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让镜头像纪录片式的真实记录生活,展现了影片的又一成功之处。
左和右,这个摆在影片4个中年人的十字路口不是我们通向未来的唯一选择,它也不是我们去伤害别人的借口,导演王小帅竭力褪下自身的色彩,不直接判断是与非、对与错,而是冷眼旁观与不动声色的平静叙事,我们解读不到导演想要借助电影表达的信息、思想,是生活的两难,还是道德的两难?
爱是信任包容,还是伤害与背叛?
王小帅表示,通过这部聚焦“中年人的命运”的电影“能够让世界看到2007年当下的现实状况,让大家在影片里体验到道德与情感的纠葛和冲击。
”影片结尾两组切换镜头下默默享用晚餐的两家人,都依如平常,但观众能够感受到光影中不动声色的两家人,内心却波澜四起,经历了重大事件的4个当事人该如何迎对明天的生活,他们承受人生的又一次考量,或许影片告诉观众的只能如此,的确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要继续,人生多艰,但需不畏选择,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所以挽救一个生命,所有人当承担责任,我想这恐怕是影片的隐含价值。
看的时候想,如果当年徽班进京的时候,有一出戏也讲这个内容,估计也就是这么表达法。
又想到《茱诺》,也是很古老的怀孕事,情感表达就当代得多,因此有意思得多。
看完全剧觉得也正常,因为在主创人员那里,所有重点都搁在最后的上床了。
要是脑子干净些,多想想事情过程当中人的情感刺激、变化,恐怕全片的主体就变了,整个电影就会丰满得多。
《颐和园》也有类似的问题,全部重点虽然打着八九的旗号,其实也是搁在上床上头了,结果就成了那么个猥琐样子。
这种文艺创作趣味,《颐和园》里有场戏,算个典型表现——脏乱差的学生宿舍床上,俩人一边打炮一边听着古典音乐——单是打炮,或者单是古典音乐都不赖啊,但合在一起,古典音乐明显就成了块遮羞布。
还是一块沾满菜汤、米粒儿、奶渍的布。
——当然,你非往什么肉体/灵魂、心灵之净/床笫之脏、东方/西方这方面去演义,我也没啥可说的。
而且,这正是创作者想让你(也是他自己)钻的圈套。
探讨太多,我们还记得这一切感情的源头吗/小的时候爱情就是间操是偷偷看着的高年级男生青涩.害羞.又不能不见他永远不知道因为当我有勇气和他说话的时候他毕业了 长大些开始知道我不仅仅会偷偷的喜欢别人,也会被喜欢体会到被人喜欢要远比喜欢别人来的甘甜所以便开始不停的 想方设法的把自己变得更招人喜欢享受着对爱情自由选择的快感 时光流逝身边的人层出不穷的让人厌倦因为自己以往的一些过失而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不停的诉说着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要什么样的人辛苦的找啊..找啊最终累的无力承担 无力思考也许长大以后我还是不会泯灭自己年幼时对爱的幻想并且依旧会去实现他们只是那时也许..... 我们仅仅是在实现对爱情的承诺而..履行这份承诺的两个人也许与爱无关
如果我们带着清晰的逻辑去看《左右》,疑点很多。
做人工授精多次失败,一家医院不行为什么不换一家?
世上竟然有老谢这么好的男人,能够如此地忍辱负重?
正常的性生活能够改变枚竹的习惯性流产吗?
肖路在面对貌美如画的妻子董帆时下身不举却对在和枚竹一起时行了?
还有那个海报,当我们仅仅把《左右》看做一对离了婚的人为了挽救懂事的孩子而不得不重新生育一个,利用新生儿的脐带血来疗救,把它当做一部面对这样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而略带悲情的电影的话。
那幅血红色床幔围裹着的裸体女人的海报实在有些让人匪夷所思,很多人会觉得,这和电影朴素写实的影像风格格格不入。
这一切,是王小帅的疏忽?
是编剧的疏忽?
