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忆,朦胧的,甜蜜的,分不出梦境还是现实,分不出是自己的幻想还是真实存在过,我想你,思念你,慢慢的变成喜欢你,好像还有那么一点爱上你。
我决定去寻找你,思量着路上的人群,努力回忆他们眉宇之间和你的那么点相似之处,是温柔的,刚烈的,明亮的,还是阴郁的。
一首歌,一幅画,一瓶酒,一条路,一片海,一座城,都成为我思念的理由。
邂逅,很美,犹如举在风中的棉花糖,色彩斑斓,不舍得吃掉又害怕吹掉。
追逐,我相信,你,和你的一举一动都那么相似的你,总是牵动着我,让我找到你,或者把你带回我的身边。
命运,原来一直相信它的存在,只是不停的等待和不停的寻找,最后不知道留下的依然是思恋的味道,还是不肯另觅它途的枷锁。
当思念成灾,允许我静谧,允许我疯狂,允许我偶尔的过错,因为这都不过是思念等待过程中的煎熬的镇定剂。
等待,我愿意,请快点来和我相见,我在奔跑着找你,尽量不停。
你不要跑错或是跑歪,以至于我们插肩而过。
爱情,到时候,让我们狠狠的相爱,爱到世界的尽头。
看完此片,决定继续奔驰在寻找的路上。
影片最有意思的是对市井生活的刻画,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纪录片式的拍摄使然。
通过男主角的眼睛与速写本观察,逐渐地会使观众莫名从对剧情发展的好奇转入对陌生人经历的好奇。
理想主义者与浪漫主义者可能会对这个男主角对陌生女士说的那番话信以为真并以为浪漫与长情。
我倾向于男主角只是一个旅行的过客,那套说辞也不过是一次施展技巧的搭讪。
他受到咖啡馆不同的女士的吸引并为之好奇,对转瞬即逝的身影而遗憾,又着迷于金色头发的背影,最后无意间为橱窗内的身着红色裙摆的姑娘倾心。
想追求,被极力躲避却不自知,丢失目标后短暂地在树荫下对阳台里换衣服的姑娘与连衣裙着迷。
最后阴差阳错地又和一开始的人遇见以至于编瞎话缓解尴尬。
最后经历了无聊的一天之后,远远地在站台见到其最后一眼,然后车门关闭,好像也不会再见面。
这整个故事,除去对群像的描述,更像是一个人遭遇crush的全程经历。
试想我们也会被环境中形形色色的人吸引,寂寞的我们想快速地与别人建立联系。
我们便会经历男主角一开始的遭遇,别人对我们爱答不理。
之后我们会遇到越来越多的人,有的还没有来及说话便消失不见,有的接触之后感觉和自己想象大相径庭,直到偶然的时候碰到一个人,这迫使我们想了解那人的一切。
于是这种着迷使得我们变得卑鄙的有些不择手段,爱情的冲动始终与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发生抵触。
中间或许也会遇到像影片中在树影斑驳的午后挂在阳台的碎花连衣裙让我们为之伫立的情景。
最后再次见到那个穿红色裙子的人又自觉得跟上去。
电影中段在车站的场景非常有趣。
穿红色裙子的姑娘戴上了墨镜,于是我们没有了视线交流,我们变得读不懂她。
这个时候云的影子使得场景明暗交互。
“那人为什么跟踪我?
”,“跟踪我的那个人是坏人吗?
”,“如果搭讪我应该接受吗?
”,我的心中出现了这些旁白。
这一段的蒙太奇使得我似乎读懂了她的内心。
之后便是有轨电车上的那一段交互,那个姑娘的表情中,是心动,是遗憾,更多的是谨慎。
我非常开心她终究没有被crush理智。
最迷人的那一幕,是她让男主不要说话。
“嘘——”。
是的,我看穿了。
就让气氛到此为止吧。
起码到目前还算体面。
“够了。
希望你找到她。
”电影并没有变得油腻。
最后一天,依旧是描绘小镇生活场景,小镇生活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男主则在车站坐了一天,于是就到了傍晚时分那一幕。
在此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插曲,男主跟着一个穿着同样红色裙子的女性,但最后发现是自己认错了。
最后一天大概就是遭遇crush的阵痛期。
男主依然对那个姑娘念念不忘,可能会见面,也有可能再也不见。
但就生活而言已经没有交集了。
或许在早个几年,我会认为这部影片果然如简介说的那样是一个获取重逢的故事。
尽管我最近测试显示我已经从原先的ISFP变成INFP,但是我对浪漫这种东西已经更加谨慎了。
打开的行李箱,衬衫挂在门上,很不精心打理的一次旅行。
地图,笔和本,笔是铅笔而不是圆珠笔,所以我猜那本是速写本而不是日程本。
苹果和闹钟,那么是打算长住的一次旅行吗?
