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道最后会不好,索性在最好的时候结束。
看到董子健给颜卓灵送随身听,颜送上一吻之后我就关了。
有人说青春就是荷尔蒙拍青春片就是拍性萌动、性冲动,我很不以为然。
可能我的青春没那么丰富多彩吧,毕竟我还不知道人是通过哪个器官来到这五浊恶世的时候我同学已经有人在学校里每人五块、十块的众筹女友的堕胎费用了。
“年轻”的我则沉浸在武侠小说带来的精神鸦片的幻想。
老一辈的武侠是带有“禁欲”气息的,克制忍让。
和女人过于亲近或留恋脂粉是低贱的象征,我的青春高贵的一逼。
然如同俗话所讲你最终会变成你最讨厌的那种人,现在的我最喜欢的就是季羡林大师怹老人家日记上的那一句: 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2,颜卓灵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女孩是在某部影片里客串一个女鬼,开始画的浓厚鬼妆长相惨不忍睹,最后放下心中怨恨恢复本来的面目长相清纯惊艳,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诡异的是现在在查颜的作品履历表已经找不到那部作品了,而我对片名也完全没有印象。
3,其实这一部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董子健的基友林柏宏,这哪是基友啊,这简直就是僚机。
这才是真朋友,给我这样一个朋友我能撩动全世界,完美继承并实现季老怹的遗志。
现在想来我真是交友不慎所以在女人这件事情上始终不太开窍。
观影前毫无期待,观影中嘲笑董子健的台湾腔说的辣耳朵,结果观影后哭的稀里哗啦的竟然是我!
同行的朋友问我为什么哭?
我默不作声,一时间整理不清楚语言来表达“真正想说的话”。
开始哭就没忍住,小绿的那封信和独白、那段回忆杀让人心疼,这样的结局是开篇时完全想不到的,就如同心蕊多次强调的”未知数“理论,人心真是一个可怕的东西,我们不问对错的坚持一件事情,最后都败给了未知. 讲回电影吧,典型的台湾青春电影,影片中几处静态的场景美得让人以为是泼上的油画,青春的鲜明,洋溢的都是新鲜的气息. 偏偏他们又讲了“青春电影”里最惹人共鸣的暗恋. 桥段是老套的学渣追求女学霸,单纯而美好的小暗恋,为了追上女神把自己变得更好,做了很多努力,最终追上却因异地而分手的故事。
贯穿电影之中的,就是年少的小绿和心蕊,以及小绿的好兄弟阿智。
当小绿为了能和心蕊在同一座城市而努力的时候,心蕊却想去留学去看这大千世界,两个人的矛盾逐渐加深,情侣之间一旦努力的方向不一样,接踵而来的便只有吵架和辩论,最终的结果就是分手。
他们都没有错,只是一开始的美好掩饰掉两个人本就不是同路人的事实罢了。
我并不觉得心蕊想去留学有什么错,人该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我坚信小绿想和心蕊在一起的心情,只是人生啊,很难,当我们想两全其美的去完成一件事情,注定有一件事情不会很漂亮。
记得电影里小绿和心蕊分手的那晚,小绿对她说“我与你同在” 很久后心蕊回了一句“你不在”。
与你同在不只是心和你在一起,女生需要的同在就是实实在在的“在身边”. 分手的异地恋情侣们也大多没能逃过“你不在”吧. 很想说几句董子健,他真的算是90后男演员里演技最好的一位了吧,不高不帅演技在线,一看就是朝着老艺术家方向走没想吃青春饭。
影片最后他和心蕊放烟火的那一晚,看着曾经约定好的烟花,他含泪望着她,心蕊最美的侧脸,旁边的这个女孩子就是他的整个青春,当时小绿是用什么勇气和心态,残忍的对着青春告别的呢。
如果心蕊知道那晚将会是他们这辈子的最后一面,在回答小绿的那些问题时,多考虑一些,会不会一切不同了呢。
小绿离开了,他的遗言里还不忘记嘱咐阿智替他完成心蕊的梦想“开一间咖啡店”,或许整部片子下来,感动到我的还有小绿和阿智之间的友情,一起逃过的课打过的架追过的女孩,后来替小绿完成遗愿,其实阿智才是另一个中心,一个新故事的中心。
我不太湖讲故事,片子被剪辑的有些bug在,不影响整体观看,建议去看看,或许你不会哭、但应该会感动吧!
