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日本玩的时候还真买过一包Hi-Lite抽,当时只是单纯的被它蓝色的软包吸引,价格也比较便宜,抽起来却格外冲。
片子从对“火葬”这个词儿进行名词解释开始、配着火化炉的画面,气氛一下子严肃起来,不容分说地把观众的情绪一把拉进电影里:人类是唯一对同类进行火化的动物(当然其他动物不会用火)。
父亲的丧礼同另一位松田的同地举行,前来吊唁的宾客纷纷走错,以致主家不得不尴尬的问:您是来参加哪位松田的葬礼……最终丧礼宾客只来了稀稀拉拉几个,而且个个都是奇异分子。
然而这几个奇葩却都是父亲真正的朋友(隔壁排场阔气的丧礼上却只有职业哭丧人玩儿命号丧),借钱、供宿、邓丽君的偿还、魔术,还有作文,13年的空白就这么被七拼八凑的补了起来。
作为工桑的导演处女作,片子既有日本片子一贯的内敛克制点到即止的手法又有“不忍心责怪”的关怀与理解的氛围,严格控制对白、用动作形体与画面来推进情节或表达感情,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切换也比较自然,很让人惊喜。
70分钟不脱不紧从容流畅,甚至还留有余味。
当然不能不提高桥桑在葬礼上的种种眼神,这双大眼睛真是有戏。
父亲到底是烂赌逃债抛弃妻子的恶棍,还是这帮朋友嘴里口口声声的好人?
是爱,还是恨,以及是否可以原谅,这看似随处可见的家族的风景,其实从来都没那么简单,就像母亲着了丧服却缺席葬礼,点上留了13年的Hi-Lite,吐一口烟、哼起了歌。
如果父亲没有一走了之,哪怕畏畏缩缩地拼命还钱也好;如果父亲一走了之,把债带走,留下母子辛苦打零工是糊口而不用还债也好;葬礼上的陌生人都说父亲是个好人,那对于家庭来说就变成好人了吗。
即使是有“血浓于水”这样的借口,也不是用“我的获奖作文父亲一直留着”这样的一个小点,就可以愈合他对家庭划下的伤口。
对别人的好,就能掩盖他对家庭的失责吗,就能遮住妈妈脸上的伤痕吗。
人死了,他的错误即使能遗忘,却无法原谅。
甚至于让我怀疑,这里面真的有父爱存在吗?
小时候他和我一起投球,他是生我养我的爸爸,所以即使他抛弃了我们他还是爱我们的,只是暂时的离开而已,他也很艰难的,他内心肯定也很煎熬,他也一定很自责,而且所有人都说他是个好人说明他本性不坏的,当然是选择原谅啊。
这个逻辑,你能接受吗?
一封留下的信,也是简简单单地轻描淡写地告别,好像告诉世人“这是很好很长普普通通的一生”,而没有丝毫反省。
(不知道妈妈手里的那封给儿子的信是什么内容。
)在后面讲故事拼拼图似的拼父亲的形象时,讲得比较碎不是特别连贯,不知道换一个讲故事的方式会更好?
比如:父亲消失的13年,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和这些人分别有交集,每个人都讲出自己所在区间内父亲的样子,这样会更加全面更加饱满的感觉。
不过我又想,这样电影的重点就在父爱上了,万一还有个反转说父亲其实是有什么苦衷的,就有点俗套了吗哈哈。
又想到,那直接父亲全片都不出场,只是由所有人讲述,“活在别人嘴里的人物”这样,感觉像《听说桐岛要退部》了又。
刚开始以为要讲日本的丧葬文化,中间以为要讲父爱,但加上隔壁家风光葬礼却顾了哭丧职业人,我又觉得在讲现代日本社会亲情逐渐淡漠乃至缺失的问题了。
顺便,这个葬礼让我想起了《纪实72小时-都市里的小葬礼》那期节目,讲现在日本社会葬礼从简的趋势。
又想到,电影开篇爸爸的葬礼无人问津,隔壁家葬礼却风风光光热热闹闹,结尾却发现爸爸葬礼人虽少但都是真正的朋友、是了解爸爸的人,隔壁家却是要请职业哭丧的陌生人,是要对比吗?