他像是在发呆,光线很昏暗,但表情很明亮。
虽然还不了解他是怎样的处境,但看着那样的表情就不会担心他是个失魂落魄的人。
拿着地图出旅店的样子像极了我每次一人出门时的状态,在维也纳和佛罗伦萨的我也是住这种小巷子,墙砌得高高的建筑和窄小的挂着招牌的门,阳光只有正午才能照上地面。
露天cafe,刚刚到达一个城市时的懒散和百无聊赖,需要一些这里的阳光和汽车尾气来对它熟悉起来。
心不在焉和拘谨闹出的笑话也是常有的。
开始干正经活了,四面八方,到处都是美好的东西,满脸都是欣赏的表情,目光非常柔和,我这才知道男人看美女的目光竟可以这样丝毫不带一点情色和猥琐。
就连铅笔都忙得很欢快。
面目稍显平庸的金发妞有着非常亲切的笑容,所以竟也变得迷人起来了.只是她终究被后面那个黑发妞比了下去,主角登场。
这种兜兜转转的小城最容易迷路,一次一次跑过同一个地点也是似曾相识的感觉,(当然,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是如我一样的路痴).总之,在好几次欲言又止之后,他们终于说上话了。
女主笑起来比面无表情要可爱多了,脾气也很好,我100%理解他为什么那么着迷。
下车后的风景猛然间就变得无趣了。
那些淡奶油色的古建筑墙壁再也没有了它的韵味。
原本那么温馨的背景仿佛从来没存在过。
女人们也是。
一个生动的神情都找不到了,即使偶有好看的五官也让人的目光难以停留,本来很美的金色长发被风吹得让人心烦意乱。
一天又过去了,这一天和前一天比起来,过的可真够快的。
他在咖啡厅仔细观察每一个女人,她们开心,迷人,惆怅····速写本上的身影越来越多,直到他从玻璃窗看见了他认为的Sylvia,他舒展眉头,上扬嘴角,在窃笑。
他一路跟着她,在身后呼唤她的名字,又胆怯这被发现,熟悉的街道,人物,声音,一次次重复。
他一次次问,'你不记得了"当答案是否定的时候,他还在试图要确定她就是他的Sylvia,“但你是Sylvia对吗?
”他笃定的相信他找到了Sylvia,他希望她是,他充满希望满怀欣喜,可是却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这真的太糟了”······又是那个街角,女生招手,离开。
六年的前的一次偶遇,是什么力量让他再次回到这个城中,她们中哪一个才是他的Sylvia 我想在每人的心中都有那么一个人,完美的促使我们想去找到他,美好如幻像。
我曾经想像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个和我一样的人,我们会遇到,相互依靠,彼此温暖,恍若一个人。
当我被伤害,就更加想念那个住在我心里的那个人,没有清晰的五官,却有强烈的存在感。
有时候,一阵沉默过后,会叫朋友的名字,一声浅浅的应和,却十足温暖,没有原因,只是为了证明,我不是孤独一个人。
2008-11-26 18:02
留意这部片子是应为最好的朋友就叫sylvia,森林少女,就像影片中红裙女孩的感觉,有一种自然的美影片的开头,一个清秀的男子坐在床上思考着,这个镜头很久,确实感到好奇,好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接着就是露天的咖啡馆,没有对白,只有各样的角度,各样的人出现在镜头里,时而对焦在这个人脸上,时而对焦在另外一个人脸上,很乱,但仍然努力的想从这些镜头里看出影片想表达的意思,这些日子内心的烦乱,此刻被这凌乱的镜头给掩盖了,红裙女孩的出现,有了接下来小巷里的跟踪,小巷、红裙女孩的背影、脚步声,这就是影片的一大情节,长镜头的拍摄,每一个画片都像美丽的明信片,虽然画面很美,但只能说坚持着看下去,这种安静的慢步调,确实需要耐心和懂得欣赏的眼光,原以为在车上的对话后故事会有新的转折点,结果发现,一切又恢复到原来的寻找路上....拿花的瘸子、乞讨的胖子、黑人小贩还有那一个个在咖啡馆出现的面孔又再在各个场景里陆续的出现,有点像在玩连连看和找茬,仔细的看着、回忆着,这个小巷是一开始出现的小巷,但经过的人不同,这个人又是在哪个情节、哪个地点出现过...找寻过去熟悉的面孔,找寻相同点和不同点.....一部很清新的电影 有点闷但很特别 烦乱的生活节奏需要这样纯自然的影片缓冲一下
睡前,我决定看这部电影。
我觉得这会是一个有助于睡眠的电影,在开始将近2分钟的长镜头中,一个旧房间,阳光并不算充裕。
男孩沉默,静止,让我对这未来的一切产生了好奇感,他为什么在这儿,他在想谁,他又要找寻些什么。
这一切 发生的很安静,咖啡馆,小路,洋房。
都像是在午睡后醒来,往窗外看 看到的一切。
这种静谧,在整个电影里贯穿着。
这是一个春夏季节,欧洲的小镇会在没有雨的时候阳光灿烂,让人觉得绿意盎然,充满希望。
我知道 男孩在找一个人,这么美好的精致和天气是不是在潜意识让他觉得这个人就在不远处等着和他不期而遇呢?
