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马来西亚的片子,这种电影方面的小国,每年出产的量比较少,但每每出的几部总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这部走的还是社会底层人们的艰苦生活,真的是越看越让人难受,尤其的几个经典桥段,比如去水库和公厕偷水;生日蛋糕买不起一整只,只能买一小块...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有人开豪车、议员家里开派对甚至还叫了一辆送水车备用……阶级对立、贫富差距把问题突出和放大后完成了这部电影,我个人觉得蛮不错,适合静下心来看。
. 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当人同时听到多种声音时,会下意识从混乱的声音中寻找一个,作为焦点,并忽略其它声音;若是没有焦点的话,就会将所有的声音当作是噪音背景。
影片中,场景很多,故事线索很多,切入角度很多。
但从个人的观影感受来说,隐约是有一条线的——就是你是自己世界的主角,你要为自己去生活;你是别人世界的配角,你的苦难与否取决于他们的关注程度;你还是陌生人世界里的过客,你的心酸于他们无关。
就像影片里的护士,你再苦难又怎样,你只是我要服务的众多患者中的一个,谁又是谁的某某呢?
所以,还是请排队。
你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所以生活是苦难也好,幸福也罢,一切还是要靠自己活下去。
从拍摄和剧本的角度来说,影片更像是一个纪录片,导演有自己的观点,却并没有把自己的情绪强加进去,警察也罢,护士也罢,甚至是主角也罢,各自有各自的视角和独立的观点,他们的行为都合情合理。
导演尽可能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在幕后,而让观众去评判。
最后的开方式结尾也很赞,车的路、立君的路、自强的路都还在继续,但电影却结束了。
至于未来的路怎么走,谁也不知道,因为命运是无常的,人也是会变的,至于导演和观众,也是会变的。
无论怎样,我们只是这部影片91分钟的时间里的一个旁观者。
今天才看这部电影,原来已经上映很久的影片,刚开始的时候还想不起来,演疯子的是谁?
后来一查,才想起来原来是张艾嘉,太有名了!
简直就是功力深厚啊。
其实我很想知道,她是为了什么而疯?
又疯成什么样子?
可以在行为上有什么不一样?
不知道导演有没有定义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病?
还是让她自己自由的发挥。
主角阿强演得非常到位,从化妆到穿的每一件衣服,非常的认真,这应该算是导演的功劳吧,其实我很奇怪,为什么他的妹妹死了以后他没有嚎啕大哭,是因为不够悲伤吗?
是因为他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吗?
是因为他已经非常的坚强吗?
没人知道答案,但他又非常固执的要把妹妹从医院里面拿出来。
而到最后又开车带他母亲远走,代表什么呢?
是他最最终绝望了吗?
也许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正因如此才好看,每一个人看的东西都会不一样,我的意思是说每个人的体会都不一样,就像每一个人看一幅艺术品,各有各的感觉;各有各的领悟,从根本上应该是说从是个人体会和人生阅历上理解这份作品。
所以,差异是非常巨大的。
阿强一直都是循规道矩的生活着,努力坚强做到最好,是整个社会怎么对待他呢?
也许可以反过来说,他是怎样看待他身边的这个世界?
最后他是否领悟到了?
哪怕是贫穷也好,这事也有因果报应:因为他偷车,他的妹妹给偷车的人撞死了,他们再去偷车,结果又把别人撞死了,这就是因果吗?
是否领悟到这一点呢?
还是,导演想跟我们说这个道理,不知道大家是否愿意一起讨论一下,最后的结局应该是什么?
就是阿强开车带着她的母亲要去哪里?
有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个马来西亚国家怎么会这样?
如此的贫穷,还缺水严重。
缺乏人情味,缺乏社工,缺乏有效的关注,但是细细一想,以前我们不是一样吗?
更多的地方不是一样吗?
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怎么去看待身边的世界?
去看待自己的世界。
如果阿强没有去修摩托车的地方偷零件,如果她没有认识他的这些损友,如果他只是安稳的找一份工作,照顾着他的母亲和她的妹妹,如果他平静和安心地工作,是不是一切又不一样了?
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叫做分贝人生?
而不是贫穷人生,是不是,想说贫分开来看,这样也许就不一样了吗?