一直也不明白电影的名字为什么叫六弄,补看了简介亚马孙上买了原著小说。
原来.........六弄,是男主角关闵绿人生中的六件事,也是咖啡店门前那条小巷子的名字。
人生,像走在一条小巷中,每一弄都可能是另一个出口。
也可能是一条死胡同。
生在一个与一般人不同的家庭中,是我人生的第一弄;爱上了你,是我人生的第二弄;注定般的三百六十公里,是我人生的第三弄;失去了你,是我人生的第四弄;母亲的逝去,是我人生的第五弄;在这五弄里,我看不见所谓的出口,出现在我面前的,尽是死胡同。
该是结束的时候了,该是说再见的时候了,再见,世界,是我人生的第六弄。
.再见小绿,人生很难,你现在好么。
为了听完孙燕姿的歌迟迟不肯离场,因我好多好多的青春都在她的歌声里.
不由自主看了十遍六弄咖啡館,陷在小綠的死走不出來了,怎麽辦?
藤井樹講,相似的青春,不一樣的人生;但是,這青春實在是太相似了,回望著身後那些故事,目光有些失焦了,我發現,關閔綠的青春,有著我們每個人的遺憾。
看了原著,又翻墻看了未刪減版,其實電影改編後董子健把人物演的更加豐滿了。
大部分青春片速食、俗套,局限於少年時代的兒女私情,但是在我看來,六弄咖啡館想討論的東西很大,有關成長、本能、命運和遺憾。
創作者想要的,也遠遠不是觀眾的對號入座。
說說我理解的小綠。
小綠是一個黑社會老大的私生子,一直以來,媽媽必須非常努力才能靠自己的工作養活兩個人。
於是,就算是在那個年代的台灣,缺錢對於小綠來說也一直是個永恆的難題。
而他更是在很大的時候才被允許知道爸爸是誰,以及媽媽只是外面的一房妻室而已。
破碎的家庭、拮据的生活,這樣的孩子基本上逃不掉內心自卑柔弱,而外在卻倔強任性的安排。
可以想象,小綠的成長少不了同齡人的排斥和歧視。
但是,好像上天安排一般,阿智走進了他的世界,那是一種打群架有人保護背後的感覺,那是終於有一個同齡人傾訴內心壓抑的感覺,那就是友情的感覺。
然後,好像上天安排一般,心蕊走進了他的世界,那是一種可以一個勺子兩人分享一碗紅豆冰的感覺,那是一種逃課約會回到家忘記害怕的感覺,那就是愛情的感覺。
撫養小綠長大的媽媽代表親情,是他過去的全部;陪伴小綠長大的阿智代表友情,是他當下的全部;牽著小綠長大的心蕊代表愛情,是他未來的全部。
是的,那段時間小綠真的以為自己有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全部,對於一個20歲、曾經一無所有的孩子來說,他可以用他知道的一切方式去付出、去保護這一切的美好。
所以,儘管心蕊在他們未來的道路上不斷給他難題,但他從沒有卻步過,為了心蕊沒有什麼是他不能犧牲的。
心蕊擔心他落榜后雙方不在一個世界,他就拼命讀書想要考上心蕊的大學。
心蕊擔心分隔兩地的兩人終究敵不過距離,他就把大學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打工賺錢和坐車北上里。
心蕊擔心嘗不夠世間的咖啡味道要出國追夢,他就拼命背英文單字哪怕第二天考的是微積分。
難道小綠不知道就算他再努力也根本考不上心蕊的台大嗎?
難道小綠不知道就算每個週末的一次見面也無法填補心蕊的空虛,無法使得心蕊不再抱怨孤單嗎?
難道小綠不知道就算背再多單字以他的家境也無法陪心蕊出國追夢嗎?
他能做的,只有不斷付出,想盡自己想得到的一切辦法,去追趕自己篤定的和心蕊的未來。
因為,那已經是他的全世界了啊。
他能做的,就只是他能做的所有了啊。
相比于別人,小綠用一種近乎純白的單純對待著自己的每一點付出。
在他看來,只要愛的人能夠看到自己有多努力的付出,就算沒有任何回報也好。
小綠真的很容易滿足,每天可以和心蕊相隔兩地吃個同樣的排骨飯、週末奔襲360公里來和心蕊看個電影,然後默默看她走回宿舍,再趕最晚一班火車回去,就是他最踏實的幸福。
小心翼翼地,小綠努力克制著這個年齡男生的那些欲求,牽手、擁抱、接吻,都是在耐心等待心蕊賞賜的禮物。
他等的很平靜,因為他以為這輩子很長。
因為他以為自己猜得到心蕊的心思,因為他以為一切只要他努力付出就會有用。
然而,小綠是真的摸不出心蕊的想法。
哪個男生可以摸得出女生的想法?
