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内,卤煮小餐馆。
中年男人和时尚少女先后进入,中年男人衣着质朴、神情淡然,要上一碗馄饨,随即跟店家老头聊上了。
时尚少女衣着光鲜,活蹦乱跳,提着相机跑到后厨,咔咔一顿猛拍。
几句话之后,哦,这是写手跟图片编辑在合作弄公众号,浏览量超过十万加一百块,点赞过千再加五十。
嗯,看他俩孤傲清冷的表情,还是很享受创作的过程。
我们还是要重视他们的工作,保持对一篇十万加的尊重。
拍照结束,少女主动撒娇,要跟中年男去喝一杯。
两人坐进小酒吧的卡座,墙壁上挂着小黑板,上面用彩色粉笔写着:今日放映:《燃烧》(李沧东)我的心脏一紧,暗喝一声:不好!
《燃冬》的黑暗记忆汹涌而来。
我猜对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局。
这部《白塔之光》,不仅有着超越《燃冬》的牵强和做作,而且平均年龄超越前者起码30岁,老少挚恋,迷惑操作层出不穷,看得人尬出了天际。
以及,有没有人告诉我,谁才是真正的“白塔之光”?
01. 巨婴男的情爱幻想一整部《白塔之光》都可以看成导演张律内心中各种幻想的投射,这个投射载体自然是男主角,由辛柏青饰演的谷文通。
谷文通是个什么人呢?
是一个方方面面都很失败的中年男人。
一是家庭破败。
与老婆离婚,净身出户,住进母亲留下来的老房子,为了省钱还租了一间房给男模特。
这男模特的故事等会再说。
女儿丢给姐姐带,自己天天游荡在大街小巷。
可是姐姐也只是寻常人家。
母亲去世,父亲早年因为流氓罪获刑,至今未与家人直接联系。
二是事业困顿。
人到中年,不仅没有混个一官半职,连个稳定工作都没有。
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写几个美食公号,靠着一篇几百的稿费混着。
可他自己不以为耻,看上去还自得其乐,旁人也无法多说什么。
三是情感淡薄。
整天板着个脸,仿佛全世界都欠他的钱。
没什么知心朋友,大半夜就知道骚扰姐夫。
面对老婆的出轨,也没有丝毫愤怒。
就连跟自己老爹,都是远远观望,不敢相认。
几方面梳理下来,这个谷文通,基本就是个中年巨婴男。
干不了大事,扛不起责任,遇上麻烦只会找姐夫,找身边人;稍微面对挫折,就要借酒浇愁,思念母亲,思念女儿;父亲因为流氓罪获刑,不敢帮父亲讨回公道,不敢跟父亲当面沟通,就连谴责父亲的责骂,都只敢在睡梦中偷偷想想。
就这么一个扶不起的中年阿斗,导演还要用他来承载自己的情爱幻想。
怎样的情爱幻想呢?
读过村上春树小说的朋友一定不陌生。
那就是:是个女人都会爱上他,所有异性都关爱他,呵护他,给他如母如妻一般的温暖。
前面合作的摄影师自然跟他差点搞在了一起。
连个开房的服务员,都要拿本《恋人絮语》来勾搭他;去超市买桶菜籽油,收银员都要夸他帅气,还要跟他合照。
以及当年的班花同学,前妻,等等异性,都恨不得要跟他来一腿。
好吧,不管观众们信不信,起码辛柏青是非常享受这个角色。
每当有台词的部分,他都恨不得紧接着对方说出台词,一句一句接得非常紧。
等到没有台词的部分,他又按自己的理解独自哀伤,一通低头皱眉,看得人脚趾都抠紧了。
他的这份魅力到最后已经超越了性别。
连同住的男模特都要抱一抱他,以此疏泄内心的苦闷。
他望着失声痛哭的男模特,顺手拿起一个黑黢黢的圆柱体,并不明白这个飞机杯,哦不,唱吧麦克风的使用方法。
男模特给他演示了,爆粗发泄了一通。
过了几天,他就拿着这个麦克风唱了一首冬奥版《北京欢迎你》,凄婉悲凉,催人泪下。
最终,他还是直面了多年未见的“流氓犯”父亲,两人并没有说起多年来的生活细节。
而是以交谊舞作为切入口。
一个白发老头和一个中年男人,开始抱在一起跳交谊舞,他们扭着扭着,扭出了画面,留下一面雪白的墙壁,他们在镜头外面,实现了和解。
我我我……我竟然无言以对。
02. 做作女的迷惑操作所谓“一物降一物”,这样一位中年巨婴男,自然需要一位道行更高的极品来降服。
她来了,她来了,她带着滚滚雷声走来了。
正是那位最早出现的女人,自由摄影师欧阳文慧。
她和谷文通的姐姐谷文慧同名,但是风格却是天差地别。
前面不是说到她跟谷文通差点搞在一起了吗?
两人相谈甚欢,情浓处起了意,于是去开房。
结果看到服务员勾搭谷文通,欧阳女就吃了飞醋,转头就走。
过一会儿情火难压,又赶回来再开房。
还要略施伎俩,支开男人,看清楚身份证上的年龄。
还要像“正妻唬小三”那样,给服务员一顿炫耀。
老旧陈腐得连我这个男观众都看不下去了。
进了房间。
先是主动要跟男人亲嘴,但是又不准对方伸舌头;接着慵懒地平躺到床上,又给男人说不想“那个”,只想开个房,安静地互相陪伴。
巨婴男就真的坐在床边发呆,大半天连“禽兽都不如”。
只留下寥落的观众咬着牙忍住反胃,为了张电影票继续硬撑着。
果然,这还只是前菜。
开头还在跟服务员炫耀“我男朋友年龄是不是大了点?
”,结果没几天,年轻的前男友从国外回来,欧阳女立即倒贴着赶了过去,眼前这个困顿中年男连个备胎都算不上,只是用过即抛的“一次性用品”。
不仅直接改口叫爸爸,而且还不是私下叫,欧阳女拖着谷文通直接冲到老头聚集的街边棋摊旁,一边大声喊爸爸,一边还坚持要停下来观战。
谷文通略一解释,竟然遭来老头的群起而攻之。
发动群众斗群众,欧阳女是在向我们展示传统的管理智慧呀!
更有三十多岁的大人,没羞没臊的,独自去乘坐商场里的小火车,跟人家陪娃的夫妻套近乎,客套几句后,直接来一句:这孩子是你们亲生的吗?