一周两刷上海影城,竟然赶上了这部片子的首映。
虽然张艾嘉没有粗线,不过看到男主角和导演,也已经挺惊喜的了。
演员导演出场和剧终都有掌声,电影节的观众素质都很高。
片子只有短短90分钟,不过看完片后感慨还是不少,因此虽然不太满意导演的作品,但考虑到影片还是可以引发很多值得思考的点,就给个三颗星吧。
【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 身为母亲以后的我更容易从家庭这个角度看待事情和人物。
虽然这部戏主要是站在19岁的男生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说实话这个男生小小年纪就挑起生活重担,一边照顾生病的妈妈一边带着学龄前的妹妹很叫人心疼。
但是缺乏妈妈教导的大男孩处理问题的方式冲动又极端,徒有贫穷和骄傲,浪费了很多可以解决问题的好机会,深深地为他感到可惜。
如果他的家庭虽然贫穷,但目前依然让他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感受到更多的爱和以及面对问题的方法论,男主也不至于这么绝望。
男主从小缺乏母亲的指引,又迫于生活的压力,要抵御住诱惑不走上歪路还是挺不容易的。
家庭环境真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性格命运,尤其是母亲的性格和教育。
另外感觉母亲和家境这一块的背景介绍也欠缺了一点,母亲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就像一个青春期少年符号,也没有心路历程母亲会什么会疯?
为什么一直藏着男人的衣服?
父亲是抛下他们了还是已经去世了?
如果给母亲多一点介绍会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电影只有90来分钟,其实细想可以设计更多内容。
【剧情设计不够丰满】 影片里面哪怕说着粤语也是一股浓浓的台湾文艺风,不愧是在湾湾学习过的马来西亚新锐导演。
机车下的吉隆坡和台北有几分相似,只是只有破旧灰暗的一面,找不到台北的纸醉金迷。
哪怕是议员所谓的豪华派对也透露着一股中国五线城市的村味儿,议员家里供水也需要用水车,我想说其实贫富差距还真的没有很大。
我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很害怕看到这么美好的一个大男生最后被逼上绝路惨死,像《旺角卡门》里最后张学友的样子,流着血抽搐的画面感觉终身难忘,又或者像《乘风破浪》里面的六一(但这些好像都是配角)。
可是电影结束男主角还好好活着的时候我既松了一口气,又觉得似乎缺了点什么。
活着总是好事,还能重头开始,可是背负着保释以后又再犯的案底,以及这样的原生家庭,活着又谈何比死了更容易?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是没有很好地设计人物冲突,剧情也不够跌宕,结尾又很戛然而止。
有点为四项提名的大奖担忧,唯一觉得还有希望的,应该是最佳摄影奖。
【评委青睐VS价值观传导】 虽然偏执型人格似乎更容易碰撞出戏剧效果,刻画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及悲剧更容易受电影节之类评委的青睐(不然那么多女演员也不会争先恐后去演村妇)。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我不很认同这部电影的价值观。
穷归穷,急归急,但是一再地偷零件偷水偷车,虽然中间做过一些小小的抗争但似乎并不走心;在妹妹是被别人车祸撞死并且逃逸的情况下,自己开车撞了别人竟然还逃逸?
也许导演想表达特殊环境下的人性抉择、没有绝对的善恶,但我于情于理都理解不了。
况且,生活也并不是没有给他伸出过援手,邻居保释了他并且带他们去了议员的派对,似乎看到了一丝与生活和解的机会,但是年少又骄傲的男主不是很想领这份阶层差异巨大的情面,不辞而别。
最后的最后,还开着偷来的车伴着妹妹的歌声在雨中母子情深,导演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价值观,对男主角是什么态度啊?
