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9年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西藏题材电影这几年在院线艺术片领域引起了一些关注,以至于出现“藏地新浪潮”这个名词。
但你若真的关注了这批电影,会发现它们除了能反应部分西藏人较真实的生活现状之外,并没有哪位导演形成鲜明的影像甚至叙事风格,成为真正的电影作者,包括最出众的万玛才旦。
万玛也是《旺扎的雨靴》监制,新导演拉华加的这部处女作,揭示了西藏电影学习他者的一个新方向:伊朗电影。
导演或许是看到了藏地和伊朗在信仰和政治话语浓厚这一点上的相似。
大半部《旺扎的雨靴》对《小鞋子》的模仿实在明显,穷人家孩子为了得到一双日常需要的鞋而焦虑,与小女孩换鞋穿,因迟到而与老师冲突,一路狂奔,甚至连洗鞋时吹肥皂泡玩的小细节都要用一遍,如果没有得到雨靴之后的故事,你完全可以称它为翻拍《小鞋子》并挂上伊朗编剧的姓名。
小孩子说话声音渺小,大人容易忽略,这是阿巴斯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里用过的。
好在这个点,导演只是学得点到为止,没有继续铺开了写。
本片最好的地方,是让几种矛盾叠加,形成戏剧张力。
旺扎父亲和邻居就谁家先浇水争论,旺扎父亲占理,因为他家田地在上部,水往下流,但邻居眼红他那片种成全村前二名的优质麦田,科学务农与个人私心的小格局是一条副线矛盾。
全村人希望不要下雨,不然全年待收割的庄稼泡汤,因此寻求当地寺庙祭司般的人物挡雨,小孩子则有单纯执拗的残酷,不会在意看似跟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比如全年无收会怎样,比如为什么家里会穷到没有鞋穿,而是绕过祭司甚至阻扰祭司挡雨,直接向神求雨,以换来穿新雨靴撒欢的瞬间惬意。
这表面上是大人与孩子意愿相左的矛盾,实质是当地宗教(或迷信)与科学、看天吃饭与人欲行为的矛盾冲突。
冲突之间,此地贫困的缘由也能让观众窥视一二。
很可惜,故事结束在孩子们相信是靠自己的力量造成天似乎要落雨的时刻,即张力最饱满的时刻。
这种在高潮结束的处理,不是审美需要,而是导演始终差口气、无法讲明个人态度的实证。
藏地新浪潮至今没有找到自信。
对比最近的《扫毒2》这部虽是纯商业片却有邱礼涛清晰作者思路和风格的作品,回忆香港新浪潮诞生的徐克、谭家明、许鞍华那批人,我们知道,藏地电影仍在学徒期,路还很长……
旺扎的雨靴说几个电影剧情和剧中电视互动的情节:1,第一次旺扎提出和拉姆姐姐换鞋,拉姆姐姐说她的鞋大,他穿不了;晚上旺扎看的动画片中小头爸爸去买帽子,结果试的每一顶都大。
2,旺扎的爸爸要出门去看村里的喇嘛,请他做法挡雨,旺扎想跟去看看,但是爸爸不许,他就偷偷地跟着去了,旺扎出门时背后的电视演的正是小头爸爸在火车上,对白隐约提到了“等等我”3,推动剧情的一处细节是旺扎看西游记提到有雷神雨神,让旺扎产生了他们信奉的“佛菩萨”和雷神雨神谁更厉害的想法,随后发生了去拜托佛菩萨,偷吃佛前一块糖,然后又拿苹果去给佛菩萨道歉的情节,孩子的纯真想法一展无遗我记得2000年左右,也是旺扎的年纪,小学一年级,当时小当家干脆面出了一版三国卡,72张人物,36张计谋,真的是费了自己全部的心力去收集,用光所有的零花钱不算,不论认不认识的小朋友都去问一问交换卡片,现在不记得第一张是哪张,也不记得最后一张是那一张,但是集齐那一刻的欣喜现在还是能隐约感觉到不知道大家童年的时候有那些单纯的小心愿呢,当年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愿望 实现了吗?
