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的冲动,来自仁科提到它时说的一句:“你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哪怕到了神智不清的时候。
”现在我,或许就处于这样神智不清的时刻,于是,我打开了它。
一次遭人殴打致脑部受伤的意外,让他成为一个没有名字,没有身份,没有过去的人。
看着头缠绷带的他空洞的眼神,我突然陷入一种恐慌,那是对自身存在的恐慌:如果我被迫从长久以来稳定、坚固的过去中抽离,被剥夺已习惯的、确定的身份角色和心理状态,猝然地,孤零零地,面对一个庞大而陌生的世界,我何以保持清醒?
我将如何确证自我,我究竟是谁?
我会不会感到虚无?
什么能成为理由让我有信心活下去?
考里斯马基真是一个极致清醒,又极致温柔的人,他让我们看到人,如何能把生命虚无的废墟,转化成“灾后重建”的基点,他在生活冷硬、残酷的器皿里,轻轻地放入,我所能想象的,一切纯粹而美好的小小花种。
在他的镜头下,破旧的集装箱社区,人们过着朝不保夕的困顿生活,可天空那么纯净清晰,流浪汉用手风琴拉出的悠扬旋律,让人的心与天空融为一体。
看着废弃、脏乱的集装箱屋子,被从河里打来的清水一点一点冲洗干净,放上一台废旧的刚修好的录放机,音乐溢出的那一刻,我的心仿佛也有了重新开始的希望。
没想到,主人公之前是放纵堕落的赌鬼,没有了过去,现在却能凭自己的双手努力生活;之前与妻子关系很恶劣,没有了过去,现在却重新找到爱与被爱的能力。
这么说,没有了过去所限定的价值和意义,他反而活得更自由;虚无之上,反而生出他重新开始的自由。
上学时学存在主义,总觉得虚无说到底还是令人绝望的,后来慢慢理解,虚无并不直接导致消极绝望,我们感到绝望其实是因为心底还是相信表象背后有一个绝对本质,人生得依赖一个坚固稳定的本质才能找到价值和意义,当得知这个东西并不存在,就感觉无所依凭,就是绝望的打击。
但如果一开始就打破幻觉,不期待一个终极意义,也就无所谓绝望了,这样一来,无意义反而成了个体随时重新开始的基点——人随时通过自由选择并承担责任来发现新的自己。
那么,是否像主人公一样遗忘过去就可以解决问题,就可以随时重新开始了?
很大程度上,遗忘是一剂消除痛苦的良药。
考里斯马基创设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情境:人由于一些外在因素被强行剥夺了过去的记忆,在这种极端境遇下人可以不受过去记忆困扰。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能完全摆脱过去。
因为人在行动中是不断流动的状态,所有过去的选择也是流动的你的一部分,共同形成了现在的你,然后在新的选择中流向未来的你。
而且,我觉得重要的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你要找到从过去到现在,能支撑你这个人的生命力的东西。
陈嘉映老师说,良好的生活不是说自己快乐就可以了,而是要有某种“气”充盈在你的生命里,你还有真正在意的东西,那么你这个人就不是干瘪瘪的,不是麻木的,可怕的是连在意的东西都没有。
这让我将电影里最打动我的一个镜头联系起来:当下面这首关于心灵的歌曲响起,一群目光空洞的,正机械、麻木地吃着施舍的粥的穷人们,表情慢慢有了细微的变化,他们对生命的感受力、对爱的感受力正在被唤醒,一个接一个,他们牵起身边的陌生人开始起舞。
“人类的心灵是狭隘的广阔的大地却是无穷的在这里你会找到你的梦想世界上的爱与恨财富带来的快乐,是忧郁和悲伤宜人的爱情和悲伤的毒剑这些都可以在人的心中找到幸福和喜悦啊肤浅的想法 和崇高的理想烧毁的感情和麻木的感觉这些都可以在人的心中找到全都是造化在弄人”我们要找的不是本质、价值和意义,而是让我们有生命力,不再麻木的心灵体验,这种体验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它无所谓过去现在或未来,也不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只要它是让你感觉你自己正“活”着的珍贵力量,就足够了。
博尔赫斯《深沉的玫瑰》里写道:“我在空濛的下午不懈地仿效,沙漠和海洋的夜莺,你在记忆、兴奋和童话里在爱情中燃烧,在歌声中死去。
”也许会有人觉得,不选择遗忘过去的痛苦而是记住痛苦,是沉迷过去无法自拔,自寻苦果,是荒唐的。
我想到博尔赫斯的另一首诗《梦魇》:“当我的肉体静止、灵魂孤寂的时候,我身上为什么绽开这朵荒唐的玫瑰?