当妈的怒火中烧,小火车虎躯一震,这欧阳女的做作指数,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了。
03. 王宏伟的温情回望好吧,客观地说,《白塔之光》也不是每个角色都如此做作和疯癫。
比如谷文通的姐姐与姐夫,就是相对正常的一对中年夫妻。
他们努力维持着家庭的正常运转和稳定表象,悉心照顾弟弟的可爱女儿,细致体察身边事物的需求和变化,全力尽到自己在人世间的责任。
除了他们二位,影片中的每个人似乎都在错误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一直单身的班花,异国自杀的同学,离婚四次在酒后痛哭失声的男人。
(影射摇滚半边天?
)还有偏执困顿的谷文通,做作任性的欧阳女,以及背负“流氓罪”,独自活在旧时代的老父亲。
有的找不到归依之处,有的看不透情爱本质,有的在自己编织的茧房中难寻出路。
其实,路就在脚下,出口就在手边。
去生活,去行动,总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真的要找出一位“白塔之光”,我将会毫不犹豫地投票给片中的王宏伟,这个承载着本人青春回忆的好演员。
在多年前的《小武》中,他饰演了那个低落又骄傲的小偷,在破败县城的砖墙下悄然走过,爱上歌女胡梅梅,听她在小床上唱起王菲的《天空》,然后消失不见。
在《白塔之光》中,他有个普通的名字:“李军”,说话做事也都平凡普通,但是在一群做作的角色中间,却显得无比温暖又充满光辉。
他陪伴引导着妻弟的女儿,承担责任却又乐在其中。
他默默帮助谷文通联系上父亲,平和稳定地暗度陈仓,他默默解决掉这个家庭的诸多困难、矛盾和死结,但从不居功自傲,也不大肆宣扬,只把这一切都当做分内之事。
即便偶尔承受老婆的责骂,偶尔不被理解,但是仍然坚持内心的质朴正义,按照自己的逻辑,坚韧地扛起责任,解决问题。
这样的中年男人,尽管没有谷文通那样的高朗和帅气,尽管也没有华丽文笔和滔滔口才,却是这个社会稳定运行的强大支撑,也是悲喜人间传递暖意的重要热源。
照我看,导演就应该将《白塔之光》的情感注脚放在李军身上。
多一些这样低调静默的行动者,少几个谷文通那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文学巨婴,我们都将拥有越发美好的明天。
摒弃做作漂浮,放弃清谈论道,为质朴勤恳的李军点赞,为脚踏实地的劳动者点赞。
關於《白塔之光》有觀察到一些致意或是互文的細節:酒館小黑板上寫著“今日放映 李滄東 《燃燒》”;旅館前台服務員在看羅蘭·巴爾特的《戀人絮語》;谷文通潛入老谷家裡,打開電視播放的是《烏鴉與麻雀》;有人說谷文通長得像坂本龍一;提到魯迅的《秋夜》;資料館2號廳的觀影場面(甚至在一群觀眾中看到了李迅老師)。
以上這些畫面/情節元素,不知道是導演的私人偏好,還是與電影本身的表達有強相關性,單純覺得蠻有趣就記住了。
如果說這部電影有導演著重想要表達的主旨的話,我想應當是“尋找”。
電影一開始,人物關係便以一種極為“離散”的方式呈現出來:一家人掃墓,而觀眾卻要費一番力氣才能識別出這幾個人的家庭關係——母親去世,姐姐和姐夫幫離異的弟弟照顧他的女兒,父親則不知為何被當成一個恥辱的存在(谷文通在停車場對姐夫說了一句“我沒有爸”)。
與“離散”的人物關係相呼應的,是電影中大部分角色的“漂泊”狀態。
谷文通,離異,女兒寄養在姐姐姐夫家裡,自己住在已故母親的屋子裡,將老屋的另一間租給別人——一個北漂且混得不好的男模;歐陽文慧,跟谷文通合作美食文章的年輕攝影師,是來自北戴河的孤兒,五歲被廣東父母收養;父親老谷,當年因為不知真假的“流氓罪”被妻子掃地出門,一個人在北戴河生活;甚至連同學聚會時出現時間很短的同學們,要麼是有過數次婚姻,要麼是從來都孑然一身,要麼常年身處異國,最終以自殺來結束生命。
從這些角色個人的故事走向中,或多或少可以瞥見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歸屬感”是人生存續的必需品,無論是“來處”還是“歸途”。
或者簡單來說,人需要穩固的關係來確證自己的身份(我想這種穩固的關係並不侷限與愛情,連同代際也應當被包含在內)。
谷文通應該是電影的第一主角,他有幾句台詞具有機強的象徵性。
一、跟歐陽文慧喝完酒後,倆人走在北京街上,他問文慧“你是哪兒的人啊”;二、歐陽文慧查看旅館房間時,他跟旅館前台攀談時也問及服務員是哪裡人;三、租戶男模因找不到工作痛苦時,谷文通安慰男模,並讓他“用家鄉話罵出來”。
這幾句台詞放在情節中當然也不違和,但同時也能看出:當谷文通試圖與一個人建立關係時,他都會下意識的要確認對方“來自哪裡”;同時,當對方處於虛無迷茫的境地時,他又一定要別人回想起自己“來自哪裡”,以此來紓解情緒。
再看他自己的人生經歷呢?
缺少父親,離異,自述“所有的戀情都是在客客氣氣中結束的”,包括他後來和歐陽文慧的相處,可以看出谷文通是一個很難進入關係的人。
正因如此,在歐陽文慧的助攻下,時隔多年他終於和父親相認、對話,儘管場面並不溫情,但多少瓦解了一些隔絕。
和前妻的和解也發生了。
從醫院那場對話中,可以得知前妻曾在婚姻存續期間出軌,但根本原因還是谷文通過於“客氣”。
這裡的和解,我想導演大概是想把老穆的死來和前妻癌症晚期做一個勾連,作為和解發生的契機,但不得不說這嫁接有些生硬了。
再說說歐陽文慧這個角色。
其實感覺這個角色過於簡單了,或者說工具性太強,結局也太倉促。
她跟谷文通之間的關係,時而像情人,時而像父女。
首先是她的身世,出生於北戴河,五歲時被領養到廣東,但她又總是認為北戴河是她的家鄉。
在愛情方面,曾經被男友拋棄,卻又在男友的請求下跟他復合,儘管她明確知道這種行為是“接盤”。
北戴河與前男友,都是曾經拋棄過她的存在,但她卻仍要回歸這些存在,似乎對她來說根本就沒有其他的可選項。
她跟谷文通的對話中有這麼一句,“也許我們的影子留在了北戴河”,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
對於他們來說,或許對於“來處”的思索,時刻籠罩著他們,以至於若是不回歸那裡,他們就無法生存下去。
電影的最後,歐陽文慧回到前男友身邊,谷文通在雪地裡開始倒著走路(電影前半部分有一個路過的大爺曾經說“倒著走路有精氣神”)。
看似人們在關係中確認了自己的身份,就不再虛無不再漂泊。
可歐陽文慧明知“接盤”卻又回歸的選擇,好像在告訴我們一切都只是自欺欺人:誰能保證眼下自己選擇的看似美好的身份,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又一次崩塌呢?
