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上有我喜欢的颜色,大片的云朵,男孩的背影。
那是想说出很多秘密的背影。
电影里能听见空气在流动,lomo相机质感的画面,述说着一个让你怜惜的故事。
他改了名字,想忘掉过去,忘掉那段迷茫犯错的过去。
他受到了惩罚,长期与世隔绝,他忘了怎么与人相处,怎么喝酒,甚至怎么点餐。
他遇到了好朋友,好女孩。
他对到来的友情,爱情,受宠若惊。
他挣扎着想要说出折磨心灵的秘密。
他救了一个女孩,像当年伤害过的一样。
救赎般的小心呵护着这似曾相识的生命。
他成了英雄,也许,大家不会介意他做过了什么,也许他可以做回自己了吧报纸上出现了他的脸,可惜配错了文字一夜间,大家都离他而去,躲在阁楼的角落里,背靠墙面,痛苦的呢喃I aint that boy.I aint that boy.I aint that boy...逃跑,火车,海边,眼泪,自杀。
一切好似发生,又不曾发生。
你希望是什么样呢?
Boy A, is just a boy!forgive him...
人们总是会通过揪着别人过往的错不放而彰显自己不出众的善良,表现的那么正义用来伪装自己软蛋的事实。
会咬人的狗不叫。
越是在乎的就越是你没有的,放条生路又何妨,为什么一定让自己变成一个刽子手?
口口声声的包容最后还不一样变成丑恶嫌弃!?
爱?
真的能包容么?
面对父母的冷漠,还有什么值得期待的?
总是会有太多太多的独立小成本电影带给我我们惊喜。
导演平淡沉稳得讲述了一个救赎失败的悲伤故事,而最悲剧的是主人公的人物设定使他不仅要被社会抛弃外又不得不被朋友与爱人远离,一个人孤单走向死亡的结局让人看完倍感无力。
影片中多位人物因成长中的不幸导致犯错,人性的冷漠导致每个人残忍的选择,似乎又很难说到底谁对谁错!
导演也正通过这充满现实与绝望的故事提醒社会:过错也许真得无法挽回,但只求世界能够多一丝宽容!
结局让人心痛,一心要改过自己的jack,在群体暴力面前选择死亡,也许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去原谅jack,试着帮助他融入社会,可是我们真的能做到吗?
读书时代,总有群“坏孩子”,他们横行霸道,他们欺侮弱小,甚至未成年便伤天害理,从小就嫉恶如仇的我,面对这些事情或人时,总是咬牙切齿,恨不得扒了他们的皮,试着想一下,如果有天这些“人渣”出现在身边时候,并且已经改邪归正,真的就能原谅他们吗,我想很多人还是处处提防着他们,他们的脸上已经深深打上“坏人”的烙印。
当你知道这个人抢劫过、严重伤害过别人等,你真的敢接纳吗,甚至还爱上他吗?
很难去想象,虽然还是有些勇敢的人能接纳。
因此群体的观念造成的更大的暴力事件,让一个人更坏、更边缘化。
这部片子显然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面对这样的“男孩”,而且不是每个这样的男孩有这么帅气。
如果他们从小得到社会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我们就不会创造这样一个个的恶魔,说起来轻巧,在利益与欲望面前,大多数人甘心做奴隶,我们完全忽略了什么是家庭,什么是知足,什么教育,什么是美丽,什么是财富,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良心,什么是责任,什么是道德,群体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失去准则的我们没了人性,大家觉得你成绩分数低,你不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你赚钱少,你没资格谈幸福,你没什么地位,你工作轻微,不必正眼看待,只要我开心,不必谈道德或法规,大家追求快节奏,越有效果越好,而我们脆弱的灵魂是需要长期的良好滋润。
初为父亲的我,很心疼自己孩子,看着现在婴儿因为很简单的原因而殒命的事件,十分难过,这些杀婴的“恶魔”都是群体暴力催生出来的,我们都有罪。
從頭至尾的心痛,從沒停下過的眼淚──我看Boy A時的悲慘狀態。
更悲慘的是,這部電影後勁之强,觀後好幾個小時,只要想到某些片段仍是揪心得快喘不過氣來,腦中都是Jack最後(Andrew Garfield飾演)的淚眼,彷彿我也被海水般冰冷的絕望氛圍緊縛。
其實我不該同情Jack,有違我的信念。
看這麼多的犯罪小說跟影集以來,殺人犯或許有可憫之情,但我卻無法全然接受因壓迫或虐待而將憤怒訴諸犯罪,我認為那是非人性的,但這部電影讓我陷入深深的矛盾,與自己信念的掙扎。
所以這部片不是完美無缺的,劇本瑕疵其實不少,尤其全片試圖以同情的眼光去看待成長過程跟家庭背景充滿缺陷的少年犯,但我的疑慮還是在於:是否人性本質中本就有殺戮嗜血的因子,只是後天教育將之除去(掩蓋)?