旺扎的雨靴 (2018)7.02018 / 中国大陆 / 剧情 儿童 / 拉华加 / 周拉多杰 朋毛样专
这是疫情后我看的第一部院线电影。
在去影院的路上,名叫暗香小舍的花店、金马演艺中心、甚至圆舞曲餐厅、7咖啡等等,这5年来我都曾小心翼翼地探索过。
这里正悄悄地成为宇宙中我最熟悉的地方。
旺扎心心念的,我小时候也念过。
印象里家乡傍晚的小学、雨帘、提伞倚门而立的家长、敦促的铃声。
我念的是在雨天接我回家的家长。
我家离学校15分钟的成人脚程,我从上幼儿园第一天妈妈送过之后,自己便吵着说已经认识路不让他们再送了,他们从此真的再没操心过,即使大雨天。
大雨天,我就跟着家附近来接的家长一同回去,他们往往会说,你家里没来吗,跟我走吧。
每一次即使能够顺利回家,年幼的自己总感觉酸酸的,特期待爸妈下次雨天能来接我。
而我爸妈和影片里的父亲很像,每次他们都不以为意。
出了影院已是凌晨1点多,广场上仍有聚堆儿的年轻人,我着急回家。
路上月亮很亮,影子很长。
现在我长大了,不再渴望雨天门口递伞的手,但很想和自己聊聊家、故乡、应允之地及孤独的事情。
平淡、朴实。
这是我看完电影后内心最强烈的感受。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藏语电影。
有很多的场景让我觉得这也是经历过的瞬间,我想每一个成人都能在旺扎的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影片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完全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去叙述旺扎想要一双雨靴的简单的故事,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发人深省的大道理。
小旺扎的妈妈是我觉得整部影片最温暖的人物,即使爸爸在家庭里很有地位,但她会违抗的丈夫的命令用羊皮换了雨靴。
妈妈带着羊皮和旺扎一起匆匆地去找小商贩,妈妈偷偷买了雨靴叫醒不知情的旺扎,妈妈在晚上和旺扎说梦里可以预测第二天是否下雨,妈妈和旺扎坐在麦田里。
这一切的场景都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这是妈妈普通而令人感动和温暖的爱。
能拥有这份爱的孩子是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幸运。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我感受到了导演的巧心,是通过电视机里映出来的画面拍妈妈和旺扎睡觉的过程。
整个场景摄像机对准的只有那台电视机,完全没有切到人物。
当时一整个长镜头下来就给我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很喜欢这种小心思的设置。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拉姆和旺扎在麦田里奔跑的画面渐渐淡去,故事结束在这里同样也令人有点意外。
随后是一首藏语歌作为最后的结尾。
最后的最后,我是没有想到一部2018年上映的片子里面呈现出来的藏民的生活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到了20年前。
雨靴要到县城里去买,教室的课桌是我们这里早就弃之不用的,下雨天不撑伞,旺扎心爱的铁皮青蛙是上个世纪孩子时尚的玩具…他们的时针好像被拨慢了一样。
不知道怎么描述我内心复杂的感觉,我希望是还有这样一个纯粹、自然的地方存在的,但是我也希望那里的孩子会有同父辈不一样的人生。
一颗纯真童心,就是无价之宝如果把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认真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是来自两个世界的两个不同物种。
虽然大人和小孩总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说着一样的语言,想的却完全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两码事。
《旺扎的雨靴》正好抓住了这个矛盾之处,然后两条线平行叙事层层递进,一条线是小男孩旺扎对雨靴的渴求,得到之后又希望在雨天穿上它,并由此与大人发生“天气纷争”;另一条线就是旺扎的父亲所代表的成人世界,他们每天勤奋劳动,关心庄稼收成,为了获得丰收,希望整个夏天无暴雨又无冰雹。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孩子,也都有过孩童独有的“幼稚心理”。
比如我,至今还怀念儿时的那个自己,虽然那时的我挺不懂事总是和家人闹别扭,也曾缠着父母要东要西,要是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一连好几天情绪低落。