心蕊被壞人尾隨那晚,小綠趕夜班車來台北看她,等到了台北已經是第二天早上。
他來不及困倦,狂奔到女生宿舍門口,要拉著心蕊的手要帶她去警察局報案,卻被心蕊一把甩開。
為什麼你總是不在我身邊?
你根本不懂我,心蕊說到,拋小綠一個人在宿舍門口五味雜陳。
他真的慌了,他決定花光自己所有的積蓄,為心蕊買一個手機來鏈接兩人的距離。
小綠盤算好這將是一個生日驚喜,儘管心蕊告訴他生日那天她很忙沒時間見自己,儘管前一天全台刮颱風所有火車停運,他還是要騎360公里的機車過去。
因為,他以為手裡的那部手機,就是緩解他們緊張關係的解藥,他以為自己可以做到。
不過小綠不知道,心蕊所謂的很忙只是想單獨和學長慶祝生日的藉口,和那個早就向她表白了的學長一起。
下了一夜的雨,女生宿舍門口到處濕噠噠的,小綠無處可去,靠著宿舍大門等了一整夜。
等來的,是宿舍門口學長送心蕊下車時,對她的摟腰撩發。
心蕊昨晚在學長家過了一夜。
那一次,他是哭著離開台北的,他的眼淚甚至沒有滑過臉頰,就直接砸到大腿上。
然而,命運沒有給他喘息的機會,媽媽過世的消息到了。
天哪!
小綠回過神才發現,自己為了好好維繫那渺茫的未來(愛情),居然錯過了最後一次和自己的過去(親情)道別的機會!
媽媽有來電話讓他有空回去過的,他原諒不了自己。
人生為什麼要有這麼多錯過和來不及?
緊接著心蕊的簡訊就到了:”謝謝你,我決定和學長在一起。
一共有十三封簡訊,他只看得到這幾個字。
重要的也只有這幾個字。
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就好像一雙大手,死死的掐住小綠的喉嚨,他沒辦法呼吸,這樣茍延殘喘,過一秒就像是過一年那麼漫長。
三個月后,小綠最後一次約心蕊出來,為了實現當初放煙花給她看的承諾。
海灘上,心蕊再一次拒絕了他近乎懇求的試探。
這個年齡的男生哪個不是這樣,明知道再也無法挽回,卻一定要從別人口中聽到決絕的話語才肯罷休,不撞南墻不罷休。
心蕊那晚說的話,和其他熟諳斷舍離的女生說的沒什麼兩樣,無非就是我成長了,你沒有,我們不合適了。
不同的是,這決絕就好像死亡確認書般,將小綠推向了自裁的懸崖。
在和唯一的兄弟阿智寫完遺書、做完交代之後,他真的不知道還能對這個世界做什麼了。
如果有的話,也就是求阿智幫心蕊開一間她喜歡的咖啡館。
阿智啊,是不是兄弟。
小綠這樣付出型人格的人,真的是到死後也要無謂的給,用他自己的方式。
煙花燃盡,前面就只有漆黑一片的大海,它好像小綠通往死亡和解脫的大門,這扇大門一望無盡。
旁邊的海浪咆哮著,吵得他沒有心思再去回憶可以支撐自己停下來的閃回。
一步、兩步。。。
身體不由使喚的向前走,一切容易到都不需要大腦控制一般。
而再回頭,黑暗已經把來時的腳印都吞噬了,回去的路再也看不到了。
很快的,海水就可以沒過胸口了,溫熱的海水就好像媽媽的手,拍打著他、推搡著他。
記得小的時候,嚴厲的媽媽就是用這種方式表達著對孩子的愛。
這感覺,他再熟悉不過了。
鑽進海平面的那頭,就可以見到媽媽了吧?
