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星,天元”“白,160手”一颗黑棋落下,整个围棋世界为之震动,赢得举世喝彩一颗白棋打入,所有的失误都随之颤抖,最终满盘皆输围棋史上成就空前亦很有可能后无来者的“昭和棋圣”吴清源,一百年的生命中,你此刻怀念的究竟是哪一手?
电影《吴清源》在2002年上海电影节的首映时,遭到几乎所有媒体人的口诛笔伐,因为沉闷,因为跑题。
更因为田壮壮并没有讲一个霍元甲,一个叶问的故事。
“擂争十番棋”,一个中国人,在日本的棋坛上大杀四方,一时间无人匹敌!
一个所有中国观众读来都热血沸腾的故事。
是的,被世界所铭记的是一个人最闪耀的巅峰时刻。
1939年对木谷实 七段 6胜4败 降对手棋份为先相先1941年对雁金准一 八段4胜1败 休战1943年对藤泽库之助 六段(定先) 4胜6败1947年对桥本宇太郎 八段 6胜3败1和 降对手棋份为先相先1948年对岩本薰 八段 7胜2败1和 降对手棋份为先相先1950年对桥本宇太郎 八段5胜3败2和1951年对藤泽朋斋(库之助改名)九段 7胜2败1和 降对手棋份为先相先1952年对藤泽朋斋 九段5胜1败 降对手棋份为定先1953年对坂田荣男 八段(先相先) 6胜2败 降对手棋份为定先1955年对高川格 八段 6胜4败 降对手棋份为先相先就像那场“吴-名人”惊天对决的前159手,黑棋灵动飘逸,全局处处占优,白棋似有异动却被牢牢压制。
这个年轻人从19岁对决“不败名人”本因坊秀哉开始,到41岁于十番棋中击败高川格,22年间,被时代与天赋裹挟着踏上浪潮之巅。
脚下是一个日本棋界天才闪耀的昭和时代,以及同时代所有对手破碎的梦想。
可是,木谷实输了还有木谷道场;濑越宪作输了还有开拓欧洲棋坛的光荣;桥本宇太郎输了还有关西棋院;甚至本因坊秀哉输了却还有“不败名人”的头衔。
就如同他自己打入棋盘最中心的那颗棋子,吴清源令天下震动却孤立无援,所以他必须挡下从各个方向的进攻,必须以绝对的成绩面对全部的质疑,必须赢!
可终究,他不会一直赢下去。
“三三,星,天元”布局,终究碰到了“白,160手”,有人问当年秀哉名人没有无限打挂,没有门生想出160妙手,这局棋,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如果当年没有一辆摩托车将吴清源撞伤在地,同时将他的天赋一起带走,吴所能达到的高度会不会不一样?
我们都与名为命运的对手对弈当吴清源把自己放在棋盘正中间的时候,他就已经输了被记载下来的文字从不会告诉我们吴清源在面对中日交战时在担忧什么,从不会告诉我们他找寻极端信仰的时候在追逐什么,从不会告诉我们他做了20多年天下第一,到最后离名人头衔仅差一步之遥的时候,躺在病床上在悲伤些什么。
从不会告诉我们吴清源是怎样输掉和命运的对局。
田壮壮尝试告诉大家吴清源是怎样输的。
而一位评论员,对那部电影写下了如是的评语:“导演花了所有气力去捕捉吴清源某一刻的姿态和神采,那是吴清源在一场场大变来临之前或之后的神态——大变的那一刻,田壮壮选择失明。
”言外之意,我们没有看到想要看到的英雄。
一百分钟后,电影散了场。
没有人在意吴清源是怎样输的,也没人在乎。
真是寂寞的故事。
就像一颗黑棋落在天元,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就算策略算尽,压抑得了一时。
最终被一子点穿,任凭百臂或千手不能防。
孤子无痕,白棋如雪。
可是与命运的对弈,就是这样寂寞啊。
吴清源赢去了木谷实天下第一的头衔,赢去了桥本宇太郎对旧布局的坚守,赢去了前田陈尔本因坊的执着,最终这群新生代一同像一股大潮冲刷着本因坊立在旧时代的界碑,最终汇聚成现代围棋的大海。
这个战无不胜的人花了百年时间却仍未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
在围棋外的生活中他一直在逃避,一直被打败,被舆论打败,被信仰打败,被岁月打败。
有时候仿佛望着吴清源落子有声,叫嚷着我要把你们全部打败,即使双手痉挛也要握住自己的命运,血流成河。
却也眼睁睁的看到家庭、归宿、梦想,被命运轻易夺走,交付给自己打败过的对手,唾手可得。
终究如雪白棋消融,裹挟自己,滚滚向前,不分昼夜。
只是回首纹枰,百年寒暑,这些不曾追逐却拿在手中的,这些拼命握紧却从指缝滑落的,你可有不甘?