举个例子,记得当时特别喜欢《葫芦兄弟》的动画片,看着同学们拿着《葫芦兄弟》的连环画在班里炫耀,自己实在眼馋的不行,便让家人也给好歹买一本,然而父亲一向烦孩子乱要东西,他那边是没指望了,只有母亲心软,在我死皮赖脸地央求之下,她就拜托了一位叔叔在县城的书店里买了一本。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手捧新书那一刻的感觉,就跟得了什么仙丹差不多,虽然是一本盗版加胡拼乱凑的《葫芦兄弟》,里面有很多匪夷所思的情节(比如哪吒大战葫芦娃,蛇精大战恐龙),可是依然兴奋到快爆炸,晚上把书放在枕边,刚闭上眼又睁开瞅一瞅,半夜起床撒尿还得赶紧打开看一会,然后心满意足地入梦。
所以我能理解旺扎的微妙心情,还有他一系列的“反常行为”。
他把妈妈用羊皮换来的蓝色雨靴视若珍宝,晚上睡觉放在枕边然后被父亲训斥,晴天穿着雨靴去上学,在被老师责骂和同学嘲笑以后,便天天盼望着下雨,以前从不看天气预报的他甚至都改变了习惯,天天盯着《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让家人很是费解。
当他从《西游记》中得知雷公电母这些降雨神仙之后,便和同学来到寺院里还愿,虔诚祈求天降大雨。
可是老天不明白旺扎的心情,总也不下雨,让旺扎心急如焚,而村里的老法师却要作法“挡雨”,更是让小男孩如临大敌,于是他便设计把法师“挡雨”的桃木剑给偷了出来……可以说为了光明正大地穿着雨靴上学,旺扎真是豁出去了,什么都阻挡不了他,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行。
《旺扎的雨靴》里奔跑的旺扎在大人眼里,一双雨靴简直普通到不值一提,而除了会影响收成,老天下不下雨似乎也没什么特别,在男孩旺扎心中,雨靴却比什么都珍贵,雨天比什么都难得。
所以大人们不理解他,甚至觉得他很奇怪。
而这也成为整部电影戏剧冲突的逻辑起点和终点。
这种种的误会让我不禁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句话,“星星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某一颗上有一朵看不见的花。
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某一个地方藏着一口井。
”这世上,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不是肉眼能看到的,也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它往往隐藏在不为人知的深处,拨开层峦叠障的表象,细细感悟,才可能发现事物的本质。
这双雨靴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旺扎从未有过一双雨靴,只能在下雨天穿一双破烂的旧球鞋上学,湿透了脚还被同学嘲笑,他很在乎这个。
而有了雨靴后,老天却像和他作对似的天天不下雨,让这双雨靴“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这也就是雨天之所以难得的原因。
可是,有哪个大人会在意这些只有孩子们才在意的小细节呢?
放眼望去,孩子的世界与大人的世界总有一道看不见的墙,墙里夹杂了各种误解与伤害,而只有越过这道墙,大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关爱孩子。
可惜现实生活中,大人们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从没有哪个大人真正走进过孩子们的世界呢。
而这也大概就是本片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也是整个故事的内核了。
从儿童片的角度看,本片无疑是成功的,越过纷繁复杂的表层关系,主创抓住了儿童独有的微妙心理,并把“在雨天穿上雨靴”的执念不断放大,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让一颗真实纯粹的童心毫发毕现。
而与本片类似的,就是另一部伊朗电影《小鞋子》,两部电影在很多方面可以比对欣赏,都是从小男孩的视角出发,慢慢窥视成长历程的人间百态,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从父母到同学老师再到形形色色的人群,渐渐地,男孩的整个世界变得生动立体起来。
无论是为了给妹妹赢得一双新鞋子,还是为了让心爱的雨靴可以在雨天行走,传递的都是无比真挚的情感,展现的都是一颗纯粹圣洁的童心,穿过繁复的成人世界,在阳光雨露中闪闪发光,宛如无价的宝石。
而这颗宝石般的童心,是用肉眼难以看到的,只能用心感受,在童年生活中的小细节上慢慢体会。
正如《小王子》的那句话,“只有用心灵去看,才能看得真切。
最本质的东西,恰恰是眼睛无法看到的。
”
《小鞋子》里奔跑的孩子童心之所以珍贵,并非仅仅因为它的纯真无邪,在孩子尚未被污染的心中,总是习惯异想天开,他们可以为了一个简单到近乎愚蠢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去全情奔跑大胆追求,为了实现心中渴望,他们会选择努力坚持下去,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会始终如一地小心呵护那份“心中所爱”。
这“心中所爱”是什么?