再说个题外话,爸爸喜欢唱的《つぐない》(《偿还》),妈妈也在结尾唱了两句,前几天一直在循环,邓丽君的影响真的哦哈哈哈。
当然这个电影卡司肯定是合格的咯,如果剧本再一点点就好了呐。
看着看着我爸一通电话打过来,本来是局外人旁观者的状态,一下子被拉进那个情境中,猛然间烦躁不已,心绪难平。
希望父亲能回家的梦,和希望能进甲子园的梦,混杂在一起,想要拌着生活吃下去,但似乎它们又只能是漂浮在空气中灰尘上方的浮沫,轻轻地,悄悄地在日常中时隐时现,挥之不去,但心里也明白不可能真的到来。
人活着还是要有个念想的,只不过明明就不是能享受浮沫的身份又偏偏想做这样的人,最终必然有人要承受代价,必然有人要承受任性妄为的痛苦。
最后,在父亲的葬礼上,借着零零散散的路人的口,如同陌路人的儿子儿媳得以获得一些无用的碎片,勉强探进父亲的意识,了解他的生活。
原来可以放任债主敲打家门、留下两个孩子一走了之的父亲是这么热心肠的善良人啊!
连讨债的都会来祭拜。
因为他们很辛苦,所以你才能有你所谓的“自由美好生活”啊。
怎么说,小日子很喜欢这种立意异乎平常的角度,我在最善良最圣母的情况下也只能说看立场,看你能站在谁的角度。
我讨厌这个煽情的结局(我知道这是“一生到此终结尘归尘土归土的安宁”的意思我依旧讨厌),我讨厌这种亲属关系,非常非常讨厌。
我讨厌高桥的角色,但是他依旧演绎地非常生动迷人。
(话说我看到他是运钞车司机的时候还以为会有为父铤而走险的戏码捏)
不太懂电影,只谈感受。
整部电影围绕的就是标题所讲的“空白的十三年”嘛!
导演也自觉的把影片一分为二;我很喜欢前半部分,氛围营造的很好,后一半也不错,灾难的是结尾,一一说。
开头起范很是唬住了我,还以为是一部严肃的讨论死亡之类的电影,正襟危坐没多久,第一段回忆插叙出现,交代给我们一个信息——“赌鬼父亲在儿子小时候对他漠不关心,儿子心有隔阂”,也解答了前面情节的一个疑问——“葬礼为何无人凭吊?”,很合理,之后没有废话,紧接着引出第二段回忆——“理所当然的,赌鬼一般都欠了一屁股债,不堪催债出逃了,留下俩儿寡母,步履维艰,日耕夜作,苦不堪言”,这里基本上就给“父亲”这个角色给定性了,就是普遍意义上的人渣赌鬼——这个设定很俗套,看你怎么讲吧!
人物介绍完了,接着就是事件起因了,倒叙回葬礼前几个月,又是一个硬设定——癌症,到这差不多就可以给这片子定性了——“烂俗的家庭剧”,结尾必然以一家和解大圆满来告终,那好吧,这么个渣男就看你怎么和解吧!
起初得知消息,一家人意见统一:“看都不愿看你一眼”,最后还是小儿子不忍,独自去医院看望,发现十三年来没变,还是一副丧家之犬的模样,于是一走了之,之后因女友劝解,俩人又去了一次,这次镜头没给“父亲”,而是通过台词交代——死期将至。
至此黑屏白字虽观影欲望已去一半,好歹没有不耐烦,带着看看的心态,继续看你有什么反转。
接着便是后半部分的“洗白”,这里为什么要打上引号呢?
因为我觉得这段靠嘴炮说出来的洗白难以令人信服,还似乎有点高级黑的感觉——用诙谐的方式展现了一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特别是那要拔牙的哥们,吼的那首歌,感觉就是“死了你也不能安息,该还的还是要还”。
从风格上居然联想到了“肿瘤君”最后的那个葬礼,不知道导演是刻意的,还是像“灾难艺术家”一样,拍砸了,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而这一段讽刺幽默的目的居然是洗白,还用另外一个葬礼的“代哭”来反衬,与开头互文? 简直强行到不顾逻辑的地步!
从普世价值观来讲,一个人为了躲避债务(这债务还不是因家庭开销所致)抛妻弃子,独自逃离,把债务丢给妻儿承担。
这就是人渣呀,社会败类吗,还有什么可洗白的,别说你是为了救济狐朋狗友,你就是为了拯救世界,妻儿要不要原谅你都有待商榷。
最后听完嘴炮,大儿子无语凝噎,小儿子感慨万千,妻儿也穿上丧服,看着那封无力的忏悔信,独自抽烟,貌似理解了“丈夫”的种种难处,“父亲”还是爱我的等等之类。
这简直了,如果写这剧的人认为“父亲”这个角色是可以被原谅的,但理由就是影片里呈现的这些,那就是作者价值观有问题!
整体看下来,观感不错的就是反转之前所营造的氛围:一个落魄男人的葬礼上,无人凭吊;仅有的几人,还都是猴子请来的逗逼!
越长大越发现复杂,他是一个好朋友吗,是一个好爸爸吗,是一个好丈夫吗,如果为了朋友牺牲了家人,他还是一个好人吗?