我看不见得。
《左右》看似静水自流,平淡朴素,实则充满力量,它正视了作为一个三十好几的女人的代表——枚竹内心的拉锯,于是牺牲了情节(不能说是否值得或应该),也抛弃了传统道德(好电影不应被此束缚)。
这种力量,不似导演之前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里那种青少年身上明摆着的青春冲动,而是经过家庭、社会等内外因素多年磨砺之后依然徘徊着的中年隐忍。
也许,老谢、董帆都是是故意设置的带有理想人格的人物,而枚竹和肖路才是我们这个芸芸众生里的典型代表。
因此,“左右”不在老谢和董帆,他们没有“左右”。
他们一个是老实巴交,人到中年而未见富裕起来的大好人,守着一个他爱的家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哪怕承受着内心的煎熬,无意中得知妻子和前夫独处一室行男女之事依然不离不弃;一个是有着年轻和美貌,工作无忧,理应有广阔视野和开放观念的时代女性,她没有沾染上周边人那种对爱想要又不去正视只为一时之乐的习气,却能够被老谢家拮据却温暖的家庭生活感染而最终无比大度,在面对爱情的时候敢于拥有敢于低头。
其实,甚至肖路都不存在“左右”,他和老谢一样,爱老婆,爱孩子,有着一个男人该有的担当。
从那么多细节来看,影片里,他的选择是被动的。
“左右”只存在于枚竹的内心。
她尽管看上去一根经到异常极端,在救禾禾这件事情上谁的意见都听不进,甚至搬出“母爱”这样高尚的词汇作为门面,而事实上,她正是在“爱”这个词上左右徘徊,是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欲在两端拉锯。
别说我是在亵渎,亵渎一个母亲在孩子患上了几乎是不治之症后还在这样似乎“阴险”地利用这样一个美好的借口。
如果你看过库布里克的《大开眼界》,也许记得汤姆克鲁斯扮演的医生去到一个女病人家中,那位病人母亲刚去世,但是,就在母亲还未入葬躺在床头的时候,她就对医生提出了性要求。
这样的情节在其他影片中也有过,似乎是阿尔莫多瓦的。
初看这样类似的情节,内心的伦理 道德会让我们觉得这是不太可能的(而事实上是我们不怎么愿意去正视和承认)。
当然,对于枚竹来说,这不是一个主动获取的“左右”的良机,而是一个猝不及防也确实不情愿的家庭悲剧。
但是它实实在在地勾起了她也许正逐渐淡忘的一些内心波动。
我们想一想,是谁在的士里喊“左,右,左,右”?
是什么时候喊的?
正是在枚竹和肖路去那个她为了重温鸳梦而暂时租下来的房子的路上。
那是她彼时再真实不过的内心冲突,激烈而“左右为难”,她在这几个简单的词可以换作“要不要去?
去?
不去?
去?
不去?
”。
这是影片的点睛之处,所以导演也把它提到了影片最前面来开始故事。
枚竹的权衡是现实的。
她爱女儿,她当然希望脐带血能够有用,那是多么可爱而懂事的孩子。
她需要老谢,她当然不希望老谢知道人工授精不成后她与肖路通过性生活来孕育新生儿,老谢是多么善良而可靠的男人。
而同时,她爱(不知道用这个词是不是有点重)肖路,这份感情则比前面两种复杂得多。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老谢不坏,所以枚竹不爱,你信不信?
可是肖路也不坏啊,你会说。
这就看你怎么理解“坏”这个词了,可以说,肖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世俗理解的那种“坏”男人,他并不十恶不赦、阴险狡诈,甚至他很有责任心。
但是,你想想他怎么周旋在众多房地产商和众多的手下打工者之间,他怎么能够让一个美貌如花又机会良多的比他小十来岁的女人死心塌地,也许你就明白了。
而且,他事业小有成就,还具有普通中年男人中较好的外形,这一切,都是附加在“坏”这个词里面的。
只不过电影为了表现的需要,弱化了这一点。
而正是这些,成为了枚竹“左右”的原因,她处在怎样的一个人生阶段?
浪漫的年代远去了,生活一成不变并且看似也无起色,家庭的安定让人平静却又觉得无趣,但是爱欲犹存。
于是,只要投石入水,还是能泛起涟漪,虽然有些力所不能。
她那么早就租下了客户的房子,等待肖路的电话那样焦急,一接到电话就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在床上,她主动伸手,这,就是她的“左右”。
放大点来看,其实《左右》差不多是在用电影的方式具象地呈现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它在欧洲获奖,并且是最佳编剧,是有一定道理的。
也许我们可以注意下海报两旁不起眼的两行小字:“温情挑战伦理最极限”、“离婚了,我们还能再爱一夜吗?