你可以做各种理解,可以是一双雨靴,可以是一册连环画,可以是一辆小单车,可以是一只折翼的小鸟,也可以是同学间的友谊……一颗纯真童心,就是无价之宝。
可大人们总是忽视。
童心很难得也很脆弱,长大了还会渐渐消失,所以我们没理由不尊重不爱护不珍惜它,对吧?
万玛才旦今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被后辈们永远的继承了下来:今年,其子久美成列在藏地进行的类型片探索《一个和四个》在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后,终于登陆了国内的大荧幕,为藏地新浪潮带来了新的风气。
而在早期,同样有一批影人,创作了组合成藏地新浪潮的重要作品,拉华加《旺扎的雨靴》就是其中一部,拉华加由万玛才旦带入电影创作之中,和万玛才旦一样,其电影文本极具文学性的表达。
《旺扎的雨靴》中,雨靴和铁皮青蛙一样,都是从商贩、县城来到闭塞乡村的外来物,它们让年幼的孩子牵肠挂肚,成为自卑或自尊的护身符。
为了穿上雨靴,挽回自己的自尊心,他甚至不顾秋收时的庄稼,破坏挡雨的仪式。
人是在社会中完成教育的,我们都明白为了不伤害他人,人很难单纯的为自己而活,因此,在复杂的社会,儿童的单纯会让我们觉得可贵,也同样会让我们觉得不寒而栗:面对他人,他们很纯粹,面对自己的欲望,他们同样很纯粹。
为了展现这种纯粹的恶,导演在结尾,用升格拍摄,破坏挡雨仪式成功的孩子们,在还没有收割的麦田里,欢快奔跑的样子,迟缓的动作里,是我们对这种纯粹自私而产生的恶行的费解与不寒而栗,此时,bgm响起,是一个大人领着一群小孩的合唱,那么这个时候,对于孩子的错误想法,导演又是在批评谁呢,不言而喻。
故事的镜头语言背后,或许有着更深的寓意:通过电视屏幕的反射拍摄旺扎回床睡觉的动作、天气预报与《西游记》、《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中小头爸爸找不到合适帽子桥段的粘贴、村长借补贴项目生硬的压抑村民的矛盾,挡雨时仪式与科学的两手准备……现代化之下,媒介的教育与同化中,一些东西也正在退出藏地的舞台,但从全片大部分都以带框架构图的窥视视点来看,导演只是试图客观纪录这个运动的过程,并不一定有意臧丕。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一年级的旺扎想买一双雨靴。
旺扎的父亲却只关心麦子的收成。
作为一部儿童电影,《旺扎的雨靴》予我的最大印象,或者说,制造的观影错觉,是藏地的时间,好像倒拨回到了过去的东部乡村。
而且这一拨,就是二十年前。
所谓二十年前,是物质上的匮乏,与县城的距离遥远,靠天吃饭的年复一年,是对话靠喊、买东西靠赶的上个世纪末。
父亲买了一只铁皮青蛙。
旺扎的玩具,惹得周围同学羡慕不已。
但是,全班唯一没有雨靴的人,也是他。
铁皮青蛙这个玩意,属于很早以前的玩具。
拧紧发条,它就扑哧扑哧,在课桌上跳。
那股欢快劲,正是记忆中,课堂学习间隙,没有老师大人参与的自在童年。
那年头的人们,当然需要穿雨靴。
电影也提了一个穿雨靴的细节:天气热,穿久了容易脚臭。
与之对应的童年记忆,如果没有一双雨靴,恐怕会是光脚不怕穿鞋的。
只是一旦怀疑买雨靴的必要性,那么,这部电影就无法成立了。
我花了一段时间,去适应《旺扎的雨靴》的年代感——譬如人们信赖天气预报,电视机里永远不停在放1986年版的《西游记 》;空无一人,倍感孤独的学校操场,连课桌椅都不需要做旧处理;课中的孩童们情感饱满,跟着老师大声朗读。
光线明亮的画面,并不会制造过去的还魂。
