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私奔B计划》是一部法国爱情喜剧片,虽然几年前就已经公映了,但是,无意中发现这曲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于是连续看了两遍。
首先,作为一部喜剧片,各种幽默无处不在,只要你仔细留心,几乎几分钟就有一个笑点。
如果多看两遍,还会发现一些因为情节紧凑,导致错过的笑点。
在喜剧电影里绝对是上乘佳作。
其次,结构设计巧妙,通过一拨人坐在一起讲故事,把一段段情节浓缩在一个多小时以内,在逻辑上,延续性上,真实性上都经得起推敲,充分展现了编剧的功力。
但是,我认为这部电影最精彩的,也是最感人的还是它的主题思想,善良赢得了爱情。
虽然电影里对此只字未提,甚至现在会有许多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为何模特级的女神会放弃了高富帅牙科大夫,而选择了一个丑星级的小记者?
其实,所有故事的背后,无不印证着“善良”两个字。
这个一根筋的傻家伙,最后甚至用自己的善良直接触动了观众的泪点,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极品男人,绝对是女人一生的守候。
另外,如果多看两遍,里面美丽的世界级风光,也是非常值得好好欣赏的看点之一。
[/cp]
很喜剧的一部电影,剧情甚至有点荒谬以第三人的表述视角切入,荒谬的家族诅咒一婚不会幸福,女主为了嫁给想恋十年的男友决定去异国嫁给一个陌生人从而获取以后的幸福,其实这种‘诅咒’本身也就验证了他们不合适或者不相爱的事实本质,在遇到亚夫之后,十年如一日的重复生活和和亚夫在一起的冒险以及放纵生活把女主的的真实情感给激发出来。
更多应该表达真爱的伟大足以抗拒一切,哪怕命运。
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两个人能在一起,如果有肯定是一方说谎了。
爱一个人是会打破自己原有的原则、规则,会包容,会理解,也会祝福。
这几年来,看得以爱情为主线的电影最多,写的有关爱情的文字最多。
大概因为,爱情是一场没有绝对输赢的游戏,人们在爱情里,总是不断的失去,又不断的得到,只有那么敢于尝试、守着真心、乐于成长的人,才能享受到那么甜蜜。
所以,身为一个人,应该在爱里成长。
而这部电影,就像是一堂恋爱成长课。
第一堂课是伊莎贝尔老师上的。
她告诉我们,做为一个女子,要懂得做生活的主人。
她代表的,是那些积极主动、甚至是乐观的人们。
面对家族的诅咒,她没有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击。
面对被纠缠的困境,她的小聪明足以让人头疼万分——是的,如果那个人不爱你,她就是这么狠心,而这种狠心,未尝不是长痛不如短痛的解脱。
当她终于发现自己的真爱,便不再有丝毫犹豫,转身转得干净撤底。
是的,太聪明的女人,也许不会太幸福,但是在爱情里,做为一个善良的女子,应该有足够的智慧,让自己不受伤,也不去伤害别人。
第二堂课自然是约翰来上。
这是一个有点傻、有点可爱,两个字概括是“蠢萌”的男人,不同与一般高富帅的男主角,他完全是胜在心灵的美丽。
他可以无条件的对一个人好,可以忘记生活中的种种烦恼,用简单的心去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也可以在明白真相之后,绝决的转身。
所以,像他这样的人,值得拥有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
第三堂课就由伊莎贝尔相恋了十年的男友来讲吧。
他对自己的生活有着明确的目标和严谨的规划,做人做事都一丝不苟。
如果有星座爱好者,一般会把他归为处女座吧。
就这样一直努力下去,他应该会成为成功人士吧。
可是在爱情里,认真就输了。
不能太过计较,不能一成不变,不能太过刻板,否则,只好是自酿苦果了。
可是,他终究放手了,不是吗。
就是西雅图未眠夜里,梅格瑞恩的结婚对象。
不管他们是不是足够优秀,但他们把最后一份爱留给了女主角,那就是放手,给她们想要的生活。