最多有点同情,但是已经麻木不仁了,感觉生在这个阶层只有永远无法翻身的绝望。
PS:吉隆坡一定没有很多外卖和快递小哥吧,不然这么爱开机车,分分钟找个月薪上万的工作,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挣扎在温饱线上了呢。
2017-6-23 上影节 @大光明电影院这部戏情节略微有种“主题先行”的感觉,议会那一段像是为了突出贫富差距而去努力表现贫富差距……故事的时间跨度为三天,三天里面呈现了命运接连的打击和贫穷带来的种种副作用,像一个困境的横截面,这个横截面也暗示着家庭以前可能经历过的创伤,但仅仅止步于暗示,譬如并没有解释母亲为何会发病,父亲去哪里了呢,妹妹到底是不是亲生的,等等。
有些故事里是可以不解释原因和动机,直接开门见山展现这种横截面,但是我觉得这个故事里似乎需要简单交待一下原因。
这样感觉整个故事会更有说服力一些……(个人看法
from 豆瓣剧照然后张艾嘉的演技部分,印象最最深刻的是母亲和阿强从医院回来坐公交车的那一幕,一开始还是好端端地望着车窗外面,然后突然她脸部五官整体极剧烈地抽动了一下,像拧在一块儿那种,最后还是紧抿着嘴没有哭。
那个瞬间差不多也就是一秒钟左右,特别震撼,特别心疼。
预告片截图另外就是最开始,妹妹回来喂她吃药,她那时还清醒地坐在床尾,把不到她腰高的妹妹一把搂在怀里,反复拍了好几下妹妹的背,嘴里反复念叨说“妹妹回来了”,特别暖,也特别心酸。
预告片截图母亲立君精神疾病发作的部分爆发力很强,声嘶力竭的,特别有冲击力,比她的早期作品《八番坑口的新娘》里那个神智不清的母亲表演更为激烈,我一直有点青睐性格激烈的略带偏执的命运悲惨的边缘人物这种人设,由她来演于是就更喜欢了(迷妹式掩面)。
但是因为这个片段去年在53金马酒会花絮里看到过,当时已经被震撼了好几轮,所以这次看到时对我而言就没有前面两个镜头那么惊艳。
预告片截图还有就是特别特别喜欢她这部里的原声,不光是大马口音特别local,更重要的是音色。
她每次开口叫“强”的时候酥得我都要昏古起了……叫“妹妹”的时候我就继续躺地不起三秒钟。
她音色真的超级超级戳我……(好吧就此打住再下去变花式夸爱豆了。
《分贝人生》海报最后结局并没有给出一个解决困境的答案,也没有金句台词。
这一点我很喜欢。
只不过是夜里母亲坐在阿强偷来的车上吃着阿强从议会晚宴带来的鸭腿,车窗外忽然下起了雨,噼里啪啦雨声越来越大,伴随着妹妹的儿歌声,母亲拿出了她给妹妹缝的新衣裳,问强“好不好看”,似乎再一次忘记了妹妹的离世。
当命运的暴雨降临时,活着其实是没有出口的,就只能是别无选择地一直在路上,可能浑身都已经湿透了。
从开始去水塔偷水,去公厕偷水,就先给你一个直观的概念,这家人很穷,所以之后连两千块也拿不出来,才会发生那么多事。
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妈妈,一个只有6岁的妹妹,一个才19岁的哥哥,一场车祸,让原本虽然艰苦但还能快乐生活的小家庭走向绝望。
没有出生纸的妹妹只能躺在医院的停尸间,没有钱的哥哥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办煎熬与无奈。
最后参加议员的派对,用水车比对开篇的偷水,用一辆辆豪车比对哥哥和朋友们的小毛驴,人生就是如此天差地别。。
最后的偷车,撞人,逃逸。
是哥哥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被压倒还是抓住它来救命?
载着母子的这辆车,是走向地狱还是天堂?
整部戏看下来有一点我很不解,为什么兄妹俩被撞,妹妹甚至因为如此而死去,都没有一个警察来调查这件事,反而哥哥在之后做了一些过激行为后会被警察训斥,被抓,被教育。。
那妹妹的命那?
ps:好喜欢妹妹,好可爱,如果不要那么悲伤,你就说拍两个小时他们的平常生活,我也看啊。。
据说哥哥是男团出身,那我们国内那些男团看完这个演技,会给自己挖洞吗?