一个没有野心的儿童故事,也不会引出民俗猎奇。
一如既往,《旺扎的雨靴》倒更像藏地电影在中国电影的位置,是一块珍贵自留地。
明亮的画面,令墙壁的黄土发白,马路平整,似乎加重了数字摄影的特性。
我的错觉,一大部分就是来自于这里。
想回到安静过去,又总感到一些诧奇。
买双雨靴的故事,其实不外乎这家子人,差那么几个钱。
一个铁皮青蛙,一张羊皮,一双雨靴,搁在那个几乎没有家具摆设的小屋之中,完全成立。
好比消费主义盛行、攀比成风的今时今日,你很难相信,还有以物换物的商品交易。
一个小朋友想要的刚需物品,却不可得。
电影并没有一波三折,甚至称不上好事多磨,而是反复在上学路,课堂上,家中和田间。
一家之主的父亲,根本就没有把儿子的心愿放在心上。
下不下雨,雨势大否,它影响波及的,是快收成的麦子,而不是上学路上的儿子。
从头到尾,父亲都没有想买。
好在呢,旺扎有了雨靴之后,他也没有生气——我们把他的反应跟田间地头打架相比较的话。
也许是父亲脾气暴,旺扎年纪小也听话。
旺扎没有表现出电视剧戏码的哭闹,总归还是一个好哄骗的年纪。
不知何处飘来的塑料袋,是旺扎的红气球,也是肥皂泡的雨靴梦。
买了雨靴之后,母亲还故意不告诉他。
晚上睡觉,旺扎还把雨靴放在枕头底下,这些称不上故事的细节,都是单纯的幽默,有股天真傻。
电影前半段,讲旺扎想要一双雨靴。
有了雨靴,后半段变成老天要不要下雨。
小孩子的事情,让渡到了大人的世界。
一个小孩踩水洼的顽皮日记,变成了老天要不要下雨的大远景。
《旺扎的雨靴》的镜头,始终保持着固定机位,保持一段较远的观察距离。
吕松野的距离感,在麦田放水一段,表现得最为明显。
打架的场面,完全被隐去。
电影同样有情感的节制,但这是观看过程的陌生,还是我们有意无意制造了情感的屏障,毕竟那是一个偏远,发展滞后的藏地乡村。
阿卡雪达尔说,明天有暴雨,不过我应该可以挡得住。
结果,他无剑可持。
《旺扎的雨靴》制造了一场蓄谋已久的童年暴雨。
你想吃佛祖的糖,想要铁皮青蛙,想要一双雨靴,那都不过是小小的,希望能被满足的愿望而已。
有成年人看来,觉得可笑,那是太轻而易举。
但大人的世界,求水祈雨,又希望天气不要影响丰收。
那就好像,麦子的收成是个麻烦,小孩子的成长就不是麻烦。
就好像在放养的状态下,他们,我们,都曾经那样子长大。
为了吃糖,《旺扎的雨靴》安排小朋友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们不是抢,不是偷,是跟您要的。
”能把小孩子的愿望实现,处理得如此烂漫天真,这一年的华语电影,还有一部《米花之味》。
它们有着同样的生命亮色,还有与山川大地原野天空的古老对话,最后结束于与神同行。
童年之于成长,时间之于生命,何等之漫长。
遇见喜欢这部电影的人
一刷:资料馆放了旺扎的雨靴,感觉还不错,挺有乡下气息。
而且用藏族本地语言也让我更好的融入本片的氛围当中。
虽然本片也有不少现实意义的东西(比如用羊皮换一个镰刀还是一双雨靴),但是在旺扎这个孩子的审美里就变得十分单纯,朴素(为了在学校争光非得买雨靴,结果不下雨)。
最喜欢的是旺扎为了让老天爷下雨故意偷走法师用法力的那把木剑。
整个过程虽然表面上俩人是对立的,但是还是隐隐约约感觉很有趣。
不知道放西游记电视剧那段是否是刻意的,因为小孩也是因为这个才想到召唤雨神的。
在映后了解到此片摄影是电影八月的摄影师,考虑有时间找来看看。
一直蛮喜欢这种用儿童视角去看大人世界题材的片子,细腻而又很灵动。
二刷:感觉到电视里画面的用意,西游记里召唤雨神反映着小男孩渴望下雨的心情,包括红色塑料袋象征着小男孩对于拥有雨靴的渴望。
而且有些场景二刷看不只是看到孩子的童趣,更多看到大人的烦恼。
