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末日哲学家

The Philosophers,末日公投(港),After the Dark

主演:詹姆斯·达西,苏菲·洛,达里尔·沙巴拉,弗雷迪·史卓玛,瑞斯·维克菲尔德,邦妮·怀特,雅各布·雅迪斯,乔治·布莱顿,菲利帕·库特哈德,凯蒂·芬德莱,娜塔莎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印度尼西亚语言:英语年份:2013

《末日哲学家》剧照

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2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3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4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5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6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3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4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5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6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7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8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9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20

《末日哲学家》剧情介绍

末日哲学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毕业前的最后一堂哲学课,20名学生被逼参与思想实验。他们由班房跳进核辐射浩劫现场,若未能在防空洞争一席位,器官将瞬即被辐射尘贯穿,痛苦致死。然而,防空洞内的氧气及食物只够10人存活一年。 哲学生以抽签决定身份和技能。为延续人类命脉,他们需运用哲学逻辑,公开咨询并举手投票,选出10位最有价值的人物住进防空洞。聪明人比好人有资格留低?工程师的价值比诗人重要?一票延续一命,要牺牲谁去成就社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们全家不太熟重创的伤口四十四只石狮子白塔之光将军在上之极乐净土惊夷少女心未怀孕战地童子回火2故梦我在1949,等你血族第二季血色誓言剩女斗士爱,要呼吸暗战缉杀破碎边缘天呐,太棒了惊悚诡计69式夏天刺客柯明斯基理论第一季刀尖舞者玛丽·雪莱思猫症食人鱼3DD四平青年之三傻罪途女才男貌麦克斯奥特曼金小气家族

《末日哲学家》长篇影评

 1 ) 标题不符

叫个哲学家,恐怕有点与标题不符除了开场现实化了电车难题,降落伞难题,后边都跟哲学干系不大了。

这个末日假设,其实更多偏向人类学和社会学,与哲学那种纯逻辑游戏相去甚远。

虽然身为一个美术工作者,但是从人类史的角度看,第一优先杀死诗人可能并没有错。

因为艺术其实是一种人类文明史的衍生品,他并不会因为杀死最后的艺术家而绝迹。

因为只要是人类,即使你完全不懂艺术,经过时间和生活实践,依然会在剩余的人类中产生艺术。

可能刚开始产生的艺术落后且低劣,但是随着发展,艺术还是会兴起,这是人类本身的附带属性,不管剩下的人愿不愿意,经过时间和生产生活,艺术必然会重新繁荣。

而相反的,比如按照王东岳的递弱代偿理论,社会分工过多,导致人只能了解生产环节的一部分,而且代偿巨大,想恢复人类科技的荣光才是最难的,所以保留科学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他们在死之前还必须留下文献。

以防后人失传。

只要生产力恢复其他软性的东西必然随之恢复,这就是人类本身的特性。

最后要强调,女主还是很漂亮的,值得老师折腾这一把。

 2 ) 所有人都可以吐槽,但了不起的吐槽不是所有人都可以。

刚带着感动看完了这部电影,总想去看看其他人的是怎么看待的,如果能找到观点相似的人也准备去赞一下,省的自己思考,但是看了一圈下来都没有人对这部影片做出一个比较欣赏的评论,即使有也是觉得女主长得漂亮的,因此还是自己动手写一下吧。

有的人相信拿着这种哲学类型的电影说事的人都有着装逼的嫌疑,无论是褒还是贬。

只有拿喜剧片作评论无论你说成什么样子都会成为专业的影评人的,因为笑是每人都会的。

所以我也装备好了接受被吐槽的命运,但如果非要我再申辩一下,我确实只是一个简单的电影观看者,甚至都不是电影院中的电影观赏者,我是用我的笔记本看的。

电影一开始的镜头我就不用多说了,我在家里看的时候还担心家里人误会所以还换了位置,男女主角开心的玩耍,你懂的。

而在电影的末尾是女主和哲学老师讨论男主够不够聪明的片段,如果你直接跳过中间的大段内容,你就可以把此片提炼为屌丝、绿茶婊和潜规则这样的关键字了,这样就符合现在天朝的价值体系,但是人家都把标题定为末日和哲学家,因此恐怕我们还是要打破思维的。