从这一点来说,他们也有绅士的品格。
最后,想说的一句,到底是不是真爱万岁,遇到更爱的,就要放弃前一任呢。
在结婚前,还是选择自由的,虽然不提倡,但也不反对。
毕竟要找的,是终生的伴侣,毕竟相爱的,才是最美好的。
但结婚之后,再找真爱,在我个人而言,是不能接受的。
如果没有责任,结婚还有什么意义呢。
总之,祝福有情人终成眷属,祝福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下去。
每次看到有丹尼·伯恩参演的电影,我就蛮想看的,因为他真是个全能的喜剧演员。
此次遭遇大美女黛安·克鲁格青睐、抛弃、再结合的过程,看来喊"Over"的那个不是他哟,在爱情里,主动权他可是交出去了,可傻人自有傻福。
电影里辗转了好几处地方,肯尼亚那份狂野和部落习俗,俄罗斯的多样性和民族歌舞,让人看了心生神往。
而他,就在这各种文化中如鱼似水,底子里也不是那么傻嘛。
当你经历过了另一种生活的波澜,是否还能回到那一眼可以望穿三十年的生活,或许很难吧。
更喜欢本片的英文名Fly me to the moon,带我飞上月球。
如果不是盲打误撞地跟一个陌生男人经历乞力马扎罗山夜景的浪漫、非洲雄狮嘶吼的刺激、神秘部落婚礼的洗礼和飞向月球的失重相拥等等一连串疯狂而又奇妙的体验,女主角伊莎贝尔可能还没有意识自己真正纠结的并不是“首婚诅咒”,而是爱情缺失。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女主角盲打误撞地逃避婚姻诅咒,却歪打正着收获了真爱的故事。
“首婚诅咒”是伊莎贝尔家族留给她的婚姻困扰。
在伊莎贝尔的家族里,所有女性都遭受着一个“诅咒”的困扰,那就是她们的第一次婚姻注定会以失败收场,而第二段婚姻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
电影从这个家庭聚餐开始,谈论“诅咒”的同时引出了伊莎贝尔的奇遇故事。
这个看似荒诞无稽的家族诅咒,仔细品来却又有着纯正的法国味道。
也许只有拥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国家,言及婚姻才会有如此古雅而奇幻的说法。
而且“首婚诅咒”说第二段婚姻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言外之意何尝不是对幸福婚姻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和向往,最浪漫的法国才会有如此执着的爱情观。
整个伊莎贝尔的“私奔”故事,其实正是对婚姻的觉悟和爱情的追求。
与高富帅看似按部就班、波澜不惊的十年恋情其实更像是循规蹈矩、一潭死水的婚姻,“诅咒”响起、首婚结束,七天七夜的环球私奔既觉悟了第一次无爱的婚姻,又开始了对真爱的追求。
《私奔B计划》,这个听起来卖点十足却总觉有几分不靠谱的片子观后还是超出预期的。
文艺范儿十足的法国电影近年并不多见或者说擅长爱情喜剧,天马行空的《天使艾米丽》也已是早年孤品。
《私奔B计划》算得上是合格的爱情喜剧片,尤其是悬疑的故事结构、异国的靓丽美景、养眼搞笑的演员为影片增色不少,再融合积极浪漫的爱情观,让人看得很轻松舒服的一百分钟。
影片最后,餐桌上听故事的姑娘也迎来了自己的爱情。
这也算是电影在故事讲完、爱情落定之时给也在听故事的观众以爱的希冀吧,只要心生向往、勇敢追求,浪漫的爱情、幸福的婚姻自然会来临,带你飞上月球。
到了一个脑门都开始掉头发的年龄,请允许我矫情地谈论一下爱情。
电影只是在讲一个故事,这是发生一个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故事,所以更不要用我自己的价值观去讨论,一个白富美潜伏在一个性情温和的高富帅身边十年,最后因为坐了一次老毛子的飞机,就决定和一个开始没有任何好感的大叔在一起这个故事是否合理。
就当女主一句「我希望自己像爸爸,充满激情」道出中心吧。
有时候看着别人的故事,总是想着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话会怎么做。
