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特洛伊

Troy,特洛伊:木马屠城

主演:布拉德·皮特,黛安·克鲁格,奥兰多·布鲁姆,朱利安·格洛弗,布莱恩·考克斯,内森·琼斯,艾瑞克·巴纳,雅各布·史密斯,罗丝·伯恩,彼得·奥图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马耳他,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4

《特洛伊》剧照

特洛伊 剧照 NO.1特洛伊 剧照 NO.2特洛伊 剧照 NO.3特洛伊 剧照 NO.4特洛伊 剧照 NO.5特洛伊 剧照 NO.6特洛伊 剧照 NO.13特洛伊 剧照 NO.14特洛伊 剧照 NO.15特洛伊 剧照 NO.16特洛伊 剧照 NO.17特洛伊 剧照 NO.18特洛伊 剧照 NO.19特洛伊 剧照 NO.20

《特洛伊》剧情介绍

特洛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浪漫壮观、引人遐思的古希腊,奥林匹亚众神与人类之间的爱恨传奇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而在这其中,荷马史诗《伊里亚特》所记录的特洛伊之战更是后世剧作家与观者反复演绎的经典作品。当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奥兰多·布鲁姆 Orlando Bloom 饰)受希腊斯巴达国王之邀赴宴之际,却迷恋上了国王的妻子海伦(黛安·克鲁格 Diane Kruger 饰),对方倾国倾城的容貌让他不能自已,遂将海伦带回自己的国家。此举引发了希腊诸国的愤怒,在迈锡尼国王阿伽门侬(布莱恩·考克斯 Brian Cox 饰)的号召下,一支强大的联军浩浩荡荡向特洛伊挺进。在随后长达十年的战争中,阿喀琉斯(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奥德修斯(肖恩·宾 Sean Bean 饰)、赫克托尔(艾瑞克·巴纳 Eric Bana 饰)等英雄各逞英豪,谱写了荡气回肠却又令人扼腕唏嘘的传奇史诗…… ...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艾达·雷德萧红妈妈朋友的儿子永远的守望我们这一家NEXT像暴风雨般的恋爱圣女因太过完美不够可爱而被废除婚约并卖到邻国载得有情人幻想嘉年华第三季海豚总动员耀舞长安松软的泥土我们之间没有的混乱之子第五季巴克斯特一家第一季只在想死的夜晚心理罪监护风云欺骗的救赎窃窃私语住住2赏金猎猪乐坛毒舌嗡嗡鸡第二十一季蜂鸟高兴的酸甜苦辣尘世笑谈两杆大呲花北欧人拉丁男孩的天空角落里的阳光

《特洛伊》长篇影评

 1 ) 清教伦理、自由主义与反抗威权——浅谈《特洛伊》中透射的美国文化

受近期《花木兰》大热的影响,我又重温了《特洛伊》这部老片。

这两部影片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却同属于一种类型:“美国化”的历史电影。

由于美国本身历史短暂,其取材常常来自其它文明,经过好莱坞的流水剧本与美国精神的灌输变成一部美国电影,一如《特洛伊》反映的并非两千年前希腊奴隶社会时期的所思所感,而是地道的美国故事。

这种美国文化的渗入,集中体现在电影的三大主要人物:阿喀琉斯、赫克托耳与阿伽门农身上。

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反映了美国不同文化群体间的联系与冲突,使这一起源于奴隶时代的故事得以被现代观众,尤其美国观众所自然接受。

清教美德代言人赫克托尔与其蓝本《伊利亚特》中的形象相比,阿克琉斯与赫克托尔二人在影片中的差异与对立程度大大加强,不仅限于阵营的对立,他们的价值观念、言行举止都有了极大分歧。

我个人看来,影片中的两位英雄形象很可能源于美国文化中的两类人群:传统的清教徒与左派自由主义者。

而片中高大全的赫克托尔则更有清教徒的道德风范,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节制、寡欲生活作方与一夫一妻制的家庭观念。

与影片中阿喀琉斯、阿伽门农等人沉溺酒色或权势不同,赫克托耳在全片中始终保持清醒冷静,而没有物质滥用的场景,既不醉酒也不滥交。

他坚持一夫一妻的婚姻观,珍视妻子与孩子,拒绝墨涅劳斯提供的女奴服务。

节制欲望、勤勉节俭,以及一夫一妻的婚姻观念正是近现代清教伦理的体现,而非古希腊社会中奴隶主将奴隶视为物品使用的观念。

二是世俗化、现实主义的宗教观。

与天主教不同,清教徒虽然信神,但不相信神迹。

他们的宗教观念更加世俗,不看重苦修等宗教行为,而是把勤劳工作,发家致富作为取悦上帝,实现救赎的方式。

清教徒也对祭司、主教这类上帝代言人不感冒,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自行阅读圣经,通过所言所行和和上帝沟通。

赫克托尔类似清教的宗教观念集中体现在与其父亲对待神谕的分歧:其父的宗教观更接近天主教,认为祭司作为神的代言人,其话语就是神的旨意,但赫克托耳则遵循一套现实主义的行事逻辑,拒绝听取祭祀的军事建议,坚持以自己的判断行事(与《伊利亚特》中的态度恰好相反)。

这恰恰体现了清教的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倾向:神的意志不是通过祭司、教廷、赎罪券等有形之物展现,而是藉由凡人的意志与奋斗达成,遵循理性、节制、勤勉的原则行动,就是在践行神的意志。

同样的内容还体现在赫克托尔反问父亲“太阳神有多少军队?

