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铁上开始写repo先写下《故乡异客》电影的repo,省流版:快逃(有优点但快逃)缺点:克制住自己冲进屏幕杀人的心情真的很难…就是说男主这个人物形象有点过于现实了,anyway我知道现实中也有这种人生失败的男的,又巨婴又自我,从来理解不了人类的感情,特别擅长转嫁责任,要求别人为自己牺牲一辈子一点都不愧疚,还有空顺便出个轨,但是看到这种东西被演出来我还是想杀人。
漂亮姐姐能不能给他脸上一巴掌然后甩了他啊。
虽然我是为了男主演员的脸看的这个电影但是这个人物形象确实让我很痛苦…优点(可能吧):如果整个剧情我理解的没有错的话,我还是挺喜欢这个伏笔…剧情复现的剪辑方式让我会觉得真实剧情是男主在北京诸事不顺但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因此对故乡抱有美好的幻想,所以他逃回故乡,杜撰了一个他女朋友来故乡找他然后顺利地复合的故事然后写成了剧本。
开头和结尾的故事都是幻想。
还挺喜欢,有一种开头确实被骗到了但是结尾解谜成功的快乐。
风景不错我好喜欢…前半段有一种我回到父母的故乡的感觉,新奇又有点不适应,但总体还是觉得好的多,但作为外来者其实所有人都跟你粉饰着一些东西(前半段怀疑过故乡异客是不是指女主)但是为了这些忍受一个半小时的折磨大可不必()好无语好无语主创见面会结尾让大家喊不见不散…你猜猜没有主创见面会谁来看这玩意()
总结起来就是好难看。
整个电影就像女主对男主剧本的评价:流水账。
还是最无趣的那种。
男主人设就是巨婴,一切问题都怪别人,看不出有自理能力。
坐轮椅女朋友伺候他日常起居,他还要跟前女友打电话搞暧昧。
关键全程没有看出这个人物有什么成长和改变。
看完剧只是觉得情节很无语。
看完演后谈真的有被气到。
感觉主创真的没有什么思考和想要通过这部剧表达的内容。
上来主创人员就说我们知道这个男主是一个不讨喜的角色,我们看剧也觉得他很气人。
然后呢??
所以这么一个气人讨厌的角色成为这部剧的男主角的原因是?
想通过这个人物表达一个什么故事?
男宝永远都有人宠,可以永远不长大也有人包容吗?
主创团队说这个剧想讲爱与接纳。
感觉就是所有人在无条件包容和接纳男主的任性和幼稚。
无法共情女朋友的压力,不能分担家里的家务事,不能理解母亲为家庭的牺牲,只会抱怨和指责别人。
甚至女主只是想离职,到最后还因为怀孕没有辞职。
不管这段是真实的,还是说跟导演说的一样是男主想象,都很莫名其妙。
爱与接纳说的是让观众接纳这部电影吗?
不是说主角必须是完美的和美好的。
但是这个男主的人设只有讨厌的一面啊。
完全没有讲到他为什么会长成这样,所以真的很难共情到他。
当然除了男主以外别的人物也都很单薄。
总之就是看得来气!