自己还愿意相信一个漂亮姑娘会突然把自己当成上帝,相信突如其来的爱情么。
这个漂亮的姑娘会在旅游的时候同行,自己会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小吃来填补路上的尴尬时光么。
自己决定全身心投入这次看起来命中注定的感情,却突然事情不想远想的那么美好,会跑遍一座城市去确认她的态度么。
明明知道最后没有结果的两个人还愿意花费时间向她介绍自己最爱的城市,带她实现一直以来的梦想么。
不希望别人再觉得这屌丝有多侥幸,那高富帅有多悲催,单纯的相信爱情,并付出努力,总会有好结果。
德国电影《分手专家》有这样一句话,两个人相遇到一起就能创造伟大和纯真的爱情。
爱情的发生是没有任何痕迹可循的,不会只存在于特定的人或者是特定的族群之中。
但爱情电影的发生一定要拥有特定的群体,必须有身份或者性格的差异来增加电影的冲突和可看性。
《私奔B计划》代表了爱情电影中最普遍的一种类型,女主角是高高在上的女神,男主角则是在尘世奔波的普通人,他们相遇纠葛,男主角玩了命的爱着女主角,女主角要到对方撞南墙撞到头破血流黯然离去时才会幡然悔悟,最终两人终成眷属。
本片饰演女主角伊莎贝尔的是黛安•克鲁格,她在饰演《特洛伊》的海伦时虽然饱受相貌争议,真实生活中却也的确是个女神。
但《私奔B计划》绝对属于表现平平的类型,即使撇开文化差异的笑点单看情节好像也太过简单。
好在伊莎贝尔除了在领导面前几乎贬损了约翰的男性尊严外似乎也没做什么特别出格的事;男主角爱得深沉祝福的坦荡也没有死皮赖脸的纠缠,两个人的爱情几乎可以在现实中得以实现。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作为这样一部爱情电影,《私奔B计划》也几乎没有任何特别的亮点,情节不劲爆主角性格不突出,实在是一部可以被过目既忘的爱情电影。
我的“追女神”记忆是从《我的野蛮女友》开始的,牵牛的爱和尊严不断地被全智贤践踏直到两人分开还要以时间来煎熬,那时开始奠定了我认为追女神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功的想法。
折腾是女神的特权,如果只是平凡的女孩就是散德行。
这也许有些歧视的味道,不过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真实存在的。
在最近的《非诚勿扰》上宁财神提出了一种餐厅理论,就是如果餐厅的菜味道一流人们往往愿意去忍受它服务差,但如果它服务是八星级但东西不好吃人们还是不会去买单。
黄菡老师就推导说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女孩子要是好看就可以耍性格,难看就要乖乖的。
其实这就是一个爱情中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如果男生那里相貌是最重要的部分,那么他就可以忍受其他只为和一个美女在一起。
《私奔B计划》中约翰被塑造成了一个感性且懂得生活真谛的人,他会为了父母曾经的爱情而落泪,会在感受到女友心情低落时给予安慰,女主角伊莎贝尔则除了外形表现平平,既不体贴也不温柔,电影也放弃了塑造通常情况下会塑造的女神闪光点(即核心竞争力),那么会吸引到约翰的点似乎也只有她的外形和好身材。
但如果约翰是如此的肤浅,他似乎也不值得伊莎贝尔在最后一刻的顿悟。
这种爱情的元素和发生时间之间的差异才是本片平庸最大的症结所在。
ps 餐厅理念确实存在个人差异,不过并不是可比性的问题,既然出现在同一个时空为什么不能比,有西餐厅有烤串馆,各取所需是王道。
开篇的时候,那个女上司一直在喋喋不休,哭诉着说你看我去新换了发型,我报名参加单身游艇,注册单身网站,我没找到心上人,但是我不在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让我渐渐变成另一个人,自从我离婚后,这六个月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但是突然她还是崩溃了:为什么我爱人弃我如糟糠?
为什么我找不到心上人?
为什么我遇见的不是傻瓜就是想上我?