這一切真的比想象的要簡單好多。
六弄人生:人生,像走在一條小巷中,每一弄都可能是另一個出口,也可能是一條死胡同。
生在一個與一般人不同的家庭中,是我人生的第一弄;愛上了妳,是我人生的第二弄;註定般的三百六十公里,是我人生的第三弄;失去了妳,是我人生的第四弄;母親的逝去,是我人生的第五弄;在這五弄裡,我看不見所謂的出口,出現在我面前的,盡是死胡同。
該是結束的時候了,該是說再見的時候了再見,世界,是我人生的第六弄。
童年的孤獨、家庭的離散、感情的背叛、付出的泯滅,哪一根稻草都足以壓垮人繼續下去的慾望。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勉強跟著現實隨波直流,就已經讓人疲憊不堪了,停下來想想,真的不知道背著這一切虛妄也要負重向前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聽到過人說小綠懦弱,如果在受到打擊的那一刻他選擇死亡,結論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故事的結尾是在媽媽法事結束的三個月后發生的,那時,不管是對阿智還是對心蕊,小綠已經體面的完成了和這個世界最後道別,他要做的事情,沒有衝動,都是已經計劃好的。
小綠的一生,都在和命運抗爭,他沒有多要過一份不屬於他的色彩。
就算最後命運把最後一絲慰藉也從他懷裡抽走,他也仍然沒有放棄過抗爭。
他的死,就是對壓抑的命運最體面而又莊重的回擊。
先停下腳步的人,他們是孤獨的,他們也是勇敢的。
關閔綠的青春,有著我們每個人的遺憾。
不是我陷在小綠的死里走不出來了,這一切,沒有人走得出來。
是青春,和人生。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類似的青春,卻有不一樣的人生。
只是因為想法和立場的不同,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開展。
有的故事留下了憾恨,有的故事是個快樂結局。
歡笑和淚水織就了起伏的生命,悲欣交集。
當花火綻放時候,真的很漂亮,不是嗎?
那讓人留戀不已的燦爛,而它轉眼就要這樣逝去。
命运弄人,有時候一切都是註定。
註定了我渴望你在的時候,你不在。
註定了,就算你的形体與我的形体同在,我渴望你的了解,而你不一定能夠了解。
如同我,也不一定能了解你。
我們的心靈,有交融的渴望,也有共鳴,卻不一定能真正彼此交付和相通。
孤獨的心,曾經如此盡力的,願能"與你同在"。
(與你永遠的同在。
那,不是神才能做到的事嗎?
)你沒有改變的心,沒有長大,仍在原地等待。
渴望讓心的距離縮短,再一次接近,回憶裡的温暖。
人生難,難在你想留的,未必留得住。
有些人,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可以留住。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沈佳宜說:「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是徒勞無功的。
」「成長,最殘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遠比同年齡的男孩成熟; 女孩的成熟,沒一個男孩招架得住。
」對心蕊而言,未來是去完成自己的夢想,追尋和出發;對小綠而言,未來是和心蕊同在一起,留住,不再失去。
他們看著不同的方向,一個看向遠方天空,一個凝視著對方側臉;他們也認取不同的現實,一個已備妥行李確定未來的計畫,一個除了當下的自己一無所有。
在命運的交叉點,走上了不一樣的路。
电影《山河故人》裡,女主角對兒子說:「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阿智体現的是可以持守一生一世的友誼,同甘共苦。
小綠也許想珍惜阿智的情誼,卻已有心無力。
我記得我父親,在他好友自殺過逝時的傷慟。
難過對方因著不想麻煩他,沒有把心事說出口的心情;懊悔自己沒能及時察覚,對朋友伸出援手。
父親反覆聽著童安格的那首歌「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怎樣才能不枉走這一遭?
當命运弄你的時候,你要怎麼選擇?
他們說,讓過去(的鳥事)就此過去,要勇敢。
看一看生命中曾愛著你守著你的那些人,道一声感謝。
也許他們帶給你的不是煙花的璨美,而是護守的燭火。
讓心中的星星之火不滅,相信生命裡仍有盼望。
原諒自己,寬恕他人,學著去愛己愛人的能力,每個人一定都有。
因為心與心,是相同的。
願此心如彼心,永遠同在。
ps 請把电影字幕看完再走,最後还有喔
上学的时候在作文里写过《六弄咖啡馆》,一弄,二弄,三弄,四弄,五弄,最后都是死胡同,当时的我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和原著小说,只是看过它的书评还是影评,就将它草草引用。
可惜时间却不会给我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与感想,《六弄咖啡馆》这个故事只是在我的心上留下浅浅的涟漪,我感到胸口一阵又一阵的难受,然而那都不是我的感同身受。
许多年过去,我已经忘却了它的故事情节,却对它有种难言的陌生的熟悉,也许它本该像我所有未仔细欣赏的风景,从我眼前呼啸而过。
这是我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然而距离我初次知晓这部电影已经过去了六七年,这六七年是我人生变化很大的六七年。
如同电影里的男主角,那时的我似乎看到了我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可所有路口似乎都被堵死,比死胡同更可怕的是失去勇气。
我还没有走到死胡同前,却一步都不敢迈出去,那时候,似乎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活下去,脆弱永远都比坚强容易。
现在的我已经明白当年所遇到的问题,知晓该怎样去解决它,但是,命运所赠予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价格,而失去的时间和截然不同的命运就是它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当时的我以为我懂,现实告诉我,我没懂。
大抵所有的事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明白,那些道理只有我们撞过南墙后才会惊觉。
影片最后,我又萌发出新的慨叹,谁还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呢,所有经历的亲历人不都是我们自己吗,谁还能过比我们自己更爱自己呢?