女主在男主和哲学老师之间的纠葛,确实是哲学老师设置这一趟哲学课的缘由,弗洛伊德称此为性嫉妒。

哲学老师故意让男女主角都抽到了固定的角色标签,无非是一步步羞辱男主,并以此赢得妹子芳心的方式而已。

即使在天朝也没有一个作为结构工程师的美丽妹子会喜欢作为同性恋的农民的,要知道现在很多不过18岁的人们都在抱怨嫁不出去或者当一辈子撸至深的人层出不穷。

而老师不断声称自己作为一个拥有神秘知识的人,无非是作为强权的代表,他知道逃生密码,他知道枪支藏匿的地方,他可以掏出枪来结束人们的生命,他可以拿着枪强迫别人的意志。

在实验进行之初就有同学指出纳粹在1939年左右就计划过这个实验,而老师辩解这个实验的目标不是选出优秀的人种,确实不是,但是深层的目标确实是表现出谁是优秀的爱人,而优秀的人种和优秀的爱人又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呢?

何况他还是一个掌握了所有生杀大权的神秘人。

我在大学时就玩过一个心理游戏,说的是森林里有五种动物:猴子,老虎,孔雀,狗,大象,他们也遇上了危险,因此需要伴随着人一起前进,但是由于食物水或者其他原因,一段时间我们就必须丢掉一种动物,现在我们就作为这个人,我们要如何选择丢掉动物的顺序,并且给出理由。

很多人排列并给出了理由,但是几乎大多数人给出的理由都是相同类型的,那就是这个动物对我的用处是什么,他们是实用主义者,例如大象可以骑,狗是人类的朋友,猴子很吵,孔雀没用,老虎可怕……当我说了我的理由时,大家都在嘲笑我的奇怪答案,我说我就按照他们的体型排列就可以了,因为越小的越难以保护自己,能够保护自己的先离开,难以保护自己的跟我久一点,我考虑的是我对于这些动物有什么作用。

而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用了更加唯美的画面与故事展示了一个类似的心理游戏。

第一个思维实验里,在21个人中决定进入可以不被核战争摧毁的掩体的10个人的关键是他们将来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其实就是贮藏在脑子里的知识,他们的存活就保证了这些知识的存在,一旦危险过去了,世界的发展就指望这些在各自领域都有所建树的人们,而在这些领域里,其他人可能都插不了手,这是一个自私的知识世界。

第一个实验里,这些人是如何度过一年的时光的,多数时候他们吃,喝,阅读,没有太多交流,直到发现他们真的不能逃出掩体,再多的知识也随着人死而逝去,自私没有用。

懂的了哲学老师的重要,他们第二次他们让他进去了。

这回决定他们谁能进入的不仅仅是对于将来的作用还有他们过往的经历,没有用的未来不能被接受,有瑕疵的过往也要被淘汰,这一次的筛选更加的严酷,甚至可以堪比相亲现场。

被选中的人还要肩负着扩大人类基因库的使命,因此第二个思维实验里他们有了更多的接触,那就是性。

借着延续人类使命之名,掩体中的男女开始时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配对,但是过了不久,失望于根本没有妹子怀孕,哲学老师要求扩大配对组合的方式,以提高怀孕概率,率性的妹子当然不可能接受这么崇高的使命,因此在冲突中身心俱受伤的老师打开了掩体的们,与大家同归于尽,不知道是求爱失败的报复还是看不到人类未来的绝望,这是潜意识的问题。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依然活在一个自私的世界里,他们之间不存在交流,有的只是义务的压迫。

到了第三个思维实验中,看透了哲学老师的专制,反抗成为了必然,在获得了逃生密码和枪支之后,选择权也落到了这群自由的年轻人手中,曾经那些看似没有用的人们成为了首选,葡萄酒拍卖师,时尚设计师,竖琴演奏师,歌唱家等等,尤其是那个刚说完自己的身份就被一枪打死两次的可怜诗人也进入了掩体,而其他人都纷纷地逃离了。

这一次在掩体中的一年,这一群在文化、艺术与生活方面有着特长人们,他们分享,他们交流,他们相互带来生活的快乐,他们创造,他们改变,他们使得对方变得更加出色。

他们排练莎士比亚的戏剧,他们为竖琴演奏师造了一件竖琴,歌唱家带来了歌声,调酒师带了美味,在这个掩体中不仅仅是生存,而是生活,精彩的生活,即使连那个最发挥不到职业优势的冰淇淋制作师,也在这个房间里的翩翩起舞。