520看的,很适合,就像它的英文名字love lost,love found。
很适合在520来看这部亲情片。
因为不光是爱情,更是亲情。
里面的爱情也变成亲情了,成为了一家人,就是亲人。
很乡土的电影,生活在农村、小山村的人会更有故乡旧梦的感觉吧,而我也住过乡村,也觉得很熟悉的画面;此起彼伏的鸡叫声,山上的农田和简朴的宅院。
水库打鱼,围炉吃鱼也是日常的镜头,看完电影看到一个贵州鱼火锅的店,就想到了剧中的食物。
影片现代与农村交织,有浓浓的乡俗气息。
导演把自己的乡土情怀和家族之爱放入了电影中。
电影一开口的火车场景和水库中的摆渡汽艇就把回乡的画面生动地揭开了,其实我很喜欢这种动荡的行路片。
在路上,两边风景转瞬即逝,人物肖像清晰生动。
剧情我觉得挺写实的,很多场景都是蛮真实的呈现,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吧。
从一开始就觉得感动、也一直在默默地流泪。
文艺片就是这个调调的。
之前2016年吧,看本片监制杨超的《长江图》,当时也很喜欢,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两遍。
文艺片看过蛮多的,这部平心而论,和爱豆叶麒圣无关,也是部好片子。
当然叶麒圣主演更要看了,也是我看的原因,支持爱豆的大电影。
觉得他很喜欢这部,用心地争取角色,耐心地演,路演一天一地卖力宣传。
这部电影也值得去付出,值得我们去看。
这电影超出了我的预期。
第一部主演的电影有这个水平是很不错的起步,前途无量。
叶麒圣演得自然简单,没有什么表演的痕迹,到后来有爱又温暖的大男孩。
为了影片扮丑几天不洗头,为艺术献身,有全身赤裸扎针灸的镜头,很敬业。
本人比电影里可帅多了,更别说音乐剧舞台上惊艳的扮相了。
女主他女朋友也好美,不需雕琢的自然美。
而他妈妈,二爸,婆婆纯本色出演,更加真实了。
去年大火的文艺片《隐入尘烟》的男主不就是庄稼汉本色出演,也是导演的亲戚。
这回的妈妈和外婆就是导演的亲妈妈和外婆。
2016年的《长江图》的主演秦昊和辛芷蕾,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虽说秦昊是文艺片男一号,但是很多人都认识。
文艺片毕竟很小众,影院也没几个人。
当时看那么好看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影院里也没几个人。
可现在秦昊已经凭热剧和演技家喻户晓了。
这是520给我的最好的礼物,看一部爱的电影。
看完之后,自己也觉得有些豁达和释然,很多场景也是似曾相识。
女人也像兴贵女朋友晓洁一样也需要对方明白和抚慰自己的感受,可男人往往就和男主兴贵一样像长不大的孩子,不会感同身受地安慰你,而是很客观理智地讲道理,这些冷漠的话语让你觉得更加难过。
他们不善于言语安慰,往往还脾气暴躁又喜欢不辞而别,让女主独自揣摩和承受。
而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兴贵父母的离婚也是他耿耿于怀的伤痛,总是在成年后不断提起。
他恨爸爸没有争取抚养权,但他也因为他没有在最后一个父亲节给爸爸发父亲节的短信而心怀愧疚,他在爸爸过世后很多年仍然记得爸爸的忌日,记得去每年去纪念。
他不是不爱,而是很爱。
他恨的是父母没有好好去努力去争取给他完整的家。
但最后他也慢慢在心里和父母和解,给予他们关心和挂念。
人们的记忆中的往事都会往自己所希望的方式来诠释。
每个人的说的往事是不同的,缺爱的兴贵,和二爸争夺母爱的兴贵,是可怜而又真实的,他是很渴望父母的爱的,因为缺失了,所以在意。
虽然母亲也是以她自己的方式去爱护他,可兴贵觉得还不够。
影片中,场景变换,剧情交织,婆婆对着兴贵和晓洁所叙述的每一个相同的故事却有很多的不同,也许婆婆和兴贵说的才是真实残酷的人生,而无论是对未来的孙媳妇还是在兴贵的剧本里都是粉饰过的人生。
真实的人生只有对最亲的人才能坦然相告吧。
到影片最后,大家都默默地达成了和解,亲情甚于一切,兴贵接纳了母亲和二爸。
晓洁也接纳了兴贵的这副长不大不体贴的样子,回来找他,也明白人生不易,也许虽然兴贵平时不顾及他的感受,但是坚持工作下去才是人生的必须的难题。
也许不要期望别人来理解和安抚自己的感受,才会获得平静。
而兴贵也接受了新的家庭,五个人,婆婆,妈妈,二爸,兴贵和女朋友,是一家人。
五个鸡蛋上的每个人名字,简单又温暖。
影片最后,中午的鸡再也没有叫醒婆婆,人生因为无常才更加珍贵。
影片刚开始看到妈妈用自己的额头对着兴贵额头看看他有没有发烧,原来到了山村才发现这个动作是婆婆对妈妈做的动作。
到了最后,兴贵也对女朋友晓洁做了额头试温的动作,这个爱的语言一代一代传下去了,感受到了暖暖的温度。
贵州是很多文艺片的拍摄地,《地球最后的夜晚》,《路边野餐》,《送我上青云》,还有最近也很火的《无名之辈》,还有纪录片电影《四个春天》很多都是贵州当地话作为影片语言,很乡土很小众也很有味道。
细节很多,不一一呈现,反正5.24路演还会再看一次。
叶麒圣加油,《故乡异客》加油。
基本无剧透 没有辜负等这么久的期待!