歸根結底,人生仍是虛無的。
此片想营造男文青中年失意孤独的氛围,摄影氛围其实到了,但其男性叙事味儿实在太冲以至于让我一度感到生理性恶心,包括但不限于——我虽然没抚养孩子但父爱最深沉、离婚时我好男人净身出户其实都是前妻对不起我、和脏话不离嘴的老同学哥们儿喝醉痛哭中年失意(女同学?
当然只是被男同学办过的而且现在还嫁不出去啦)、我喝醉了可能就不小心摸了那女的一下但她告了我导致我一生都毁了、俩女的为我争风吃醋但都不是好东西要不就是开房不睡要不就是睡过别人男友、我读了几百本书颇有坂本龙一的气质连看《恋人絮语》的酒店前台都被我迷倒了但一到中年手就被命运绑住了不能再写诗、小模特长得帅有什么用不还是要我宽限房租等。
请问男文青(但不限于文青)什么时候能学会把ego收一收?
《燃冬》不比这个片好十倍?
爱吃一些狗都不吃的地道美食并且觉得不爱吃的都是傻x(1/1)衣食无忧收着租子伤春悲秋晃膀子(1/1)虽然我又老又丑又没钱也没才华但是所有年轻文艺美女都爱我为我争风吃醋(1/1)天天跟爹过不去,嘴上喊着弑父结果膝盖一软怒唱半小时《烛光里的爸爸》(1/1)喜欢用一些最廉价的最能播的方式向观众暗示当代史不能播的内容(1/1)(念完食指,我直接跟女朋友说下一首必是北岛,结果真是北岛,笑嘻了/一个屁大点的诬告也要影射red book)见人第一句就是来北京多久了你喜欢北京吗你说话有口音吗(1/1)(谁问你了?
谁问你了?
你几把谁?
)京片子不离口唱北京欢迎你活活膈应死了张鲁一(1/1)(“巴黎内破地儿有什么好去的”)我对京爷最大的反感就是他们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狭隘和privilege,很喜欢黄尧的一句话“这小女孩儿真好看,是你们亲生的吗?
”/“北京真气派,跟你有关系吗?
”
“灵魂深处,真不敢说,一点不干净的东西都没有” 关于辛柏青的文艺片总是值得一看的。
即便辛柏青老了,《白塔之光》依然不能错过,辛柏青依然是文艺男神。
其实要想深刻了解电影《白塔之光》的主旨,首先得记住影片当中的这段对话。
电影中后段辛柏青饰演的谷文通坐在椅子上,对着坐在床沿边上的田壮壮饰演的父亲古运来,诘问: “你就老老实实交代吧,抵赖是没有用的。
” 古运来:“我真的没伸手。
”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点你该明白吧?
” 老实的老人:“明白!
那我也不能违心地承认啊!
” “你不是喝酒了吗?
” “我是喝了酒。
但我也不是那种人啊!
” “酒量怎么样啊?
” “不行” “你喝了酒,所有的事都记得吗?
” “确实不记得......晕晕乎乎的,不记得。
” “就不就完了吗!
没人逼你说假话。
是让你在灵魂深处深挖一下。
你敢说在你灵魂深处,连那种念头都没有过吗?
” “灵魂深处......真不能说,一点不干净的东西都没有。
” “你看......只要往灵魂深处深挖下去,事情就会有变化。
”
交代什么?
交代父亲对于几十年前在公交车上伸手猥亵妇女的罪行。
父亲拒不承认,或者说不认为那是事实。
但这段话所在的镜头场景具有超现实主义。
它既是对父亲的诘问,也是对自己的反问。
这种诘问与反问,便是影片故事里几组对照人物的表意主旨。
所以在随后转换交接的超现实主义镜头下,释怀的谷文通又问父亲觉得冤不冤。
父亲说:“冤......也不冤!
” 冤,也不冤。
可以说即是电影《白塔之光》的隐在主题。
《白塔之光》讲述了一个父子和解的故事,但又不单单是父子和解的故事,同时进行的还有谷文通的一段中年之恋。
若要准确一点来说,《白塔之光》更接近于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一一》,具有多条主题。
故事始于几十年前喝醉酒了的古运来在公交车上“伸手”猥亵妇女,妇女起初指认古运来,后又不确定。
荒唐悲剧的降临,足够令古运来在那个年代身败名裂。
为了保全妻子名声和子女的成长,古运来甘愿被扫地出门选择了独自隐去。
自小缺失父爱的谷文通和姐姐古文慧被母亲独自抚养长大,其中艰苦可以想象。
尤其在母亲去世后,父亲的过去和存在始终是谷文通心里一根难以拔除的生命之刺。
加之人到中年,又身处离婚独自抚养女儿的处境,诸多不顺。
有人说,中年之困是一种复杂的处境,几难消解。
它是青年的匆匆逝去,是老年的提前感知,是成为人父人母后才能懂得的父子矛盾,却又发觉人生充满了遗憾而无法弥补。
中年像是一个人,缺失原生家庭的爱,却要给足自己孩子健全的爱,同时面临家庭婚姻关系中处处需要修补的漏洞。
社会层面上,他可能会直面暴风骤雨般的欲望,同时随时准备着承受最为惨痛的代价。
他可能就是欲望本身。
中年,如同深渊潜航,容易被吞噬,却无人为之兜底。
大差不差,这些都是影片中谷文通中年之患随时可能出现的注脚,并且这些注脚似隐若现。
不过影片中的谷文通却比较干净。
这种干净来自于影片当中另一条故事线——谷文通和欧阳文慧这对有着一定年龄差距的暧昧之恋。
没错,一个有着同自己姐姐相同名字的年轻女孩。
欧阳文慧是谷文通的工作搭档,谷文通写美食文章,欧阳文慧拍摄美食照片。
有着一定年龄差距看似不可能的两人因为工作的关系而有了交际。
影片依据于两人各自的情感缺失现状,通过两人年代差感的语言碰撞,和对方身上所透露出来的异性气质,徐徐交代出了埋伏在两人身上经年不散的悲伤内核。
也正是这种悲伤内核,让两个具有社会疏离感的人彼此缓缓地靠近。
电影《白塔之光》始终以一种极具温和的叙事语言和节奏推进故事的发展,通过生活化场景和语言对话来表现人物状态。
没有暴烈的叙事冲突,也没有暴烈的人物感情,它温和地将一种莫名的悲伤隐藏在故事的表象之下,直至最后慢慢揭露那些看似不寻常同时放在大环境之下实则寻常的生活往事。
影片内容格外生活化,在几乎所有的场景里,它不仅将悲伤隐匿,处理感情时也极为收敛,引而不发。
社会体系中,个体的独有情感造就了个体的差异,但个体的状态却具有社会普遍性,这完全暗合了中年人普遍的社会状态。