”这种事在人为、强调自主性的现实主义有神论和清教观念异常契合。

赫克托尔反对祭司的军事建议三是强大的道德感与责任心。

这是影片与其原型的巨大反差之处:《伊利亚特》中的赫克托耳是善战勇士,有战士的荣誉感,但绝不是道德极度高尚的人,不会像影片中一样为杀死年轻人而愧疚,并放弃城池之利接受和阿喀琉斯的公平对决。

而影片中的赫克托耳却有一钟极强的道德感,保护弟弟,重视家庭,为国奋战,甚至对敌人也非常公平。

而其杰出品质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传统清教美国人的重要特征,和敬奉神明、爱护妻小另外两大信条一起构成了赫克托尔笃信的人生守则。

赫克托尔遵循的原则正是清教美国人所推崇的美德矛盾的自由主义者阿克琉斯但与赫克托耳保守清教徒形象相反,阿喀琉斯更像是二战之后在左派思潮下诞生的“垮掉的一代”,一个有嬉皮士风格的自由主义战士。

这一代人厌倦了保守的宗教价值观,投身于对旧有文化的叛逆与解构。

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赫克托耳与阿喀琉斯水火不容的原因,前者支持什么,后者就反什么。

首先,与清教崇尚的节制观念不同,阿喀琉斯毫不避讳物质享受。

他首次登场镜头是在两名裸女的簇拥下睡到太阳高照,全然不顾大军开战在即。

这种任性、自我、及时行乐的作风与保守克制、勤劳进取的清教伦理截然不同,很容易让人想起性解放运动下新生道德观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阿克琉斯的登场画风与赫克托尔截然相反其次,阿喀琉斯对神态度傲慢消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怀疑论者。

他可以打掉阿波罗雕像的头颅,摧毁神庙,同女祭司大谈神的荒谬,恰恰是对赫克托耳所代表虔诚信仰的背叛,一如二战的自由主义者对清教教规的叛逆。

这是《伊利亚特》中的阿喀琉斯绝对不会做的。

阿克琉斯杵逆神灵其三,阿喀琉斯也没有清教式的责任感。

他虽然也有道德感,但动机往往是出自感性而非责任:为阿伽门农作战是因为同情士兵以及朋友的请求,放走对手的父亲是出于同情与敬佩,最后被帕里斯射死更是出于爱情。

换言之,阿喀琉斯的动机与传统的英雄人物相比,更加感性,更加自我。

比起赫克托尔对国家的责任感,阿克琉斯关注的只有战争对自己的意义。

他对于阿伽门农的反叛态度也如二战后左派人士对越南战争的控诉:阿克琉斯质疑特洛伊人没有伤害过自己,为什么要与他们开战?

一如穆罕默德 阿里拒服兵役,表示越共、中国人、日本人不是自己的敌人,美国白人才是。

电影《独立日》中所弘扬的,保守清教美国人那种为祖国奋战,为信仰牺牲的使命感在这代人身上似乎已经一去不返。

拳王阿里的反战言论既然没有赫克托尔清教化的原则,阿克琉斯的人生信条是什么呢?

是一种认为“人生本无意义的”强烈的虚无主义,以及其衍生出的及时行乐之人生哲学。

如果说赫克托尔奉行斯多葛般的节制生活,阿克琉斯则是伊比鸠鲁所提倡享乐主义的信徒。

但他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纯粹沉溺于享乐的嬉皮士,或是一个真正坚定反战的左派人士,在于他有着对人生意义感的追求——通过创造伟业,收获在历史上的永恒声名,让短暂易逝的人生拥有价值。

如果说赫克托尔是着眼当下的现实主义者,从实在的国家与家庭中收获意义,阿克琉斯则放眼未来,试图追求永恒,创造一些在死后继续存留之物,来为自己虚无短暂的人生带来重量。

这也是他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原因,也是造成他在渴望功名与痛恨战争间思想分裂的长久矛盾。

以下的对话很好反映了两人价值观的差异:赫克托尔认为伴随身死,千年之后的一切虚名都毫无意义,但这虚名却正是阿克琉斯追求之物。

正是对“名垂千古”的执着让阿克琉斯走向战争,成了他的不幸惨死的原罪。

但即使双方有着诸多差异,影片中赫克托耳与阿喀琉斯依然有共同点,也是他们作为精神美国人的重要特质——对威权的叛逆与反抗。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影片中看到过于阿伽门农人物形象相较《伊利亚特》的大幅度改动。

威权政府之化身阿伽门农《伊利亚特》中的阿伽门农实际上承担了爽文中欺负主角的恶霸形象。

他实力强大,英勇善战,却也有粗暴骄横,嫉贤妒能的缺点。

作为希腊联军的领袖,他夺走阿喀琉斯的女奴,对他极尽嘲讽,而之后在宙斯的操纵下被特洛伊人打得灰头土脸,不得不几度低三下四地求阿喀琉斯出山。

但电影中的阿伽门农在以上形象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元素,让阿伽门农成为了一个力图借战争统一希腊,侵占小亚细亚的阴谋家形象。

这个形象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反派:“强大政府”。

为什么强大的政府是反派?

因为美国人民对政府的恐惧已经深深流淌在了血液里。

美国是少数一个从未经历过封建王朝统治的国家,由一群逃避迫害的清教徒的后裔建立,通过战争从英国政府的掌控下独立而来。

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美国人并不存在天敌,其最大的恐惧永远是政府。

即使是身为总统的杰克逊、麦迪逊等国父,也曾大肆渲染联邦政府权力过大,即将奴役人民的恐慌。

这也使美国人民逐渐形成了对政府极强的对抗心理:政府要禁我枪,我就和政府拼命,政府要我戴口罩,我宁可自己去死。

这种“不自由,毋宁死”的传统,是中国人民很难理解的:在我们的主流文化中,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就算对劳动人民犯有有诸多恶行,整体评价上也是功大于过,因为统一与团结是中华文化中的美德;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的想法相反:保持独立与自治、各行其是,不受所谓的强权控制才是美德,非战时的大一统国家与政权是可怕的、不正常的,也因此必须被矫正。