也许像棋界前辈一样喋血棋盘,留下一段精彩的传奇;又或如棋坛同侪一般各有归属,留下一些精彩的故事。
对于这个百岁老人来说是一种解脱?
不,与命运的棋终究没有下完。
棋手终将践行自己的棋道。
廿载如是,百岁亦然,不息还手,至死方休。
然。
——于“昭和棋圣”吴清源百年寿诞
很喜欢这片子,是我第一次看田壮壮的片。
第一次看到有人这么拍摄一部传记片。
不了解围棋,不了解吴清源时代,不了解吴清源的人是没办法看明白这片的,所以这片肯定不会得到广泛认可,影评者不一定了解围棋,更不会了解吴清源和他的时代,围棋爱好者不一定喜欢电影,不一定喜欢探究电影。。
恰好,凑巧的很,不管什么事情我多少都会沾上一点,一知半解。
所以我挺喜欢这片,也看得明白这片,于是心里想:“恩,吴清源先生想必就是如此人生吧,田壮壮一定也是有才能的导演了,而张震也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演员了。
”吴清源是围棋大师,他的传奇是不仅仅因为他是大师,而是因为他是末代大师。
不过是日本围棋的末代大师。
现在网络上的人们通常一提到日本就会丧失基本的判断能力,这实在是没办法的事。
吴清源十三岁的棋谱被寄送到日本的时候,他在国内已经没有了敌手。
而面对来自日本的强手也可以毫不逊色的抵挡。
他的恩师赖越认为,此人有棋圣秀策之风。
我想赖越怀着激动的心情发出近乎谦卑的请求信的时候,他当时一定会想到这孩子将一定可以挑战自己的夙敌:本因坊家。
吴清源十九岁的时候,终于坐在了日本第一高手本因坊秀哉的对面。
影片里,棋坪上,少年气盛的吴清源第一手摆在了本因坊的左手边“三三”位。
作为围棋礼节执黑先行的后辈必须落子自己的右上角这是一种敬意,而落到了“三三”位则是不折不抠的挑衅,“三三”在坊门是被列为“禁手”的恶着。
而第三手,吴清源即落子在了“天元”,这简直就是无视坊门的尊严。。
坊门大哗。。。。
而影片里一片寂静,棋手不动如山。
日本愤青的砖头打破了门。。。
吴清源最终输掉了这棋,而本因坊秀哉也宣布引退,并且将本因坊的荣誉转交日本棋院,坊门已经没有任何高手有资格占据这荣誉了。。
吴清源时代,日本没有了真正的“名人”,而作为一名外籍棋手也没有资格做日本的第一高手。
吴清源能做的事,就是在擂争十番棋上将所有的对手一一打到降级。。
每个日本高手,每一个,他们面对吴清源的时候都必须降格。
这就是“棋份”。。
影片里,,木古实吐血,而吴清源旁若无人,时而垂首,时而微微仰头,丝毫没有发觉任何变化。
棋人合一,就是天人合一。
五胜一败,木谷被打到“先相先”,老一辈的雁金准一,在输掉了四局之后放弃了余下的比赛,避免了“先相先”的降格,吴清源得知消息后,目无表情。。
藤泽被打到了更加低级的“定先”。。
藤泽是本因坊秀哉之后日本第一人,第一个九段,日本棋院的第一人。
岩本:先相先;坂田:先相先,后被打到定先;本因坊秀格(高川格):先相先。
围棋的成就和宗教的痴迷荡涤了吴清源的一生。
邪教和战争将吴清源的财物洗劫一空,妻子奋力搬动破败的家具,而吴清源默然呆滞。
仿佛行棋中。
无论如何,他旁若无人。。
入定。。
世事如棋,人如棋。。
47岁车祸,70岁引退。。
这胜负的世界,倘若只有胜,而没有负,又怎样能够体会呢?