影片中这种对于中年人深层次的感悟,有时会令人产生一种这即是导演作为一个思考者本身的全部真实生活的再现。
同时,电影《白塔之光》会给人带来一种奇特之感,它足够庞杂,似乎什么都有,但又主题明确。
前面有说过,某种程度上来说,《白塔之光》很像杨德昌的《一一》。
它讲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婚姻、家庭、亲情、爱情、修养、文化、精神状态,还有北漂,孤老这类的小主题,导演将之糅合成有机整体,侧重分明。
白塔之光,电影之名,可视作是一种信仰。
中年很容易可能活成了油腻不堪的样子,中年容易失去信仰,无白塔之光。
影片围绕谷文通,讲了三个主题。
亲情,同父亲的矛盾与和解;爱情,与欧阳文慧似是情人,似是父女的暧昧关系。
关于谷文通和欧阳文慧的这段暧昧关系,应该来说,导演处理得极为合理。
影片的独特气质主要是由两个主要人物角色的气质赋予的。
两个人物的气质则源自于人物本身的性格。
颇具艺术气息且不油腻的谷文通,一头短发示众独立自昂的欧阳文慧,因为各自生命的缺憾,因为内里共有的悲伤感,很自然地靠近在一起。
同时,还有一个极度隐含的主题,青春挽歌,理想破灭。
影片中的谷文通,用欧阳文慧的话说,是非常“客气”的。
谷文通的前妻也是这么说的,包括谷文通自己,也这么说自己。
显然,文学修养首先赋予了谷文通“客气”的性格和气质。
并且现实的因素是,谁都明白,成年人尤其中年人的生活,需要远离任性,舍弃肆意妄为,懂得取舍,明白代价,礼貌涵养视为根本。
客气意味着遵守规矩,不逾越边界。
这种涵义可被视作是美好青春年华不再的墓铭。
所谓年少轻狂,幸福时光。
电影中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比如,透过姐姐古文慧的口,她说谷文通写诗,但写诗没人记得住,即是佐证。
中年人悲伤深潜在生活点点滴滴之下,隐忍独行,不易察觉,就像影片当中的谷文通一样。
而那些任性妄为,那些肆意张扬,曾经属于每一个从青年时代走过来的人。
中年的看似平淡的生活不代表不曾拥有那些过去。
而那些过去,就像影片中欧阳文慧教儿童福利院里的孩子们唱的那首《秋柳》这首歌一样。
堤边柳,到秋天,叶乱飘 叶落尽,只剩得,细枝条 相当日,绿茵茵,春光好 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 风凄凄,雨凄凄 君不见,眼前景,已全非 眼前景,已全非 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
那些悲伤,只在无人处展露,如同影片结尾,独行的谷文通一个回头,开始倒走,风雪糊满了他的脸,糊满了他的眼镜。
悲伤在那一刻喷薄,溢出屏幕。
此三主题,交织在一起,加上辛柏青自带的文艺气质,很好地诠释了“中年”这一不上不下的人生概念,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影片中,有三处超现实主义的镜头表达。
这是解开导演用意的关键所在。
其一,谷文通前去父亲古运来的住处,在古运来的老旧老房间里,前一秒,谷文通还在质问父亲古运来是否有做过那件错事,也就是文章开头的那段对话。
下一秒,镜头跟随古运来给平安树浇水而移开,再次回到谷文通的时候,空间上,他从椅子上,变成了躺在了父亲的单人床上睡着了。
这是两个错开的空间。
一般来说,梦境是处理自我意识的最好镜头表达手段。
这段话,其实更像是谷文通对自己说的,而非父亲。
这既是谷文通的自问,也是几十年来古运来隐居生活的反思。
两个通过这段对话,将两人合二为一,对同一个命题“冤,也不冤”的自我探讨。
此外电影结局时最后一幕,白塔之下,大雪纷飞,同样的镜头手法,移走又移回来,同样的人物转换,前谷文通,后古运来。
同样坐在雪天天台的桌前椅子上。
此处再次合二为一。
也许谷文通和古运来就是同一个人。
他们不仅有血脉上维系,他们还有中国人沿袭下来同样的“客气”性格,或许也会有冥冥之中同样的命运归宿。
他们也许只是一个人身处不同时空的两种处境和状态。
回头再看看,看看他们的名字。
谷文通,他房间床上地上堆满了书,他曾经爱好写诗,如今还读诗,但没人喜欢他的诗。
他代表着中年破碎的理想。
古运来,明显时不我运。
他代表着破碎的中年婚姻家庭。
还有一处,在北戴河,谷文通去往欧阳文慧曾经呆过的福利院,现已是一片漏风废墟。
镜头里,欧阳文慧和古文通一前一后,看似隔离没有交集,但他们都看到了没有窗扉的窗台石缝里盛开的那朵随风摇曳的小花,实则也是两个交错时空的融合。
小花的处境和样子,也是他们两人自身的隐喻。
这三个镜头表达,其实是在说,在情感层面上,谷文通即是古运来,谷文通也是欧阳文慧。
他们有着同样的对于命运的思考。
电影当中,有很多导演巧妙安排的细节和呼应,无不处体现出或是人物的真实情感,或是生活的真相。
比如,影片开头,一家人去扫墓,停车场上出现了一只狗,而影片结尾时,两人走在夜色的巷道上,昏暗中出现了一只猫。
白日狗,夜行猫,也契合了人的“冤,也不冤”的复杂性。
比如欧阳文慧带谷文通前去开房的时候,看见谷文通和前台小姑娘聊了几句,模糊的镜头的左下角里,欧阳文慧在两人视线之外的转角顿了一两秒。
剧情随后,欧阳文慧又不决定开房了。
通过后面的剧情,大概是这一刻,谷文通让她想起了劈腿的前男友。
这是心情的顿转。
比如谷文通的同学聚会,来的人越老越少,不如意之事越来越多。
这已足够令人琢磨和体味。
而后的剧情里,一个女同学前来送信,她告诉他她和老穆之间的故事。
还有重要的,远在巴黎的老穆三十年不回京,昨天突然就自杀了。
要知道,老穆可是谷文通曾经最好的同学朋友。
他们同样热爱写诗——写诗的人自杀,跟影片中不时提到的诗人顾城暗合。
影片有不止一次提到诗人顾城。
众所周知,顾城的情感是浓烈的,也是癫狂的,但他的行为也是难以自控的。
其实顾城很能体现“冤,也不冤”的主旨。
谁都不敢说自己的灵魂深处一点不干净的东西都没有!