最后当他们走出掩体,发现并没有经历浩劫,核弹并没有在这里爆炸过,唯一有的是那个阴魂不散的哲学老师扬言用举着最后一颗子的手枪要终结他们毫无理性的举动终结人类的存续,当然对准的是他的情敌。

而这群一起精彩生活过的人们,一个个都愿意挡在对方的身前,献身自己,拯救别人。

这次一颗没有引爆的核弹从天而落,上面有一颗引爆的按钮在上面。

前两次的核弹爆炸都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而这一次的核弹爆炸却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前两次都貌似背负着人类的使命在偷生,而这一次却按照自己的心愿去选择生死,哪一种才是真正的人生?

史泰龙在《第一滴血4》中说过:“Live for nothing or die for something.”(生得无聊,不如死得其所。

)三次思想实验里最后的结局都是所有人都死了,可对于我们所有人的结局不也都是死亡吗?

事实上无论是挑选哪10个人,那种组合,真的与这个人的背景,长相,特长,作用,贡献无关,而是你选择如何联合其他人一起去活出生活的精彩。

很多人都因为生活中的无聊和苦难就绞尽脑汁思考活着的意义,现在电影告诉你活着的的意义是延续人类的希望这样伟大的事情,但是当你知道这结局又能对你的生活的改变有多大的作用呢?

我们现代的世界里用不到哲学家了,因为我们觉得他们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在哲学家的世界里,我们仅仅是动动脑子就在做着上帝才会做的事情,我们要自己设计自己的命运,如果世界末日来临,人类怎么才能逃过死亡的浩劫,我们依靠知识,我们依靠淘汰弱者保存强者,或者是我们依靠团结与相互奉献。

或许我们的结局是一样的都是死亡,但是如果没有哲学家般的思考,哪怕有一丝希望让我们能够存活下去,但是在末日之前我们没有时间想到,那才是真正的遗憾,但已然没有时间后悔了。

因此我看到了哲学家的必要。

我也看到了诗人的必要,即使死了很多次。

如果我们熬过了末日的煎熬,没有一个人用最最优美或朴实但能打动人心的语句将那些自由,团结,奉献,不甘忍受和创造幸福的人的优秀事迹一代代传递给他们的后人的话,他们不会懂得他们基因中的优良不是出于自私而是来自与分享。

电影《料理鼠王》中说: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伟大的艺术家可以来自任何角落。

我也可以说:所有人都可以吐槽,但了不起的吐槽不是所有人都可以。

 3 ) 薛定谔的box

教师喜欢女主,而女主喜欢男主。

于是教师试图在最后一课里通过两段YY(逻辑辨析)预设各种极端环境来证明男主就是个任人摆布的蠢蛋,只有高智商的教师自己才配得上女主。

而女主则在第三次YY和最后一次对话回应了教师的表白:生活并不可能全是逻辑。

两个逻辑犯虽然匹配,但是却不能共同生活。

一开始教室里的对话中学生批评教师是“二元论的奴隶”就已经表明了教师天性就过份理智,凡事讲究逻辑。

接下来两段YY,教师先是将自己预设为“神秘者”就已经将自己定位为不败者以及仲裁者。

无论是什么情况下选人阶段“神秘者”永不可弃,否则众人必死(开不了门,全灭)。

选人不合意,直接PASS(两次用枪秒杀诗人)。

而一旦事情发展到超出“神秘者”的预设范围之时,他也仍然拥有直接毁灭游戏的权利(提前开门,全灭)。

接着利用各种两难选择和设立各种必然困境,操纵男主以及其他“旁观者”的命运。

而女主在这两段YY中则是“旁观者”。

教师通过两端貌似逻辑思辨的游戏来向旁观者表白:只有你才能看懂,我跟你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任人摆布的低能蠢货,配不上你。