永远都不要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别人身上,所有人都有可能抛下你,唯有自己永远不会,一定要记得爱自己。
当你想向别人讲述埋藏在心底最痛的回忆时,别犹豫,闭嘴,抛下所有,往前看。
轻舟已过万重山
六弄咖啡馆 (2016)6.72016 / 中国大陆 中国台湾 / 剧情 爱情 / 吴子云 / 董子健 颜卓灵每个年龄感触都不一样,依旧是身边的环境造就了我们的思想。
有关注到李欣蕊一个人的无助,那一天被人跟踪的晚上看剧情中的脸色就知道。
但也会看得出来,她跟那个学长并不快乐。
等待很难,心蕊早早考虑到未来的未知数,可是却不能完全看到小绿为了他真的在改变自己学英文,一直在慢慢的靠近。
距离只是间接的,时间过后在面临重大的事情选择的时候才能看懂一个人的内心。
现实有焦虑,现实也有欢喜,日子都是真真实实的就过去了。
我也有很多话很多很多话要去说,想写一本书的心情给你说,后来变得不敢跟你说。
人长大了,什么都要跟着变吗,记忆中的你还是很好,一直也会很好。
高一就开始喜欢看悲伤一点的剧情了,也还好的。
看了还是触动,我承认我还是会去想。
不过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我依旧是我,没有变。
作者:Yvette X看了提前点映的《六弄咖啡馆》,结局挺出人意料的,没有看过原著不知道书是怎样的,可是说是个悲剧吧。
而且虽然打着青春爱情的旗号,但是到最后并不仅仅是爱情,友情和亲情也有吧,而且感觉是友情的部分让电影主题得到了升华。
看完了觉得感觉挺复杂的,简单的说可以叫六弄咖啡馆背后的故事。
其实之前的部分和台湾以往的青春片风格挺像的,一个男学渣喜欢一个女学霸却迟迟不敢表白,在好友阿智的助力下,两人的情况总算有些进展。
男孩小绿为了女孩心蕊也开始努力起来,为了和她考上同一所大学,然而最后他们还是分隔异地。
本来以为说是探讨说异地恋爱如何保持,然而其实重点并不在这。
远距离的恋爱,其实一开始女孩就是对这份未知数充满了不安全感。
男孩曾在送给女孩的磁带上写着“我与你同在”,为了让女孩明白自己的心意:虽然无法时刻陪伴在身边,但是心是一直与女孩同在。
两人有过幸福甜蜜的时刻,约定异地同行,在同一个时间做同样的事情,包括吃一样的午餐。
而男孩为了赚钱买车票去台北看女孩则是没日没夜的打工,为了守护这份爱情几乎拼尽了全力。
女孩走夜路被抢劫,男孩接到电话急忙赶到车站却已经没有了去台北的票于是一路骑摩托车狂飙到了女孩所在的学校,女孩看到男孩很欣慰,两人拥抱过后却发生了争执与误会,男孩问女孩需要报警么,女孩说已经报警了,男孩问女孩需要做些什么,女孩却没有作声,男孩则由于心急而质问起了女孩,不说出口自己怎么知道要怎么做,女孩对男孩的质问感到很失望。
女孩希望男孩可以明白自己的心思,男孩到之后才了解其实女孩并不需要男孩做些什么,也许只是希望他能静静的陪在她身边就好。
还有一次女孩过生日,男孩叫上好友一起去台北为了给女孩一个惊喜。
结果当天台风所有的票已经提前卖完了,两人于是顶着狂风暴雨一路骑车来到了台北,在校门口呆到了天亮,结果却正好撞见女孩从她学长的车上下来。
手里还提着他们以前一起去看过的女孩很喜欢的猫,男孩认为这只猫是学长送给女孩的。
好友阿智骂走了学长,而男孩却感到很痛心与失望,但仍然把送给女孩的生日礼物塞到了袋子里,他把努力打工赚钱买的手机给了女孩,为了弥补之前在女孩遇到危险的时候自己不在身边的遗憾。
但终究却还是没有守住这份爱情。
男孩几乎已经拼尽了全力,在女孩打工的咖啡馆他说以前自己曾在磁带上写的“我与你同在”,是希望女孩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女孩也很痛苦,说自己已经很努力了。
在男孩回去的路上,他收到了女孩的短信,“你不在。
”也许是经历了抢劫事件希望男孩能在身边结果却男孩远在异地的无助吧,尽管男孩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到她身边,可毕竟还是晚了一些。
两人的问题随着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也慢慢浮出水面,其实并不仅仅是远距离造成的,而是两人的成长与变化,或是一开始他们就没有意识到的差距造成的,想法与观念上的差距。
有一次见面女孩刚补习完英文,说出了以后想去外面看看世界的想法,女孩对未来有许多规划,希望两人能一起去西雅图。
男孩却希望两人毕业能够一起回高雄过简单平淡的生活。
女孩慢慢变得成熟,男孩也察觉到了女孩的变化,“人都是会变的。
”女孩觉得人都是不断成长的,可在女孩眼里男孩却还是和以前一样,不会长大。
为什么最后说是悲剧呢?