倘若这胜的残酷和负的残酷,都尽皆体会。。
难道还不够令人厌倦么?
刚刚看了《吴清源》,搁了有一段日子的片了。
窗外淅淅沥沥地落着秋雨,这几年一直没能在北京停留到这个时节,没像今年这样正正经经地吃到葡萄。
日本文化予我的感觉,要更晚一些,是深秋。
胜负与信仰,或曰围棋与真理,是《吴清源》着意强调出来的两点。
不过虽然坚持棋始棋终,电影对于吴清源与红卍会、玺宇会纠葛的叙述却扎眼得多。
最喜欢的一段戏也是关于后者的。
张震在长途车上读妻子留信,得知她亦因无法信任主教而逃出,内心备受打击,恍惚之余便冲下车,蹲在地上,埋首痛哭。
只有观众才看得出,原来这是一条荒野小径。
他慌不择路,出于无法安于原处的精神。
好过悬梁自尽一节。
因为吴终究没有因此而死,冲到极限之后的弹簧,可以想见,力道总要温吞下来。
途穷而哭,至少还有瓷器跌碎般的不返之势。
后来吴尊敬爱重的棋坛前辈一时间众星陨落,他却独独接受了盛大的告别仪式。
即便早早入了日籍,后天能够改变的,也实在有限。
上述种种不过是就电影本身所作的理解与揣测,吴清源本人怎样,到底没有特别关注过,所以剧中的人物最后也没闹清楚几个。
张震真是清矍。
或许是眼镜和夹着手臂走路那种不协调的样子,让我觉得和文革伊始的程蝶衣倒有些叠影似的。
如果你对吴清源一无所知,或者几近无知。
那么,此片不看也罢。
如果你一向以为电影就是娱乐,而不是某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省察,那么,此片会让人觉得故作深沉。
如果你不知道田壮壮,那也没什么错。
就像田壮壮也不知道你。
电影,有选择观众的权力,这和观众有选择电影的权力是一样的。
到了现在,我们应该可以认为,电影和观众之间,能够做到互相尊重。
即是,我不喜欢你,你也不喜欢我,但我们都极力拒绝:对方该被消灭。
我看此片是一次美丽的误会。
误会是因为,我也不太知道吴清源,更对田壮壮所知有限。
所以,看完电影,我既不明白吴清源一生追求的两件事之一的“真理”,也不明白吴清源一生追求的两件事之一的“围棋”。
我只觉得,张震在很棒的摄影镜头下小心翼翼,跌倒,痛哭,空洞或者发呆,似乎与吴清源隔的老远。
更何况,片子里的张艾嘉,黄弈,李雪健(李雪健那段万字会的宣教简直搞笑)等都可有可无,而伊藤步(吴清源的妻子),这个角色太过隐忍,就如整部片子意境太满,满则过,而这个妻子,似乎也是可有可无。
川端康成,如果你会认出那个坐在草坪上赞扬吴清源文章写得好的人是川端康成,那么我断定,你一定是猜测。
吴清源为什么突然加入玺宇教?
为什么自传里说他一生都是万字会的成员,而电影里却变了?