而这种恐惧放大到极致,就是以1984等作品为代表的反乌托邦类型(从独立战争到科幻政治:美式反乌托邦的又一次例行表演)。

而阿伽门农在这个美国故事中就扮演了妄图建立强大政府的暴君角色。

他拥有了超出时代的远见权谋,不满足于成为希腊城邦盟主,而妄想统治一切,是战争的真正祸首,海伦的出走反而成为其师出有名的机遇。

他让希腊人饱受战争之苦,一如美国陷入越战泥潭;他的侵略野心给特洛伊人带来了灾难,一如美国人心中英政府统治北美殖民地的“暴行”。

为此作为自由主义者的盟友阿克琉斯鄙视他,而有爱国精神的赫克托尔也痛恨他,使其成为了影片中的众矢之的。

这个被众人所仇视的角色最终死去,没能如历史一样在返回故乡后死于妻子之手。

阿伽门农展现出超越所处时代的雄才大略小 结所以《特洛伊》的主旨是什么?

政治倾向为何?

我个人认为,它更接近一部左派反战电影。

而作为暴君的阿伽门被塑造成战争祸首,承担了几乎所有的过错,成为了影片中事实上唯一的坏人。

阿伽门农的侵略野心一如现实中的美国政府,漫长血腥的特洛伊战争仿佛越战,而阿克琉斯对阿伽门农的鄙夷一如左派人士对越战的指责。

但阿克琉斯明知战争的不义性,却被名垂千古的荣誉所吸引,成为了阿伽门农的战争机器,最终讽刺地因救人而死,这一结局似乎也隐含了对其作为刽子手所背负战争原罪的微妙指责。

而本作中活到最后的帕里斯与海伦反而是最接近美国自由主义精神的角色:两人逃离了暴虐好色的墨涅劳斯与专制的斯巴达,共同奔向自由,深刻体现了美国人心目中个人自由与权益可以置于国家与政权利益之上的政治正确。

而帕里斯也像好莱坞电影中的青年主角一样,由无用无能的熊孩子成长为能肩负责任的可靠男子,最终射死阿克琉斯为兄长报仇,虽然他的成长与复仇可以说是全剧最狗血的剧情——阿克琉斯一世英雄,居然莫名死于熊孩子之手。

没了神话中的阿波罗作祟,这一结局实在憋屈。

但从文化角度看,《特洛伊》事实上是一部以古希腊外皮套美国故事的电影,其真正受众不是那些期望还原古希腊故事的人,而是美国大众以及主动或被动接受美国文化的外国人。

我们可以看到为美国文化量身打造的两名与主角和反派,以及为好莱坞电影所强加的爱情情节。

当然,初看之下这部影片在文化层面或许差强人意,这很可能因为我们不是希腊人。

在《木乃伊3》、《长城》、《花木兰》这些以中国为背景的作品中,我们或许更能感受到违和感:它们不是中餐,只是左宗棠鸡,目标客户是那些对中国菜有兴趣的美国人,讲的永远是美国的故事,所谓的中国文化只是一个噱头,新口味薯片的一张包装纸而已。

《特洛伊》也是一样,你可以看到极其宏伟的战争场面,激动人心的打斗镜头,与优秀的服道化设计。

但除此之外,也很难看到其它令人惊喜的东西:整个剧情平铺直叙,缺乏有趣的转折,或许是因为去除了希腊与特洛伊两派神明争斗的剧情后,这个故事变得不那么有趣了,而美式价值观与反战思潮作为填充物,还远远不能使剧情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首发于B站专栏: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7592052

 2 ) 只有丑女人

微信公號: shenshike-HK (心是主人身是客)==正名子曰:必也正名乎。

电影“TROY”(特洛伊),恐怕名不副实。

看完电影,你会发现它的主线既非特洛伊,亦非木马计,屠城更只是最后一幕的过场。

电影主要描述阿咯琉斯,片名当为“阿咯琉斯”。

然而,描写阿咯琉斯,又没有交待清楚其背景资料,如初生的他被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手提脚倒浸进冥河,全身被浸过的地方刀枪不入,唯手捏的地方──脚蹱,没有浸到,所以成了他的练门。

不解释清楚,很难明白电影中为何凶猛无比的阿咯琉斯被小白脸珀里斯一箭射中脚蹱,痛苦不堪,神力俱失。

影片虽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却抽去了全部的神话内涵,所以无法提及阿咯琉斯的神话背景,亦将许多神话原型人物改得面目全非。

比如在希腊神话里,珀里斯并不是小白脸,相反,他机敏灵活、英勇善战,电影里被塑造成英勇仁义而一直保护他的兄长赫克托耳,也打不过他的。

海伦的丈夫、寡言而充满睿智的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被改成粗野残暴的蛮夫,并死在赫克托耳手上。

林林总总的纂改,对于我这种可算希腊神话迷来说,看得特别迷茫。

特洛伊战争故事发生在三千六百年之前,估计相当于我国的商代吧?

我对历史的概念,只限于中国,只始于公元前700年的春秋战国,约二千五百年上下,超出这个范畴,只好瞎估计。

我们的商周,有《封神演义》,打打杀杀,同样的有一辈神仙参与,和希腊神话如出一辙。

看来,无论在和风煦暧的爱琴海旁,还是在广阔无垠的中原大地,人民普遍缺乏科学知识,不能了解的事物,就胡乱地往天神身上推想,以致万水千山相隔二地的人民,不约而同创造了满天神衹。

电影“TROY”抽出了这些神,阿咯琉斯只是一个吕布、或一个李元霸而已。

而特洛伊战争,也只是二个联盟部落间的普通战役。

战争的原因,就是为了资源,掠夺财物,还有女人啊、牛啊、马啊、羊啊这些牲口。

没错,我没有归错类,异簇女人,是奴隶、性奴,没有资格和希腊男子婚配,和牛马羊差不多。

可能后人添加了海外版陈圆圆的故事,将部落间的哄抢掠夺上升为浪漫的为爱情而战、坚定的为荣誉而战。

不错,按照电影思路,褪去神话色彩,这只是一个奴隶社会,还时兴物物交换;还依赖各人拚命多生儿子以保家园;特洛伊老国王有五十个儿子,加上女婿,个个都是打群架专家,希腊人来?