”这不是噱头。
大家好,我是柏林电影节银熊奖选手《左右》的导演王小帅,深谙电影发行之道人都知道,在电影正式进入院线之前,一定要有点映,所谓点映,其实就是找一些媒体从业人员或是影评人大家一起提前看看片,聊聊天,(此处省略三个字),然后大家回去写写文章,宣传宣传,但说实话,我现在有点惧怕这种方式了,因为我发现有好多影评人要么无法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综合辩证的解读我的影片,要么无法用一种由量变到质变发展眼观看待我的影片,所以,我今天想要做一回DVD导演评论的编外编,自己解读一下我的影片。
首先,想讲一下,为什么题目叫神枪手之死,第一我想说,这篇文章不是枪手写的,是我写的,我是谁?
我是王小帅,枪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第二,也是重点,就是,在这部电影里,有一场戏是张嘉译为了得到精子和刘威葳完成配对工作,自己在医院里打手枪,但是第一次张嘉译光顾着看美女图片,没把小精子接到小袋里,失败了,其实这也是从一个角度来暗示,在现实生活当中,并不是每一个,男人,都是神枪手,谁都会有失误的时候。
记得和大家一起看片的时候,当张嘉译在影片中吐露自己的心声——从初中就开始练习打手枪——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观众都会意的笑了,是的,在现在这个社会里,你可以大胆的可以谈谁又流产了,谁又419了,谁又爱好摄影了,但你绝对不可以谈打手枪这件事情,因为刚刚所说的都是在强奸别人,而打手枪是强奸自己,听起来,自己强奸自己是一件挺愚蠢的事情,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说,而我希望做到的,就是想在继王家卫在《堕落天使》中之后二度打破这个禁忌。
大家一定看过海报了吧,这张床,就是张嘉译和刘威葳最后ML的那床被子,红色的,大家不要以为我是学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我没有学,我学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白》,白的最后男女主角ML的那张床也是红色的,红色看似是热烈的,但是它的热烈背后也有妖冶,更主要的是,《左右》是一部伦理片,是一部有道德困境的伦理片,而《白》也是。
看到最后张嘉译和刘威葳ML时,成泰燊的电话又被刘威葳的挤压无意接通铃响的那个情节么?
告诉你吧,这个桥段也不是新鲜的,其实在戴立忍指导的《台北晚九朝五》中就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情节,男孩子在与一风流女ML的时候,不小心按到了手机,结果恰巧接通了男孩子女朋友的电话。
但这部电影的创意应该说是青出于蓝而更剩余蓝吧,毕竟我前面我已经提醒过了,刘威葳在生活中就总是不小心按错键接通成泰燊的电话,这就是钉子,用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田卉群老师的话说就是在电影中,一个钉子挂在墙上那么这个钉子就只是一个钉子,但如果在这个钉子上挂上一件衣服,那么这个钉子就是一个道具。
另外我想说,电影中张嘉译有一句关于不想要孩子的台词,很累很疲惫,请大家注意,在我拍电影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很黄很暴力的小朋友还没上当受骗呢,很明显是他们偷学了我的创意。
最后我想说说这部电影的片名,其实《左右》这个名字,跟几米没有任何关系,左右意为左右为难,对了,就是郑中基和张学友那首歌。
刘威葳的生活是左,余男的生活是右,片中得白血病的孩子是导火索,成泰燊是直接原因,张嘉译是根本原因亦是架起两个左右生活的桥梁,整个片子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很贴近片名,比如一上来汽车先往左开,再往右开,再比如说,城铁一会儿往左开,一会儿往右开,你们没注意吧,其实我是有意图的,哈哈。
至于说为什么把片子放在一个大片云集好片扎堆的三月公映,我只是想说,虽然我也想要两亿票房,但是我在柏林拿了奖了,拿了奖必定票房就不好了,尤其是欧洲三大电影节,这是继歌德和巴赫猜想之后冯小刚的重大猜想,反正影片都这样了,放在几月也是放,干脆我就放在三八妇女节的前一天,有歌由头,祝天下女性三八妇女节快乐。
虽然我知道,看完这部电影后,你们一定不会快乐的~我本来想给我的电影打三颗星的,但想想还是两颗吧,要不,也忒不谦虚了~王小帅。
2008年2月28日。
(本文纯属杜撰,如有雷同,必定是你抄我的,本文作者已经看过《左右》全片,所以请客观看待杜撰与科幻的区别)
爸妈离异,孩子得白血病,找不到配对,要靠脐带血救活。