有些时候生活就是不公平,你新换造型,你改变形象,你扩大交际圈,你改变自己平常言行举止,可是该离你而去的还是会扭头就走,你喜欢的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不是傻逼就是想cao。
在圣诞节一人孤苦伶仃,到别人家做客还都被大家嫌弃。
于是为了安慰你,他们给你讲了一个女神的故事,人家怎么得到幸福的,他们当年经历的种种离奇的事,那个男人又是如何爱他,现在他们快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但是别人的故事永远不能复制,有人在聚会上一见钟情,有人在同学间日久生情,有人阴差阳错当小三却也能上位,有人想假结婚结果却找到真爱了,而你也效仿,却什么也没有。
生活本身就不公平,就像一场比赛,有人只动了动胳膊腿,就拿到高分,而你做完全套体操累的满头大汗,却拿不到名次。
于是你迷茫,恐惧,不解,就像那个哭哭啼啼的女人,问天问大地问宿命。
影片这时候告诉你,别急,缘分正在悄悄靠近。
故事讲完了,结尾处,皮埃尔近来了,一种暧昧的气氛迅速在女上司和他两个人之间展开。
引导者我们往美好的方面揣测,你看,缘分妙不可言!
现实中嗯,或许只是个路人,吃过饭就在没有见过,或许发现对方已婚,或许展开一段交往,发现又是人渣,或许......这就是大家为什么喜欢浪漫爱情轻喜剧。
不知是哪路高人,给一部温馨有趣的法式浪漫爱情喜剧,起了这么个土鳖的名字——《私奔B计划》。
我敢打赌,这个莫名其妙、充满烂片联想的片名,至少让这部片子损失了三分之一的票房。
事实上,片子跟私奔没一毛钱关系,讲的是一名法国白富美,因为一个奇怪的理由,两度跨国倒追一名呆萌屌丝男的故事。
女神使出种种风情万种的招数,死缠烂打屌丝男。
情节简单老套而又轻松幽默,驾轻就熟的商业爱情轻喜剧套路。
在肯尼亚偶遇狮子和在俄罗斯体验失重飞行两段戏,一度笑翻全场。
女一号德国大美女黛安·克鲁格,举手投足间优雅妩媚,尽显女神风范。
可爱屌丝男丹尼·伯恩对女神一往情深,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也赢得了女观众一致的好感。
虽然,这种现实发生概率基本为零的艳遇故事,本属男屌丝的白日梦宣言。
但是,这个片子显然主打女性市场。
准确来说,这是一部专门做给成年女性看的爱情童话。
全片没有一个坏人,最坏的就是女神本人。
而这样的一名女神,恰恰是妇女界的梦想:相貌拔尖,收入领先;一边把身边的高富帅牙医未婚夫收拾得服服帖帖,爱她十年如一日;转身几个秋波,又把老实温良的屌丝男勾引得深堕爱河,不能自拔,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被玩弄于鼓掌之间也无怨无悔;女神的婚是想结就结,想离就离,想跟谁结就跟谁结,想跟谁离就跟谁离,来去自如,爽快如吃生菜。
那牙医未婚夫遭屌丝男逆袭,惨败退位成为前度男友后,竟然还跟女神的家人时相往来,和平共处。
看到此处,真替女神捏把汗。
幸亏你甩的是法国男人,换个中国男人,没准把爱情片演成武打片。
按中国人的思路解读法国人的浪漫,难免还会有这样的唏嘘:十年的恩爱竟然抵不过7天并不浪漫的邂逅?
其实,与其说女神爱上了屌丝,还不如说女神厌倦了与牙医男友十年间一成不变的生活,她希望有些新鲜的刺激,点亮沉闷的生活。
于是,她被那场偶遇的美好深深吸引了,虽然她的牙医男友无可挑剔,而且,或许更适合她。
漫长的生活总是平淡的、琐碎的、乏味的。
张爱玲说,“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 十年的光阴,足以使牙医男友逐渐沦为女神的白饭粒,女神最终选择了红玫瑰一样新鲜刺激的屌丝男,只是,在年深日久的相对背后,娇艳的红玫瑰,会不会变成帐子上的一滩蚊子血?
其实,在岁月的深沟里,你我无论红玫瑰还是白玫瑰,又有谁逃得过蚊子血或白饭粒的褪变呢?