他坐在咖啡馆里用铅笔描摹着那些陌生的姑娘。
周围的人匆匆忙忙的走过,做着自己的事情。
那些过客们,是照片里被虚化的部分,而他,期待着人海茫茫中那个叫西尔维娅的姑娘 。
他跟随一个红衣服的姑娘在小巷子里转来转去,他以为那一点红就是他惦记了6年的姑娘。
在陌生的城市那些寻常巷陌中,静得只能听到姑娘高跟皮鞋的声音。
市井的嘈杂,玻璃瓶儿的声音,像是我们走在路上的那些陪衬。
我去过这样的小城市,在这些错综复杂的路线中迷路过,彷佛每一条都能通到市中心,但是你却都不出来。
只能这样循环往复着。
迷失的路口总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大叔,也总有那么一个煞风景的小贩。
男孩以为,那就是西尔维娅,天哪,这样的巧合,这样的偶遇,是不是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缘分呢。
明亮的日光,小孩子嬉闹的声音,一切都那么美好好像渐入佳境似的。
然而在女子开口后,他的心儿却掉到了谷底。
--这邂逅是我的错?
--是的,你的错。
车窗里掠过的树和女孩漂亮的脸蛋儿都适合一个美好的再次见面,只是也许,幸运之神并没有垂青男孩。
我们的生活也不是小说里那样充满了巧合。
于是他在酒吧里沉沦于一个陌生的舞女的怀抱。
酒吧里放着blondie的 歌,人们随着音乐舞动身体。
导演没有描述很多,只是巧妙地直接跳到了第二天昏暗的房间里他和舞女赤裸的身体。
这一点 就够了。
我在想,他是不是一个悲剧的人。
6年后,他回到斯特拉斯堡,带着一腔的希望甚至是意淫把。
因为一个人,常常都会把那座城市当做是他。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
我常常都会觉得,因为某些特殊的人,连遇见他的城市都被拟人化了。
不管那个城市的口碑多差,但是想起来都会觉得,唉 是那儿啊,那里,我很喜欢。
并不是他有多美的建筑,多悠久的文化,只是因为一个人。
他就像是一点红,照亮了整片土地,同时照亮了我的心房。
斯特拉斯堡,对于他来说 已经不是那座城市的名字,那座城市的名字是西尔维娅而已。
他的渴望,他的幻想,在最后被现实证明只是泡影。
不知道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这种挫败的感觉。
你在他常常出现的车站等了一部又一部的公车,可是他仍旧没有出现。
你去了他所在的小城市,在人潮最汹涌的大街上走了一圈又一圈,可是就是看不到他。
你去了他最喜欢的咖啡吧,点了一杯又一杯的咖啡,可是在那么熟悉的环境里,最闪耀的那个人却从未粉墨登场。
这样的邂逅,本来就不该出现,这种愚蠢的举动和之后的失落,都是我们自己的错吧。
一厢情愿是可怕的,然而你连一厢情愿的人都见不到更是异常可怕。
我不知道男孩在那四年中在多少个不经意间想起西尔维娅,想起那个他认为是充满了爱情的城市。
也不知道为什么他要在6年后才来。
你可以想象么,在他迂回的小巷子里,那么大的“LAURE JET'AIME”,这明明是爱情经过的地方,可是 却偏偏就和他八竿子打不着。
结尾的时候他木然的坐在车站,眼睛却还不停地找寻着。
是谁?
是西尔维娅,还是那个红衣女孩。
我们都不知道。
我们知道的是,在他的生命中,出现过那一点红色,然而他错过了她,就像人生中会发生无数多次那他妈的错过一样操蛋。
--该下了。
--你是在度假?
--一路顺风!
--再见,并原谅我。
--这就够了,希望你找到她。
女友推荐这部电影给我的时候说,很多人都没有看懂这部电影,也误解了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
我一直很喜欢通过作品本身来和创作人沟通,于是,开始了我的观影。
第一遍看完之后,我觉得他来小镇,是为了寻找6年前那份感情。
然而,物是人非,有些感觉一旦过去就不会再存在。
红衣女子的表情和语言以及整个过程其实没有责怪他的意思。
实际上,他是可以开始一段美丽的邂逅,和她。
后面无论是酒吧夜晚还是最后一天白天,他似乎都没有找到他想要寻找的东西。
但实际上,爱已经存在于小镇的每个角落,只是他没有发现。
后来又觉得这部电影的重点是周围的风景。
他太执着于追寻她的脚步,却忽略了周围的美景。
而当他发现她并非Sylvia的时候,却没有发现她的美丽。
后面,酒吧里面当然也不会找到他的感觉。
直到最后,小镇的每一处风景,素描本上的每一幅图画其实都是美丽的片段。
至于女友的故事,我还是没猜透。
是因为抱着强烈的目的性去到一座城市,却忽略了城市的美吗?