世界很复杂,我们怎么选呢?
如果你是爸爸你后悔吗?
如果你是妈妈你会选择原谅吗?
世界在选择之中。
P.S.想象着自己葬礼上,大家对我的追忆,我会是怎样?
我在意吗?
来自
聊到我死的时候希望搞个这个的葬礼。
我妈也很坦然,说可以她死的时候先这么搞一个。
但其实我能看出我妈其实还是害怕死的。
这个话题自然又和我的婚姻大事结合在一起,她说她现在还有我们,可以陪她聊天,她不至于孤独,我说,我本来就不孤独,不需要别人排解所谓的“孤独”她退而说,有个孩子,至少你死的时候有人陪,不至于你孤身一人,死在家里,臭了都没人知道我笑她,没人知道又怎么样,你自己都已经死了,你介意是香着的死还是臭的死吗发现我越来越“百毒不侵”了,很多事情看得越来越淡然。
所以回到当时我看这个电影时的一些疑问上他是不是一个好人?
人本身就没有好人坏人这么绝对,Who cares?交给时间吧世界很复杂,我们要怎样选择呢?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决策模型以及不同的决策情境但我希望的自己的决策模型是“善、真、美”首先自己的决策是善的,考虑别人的然后希望是真的,忠于自己内心的最后是个奢侈的期望:我希望它是美的如果你是爸爸你后悔吗?
无所谓后不后悔吧,做了决策就无法后悔如果没有那次逃离,爸爸不会遇到后面那边朋友那些爱他的朋友,这是祸福相依吗心中无悔,才能更真实的继续活下去如果你是妈妈你会选择原谅吗?
原不原谅对爸爸已经没有意义了只对妈妈有意义P.S.这个让我想到看的《面纱》中凯蒂在老公临死前一直追问一个原谅老公说“死的那个是狗”一个是“犯错”的人死,一个是“被伤害”的人死一个是“被伤害”的人面临内心煎熬:要不要原谅,一个是“犯错”的人想要寻求被原谅如果每个人重新看待“犯错”和“伤害”“原谅”和“被原谅”还重要吗当然我的这种想法可能会陷入一种虚无、犬儒要随时警醒自己,真善美三字还是要时刻谨记的
13年里,除了辛苦活着之外,母子三人应该最想亲口问一下父亲,这13年究竟你去哪了?
当初为何要一走了之?
一直带着这个问题看完整部剧,但到结尾也没有答案。
母子三人都没有机会亲口问这个问题,父亲也没有机会说一句“抱歉”。
是遗憾,背后是13年的怨恨。
恨的是为什么抛弃三人,留下母亲独自辛苦拉扯大2个孩子。
哥哥用工作忘记父亲,弟弟用棒球回忆父亲。
母亲白天送报纸,晚上陪酒,扮演父亲角色陪小儿子打棒球。
母子真的能做到原谅吗?
这不堪的童年经历和十三年怨恨,在一场葬礼上得到了解脱。
与其说,这13年父亲靠做好事救赎自己。
不如说是让家人释怀。
在自己人生最后一刻都抱着疑惑和怨恨的母子三人,在心灵上得到解脱,毕竟恨一个人13年,也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
父亲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父亲。
做任何事情也偿还不了孩子缺失的童年轨迹和父爱。
原谅不原谅,根本不重要了。
镜头最后,不会抽烟的母亲拿着父亲13年前留下的半包烟,坐在阳台抽了起来。
那一刻,母亲是真的放下了吧。
前半篇的回忆,沉迷于赌博,忽略家人,借款被追债,离家出走13年,看的简直是让人心怀仇恨。
这样的人,即便病死,去不去看都无所谓了吧。
我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淡漠到忽视的人,还是一个不肯轻易原谅的人。
后半篇的葬礼,通过朋友的回忆,让人了解发他明亮的一面,即使自己很落魄,也会尽力帮助他人。
有这么多各种各样的朋友,感觉也是一种幸福。
葬礼上,坐在前面的大儿子全程面脸,小儿子和他女朋友一脸莫名其妙的看着下面的搞怪。
那个拿着钳子要拔牙的人。
那个在那纠结拨几遍灰的人。
那两个催债的人,出现的时候小儿子是比较紧张的,以为他们要捣乱,不知道那两个人为什么拜了一拜就走了。
死者为大?
为什么要好好保存小儿子的作文?
明明以前是那么的不在乎,不在乎小儿子的感受,忽略小儿子作文得奖的欢喜,以及迫不及待想找父亲分享的心情。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忽略家人,离家13年,却又努力帮助外人?
明明家人也需要帮助呀?