又比如,欧阳文慧乘坐商场小火车,在夸奖几句小孩子之后,突如其来一句“这孩子是你们亲生的吗?
”暗合了欧阳文慧的孤儿身世,导演徐徐揭示,铺垫足够。
但同时,女子强烈的反应也同样令人意淫遐想!
在面对古怪问题时,是该正常回答,还是反击?
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正常可以使不正常回归正常?
不正常可以使正常变得不正常?!
又比如,南吉对欧阳文慧和谷文通说自己祖上参与过白塔寺的建造,影片结尾时对着谷文通又言之凿凿了一遍。
与此同时,谷文通对南吉问了一个商场小火车上的欧阳文慧同样古怪的问题,他问南吉有无同欧阳文慧的前男友上过床,南吉回答说差一点儿。
在这段拼凑得来的故事里,我们知道南吉先是同欧阳文慧的前男友合租房,欧阳文慧其次住了进来。
于是,感情的先后跟感情的忠贞,若要计较起来,就会变得无法说清了!
这其实也意味着,人都有所谓“邪念”的时候。
这同样呼应文章开头那段既是谷文通也是古运来的内心自白。
应照了“你敢说在你灵魂深处,连那种念头都没有过吗?
”这句话和“冤,也不冤”的主旨。
再比如,公交车上的欧阳文慧和谷文通,遇到了一场突发小事故:公交车上男子摸妇女。
导演巧妙的安排是:男子不发一言,只略显鼻孔出气。
当事的双方,只有女人一直喊“臭流氓”。
是相信男人,还是相信女人?
亦或是谁也不相信,真相谁也不知道。
同时公交车上事故的前一刻,欧阳文慧让谷文通搂住自己,这话一经出口,伴随着车厢内众人投来的可疑眼光,亦很有可能突破这种“冤,也不冤”的边界。
影片为了突出这种“冤,也不冤”的边界。
又利用了另外一个场景,比如,欧阳文慧拉着谷文通围观下象棋。
欧阳文慧一时调皮搞怪,喊谷文通“爸爸”,并对一帮老爷儿们表示“爸爸不让看象棋”。
谷文通矢口否认,自己并非是欧阳文慧的爸爸。
众人顿时纷纷谴责谷文通,甚至说谷文通是一只臭虫。
所以人云亦云,重要的不是伸没伸手,而是围观的群众觉得你伸了手,有时你觉得自己是什么人,那无关轻重,重要的是群众认为你是哪种人,才显杀伤力。
影片中这种再次发生的公交车“猥亵”事件,以及下棋和观棋者的隐喻,酒吧乐队唱的那首歌的歌词,皆呼应了古运来曾经的处境,也令后面谷文通谅解父亲、读懂父亲多了一层依据。
所以真相到底是什么,是人们口中的那个,还是自己心底的那个?
是人们口中的那个就是冤?
还是自己心中的那个就不冤?!
这确实值得往灵魂深处深挖一下。
影片细节当中还有很多温情的概念。
比如谷文通带着女儿在窗户旁念诗,窗户上的“福”字窗花。
还有无论是父亲房里的,还是谷文通房间里的平安树,以及笑笑对谷文通说过的话,谷文通对着父亲古运来说起了相似的话——父亲的手里钻进了好多蚯蚓啊——而蚯蚓又出现在谷文通和欧阳文慧曾光顾的废墟儿童福利院大楼的窗台上,蚯蚓耕耘的隐喻,这些都投射出中国人对家庭概念的重视。
同时影片有一个高明的地方,将亲情同城市联结了起来。
比如谷文通给女儿念的这首关于北京的诗,诗意的内容又契合了谷文通租客的生存状态。
还比如遵守传统的姐夫。
这是位好人姐夫。
他在丈母娘坟前有序地摆放祭祀的供食,反倒是作为女儿的古文慧催促他动作快一点,他则反驳说这是传统。
以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透过古文慧的斥责,反看出姐夫对侄女笑笑言教的”吃饭不看书,看书不吃饭”老辈儿人的生活习惯,还有在家里说河南话这种对故乡语言的遵守,照顾谷文通的女儿笑笑,暗中弥合谷文通同父亲的矛盾,等等。
这些都让人看到了另一位有着近似风格理念和对传统亲情诠释的电影大师贾樟柯的影子,或为致敬。
当然,这点上,离不开曾经一直是贾樟柯导演的御用演员姐夫的饰演者王宏伟的加持。
姐夫这一角色,戏份虽不多,但立体丰满,一瞥一言一抽烟,非常值得回味。
王宏伟,他虽然也臃老了,但他一直是那个鲜活的“小武”。
除了“好人”姐夫,谷文通身上,也有一种“好人”的味道。
照顾自己的租客,对人客气,为人干净。
甚至古运来,客气始终如一,影片有关于他的直接描述不多,但从他的言行举止,从他不多的说话里,以及结局姐姐古文慧间接侧面的表达里,我会想起有一种人——宁愿委屈自己,也要善待别人,大概就是古运来这种样子!
所有这些“好人”的味道,同样也让人看到贾樟柯导演对“好人”诠释的理念。
更多层出不叠细节呼应 比如,酒桌上的欧阳文慧说谷文通和古运来父子两人的客气不太一样。
怎么不一样?
老爷子的客气应该是真客气,谷文通的客气也算客气,只是多少有了一些欲望在里面。
那这些欲望是否值得深挖呢?
又比如,同《一一》一样,《白塔之光》里同样有童言真理。
例如谷文通问女儿为什么想妈妈却不去见见妈妈,笑笑说“我可能看到了妈妈不想让我知道的事儿”。
此时,镜头对准的幽暗的河底,语言和镜头语言相对照,颇为考究。
孩子的聪慧,总在与成人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时出现。
这句话也暗合了谷文通婚姻的原委。
影片结尾,前妻罹患癌症,谷文通前去探望,交代出了两人先后出轨的事实,那么深挖一下,出轨,如果有感情出现淡漠的变化,如果有你先我后的说法,那么到底是干净还是不干净的事情呢?