这是一部可以看,也可以思考的电影。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是《在希尔维亚城中》,这是一部很容易让人失去观看兴趣的电影,全片没有几句台词,导演看似疯狂的不断使用各种长镜头,讲述一个男人回到斯特拉堡,寻找他六年前遇见的一个女人希尔维亚,随着男主在城市里的兜兜转转,我们跟着他一起在街头漫游,跟着他一起回忆、仰望、追寻,从街上的每个女人身上找着希尔维亚的倒影,是完全运用镜头语言来讲述故事的一部电影。
影片开始是一个男人看似落寞的坐在一间旅馆里,不断在本子上画着什么,还以为是个失去灵感的落魄画家,在寻找创作灵感。
随后男生走出旅馆,来到一家露天咖啡厅,坐在外面,仔细端详着附近的每一个女生,并不时在本子上画着她们的样子。
电影也在进行了近半个小时后,女主才第一次出现在观众视野里,一袭红衣长发,寂静而优雅,男主也仿佛终于找到的梦中的女郎一般,随着女主的脚步穿越整个斯特拉堡,在电车上,两人再次“偶遇”,男主也鼓起勇气上前叫着女主的名字“希尔维亚”,结果这只是一场错误的邂逅,男主把女主误认成六年他前在斯特拉堡邂逅女子“希尔维亚”,两人进行了全片唯一的一场对话,女主也下车离开,男主一人坐在车厢里,思绪万千。
镜头一转,男主又一次坐到路边,看着水边嬉戏的女生们,一个人在本子上涂涂画画。
时间又来到晚上,男主到酒吧买醉,翌日,男主再次来到昨天的那个咖啡厅,依旧一人坐在桌前,又一次看到了那个穿着红衣的“希尔维亚”路过窗前,男主再次跟了上去,最终又一次落寞的坐在路边,看着电车上的女主,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不知在想些什么。
随着有一个长镜头,日渐迟暮,全片结束。
看完电影,思绪空白,简单的剧情,简单的内容,简单的对白,似乎并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我忍不住在想,男主究竟是不是一个怎样的人,轮轮回回,兜兜转转,六年后,再次回到斯特拉堡,步履匆匆,走遍街头,只为再次见到那个曾经让他痴迷的女人,这样的一份执着,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
物是人非,转眼成空,景依旧,人未还。
我更喜欢把他当作一个喜剧来看,再临故地,或许只为寻找曾经的记忆,看着走过的路,经过的人,历过的景,做过的事,怎能不心有黯然,不愿哀叹,往事过眼云烟,不愿纪念,往事沧海桑田,不愿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很喜欢这个电影的译名《在希尔维亚城中》,斯特拉堡,是这座城市的名字,但在他的心里,那座城市只是叫做希尔维亚而已,遇见一个人,连那座城市都被拟人化了。
见此良人,哪还会在乎有多少风景,哪还会在乎有多久历史,哪还会在乎有多少霓虹,它就是她,她是红色的,这城市便绚丽多姿,她是紫色的,这城市便高贵雅致,她是黑色的,这城市便瑰丽多姿。
如果可以用爱人的名字来命名一座城市,你会选择哪里?
随口说出的名字,你将贴近这座城市,纵使城中有万千伶仃的灵魂,城市也变得与众不同,它不再是那个冰冷的水泥森林,它只是你心头那剜不掉的一抹红。
我们始终不知道希尔维亚到底长得什么样子,男主的画本上有好多没有画上面庞的素描,这些应该就是希尔维亚吧。
我想你,想你想到记不起你的样子,路边经过的少女,有你头发的颜色,桌边静坐的女郎,有你爱穿的服装,车站拥抱的情侣,有你送我时的悲伤,他们都那么真实,可是为什么,我偏偏记不起你?
