些偶然加诸于人的东西。
Ken和Tom是同学,Ken也是大学毕业有稳定公务员工作,甚至早年颇为关心政治。
Mary也曾经上过不错的大学。
有人也许会觉得这电影无聊,那么多家长里短的对白,一次又一次的喝酒聚餐(话说英国人的酒文化简直堪比中国人的烟文化,甚至更为严重,难怪19世纪那么多道德卫士都在讨论酗酒问题),但是每个人的一生就在这些闲聊中交代清楚了。
就好像去做田野访谈一样,你要耐心听,就能拼凑出杂七杂八信息后面的故事来。
Tom的侄子,曾经可爱又招人喜欢的Carl,最后变成了阿飞,甚至错过了母亲的葬礼。
Tom的儿子,却是靠谱略有点胖的有为青年,我本以为他会是gay,我也以为他会跟Mary调情,结果他和他父母一样都选择过正常的生活,找个靠谱的好姑娘过日子。
父辈生活的反差,在下一代中延续,一代又一代。
PS:靠谱和不靠谱,到底是基因决定的?
还是教育和经历决定的呢?
如果要我给今年上海电影节看过的电影评个最佳影片,我会选《又一年》(去年是《巴尼的人生》)。
我原以为高亢的歌总是技巧难度最高的,其实旋律平的歌曲也许更难找到调。
电影也一样,气氛平淡的电影比拥有激烈的视觉效果或曲折的剧情的电影都要难拍,而《又一年》就是一部从平淡气氛中拍出徐徐深意的好作品。
《又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篇章,讲述一个家庭及其朋友圈内的一年。
其中并无多少波澜,但长达129分钟却丝毫没有乏味之处。
台词密集,却不是韩剧的闲扯家常,也不是不着边际的cult范,而是丝丝入扣,在平淡的生活间把生活的残酷娓娓道来。
只能说这是非常用心的剧本创作,集编剧导演于一身的迈克·李功力着实深厚。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老年人,而这个世界的主角绝非他们。
影片一开始的病人就点明了主题:我失眠,我的生活没什么问题,但我要另一种生活。
一成不变生活对老年人是个无解的难题,甚至潜移默化的成为了致命因素。
本片中的玛丽是问题最明显的人,年龄大了孑然一身,经济状况也不好,她要辆车,要度假,最重要的,要个男人,可都办不到,以至于有了片中抢眼的惹人厌又十分可怜的表现。
汤姆的哥哥罗尼老年丧妻,唯一的儿子自私暴躁,竟已未有联系十余年,历经风霜又承受打击的罗尼似乎都已丧失能力去思考自己的困境,他将孤独地走向湮灭。
汤姆和杰瑞这对美满的夫妇,从名字即可知其风趣,又努力营造生活乐趣,但这也只是强弩之末,他们暂时还有对方,但罗尼也就是他们的明天。
生活对老年人是无解的,谁都不能幸免。
春天焦虑,夏天悸动,秋天失望,冬天死亡,四个篇章,片名点题---Another Year,向棺材迈进的又一年。
看似情节丰富,但毫无意义。
这一成不变并不是天伦的安宁感,而是眼前模糊的绝望。
片尾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玛丽孤独的坐在沙发上,周围的人站着交谈,但都被镜头消去了脑袋,仿佛与玛丽并不在一个世界,象征玛丽彻底的孤独。
其实这是所有老年人的写照,尽管有邻里、社工、儿女等等,但他们都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如同玛丽一样落寞的坐在沙发上,回忆着自己单薄的过去,看着别人聊着各自的打算,等待着这无情地世界把自己扫地出门。
【镜头截图见http://www.saoyuying.com/2012/07/2012-siff-day-9/】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幸福的人,是好人。
jerry和tom是好人,但他们无法共情mary和罗尼的痛苦。
jerry善良温柔,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她善于照顾别人的情绪,但止于表面的照顾,开场抑郁失眠的女人走后,她关门一瞬间我看到了无奈,她见过太多这样无力绝望的人,她必须是清醒的,站在她们深陷的泥潭周围,以一个看客的方式,不会体会到一步步陷进深渊的感觉。
对玛丽也如此。
她会安慰玛丽,邀请她吃饭,给她煮一杯茶,对她境遇表示同情。
她做的无法挑剔,(如果我碰上玛丽,肯定走得远远的)可就是有那么一丝不舒服,她不喜欢玛丽的神经质和敏感,厌恶玛丽对joe的“示爱”,以心理医生的口吻教导玛丽要独立要坚强。
谁想活成那般落魄狗屎样?!