(电影中玺宇教教主说自己是神的那段,让人觉得吴清源是白痴。
那么傻的一个教啊。
中邪了吧,呵呵。
——开个玩笑)......即使田导演要求我们看完此片后一一求证,要求还是太高了。
如果没有一个疑问我能从影片中找到答案,我看电影还不如去看《吴清源自传》。
全片的设计,都是断片式的。
或者不如说神思(之所以这么说,乃是因为神思无需因果,来去倏忽)。
田导演不交待棋局的对决。
也许是无从交待。
田导演只是对每场棋局的现场布置、灯光设计、机位拍摄做出精心的设计,难免让人坠入云雾里。
而想要从这些断片中窥得“棋圣”一生传奇,还是难得。
《吴清源》,说是人物传记,不如说是田壮壮的遐想:吴清源对于精神生活和内心平静的求索,他如何挣扎,如何平衡。
这些遐想,以出色的画面展示出来,力求诠释吴清源的内心世界,至少,眼睛是愉悦的。
眼睛是愉悦的,也许对一部片子来讲,就够了吧。
田壮壮曾说,他的电影是拍给21世纪的观众看的,以此片看来,21世纪的观者还是寥寥。
“即使在最动荡的时代,也保持了不败。
”高手之所以能成为高手,靠的是境界。
生命不过是一场胜负,万事皆棋局。
推荐电影《吴清源》,并与诸位共勉。
如果没读过吴清源的自传或者不了解历史,整个电影都会显得闷到莫名其妙不如剪辑:风景,人,音乐……略表安慰,换个姿态,换个角度。
电影只是电影。
看完后我在豆瓣的三星与四星之间徘徊良久。
三星是因为中途略有睡意(难道是最近好莱坞看多了?
反省下……)四星则是因为我赞许导演的这种探索。
老实说,我觉得张震演得并不好,或者他并不适合。
很多内心戏,完全是由于镜头和摄影的引导,我才逐渐地去靠近这个人物,而张震的表演,则会起到一个反效果,他把由镜头和摄影营造的氛围,又推开了。
我不知这种若即若离的观影感觉,是因为我对吴本人及其哲学的不熟悉造成的,还是导演的刻意而为,张震的表演是这种刻意的一部分?
从景别的采用上来说(片中极少特写,多为中远景),似乎导演要造成某种浮光掠影的效果,而要靠这种浮于表面的距离,来揭示(用窥视可能更准确)人物的内心世界,毫无疑问是艰难的。
这是我赞许田壮壮的原因之一。
显然田导陷入了这样一个矛盾:他不肯用主观的电影语言来定义这个人物,原因之一可能是吴老还健在,更可能是因为围棋哲学的影响。
这使导演采取了从大局上关照的态度,而不是从细节上强行介入。
然而依这样的态度,后果之一就是片中的人物面目会被某种精神所模糊,人物在几十年间的变化,以及戏剧性,甚至稍微世俗些的心理活动,都会被这种强大的精神所覆盖。
所以观影快感之类的事,很难在本片找到,除非你已经完全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并感同身受。
由此,导演花了重笔在吴的信仰问题上。
这是进入吴内心世界很好的一个切入点,也是具体事件与精神活动特别自然的一个交汇点,编剧不可能错过这样一个可以稍微增加些戏剧性但又忠于精神主义的点。
如果相信作者论的话,观众不会对田壮壮拍出这样的片子感到奇怪,相对于其他第五代的历史主义倾向,田的信仰倾向显得非常天生流动。
这次的尝试虽然不见得有多成功,甚至可以说不成功,但会让我们有理由去期许他的下一部,因为他还在专注于精神问题,还在探索适合他的电影语言,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选择背离。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你睡了没有?