很喜欢!
特别喜欢这种带点纪实风格的片子,平静但不寡淡,本子还是很妙的,看到最后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回想一下片子中细节提示也不少,还挺值得反复回味的,还好事先没有看剧透,结束就听见有人说这个片子肯定不赚钱,但是真喜欢,配乐也很棒,还有一些观众聚在一起讨论剧情,感觉还是很开心的。
今天看完感觉和最初版本的repo里提到的是有些调整的,目前这个版本我感觉还蛮顺的,就是太短了不够看!
唯一的一点遗憾是没有给男主生病期间做一些内心描写,显得男主嘴又毒又任性,但是看着他的脸就能原谅他了吧哈哈哈!
这部片子导演的母亲和外婆都参演了,也用了她们本来的名字,外婆的戏份真的很出彩啊!
演的也非常可爱!
很喜欢她和兴贵的一些互动,应该也是兴贵在片子中为数不多阳光和温柔的时刻,也很喜欢兴贵的一些细节,比如泡澡的时候老是要扔他的蜘蛛侠,还有结尾给牛刷油漆的幼稚行为。
他在和女友,和妈妈相处的时候总是显得非常不可爱,只有在和外婆相处的时候才能流露出:啊!
他原来会好好说话啊!
的感觉,男主和女朋友事业都不是很顺利,再加上男主的突然重病(生病也是导演的个人经历)让他变得非常敏感,浑身带刺,如果女友没有离开他的话他大概也很难察觉到自己的这些问题,因为从小的成长经历让他习惯这么为人处事了,片子看完有种感觉,其实无论他们怎么去选择,事情都不会按照他们理想的方向去发展,但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现实中的琐事,达不到的理想,以及一些美好的小事都混杂在一起,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对于外婆,母亲,晓洁,兴贵,都是一样的。
(电影结束演员名单出来的时候,全体鼓掌,电影节多惯例,今天显得格外温馨)
因为最近连续加班和出差,已经很久没有进过电影院了。
有些电影你一看就大致明白,所以没有激起去电影院观看的内在冲动。
毕竟,这本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
看完一部电影,产生一些共鸣,引发一些思考,相比所谓的爆米花电影来说,可能更加抚慰人心吧。
昨晚在电影院看完的《故乡异客》,就是这样一部非常走心和真诚的电影。
而真诚,在这个当今浮躁和快餐的时代,显得多么宝贵。
整个的观影体验和身体反应说明,自己还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
因为之前没有任何的代入因素,也刻意没有去看网上的评论,所以当灯光暗去,电影开始,感觉自己一下子就进入到了情景。
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没有任何的分心,很舒服的感觉。
导演没有刻意安排很多激烈冲突的戏份,更多是以平实的视角在描述,反而更多了一份生活的质感和宝贵的初心,让人有种看纪录片的感觉。
而在观影之后,有幸和导演、出品人等创作团队进行了2个小时的交流,更多地了解了背后的故事,更加体现出这个电影的可贵和不易。
对于导演李崧鸣来说,这是他完成的第一部长片,而且也刚刚在北京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审团特别提及影片”奖。
某种程度上,这个片子有点类似贾樟柯电影的气质,虽然故事和人物都发生在贵州。
如同余华所言,他写完一本书之后,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命运就要交给读者去探索和品味。
一部电影也是这样,导演说其实他也只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拍了一部当时那个阶段想拍的电影。