《Un plan parfait》法语直译为“完美计划”,官方译名“私奔B计划”,这部12年出品的“轻喜剧”讲述了一个恐婚待嫁准新娘伊莎贝拉婚前出逃的完美计划。
影片从圣诞家庭聚会切入,女主的妹妹为了打通天地线邀请单身女上司回家共度圣诞。
面对席上双双对对的温馨场景,女上司终于崩溃到泪奔,毫无眼力劲开始Bla bla...自己被抛弃的惨况,在如此欢乐祥和的节日里女主妈妈终于被凄凄惨惨戚戚弄得心烦意乱立马展露出法国人爱喷的真性情,开始对丈夫碎碎念以发泄内心的不满与恼火。
为了安慰女上司并缓和尴尬的气氛,一家人又不得不翻出女主奇妙的爱情故事开始往事回放。
牙医侠侣不甘接受家族二婚命运诅咒的女主,一心想从妈妈妹妹的不幸经历中杀出重围,尤其在年岁渐长、当妈妈的愿望与日俱增的此刻。
经过姐妹俩秘密的brain storm,两人找到一个看似天衣无缝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在女主男友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去荷兰举办一场白色婚礼marriage blanc,通俗的说法先找个野男人闪婚闪离,以确保名义上的第二次婚姻(与相恋10年的牙医老师、男友兼未来孩子他爸)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此刻大家可能会问“歪果仁不是都挺开放不用结婚也可以生子吗”,Bingo,但也不全是,对于传统的基督徒家庭依然把婚姻看得很神圣,孩子必须婚生。
女主男友的家庭正是如此,连他们未婚同居已颇有微词,更何况未婚生子。
所以男友的求婚让女主又惊又喜,再以后才有了假结婚的浪漫际遇。
机场撩汉三连拍但怎奈命运捉弄,那个白花花大洋买来且素未蒙面的假丈夫跑路了且杳无音讯。
此时女主已抵达寒冷的哥本哈根,捂着厚厚的羽绒服套着笨笨的雪地靴,无助地四处张望时捕捉到那个毫无绅士风度、却又有点多愁善感的飞机隔壁座的老小子(年龄相仿,但与她男友相比显得有点皱巴巴),女主立马满血复活搔首弄姿地施展出法国女人撩人的爱情攻势。
在进攻防守、防守进攻中,女主以自己“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的惊人毅力与耐心让老小子男主春心萌动,在非洲辽阔草原一个的明媚清晨,在部落众人咿咿呀呀的欢唱声中,两人在羊皮书上缔结了婚盟。
丛林遇险记
缔结婚盟剧情至此并不是完美的Ending,而是一场蓄意“骗婚阴谋”的开端,当两人重返法国,女主360度的性情转变让男主彻底懵了,女主本以为原始部落的婚姻神不知鬼不觉,连离婚也省了,但富有“产权”意识的男主早早拿着羊皮书在法国民政局备了案,让正排着队等待与男友结婚的女主遭受了一道晴天霹雳。
官宴上的整蛊
够了!
结束了!
不要再烦我!
而接下来进入高潮,笑泪交加,女主因无法与男友登记结婚,而被迫踏上了俄罗斯千里寻夫之路。
不再剧透,且看他们太极般过招,男女之间的胜利除了荷尔蒙的吸引更是心智的较量。
心动时刻
看完回味心情有分水岭的变化,初看只当成法式风流下不羁的浪漫,以为不过是一顿无厘头搞怪喜剧,女主为了新鲜的男伴放弃了相恋多年彼此相爱的男友,无论从颜值长相还是情感付出,都觉得选择地不可思议。
谁会为了芝麻丢了西瓜?
但细思极恐,岁月的杀猪刀带走青春容颜、冲淡爱情浓度的时候,谁又能逃过由朝夕相伴甜美依偎到厌恶重复、情感倦怠乃至最后放弃呢?
什么才能支撑一份恒久不变的爱情?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的只因为活得不够长吗?
所以对的人、恒久的爱才显得如此弥足珍贵,让人倍加珍惜。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3.5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