即使是站在一般民眾立場,我的確也會在意犯下殘忍謀殺的罪犯出現在生活周遭,我能相信他全然改變了嗎?
我自認做不到。
即使如此,導演John Crowley非常清楚要說什麼故事,有點自溺,但無所謂,我真的、真的、真的打從心底同情Jack,見他好不容易獲得的幸福與快樂一點一滴的碎裂,我的心也碎了。
喔!
都怪Andrew Garfield,他演得太好太好了,我拚命在腦海中搜尋,上一個獨扛一部片的精采與出色的演員有誰,眼下Andrew Garfield占滿了我的腦袋,如果這是一個真實故事,如果這是真實存在的Jack,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所以都要怪Andrew Garfield。
他在開頭兩分鐘就揪住我的心並讓我有流淚衝動,我忘不掉即將假釋出獄的Jack收到跑鞋禮物,擁抱社工Terry時那特寫的半張臉,眼中混合著滿足、不安、跟茫然,他把一個重新適應社會、試圖擺脫過去的少年罪犯詮釋得絲絲入扣,咬手指、總是垂眼迴避正視、說話結巴......這些焦慮表徵若弄個不好就會顯得很假,但Andrew Garfield做到了,他讓人好想拍拍他的肩,告訴他: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you will be fine.但不。
這部電影之所以令人心痛,是因為從第一分鐘開始,觀眾就預知了結局。
知道這代表什麼嗎?
當Jack確認了Michelle對他的愛後,他說:「我從來沒想過,我會說那些話,更沒想過有人會對我這麼說。
現在我有一個這樣的人了,一個女孩。
你知道嗎?
不管我見到或沒見到你,我都感到窒息。
」透過又一個特寫鏡頭,Jack感動的哽咽與淚水,這是我聽過最甜蜜,卻也是最令人心碎的台詞,因為我知道,即使Jack想改變,社會與人們並不打算給他機會。
童年嚴重缺乏愛的Boy A,出獄後改名換姓變成Jack,在積極輔導他重回正軌的Terry身上感受到親情,更在Michelle身上初嘗愛,長久以來他終於知道怎麼愛人跟被愛;當他被社會輿論與攻訐逼到絕境,聯繫不上Terry的恐懼,女友Michelle的無法釋懷跟離去,真正壓垮了他。
Jack將自己縮在閣樓的角落痛哭:「我絕對不是那個男孩了,我不是了!
」Jack不再是當年那個罪犯,但世界卻沒有改變,沒有屬於Jack的出口,他徹底被困死了。
而我,也被困在Jack的絕望中,久久無法釋懷。
2011/1/23
看到一半,就是他救了人之后,有人来拍照,就大概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了,其间还穿插他对于Philip的念念不忘,算是一个影射。
怎么说,看到一半就不看了,因为猜到了结尾。
本来生活就不易,何必再一定要看这些沉痛的电影来让自己难受。
、悲剧的美在于揭示面对命运时人类的弱小与无奈,而这样的故事,除了说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又有什么好说的。
与其这样,还不如不看。
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或许会有另一个让看客们更舒服的结局当你接受因错误而导致的严厉惩罚后这是一切就会结束么?
社会的道德观远比你想象的要无情感性群体在歌颂爱情与友情的伟大时面对舆论的力量它们是否还能够支撑对于生活。。。
你可以选择放弃 但不能放弃选择来吧 给我个续集 告诉我JACK还没有死
再难以走回的世界男孩A,听着似乎并不陌生,却有着一种说不出距离感。
救赎、原谅、抛弃、冷漠。
真的所有错误都不被原谅吗?
中国有句古话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实际情况真的如此?
我们不比那些大道理,就说内心。
如果你的男朋友是曾经的杀人犯,你呢?
如果你的好朋友是曾经的杀人犯,你呢?