临走之时,前妻的现爱人在病房外对谷文通说了两个词汇,韩语“Sarang”和维吾尔族的“Sarang”同音,分别是“爱”和“傻瓜”的意思。
也是这种“冤,也不冤”的情感镜像。
再如,影片有三抱。
一抱,困苦的北漂租客想抱一抱好人谷文通,给予他帮助;二抱,欧阳文慧想抱一抱谷文通,给予她营养;三抱,影片结尾,谷文通想抱一抱姐姐,给予他温暖。
再比如,影片中有两处“倒走”的场景。
其一,谷文通碰到倒走晨练的路人。
路人说,倒着走,精气神就来了。
其二就是影片结尾,大雪纷飞悲伤喷薄倒走的谷文通,这是不是意味时光倒流,人就会回到青春年少的时候,回到那个具有无限精气神的年代。
影片最后,南吉陪谷文通去看古运来喜欢的上官云珠的主题电影展。
上官云珠,影片中有交代,是父亲喜欢的上个世纪的电影女明星,这也暗示了古文通的情感归宿,或者说情感归宿的方向。
欧阳文慧和谷文通两人是两个互为对照的人物,这种对照也为两人的互相吸引增添了可信度。
年轻女孩欧阳文慧老成不羁,源自于她的孤儿身世,谷文通稚气未消,理想幻灭。
影片中其实有很多这种代表着稚气的细节,昭示着谷文通对过去时光的缅怀,比如兀自地拿起年轻女孩欧阳文慧的彩帽子戴上;穿年轻人穿的高帮帆布鞋,款式跟欧阳文慧一模一样;独自寻找父亲的住处时,在小区院儿里不经意间停在一辆幼儿秋千旁,转身离去时,轻轻地拨晃了一下秋千;乘坐公交时见旁边的乘客做脸部耳保健操,他也跟着做了起来。
这些细节,都极为含蓄地表达谷文通这一人物的内心精神状态。
但他们都无法化解自己的悲伤。
欧阳文慧也不是中年谷文通比较适宜的感情归宿,同理,欧阳文慧无法舍弃自己劈腿的前男友,也源于自己同前男友一起长大的根深蒂固的孤儿宿命。
电影最后给这段暧昧之恋安排了一个合理的结局——欧阳文慧回抱她劈腿的前男友,谷文通选择和南吉吃饭看电影跳舞——让事情成为它本该有的样子,让人的情感溯源,回归伊始。
仿佛从哪里来,就要回哪里去一样。
解决好上一段,才能开始下一段。
关于白塔之光。
白塔之光,可为信仰。
影片中白塔,说是不管什么时间,都不会投下任何影子。
说是有,但是离的太远,很远,只在青藏高原的某个地方。
众所周知,青藏高原,那可能是全中国最有信仰的地方。
这种信仰,就像影片中,欧阳文慧在广济寺的墙外作了三个祈拜。
就像南吉说了两次自己祖上参与了白塔的建造。
两次,一次说开玩笑,后一次却言之凿凿。
对应的,就是听话的那个人,就是你信与不信!
这就是信仰。
比柳川好太多了,就是里面好多场很有意思的毛边戏分寸感没掌握好。
情节、演员的状态和台词在“文艺”的和“胡同儿味”间奔放的尬跳着,一时让人无所适从。
老谷的“蒙冤”憋屈和田壮壮的“蓝风筝”还有对应上官云珠……感觉和故事本身的表达关系似乎没那么大,历史的痕迹?
感觉似乎是发现有个有意思的“梗”就揉进去,显得“卖弄”(?
也不知道这个词合不合适)。
整个看起来有喜欢的地方也有不太喜欢的,就像我喜欢卤煮但不喜欢肺头,喜欢多放蒜汁不喜欢放醋。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田壮壮演老谷头是啥时候确定的?
按正常逻辑应该是在剧本写完有了投资才会去谈演员吧?
即便有私交可以不用先谈钱,应该也是在剧本写完之后。
所以关于田壮壮和蓝风筝的这种联系甚至上官云珠的出现都应该不在原先剧本里。
这些应该是演员谈好之后调整的。
这样的设计就会觉得这电影是有政治表达的,但其他地方又一点都没有……所以,就会觉得有点突兀。
作为个人风格强烈的作者型导演,《白塔之光》的镜头语言有种独特的疏离。
在北京,这座历史感和现代性并置的城市,各色人物穿行在或宽广或狭窄的空间中,又似乎永远被门框、光影、道路等等各式各样的线条分隔,束缚在各自孤独之心外化的囚笼里。
人物孤独漫游,失去爱的欲望和能力,只余下一些指向过往人生的疲倦回响,可又如白塔的影子一般,不知飘向了何处。
主角对话时,画面中不时出现来往交谈的人物作为前景,行动中,又常有晃动追随的过肩镜头,这一切仿佛在强化一种窥视和尾随的感觉,加以平时朴素的自然光,夜晚时人物几乎隐没于黑暗。
作者的意图大概并非将人物的行动和情感进行抽离和艺术化的处理,而是留存它的本象。
镜子也是多次出现的意象,有时是角色自我审视与关照的工具,有时让不同方向的人得以在拟象中短暂并肩,丰富了空间的意蕴。
文通也好,文慧也好,亦或无尽的众生,都成为了这座城市设下的迷宫里,四处冲撞而又一无所得的寻觅者。
北戴河并不遥远,但逃离此处和前往那里的寻回之路,被漫长而揪心情感所阻断,在时间的废墟里只余下一朵倔强但又茫然的野花。
作者在文本中倾注了许多设计与巧思,无数看似闲笔的细节都有着暧昧的前史与不定的未来,凸显出庸常生活里的宿命感,和无可奈何的悲剧氛围。
只是这类结构太于繁复冗杂,难免冲淡和解构了生活的真实,让节奏失滞于反复的惶惑、回答、和解的一再延续。
也许让影片结束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父亲放下那包为儿子准备的香烟,让一切偶然显影,却又于淡然处褪色,会比把一切填满更美。
餐馆黑板上的《燃烧》,酒家的“柳川”包房,坂本龙一的误认,张献民的原身出镜,与女主和姐姐重名的文慧园路电影资料馆,这些小小的打趣会让影迷们会心一笑,但于影片本身,似是一些废笔,也当留白。
作者: hang在本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有超过十部华语电影获得了大小官方单元的入围资格。
在19部主竞赛单元作品中,也有两部来自华语电影界,不止展现出了华语电影的强大实力,更预示着这个春天将有新的篇章。
其中,张律导演携手辛柏青、黄尧、田壮壮领衔主演,南吉、李勤勤、王宏伟、王奕雯主演的《白塔之光》作为第一部在主竞赛单元首映的华语电影,在2月18号终于亮相,得到了柏林观众、媒体和影评人的关注和高度评价。
这是一部充满诗意的电影。
导演运用了近乎自然主义的手法,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北京的景观。
从安静祥和的老胡同,到车水马龙的市中心,再到妙应寺白塔的祥和平静,每一个场景都以自然、朴实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刻意营造。
整部电影的节奏缓慢平和,营造了一种深邃的诗意氛围。
导演非常注重对称画面的运用,达到了极致的境界。
他将景色和人物的关系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影片的诗意呈现更加形式化,也更加规范化。