”我甘愿,做这样一支荒唐的玫瑰,无论是甜蜜还是痛苦的体验,都是我生命血液的一部分,我都会默默承受,而不会遗忘。
我确实是清醒的,这种甜蜜与痛苦会让我迷茫、不安与挣扎,但不会击溃我。
我确实是充盈着激情的,只因为,对我而言,恰恰是它们,凝聚了我所曾拥有的,所将拥有的,满腔的生命力和热望。
——紫雨林,作于2023年1月21日
狼嚎是因为孤独吗?
一个孤独的中年男人半夜提着行李在公园游荡,是因为孤独吗?
不是的。
他只不过是在北方的生活过得很不好,他想要逃离,所以他来到了南方寻找工作重新开始。
他在北方有一个妻子,可是他们感情并不和睦。
他不酗酒,但是他好赌,他输光了家里任何值钱的东西,为此和妻子大打出手直到了离婚。
感情不顺,丢了事业,他想要逃离的是人生低谷,于是他在南方的公园里被流氓殴打半死不活,最终变成了一个没有过去的男人,他失忆了。
一个单身的中年妇女半夜听着狂躁的音乐作为催眠曲,是因为孤独吗?
我想应该是的。
她从来没有恋爱过,她没有爱过谁,大概也没人爱她。
内心善良的她并不能阻挡她的性格孤僻,她热心做着公益事业,帮助着需要帮助的人,但是她始终帮不了自己内心的孤独。
树会为落叶伤心吗?
本是流浪人,再见流浪人,还会心怀热心吗?
也许会。
流浪汉夫妇给失忆的男人喂食养伤,钱财不多的老汉会大方地请失忆的男人喝啤酒,老板娘会给捉襟见肘的失忆男人剩下的饭菜吃,同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愿意帮失忆的男人寻找睡垫,即便是看似冷酷无情的警察也愿意租给他集中箱做房子,虽然是交易。
没有名字,会伤心,但生活依然要继续;没有金钱,会伤心,但生活依然要继续;居无定所,会伤心,但生活依然要继续。
生活给这个男人开了个玩笑,既然眼前一切不顺利,干脆让你一键清零、一无所有。
不管如何,男人终于还是接受了新生活,开始布置简陋的家,开始做着低薪的工作,开始给生活寻找音乐,开始给生活寻找爱情。
生活即便晴天霹雳,依旧要昂首挺胸向前进。
我想,影片中的失忆男人是幸运的。
前半生过得乱糟糟的,是失败的,这时候生活给了他一个机会,流氓给了他当头一棒让他忘记了一切,就像系统重装,过去一键清零。
他开始了一个全新的人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朋友,虽然生活依旧不易,但每一个人都尽量互帮互助的,最后还找到了爱情。
虽然演员的表情略显呆滞,虽然他们的行为举止刻板又木讷,虽然他们的台词简单却又富有深意。
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喜感会发出笑声,有时候你可能又会被他们前言不搭后语的台词所吸引,有时候你可能又会被他们对生活的努力追求而感动。
认真讲故事的电影,总是显得那么可爱。
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第一反应是最近在看的《被讨厌的勇气》,因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不由过去决定,用「目的论」来解释人的行为。
因此,「没有过去」更像一个心理学的议题,我们很多人都想去解读「过去」对我们的意义。
解读这个问题,就好像是在问: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存在?
我们的自我究竟是由什么所确定,又因什么而改变?
如果再想细一点,没有过去究竟是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是释放了过往遗憾的精神束缚,还是改变了当下受困的生存环境,亦或是二者都有?
显然,对于这个问题,很难有人能给出准确的回答。
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复杂的,一切逻辑上的线索都被杂糅进了岁月里,一同给我们每个人留下印记。
但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来的就是,男主失去的过去,至少有他的社会身份,包括金钱,地位,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的「身份证明」。
其实从某种意义来说,现代文明下的每一个人,在出生的时候,这些初始信息已经随着我们的生长的环境孕育而生了。
我们看似是空白地降临人间,但从坠地那一刻很多人的命运已经有了大致的方向,这种方向就是「身份」。
而在现代文明中,我们是逃脱不了身份带来的精确定位的,从电影也可以看出,这种定位也给男主带来了不少的苦恼和生活上的不便。
但其实,男主是什么名字,哪里出生,又有什么职务和男主本人是什么样的人关系大吗?