如果观众看进去了,有很多共鸣,甚至会引发很多回忆,那其实可能都是源于观众自己的经历。
电影就是一面镜子,让观众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也许那些长期被伪装隐藏着的内心,通过光影和故事的表达,再次重现,于是便有了具备十足冲击力的情感力量。
这大概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有人说,一千个人会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针对同一部电影,大家的经历不同、立场不同、性别差异不同等等,都会产出不同的结果和感受。
而一部电影最难得的是它的丰富性和可探讨性,这无疑给了它更长、更强的生命力。
对于我自己而言,这部电影更多讲述了男主角兴贵不断接纳自己以及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在处于大病之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再加上闯荡北京的不易、晓洁工作的不顺心、电卡没费只能点起蜡烛的捉襟见肘,都成为他们两个人情感关系的枷锁和负担,他需要的是信心和别人的接纳。
当他日渐康复,回到故乡,在和外婆的朝夕相处间,渐渐恢复了元气。
整个人的状态也从非常态转到了常态,于是他开始了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
他与过去和解,接纳了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与现在和解,接纳了作为继父的姨爹,接纳了生活的困顿,甚至接纳了前女友和老公的破镜重圆;他与未来和解,接纳了生活的不完美,接纳了可能的命运安排,对茹晓洁说我会无条件的支持你。
于此同时,晓洁也完成了自己的和解,因为怀孕了,所以她与兴贵和解了,然后也不再纠结于工作的不顺和对领导的不满,选择生完孩子之后再辞职,与工作也和解了。
而和解的另外一层含义,其实是成熟。
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酝酿,我们终于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成长吧。
实际上,在观影过程中,我更喜欢妈妈和外婆的角色,从头到尾都透露出一种中国女性的付出与豁达、乐观与坚强。
尤其外婆,太可爱了,包括学打太极那段。
因为经历的事情实在太多,所以她淡定又平和。
她在对兴贵和晓洁讲述的故事中,内容甚至完全相反,不好分辨孰真孰假,也许导演正是想要这样的手法来表达:我们的记忆也许并不真实,我们的感觉可能也很片面,而生活本来就是真真假假融合在一起的,这大概也是国人的智慧和狡黠吧。
和导演聊天之后感觉,这部片子更像他的自传体记录,甚至其中的妈妈和外婆,就是他自己的妈妈和外婆来扮演的。
虽然是素人演员,但是表演没有任何痕迹,也许她们都是在表达自己了,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最厉害的演技,就是别人看不出你在表演。
更为神奇的是,导演自己讲述了一个电影背后的故事,外婆本来已经进了ICU,情况很严重了,但是听说外孙要拍电影,如同回光返照一般神奇恢复,然后整整陪伴了56天的拍摄时光,贡献了近几年大荧幕上最经典和可爱的外婆形象。
而在电影拍完两个月之后,突然之间,老人家戛然离世,仿佛完成了自己最后的使命,放心无憾而去。
如同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小鸡破壳而出,开始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而外婆静静躺在床上,即使中午公鸡的打鸣声,也再无法把她唤醒。