玛丽是个敏感痛苦的傻逼,没人真的想去认真倾听这个傻逼的生活和心情。
没有批判jerry一家,她们做的很好了,关心身边的朋友,在她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以冷漠对待。
可我无法被她们打动,打动我的只有那个傻逼玛丽。
我嘲笑她,蔑视她,倾听她为她悲哀,为她流泪
及其不喜欢这样的设定因为没有常规的婚姻所以才会如此落魄落寞Mary是从一开始到最后我都不怎么喜欢但是到后来会可怜的角色人年轻的时候靠着姿色总是容易过上轻松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生活,总归是要自己掌控的例如你要学会照顾自己,你要学会理财,你至少要让自己经济安稳而不是在被一个男人卷走钱财之后每天絮絮叨叨喝酒然后发疯。
你在一定的年纪要自知,就好比年过30不是娃娃脸就不要娃娃装一样。
在絮絮叨叨的一半的影片里面会有一刹那觉得纳尼,难道单身一个人就会如此落魄?在费脑子的思考之后才觉得这个和单身与否没关系,和人才有关系有些人哪怕结婚哪怕有婚礼也一样会给自己搞的乱糟糟,而有些人一直单身也干净利落,甚至有着不一般的气质所以啊,不是每个不靠谱的生活都会如此落魄有勇气去面对属于自己的生活,别被别人的话语去束缚了就好。
婚姻自然有婚姻的好处,例如Tom和Gerri,可以互相倾听互相说话互相欣赏的伴侣。
而现实生活中,只能说类似Mary这样的朋友基本不太会在深入接触。
当一个人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和生活负责的时候她除了会让自己乱糟糟以外也会影响到身边的朋友。
这片子真得需要不想动脑子的时候有大段时间耐下心来看的哦片子诶。
What would you say the happiest moment in your life?
在新年第一天看这样的电影真是应景。这部电影举重若轻大巧不工,它的锋芒和锐利全部隐藏在朴实的镜头和平凡的叙事之下。确切的说,这部电影不是在讲故事而是以冷静的旁观者的姿态来讲述生活本身。
2011
这样的节奏和内容似乎戳不中我的兴趣
人间四季,春夏秋冬,生老病死,缓缓到来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分钟弃。看错片子了。这应该60岁以后看
演员好
本片获第8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本片就像是黑客侵入某家监控,然后盗取了一年四季随机一些镜头,拼凑出两个小时的视频,加上片头和片尾。一部伟大的影片由此诞生了。唯一令人羡慕的就是这家人在郊外居然有块地。。。
剧本无可挑剔,那迷失的饥渴怨妇演的也到位、尿性。屁ass:可惜不适合我看——似乎更适合那些感觉自己已经老了的人~~~
剧本的重点过多集中在台词上,但又不显得很有趣,不过好歹能渐入佳境,演员表演都挺自然,三星半
扑面而来的寂寞与孤独,女主演技打动我了。
比一句台詞都沒有一個空鏡15分鐘的文藝片更折磨的是聒噪雜碎半死不活不高度共情就喝不下的雞湯片,還有這英音真的是多聽一句就頭疼
有一点东京物语的意思~
难道是俺太木有内涵了- - 看不下去了 好无聊啊
平淡的可以..当然有的人会说平淡的好..可是我需要看得是亮点.是高潮
看到第34分钟了,我不喜欢这样平淡的。
春夏秋冬,又是一年。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我们总将离去,回归尘土。结尾当一切的声音慢慢将mary隔绝,让我想起了贝宁在《孩子们都很好》中的那个镜头,那一刻,她们与别人是另一个世界的。那些幸福和热闹,与她们无关。
这片子不适合我看~一年里会有很多事情发生~
我受不了絮叨啊
所谓大师风范也如此罢。最后一个镜头简直令人背脊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