并不大,男主在生活中透露出了很多宜人的个人特质,这足以让他生存,融入当地生活,并拥有一段爱情。
这也是电影让人觉得暖心的地方,很多时候,人与人在一起,其实只要简单地共处,就足够了。
一切建立在这之上的等级制度,只是凭空给人增加隔阂罢了。
为什么人必须要填写那么多表格,遵守那么多规章才能生存呢?
其实这不免让我们思考,科技的进步到底是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还是增加了麻烦?
我很喜欢男主单刀直入,直接了断的性格,想做什么就做。
这种简单直接的做事方式让我觉得很轻松。
当他失去了他的过去以后,他的每一刻都是在为当下而活。
男主曾经是个赌鬼,说明他是贪婪的,执着于金钱的,但他来到了一个很纯朴的地方。
这个地方不问他的身份,每个人只是单纯地为自己而活,顺带关心一下他的状况,这是「冷」的,也是「暖」的。
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想象,每个人都能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拿捏的刚刚好,太近则丧失自由,太远则过于冷漠。
男主只需要简单地谋生就能生存,与他人的关系也自然和谐,说明此前的赌徒心态绝非必要,但是什么让男主成为了那样的一个人?
我们不知道,过去已经翻篇,没有了过去,就再也不去追溯。
我们也是一样,太困于自己的身份只会反受其累,我们的过去,绝大部分是由社会赋予的,那是真正的我们吗?
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我们必须背负着这样的过去生活,它可能是我们的过去,可能是我们的现在,自然可能是我们的将来。
太执着于往昔很容易错失了现在,我们热衷于从过去中汲取经验,却不知过去之外也有经验。
很多美好是只有当下才有的,例如近在咫尺的心爱之人,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与友人共享的美好时光。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过去之外,也有诸多美好。
老师推荐的导演,来看了这部。
在课堂上,是因为一个学生作业,老师说那是一种简约和克制,参考的是考里斯马基的风格。
现在看来,他只尝试了一点点,本尊的作品让我非常喜欢。
不过,我很难想象这种风格如何实现,在剧作上是现实主义下的极致的想象力,加上幽默和诗意;在表演上,如何让演员们理解并达到统一;在影调上,也需要配合。
我关注了影片在一些从景物到人的剪辑方式,还有在人物对话时的处理,我觉得很有想法,手艺高明。
音乐的使用,现场乐队的实时插入,完全增色,又不会觉得多。
看了其他的评论说这是导演一贯的喜用,我觉得真好。
我相信绝大部分导演都喜欢音乐,但是怎么用好,成为你的语汇,这需要审美和手法。
故事和情怀,这很重要,对于导演来说。
乡情、时代的惆怅、人性善恶的描画、感情的离合与命运的起伏。
所有的故事都离不开这些,只是导演选择如何讲述,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述。
原文链接【影/《一个没有过去的男人》:过去的已经过去】一开始看到名字,以为是一部悲剧,会讲述一个充满沧桑的故事。
然而看到最后,反而觉得有一些轻松。
电影的配乐特别好,角色的表演十分克制,故事的节奏也比较戏剧化。
看完才知道,导演阿基·考里斯麦基(1957—)是波兰人,一位有点小众,但非常出名的导演。
他的电影风格就是极简的,常常讲述底层小人物的故事,但鲜有赤裸的控诉和批判,而是透过独特的冷幽默去“化解”人生的艰辛。
当知道了这部电影出自一位很有风格的著名导演之手,再去写它,似乎就成了一件有点困难的事情。
因为一旦碰到行家里手的影迷,总不免暴露自己的无知。
不过,出于对电影本身的喜爱,讲一讲这个故事,再谈一点感想,很多时候跟导演是不是有名,并没有直接关系。
导演著名不等于故事好看,故事好看也不等于人人喜欢。
////电影的开篇,一个男人在火车上点燃一支烟,漫无目的地看向窗外。
当列车员说检票时,他从抽烟区回到座位,递上车票。
观众不知道他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当火车进站的时候,他下了车。
他似乎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就在路边的椅子上靠着自己的行李箱睡着了。
三个坏人前来抢劫,一下子把他打倒在地,拿走了仅有的一点钱,还有一台音乐播放机。
他头破血流,趔趔趄趄地走到车站的厕所,结果又立刻倒下,被拉去医院。
医生觉得他没有生还的希望,打算把他送去太平间。
结果他竟然站了起来,又跑到一条河边倒下。
两个小朋友发现了他,把他带回家中,他活了过来。
小朋友的家其实是一个集装箱,他们的父母靠着微薄的收入度日,等待申请政府的救济房。
他们的邻居也都是住着集装箱的穷人。
电影镜头后面会交代,有的人连集装箱都没有,直接睡在路边;而有的人睡在垃圾箱里。
男主后来也租了一个集装箱,因为前面住的那个人冬天被冻死了。