大道理不是感受,是冷静的分析。
大道理告诉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错。
可内心之中却不想再与他有任何瓜葛,这就是现实。
成年其实是对童年的投射,很多童年时代的行为和决定,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童年的阴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具有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让你可以苟且偷生,也可以让你向死而生。
在约翰·克劳利的电影《男孩A》中,我们看见的便是一个为童年时代的错误而赎罪的男孩。
他之所以被称之为男孩A,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某种标记,而这种标记便是他人生中的污点。
约翰·克劳利并不算是一个多产的导演,但是,他的作品也保持着一贯的高水准。
在《男孩A》中,约翰用非常细腻的讲述方式,将A的心理变化,行为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刻画。
让观众看见了一个背负着黑暗但是直面阳光的男孩。
如果仅仅是作为观众,我们或多或少会对这个男孩保持着同情和怜悯。
况且,我们一直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是,如果事实超出了我们的估计,那么,所谓的“回头”也会变成一种不善良的伪装,然后被身边的人一层一层的剥开。
整部电影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对罪恶的描述也采用了插叙的方式。
虽然导演约翰·克劳利将电影节奏以及细节进行了温情化的处理,但是,在观赏这部电影的时候,依然能够感觉出某种深刻的沉重。
算上《男孩A》,约翰·克劳利导演的作品一共看了三部,还有《布鲁克林》和《有人在吗》。
《有人在吗》以孩子的视角展示出中产阶级家庭的矛盾。
迈克尔.凯恩扮演的克拉伦斯十是一个非常令人难忘的角色,他常常只是坐在那里,将时光凝固在过往之中。
他有很多秘密,那些秘密都是无法启齿的过去。
他在时间缓慢的流淌之中,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电影的确有些残酷,这种残酷又非常真实。
当他呼唤着死去妻子的名字的时候,那种悲伤和绝望真是让人心疼。
而影片中的小男孩,他将背负着某些事情继续成长,等他成长到一定阶段,他也将会面临一些不得不的麻烦。
或许,和克拉伦斯一样,他也将孤独终身。
《布鲁克林》是一部非常美的电影,电影也非常简单,爱和乡愁。
最令人感动的是,这部电影将人们对大城市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留恋描述的非常细腻,能够让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
一部好的电影,需要的不是多么强烈的戏剧冲突,需要的也不是多么强烈的个人风格,而是一种真挚的感情。
观众在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可以和导演的某种情感诉求达成一种共识,在影像的转换中体验人生的悲欢和纠结。
约翰·克劳利的电影总是有一种温柔的残忍,他赋予影像无与伦比的美丽,却让故事遁入悲观和绝望。
每个角色都从孤单开始启程,最终又回到孤单的终点,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无法摆脱的诅咒,每个人都深受其害。
正如世间之事,有始有终,蜿蜒沉重,到了某个时间,或者说,某个阶段,这些往事才会被艰难的忘却,留下你一个人,踽踽独行。
英国利物浦市默西赛德郡布特尔镇 1993年2月12日,2岁大的JamesBulger跟母亲到当地一家购物中心购物,随后失踪,14日,他残缺的尸体被发现在铁路沿线,22日,两名10岁的孩子RobertThompson和JonVenables被指控犯有谋杀遭到监禁。
悲剧回顾 1993年2月12日JonVenables和RobertThompson从沃尔顿圣玛丽英格兰教会小学逃学。
他们来到当地的购物中心,并出现在商场的闭路电视中,录像显示当时他们在随意观察其他的孩子,并选择一个目标。
在绑架发生前,两人曾试图带另一个小孩子离开。
那时他们关于“带走两个中的一个”(takingoneofthetwo)的谈话曾被这个带着两名孩子的母亲无意听见,她以为他们想偷窃。
后来据报道,他们本来是想带走两名小孩中的一个,将他领到外面,并朝来往的车流中推去,在繁忙的交通中制造一起事故。
一名官员评论说,JamesBulger的被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机会主义犯罪,它已被系统计划。
“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从一开始他们就计划去杀死一名小孩。