于是女主通过在第三段YY里带领蠢货们反击,回应教师的表白:生活并不应该完全理性,也需要带有大量的感性。

只有理性和感性互补,才能成就人生(工程师为竖琴家制作竖琴,竖琴家和歌唱家为大家表演)。

纯理性的人生最终只会走入歧途(孤岛上被流放的教师最后因嫉生狂举枪要杀男主)。

如此,混合型人生同样具备终结游戏的能力,但却是快乐的终结(众人掩护男主引爆炸弹)。

第三段YY的结尾,也插入了木匠这个弹幕里戏谑称之为“人生赢家”的YY,既纯感性YY。

干掉其他男人,从此和6个妹子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

当然,因为木匠的不育,这个游戏同样也会终结。

即暗喻纯感性的人生很可能同样不容乐观。

都说看不懂教师的最后3个镜头。

其实就是说,教师最后已经走出了非此即彼的生活。

第一个镜头,打开抽屉,发现是三明治,吃掉。

暗喻生存。

第二个镜头,打开抽屉,发现是枪,自杀。

暗喻毁灭。

最终教师走出了这种“生存还是毁灭”的生活,在第3个镜头里不开抽屉。

 4 ) The Philosophers 哲学的思考是否会因逻辑而死

这部电影的确挺有争议,针对这部电影,我也只是简单的表达我的想法,或许是我没有看懂,或者是我根本没有哲学的思维素养,但我愿意给四分。

人的意义,人类的意义,是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那意义到底何在?

哲学思维需要逻辑,但完全从逻辑的论证出发,伴随着上帝已死的结论,很多信仰、美好、区别与动物性的人性都将终结,那人的意义的构建基础,是否还坚固,或者已经不成立了!

此时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源于逻辑并死于逻辑的哲学,是否必须要将自身的全部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

故事的外围框架无非是一个老师在课程里安排了有意识的打击,简单的情节却故意套用一个哲学命题,如果必须死,你选择让谁生。

这部哲学思考电影的前奏是几个哲学课程常用的几个命题,其中选择杀一个人救五个人的命题常用来考验哲学课程的学生,说的是,一趟疾驶而来的列车即将碾死绑在铁轨上的5个人,而你可以选择让它及时变轨,只是另一个轨道上有1个被绑的人,你是否会扳动开关?

换个假设,如果铁轨是单轨,但有一个胖子站在轨道边,把他推倒在铁轨上可以让列车脱轨,你是否会这样做?

用不断的逼问式的递进来让逻辑和理性占领感性的领地,终极的思考就是只有理性和逻辑,那世界会是怎样呢?

或者说,人类世界和社会的基础是否就是逻辑思维?

在第一次的末日模拟中,因为dangerous,老师被排除了,并且是在没有充分了解他的技能的情况下。

他是唯一知道逃生密码的人,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所有人之后,电影充分描述了密室内所有人的惨状;第二次在给所有看似有用的人以生存下去的权利后,追求生存下去的目标引发了冲突,将繁衍和延续作为群体的目标,这无可置疑是任何物种的天性,但却完全忽略了每个个体的感受,最终还是失败;第三次,女主放弃了逻辑,自述逻辑已经混乱了,但目的却仍有较为清晰的线索,一年的时间因为爱和陪伴而显得自然和顺畅,最终老师试图再将所有人拉回逻辑和理性的时候,已经没有人愿意同行,因为放弃逻辑的时候,有生的欢乐,和对死的无谓。

那哲学呢,是否已经伴随着逻辑的抛弃而死了。

或者,哲学并不是完全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因为哲学,同样需要考虑每个个体的感受,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哲学。

群体的利益需求和目标是个体目标的集成和提炼,同时伴随着个体的相互妥协,这是刺猬取暖问题的结论,而作为后果之一,必有个体利益的残缺。

就像是民主,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并永远存在少数派报告。

承认了残缺,那就应当有目光被关注到个人身上,对于个体而言,自身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

群体的延续是群体的意义,那对于个人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意义呢?

每个人反观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需要反观自己的内心,去认识自己,接受自己。

或许人生没有第二重可能,或许死后没有另一片天空,或许真正重要的不是最后你是否劫后余生。

而是,过程。

 5 ) 东方思想和西方逻辑的碰撞

没明白为什么一个白人老师带着一帮纯正的欧美中学生(其中有一个亚裔女生)在印尼雅加达的一个漂亮唯美的教室上课。

是为了制造穿越感?