纵然思念万千,终抵不过沧海桑田,你已走到海边,我还在穿鞋,笨拙的连鞋带都绑不好。
影片最后,男主坐在车站,望着载女主的电车呼啸离去,风中,男主的眼眶湿了,是啊,再见你的时候,老天,请一定要刮起大风,这样我也好有个理由,只是砂子进了眼睛。
正如平时一样,我听古尔德的时候想的就是古尔德,没想你;我看利奥塔的时候想的就是利奥塔,没想你。
她本不是你的花,你只是途径了她的绽放。
一厢情愿是可怕的,男主再次来到斯特拉堡,惟愿能与希尔维亚再次邂逅,然而一厢情愿的再见却不得见更是可怕。
爱情忽然的到来,却又悄然的离去,此去经年,是非成败已成空,只记得伊人面庞,不再清晰。
不记得在哪里看过,有人说;爱情有千百种样子,错过的,也许正是不适合的。
错过,我们都有过错,爱过,我们彼此难过,别过,我只是还没牵够你的手。
记忆里的一抹红,向阳坡的两行竹。
女生不用太关注头发,男生不用太关注胡子。
女生不用太关注胸围,男生不用太关注青春痘。
穿舒适的衣服,穿合脚的鞋。
丢几样丢了很难受但不会出人命的东西,获得到意料之外的东西,比如奖金,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
认识几个有来言去语的人,选择其中几个作为好朋友,互吐心声,选择一个作为伴侣,让彼此的两枚细胞融合。
过几年就学一门本国方言,或者本星球方言,顺便去那里静悄悄地拜访。
吃不饱饭怎么办?
一定有人吃饱了,为什么我吃不饱?
穿不暖怎么办?
一定有人穿得暖,为什么我穿不暖?
不要去抱怨什么,社会接受傻了吧唧地劳动,不接受傻了吧唧地抱怨。
杨癫峰http://yangdianfeng.blogbus.com/
文 / Annihilator
城市中的一个丁字路口。
一个女孩飞奔而过……她的脚步声在街道上急促而沉重的敲打着,泛起一阵空心的回响,夹杂着一点钥匙摆动的叮当声。
远处走过几个行人,隐隐传来只言片语。
紧接着,一阵巨响闯入;是轮子在路面上划出的声音。
我们出神地看着男人拉着行李箱从镜头里远去,直到被右后方不知什么语言的嘟囔(它是如此得近,以至于像是有人对我们耳语)和缥缈的歌声给打断。
这时,我们注意到了早晨清脆的鸟鸣,它们之前一直潜藏在底噪中,现在渐渐响亮起来——就这一会儿工夫,又有一只乌鸦加入了合唱。
歌声还在继续,但歌唱者的位置似乎在不断变化着。
街道上空了片刻。
伴随着一两声警笛(大概?
),一个男人走出了街边的屋子。
奇怪的是,他和众多路人——比如此刻从他身后经过的那个牵着狗的女人——有着肉眼可见的不同,这种不同虽无法用语言描述,但却清晰地显示出他是镜头里的主角。
现在他走过我们身边,或者应该说走过摄影机的身边,手上的地图发出纸质材料被风吹起或被揉皱时会发出的那种美妙的爆裂声;但这是不对的,隔着这样的距离,声音不该这么响,不……我们没有时间思考,因为新的声音在向我们持续地涌来:一辆自行车带着车铃震动的颤音经过,被孩子们的背影和脚步声挡住;起初像是风声、又像是海浪声的声音,最后发现是一辆小汽车;哪怕闭上眼睛,从皮鞋不均匀的摩擦声中我们就能听出,一个跛脚的人在走路。
先前模糊的语言现在变得可以分辨了:德语标志性的音节在忽高忽低的声线中浮现;西班牙语的韵律很容易听出来;有人大叫了几声,是法语吗?
我们再次听到了鸟鸣声,其实它从未消失过,但这一次它与弥漫的钟声搅拌在一起。
一对母子走过,步伐整齐划一得有些幽默。
数不清是第几辆自行车了。
猝不及防地,我们从丁字路口被卷入了半空,在这里钟声覆盖了所有一切,只有鸟鸣比以往更凄厉地捍卫着属于它们的战场……
以上便是何塞·路易斯·格林《在希尔维亚城中》的第一个室外镜头,一个长达两分钟的固定镜头。
语言仅能概括镜头的很小一部分,但这足以使我们确定,比起城市的画面,这部电影更关心它的声音。
不过,这段描述所采用的相对真实的口吻只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段,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将这里所说的声音与现实中的感官轻巧地等同起来。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这种等同——即力图以电影的声音还原出现实世界的听觉体验——如今成了许多现代“现实主义”电影在声音设计层面的目标,而越来越精良的后期混音技术则让它们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但《在希尔维亚城中》显然不在此列。
事实上,对于任何耳朵敏锐的观众而言,《在希尔维亚城中》的声音系统都是高度“不自然”的:声音时常太响、太近,或太过密集;不同距离的声音交织于同一个声音平面;声音的变化曲线与声源的移动不匹配;宽阔的环境声与点状的物件声的混合方式明显有悖于现实……
男人向远处走去,声音几乎没有变化所有这些特质,都让本应完全同步于画面的声音现在与前者之间产生了微妙但无法忽略的错位,并使我们产生一种感觉,似乎这些声音并非从镜头彼端的物理空间中传来,而是来自一个漂浮在画面之上的、独立的知觉层次。
在JeanChristophe的一篇极好的豆瓣文章中,“无空间的声音”作为电影声音设计的一种特别方向被提出,它非常恰当地描述出了《在希尔维亚城中》的这种声-画的半错位状态。