电影画面中只要出现两个人,无论是普通交谈,还是坐公交车,都遵循着同一美学规则。
甚至有一幕,演员辛柏青和演员王宏伟半夜走在楼宇之间,在他们交谈的长焦距横摇长镜头中,画面中的人物时刻在中轴线的两侧。
这也许又是一个寻根的故事。
影片的人物故事相对简单,男主角是离婚落魄又放弃写诗的美食博主,过着比较平淡的生活。
虽然失败的婚姻和经济状况让他感到沮丧,但他还是保持着乐观与热情,喜欢吃卤煮,住在一个类似医院的小房间里。
然而,男主角有着不想去回忆的家庭往事。
他的父亲在他儿时被指控犯有猥亵罪,被他的母亲赶出家门,长期生活在北戴河,却又偷偷关注男主一家很多年。
男主角从小就与父亲分开,虽然对父亲有很多怨气,但仍想找到父亲,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在工作中,男主角认识了女主角。
女主角是一个北戴河的孤儿,童年时被领养到广东,后来成为了在北京工作的摄影师。
虽然男女主角之间并没有发生真正的爱情,但彼此的相遇和相互扶持,帮助他们走出了各自的迷茫。
似乎有,又似乎没有,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此外,影片更是探索了寻找归属感和根源的主题。
无论是辛柏青饰演的男主角,黄尧饰演的女主角,还是那个哭诉「这个地方太难混了」的男主的室友租客,也包括他在北京的旧时同窗,还有那位在巴黎自杀了的同学,他们都没有扎根在所身处的社会当中,正如片中台词所说,没有在这座城市「投下属于自己的影子」。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没有真正与生活建立起联系,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去处。
有一些人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根,成为游荡在生活之外的「鬼」。
主人公们在白天与黑夜之间游荡,他们可能在街上走来走去,没有目的地地漫步,也有的失业在家,来回走着台步,等待着下一次面试模特的机会。
男主角和女主角多次乘坐城市交通工具,被运送到不同的目的地,就像是游荡在一座城市中的商品。
他们并不完全属于这座城市,他们在寻找自己的归宿和位置,试图寻找一个可以扎根的地方。
主角在影片中握住了为数不多的几次方向盘,都是开车去北戴河,在寻找归属感时充满了迷茫和无助。
影片中,男女主角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爱情,他们更多是在彼此身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去处,回到北戴河,只是某种回归过去的方式。
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是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属于自己影子的人。
对于男主角的父亲,他在那个年代背上了猥亵罪,早已被社会抛弃在外。
在这个彬彬有礼的社会里,他们彼此拥抱或许成了他们证明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
那么「光」在哪里?
在繁华的北京城里,充满了各种光芒,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光芒并不属于他们。
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未来,为了寻找归属和慰藉而忙碌奔波。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许多人不断失望和受伤。
有些人在酒店房间里只是互相拥抱,默默坐着,不敢走出下一步,有些人则因为过去的阴影而无法亲近自己的亲人。
爱让人变得愚蠢,却也让我们不断勇敢尝试,去维持微弱的爱与希望。
就像影片结尾,让我们知道韩语的爱「Sarang」在别的语言中也是傻瓜的意思。
这是影片中真正的「光」,男主角就像这道光芒一样,他的出现永远能够给人带来一丝温暖。
无论是安慰自己的室友,还是接受父亲的往事,还是面对自己喜欢的女主和别人在一起,他都能从容面对,给人带来力量和勇气。
或许只要这道微弱的光芒还在,我们就可以在失落和痛苦中找到希望。
以前喜欢过导演的春梦,觉得有一种特别的幽默感和生机勃勃的颓废。
自从开始拍中文片之后,喜欢不了一点,可能以前也有同样的问题,只是我没发现。
整个片子透露着猥琐:把猥亵妇女看成无心之失,把要及时“办”对方对对方“不客气”才能得到感情看作人生教训,连人真名都不知道就关心人和另外一人睡过没有。
这些本质的想法让人觉得恶心,也让人觉得批判是没有用的,因为说得太多,每个人也只会有自己的视角,在没有艺术的掩盖下,思想的不堪才呈现出来,所以要感谢开始拍得越来越差的张律,也觉得对现状不满意的声音要让人看到不能只评判,要让新的故事在原本杂草的地方种上麦子。
最后的交流会也是尴尬,沙丹拼命上价值,导演拼命三连我不听我没有我不是都是你们搞理论的说的我们艺术家都是感受,随便一写随便一拍,没想到你们电影节要给我这么多奖。
拍电影就地取材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拼命表达自己没有想太多和给片子上价值都是同一种行为,就是没有内核只能外表凑的装。
可能导演不满意沙丹没有问出他引以为傲的wg创伤等思想深邃的问题吧,但是导演的不满意恰好让他的行为和沙丹的形成了共振。
牵强附会的理论家,矫揉造作的艺术家,还有被喂了不干净东西还不知道的观众,活在三个世界,散场之后,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中年人不配拥有爱情我觉得所有看过《白塔之光》的人都会纠结一个问题,辛柏青扮演的谷文通和25岁的摄影师欧阳文慧(黄尧饰演)之间究竟是什么?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俩之间暧昧不少,但是都没付出真心。
谷文通是很有这个年龄段的自知之明的,他自身就带着不那么合群的疏离感,对所有人和时都保持着一点点的距离感,用欧阳文慧的话来说,就是“客气”,跟谁都那么客气。
客气太多,就见外了!