Who怕who呀?

希腊人也是打了足足十年,将那些儿子女婿收拾得差不多了,才赢。

电影隠去了战争历时十年多久的事。

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希腊人又是坐船远道而来,粮食配备怎样供应呢?

这是我一直瞎琢磨的,难不成在沙滩上扎营十年,赖海鱼养活这么一大帮子军队?

真是千古之谜。

如果神话故事,就好解释了。

神话不神话,拍了一部境地尴尬的电影。

海伦说服自己相信影片中那个黄毛丫头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引发历时十年之久战争的海伦,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

尤其在我们的脑海里盘旋着埃及艳后中的伊丽沙白泰勒、罗马假日中的奥黛丽赫本、飘里的费雯丽、乡村姑娘而成为摩洛哥王妃的格蕾丝凯莉;或者我的要求降低一个档次,还有安娜卡列妮娜里的苏菲玛索、英国病人里的朱丽叶特比诺什……,这么多鲜活的形象在,你叫我怎么相信这个姿容平平的黄毛丫头,就是海伦?

更惨不忍睹的是赫克托耳的妻子,简直天生一副寡妇相。

投资这么宏大的电影,只有三个女角,怎么就不能挑个似样一点点的呢?

苍天冽!

砖已抛尽,说玉如果没有记错,去年网上有关此片恶评如潮。

不知何时起,我们不再轻易肯定,怕被笑话肤浅吧。

其实,对电影,不能要求它面面俱到。

有的看美女,有的看情节,有的看决斗……,满足某一方面,就可以了。

具战争大场面的电影,惊心动魄,我是一部也不想放过的,魔戒三部曲、斯巴达克斯、角斗士、亚历山大……,“TROY” 值得一看,哪怕被纂改得四不象。

出色的布景和电脑技术,为我们再现了古特洛伊城、古希腊的服饰器皿、武器装备,还有最精彩的战争和决斗场面。

赏心悦目的两个小时,一眨眼。

=================================更多文章,请关注我微信公众号:shenshike-HK

 3 ) 理顺Achilles&Briseis感情线

本文纯属看完以后嗑到cp的衍生物,看很多人也写了但都和我感觉不大一样,于是只好自己动笔写了一篇。

————————以下正文————————又双叒看了一遍Achilles和Briseis的片段,说是一见钟情很牵强(很多人都这么说,大概对这种商业片情节本身就没太上心)。

Achilles虽然杀人无数但不算是一个暴戾没人性的人,最开始的确只是把Briseis当做俘虏,但Briseis很feisty(RoseByrne自己的形容),她有自己的坚持,不仅不理Achilles,还指责他对太阳神不敬。

Achilles向来藐视神灵,说我看你的神也不过如此(这一段像抬杠,其实有点好笑……),又问了一遍名字,Briseis继续保持对killer的蔑视不讲话,Achilles解开了她的束缚,说即使是阿波罗的仆人,也有名字吧?

B这才说出自己的名字,问A为什么要来特洛伊。

A又问你怕吗?

B说我应该怕吗?

Achilles说你不需要怕我,你是唯一能这么说的特洛伊人。

上面两句台词很多字幕都翻译的比较爱情向,我理解是Achilles意识到Briseis不是一般的俘虏,她很有勇气,即便是面对敌人的首领也没有低头,她本来就不怕。

这里翻译感觉不太恰当,看了很多版本,几乎都是这么翻译的第二场戏是阿伽门农庆功A与之并不愉快的交谈:阿伽门农对A又是嫉妒又是束手无策,Achilles想要通过这场战争千古留名,阿伽门农说只有King会留下名字,阿伽门农对士兵的藐视更让Achilles不快。

出于嫉妒阿伽门农抢来了Briseis,Achilles打算用武力解决问题,却被B喝止。

这里没感觉A多么爱B,愤怒更多是出于对阿伽门农的不忿以及认为他会伤害B(试镜片段的台词里,在上一幕第一次问B名字以后,还有一句you are safer in here with me than you are in there)。

真正让A停手的话并不是B说我不想其他人为我而死,而是那句“killing is your only talent,thats your curse”,说完这句话A的眼神明显在闪动,收起了手上的刀。

一旁看戏的阿伽门农开始说风凉话,甚至挑衅,Achilles放了狠话悻悻地离开。

第二天希腊联军主动进攻,Achilles不参战,对阿伽门农的怒气还没有消退,回应下属的时候显得有些暴躁,这里的刻画可能是为了凸显阿伽门农抢走Briseis让他非常不快?

他本就不愿为阿伽门农这样的人卖命,更深层的原因是他梦到那些被他杀死的人在冥河的彼岸等着他,此时Achilles想要千古留名的想法已经有些动摇了,他厌倦了战争和死亡,士兵在前线奋战,最后的荣耀则是统治者的。

第三场戏是希腊联军大败特洛伊之后,阿伽门农和其他国王交谈,这里还是着重表现阿伽门农对Achilles的嫉妒,为了希腊的胜利,某个国王提到把Briseis还给A,阿伽门农很爽快的答应了,奥德修斯和这个国王双脸惊讶,阿伽门农说我根本没动她!

