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部電影都是美國片,高潮起伏,驚喜不斷。
人生就是套路,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感情。
每部電影就像一個獨立的句子,竭力地表達著一個獨立的思想。
表達能力,不是看情節。
OK?
這是我爲什麽給這部電影五顆星。
能夠讓大部份人看得懂的電影是好電影。
但誰去關心社會上邊緣人士的心理?
他們按照套路來說就是“有病”。
不按套路來說,他們只是不一樣,而且想走出來的人也不少。
他們既不能拋棄自己,也不能融合社會。
創傷一直都在,治愈的方法只有面對。
時間不是讓傷者遺忘,只是讓傷者等待到一個契機,突然明白了自己為何受傷、為何難過。
我們為何要珍惜幼年。
長大了,會發現世界不讓你難過。
盧卡的朋友不是罵盧卡“你就是小時候缺點教訓”。
這說得真對。
小時候培養個健康的心靈真重要。
爲什麽要在能夠學習的時候儘量學習?
不是學習知識,是學習提問和發現。
問問自己怎麼了。
問問自己爲什麽。
最後在身邊的,是朋友,是情人,是家人。
我想人會追求很多。
最後,是不是發現,整個過程像是撈了一把水。
捧了一把水在手心,滿滿的,滿足的。
時間只是讓水慢慢地流走流走。
手中只剩下一顆沙子,也顯得很滿足。
繞一個圈就好了。
我不知道心能夠受得了繞多少個圈。
所以一個就好了。
請別想“我就知道他會選擇自盡”,而是,他走過了自己的路,才決定的。
人生不是結局,電影也不止是結局。
對吧?
“一個人能夠走多遠?
”在十六歲的時候,我問過自己一字不差的問題。
“一個人,能夠走到他倒下爲止。
”這是當時我的回答,至今仍未改變。
人生是一个旅程,而有的人,还为正式上路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他试着正常的生活,试着原谅自己,试着和命运和好…艺术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个视角至于如何理解,只是每个人的事我想有的人会看到悲伤有人看到绝望有的人看到与命运和解的无奈有的人试着去理解他以及和他一样的人有的人则看到了自己,或者看到某些道义,开始慰藉自己不适合太幸福的人看,如果不能理解,看到伤口只是伤口,没有意义人生就是:感受、原谅、愤怒、悲伤、报复、和解、铭记、遗忘、恨、爱
这个piano不喝酒,不抽烟不吸毒,甚至不抽大麻一个waiters爱上了他这个waiters对另一个waiters说:“他不完美,他太帅了”她爱上他不是因为这些,piano的手指抚过黑白琴键像是抚过她柔软的乳头,反之依然。
我一向喜欢沉默的人经常恨自己沉默的还不够还因此自卑piano就很会沉默piano对姐姐说:有一天我担心我会疯掉以为我经常灵魂出窍我也崇尚和羡慕“不正常”的人我也经常因为自己的“正常”自卑有很多人在拿自己和别人比谁更不正常但是又没勇气“不正常”Chet Baker死了piano说是他杀的是用音阶杀了他用E小调推他跳窗他也说童年他在一次车祸中杀了他的妈妈piano录了最后一首《能飞得多远》后自杀了就像通常说得一个人用什么自卫也会用什么自杀这个piano就是爵士界大名鼎鼎的——卢卡佛洛瑞(Luca Flores)
开头首先摘抄自己豆瓣简介里一句话,同时也是自我认可的一句话,献给这部影片,强烈引起我的共鸣。
艺术向来都是需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所以艺术归根结底是悲剧性的。
晚上独自来电影院看这部影片,在看之前一个问题还萦绕在我脑海里,刚刚百度过-想自杀怎么办?
之前写影评前还犹豫要不要写这个情节,不想把事情搞得太矫情,但是为了引出下文,我想这个情节不可忽略吧。
不得不大概的自我介绍一下,虽然不是说写影评就必须要感同身受或者说同行来写,但是在我为数不多的影评里,这个影片是目前我唯一可以站出来以自身来说法的一部影评。
现在情绪还是久久不能平息。
被电影深深的触动了,现在叙事可能有些混乱,还请大家见谅。
我的脑子里千言万语在就集聚在语言的大门口,可是我会有一些顾忌,因为谦虚这个词在国人的脑海里尤其的敏感,我不想引爆这颗雷.太多说些我怎么样,我怎么样,我特别害怕,有人说哟你是艺术家之类的话,所以我还是不说了。
我简单点说。
有些话不想说。
直白的说,我也是弹琴的,而且我真的热爱艺术。
和电影主角最大的差距就是我弹的没他牛逼,当然人家是大师了。
但这并不能否认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我想我的生活也许比大多数人接近影片人物的生活状态,所以我还是有发言权的。
影片的大概的氛围是什么样的?