”在上海看完《吴清源》,这句戏谑式的问候成了一些记者的口头禅。
放映现场的状况不可谓不狼藉:不知道是从放到多少分钟起,一些人陆续进入睡眠状态,偶有鼾声响起,直至放映结束。
田壮壮不是催眠大师是电影大师,吴清源是围棋大师。
大师相逢,不是火花四溅的风云际会,而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式的一场私语。
他们用了传音入密的方式跨越时空对话,却苦了看电影的人:风景好美,人物好靓,唯独他们的声音,你不一定听得见。
干着急没有用,放弃努力的人还可以选择去见周公。
在那么美的山水里入眠,心不在人犹在,也算得一种支持吧。
毕竟,你是选择了进这间影院而没去看《红美丽》。
“不仅是一位导演,更是一位作家和思想家。
”《吴清源》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拿下“最佳导演”时,评委这样评价田壮壮。
相信这部电影也是记者们议论最多的一部,茶余饭后交换意见,大家都在询问彼此从中发现了宝藏没有。
我当天就上网去翻了吴老先生的自传《天外有天》,觅得一些八卦,比如他11岁时当段祺瑞的门下棋客,后来与川端康成、与梅兰芳的交往,他的婚恋:他夫人自谦说吴清源选择她是因为她“中原和子”的名字:“中原”让人想中国,“和”字又和吴源一贯主张的“调和、和平”的人生观相合……把这些八卦兜售出来时,大家又叫了:为什么田壮壮不拍这些啊?
这个问题也慢慢有些抵达电影精髓的意思了。
以传奇人物为主角的《吴清源》为什么看上去那么“不传奇”?
这大约就是田壮壮的选择了。
回避了最富戏剧性的那些桥段,你只能说田壮壮和编剧阿城是“选择性失明”的高手,一到关键处就虚晃一枪顾左右而言他,花了所有气力去捕捉吴清源某一刻的姿态和神采。
如你所见,张震时而独坐冥想,时而抬目远眺,时而低头奔突。
那是吴清源在一场场大变来临之前或之后的神态——大变的那一刻,田壮壮选择失明。
这又多像侯孝贤。
侯孝贤携《海上花》去巴黎时,法国《解放报》(Liberation)记者曾问他,“为什么戏剧性不是你电影的中心,而是作为影片背后、外围的东西出现,银幕上呈现的,永远是发生在戏剧性之前和之后的东西?
”《海上花》的编剧也是阿城,田壮壮又跟侯孝贤私交甚笃,他们同一个鼻孔出气也在情理之中。
由此也想到陈凯歌筹拍的《梅兰芳》,又是一场大师遇见大师。
由于各种原因,你可以想见,这个梅兰芳很难是陈凯歌眼中的梅兰芳。
舞台上的旖旎,烈火烹油的华彩,爱国的一生,完美的一生,波澜壮阔的一生。
田壮壮可以用一枚棋子来替代吴清源棋场上千军万马的厮杀,梅兰芳的舞台生涯却无法只剩下一只兰花拂穴手。
当然,最重要的是,陈凯歌不是田壮壮。
1、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艺术片,非主流电影。
2、用比商业片长一倍的时间,讲一个只有导演自己明白的故事3、导演都喜欢把你平时糟心的事儿不分巨细给你过一遍,生活已经够乱的了,谁还想花几个小时再恶心一遍?
4、有很好的催眠效果,不过要在看片的时候注意厨房是否还坐着一壶开水,否则很可能在你睡过去之后,发生壶破人亡的悲剧。
5、看完之后,觉得人生的时间就是这样被浪费的6、请对以下影片保持警惕:贾樟柯《三峡好人》、田壮壮《吴清源》、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注:片长大约4个多小时)、美剧《白宫风云》(完全跟不上精英们的语速)、《噩梦工厂》(根据史蒂芬•金小说改编的6个独立剧,一点都不惊悚,一点也不悬疑,被鬼片吓大的这代中国人心理素质明显比米国人好)。
最后,喊下口号:“生命可贵,远离闷片!