这里也能看出来其他国王心里面阿伽门农是个什么样的人……下一幕Achilles从士兵处救走Briseis,他想给Briseis擦去脸上的血污,被B拒绝,Achilles并没有恼怒,而是把食物拿了过来,这里表现出的是Achilles的善意以及他对Briseis的同情心。

Briseis认为Achilles不过是千千万万个热爱战争的士兵中的一个,根本不理解和平的意义。

她作为阿波罗的祭司、有神论者,认为应该尊敬所有神明。

Achilles并没有直接反驳她,而是告诉她特洛伊的士兵为了保护她而死,应当得到更多的尊重,而他自己的宿命就是成为一名战士,或许这就是她所信仰的神的旨意。

这里的交谈是两个人三观信仰的碰撞,也是他们的感情线里面很重要的一场戏。

Achilles带着哲学意味的回答以及对神明的观察,Briseis并不是不认可的,她意识到一些她既定认知里的漏洞,这段话也改变了她对Achilles最初的看法:“i thought you are a dumb brute,i could‘ve forgiven a dumb brute”

Later of that night,为了不让更多人死,Briseis还是把刀架在了Achilles的脖子上,Achilles对死毫无畏惧。

接下来是反转的戏码,看一个长评说得很对,这一对简短概括就是性和征服发展到真爱。

我觉得他们真爱对方是这晚以后——次日清晨Achilles看着安详熟睡的Briseis沉思,决定返航,战争的荣誉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找到了生命的其他意义。

B问他能不能将这一切都抛下(她不知道A已经打算返航了),A问B能不能离开troy,B没有回答,如果没有后面发生的事情,大概他们已经远走高飞了。

真的觉得Pitt很会演,Achilles看Briseis的眼神总是很干净但表弟的死燃起了A的怒火,盛怒之下他和Hector决斗并杀死了Hector,Achilles并没有大仇得报的快感,因为他杀死了一位自己敬佩的英雄,同时也杀死了Briseis的表哥。

回到帐篷,看到流泪的Briseis,两人相顾无言,一直到深夜。

Priam的话让Achilles无地自容,甚至痛哭,他杀死过那么多人的丈夫、儿子、表亲,现在他也懂了失去至亲的痛苦,战争、死亡、报仇,周而复始,他似乎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

在Achilles归还Hector遗体的同时,他也还了Briseis自由。

这里Pitt的眼神戏很好,纯净中带着歉疚,Briseis没有一句台词,但眼神胜过千言万语。

特洛伊的坠落是历史的定局。

木马进城,Achilles自己的战役打响了,我没想到他只是为了Briseis进了木马,只是为了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平静。

被Paris的箭射中后,他接受了自己的死亡,让Briseis离开特洛伊,去过新的生活。

我始终觉得Briseis对于Achilles比Achilles之于Briseis更重要,她为他带来了爱,和战争以外的其他东西,彻底的改变了他。

他是她的爱人,她是他生命征战以外的意义。

看了幕后采访,导演WolfgangPeterson表示Achilles和Briseis的爱情片段在这个tough story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脱离了战争和权力,仅仅是两个人的互相吸引,更加集中,也给了Achilles这个角色更好的动线去改变,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爱情线如此完整的理由。

电影中两个人的台词并不多,但出现的台词每一句都有它的作用。

看下来还有一个感觉是英文表达对于习惯了中文的人需要更多意会,因为一个词能表达的含义太多了,a simple word shows more than just that

 4 ) 木马屠城

整部影片,最让我感动的不是Achilles之于他表弟之死的悲愤,不是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Priam)之于他儿子赫克托耳(Hector)死后所展现出来的胸襟和胆量,也不是所有战士之于Achilles的无限崇拜和向往,是爱情,简单分明的爱情,以及因为爱情所爆发出来的原始的状态,都是那么的美好。

同时也让我看到了爱情的力量,不顾一切,奋不顾身,愿意牺牲愿意放弃,都是深深触动我的东西。

但是让我难过的是,到最后战争还是毫无悬念的发生了,是人性的贪婪以及虚荣,再加上一点点的自身的傲慢……战争从来都是无情和残酷的,吞噬着美好的一切,不仅亲人朋友痛苦,国家陷入危难,黎民也落于水深火热之中。

战争是冷漠的洪水,淹没了幸福的所在;战争是可怕的暴风,摧毁了快乐的生活。

战争面前人人都是受害者,战争直接的源泉来自于人们的贪婪和憎恨,如果无法消除心中的愤怒,战争就一触即发,那将带给世间的就是摧毁和灭亡。

 5 ) 传奇与历史的分向:从“神”到“人”

在《荷马史诗》中,特洛伊战争起于三女神的金苹果之争。

而后作为报酬,阿佛洛狄忒诱使海伦爱上帕里斯,诱发了最后的战争。

同样,神与神之间相互对立,划分阵营支持不同的凡人,人的战争变成了神的战争,人也变成了神的代理人。

因此,再强大的凡人甚至是作为人神混血儿的英雄,他们都好像是被一张无形的往网牢牢地束缚着。

无数人的丝线交织在一起,而他们背后的操纵者,正是高坐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

电影虽然基于《荷马史诗》,但可以看出它尽力将战争现实化了:两军对垒变成纯粹的人的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对立吞并、人的欲望懦弱和勇猛,也让之看起来更像是一段“历史”。

因此在这里,无论是海伦与帕里斯相爱,还是两方勇士的决斗,都成为了个人的选择(好的或者是坏的),冥冥之中操纵命运和结局的神“消失不见”了。

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说,其中有些地方是反神的:无论是特洛伊祭司两次导致危险的建议,还是在面对的敌人时空无的威胁,里面都掺杂了一丝招摇撞骗式的荒唐。

相对于阿喀琉斯在阿波罗神庙前重重的一击更是虚弱,在那里,人手握着他们的命运并发出怒吼,而神静止,永远缄默。

这样,特洛伊战争就由身不由己的命运悲剧,转向了向死而生的勇气赞歌,从这个方面上来讲,这样的改动是好是坏是对原作的原作精神的背离还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再创作,我有些难以评判。