男孩曾经接过母亲的电话,母亲希望他能抽空回去看看,男孩是单亲家庭,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其实母亲打电话给他时已经时日无多了,患了严重的病,可是他却一直把这件事给忘记了。
直到母亲去世都未能见她最后一面。
接到母亲走了的消息他悲痛愧疚不已,难以原谅自己。
母亲虽然对他严厉但是却不乏理解与慈爱,高中时为了救阿智和别人打架进了派出所,母亲保了他出来,问明原因后也没有多加责怪,只说下不为例。
在同学聚会的晚上,男孩叫了女孩出来,两人去放了烟花,也聊了很多,女孩虽然也爱男孩,但两人却像是隔着鸿沟,之间的差距再也无法跨越了,尽管女孩对以往两人的经过仍有怀念,依恋那份归属感,但两人却无法再走下去了。
男孩本以为努力可以消灭远距离带来的问题。
但其实在两人的关系里,一直都是不平等的,男孩拼尽全力,每次一有时间就会去看望女孩,可女孩却几乎没有去找过男孩一次。
最后男孩母亲去世之后也只是发短信安慰了他而已,没有来陪伴与看望。
其实不仅仅是远距离,异地的问题,两人的心的距离其实才是最难消除的,还有难以对抗的变化。
他们都尽了努力,却无法对抗现实。
两人的爱情最后也无疾而终。
这次见面也是男孩与人世最后的告别。
渴望看到异地恋大团圆结局的人恐怕要失望了,也许展示的这只是异地恋的其中一面吧,相信最后能走到一起的克服考验的恋人应该也还是有的,也不需太悲观。
在接连遭受了打击后,他对人生失去了信心,“人生真是太难了。
”苦心守候的爱情不在了,唯一的至亲也离开了自己,或者是母亲的去世让他无法原谅自己,他对人生充满了绝望,最后选择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后来留给好友阿智一封信,希望他能帮自己完成一个遗愿,为了实现心爱的女孩曾经想开一家咖啡馆的梦想,帮他开一家咖啡店。
这就是六弄咖啡馆的由来,好友阿智忍痛实现了小绿的心愿。
很多年后在小绿离世的纪念日阿智在海边悲伤的做起了他们的招牌动作纪念逝去的好友。
其实人物塑造方面,好友阿智和小绿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其实有点像一个人的不同两个方面,阿智像是心理动力论常说的“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而小绿则像是“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
阿智比较冲动但也比较率直敢作敢当,为好友两肋插刀,但自己面对感情却没有想象的勇敢。
小绿则是比较性格比较内敛压抑,有什么话都习惯憋在心里,很少表达出来。
阿智像真正的骨肉兄弟一样总是在小绿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他身边,分担着所有的喜怒哀乐,他陪他一起冒着台风去台北找小绿女友,见到了让小绿难过的一幕,他冲上前去骂走了学长,而小绿却难过得说不出话来。
在小绿母亲去世时也是阿智陪伴在身边。
可以说阿智这个人物塑造得很成功,比较酣畅淋漓,说出了很多我们也许想说却不一定能说出来的话,想做却不一定有勇气去做的事。
当然董子键演的小绿也很不错,但更多的是内心戏也还算出彩。
阿智这个好基友无疑为电影增色不少,可以说升华了整个主题吧。
有阿智这样的好基友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吧。
总的来说这是部结局让人意想不到的片子,不要被前面的片段给骗了可以说友情其实才是主题吧,当然不否认爱情的分量也很重。
原创:转载需经本人同意。
或需注明来源作者,否则视为侵权。
http://www.jianshu.com/p/6426f74d74de