”
日本围棋自德川时代走“重”,唯吴清源走“轻”这句话来自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何应钦向冈村宁次请教东北战局时冈村宁次说的。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吴清源。
我已将吴清源的自传《天外有天》看完,终于可以理解电影里无数含混不清,畏畏缩缩的片段的内容。
或许是阿城(编剧)和田壮壮都太过于了解围棋,他们认为这是蜻蜓点水式的浮光掠影足以勾勒出吴清源在战火乱世中探索棋艺,最终化绚烂于平淡的过程。
或许这是中国画的意境,用笔洁简但意境繁邃,片中关于对局的描写少之又少,就是棋局开始落子的短短几秒钟。
倒是吴清源的走动,开门拉门的动作重复了好多遍。
还好我看过电影介绍,知道张艾嘉演他妈。
还好我最终看了传记知道原来和吴清源关系很好的那个日本棋手木谷实也异常了得。
写意画法虽正确,值得商榷的却是是否该用大写意的泼墨撞色撞水笔法去表达这种若隐若现的暗涌和最终的平静。
他们都太重了。
围棋也许不再是一种棋,更是一种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比“禅”。
生活就是禅,禅无处不在。
如果照禅的真意来拍,那就是一种流水账式的纪录片,能否体会到,全凭个人的悟性。
但是用电影的方式来拍,拍顿悟也好,渐悟也好,免不了说教与提示。
这又违背了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
究竟该怎样拍,我也不知道。
费穆的《小城之春》,我没有看过,据说是一种诗意的代表。
不过田壮壮的《小城之春》我却没有看完。
这一次,我满怀希望,依旧失望。
相当难看的一部传记片,没有想到会糟糕到这个地步,导演还曾经信誓旦旦说拍给下个世纪观众,多年以后再看也看不下去,不说人话的感觉,这个和后面狼灾记,简直是当时田导急于走国际合作的灾难期
吴棋圣的经历本身就很传奇,十局“十番棋”全胜使对手全部降级故事的史诗性给多少星都不为过
摄影很美,但人物塑造稀里糊涂
跟围棋其实关系不大,是一种孤魂野鬼在异国他乡的拍法,追寻的是心安理得。
好电影和人一样,需要事后品味
怎么说呢,电影总得有点剧情吧
缓~
很静美,使人安静
围棋世界里有道可循,而现实世界中吴就是一个极其脆弱的人,从肉体上的脆弱:肺结核,车祸,到精神上的脆弱:加入教派并被摆布。切入的角度其实不错的。
最后退出棋坛的原因为何会说是无法全胜呢?这不和其中和的思想相背吗?。。好些地方跳跃的太快,得弄本书看下才行 。。。我怎么有这么多事呢。。。太贪心了
片子为了立志高洁,选择了这种清汤寡水的形式,呈现出全无血肉的骷髅美人,对围棋历史全无了解的人来说,看了这片对吴不会有任何立体认识,很大的可能是连基本的故事都看不懂,玄到这个份儿上就太过了,我很不厚道的觉得十番战拍成俗港片好莱坞片,都能比这个精彩上许多。
最近看了好多烂片。。。
如果最初没读过那本中的精神,可能没办法看懂吧。
或者固定机位不适合用来拍名人传记
当时没有看懂。
片子一般,导演跟拍MV似的,张震太高太壮,其实不适合这角色。看了下对此片力捧的舒淇的评论,看来舒淇很热爱这种利用前景制造景深效果的中远景镜头,个个分镜都是规规整整的黄金分割位,还被她说是世界一流摄影师。。。图画很美,只要有室内戏,一定是用窗外背景测光,室内一片凉凉的暗。
鏡頭語言很簡潔。
张震的调调让我很向往~向往成为他一样闷骚和精致的男人~这部片子拍出了一种气场~~
全程尿点,看不下去
实在是太清淡了,清淡的属于那种留白过多的丹青水墨一样;或许是我太浮躁了,甚至无法耐心看完... 不过可能也是过于闷了,想我这种能“忍受”安东尼奥尼的人都嫌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