这里的“无空间”并不仅指那些完全拒绝立体声的电影;事实上,由于空间在电影中永远首先由画面锚定,所以任何与画面脱节的声音都会被驱逐至空间之外,成为游离的幽灵。
无空间的声音正是这样一种经由某种扭曲而变得“不自然”、以至于我们无法相信其是从影片的空间中发出的声音;而无论是录音的失真、配音与声源的错位、缺乏空间感的单声道声音,还是如《在希尔维亚城中》这样在多声道系统中与听觉常识不符的音轨编排,都是制造扭曲的手段之一。
与空间的解绑并没有使声音消亡,反而使它更加醒目,甚至构成了一种强调:就像布列松电影中相当抓耳的脚步声与物件声一样,《在希尔维亚城中》的无空间的声音系统让我们从第一个镜头起就强烈地被城市的声音所吸引;与之相比,那些令人沉浸在真实空间的幻象中的声音系统,反而往往使人忽略了声音的存在。
后者是如此费尽心力地模拟出一种自然的、现实的听觉感受,以至于当它们真的有能力做到以假乱真之时,我们也就——恰如在真正的现实世界中那样——在视觉对注意力的牢牢占据之下,将声音遗忘为背景中的底噪。
甚至可以说,在一个高度拟真的声音系统中,声音的存在就是为了被遗忘,因为它们仅仅是画面的一种副作用,换言之,只是无意义的“噪声”,除了帮助电影的影像进一步获取某种伪装的真实性之外,不再具有任何价值。
因此,无论技术层面多么前沿,这样的声音系统都和最早的一批有声片一样停留在前反思的层级:它们将声音当做让画面(空间)更加逼真的辅助工具,正如它们将画面当做让叙事更加逼真的辅助工具。
“无空间的声音”自有的错位性则解放了这种附庸关系,使得声音在一定程度的异构中更加鲜明地显现自身。
此时,声音之于电影的意义被彻底逆转了,它不再是佐证电影真实性的证据,而是和画面一样成为了一种(相当程度上是虚构的)修辞。
其实所有广义上的声画不同步都会产生类似的效果:戈达尔的声画在默契地跳舞或激烈地摔角;杜拉斯的声画则沿不同轨道精确地平行……在这些因其性质相对夸张而常被人们用“声画分立”加以概括的电影中,声音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无源声(比如音乐或诵读)从根源上断绝了声画之间的绑定关系。
杜拉斯《印度之歌》但“无空间的声音”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来自于画面内声源的声音,因此严格地说它们应被算作同步声,只是因其不自然性而与画面产生了某种排异反应,进而进入了某种介于同步和脱节之间的模糊状态——JeanChristophe的文章将其形容为“同步声音自觉的去同步化倾向”。
正因如此,它比声画不同步的其它形式要更加隐秘,所造成的效果也更难以一言蔽之。
下面将尝试给出一种说明。
作为一种有源声,“无空间的声音”与其声源和声场——也即物体和空间——之间的联系是它的秘密所在。
如前文所言,这种联系不再是从模仿的角度去让物体和空间更加逼真;相反,它从修辞的角度去揭示了物体和空间的物质性,或“质地”:伯格曼的《沉默》中玻璃杯和金属的种种碰撞声、皮亚拉《梵高》中画笔与画布的摩擦声、布列松《钱》中各种各样的门的开合声,以及《在希尔维亚城中》中城市的种种声音……我们不仅听到了这些声音,还禁不住透过它们去联想到了发出声音的那些物体本身的种种属性——材质、形状、硬度,等等;这些感受远超声音所能容纳的范围,但又的确是通过声音才在我们的知觉中激发出来的。
伯格曼《沉默》此时,声音不再是声音本身,而是具象的感官和抽象的符号的混合物:前者允许我们对声音的性质有最基本的辨识,后者则从我们的记忆之中牵引出关于物体、空间乃至整个世界的种种认识。
“我们不是首先听到了它们,而是直接听懂了它们。
”归根结底,比起从感官层面去还原世界,电影更应、也更有能力从修辞的意义上去重构世界,而画面和声音都是修辞的手段。
但相比于在视觉层面所做的努力,绝大多数电影在听觉层面仅仅满足于用尽量逼真的方式告诉我们“某物如何发出了某个声音”;但事实上,声音也许比画面更能够激发我们的知觉,正如布列松在他的那本小书里所写的,“事实是,耳朵比眼睛更具创造性,眼睛是懒惰的,而耳朵相反,富有创意。
”因此,更重要的是“某个声音如何刻画了某物”,也即,声音如何有效地唤起我们对于物质性、或曰“质地”的经验。
在这一前提下,最为逼真的声音会堕落为平凡的、庸碌的、被我们所忽略的底噪,而被稍许扭曲的、带有一定抽象性的“无空间的声音”,反而会成为更突出、感染力更强的修辞。
“无空间的声音”的抽象性不仅将声音从对真实的表面要求中解放出来、从而打开了从侧面切中真实的另一途径,而且在抽象化处理中蕴含的种种可能性也决定了电影在刻画物质性时的不同风格。
这与各类视觉艺术,尤其是绘画,拥有相似的原理;在这里,声音成为了一支画笔,一种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寻找平衡的笔触。
正因如此,作为一部以画者为主角的电影,《在希尔维亚城中》真正获得了某种绘画式笔触之处并不在于视觉,而在于它的声音。
城市的质地正是在声音的笔触下徐徐展开。
首先当然是人群声:大街上,咖啡馆外,酒吧中,车站前,公园的河边,不同空间中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嘈杂。
但无论哪一个空间中,我们所看到的人,也即镜头望向的人,似乎总是沉默着;即便嘴唇看起来在轻轻蠕动,我们也无法从嘈杂中辨识出他/她的声音。
沉默的人们如果没有人在说话,那么声音又从何而来?