最后的最后,我怎么就那么喜欢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些华裔的口音那。。。
哈哈
个人拙见,只想记录心情。
看完影片其实我觉得导演想通过社会底层生活的恶性循环这个圈来讨论现实问题,剧情的两次车祸虽然是导演故意安排的巧合,但是意在完整这个循环圈来突出主题可以理解。
整体电影情节和演员演技都非常满意,小小细节,瑕不掩瑜。
开篇第一次车祸其实给人很大的冲击,隐隐觉得妹妹可能要出事,那是在要为她庆祝生日的回家路上,妹妹拮据已久终于可以等到吃蛋糕的暗暗欣喜心情突如其来的戛然而止,让观影者为这小小的快乐都无法被命运满足而可惜。
但是第二次车祸在卖车路上,想着妹妹一秒都等不了了,可以很快得手很多钱带妹妹回家,加上第一次偷车得手的兴奋,感性情绪其实应该更丰满一些,当打电话想卖车却要等到第二天,此时的情绪却被带得有点失落,有种延迟满足感,在这个节点发生的车祸可能也和镜头有关系,没有了第一次车祸的冲击力,让人少了大起大落的情绪,如果在打卖车电话之前发生车祸,在放松的情绪推向高潮之时,也许感情冲击会更强烈一些,也照应了第一次车祸的情绪,更加像命运开的玩笑,不留余地。
最后影片的一场大雨,浇灌了整场影片干涸渴水的基调,确实很有味道,希望开着车吃着鸡腿下着雨的小小幸福一直走下去,影片结尾也停留在这里,算是完整了这个圈,为整个影片做了一个很好的留白,发人深省,这就足够了!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惨的电影。
故事背景是马来西亚吉隆坡。
一个小伙子,母亲(张艾嘉演)有精神病,药要钱,但是母亲居然还总是抗拒吃药,还有个妹妹要带。
所以打工赚钱养家,肯定是养不起。
于是就经常和两个伙伴偷偷卖掉修车厂的零件。
一方面是家庭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出于叛逆期,何况还要承担家庭的压力(上有老下有小)。
但是主人公即便每天要在公共厕所里“打水”回家用,一家人还是过得开心。
可是意外发生了,在给妹妹过生日买蛋糕的那天,妹妹就被车撞死了,肇事者还跑了。
而因为找不到妹妹的出生证明,主人公连妹妹的尸体都无法看上一眼,更不要说从医院里领回。
为了搞张假的出生证,主人公只好和朋友们一起去偷车,结果还半路上撞死了人。
影片最后比较玄妙,可以有两种极端的理解:一种是,其实主人公的同伴并没有撞死人,主人公偷了车可以卖些钱,而且肇事者的车已经被主人公找到了,可能还会得到赔偿,议员又答应帮忙,妹妹的尸体还能领回……另一种,我认为更合理,就是主人公带着母亲,一起寻死。
因为他们撞了一辆摩托车,然后只看到车,看不到人,肯定人给撞飞了。
正如他们偷车撞人,丢下车就跑,撞死妹妹的人也可能如此,到头来还是得不到赔偿和正义。
正如议员们享受水车直供水,享受吃不完的自助餐,答应百姓守住产业,转身竞选成功就任由开发商开发……说白了,社会阶层是很难改变的。
18.6.11 O
开头那个是水塔吗?
畏高的我,看着挺想爬上去看看的。
从妹妹意外身故后,这个片子就变得没意思了,主要是为了一个出生证,1千多块的事情,要做出那么多事情来?