然后两个家庭,妥协后共同造人,救孩子。
有真人真事,其实可以很煽,但王拍得太平,没什么冲突。
像杯白开水,没什么味道。
海报很美,红色的被子,女主角。
9.11.15下写于外公家
以前看过报道,《左右》有两个故事原型,基本情况都差不多,夫妇离异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孩子有白血病,又找不到合适的骨髓源,于是女方就希望跟前夫再生一个,用新生儿的脐带血,为病儿配血。
虽然成功率也不高,但始终就有25%的希望。
每天晚上的《新闻60分》也在报道着一件类似的事情,不过没有影片中那么戏剧性,是亲生的父母又生了一个孩子来挽救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对于我来说,相似的题材并不陌生。
前几年,我就读过毕淑敏的《血玲珑》,给我留下深深的震撼。
这本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和《左右》并不完全相同,但事件是相似的。
《血玲珑》里故事情节的发展的冲突也更加激烈和鲜明。
在小说中,女孩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所以,当那个小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可能就得立刻履行救人的职责了。
然而,一个新生儿的身体各个方面的机能并不完善,器官发育不成熟,免疫机制也不完善。
所以,在小说中,那个老的医学教授提出这个“血玲珑”方案时就已经说明了,让那个母亲把这个小生命当作“药”来看待,基本上告诉大家,做完移植,这个孩子也就生命终结了。
但是,怀胎十月的相处,哪一个女人、母亲能不对自己的孩子付出爱河关怀,所以渐渐的,母亲的想法也陷入矛盾。
在要不要给这个孩子取名字的问题上,这个矛盾刻画得极其深刻!
其实,脐带血保留干细胞的提出并不太长,至少,在《血玲珑》出版前后5年内是没有提出的,所以在《血玲珑》的故事中,是要生一个和生病的孩子的基因配对基本相似的孩子,并且是取孩子的骨髓移植。
现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临床上进行干细胞移植的是越来越多了,以往在人体上直接抽骨髓的技术也渐渐的淘汰了,而且现在为了身患血液疾病的孩子,父母再生一个,取后者的脐带血救第一个孩子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也已经发生很多很多了。
世界上最深最纯的感情,就是母子之间的感情。
为了自己的孩子,母亲可以抛弃一切。
随着情节的展开,越来越喜欢这种率性纯真:这种纯真是一种天然的母性的纯真。
故事的发展很荒唐却又很现实,因为我相信的确有这样的妈妈存在,为了儿女而豁出去的疯狂的妈妈。
母亲,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依然是母亲。
为了孩子,可以想尽一切办法,尽一切可能;可以放弃一切,也可以接受一切,她可以不管不顾,连尊严都可以不要。
妻子的让步,丈夫的宽容,彰显了人性美好的一面。
后母董帆,她应该是四个中年人中最年轻的一个,她有着很自我的权利意识,她反对丈夫去与前妻生孩子,这是一种很恰当很有现实感的表达。
但当她看到了丈夫的孩子后,她被孩子深深打动了。
最敬佩“老谢”,外表老实忠厚甚至有点懦弱,其实他最宽容,最有爱心,最男人,真的是。
片中笑容是老谢的面具,我们看不清他的心里感受,琢磨不透他的心理活动,他总是用笑容来掩盖了一切。
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买烟。
很多时候老谢面对老婆的前夫,面对一些他一下子无法接受的事实的时候他的烟总是刚好抽完,影片中有好几次老谢到楼下小卖铺买烟的画面。
这时候的老谢脸上没有了笑容,只是一个寂寞的抽烟的中年男人。
最终,他宽容的接受了一切。
能迈出这一步的父母是大爱,背后的支持者是大善。
因为在所有的法制与伦理之上,有一条是造物主制定的天则:在面临伤害的时候,所有的父母都有保护孩子的义务,哪怕付出生命。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每天都有物种灭绝,而人类却生生不息几万年的原因。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拍摄虽然简简单单,但故事及演员的演出,令我十分回味,特别是从镜头下,看到女主角的抉择与牺牲。
也看到,人生的无奈是我们人类永恒的主题。
扪心自问,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能有几个人做到像片中任务那样大爱大善呢?