这也是一种传承和生命的传递吧。
电影的台词也很棒,甚至可以说精妙(比如北京干什么都在抢,房子要抢、车位要抢,连生病都要抢;再比如生命在于劳动),配乐也是非常到位。
如果说一部电影是一个工业化产品的话,《故乡异客》无疑是一个完成度很高的,经过认真用心打磨之后的成熟作品。
看完电影,然后又和导演聊完之后。
其实还是蛮有感触的,过去的几年,自己也是在不断接纳和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还是蛮痛苦,但过来之后就是一路通途。
一个人只有真正与自己和解,那才是最强大和无畏的时刻。
在那一刻,我们终于认清了自己的优势,承认了自己的脆弱,也实现从“我”到“无我”的跨越或升华。
当然,我们需要承认,看懂这个电影或者产生共鸣,是需要一些阅历和基础的。
所以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其实都是一种关注和鼓励。
如同罗翔在《十三邀》和许知远聊天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别人对你的表扬名不副实,但是你接受了而且很开心,那为啥别人批评你,你为什么就深信了呢。
归家路上,大雨倾盆,听着薛汀哲的最新钢琴曲《雪落夏至》,感觉特别应景。
就像影片最后给到大家的希望一样,经过大雨(或生活)的洗礼,我们认真和过去告别,然后好好准备,去迎接明天的万里晴空。
第一次看电影路演,成都映后分享阵容也超强不过可能期望太大,电影有点让人失望剧情不够清楚,以及台词有点突兀,有时候对话单纯为推动剧情而出现,使得原本方言台词带来的亲切感变弱与现场其他女性观众的感受不同,我反倒认为这是一部男性视角下的很好的女性作品剧里除男主外,所有重要角色都是女性。
与她们相比,男主的塑造反倒较为片面单一。
女友、母亲、外婆,都让我深深共情外婆真的让我无数次想到逝去的外婆西南地区的婆婆好像有着共同的特质勤劳能干,世故通透,强硬又温和,就如同深埋地里的土豆一样,她就在那里而妈妈这个角色正如每一个人的妈妈,充满包容和生命力,孩子需要她,她就拿着行李箱千里迢迢奔赴,像野草一样在北京扎根。
剧中有一个片段特别戳我,男主生病失禁的时候,妈妈很自然地走进厕所帮忙女友感觉选角有点出戏,超喜欢慈婉彤!
但是很难相信她会这样去爱一个男人并且全身心地照顾他,慈婉彤姐姐感觉是会一巴掌扇几个渣男的程度,很喜欢她身上的那股劲儿!
或许可以dream一下她演一个能发挥她气质的角色!
不仅是导演的惊人首作,更是外婆的绝唱!
一,成为故乡的异客已成现代人的宿命,在纷繁芜杂,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横冲直撞,满身伤痕,此时,故乡是最好的去处。
因为这是单纯,明净,能让人浮躁的心回归宁静,回到本身,兴贵回乡解决了人生的烦恼,即是如此。
只是这样的故乡越来越少了。
二,外婆就是一个把人生活得通透的长者智者形象。
砍坟前的竹子,告诉晓洁是公公托梦说竹子挡了回家的路,并说自己还想念公公,而公公此时在天上,这些意味着人生中难以放下的某些执念,执着;告诉兴贵却说是竹子挡了光线,人死了,就在土里,这是活明白了,活通透了。
当兴贵问外婆还恨不恨他父亲时,外婆很淡然地说,不恨了,人都死了。
这是放下了执念。
正是外婆简单质朴却充满智慧的只言片语让兴贵对自己的人生有了重新认识。
三,记忆可以出现混乱,但爱不会。
兴贵对继父的记忆与外婆的讲述不一致,而兴贵选择了相信外婆,这样一位善良质朴又充满智慧的外婆不由人不相信。
外婆对自己幼年经历的两次讲述内容不完全一致,态度也不尽相同。
在这些时空交错的迷幻之中,又分明能看到外婆对苦难的释然,对人生的感恩,对家人的爱。
就像外婆说的,如果她父亲在身边,她怎么会乞讨?