男主的那些小混混兄弟又不是乞丐。
你要是小妹妹身患重病急需要手术费或者移植器官,才把男主逼上绝路我还相信。
这个故事,总不免让人拿《一念无明》来对比。
很显然《一念》更残酷真实,当然跟演员演技精湛有很大关系。
张艾嘉基本就不需要出力,出工就好,因为角色和戏份给她发挥的机会不大。
上影节选片,我总想着要中国化一点,期待多找些本土的影片,哪怕稚嫩却更为感动。
《分贝人生》的首映算得上是很惊喜的了。
特别看了《冰之下》之后,会更加感动于这部片子的朴实。
有多大的本事,干多大的事。
而今,却大多成了有多大的心,有多大的舞台,就铺满多大的空间。
简单的故事,开放式的结局,但很真诚,很诚恳。
作为第一部作品,已然不错了。
尽管人物背景有些交代模糊,一些场景设置显得不够契合,却不难感受到,导演有一颗想说更多的心,在这里许是被抑制了,或者说被分贝淹没了。
医院,一定需要妹妹的出生证明才能认证抱回尸体。
药房,一定要先“排队,拿号码,拿药”,即使母亲正在发病。
证明,只有有足够钱,可以很快被买到。
监狱,另外的狱中人,介绍便宜的律师保释赚钱。
议员,高谈反对杀生,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不干实事。
等等等。
种种都是点到为止,一两句话,却再没有了然后。
不过在镜头上有一处很有意思。
夜深,当男主坐在伙伴开着的偷来的车后,车撞倒了人,当机开走,对比男主和妹妹深夜被撞,肇事车扬长而去。
开走的路是圆形的建筑,一圈又一圈。
影片结束,片尾曲这样唱着。
“日子过得多么笨重”“再没走几步又频频回首”“我们在无限的孤独中漂流”“仿佛这样活下来 就能找到出口”如果说生活是一团毛线球,那电影更应像是一种理线的工具,它会选择一根去深入,最多扯到其他。
如果再一把抓着杂线的话,生活不过还是一团原地踏步的线球。
分贝太多,一种也足够。
期待新声。
2/5 --- 2017 HKAFF / 無病呻吟毫無重點/技巧/劇情的爛片, 不符合邏輯漏洞百出, 歹戲拖棚! 入圍金馬獎估計是看在張艾嘉主演患有精神疾病母親的份上吧...... 一顆星給張艾嘉, 另一顆星給最後一幕. 這導演直接下地獄被封殺, 不手軟.
很文艺感地写实
不喜欢,一切都太突然
苦难的底层人民,出路在何方。
MH370都已经找到了,却要不回来妹妹的遗体,就像有洞的水桶永远也装不满水,冲动莽撞下只能在恶性循环中苦苦挣扎。诸多刻意的编排里唯一明亮的色彩,是小女孩拿着烟花棒在海边奔跑的身影。张艾嘉很厉害几乎撑起整部戏,男主很帅但演的缺乏层次。
虽显单薄但不失为一部合格的导演处女作。结尾处吉隆坡的夜晚下起雨,张艾嘉在儿子偷来的车的副驾驶满足的啃着儿子顺来的鸡腿,或许就是下等阶层最满足的一刻。社会底层的无力和无助在自我挣扎的过程中都不及富人聚会上自助餐的鸡腿带来的幸福。片子很短暂但很真实。张艾嘉很赞。
第二场车祸的时直接就鹅鹅鹅了。。。。浪费了张艾嘉老师
1.5短时间内出两次车祸,观众就有权利期待第三次。故事虽然没“堕落”到主人公要开车回去救起被撞者的地步,但一个众多行为动机硬伤的剧本很难使人交出同理心。
只有张艾嘉的表演可以看一看,别的全部是车祸
悲剧循环圈,没有转折,没有突然的幸福,生存一如既往,就像车子绕了一个圈,还是回到了地库静躺
爆发力好强的一部新人新作!简简单单的格局慢慢呈现出马来西亚社会现实,节奏、情绪和画面感都把控的好好。不过作为新人导演难免还是有点过激和浮躁,以后再沉稳一点就很可能成为马来西亚的Mike Leigh或者Asghar Farhadi了。开玩笑。
其实还是很压抑的,给四星的主要原因也是想到最近拼多多上市,这些真的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原因结果,都不是我们能想象得到的。
太刻意,太刻板。
贫穷真的可怕
没有配乐,非常平铺直叙地讲了一个生活如何缓慢给人割喉的故事。刻意得让人有点烦躁,倒是很喜欢干脆的结局,大雨中,一无所有的母子在偷来的一刻平静中驶向无望的明天。张姐此时已经炉火纯青了,返璞归真,演谁是谁。这居然没拿奖!
我的妈妈疯了我并不绝望我的妹妹死了我悲伤 但也没有绝望我的朋友帮不到我我没有绝望没有什么能让我绝望因为本无希望 何来绝望
罪与罚,生活的不易更容易让人体会到雪上加霜,张姐演绎的是真好。哥哥最后的救赎换取的片刻心安也显得带有讽刺。
這樣的故事又好像特別大馬。又第一度覺得,張艾嘉把角色演繹得那麼好,對一部分的觀眾可能是件殘忍和討厭的事情吧。
前面睇到心塞.后面没个结尾,真不负责.还以为是三种语言可选,其实是混在一起,不伦不类
分+贝=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