一如既往,王小帅的影片拍得很好看,细节真实,演员出色。
能不考虑情节的话,还真是挺不错的。
In Love We Trust,从标题开始,导演拼命向大众灌输一种虚弱的观念,不努力在情节上给自己有利的支持,反而试图掩盖复杂的人性。
我并不是反对为挽救生命作出可怕的牺牲,但导演这观念的呈现方式和理由很傻很浅薄。
哦,董帆在床上也有一句重复肖路的很。
很。。
的台词,内容忘了。
最后的解决方式真的是枚竹这个女人母性的疯狂的一厢情愿吗?
一家医院不行为什么不换另一家,习惯性流产是性生活能解决的问题吗?
两人离婚的理由虚晃一枪没有出现(究竟什么样的理由可以让前夫完全没有发言权),一有上床生孩子的理由马上就去实施,枚竹对一味付出和包容的丈夫完全没有真正的体谅和感恩,既然背着他和前夫上了床,之前为了人工授精提出离婚就显得格外虚伪。
为了救孩子的性交就可以是仪式般严肃崇高没有个人情感的性交吗?
为了救孩子,丈夫,前夫的家庭,什么都不顾了,为什么那个红艳艳的大床布置得如此贴心?
究竟这两个人之间是怎样的感情,这次性交又会唤起什么?
两个人私密的相处对枚竹是否也意味着一种鸳梦重温,一种不甘的回忆,阴道在多大程度上通往她的内心?
从影片对几个人的塑造来看,他们的生活还要承受更大的危机,但他们满足了导演肤浅的英雄主义。
夫妻两人坐在沙发上对话,妻子假惺惺提出离婚,是表面平静而蕴含冲突的一段,镜头拉得很近,焦距不断地在两个说话的人之间调整,银幕看上去好像一大碗熬得太久的粥,左边冒出一个人头,吐出几句话又潜下去了,紧接着右边冒出一个人头说上几句又潜下去,接着左边,接着右边,左,右,左,右……海报选了最不像这部电影的一个画面,又美又ws,一片红色中躺着一个肌肤如玉的女人,看之前简直让人对电影有南辕北辙的想象,看之后又让人疑心导演内心对乱伦的赞美。
在影片结尾,导演对古老的生殖方式寄予了巨大期望,简直一定要成功的(而导演也同样不吝啬对体外排精这种避孕方式的信任)。
这时候标题In Love We Trust再一次出现,我不禁想问导演,您的纯洁装给谁看。
我们叫那些舍身为人者为英雄,金庸谓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同样我们叫那些损人利己者为小人,用他人的幸福,换取自己的快乐一直是为君子所不齿的自私行为。
那枚竹是前者还是后者。
如果那个孩子长大后知道他的存在只是因为为了救姐姐,而被已经毫无感情的父母用形同动物交配般的繁衍手段制造出来的话,情何以堪。
两个家庭的幸福,外带一个无辜的孩子。
如果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那大兵雷恩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去拯救。
枚竹一直强调,什么都别跟我说,我什么后果都不想,只救孩子。
这种看似伟大的母爱,其实质却是自私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她对孩子的爱是源于血缘关系,这是对自己爱的延续,舐犊情深,这是动物都有的品质。
然而对于别人,肖路面露难色时威胁的眼神,得知董帆反对的时候那句“我不管她同不同意”,再加上对于深爱她的老谢的欺骗。
肖路是正常人,他爱女儿,想救她,却也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帮助人如果以伤害其他人为代价,那就失去意义。
董帆是善良的,她起初的反对是所有人都会有的反应,然而看到禾禾后的转变,却足够伟大,女人对爱情的坚持是超过男人的,因此这样的退让,绝非常人能为。