男主角由于童年时遭受了阴影。
这大大影响了他的成长经历。
长大以后不知是这经历塑造了他还是毁了他,阴差阳错的他成了钢琴艺术家。
但是凡事是有代价的。
艺术性也融入到他的生活中。
他的灵感,他的阴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
他的每一次痛苦,每一次犹豫,彷徨。
都是那么的生动和赤裸裸,我感受到我在进行音乐创作时经历的那种状态。
(插播,不是硬广告)如果有朋友感兴趣本人音乐小站里的作品-请在豆瓣音乐人搜索Mystery,或点击本人头像,进入主页,直接点击连接试听。
好了,咱们继续掰弯话题,逐渐继续进入电影的世界。
我的作品总体是阴郁的,不是我不想写动感十足霹雳贝贝的音乐,其实我喜欢,但是真的写不出来。
前面说了,艺术向来都是需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所以一些你潜意识里的气质,可能在这个时候你也刚刚发现,你会受他摆布.请自动脑补电影中的某些情节。
童年在我心里有些情景挥之不去,却又无力去改变的情景,在不经意的瞬间,它们都会浮现,艺术创作是件私人而隐秘的事情.之前我只会把这种闪回当做一种自我无法解释的体验,今天见到电影中主角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有一丝恐怖,有一丝亲切,有一种感动,有一种震撼。
回忆的情绪使我感同身受,眼泪默默从眼角不可控的流出.这个电影我给五星,我给一百个赞。
因为他拍得很细腻很写实也很现实。
在我声泪俱下把自我的感受说清的前提下,也许我可以大声的呐喊出我对这个电影的评论?
之前的钢琴师三部曲全看过了,情节为主,比较好看。
这部钢琴师,开始看到我豆评价那么低,还有点犹豫要不要去。
看过以后,被深深触动,甚至这是钢琴师里面最出色的一部,把艺术者的心理,常常要经历的痛苦,彷徨,迷茫,折磨,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能我也是写这种比较压抑的音乐,所以对于他后来被回忆逼到发疯,最后上吊的情景,丝毫不认为夸张.看评论里有人说太矫情了之类的,我只想认真的告诉你,是真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性情,也许就出不来这个艺术家,就是那句,搞好了你成为艺术家,搞不好要么就成为疯子.……我现在既没有成为艺术家,也没有完全变成疯子,像我这种半吊子也许是更多做艺术人一个长久的遥无尽头的状态。
不能完全融入“正常人”的圈子,也没有成为大师级的人物,很鸡肋的活着。
在这里也向同样被艺术搞的朋友衷心的说一句:“挺住,共勉……坚持到底,不妥协!
”
LUCA的爸爸有次在山上跟他的儿子说,奇怪,你是一个有才能钢琴师,而我却什么都不懂....你是一个钢琴独奏家,不过,也许我们一家人都是独奏家...一直以为才能是天赋的礼物,看到LUCA的生平故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才能也会变成一个人自己的捆绑.因为小时侯坐车时不断对母亲微笑导致母亲车祸身亡,所以也就一直都不原谅自己,哪怕他是一个才能超群的爵士钢琴家,他也决不原谅自己,而他决不原谅自己的态度同时也伤害了他的伙伴,爱人和家人,又反过来让自己深陷孤独无人可以理解的境地.而音乐,本来是可以做为缓解心情,表达自我的工具,在LUCA哪里音乐却变成了一座监狱,他会一天几个小时的练琴,而忽略与家人和爱人的沟通.看着这样的天才一步步的滑入深渊,不可能没有人不难过的.为了解决他的心头所患,他也曾勇敢地重回肯尼亚,可惜,仍然是要依靠他自己的力量去对抗内心的黑暗.于是,他还是失败了.有的时候想原来疯狂与清醒不过一线之间而已,LUCA的人生问题有解吗?也许,我又要说了,也许神可以救他吧.神的爱一定可以把他对自己无尽的责备都承担过去的.神的爱也一定会帮助他走出他的监狱和樊篱吧?说到底,人生不过是一场一个人奋斗的战争,依靠神的爱,原谅自己,接纳自己,才能走出自己给自己的陷阱吧.