父亲不给旺扎卖雨靴不仅是为了填补家用,更多是为了让他好好学习,因为个人判断父亲文化水平不是那么高,想让孩子好好学习,走出山区搞出个名堂。
三刷:#桃花岛观影团# 感谢岛主带来这么优秀的嘉宾,收获颇多,对藏地的宗教文化有更多的认识。
也对新学院派有更多的认识。
希望大家多多发现电影里的细节,比如配乐出现的那段小高潮和电视机画面对应的情节,小男孩心境。
片子本身没有太多内容,我觉得半个小时就够了,如果这是一个文本故事应该是3-5分钟就讲完的寓言,开放式结尾并不给出一个明确的态度和答案。
电影整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没有雨靴/得到雨靴。
雨靴是一个物质符号。
在【没有雨靴】的部分,对于旺扎首先它具备切实的使用功能,其次它是融入群体的身份认同。
自尊被寄托在物质化身上,物质条件本身也奠定了旺扎的自尊。
资源有限,父亲只给旺扎一个选择。
铁皮青蛙这个物质符号满足玩具的使用功能和【全校唯一】的炫耀功能,满足虚荣心。
父亲是非常理性的,如果让旺扎充分认识到欲望并不能被无休止的满足,人应该妥当地处理欲望,就不会有坑爹熊孩子了。
此处慈母上线,败儿养成,影片进入【得到雨靴】的下半段。
得到物质却不等于欲望的满足,妄念起心魔生,没有雨靴时期待晴天,有了雨靴期待下雨。
这是人人都经历过的心态。
没有理智克制的欲望就会使人迷失。
看到旺扎晴天穿雨靴上学被同学笑老师批,心中不由得警铃大作。
这是被欲望蒙蔽的初级非理性行为,目前只危害自己,如果能意识到并挣脱妄念回归理性,就问题不大。
对我来说影片到这里就够了。
所有的欲望,都必须经过理性检验。
物质就是物质,不要附加过多含义,使用它而非被它役使。
看到这个雨靴的时候,我的记忆瞬间被拉回到了童年时代。
那个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的雨靴总是隔三差五的需要修补。
看着同学们都穿着油光锃亮的雨靴,而我的靴子却修补的这一块那一块,幼小的心灵和自尊在那个时候承受着深深地伤害。
随着年岁渐长,如今越来越发现,童年的记忆带给我们的思考永远是那么的深刻。
比如,我们看着旺扎为了一双雨靴,整天的无精打采甚至于觉得有点可笑,因为我们觉得不至于,我们觉得有必要吗?
不就是一双雨靴嘛?
可是,在那个年代,一双雨靴可能真的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就是非常大的开支项目。
感谢导演记录了这样的一段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孩童记忆。
真喜欢用景深变焦啊。处女作鼓励下。@资料馆
旺扎你一定要珍惜拉姆姐姐啊。
确实还不错,前半段很像是《小鞋子》,对于儿童为了得到一件心爱之物的执念描摹,让从儿童阶段走过来的成人都能联想起当时那种从忐忑到兴奋的心态转变吧~后半段进入更为矛盾和现实的语境,父亲为了保住收成的挡雨和儿子为了穿上雨靴的祈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们都将希望寄托于阿卡雪达尔代表的与神沟通的凡人身上,成人与儿童、亲情与矛盾,人类的悲欢似乎并不相通,正因如此,才有了同一屋檐下不同的世界之分~
虽说是儿童片吧,却没有感到真正蹲下来在跟儿童对话。最致命的是一部西藏导演的电影,却完全没有了特色,我可以说把这部电影发在全国任何地方都没有问题,除了语言是藏语。
现在全国卫视里只有西藏卫视会放正版《大头儿子》了,感谢编剧&摄影师记录下这两集的珍贵画面!加一颗星!