四,就表演而言,外婆完全不像是初次触电的人,几无表演痕迹,实在惊讶。
观影中比较迷惑,兴贵的截瘫是如何康复到能正常走路爬山跑跑跳跳的,也在猜兴贵为何截瘫。
兴贵从截瘫到康复来的太快,十分迷惑,以至于错误的认为影片出现时间轴错误。
到结尾字幕才恍然大悟,影片是按时间顺序叙事。
前段后段对称的叙事很是亮点。
影片着重讲述了外婆年轻时的悲惨经历,让熟悉民国历史的我感受到深深的共情。
民国时贵州外婆艰难的逆境,正是外婆能够坦然豁达乐观生活的缘由。
是在离婚难以启齿的时代里外婆支持妈妈离开渣男的原因。
外婆也是情商极高的人,同一件事能够在不同人面前完美讲述。
为作者与外婆的情感打动。
同样感谢女友对男主爱的不离不弃。
外婆对老辈人经历的不同介绍很是细心。
温暖的一家人。
就算是叶哥的脸,我也完全无法接受兴贵这个人物。
“你乖一点行不行”我直接就是要骂街了,你TM干啥了人在你生病的时候一边照顾你一边还上着班赚着钱,你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横了?!
职业相关,有两点非常生气。
一点是tmd你只是下肢瘫痪,上肢又没残废,洗澡还要你妈帮你洗头你女朋友帮你搓背,已经在火冒三丈了;另一点是,叶哥你是真的一点也不像一个瘫痪的人,前期小区里的戏,感觉下一秒就能拎着助行器走起来了,两条腿真是好得很!
罚你去医院住两个月!
(别杠,干这行的,看得出来没演到位)这个剧组在这方面的不专业度真是叹为观止,唯一像模像样的是女主给男主做的下肢牵伸。
以及,细思极恐的性别不平等思想在整部戏里蔓延……外婆是童养媳,外公一家对她并不好,但她只和男主说,对女主描绘的都是丈夫对自己多好多好/自己多想念丈夫的画面,怎么,这儿还在给女生画饼,girl cheat girl是吧?!
无论是外婆还是母亲,总在男主面前博同情,而在女主面前展现“被爱”与“潇洒”,仿佛自己从未陷入泥潭……忏悔,导演提及这部戏是一部属于自己的忏悔录。
至于导演有没有忏悔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兴贵的忏悔没花什么力气反正:抱紧她,嘴上说说支持她(心里仍希望她赚钱),让她生娃,娶她,连吃个鱼头都是忏悔。
真是翻开忏悔录,仔细观瞧,上面尽写着“吃人”二字……反观女主,她为了谱写你的忏悔录,要继续在那个恶心的公司上班,而且是怀着孕上班,要和你时不时地住在乡下潮湿的老房子里(因为你到女主说出她怀孕了的那一刻依旧没有钱买房子,是的,最终也没有说明这个剧本卖出去多少,而且你还执意要在乡下写剧本)。
怎么说呢,蛮可笑的。
难听的话不多说了,反正是,忏悔了,但没看到多少诚意。
当然,抛开时代背景空谈思想意识是毫无意义的,但标榜“忏悔”,仿佛是往脸上贴金结果被人发现是黄铜片那般滑稽。
真挺难看的!
就算是叶哥演,也真挺难看的!
(恨不得冲进去踹几脚叶哥的程度)至于说有种说法是“一部电影能引发愤怒也是一种意义”,我想说,这部带给我的愤怒程度,不及看到叶哥露半个屁股还要打码这件事的滑稽程度的千分之一,叶哥打太极、叶哥被外婆追着打屁股,乐子人来看个乐子,真蛮好笑的!
(歪楼,叶兴贵真有点像叶Richard)总而言之,全是恶评!
没事别看(双重意义)!