甜甜的校园恋爱敲碎了老夫的少女心异地恋的遥远距离总是让人望尘莫及人生阅历天差地别,价值观也会大相径庭单纯懵懂的心思抵不过现实的打击和前程的忧虑命中注定的打击接踵而至最渴望的美好短暂复得又转瞬而逝便想永远活在那一刻的梦里打开电影浓郁的小说风格扑面而来好几次的剧情发展让我惊讶男主是纯粹的为爱痴迷忘乎所以女主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和男主风格迥异只有又帅又铁的好哥们才是真爱
从初中第一次看《六弄咖啡馆》这本书,距今已经十年,买了典藏版在家,经常细细翻阅。
看了翻拍的电影,对电影的整体评价:很惊艳,如果你没看过原著,可以直接看。
如果看过原著,也推荐看,不一样的感觉,董子健演得真的很好。
优点:①电影对整个剧情的处理比原著要更加符合逻辑,而且前后因果更加合情合理,书本个别穿插进来的插叙显得有点乱,要不是我前后阅读5遍,都比较难把握好时间轴。
②电影演员表现很好,特别是董子健出演的关闵绿,很喜欢,看着让人十分心痛。
缺点:原著采用倒叙与插叙,一开始是萧柏智假装自己是关闵绿,以第一人称的视觉叙述整段感情经历的发展,一直到书的结尾才揭露关闵绿已经逝去这个真相,给读者很深的震撼。
看原著跟看电影一样,都有着对关闵绿很深的感情,喜欢这个感情细腻的小男生,心疼他在爱情里的一昧付出,痛心他最后走不出人生的六弄。
一开始看完会觉得李心蕊是错,但细想,爱情又有什么对或错呢。
闵绿一直跟母亲,外婆生活,在女人的关爱下成长,对女人怀有的感情无疑会比其他人深厚。
在他与李心蕊这段感情里,闵绿之所以成为输家,只是他爱得太深,往爱情的瓶子里灌注自己全部的感情,把爱情当作人生支柱,当瓶子碎了,感情支柱就随之流逝了。
有人不喜欢关闵绿最终走不出阴影而死去的剧情,但我觉得这是对于关闵绿这个人最合理的结局,不因为什么,只因为他是感情细腻,以爱为生的关闵绿。
起初一直搞不清楚“六弄”到底是什么意思,为此还特地翻了原著小说,结果越看越上瘾,小说非常精彩。
<图片1>六弄,是男主角关闵绿人生中的六件事,也是咖啡店门前那条小巷子的名字。
弄,相当于北方的几条几条胡同。
但是更有意思的是,一个人的人生都被弄到第六次了!
那还有什么盼头啊?
人生,像走在一条小巷中,每一弄都可能是另一个出口。
也可能是一条死胡同。
生在一个与一般人不同的家庭中,是我人生的第一弄;爱上了你,是我人生的第二弄;注定般的三百六十公里,是我人生的第三弄;失去了你,是我人生的第四弄;母亲的逝去,是我人生的第五弄;在这五弄里,我看不见所谓的出口,出现在我面前的,尽是死胡同。
该是结束的时候了,该是说再见的时候了,再见,世界,是我人生的第六弄。
.这是小说的梗概,也是电影的主题。
从电影的角度,《六弄咖啡馆》看上去还是有些类似《那些年》,毕竟作为台湾青春电影,不但有着类似的体系和风格,更是指导了内地青春电影许多年,可以这样说,台湾青春系电影的风格模式源自日本,以《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等甚至更早的日系青春片。
而内地青春片,多数是跟台湾学的,模式类似,但风格不一样而已。
亚洲青春电影,故事内容基本大同小异,对成长的思考,对青春的缅怀。
说本片是“不一样的青春片”其实有些勉为其难,毕竟电影的故事模式与其他青春电影大同小异,但台湾青春所固有的那种清新的风格,以及源自小说中比较亮眼的桥段电影化之后,带来的或而欢乐或而深情的感受,这是《六弄咖啡馆》在表面上最吸引观众的地方。
青春电影中,永远是年少轻狂、看见喜欢的TA会脸红的那个时代最为吸引人,本片也不例外,关闵绿、萧伯智、心蕊高中时期的无忧无虑、以及对感情的坦然,打架、泡妞、考试、郊游,是全片最好看的地方。
也不可否认的是,这段内容很“那些年”。
而令本片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主题,本片并没有一味的缅怀青春,而是将人生与成长作为电影后半段的主题,与少年时代不同的是,关闵绿长大之后,面对扑面而来的人生变故,最终经历“人生之六弄”之后,成为咖啡店中“小绿”那个“很好听”的故事,这才是电影主题。