在第一次领救济餐的那天,男主和负责分餐的女工作人员对视了几秒。
就是这几秒开启了一段内敛又浪漫的爱情。
男主去找工作,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姓名、出生日期、社会保险号等信息,他没有办法填表,于是没能得到工作。
他去找女主(即前面负责分餐的女工作人员),女主出于一贯的工作尽责——当然也夹杂着对他的复杂情感——而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
这是一份慈善性质的工作,工资收入并不多,但足以负担他的房租,更重要的是,他也算和女主成了同事。
之后的爱情戏份就增加了。
男主提出要送女主回家,还偷偷亲了她。
后来女主也答应了他的邀约,去家里吃饭、听音乐。
其实女主跟男主有着同样的音乐品味。
电影在前面有一段描述了女主下班回家后,打开音乐播放器,伴着音乐入睡。
所以他们二人的相爱,并不能简单理解为男主在穷困潦倒时遇到了“救星”,以及她在一把年纪里还没体验过爱情。
他们之相爱,是有灵魂的契合的。
这一点不仅表现于音乐,也表现在对人、对人世的宽容上。
有了工作,也有了恋人后,男主那隐隐地想要改变“世界”的念头也开始生发。
他提出要改革乐队,希望乐队能够表演一些节奏感更强的音乐。
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乐队的欢迎,也得到了救助站女领导的同意。
乐队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
虽然大家的表演依然很“庄重”,但更加欢快的音乐还是让人感到更多的自由,很多听众也不禁跳起舞来。
这些听众,不过是领取救济的人,或许别样的音乐,正在给他们的心里埋下要去努力争取美好生活的种子。
生活依然波澜不惊。
有一天男主看到附近有人在焊接,忍不住过去想要试一试。
结果他竟然做得很好。
如果回想到片头的场景,劫匪从箱子里拿出一个面具,最后又盖在他脸上,此时就突然明白,原来那个面具是做焊接用的。
所以,他曾经的工作应该就是焊接工。
男主出色的焊接工艺让他得到了一份新工作。
但是他需要去银行开账户。
这又难到了他。
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实在没有办法开户。
业务“拉扯”间,一位抢劫银行的人堂而皇之地走进银行,让营业员取出自己被冻结的账户余额。
之后有一段插曲。
男主因有共同作案的嫌疑而被警察拘留,律师帮他无罪辩护后,抢劫银行的人一路跟随男主到酒吧,告诉他自己抢银行的原因。
他向男主提出一个有偿帮助,他把从银行取出的钱分别装进不同的信封,让男主按姓名、地址分发出去。
交代完他就自杀了。
男主处理完“劫匪”的遗言后,当地的警察又联系到他,说已经明确他的身份了。
警察通过男主的妻子知道了他的姓名、住址和曾经的工作(正是焊接工厂的工人)。
得知“身世”的男主并不兴奋,反而是充满了惆怅。
他告诉了女主突如其来的消息。
女主也很惆怅,但依然给他买了回家的车票,告诉他应该回家。
男主的妻子见到他并没有喜极而泣。
他简单询问了他们的婚姻情况。
原来男主曾经滴酒不沾,但赌博,并输光了所有的唱片。
他们经常打架,后来就离了婚。
办完离婚手续后,妻子一直联系不上他,就没有把材料寄给他。
而且,妻子现在已经有了新的恋人。
男主自然是如释重负的。
离开前妻后,又坐上了返程的列车。
片头的开始,男主也是坐着列车,漫无目的。
但这一次,他的心里已经怀着对新生活的向往。
下了火车,男主又遇到那三个劫匪,然而这次的劫匪不仅没有得逞,反而被一群人捉住。
这也预示着,一切都要不一样了。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
不过男主依然没有恢复过去的记忆。
但对于此时的他而言,过去之于他,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部电影十分工整,工整得像克制的节奏一样显得有点严肃。
电影中既有相呼应的反向对比,比如男主在片头漫无目的地坐火车,在片尾怀揣希望地坐火车;也有前后的铺垫与解答,比如片头丢失的音乐播放器,埋伏了男主的热爱音乐,又如片头的面具,埋伏了男主的焊接工作。
电影虽然总体看上去是温馨的,人们也是善良的。
但一些细节处,还是揭示了人性以及社会的恶。
比如,当男主躺在河边的时候,有个老人不仅没有想去救他,反而把他的皮靴换下来;男主要租集装箱的时候,当地的治安员不仅不同情他的遭遇,反而故意多加钱;那个抢劫银行而后自杀的人,是因为银行不守信用,突然停了他的贷款。
欢迎关注个人公号:非正式文艺杂记
我与我葬生火海,生成新的我。
灵魂许久不曾被触动,直到看到一个简单又平凡的故事,名字叫没有过去的男人。
故事平平无奇,一个男人被打晕失忆,在生活在边缘地区的底层人善意的照料下走向新的生活,每一个善意都非常微小,却足以另一个人走向光明,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编成了一个真实的美好的世界,正如我所走过的路,唯一不同的是,我带着记忆,而他没有。