因为看片之前扫了眼豆瓣上的评分才6点多,所以对影片没抱太大希望,只是纯粹对影片题材感兴趣。

影片前半部分都是比较吸引人的,不仅情节紧扣,而且画面、节奏和台词都拍出了高大上的科学感和唯美感,教师和学生们的外表都健康漂亮,学生们也因为场景的不同有多次更新装扮的机会。

但是,后面的结尾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从女主角最后一个交出教科书后没有走出教室放学而是关上门后,我就有了不详的预感……果然紧接着的一段节奏缓慢、长时间脸部特写、台词庸俗暧昧的感情戏让我有了关上电脑和骂一句“买了个表”的冲动。

虽说最后教师被女学生拒绝后的三段可能结果也算有启发性和有特色,但是因为个人不喜欢女主角的长相,所以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要忍受她自认为是女神的表情特写(开头还是个早晨阳光洒在白床单上的唯美版的床戏),这一点算是我给影片减分的一个原因。

影片开头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是个非常好的题材,能拍出这种真实感强的思维实验现场是非常有意思的!

但是,却让人到最后有种影片白白落入俗套的失望感。

第一次实验在教师的带头指导下(毫不犹豫地枪杀了他认为对人类生存毫无意义的诗人),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尝试着用“人类在有限条件下生存一年”的标准仅仅通过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来选择有资格进入避难所的幸存者,因此看似没用又有残酷属性的统治者的教师被学生们残忍抛弃。

但是按照这个逻辑剩下9名最后在氧气和补给快要用完的时候应该出现互相残杀的现象,可是唯美的影片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学生们最后绝望地对打不开的一扇玻璃门进行最后的抗争的画面都被拍得很唯美。

最后这个为了集体利益而筛选出的团体居然是因为错误地放弃了一个人(唯一知道出口密码的教师)而集体毁灭。

在这里还是有个问题,教师作为建造避难所的人是唯一知道枪和密码的人,他作为个人操控了整个过程,那他就是这个团体的绝对统治者,所以学生遗弃他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即使发生了说明这个统治者是多么的失败啊,作为实验发起人的教师不是应当引导学生怎么来选择“有资格的人”吗?

而因为他个人因素导致的实验结果的改变我认为意义不大。

第二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发掘每个人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加上这些属性,学生们发现职业并不能作为判断标准,虽然教师仍然毫不犹豫地残忍开枪杀害了诗人。

于是有人从“没资格”转到“有资格”,同时有人又从“有资格”转到“没资格”。

情况似乎好转了一些。

但是为了人类逃出避难所后能顺利发展和种族延续,繁衍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于是团队中的矛盾冲突也来自这个具有历史使命的问题。

最后仍然由于统治者受挫打开大门,所有人瞬间化为乌有。

这里我的问题同第一次实验中教师的角色。

第三次实验由慢慢掌握游戏主动权的女主角主张由她来选择幸存者。

其他人居然对这个个人霸权主义的提议和她选择的结果没有任何异议、除了教师。

当女主角对她选择的个人一一作出诠释时,教师不断用成绩来威胁她的行为让我震惊,影片何不把教师塑造成精通哲学又参透东方佛学智慧的引路人呢?

学生的主动行为和合理解释应当受到鼓励,因为这本来就是一场实验,尝试各种思路和结果,通过头脑风暴来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按照教师设计的集体主义原则来规定学生写出答案,实验应该是不知道答案的,这才是实验的意义。

这次女主角用“有意义地活在当下”的标准来选择幸存者,肯定每个人隐藏的闪光点,甚至宁愿牺牲个人来把位置让给别人。

在这里,我们看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释然地放下,至少会活的精彩。

但是,因为没有技术和不会种植庄稼就要选择用从天而降的导弹来自杀吗?

教师从深洞中爬出拿枪威胁的情节也很无厘头,不知道这样同归于尽有何意义,为什么大家不试着像鲁滨逊那样顽强地生存呢?

东方的佛学智慧教会大家要放下,但是西方人如果这样理解放下我认为就是放弃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这部影片能引发人思考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虽然题目颇为大气和大胆地直接叫做“哲学家”,但是作为哲学剧情片仅供不懂哲学的人观看;作为科幻片具有离奇的情节和末日的画面描画;作为偶像片有众多俊男靓女和唯美的画面(就不说那个三角恋了),所以还是值得观看的。

有人说影片最唯美的画面是chips描绘的在海滩建造六座房子,每座房子站着一名漂亮的比基尼美女,他每天陪一个美女过夜,周日休息!

嗯我赞同。

 6 ) 末日哲学家

一开始,本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哲学的电影,因为片名实在是太直白了;看了简介,又以为这是一部关于末世的灾难片,只是以哲学为主线;看到男猪女猪都在课室的时候,又以为这是一部一群人一块探讨哲学的电影。

直到结尾,才知道这是老师打破醋瓶为了让情敌难堪而不惜拉上全班同学做道具的一种幼稚行为,我可以说这是一个坑吗?