不过我倒是很喜欢阿克琉斯在这里的结局,留在他脚腕上的箭一方面是荷马史诗中阿克琉斯之踵的隐喻。

另一方面,历史和传奇在此合流,他拔掉了其余的箭支而刚好留下这支,脚腕何以成为“阿克琉斯之踵”,给出了一个巧妙而合理的解答。

最后,一点演员的吐槽:海伦的选角是我最不理解的,不是说戴安不漂亮,是她日耳曼风情浓郁的长相实在是让我难以入戏,甚至觉得表妹比她看起来更“海伦”。

突然发现巴纳和本巴恩斯有种莫名的相似,一时间都有些脸盲,开头怀疑了好久到底是他俩中的谁演的。

帕里斯选角最有意思,选开花挺有道理,这样看电影时脑子里想的是:“这么漂亮张脸怎么就偏偏没长脑子”,而不是“这什么人啊快滚😡”,颜值还是能让我原谅一点什么的。

 6 ) 为女性而拍的电影

很以前早只看了一部分《特洛伊》的时候,觉得是又一部炫耀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电影,后来完整看完以后感觉还不错。

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里面的情节是严格贴合神话传说的,除了把希腊十年攻城浓缩到了几个月内。

阿喀琉斯——那个刀枪不入的英雄,确实如同布拉德•皮特在电影里扮演的那样:既有珍视朋友的温和善良,亦有杀人时神勇忘我的骄傲残暴,既任性自我、敏感,也有恻隐之心。

应该说布拉德•皮特演得还算是成功。

最早听到阿喀琉斯的名字是在描写亚历山大的书里,那个三十岁就横扫欧亚非大陆的马其顿国王,在阿喀琉斯墓前痛哭流涕——他不是哭阿喀琉斯,而是哭他自己,不能像阿喀琉斯那样得享盛名。

阿喀琉斯的名字代表一种命运——默默无闻以终老,或战死沙场得享盛名。

谁的人生会有这样的抉择?

影片里帅哥巨多,赫克托尔和帕里斯也都不错。

导演向观众一次性敞开供应3位超白金级别的帅哥组合,身材健美造型挺拔,武艺高强头脑卓绝,面对敌人不可一世面对美女柔情无限,且毫不吝于宽衣解带为艺术做奉献,招招都是女性必杀技;且绝不提供倾国倾城的女主角作假想敌,其“为女性服务”的态度之端正,堪为楷模。

还有位网友的评论十分经典:“前两天的时候还在那里后悔当初TROY上映的时候我没有去看,后来才知道原来中国放的版本但凡是小布脱得差不多的镜头统统被剪掉一个不剩…………那我还去看什么?

还好没去!

 7 ) 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的英雄时代

在希腊神话里,为什么“阿喀琉斯”这个人物会这么有名。

今天就来剖析一下这个原因。

首先,他是特洛伊战役一个重要人物,而特洛伊战役又是一个类似于封神榜一样,是神与神之间对抗,人与人之间战争的代表战役,特洛伊木马这个故事又是家喻户晓。

归功于这样一个有名的战役。

他有一个有名的典故。

“阿喀琉斯之踵”任何一个强者都会有自己的致命伤,没有不死的战神,他是一个人和神的产物,不管是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总是把凡人和神的结合,作为重中之重,传为佳话。

好似这样的结合,人就有了神的能量,也兼备了人的特质。

这个根源是这样的,一个神格不怎么样的宇宙大帝宙斯,把自己的情人海洋女神忒提斯嫁给了希腊其中一个国王泊琉斯,因为预言说过,女神的儿子将会超越自己的父亲,而宙斯自己包括其父亲都是杀父夺位之人,所以害怕自己儿子也来这一事,所以把情人海洋女神忒提斯嫁给了凡人,所以她的儿子再强,也只是凡人。

关于阿喀琉斯的刀枪不入,有两种说法:她母亲把儿子放在天火中燃烧,要把父亲遗传给他的人类成分烧掉,使他圣洁。

因为母亲手提着他的脚踵,所以除脚踵之外全身刀枪不入,这个孙悟空有点像。

另外的一种说法是,阿喀琉斯的母亲在他小的时候把他拿到冥河里涮,由于他母亲是拿着他的脚踵倒着涮,因此阿喀琉斯除了脚踵之外全身刀枪不入。

所以他刀枪不入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这就是作为一个英雄人物最必要的一个特征。

有弱点就显得更接近与人类,感觉好莱坞最喜欢这个题材,好像觉得这样的就有了神的强大也有了人性化的弱点,有了喜怒哀乐,有了七情六欲,也有了衰老和死亡。

又保留了神对人类的向往。

好像中西神界都有向往人类的例子。

阿喀琉斯也是希腊战场上最伟大的英雄之一,所以他的半人半神,他的致命弱点让他成了最有名的英雄。

在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无疑是塑造的最成功的一个英雄人物。

有血有肉,桀骜不驯。

他骁勇善战,重视友谊,有情有义,重视荣耀与尊严,希望名垂千古。

他也冲动傲慢,残暴鲁莽。

不得不提他的对手,另一个英雄人物和他一样有王子身份,都是本国第一勇士的赫克托尔,与为了荣誉,为了友情,为了永垂不朽而战的阿喀琉斯不一样赫克托尔确是为自己的国家名族而战,他爱戴自己父亲,保护自己的弟弟,更爱护自己的妻儿,守护自己的国家,虔诚自己的信仰,他尊重对手。

而赫克托尔好似更大义凛然,接近于完美的暖男形象,也是希腊故事中最为专情的男子。

赫克托和阿喀琉斯都是英雄,都是悲剧英雄,阿喀琉斯明知自己会在特洛伊战争中战亡,依旧参战。

而赫克多尔明知是场不能赢的战争,依旧奋战。

关于阿喀琉斯的文学作品已经不缺乏,因为他本身就有鲜明而又复杂特征。

他是一种人物传奇。

而赫克多尔又是代表另一种价值观的英雄主义。

更像是一种形象,一种精神领袖。

文学色彩的下的英雄主义特色,总是带着我们个人品味的喜爱,源远流长,喜闻乐道。

 8 ) 动作爱情片

动作爱情片,取材自古希腊神话,讲述小亚细亚古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爱上了斯巴达美女海伦,并将她带回特洛伊后发生的故事。