每次都是欧阳文慧都撩拨他,他主动撩拨过的,只有客栈的小服务员。
喜欢读书的小服务员跟谷文通之间完全是陌生人,从陌生到认识再到熟悉都要有一个互问互答的过程,在谷文通提问和小服务员回答的过程中,谷文通完全突破了对每个人都客气的那层隔阂,反而出现了全片中唯一一次他主动的撩拨。
这段戏被女网友斥为「中年油腻男的谜之自信和骚扰」,我觉得您说的对。
因为中年男人似乎就「不配拥有爱情」。
纵看《白塔之光》全片,谷文通前妻先出轨离他而去;欧阳文慧年轻俏皮,跟他若即若离,俩人就没擦出真正的火花;南吉是个挺稳重的女性,但她和谷文通完全不来电,他俩就不是一类人。
再看谷文通的这些同学们,做房地产商的大款离婚四次,没那么成功的也几乎都离婚了,每个人的中年危机都通过离婚,单着,没着落等方式凸显出来。
谷文通不幽默,也没什么钱,有一个女儿寄养在姐姐家,他自己不修边幅经常喝酒。
要颜吧没颜值,要成功吧他没事业。
写美食专栏是挺红火的,如果他捯饬捯饬自己,再不要脸的向女粉丝们伸手,不至于一直这么单着,但他不愿意那么干。
他心里明白着呢,爱情这东西对中年男人来说好看,诱惑,可是呢,扎手。
他不想再游戏人生了,但是也没找到什么好出路,所以他对感情不抱任何希望,也不敢有任何奢求。
他就像一锅煮夹生的米饭,能吃可不好吃。
他自己就悬在当中前进不得,后退不能,摇摆不定,连跳支舞的想法都实现不了,只能在快乐的音乐声中想象身边有佳人。
人到中年意味着什么?
老话儿说四十不惑,现在这话儿不准了,从谷文通身上体会到深深的尴尬,这个年纪没了青春的朝气,更充足的是甩不掉正在变老和死亡威胁的暮气。
租自己房子的小年轻长时间没有工作,跟自己比较近的女孩子又摸不到真心。
所有的事儿似乎都在给他添堵,看遍身边的关系,只有亲情才实实在在,他在女儿身边才能露出笑容。
白塔的影子和人的影子谷文通曾和欧阳文慧聊的热络时说,白塔的影子在青海。
后来他们俩夜间在胡同里走,身后就是白塔,他们发现自己没有影子。
影子成了一个解读本片的关键词,影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影子的寓意跟欧阳文慧的心结关系更深,白塔下的中年人和青年人,都像游魂,没影子也没有根。
欧阳文慧出生在北戴河,五岁进入孤儿院,然后被领养在广东长大,现在是北漂一族。
不论北戴河,还是广东,或者是在北京的白塔之下,她都找不到归宿感,寻不着自己的影子。
她靠近谷文通,谷文通不敢接受一个比他年轻那么多的女孩子,所以他很客气。
客气成了一道无形的墙,阻隔欧阳文慧想要从谷文通身上获得安全感和寻到能扎根的机会。
谷文通自己也没魂,他也在寻根,他缠绕在自己婚姻失败和父母婚姻失败的困惑中,重新找到父亲,试图走近父亲,可直到影片结束他也没能找到魂扎下根。
影片使用光影的方式显示两人关系,经常性的欧阳文慧坐在光下,谷文通藏在暗角。
非常平均的光线下,有暧昧关系的三个人罕见地短暂同框出现在一个镜头里,每个人都没有影子,眼睛各自望向一个方向,毫无交汇。
俨然三个游魂田壮壮老师饰演的父亲似乎就像谷文通的未来,他孤单地生活在海边靠着回味过去度日。
谷文通也在白塔下,品尝着孤独这道酒,默默度日。
白塔折射的阳光,没有热度白塔之光,没有影子白塔下生活的人,没有魂
丰富的感情流动 不管是群像还是两个老师的塑造 假期结束了 戏剧结束了 但会永远记得这个夏天和你的眼睛颜色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那个夏天会是永远属于你的。
跑到别人的婚礼,🧧还能刷卡…..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哇终于有词条了!ficbook上俄人写的同人文能有100篇了,怎么不算大热(x)俄人说其实有一丢丢吻戏被剪掉了。片子初剪一共有三小时,但制片说三小时没人看啦,剪成现在的成品。剧组特别穷,所以谢谢芬兰人支持⬆️
夏天不要结束让我永远记住你眼睛的颜色。
没想到俄罗斯人对待感情也如此细腻啊,好喜欢拿下面具的戏,以及话剧和生活台词的互文。突然感动,今年看了好几部以前没怎么看过国家的电影,同一个世界依然会被共通的情绪打动。
俩人之间的克制与隐忍真的是太绝了。
剧本写得好诶。
我想啊想……想年上女演员长得像谁,播到十分钟才想到Julie Andrews.
好好看😭 双女主的互动是主线,不算爱情片,但很多细节比爱情片还要浪漫。女主一长得有点像aloïse sauvage,走到哪儿都散发着姬崽的自由随性能量,一点点磨掉对方的冷漠和戒备心。她给所有人带以温暖,结尾的时候却只有她暗自伤心。她编导的儿童话剧没有得奖,评审团指责她改编的爱情故事剧本不适合儿童来演,而且缺乏情节起伏和冲突🤷♀️(在俄国播女同电影想必导演她也有类似的崩溃心情)然而我就喜欢这种叙事风格,不想要过多的抓马。结尾女一和孩子们谈心,隐喻双女主线,有don’t forget,remember的感觉了
海边那段简直太暧昧了。喜欢这种克制、点到为止有想象空间的安排。
intimac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limax
假期;颜值在线,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俄罗斯人的感情也跟东亚似的克制
好动人的电影啊啊啊啊啊啊,在那样真正亲密的时刻,倒下的酒瓶声其实是心跳声…高潮后又回到寂寞与无趣的日常…但当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就可以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尖的缝隙中流走,这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它都永远属于你。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
哇哦
夏日戏剧节的吊桥效应。草莓酒、亚美尼亚婚礼、蛋糕上的巧克力面具、海边偷吻、“你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不要放生五千块买来的生蚝啊😭
电影里的戏剧对话和两位爱人之间绝口不提的心声形成的互文性,最终化成车窗上寒气呵成的爱心画下句点。暧昧、微妙和旖旎的气氛一直在两人间流动,却不需要交缠的肢体甚至暧昧的逗引,女性之间自然而然的尊重和了解,就让情感好像在互相交错的凝望里悄悄盛开了。ps.这什么年上年下绝美宠溺好哄天仙配啊!不敢相信要是有后续真能在一起两个人日常绝对滋滋冒火花啊!再ps. 那个老公真得长得像一只僵尸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