” 同天下午,JamesBulger跟着母亲来到购物中心,进入一家店铺的时候,Bulger女士发现儿子失踪了。
他独自一人在店门口闲逛,被两个男孩盯上了,他们走近和他说话,并取得了他的信任,最后带着他离开。
这一幕被闭路电视摄像机在15:39拍摄到。
男孩子们带着James迂回行走了2.5英里,来到一条河渠边,他们把James推倒在地,致使他的头部和脸部受伤。
一名目击者发现,男孩中的一个在踢James的肋骨。
在他们继续步行的路上,有38个人看到了他们,有些报告说看到James青肿的脸,而另一些报告说他在笑,似乎男孩们在轮流伤害他并转移他的注意力。
有两名路人觉得可疑上前询问他们,但他们声称James是弟弟或者诸如他迷路了,他们正在找当地的警局之类的话开脱了。
最后他们带着James来到一个废弃车站附近的铁路沿线。
难以置信的暴力 在后来审判中确立的事实表明,一个男孩朝James脸上扔制造模型的蓝色涂料,他们还踢他,并用砖头,石块,和22磅(10公斤)重的铁棍揍他。
他们接着把电池塞到他嘴里。
由于被铁棍击中头部,James的颅骨骨折并导致死亡。
作为这个被极端暴力伤害小男孩的母亲,由于接受不了残酷现实,她提出自己的请求,在法庭上不要告诉自己,James所受到的最大伤害。
在两名男孩离开之前,他们把James放在铁轨上,并用碎石压在他的头上,希望能有一列火车压死他,并造成一次事故的假象。
2天后,发现James尸体的法医证实,孩子的尸体确实被一列火车碾压过。
这起骇人听闻的罪行,在利物浦引起了极大愤怒。
其中一名男孩的家庭被拘留提问过,但随后被释放了。
案件出现突破性进展,一名妇女在电视上看到商场监控录像的内容,她认出这两个孩子就是当地的小混混。
她随后报警,当警方将男孩们带走时,他们惊讶于这两张稚嫩的面孔。
一开始两名男孩并没有承认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接着两人开始互相指责对方应该为谋杀案负责,最后警方确认那个完全没有悔恨之意的RobertThompson是主谋。
后来法医也证实,他们衣服上的油漆和尸体上的一致,两人的鞋上都有血迹,通过DNA测试,Thompson鞋上的血迹和James的匹配。
1993年2月22日两人被指控犯谋杀罪。
他们成为英格兰和威尔士在20世纪被控犯有谋杀罪最年轻的人。
我得说,这电影用加菲真是太犯规了,我对jack的怜悯百分之八十源自加菲身上自带的少年脆弱感和那一双枫糖色的小鹿眼镜。
一点不掺假,我甚至看到一半看不下去去找剧透——因为无法承受对小鹿的突如其来的灾难,至少让我有个心理准备。
天啊,这么脆弱的美好的少年,怎么忍心伤害他?
是的,我感觉这部电影把加菲身上那股少年感和脆弱感表现的最为充分。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脆弱变成了悲悯,只有一个人是可亲的、脆弱的、易受伤害的,他才能拥有那种令人信服的悲悯,因为你知道他真的能感你所感。
也就是说,除去加菲本身,这个故事并不能打动我。
我很难相信jack这样的人曾经会如此漠视生命,同样,我也不信少年jack长大会变得如此温柔善良。
你当然可以说什么童年的扭曲、无法拒绝的朋友之类,但那不是什么小偷小摸,那是用刀对一条同类生命的凌迟啊!
他做过这样的事情,那么那种恶永远都会蛰伏在心里的一角。
当然我对这种人并没有切实的了解,他们当然也是很有可能改过自新、永远不释放出那恶,但是绝对不会,绝对不会成为加菲这样天真无害的形象。
所以如果电影把jack塑造的没有这么极端的好我可能还会更信服。
然后别的,那种从始至终忧郁的气质、朴素的色调等等我还是爱的。
💏
世界这么美好,可是我连参与其中的资格都没有
加菲斯哈斯哈🤤
有被狠狠虐到
西方人不是不在乎这些吗?
Everyone deserves a second chance. Sorry, that's a lie.如果不是加菲演的估计我的观感会有180度转弯。曝光的方式实在ironic,但戏剧感设计感太强。
其实没什么感觉
讨厌这种片 太让人压抑了
很郁闷。。。绝望的电影。。。社会不给他第二次机会
andrew garfield真是帅惨了啊,真是让老女人心疼的小美男。。英国的郊区一切都好眼熟,还有英国的不良少年 好真实
有洗白少年犯嫌疑…这么说好像我很二极管但是就是给我这种感觉…
In the end, the past doesn't define us, it haunts us.
画图的时候,当背景的,没咋认真看,女主实在是长着一副很mean的样子,让人喜欢不起来,居然还露点了……
生活应该有温暖的。
三星半。加菲真招人疼。不过扪心自问,这样的人跟我做邻居我也不干
对过去无法释怀的 又如何面对未来
过去不能想要就要 也不能想丢就丢
Andrew Garfield的成名作,表演传神。有些信任一旦丧失,就再也回不去了。
沉重。
我只看得见你的刀 怎么办
#观影手记# 1487 2.5 你迟早要为你所作所为负责的,不是么?看开篇以为是智障男孩的故事,这是神马演技?!
男猪脚加一星!
这些英国男演员的表演方式太局限了 演来演去只能演演asperger 观者浑身尬
太。。。想睡觉了。。太拖沓。。。。没亮点,没新意。。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