而老谢则完全好到没有个性,这样的男人借人一万,拿人一分,都会觉得自己有所亏欠。
如果说这部电影里有一个人完全不知道爱为何物,那就是枚竹。
当所有人都用牺牲自己来帮助禾禾的时候,她却拼命的伤害别人。
只要我爱的人活着,他人死活又关我屁事。
这种披着“爱人”皮的自私,绝不比赤裸裸的小人高尚多少。
最后董帆回到肖路身边,而老谢也原谅了枚竹。
但为什么前者让我感觉温暖,而后者却让我无比郁闷呢。
其实故事真的没什么,国内的“大尺度”基本也就那样了,别期待太多。
故事开始,孩子就生病了。
这是个两难的抉择,片名就是如此,左右为难。
现在有钱人都在孩子出生时保留脐带血,就是为了预防万一。
但,一般家庭,估计也没那个代价。
所以,当孩子面临换骨髓的问题时,刘威葳的第一选择其实并不难猜。
可是,此时刘威葳和张嘉益已经离婚,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家庭。
别说,在当年,这张嘉益就能把一个包工头演出第一大秘的感觉。
如今,烂尾工程是一栋接一栋,网上流传的段子,规划的没责任,审批的没责任,建房的没责任,监管的没责任,但最后你供烂尾楼敢断供,你就有责任了。
成泰燊是刘威葳的现任,如今遇到这事儿,很善解人意的选择了出去就买包烟。
故事里头,成泰燊买烟的机会可不少,这个绝种男人,现在应该也就是收获好人卡的份儿吧。
孩子,永远是最无辜的。
这个故事最大的“缺德”,就是用孩子来绑架道德,让我们直面“电车悖论”。
当“一切为了孩子”有了道德上的高点,一切都显得没那么“为难”。
这是个意外。
张嘉益身为包工头,因为资金问题,已经一个头两个大了。
这么多年,觉得没什么经济基础,一直和余男都没要孩子。
如今,和前妻反而想要一个。
余男内心,大概也是一千匹羊驼奔腾而过吧。
不过,张嘉益有办法,女人么,没什么逛一次商场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抓娃娃》里头,马丽不也是被一个包包一套就老实了么。
当年,大概是房地产的黄金时代。
所以,他们可以大言不惭的号称“现在的房子可选择的太多”。
其实,这个故事看起来让人揪心,刘威葳这一家子也着实让人同情。
但,仔细想想,人家至少是有户口的人,你同情,你有资格没。
喂,借你老公一用。
其实也不太明白,余男和张嘉益到底是因为什么在一起的。
一个堂堂的空姐,看上了二婚的包工头。
难道,当年的包工头真的很来钱……。
余男受不了。
成泰燊岂不是更受不了。
这个艰难的决定,甚至都不需要刘威葳张嘴,成泰燊就同意了。
搞定男人,不需要包包,自己买包烟,抽两口就没事儿了。
双方当事人都是为了孩子。
当当事人的家属,彼此都有彼此的困惑。
如果有困惑,见一面就行。
在这里,第一次知道了老谢的名字,原来叫“怀才”。
听到这里,余男明白了,果断的选择了“接受”。
但是,故事交代,刘威葳和成泰燊也是有过自己的孩子的,只不过为了孩子而打掉了孩子。
双方家长同意。
张嘉益也是来劲儿了。
当天早晨,一口气吃了好几个大包子,兴致勃勃去了医院。
当然,在医院张嘉益做这事儿,也是初哥一枚。
搞了一些笑话。
对于这件事儿的评价,余男只有一句话——肥水流了外人田。
这事儿啊,其实没成。
前前后后做了几次,做得连医生都烦了。
俩人决定来真的。
这事儿,张嘉益不准备瞒着,直接汇报家长了,把余男给气得,差点真成了鱼腩。
但是刘威葳准备瞒着,可惜手机接触不良,一大批不良信息被现场直播了出去。
故事至此,也就差不多了。
最后,故事也没给出个结果,这“艰难”的抉择,到底有没有救了孩子。