俊男美女的史诗片,一场为了爱情打响的战争。

荷马史诗特洛伊,在那个战争是正义的时代,每个人为荣誉而战,为国家,也为自己。

每个人的性格并不是单一的,当你上一秒沉浸在他的温柔里,下一秒他或许变得残忍。

我没有选择什么,我天生如此。

孤独的战士,没有一刻的平静,直至遇到她。

两个战士为了各自的信念互相战斗,尽管惺惺相惜,可也不得不手刃对方。

由此上演了一段神奇、震撼的古国历史。

为了国家,为了尊严,为了自己,为了权利,发起战争只需要一个理由,但是,何时是个尽头。

你失去了你的至亲,而你又夺走了我的。

两个相爱的人就因为种种,最终永远的生离死别。

怒赞,有情节,有感触,有肉有美男。

 9 ) 这也能叫特洛伊,荷马会被气得活过来

除了颜值之外一无是处,荷马会被气得从棺材里蹦出来!!!!

实在受不了大家都被电影误导!!!

提出一下几点与事实不符之处。

首先!

最重要的一点!

阿喀琉斯一点都不爱布里伊赛斯!

荷马史诗第十九卷56行阿基里斯说:“愿当初攻破吕尔尼所斯挑选战利品时,阿尔特尼斯便用一箭把她射死。

”可以去了解一下当时女人的地位,女战俘与器物摆设一样,不过是荣誉的一部分,就像工资一样,你工资被抢了你不生气?

硬要写成真爱我真是醉了。

同样重要的一点,特洛伊战争打了十年!

十年!

才不是泡个妞就打完了!

以及,阿基里斯是个王子,他代表他的国家出战所以不必为阿加门侬效忠。

还有,特洛伊老国王爱儿子没错,可是他有50多个儿女他爱的过来吗?

小王子还因为出生带有不详征兆直接被他仍进深山老林里了(本来是要直接杀了的)同样,《荷马史诗》看不出赫克特有多爱帕里斯,也看不出海伦有多爱帕里斯,他们俩都盼着他死。

(帕里斯哭晕在厕所)他最后当然没和海伦远走高飞,而是被人射死(因唯一能救他的人,她老婆不肯救他)阿基里斯真爱是帕特洛克罗斯!

是帕特洛克罗斯!

是帕特洛克罗斯!

重要的事说三遍!

帕特洛克罗斯也是王子,因杀人被驱逐后和阿基里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被阿基里斯选作王伴(可理解为灵魂伴侣一生挚爱)。

阿基里斯知道他杀死赫克特后自己会死,但是他坚决要为真爱报仇。

其实个人感觉布里伊赛斯喜欢的是帕特洛克罗斯。

不过阿基里斯有个儿子(这家伙超级朝三暮四),是当时男扮女装的时候她妈逼他和一个公主生的。

皮洛斯可以说是侧面体现阿喀琉斯最精彩的人物,他是真的只有欲望、骄傲没有爱的残忍的屠杀者,是他杀了特洛伊国王、赫克特的妻子老婆,不是阿加门侬。

缺少了神话的悲凉宿命感整个故事魅力值直线下降。

 10 ) 人性化的特洛伊

真情实感觉得这片是皮特的颜值巅峰,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get到他的帅点。

亮相时被信使从两个女人的被窝里拉起来应战然后一跃杀敌的身姿帅爆天际,那种从慵懒到凌厉的转变,赢了决斗之后傲视全场却在听到涉及政治的话时满不在乎地走掉的反应很好地展现出了片中这个人物的特色。

阿喀琉斯的人设比神话里好多了,不仅骁勇善战还重情重义,对女人和敌人都很君子,他让普利文和布里赛伊斯带着大王子的遗体离开的时候让我产生了一种“英雄当如是”的感慨。

跟赫克托尔的决战很燃,这场绝对的重头戏并不负期望,那句经典台词“There are no pacts between lions and men”演员完成的不错,气势hold住了。

这句台词和决战后的马车辱尸展现的是阿喀琉斯桀骜兽性的一面,之后他抚着遗体愿赫克托尔的在天之灵安息,这是较人性化的一面,我觉得把握的都很不错,影片里把这个人物塑造的很成功。

他和布里赛伊斯是我在片里最喜欢的一对cp,从性与征服再到真爱,非常带感。

赫克托尔就不必说了,演员帅+演的好,集齐了一个正面人物所有的优点,如果说阿喀琉斯代表的是热血,那赫克托尔代表的就是责任。

相比之下帕里斯这个角色就较为逊色,跟墨涅拉俄斯决斗打输了抱着他哥的腿叫救命,太窝囊了,原著里他这时候可是很有骨气的。

演员演的也平平,有一幕是特洛伊人城楼观战,赫克托尔被刺死的时候镜头给了帕里斯特写,没看出来什么情绪。

同一场戏的普利文演技就相当出彩,他站在城墙上目睹长子身亡那一刻和孤身入敌营索要赫克托尔的遗体那段可以列入全片最动人的几处地方。

片子里的亲情其实也很深刻,赫克托尔与帕里斯的兄弟之情,普利文对赫克托尔和帕里斯的父子情,为了前者他可以孤身犯险去向敌人求情,为了后者的幸福他可以举城迎战,可怜天下父母心。

塞蒂斯神祇的身份被淡化,她与阿喀琉斯的互动更像是一个母亲而不是一个神,这点我非常喜欢。

普利文同理,他的形象更像一个父亲而不是国王。

这片子的打戏非常好看,真打的镜头很多,军队目测大部分是真群演,不像有些别的电影只比划几下其余全靠电脑合成。

有好几场打戏(比如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那场决斗)一招一式很明显是下了不少功夫精心设计的,精彩度满分。