年度诚意之作,丝丝入扣的童趣电影,被誉为“中国版《小鞋子》”也不是浪得虚名。藏族小盆友蛮可爱,一整天就喜欢做白日梦,小男孩总希望老天下雨,这样就能穿上心爱的雨靴满世界跑,他的父亲还有村民们却怕下雨,一年的收成就可能泡汤。戏剧冲突就此展开,孩子们与大人开始了“捉迷藏”游戏,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我找到了共鸣。
制作一般,调度丰富,感情真挚。
太刻意 不动人
#桃花岛观影团#孩童的欲望,总是和大人的欲望相悖,这也是我成长的心理图式,这一点深有同感。再者,母亲在剧本中段,满足了旺达对雨靴的心理需求,旺达连睡觉都舍不得放开雨靴,但这股执拗的劲儿还没过,物质需求很快就转入了对大自然的抗衡,而这一切又是这么的孩子气,让人啼笑皆非,不忍戳破。摄影很美,生存在这片广袤干燥的高原上,或塑造了他们性格中的执拗坚忍。但片尾旺扎期盼着降雨的失败,欢快奔跑的戛然而止,让我陷入了失望。哪怕是雨滴降落后,父亲暗淡无措的眼神(担忧农作物被淹没),都能完成旺扎的一次成长转变,能跳脱出他单纯童稚的视角,尝试去理解大人,可能他还小,未能成功,但只要是懵懂的感知,都能在结局制造力量。摄影和配乐不错,但掩盖不了剧本的苍白,除开藏语的方言语境,没能完全将传统的地域文化揉杂入剧本设计里。
挺可爱的,但是剧作还是单薄了点
一部可以和《小鞋子》相媲美的电影,知名度却远远不如,也是较为可惜的一件事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下雨的明天。用真实自然的笔法,将旺扎的童年往事娓娓道来,有关于贫穷的记忆,也有母亲宠爱的生活细节,但更多的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快乐时光。扎实动人的细节,应该是来自创作者个人的生命体验。杀手金巴摇身一变严厉的父亲,竟然毫无违和感。
感觉拍的挺鸡肋,一个简单的故事,用了很大篇幅去拍,看的有点累
稍微有点拧。
#鲜映##旺扎的雨靴#特别温馨的乡村儿童电影,喜欢小孩子的执着与单纯,雨靴于旺扎而言是一开始是触不到的绿光。导演把握住了孩子的心理变化,拍出了一个特别好玩好看的电影。
似乎世间所有的事情,都会过犹不及,变得适得其反。而我们成年人相比广袤宇宙来说,又何尝不是小小的旺扎。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这世上本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你所需要的只是你认为你心中需要的,而实际上或许并不是真的需要。
结尾能不能明确一点啊啊啊啊整个故事都已经在讲雨鞋了!
泛汉化真的好吗?打着藏语片名号 可这个故事甚至可以随便发生在汉区贫困乡村内 人物都太平面了 个人风格一点没有 自己师傅那么希望振兴民族电影 怎么徒弟有顶级团队加持 依然还这么平庸呢 唯一亮点就是红色塑料袋 那一下被孩子们触动到了 可是导演自己说这里压根就没啥特殊想法…
电影造成了几种反差或者说是别扭,小孩子悬浮的梦想和成人切实的生活需要,铁皮青蛙和雨靴,教室和旷野,佛祖和驱雨人,两元对立又自然地相互连接,像一部守法版本400击。
绝对惊喜的处女作!1. 情节视角非常简单动人,难得节奏摄影也很好,没有故意做作感。2.小朋友想要雨靴,好不容易买到了之后每天盼着下雨,大人为了庄稼好收成祈祷天晴。3.偷偷吃了佛像面前的糖又还两颗苹果太可爱啦!4.难得一见的清新可爱儿童题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