电影打着一个高大上的名号去阐述了一场三角师生恋(姑且算三角吧),是一个很大胆的行为。

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能把观众骗去看,但肯定也会引来吐槽。

不过本片聪明的地方是,用的是以哲学为主线。

既是哲学,便是以逻辑为基础,而这种逻辑又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套路,所以一些对于哲学认识不深的观众,想吐槽又无法找到吐槽点。

对哲学了解的观众,也知道本片就是个坑,也懒得去跟你较真。

 7 ) 末日下的生存哲学

仿真的思想实验影片一开始,老师埃里克为这学期最后一堂课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前卫思想实验,假设整个世界经历着巨大的毁灭危机时,在资源仅能支撑10人生存一年的有限环境中,身处灾难漩涡中心的这群学生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抽签选定自己的角色扮演后,群体开始了内心中的抉择。

选择的变化在第一轮游戏中,选择的偏好基本倾向于功效性和实用性,更多地职业选择是出于对生存的保障,但尽管如此,在老师扮演的神秘人被拒之门外的时候,因为无法得到避难所的密码,生活一年后的这群人不得不面对难逃一死的处境,成员们最终还是一个一个结果了自己。

而第二轮的实验假设前提建立在如何让人类继续繁衍生息,扩大自己族群这样的道德使命之上。

同时由老师抽签设定的主题又丰富了每个角色个人背景。

群体在筛选过程中除了考虑到性别的差异化,重要的考查则放在了身体素质上,毕竟繁衍生息需要一个好的体魄来保障。

但这仍然没有让结局逆转,因为由老师扮演的神秘人与成员间的内讧,最后换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共输结局,群体再次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自我觉醒后的抉择输了两轮的成员当然不甘示弱,决定通过自身努力再挑选一次,这次直接将老师埃里克排除在外——这个即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同时又是游戏的参与者。

排除了来自老师方面的干扰,女主人公这次的挑选结果让埃里克大跌眼镜,那些看似在紧要关头无足轻重的人选竟然都上了名单,只会种花的花匠、身患Ebola病毒的骨科医生、冰激凌糕点师、得了咽喉癌的歌剧演唱家、葡萄酒拍卖师、时装设计师、带有自闭症的竖琴演奏家、还有那个每次刚一出场就被爆头的无用诗人。

尽管最后的结局仍是死亡,但被挑选的成员脸上没有遗憾,也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只有对未来生活的大胆尝试后获得的欣慰和满足。

这种虽死犹荣的姿态是对心灵宽慰的追求,胜过了实用主义诱惑性地考量。

生活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个体在面对建构自己生活时,总会面对多种多样的选择,自由或者不自由地决定着未来生活的方向,究竟是什么牵引着我们一步一步向前行?

支撑的力量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

“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给出自己对于生活的答案,重要的不要牺牲对于今天的生活意义的追寻来换取明日那漂浮变换的未来之景,就像影片中老师扮演的神秘人面对诗人时,总是残酷地一枪了结其性命,生活的意义也再次被阉割了。

“哲学之于生活,就如同手淫之于做爱”。

也许影片中这句调侃的话倒是道出了哲学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基本道理,二者都不会让对方形单影只地走在思想的康庄大道上。

 8 ) 哲学对于现实,就像手淫对于做爱

"哲学对于现实,就像手淫对于做爱"---我只是个搬运工,工人阶级对于社会的发展还是十分必要的。。。

在第一个思想实验中,教师的角色相当于上帝,因为他蕴含了所有的可能,人类拒绝了上帝,也就使自己走向了末日(柏拉图的思想在中世纪被神学家用来维护神学);第二个思想实验中,教师代表的理性,学生们依靠理性而生活,并在理性严格的指导下排除了理性,最终理性毁灭了世界(自牛顿以来,科学占据了绝对的位置,但科学的发展也同样开始危险人类社会);第三个思想实验,大家以生活的方式生存,但是生活的方式已经被理性(即教师)绑架,随时都可能被理性毁灭(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就倡导参与到生活中)。