#每日一片# 资料馆今天(严格说起来应该是昨天了)放映了由意大利爵士钢琴诗人卢卡·佛洛瑞生平改编的传记片《寂寞钢琴师》(又名《钢琴,独奏》,《寂寞钢琴师》是台湾译名,个人还是觉得直译的《钢琴,独奏》味道更对一些)。
男主角卢卡·佛洛瑞由吉姆·罗斯·斯图尔特主演,四月份北影节安东尼奥尼特展时放映了他所参演的众星璀璨的《云上的日子》,在其中与依蕾·莎丝特出演对手戏,作为电影的第一段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也是个人最喜欢的),初见便被其古典优雅的气质以及俊美贵气的面容所吸引。
而在本片中则已全然褪去了那时的青年气质,尽管蓝眼睛依然好看却再认不出曾是那个梳着考究金色烫发的颀长男子了(要不是看了演员表我打死也没认出来)。
不过69年生人出演该片时已经38了,自然无法与95年巅峰期时相比较。
起初我以为以吉姆的年纪饰演男主角年龄稍大了些,不过查到卢卡·佛洛瑞正是38岁去世,看来影片中还是有些时间跨度的,只是没有表现得很清楚。
影片的前半程都没有表现出非常优秀的质素,以至于给人的感觉是该片高不成低不就,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随着剧情慢慢铺陈开来,后半部分有所升华,可仍觉得整部电影始终缺那么一把力。
影片伊始的童年时期算是片中比较出彩的段落了,海滩戏耍印象深刻。
母亲的角色塑造得尤为突出——一个永远抱藏着秘密心事的女人,好似时刻怀揣着某种忧思,沉浸在自我世界,却永远能注意到孩子的不对劲。
这也是卢卡病症的一切症结所在——驾驶汽车的母亲回头来对着自己微笑却意外翻车,于是在童年的卢卡心中埋下了永远无法原谅、不可救赎自己的种子。
而步入成年的部分拍摄就较为差强人意了,虽然并不糟糕,但也实在找不出什么亮点,两位好友浮夸的表演更是差评。
电影始终围绕着卢卡对于家庭的某种眷恋执着,以及使他一步步走向深渊迷失在自我中且愈发沉重的心灵枷锁。
其实比较吊诡的一点就是他的兄长和姊妹的配偶都完全没出现,尽管兄弟姊妹都是关心弟弟的温柔的人但这点很缺乏说服力。
和女主角的感情戏则中规中矩。
有些优秀的细节,例如看到即将与自己演出的爵士乐大师的讣告,加深了他内心深处“害死母亲”的自责,进一步把自己推向了绝望深渊。
唱片、地图等物件勾起童年回忆以及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对女主角吐露出恶毒的嫉妒话语致使女主角堕胎都对角色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后半部分三场戏比较出色,其一是与芭芭的对手戏,妹妹这个角色演得非常好,她处在一个最为尴尬的位置,与哥哥的关系最为亲昵,算是家里人同他的纽带,同时也是男女主角之间的纽带(?
),每次对哥哥的担忧难过总是能无措到哭出来。
其二是卢卡在钢琴上剁手时,哭泣着声嘶力竭喊出的“妈妈!
爸爸!
”心中的孩童还没完全离去,父母之爱的缺失是这辈子永远的隐痛。
其三是最后决定自我了结时的平静坦荡。
剩下的大概就是,母亲的车祸现场拍得略假,断裂的珍珠颇为做作;家庭聚餐一处矛盾安排有些刻意别扭;卢卡回到非洲一段里身材窈窕的黑人妹子非常好看;饰演童年期卢卡的小演员有些灵气蛮可爱的;演员表里有《完美陌生人》女主角之一的阿尔巴·罗尔瓦凯尔,然而我好像没见着;扮演哥哥的Corso Salani先生看起来年纪实在是大了点,虽然眼熟但是想不起来在哪见过。
正片结束后放映的真实卢卡·佛洛瑞童年录影欢快的音乐影像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反差,可惜有些打断了卢卡遗曲《How Far Can You Fly》本该延宕的情绪。
整部影片在剧作上和基调上我实在不甚满意,故事本可以展现得更好,不过摄影和音乐还是很过硬的。
同样是钢琴师的传记片,我还是更喜欢《闪亮的风采》一些。
不知道是天才都过于敏感,还是敏感天然是天才基因的必需品。
如果没有童年回忆中的那一段恐怕也无法理解和掌握爵士的精神。
快速与跳跃的爵士钢琴往往会让听的人得到某种平静,相悖又相契。
这是一种极致的力量,不得不叹服。