作为一个旁观者,可以得到原谅。
而作为家人,真的能够和解么?
很喜欢日本电影对死亡这个话题的坦然和重视,追思会上各种社会人对这个不成职的父亲居然是各种另类的褒奖,让儿子们意外又有点惭愧...没有谁的一生是可以被总结的,即使是这么一个抛家弃子十三年的浪子,尽管通篇气氛很丧,台词寥寥数语,却在传达一种大爱、小人物的真情对他人错误的谅解也是对自己的放过
70分钟的短片被葬礼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的视角大概是“黑化”了这个父亲,打麻将不关心孩子,欠一屁股债最后一走了之……后面那个有点荒诞的葬礼借那些奇怪的人之口更加完善了这个父亲的形象,却又让我陷入更深的疑惑中。
他很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甚至不惜欠债帮助他人,他同时又隐藏了这一切,好像都是些见不得光的事。
我想离家出走前欠下的钱多少和他的赌博有关,之后他的助人可能出自于一种内心赎罪的需要,对二儿子他确实寄予厚望,可是他的人生是失意的沮丧的,似乎签下大笔钱使得他不得不放弃了争取家人的理解独自一个人离开默默关心着家人,无论如何让儿子们心目中的父亲坍塌都不是他想要的,可是他的性格有致命的软弱部分,他放弃了做父亲做丈夫,仅仅坚守着自己的一些做人原则,在这样麻将桌前的枯燥中消耗着生命,可叹这样的人就只能如此,他的二儿子复杂的感情就是他矛盾人生的结果。
依然是日本生活片的特色——娓娓道来,波澜不惊!
影片描写一位因赌而欠巨债,然后撇下孤儿寡母离家出走。
在其葬礼的过程中,家人和朋友分别展示了其不同的人生。
家人觉得这位父亲不负责任,重压之下选择逃避!
而朋友们觉得其是个有担当的男人,两肋插刀的优秀男人。
其实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何尝不是这样!
经常对外和风细雨,而对自己的家人愿意用最刻薄的语言,最恶劣的态度。
同床的爱人,同室的家人,身在近旁,心而彼岸。
如果是我的葬礼,那些人会出席?
他们又会有什么感言?
真希望我能够做对内对外皆面善心和,在各方面都面面俱到!
一种刚刚好的感觉。但是好人真的是好爸爸吗,我觉得不是。片尾曲可以说,喜欢。#BJIFF2018# @ 美嘉三里屯 今年北影节最后一部
妹妹好看
开头看火葬像在看局外人,结尾确像在看认识很久的人。吊唁的人虽少却真诚,生活有太多难处,但生命会继续。
原来以为是日式沉闷文艺片,结果意外的有趣。原本以为是个不负责任的坏老爸,在一群不靠谱的人所诉说出的感言里变得生动善良又爱着家人。就算最讨厌爸爸的两个儿子也稍微喜欢上了爸爸一点。作文那段没忍住😢见面会上的工桑好帅啊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采取的拍摄方式看的让人还是挺舒服的,前半段还挺有《无人知晓》的味道的,可惜片长太短,很多该往深处挖掘的情感挖掘的不是很好,到最后都没有看到我想看到这部影片应该展示的点,有点失望吧。
作为处女作来讲完成度算不错了,摄影和构图也颇具美感,父子间牵绊的细节刻画的也很细腻。但父亲对他人友善仗义的举动并不能掩盖他抛弃妻子仓皇逃离的事实,大概人本就是复杂且具有多面性的动物吧。
短片的容量
看着看着就忘了我也是和爸爸难以和解的人呐。感谢工桑的片尾演职员表字幕设计,感谢笹川美和的片尾曲,以及感谢五棵松耀莱10厅迟迟不亮的灯,你们赋予了我最佳的片尾体验。 #BJIFF2018
一篇非常典型的日式小品文。
在黑暗中躲债,经历过。不会原谅爸爸,即使他对别人有千般好,在爸爸这个身份上,依然是不及格呀。
感触太多
很一般
寡淡,滑稽,無意味
中間有點太奇淫技巧,太執著于戲劇性了,但也不難看就是了。佐藤二朗控場還是不錯。吸煙那個鏡頭不喜歡,最後推棺材倒挺好。還有一個優點是不長。
赌狗不值得可怜
松冈茉优,让你在屏幕前有如沐爱河之感。
垃圾
躲债的父亲离家13年,在他的葬礼上,两个儿子通过前来吊唁的父亲朋友们讲述的故事来了解他们的父亲。 70分钟,这个长度太让人喜欢了。
没屁硬挤的拍了一个日本版父亲的葬礼
卡司很强大……能在大荧幕看到没有几句台词的高桥一生也很开心了w@北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