似乎人群声是一种天然的“无空间的声音”:过于杂乱的声音在声场中被熔为了一体,脱离了具体的声源,成为一种悬浮着的气氛。
在这里,“无空间的声音”意味着它不再是空间中任何一个物件的声音,而成为了“空间自身的声音”——城市的声音。
作为城市的声音的另一重要部分,载具的声音比人群声更加清晰地指向它们各异的声源,因此更像是不同声部的合奏:最多的自然是自行车,似乎每条僻静的小巷都会穿过一辆,并且其车铃声和车轮声要比宽阔熙攘的街道上它们三五成群时更加清脆悦耳;小轿车匆匆掠过,留下一阵波纹,或者只是静静地排列在路边;轻轨则像是城市的命脉一般穿插在最重要的镜头中,带来轨道摩擦的巨响和空气挤压的啸叫,而当我们真正登上它时,又立刻换了一副轻柔而绵延的嗓音。
注意深处的自行车和轻轨这些哪怕是一个真正热爱城市的人都不会留意的“噪音”,如今在与现实听觉稍有脱节的声轨编排中,成为了刻画一座城市最贴切、最传神的修辞。
《在希尔维亚城中》并不满足于仅仅使用种种音色去描摹出一座城市的总体印象;它还充满着极其精微、却又“漫无目的”的细节性声音。
正如布列松在其最后几部作品中近乎强迫性地命令他的人物用手去触碰各种物件、以制造种种好听的声响一样,《在希尔维亚城中》也不厌其烦地去聆听衣架的拖动声、餐盘上杯子的晃动声、玻璃瓶在路面上的滚动声、吹风机的噪声;就连绘画动作这样一个创造视觉的动作,其本身的视觉也被铅笔在纸张上涂抹的沙沙声所盖过……
我们不知道他在画什么,只能听见声音这些被强烈突出的声音所提示的物质性是如此地纷涌而又如此地“多余”,它们是未经利用的,并不参与建构影片的总体性,而是非常纯粹地反映出其制造者对物质的迷恋。
咖啡馆的杯盘三次被打翻,背后难道有什么文本层面的深意吗?
不,这是作者在邀请我们:“听一听这些杯盘泼洒、碰撞、碎裂的声音吧?
”正是这种“恋物癖”,使得何塞·路易斯·格林成为了布列松精神的真正继承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聪明的电影人。
但必须注意的是,布列松的完美主义决不允许声音与其音源有丝毫的错位,他的单声道声音是在真实声音的基础上变得更专注、厚实、纯粹,但并不会因此变得古怪。
与之相较,《在希尔维亚城中》的声音笔触显然超越了布列松式的严肃,而被赋予了一些幽默感。
例如,文章开头描述中提到的那个跛脚者在电影中不止一次出现,每一次都伴随着奇怪的脚步声;同样多次出现的还有一位兜售商品的黑人小贩,他身上挂满了丁零当啷的货物,宛如一个行走的铃铛。
兜售商品的黑人小贩这种幽默的特质在电影最后一个篇章的开场中变得尤为明显:被行人踢来踢去的酒瓶、泼出的水、音响外放的小汽车、小拖车、轮滑者、皮球、自行车、手推车争先恐后地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每种声音都个性十足。
这不禁令我们想起雅克·塔蒂的电影中那些滑稽的声效;一部由欧洲小城版的《玩乐时间》。
最后一个篇章的开场声音笔触所能刻画的当然不只有物质的个性,还有人的个性。
于洛先生慌张而拘谨的、极具特色的步态是其人物形象的核心,而刻画步态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脚步声。
《在希尔维亚城中》第二篇章的极为美妙的跟踪戏中,年轻女人的脚步声是后期配音而成的,我们偶尔可以注意到声音与步伐之间微妙的错位;并且——尤其是与几乎没有脚步声的男主角相比——她的脚步声在嘈杂的环境中的响度明显是“不自然”的;再者,看起来十分柔软的鞋底真的碰撞出那么硬邦邦的响声吗?