教师自己做的思想实验其实可以看作是以上三个思想实验的结果:第一个思想实验,人们在上帝的关照下生存,有吃但是没有自己独立的精神;第二个思想实验,人们在理性的指引下获得了新世界,但是,人类的精神却陷入了危机,面临着种种问题;第三个思想实验,人们获得了自己的精神自由,在按照生活的方式生活。

 9 ) 选择你的理性与人性

先大致谈下剧情,最后一堂课里的三次选择题。

第一场:告诉大家选择理性,这是世界逻辑的基础,就如人的本能,渴了喝水,饿了吃东西,不存在对与错,所以正常人都会选择对延续人类繁衍为目标的人。

第二场:是细化的选择,仍然以延续香火为目的,但是在理性选择之上加了权重比例,类似于渴了要喝水,但是如果水有毒,你仍然会放弃,比第一场多的只是增加智慧的理性选择,依旧是第一场的老套路,选择整体上对自己有利的。

第3场:人性的选择,纯粹的文艺范,选的绝大多数是精神文明相关的,大家也知道精神文明没有物质支撑,是无法生存的,所以导演得让你们都死,不过死的比那些选理性的更潇洒而已。

好,来看看3场为啥都得死,第一场,说起来是理性选择,但是他们老师的愤恨(也就是负面的人性)将理性推向死亡,说白了就是理性选择的再好,也是为人性服务,如果你们不接受我的人性取向,我也利用理性的手段完成我的人性偏向,不给你们密码,你们还是跟我一起死,什么延续香火,在老师个人负面人性面前都是屎。

第二段依旧,选完了是吧,不听我指挥,我让你们都得死,这老师体现的不是什么强者生存,直接就是完全的自私。

第3段呢,既然还是死,不如大家快乐的死吧,所以女主选的文艺范留下来,就如同你已经都癌症了,在医院躺着也是挂,彻底的放纵也是挂,不如就放纵吧。

当然女主的选择肯定不是依着人人平等之类的,搞精神文明的人是人,那些搞基础建设的就不是人了?

所以女主的选择也是很有倾向性的。

最后来讲大局,扯那么多理性和人性的选择,不就是 老师自私的为了泄私愤玩男猪脚么,而女主为了对抗老师,选着所有老师都不要的人来跟老师对着干,话说他两都是最聪明的,利用者人性和理性完成自私的本意,而其他同学都沉浸在选理性和选人性时,他两玩的不亦乐乎。

所以总体上讲,两个聪明人用一个哲学完成着内心自私的对决。

不过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聪明人利用者世界逻辑甚至是人性的选择,逼迫你为他们的自私服务,犹如老板跟新员工说,做的越多能力提升的越快,这话听起来当然有道理,而却对于新员工来讲,难道老板说的不对吗?

可是在这句话后面还藏了一句,从你身上得到的价值就更高了。

不过也算导演在最后从另一个方面解释关于人性的恶与善的选择,老师在每场中都扮演着恶人性的选择,最后得到的都是大家的反抗,而第三场女主的善人性选择,带来的是意外的收获,同时也体现着拥有精神文明的生活才会比忙碌于物质世界的生活精彩,没有精神文明就是行尸走肉,所以也算是导演告诉大家应该选善的这一边,同时最后的结局也昭示了这一点,学生离开,留给老师的只是教科书,3个上楼梯的结局,老师始终是一个人,在人性上都是孤独的,灰暗的,着也是他在各个方面非要去选恶人性的一个结局吧。

 10 ) 精巧的寓言诗

很懒的人,也被那些影评逼得不得不写几句了。

非常难得的电影,却被说得乏善可陈,憋气。

首先,影片拍摄很用心,灯光、布景几乎是广告片的水准。

女主角拍得唯美动人,看完这部片子,再去看她的其他照片,就知道本片摄影有多么加分。

剧情严谨精巧,爱死编导John Huddles的脑电波频率。

逻辑老师敬业有野心,加上私情动机,想在课程最后一天,让学生乖乖接受逻辑对人生的统治地位。

他青睐的学生,却用行动证明,逻辑对于人生,只是一件工具,远远达不到统领一切的地步。

混乱、诗意、情感、多样性……这些才是长存的因素。

那些想用绝对理智和秩序清理现实的人,哪怕他手里拿着枪,在所有的科幻电影中,都是大反派。

这部片子则提纯了这个规律,用更简洁的方式呈现。

小细节也精细有幽默感。

诗人在两个回合中,话没说完就被一枪爆头,囧翻。

还有很多,懒人就不一一写了。

《末日哲学家》短评

2014.03.21 有点虎头蛇虎 但至少没那么早 我们学校的确有个国关的老师是这样上课的!!