整个电影快到终点,才出现一次他的名字,是的,没人知道他的名字,他自己也不知道,看过这个故事的人,也没人会记住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只出现一次,当他的名字出现的时候,不是走向过去,而是走向当下。
一个人,和过去挥手告别是一件极难的事情,有人把过去,一直带到生命终了,一生执迷其中,而有人,在一次次机缘巧合下,开始了第二段人生,我们把它叫浴火重生,是的,我也正期望如此。
打动人心的绝不是震天撼地的大事,而是一些细微的小事,灵魂为此而震颤。
整部电影在平静的微小的事件中,展示了一个消失已久的,我们祈盼已久的世界,想要抵达,原来是如此的简单,而我们在一次次迁徙动荡中早就把它丢失了。
全片有暴力,勒索,歧视,赌博,反叛等等,都是平静的发生,像极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从没有惊天动地,连爱也是平常的发生,全片没有一个爱字,导演却用了一个个微小的善意,诠释了爱与新生。
我们都有一段过去,一段记不清的过去,只能在他人口中,找到自己当时的样子,像是听着别人的故事。
这时,我们才真正的放下了过去,把自己投入现世的生活,平常平静的活着。
对于常常陷入虚无主义的我,在此,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世间哪有什么鲜事,导演完完整整的还原了生活原本的样子,生活的本身,生活的哲学被轻描淡写的勾勒了出来,演员扎实的演技,也是同样的动人。
这是一部十分的电影,没有之一。
是的,我也是那个没有过去的男人,没有名姓的活在这苍茫的平常的人间,平常的生老病死,仅此而已。
简单的情节,缓慢的节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失去了自己还能找回自己,并和他人建立良好的联系,靠的是未失本心。
我们身边,有很多被各种各样欲望异化的人,失去本心,陷入魔怔。
想起身边一个被权力异化的人,在得到权力之前,虽然权力一直是他孜孜以求的渴望,但缺少把渴望变现的契机,这种渴望还是潜藏在内心的魔盒,并未被打开。
偏巧上层漏掉的那些劝力被他拾走,赋予了不该有的威风,享受着一人之下他人之上的快感,那些曾因得到权力而丧失的人格也从别人的吹捧中找了回来,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整个人膨胀了,内心越膨胀人格越丧失,潘多拉魔盒被打开,直至最后整个人被权力异化。
但是,他自己又有什么错呢,这是时代赋予他的理想,环境寄予他的奢望,他在最早把权力当作人生追求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了自己,也不准备再有自己。
而相对应的,一个人在一个追求权力的圈子里,不被权力异化,保持“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又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里,有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就是在不被欲望异化的情况之下,重新定义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没有过去的男人 (2002)8.52002 / 芬兰 德国 法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阿基·考里斯马基 / 马库·佩尔托拉 卡蒂·奥廷宁
电影里这个画面,色调很美。
感触很深,脑海中想起一句话,“it'll pass”,everything will pass. 这个时代的爱恋真实温暖浪漫,每个时代都会有这些爱意的瞬间,会随着当事人的消亡而消散,感谢电影帮我们记录下这样静谧心照不宣充满悸动的夜晚。
一代又一代我们不断的重复着,又经历着。
每一个爱的瞬间都真实存在过,但它的确会过去,又在另外的时代另外的人们身上上演。
我们拿什么来记住这些瞬间凭着我们自己这还存活的记忆。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片子里老是有一个男人被人后脑闷棍一击钱被抢走。
医生拒绝抢救,因无主。
他活着走出医院。
失去记忆的他如同被抛弃到地球上的成年人。
活在人群中,却像鲁宾孙,自己种土豆。
有人住在垃圾车里。
他趁机吻了下那个说地球上的人应互相帮助的老处女,她说你偷走了我的初吻。
他懂得让呆板的乐队听饶舌嘻哈,改变曲风。
“人类的心灵是狭隘的,广阔的大地却是无穷的。
”没有名字就要被逮捕。
强悍的律师跟拘捕官员理论法律。
有热情的人,但还是冷漠的居多。
尽管这样,热情的人遇到一个就够了。
回到老家,妻子说“你不酗酒,但赌博,玩大老二,输光了所有的唱片”
观看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b4y1D75B阿基是我们非常爱的一位导演,他的回顾展正在北京进行中,在京的小伙伴你们去看了吗?