《故乡异客》有着非常精彩的叙事结构与情感表达,同时埋藏了大量的符号和隐喻,影片前段和后段都在呈现中段男主所写的剧本,如此巧妙的设置使得这部电影呈现出某种元电影的特质,前后段落的差异暂且不谈,这种手法和洪常秀导演在《这时对,那时错》中的使用的手法如出一辙,编排得相当巧妙。
导演将影片中男主人公所写剧本的剧情嵌入电影之内,则是借鉴了李沧东导演在《燃烧》中将小说情节融入电影的手法,只是这部电影的文本、结构以及所要传达的情感很不一样。
再说情感表达,此片对人物情感的描写也非常准确。
无论是对男女之间的情事还是母子、祖孙之间情感的描写,都刻画得非常真实,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张力溢出荧幕之外,直击观众心灵,并与之发生情感连接,这是好的情感表达。
我们可以从男主与女友、母亲、以及姥姥的关系更加准确的理解人物的性格。
男主在电影中被刻画成一个自私自我、花心且刻薄的形象,被许多观众大骂渣男、丧逼,并引发了一场对文艺男青年的攻击,对电影中角色的攻击是可笑甚至是愚蠢的,反而说明导演人物塑造的成功。
在本片的三段式结构中,一三段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第一段中女主与姥姥经过一段暗河,在第三段中并没有出现,且第一段中女主与姥姥经过溶洞时的故事也与第三段姥姥与孙子经过时不一致,第一段是里面有水,后面是没有水。
第一段中女友与奶奶偶遇了一场喜事,第三段则是一场丧事。
这两段戏有很多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比如第一段中男主没有回老家,但日常写剧本的ipad却神奇地出现在老屋中,第三段中男主在得知女友意外怀孕后对家人和女友态度的转变,以及最后在幸福蛋上写字和最后吃幸福蛋时,男主的名字始终没有出现,这些其实都是表明这两段戏其实是电影里男主所撰写的剧本,而真实的剧情则是中间那段戏,即北漂的男主因突发疾病与女友和母亲生活的片段,在这一段中我们看不到男主对女友和母亲的忏悔,也看不到她对姥姥的思念,更看不到男主与自己和解的证明。
结合导演自身的经历(三十岁患脑膜炎)和另外两段的剧情来看,导演想要传达的情感在最后一段戏中才得以展现。
导演在映后说这部电影是女性电影,这个说法有些勉强,通过表现男主对女友和母亲的压迫来迂回反映女性境遇以达到女性主义的做法在我看来是无效的。
导演在片中借男主之手放了一段尧十三的《寡妇王二孃》,这首歌看似轻快幽默的歌曲实际是描述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悲伤的歌,用一个孩童的眼光讲关于一个女性的境遇的故事。
导演在这里选择用这首音乐显然有些特殊的用意,可能是与电影中女友和男主母亲的生活境遇形成互文,但我也不觉得这里有任何女性主义的指涉。
最后再说一下这部片子的其他问题,影片中有很多表明导演迷影情节的片段,个人认为将这些部分全部放进电影是冗余的,可以有,但过犹不及。
其次,导演用了很多动物来作为隐喻,比如男主在家是画面左侧的台阶上立着一只公鸡,而最后姥姥去世时则是一只老母鸡将一只新生的小鸡揽入怀抱的画面,导演在这里用鸡叫而不醒来暗示姥姥生命的陨落,这一点非常高明,但用在母鸡怀中新生的小鸡来与姥姥的去世相对比以传达生命逝去和新生的关系则显得多余。
尽管影片有许多瑕疵,但瑕不掩瑜,观看这部片子依然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关于故乡和记忆的影像,对成长于农村最后选择在城市生活的人有着特殊的慰藉。
正如普鲁斯特所言“唯一真实的乐园是失去的乐园,唯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导演以记忆为引,用影像作为方法联结乡土与记忆,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与成长。
作为FIRST惊人首作单元的片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的野心,也可以看到导演对自己内心真诚的剖白,这是影像创作者可贵的特质。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