意大利风情的音乐原来会带有极强的画面感。
刺眼的太阳光、绚烂的红色、头巾和50年代流行的大墨镜都是我想要的。
那是一种致命范儿,难怪对于母亲的记忆总也挥之不去。
始终不能坦然的接受爵士乐,也不知道是有什么障碍。
需要找碟狂听来刺激一下了。
(2009年12月4日)一部意大利传奇爵士钢琴家Luca Flores的传记电影,他被国人视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爵士钢琴手,曾多次和Chet Baker、Dave Holland、Lee Konitz等大师合作,1995年悬梁自尽,一生出版14张专辑。
Piano之后的Solo一词其实还是验证了《梅兰芳》里“伟大艺术家要适应并享受孤独(寂寞)”的说法,但又有所不同:《寂寞钢琴师》里,他孤独置身于音符中来避世;《梅兰芳》里,他的孤独是为了创造更加精彩的艺术。
只是同等孤独的艺术家们在精神面貌的表现还是比较类似的,就是有点木讷,一种看不清程度的忧郁气质。
个人一向觉得黎明在《梅兰芳》里的表演还是相对客观和准确的;忧郁一如《云上的日子》里的Kim Rossi Stuart,在本片里的角色,在木讷上还织出了一张敏感的网。
既然是音乐家的传记片,音乐的精彩程度便是高要求了,除了Luca Flores本身的演绎作品,包括贯穿始终的How Far Can You Fly以外,开场歌曲的Malaika(非洲语意为“天使”)是歌王Harry Belafonte和南非国宝Miriam Makeba的合作版本,第一时间就伏笔了难以挽回的生命消逝。
传记,开头到结局,几已定局。
电影如何记写这个开头和结局,才是看点。
这与灵魂无关。
片中的主人LUCA,背负童年的阴影,音乐演出大多在乌烟瘴气人声嘈杂的酒吧,最后以天才的盛名自杀,这些都与灵魂无关。
就如莫扎特,如此天才,所作无非是取乐宫廷的艳曲,这是音乐,也不便说是灵魂。
这部意大利影片,真地是意大利影片,不愧是意大利影片。
片头的音乐、影像,让人感到得流泪,让人不自觉得微笑——皆因那个天真顽皮的LUCA,他的母亲那红色的衣裙,在海天白沙之下,如此入画。
意大利的摄像就是这样地完成每一个镜头。
片头之后,弥漫起一阵黄沙。
于是,做好准备迎接一部慢片——意大利式的抒情情调。
不过,很好,在缓慢的节奏中间,有优美的跳跃的钢琴音乐,偶尔夹两条小提琴,过渡。
于是,再来,意大利的山,即便山不美,拍出来也是美的,否则不能入画;接着,非洲的黄沙,艳丽的颜色,平静的河,广漠的山......过于活泼的生命,往往突然之间死寂,正如乐极生悲一样。
最后,他的音乐,如此平静,深沉而入画。
入画。
生命,不过是一段漂亮的不漂亮的画面。
很好,这影片将这段画面剪裁得尤其入画。
意大利电影《寂寞钢琴师》为爵士钢琴大师卢卡立传。
出自古典,结合民谣,卢卡在爵士钢琴中找到更自由、更渲泄内心寂寥的表达方式,也找到the girl。
可是,他内心太寂寥太忧郁,纵有惊世天才,却一直找不到自己!
我从来仰望音乐天才,当38岁的卢卡录下传世杰作《How far can u fly?
》并带着此困惑其一生的疑问悬梁了结自己时,悲痛霎时涌上心来!
xzd
本应可以拍得更好的一部电影,毕竟是一个传奇人物。
爵士钢琴师
这种题材,hold不住也是正常的。。。
JAZZ
抑郁症真可怕!影片中部真的很不错,多好的live band.结局的确很可惜,但是从一开头就注定如此。反而是他的女朋友比较无辜。
爱极了里面昏暗的调子和粘稠的乐章
欧洲文艺片的气质,Luca Flores的生平叙述得比较平,但是那种贯穿始终的寂寞与忧伤还是很有侵蚀力的,当然很有吉姆·罗斯·斯图尔特的颜。其实很多时候看电影,还是看个人当时的感觉
有人爱,但没人懂
人生能走多远,为何不能飞翔?
大师皆疯魔 童年阴影伤不起 音乐加一分
黄叶纷飞
最深的感情才能孕育出最感人的音乐
挺可怜的,童年决定一生
男主太美了,有着悲伤而纯粹的气质,只是剧情太空洞、缺乏说服力。
感染力太强艺术天才都是疯子!
无助,悲伤。
就那首斯瓦希里语的歌曲还行
一个钢琴师玩爵士后来失去朋友思想崩溃遂自杀的故事、
“狂琴一生”这个翻译真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