但这没有关系;这样略显夸张的、“无空间的”脚步声创造出的连绵不断的听觉节奏,与年轻女人匆匆的步伐、起伏的肩膀、微微摇晃的手臂(电影给了我们很长时间去凝视她的背影,这很正确)形成了一种美妙的对位,这种对位牺牲了物理空间的同步,但换取了修辞与其对象的高度贴合。
我们通过脚步声记住了她的步态,而在她的步态中,一个人的气质就这样浮现出来;尤其是,每当她经过转角,步伐便会猝然一转(后来我们知道她是想甩掉跟踪者),令人十分难忘……
不知不觉中,我们好像已经对她十分熟悉——尽管她从未向我们开口说话——以至于当巷子里响起另一种脚步声时,再迟钝的观众也会立刻分辨出那属于一双完全不同的鞋、一个完全不同的女人。
《在希尔维亚城中》不仅用声音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人的个性与一座城市的质地,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它也向我们揭示出声音长久以来被忽略的魔力。
当我们跟随着男主角和那个年轻女人在城市中游逛、穿越大街小巷之时,我们基本上是在声音中穿行;除了前面所提到的种种城市独有的声音和细节音色,我们还会偶遇喷泉的流水潺潺、教堂的一阵钟鸣、树被风吹过时的簌簌抖动……以及,音乐!
尽管这部电影在摄影、调度、演员等视觉层面已然堪称丰厚,但它在声音层面对于观众的馈赠还要更加慷慨;一旦我们放弃以空间作为声音的索引,并渐渐习惯于声音不拘于现实规律的自由度时(你会发现这并不难),那么便会发现《在希尔维亚城中》的声音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整个充满丰盈的知觉和经验材料的世界。
在这里,声音并非在逼近现实,而是超越了现实。
评分表:
*四星制评分,最高★★★★,×代表零分。
往期推荐长评|PLAYBACK:三宅唱《惠子,凝视》长评 | 漫威之癌长评 | 达内兄弟电影中的人物
调调蛮赞
整个也太诗意了吧……
@2024-06-04 18:36:58
讲述男人故地重游寻找六年前的恋人的故事。对白,情节,场景切换可谓是做减法到了极致。男主坐街头餐馆素描,在各色女子身上寻到朦胧的恋人印象,或者尾随某个女人穿越几条街,哒哒哒的脚步声贯穿影片几十分钟。故事很真实,有生活感。影片也与众不同,但是与众不同并不等同于优秀,而且极挑人。
没有男女主的脸的话,我还以为是旅游局拍的
即使男主的脸长那样还是止不住地感觉这样的凝视很猥琐
一颗星给配乐,一颗星给城市风光和美女,剧情太文艺欣赏不来,换个bgm就是犯罪片情节
终于把想看变成了看过。我只能说 很唯美 让人身临其境的唯美。寻找,执着,爱情,多么美丽的字眼。还有,小伙儿真帅,姑娘真漂亮 嘿嘿。
在时间的长河中刻舟求剑,安吉莉卡的提纯之路,也是欧洲的夏天最美好的模样。在一座具体的地点寻找一个在记忆中变形的形象,而随着记忆的发酵,这个形象越发接近无法解构的enchantment本身(“她们”)。但这一切远比想象的更困难,因为凝视,追随,语言,迷恋,街道和一夜的情欲无一不在现代性中堕落了。导演做了非常多,但他或许找错了方向:捕捉或偶遇的神性难以令人满足,一种菩提树的残余,而神性确凿完整的在场不会逃逸,而会改造。
重看补记,第一次看大概是初中,像是侯麦+塔蒂(3D版)。与《红气球之旅》原来是同年,同曲异工啊。
也許他並非是在尋找Sylvia這個人,只是在尋覓記憶里那一抹盎然的希望。
比大部分浪漫爱情文艺略好吧
可惜我不会速写。。
帧帧如画。小城是个如梦的存在,却只不见那记忆中的姑娘。(23:47;26/06/09)
追美女看风光
[3+]
睡着了一次
真心法国片,闷到底!如果不是男主养眼,一定要睡着
灰色的瞳孔。男主角帅!!!
哪怕他妈找个大学生来拍毕设,也拍不出这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