服装出乎意料地不错,这种希腊复古风一不小心就容易弄成原始人,电影里反倒挺有质感,还能突出各大主演的帅来。

特洛伊木马的造型很赞,片中安排奥德修斯无意间看到一个士兵在把玩一个玩具木马,从而获得了木马攻城的灵感,这个细节设计的很有灵气。

奥德修斯戏份镶边,存在的作用好像只是为了推动剧情,不过电影时长所限兼顾不了那么多人物也能理解。

最后说下海伦,我对这个特洛伊之战的灵魂人物没什么印象,只记得一堆人说她不够漂亮,我觉得很漂亮啊,演海伦不违和。

《特洛伊》短评

后半段的木马屠城被改得乱七八糟,怎也想也不合逻辑= =

5分钟前
  • 猫知道
  • 还行

its just not my tea

8分钟前
  • 0932313
  • 较差

没有神话作料的特洛伊是令人失望的,后来想想,如果片子拍成诸神之战那德行,我也就不会写评论了。但每个角色塑造的都很深刻,阿克琉斯不多话、英武果敢与赫克托尔顾家、勇于承担、信心不足形成鲜明对比。肌肉、刀剑、女人、激情,哇,这不就是一部健美展示片嘛

13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用现代价值观图解古希腊人的战争观——为荣誉而战,为国家而战,为爱情而战,为权力而战,还捎带表现了诸神信仰的动摇,为真正被牺牲掉的平民百姓发声。然而,这些都抵不过阿喀琉斯这个角色复杂性不够,皮特表演也很稚嫩,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荷马史诗本身的问题。

15分钟前
  • 较差

?明明一万年前就标过且看过了?本科时候吧。记得有一次在火车上用笔记本看的时候,正好皮特跟一些男生女生在床上,很多人便转过头来,列车员路过还问了一下,这什么片?我说就是正常电影。

20分钟前
  • 陆钓雪de飘飘
  • 还行

为了那时充满诱惑的皮特同学加一星....

25分钟前
  • 苏苏
  • 推荐

肌肉猛男show

27分钟前
  • [已注销]
  • 较差

论打斗,估计特洛伊第一勇士赫克托尔与战神阿喀琉斯的单挑会让所有观众屏声敛气,心跳到嗓子眼上;说到煽情,你家兄弟杀死我家亲戚、我杀死你家兄弟、你又杀死我,一个个英雄消殒又怎不让人感慨唏嘘呢?至于演员,帅哥猛男美女一堆,表演也算到位。

28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还行

两星半,196分钟导演剪辑版。太美国大片了,适度爱情、肉体、博弈、大场面,诸神缺席。阿喀琉斯追求荣耀,而非爱,这里的改编太现代了;阿伽门农为权利,太世俗;赫克托尔为国家、责任、爱,太完美,也注定悲剧;帕里斯为情欲,太天真。可是,看到了伊利亚特那种燃血的荣耀了吗?太俗气了,这部电影,不论是叙事手法还是角度,节点选的不好。ps局限于同性情谊不能表达么,帕特洛克罗斯改成了表弟。

33分钟前
  • 易思棠
  • 较差

烂 实在是烂

34分钟前
  • ~leah dizon~
  • 较差

没有了众神的伊利亚特,凡人英雄赫克托尔。印象最深的是活到最后的豆叔【划掉】奥德修斯那段台词:If they ever tell my story let them say that I walked with giants. Men rise and fall like the winter wheat, but these names will never die. Let them say I lived in the time of Hector, tamer of horses. Let them say I lived in the time of Achilles. |后来才知道演特洛伊老国王的就是彼得奥图尔。

35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推荐

阿基里斯真是太帅了,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阿基里斯!还有赫克托,简直了,传奇啊!找老公就要找这样的!

36分钟前
  • 豆友3093441
  • 力荐

上英语听力课又看了一遍,不得不吐槽一下皮特的造型和这群人的猪脑子,如果发生在中国古代就不会有这么脑残揪心的剧情了!!!所以说悲剧的背后总有一两个脑残是吗

40分钟前
  • 还行

传说好多人就是冲着那个被截取的片段去的……所以说,不要随便拍裸露的戏呀,让大家模糊重点……虽然这片毁了不少人,也提了不少人,像是不该一出道就演绝世美女的kruger,还有不讨喜的Bloom,当然了,Eric还是很帅的,做人要做大王子那样的

45分钟前
  • lulu
  • 还行

这种傻不拉几的攻略。。。。居然真有人回信。。

47分钟前
  • 尿水遥遥
  • 较差

『补標』没有去电影院看大银幕,一直都是看DVD影碟,蓝光没有收碟,直接下载高清15G版本,在电脑🖥里想看就看,还有公映国配21:9画面,美轮美奂,除了希腊王子的软弱,然后又去了耶路撒冷去演绎《天国王朝》了(同一个演员,但是已经成熟多了,戏说一把😂)

50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力荐

明明是个神话故事,没了众神参与,用现代价值观根本没法讲啊。然后果然就很无趣地把重心放在爱情上了,那种英雄的荡气回肠和悲怆感毫无体现。BTW, so sick of Brad Pitt's artistic gymnastics fighting style

51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较差

真是冲着帅哥去的

54分钟前
  • 飘起来的空气
  • 较差

20040610@市一宫, 高考完立即看电影!!!!! 其实那时考试还没有结束... 还有英语2....

58分钟前
  • 塑料树
  • 较差

2015又看了其中的几个片段,10年前的电影现在看已经老旧到不行。。。Paris, Helen等和Achilles的年龄差没有表现差评,搞得我一直以为他们是一辈人。。。

1小时前
  • Mamula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