这期节目内容包括:阿基与拉斯冯提尔、温特伯格三位北欧导演的比较分析阿基对信仰和资本主义的看法阿基电影特征分析欢迎来看!
太无表情无台词的冷了。
[BAMPFA] 冷幽默的救世军宣传片,带有极微的社会关怀。霍普式的用光绝美。 他的名字叫M(?)
这导演制造的语境我还是不能接受
只要有两个人同框,我就开始扶额。毫无感情的表演
全集装箱的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到明天。
看得昏昏欲睡
没有在结构上做文章的记忆题材也算是蛮无聊的
何止越哥曾经滴酒不沾的他喝下第一口酒剑拔弩张的关系变得礼貌客气烟不离手的他放下了雪茄爱听摇滚的他尝试了日本的音乐和美食,人生并非只有一种状态,过去的习惯也并不是一定得坚持到底,前半段是在接受失去的现实,后半段是在主动去拥抱一个新的自己。他忘掉了一切,但他始终没有失去对生活的趣味,这份趣味让他充满勇气,没有人能永不失去,但很少有人能接受失去,过去的一切标记了人存在的意义,过去的一切标记了人们存在的全部意义,人们用服饰来确定形象,用爱好来强调个性,用某段关系来安放感情,用某种习惯,来增强确定感,我们想要的安全感,都在过去,可世界从不理会这些,他用各种意想不到的事件来打破这种安全感,对不肯放手的人来说,人生充满失去的无奈,而对那些认清了现实的人来说,人生无处不惊喜
一个失去了所有记忆忘记了所有过去的男人,在另一个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电影里的人都好穷,芬兰女人好显老好难看。
考里司马基的现代童话,冷漠世界里的荒诞温暖,还有人物木讷呆滞的表情,像格兰特伍德画中的形象,反映的却是诙谐与纯真。
片子很一般,个人无感
影片的荒诞之处在于 M遭遇的全都是毫无缘由的恶与善
适当的时候看适当的电影,没错,看睡着了。也许多年之后的某天会拿出来再看一次。
大爱!置于死地而后生反倒如获新生收获颇丰,虽然生活举步维艰但大伙互帮互助打造出一片小天地,简洁利落的抢劫都能扯出温情善意的苦衷,对于底层人民的关怀老好人阿基真心一刻也未掉以轻心,狗狗、演员、身份、嘲讽、幽默一样也不能少,爱情十分浪漫动人,被汉尼拔逗乐,音乐不能更棒,怀念佩龙帕。
北欧电影太神秘了,女主角的棒读究竟是刻意为之还是心不在焉?似有若无的冷幽默是导演功力还是舞台事故?完全猜不透。破集装箱里有了音乐就是温暖的家,有几分浪漫。
补标,一般般
4.5/5,阿基的电影像是一种工人乌托邦的连续剧,其中人物的联结来自对处境的体认,你看起来很糟、或很好,就构成行动的理由,所以尽管人际充满北欧风情的距离感,但总有跨越距离的信任,让抢劫犯、职员和路人共享或不如说交付生命中的一刻。试衣间的Christ像、酒吧墙上的Matti像,都是一种温情脉脉的注视,在他们的名义下,凡人努力活着,种土豆,养狗,演奏,列车驶过,像电影般简单,像电影般生生不息。
我们唱吧 跳吧 生活还要继续
渐入佳境
好闷好无聊的童话故事 @2022-08-31 08: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