反正,故事里头的四个大人,都成功“救赎”了。
不是,这余男和成泰燊,绝对是“理解万岁”的最佳代言人啊,被他们这么一教育,感觉我们是在太“不懂事了”。
抓电动车安全,完全是为了“更高尚的事儿”,你们一天天就知道咋咋呼呼。
再说了,就他们那点事儿,当年不就是被“独生子女”的问题给卡住了么。
现在,彻底放开。
本来想给三星的,直到全片看完,冲着结局和老谢的坚韧,给四星吧
张嘉译很适合生活化的角色;余男有点丑;成泰燊一副没本事男人的好脾气样。男女主角用这种非同一般的方式形成交集,又回到各自的家里。两个家庭的人们虚弱地笑着,就着饭菜,咽下生活的苦辣酸甜。
没看过的同学们不要去看这个片子浪费生命了 本来很有戏剧冲突的事件处理得这样无聊 太没劲了
他要四倍速放我就给他四星~
此片光怪陆离地把对的故事和情绪放在错的时代背景下,观后感那叫一个穿越啊。小三成群泛滥,小蝌蚪成群四射的现世代,救人积德fuck下而已,还要搞个隔山打牛,为自己狂立牌坊个P啊。假大空的做作,还包括了上手的左左右右,医院里触目惊心的碧绿植物,禾禾硬生生铺展开来的黑头发。bug包括,包工头爸爸工地电话时N72镜头盖还开着;西瓜头田原姐号称的外国巧克力,背后贴了巨大无比的中文说明;农民工丝带楼爸爸居然隔着个包包,还能听清跨房间的对话。妈妈倒真叫白啊,曹医生真叫雷啊,西瓜头愣没认出来啊,高小姐永远残在了单车上啊
讲了一个很伦理的故事,各自重组家庭的曾经夫妻,为了孩子,再一次搞上,并带着两个家庭起码是暂时的理解和赞同,影片讲述了一种十分复杂的情感。狭隘的爱,是占据,博大的爱,是信任。故事在自然受孕第一阶段戛然而止,我们无法得知两个家庭的未来和计划的可行,只能看见做出决定时人们的心里斗争
俺被海报骗了 以为会有香艳的东东 其实是感人的伦理亲情片
沒想到海報是我們做的。。。。 - -!!
现实中真有其事,详见CCTV-12播过的《法律讲堂:两个家庭救一个孩子》(又名《婚恋变奏曲-生死抉择》)。只不过这个原本很感人的故事,到了王小帅同学的镜头下,却演变成了言情剧与激情戏……
王小帅就是一坨屎...搞不明白他怎么成名导的...
都不知道怎么说······谁变态?谁自私?谁脑残?谁他妈大剪刀一挥给剪得完全无震撼可言了!!!
狗血剧本成了导演耍矫情的法宝。典型国产家庭伦理电视剧的路子。看到最后张嘉译那张无奈的脸实在忍不住笑了。
很不喜欢全部脑残
完全能够理解
有点无语 一个人性的旗帜就这么被糟蹋了
都是爱,竟然会如此荒唐!
男人太好会让我觉得假 那个男人怎么老演多金噶姘头男。。
王小帅跟娄烨一样膈应人
这部电影的片名《左右》应该是左右为难的意思。成泰燊很棒,将唯唯诺诺的小人物演得十分有范儿。
4/10。王小帅设置情节一直充满强制性,让人质疑的点太多:没有赋予老谢心理斗争、与禾禾亲密细节的描写,仅通过四次买烟的妥协行为表现苦闷焦虑,在从手机得知妻子和前夫性爱的前提下还露出匪夷所思的笑接纳新生儿,董帆的让步也令人质疑,开始反应激烈要求离婚,却突然不近情理地让步,当董帆找枚竹时只见到老谢和化疗的女孩,枚竹的缺席刻意弱化了两个女性的纠葛,使故事粗糙,这并不是一种尊重生命基础上的自由奉献,而是残害人心灵权益的伦理绑架。前后两段枚竹指挥汽车左右转向的嗒嗒声,左右疾驰的地铁融入灰色的建筑画面,象征思考和抉择的为难,光线选择了单一、灰蓝色的堆积,偶尔从窗户透上人脸的光极其突兀,唯一亮色是结尾大红床单的激情,枚竹享受的表情使红色意象更像一场欲望的满足而非伦理审判,拯救孩子只是掩饰求欢的借口,非常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