也就是说,《六弄咖啡馆》很写实,所发生的故事也很现实,面对无忧的青春,面对最真诚的情感,一场无疾而终的情感,告诉所有人,异地恋是没有好结果的。
以及现实中那些突如其来的变故,最终会将一个人压垮。
几位演员的表演,是电影最大的亮点。
董子健不必多说,他算是同年龄段演员中,演得最好的一位,把一个性格有些内向的小绿演绎的入木三分,一个表面坚强,但内心脆弱的少年,跟原著中的关闵绿几位贴合。
而且作为内地演员,一口台湾腔是董子健现学,我开始还以为是配音。
而颜卓灵,金像奖金马奖影后双料提名也验证了其不俗的表演天赋。
而电影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林柏宏饰演的阿智,个人认为,片中这个角色要比原著更精彩,在他张扬、好动的衬托之下,才让董子健的演技有了落地之处。
而且在他的精彩演绎之下,真正诠释“最佳损友”这个名词,大概很多人,都会以能有这样一个朋友而高兴。
原著的结尾是点睛之处,可惜电影看不到了。
“前一阵子,我家附近开了一间新的咖啡馆,名字有点怪,叫做”六弄咖啡馆”。
不过在它尚未开幕之前,我就已经去打扰过了,老板是个很友善而且好客的人,重点是他说了一个故事,一个很好听的故事,让我在第一次去的时候就在他的店里待了一整个晚上,一直到天亮。
”“你好,我再一次重新地向你自我介绍,我是萧柏智。
”我指著在地板上仍然熟睡的猫,“所以他才叫小绿?
”“对,我们叫它小绿,感觉像是闵绿一直都还在。
”
还行。但青春片套路太严重,男主挺热血。女主总是有点婊。最后结局不是很向上,太黑暗,总觉得不至于。另外,台妹挺可爱的
演员都挺赞,剧情就那样吧。董子健的演技真惊人,其实少年班就看出来演技了。
龙标版把最精华的结尾删掉了.....虽原始结尾很不错.. 但仍违和感太强.. 可不收藏.
充满惊喜,青春片还是台湾人会拍。
这结局特么的 ???
但是,人生啊,真的好难啊。
导演是台独,恶心
差強人意的商業片。缺點不少,但偶有些不錯的場景。如中年柏智在海邊跳起學生時的傻舞。而比起男女主愛情過程,其實更好的是林柏宏與董子健的友情。董和顏演得不差,尤其颱風天那段前後。兩人有努力改變口音,但還是聽得出不是高雄孩子,人物帶入感就削弱了...主角結局的鋪墊不足,也是一大問題
依然是台湾青春片的套路 没太大漏洞 但也没太多亮点 尽管董子健和戴立忍的演技始终在线 但大陆出生长大的董子健说着很不标准的台湾腔听着还蛮尬的
思想落后的人不能渴望思想进步的人陪他过完人生。
真的爱她,你不应该打那么多份工,只为了赚那么点车票钱,月光,甚至把妈都送进去,而是把打工赚来的钱好好理财,翻一番之后再翻一番,挣得第一、第二、第三桶金。这,才能叫做妈蛋的成长。他的青春年华都花在了日复一日的恋爱费用上。她已经用了同样的时间去学会展翅飞翔。所以,关键还是蚂蚁聚宝……
不该剪掉戴立忍跟张榕容的部分,现在这版剧情破碎故事断断续续令人失望。四星是出于对董子健的私心,他在这几个人里演技简直好到有点委屈。结尾年度最丧。啊,要低落一阵子了。
三星半吧,突然发现悲剧结局会更让人有遗憾的感觉,会感同身受一点,可能是心里的不甘心吧
不感冒
完全被戳中。故事很完整,恰到好处。都说剧情已烂俗,可是青春不就是那些事吗,而且细节上其实也不尽相同。小绿的全部心理,我几乎都懂:人生为什么那么难,为什么选择戛然而止,泪流满面。董子健还是很棒,其他演员也都不错。个人认为比少女时代好很多很多。
所以不要爱上幼稚的男生啊,很多事情不是靠努力就能补上的。男女朋友分个手也不至于就得出人生太难的结论吧……女主虎牙很可爱。
又有人扯台独 真无聊
台湾电影一贯的风格,剧情零散,结局有点唐突,可以解释为和人生一样变化多样,但似乎并没有给人特别自然的感觉。
喜欢男女主和男二,加分。故事俗套的很,好在选了一帮会演戏的人。
成长不就是一再的失去和重生吗?这个悲剧结局让人很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