5分钟前
  • 叫我マグロ
  • 还行

之于人类个体,在严密得逻辑也取代不了情感

9分钟前
  • 终有剑心在
  • 推荐

纯看剧情是很扯,可这片的优点是可以自己边看边脑补,和电影互动些哲学:)

13分钟前
  • 小鬼
  • 推荐

形式很独特创新的一部电影,很惊艳,喜欢这种特别构思的电影。

17分钟前
  • liudae
  • 力荐

才看了一会,又快速拖放看了一下,觉得属于伪科幻片,其实是文艺片,不好看

20分钟前
  • 身体大师
  • 较差

给剔透纯净的画面一个星星,给女一号瓷器一样的脸和嫩滑的小肩膀俩星星。。。顺便,编剧情绪拿捏还是可以的。

23分钟前
  • 还行

多么难的一场选择!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优点缺点,每个人都应该排除掉,每个人又都不应该。所以,人人的选择均是利己的。这种心理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无论你怎么去掩盖他。摄影实在是美的不行,配乐也如是:后现代以及禅宗风格结合。只是主人公的恋情以及最后的师生恋比较狗血,直接导致了影片的烂尾

26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挺好看的呀,三次loop,建立在课堂之上。有点罗拉快跑的风采。遗憾的是,最后突然多出来一条感情线,猝不及防,大大减分。

27分钟前
  • 网⃢上⃢邻⃢居😢
  • 推荐

原来还能把公开课拍成电影,但还不如只拍老师所设想的意境段落,而不是文绉绉还在课堂讲哲学,难怪学哲学的女研究生没人追,天天活在这种自我否定里怎么过日子?看这种片子能坚持到结局说明你真的喜欢这类电影。

28分钟前
  • cici的小兄弟
  • 很差

连哲学的裤腿也没摸到好咩!下半段开始爱与和平的节奏了…男主和女主各代表两种“哲学家”,一种没有爱情一种有,前者日复一日的与自己博弈慢慢走向孤独后者欣赏着各种美好然后拥抱死去…看似没有交集,实际前者是后者的导师,而后者却创造不出未来。两者都是悲剧,还需乐观面对生活!

32分钟前
  • mo
  • 较差

我是诗人……啪

35分钟前
  • 不二同学
  • 还行

思想实验型的片子,又是一个圣母毁灭人类的片子。既然你们想快乐的度过一生那换换啊!进避难所的人全反了…前两个都挺不错的,最后强行人性的光辉一波…结果也是最后一波…幸亏有薯条哥的小实验力挽狂澜~不过也没能止住最后的强行狗血…不过也算是给人开了不少脑洞吧~

38分钟前
  • 全唐人狂朝
  • 推荐

四星全给给Katie Findlay。

39分钟前
  • Dostoy
  • 推荐

全程高能极其和我的胃口 可能这电影不是给傻子看的。亮评说女主丑的建议撒泡尿看看自己b样。这片值得8+ 除了最后结尾政治正确不太满意 其余部分完美满足我猎奇心理。

41分钟前
  • Star
  • 力荐

生存还是生活?是个问题。

44分钟前
  • 还行

做什么都别做诗人

48分钟前
  • 高高高
  • 较差

创意和画面很好,奈何拍得如此之烂,还冠以哲学之名

49分钟前
  • 似水流年周慕云
  • 较差

哲学老师在世界末日的主题下给学生们准备了一个个难以抉择的选择题,“电车难题”和“猴子打印机”都是经典的思维训练。继而进入到生死抉择,开始大家都主张要留下对社会有用的人,放弃艺术家和诗人,最后发现正是视听的享受才使人之所以为人,要留存的是人性。这个讨论还算有意思,但也仅此而已,烂尾

51分钟前
  • 通米
  • 还行

男女主角怎么看起来就是GG里面的Serena 和Nate啊。电影与哲学无关。

53分钟前
  • The Capital M
  • 推荐

其实是个有点新意的片子,并不文艺的文艺片,不思考其装逼属性的话有点意思。下课后的内容全删掉的话可以给4分,加上的话顿时low一大截,只值得2分……综合一下……3分吧……

58分钟前
  • 老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