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http://mmpip.spaces.live.com/blog/cns!32972B3F82DFF4C4!1106.entry我承认这不是一部经典上乘之作,我也承认看这部片子完全是为了Daniel,因为在Leon之后,能够让我稍稍长情点的就是他了;之前就挺欣赏尹子维,虽然他在很多香港电影里只是反派或者是配角,但他的脸依然能让我联想到某人;连凯也是我的Style,喜欢他用冰敷眼睛说为了镜头前好看点,Cute!
肥聪竟然是大名鼎鼎的何超仪的老公!
所以当这四个人说着要赶超F4,做香港最棒的Boy Band的时候,真是笑翻了嘴上说着喜欢Daniel 也有很多年了,从《特警新人类》开始,算算也要8年了,又要感叹岁月匆匆啊!
Daniel 的事业并非一开始就顺风顺水,到今天的成绩,也是靠他不懈的努力才得来的。
看惯了电影里风流倜傥的角色,到了这部《四大天王》才发现,他其实是个聪明人,而且很生活化,在之前是看不到他真实的状态和性格的。
这是恰恰是以前我一直忽略掉的问题,以为明星就是明星,然而我却看错了Daniel,他和他的兄弟自始至终自导自演了一出娱乐大戏,玩笑了世人。
影片以半记录片的形式讲述一个真实存在的Alive组合由最初成立到最近传不和闹意见的过程。
由于吴彦祖早就有拍该片的计划,所以从Alive计划成立以来,一直用摄像机拍下4人平日的一举一动,。
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耳熟能详的炒作手法一. 诈骗记者 自我炒作 为了打响乐队的名号,Daniel 想出向香港某日报相熟的女记者,讹称新歌被盗录并被人擅自上传到网上,博得了头条新闻。
而他与女记者通话时的情形及对白,都被剪辑放在戏中。
二. 兄弟敌对 粗口连连 乐队成立后不久,成员矛盾日渐突出,在Alive平日的生活片段里,可以经常听到他们用英文暴粗口(四个团员都有美国背景,这也可以解释他们如何顺溜地用硬个利需开骂之流利)。
三. 冲突升级 濒临拆伙 Daniel 、尹子维不和事件升级,两人翻脸的传言甚嚣尘上,Daniel 接受媒体采访时更表态说,计划将乐队拆伙,因为不想工作的事情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
大胆假设Daniel 和其他三人在沙发上讨论当今香港歌坛大环境不景气以及现下恶劣的市场环境,义愤填膺之余突发奇想,如果合四人之力能否炒红一个男子团体组合?
以验证用一些如今惯用的伎俩的确可以达到目的,而并非靠音乐本身,何不和所有人开个玩笑呢?
于是四人决定组团,并且用摄象机记录下事态的发展。
Daniel 等人自编自导了几出火暴戏码,后来事实证明的确大有奇效,团体仅靠一首单曲开始小有名气,并不断有广告和通告活动,媒体在此间的推波助澜恰恰成了影片中的群众演员,被四人忽悠了一把。
最后Daniel 将200多条平日拍成的片段进行再剪辑,再加入一些补拍镜头做成电影,并一举获得了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奖”,恐怕这里能偷笑的只有他们四个了。
且不讨论他们在一年前就对整件事情做了精心地策划以及其采取的方法是否有违职业道德,但看罢影片的确对现今娱乐圈的整个生态环境担忧不已,Daniel他们只是用了一种比较激进的做法对整个生态链表示了抗议。
就像影片中穿插的张学友、黄贯中、张震岳、谢霆锋、杨千桦、莫文蔚说的那样,香港唱片销售额近10年的整体下滑,需要重新振兴。
Daniel 在影片结尾漫画式的搞笑结束或许暗示了他真的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警示世人。
突然然想起写一下这部片子。
因为想到尹子维的缘故,便想随便说说这部戏的感受。
这部戏耍了很多人,不得不承认,我也是被耍的那个,从开头的歌被泄露,到尹子维与吴彦祖的吵架,我都信以为真——不是说看电影时信以为真,而是他们在布这个局的时候,我就在局中!
这实在是很神奇的一个点子,冲这一点,我PF他们四个。
吴想拍这部戏,连凯说不如我们就真做个组合,于是这部片子,便以一种纪录片的方式出现了。
吴说这部戏的好玩之处在于,你在看的过程中便会去猜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看了以后我真的完全迷惑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的——尹和歌迷开房是真是假?
他们吵架是真是假?
他们签公司被蒙是真是假?
雇职业粉丝是真是假??
难得的是这部戏里,居然很难得的四个人物的个性都十分鲜明,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他们做戏的台词。
印象深的台词有三处,一是连凯有些犹疑地对吴彦祖说,你,会不会觉得,我们三个有点拖累你?
吴没有说话。
第二个是连凯说,吴这个人,就喜欢控制一切。
而另一个镜头里,吴说,他们太不着调了,所以我必须控制。
第三个是尹对连凯说,你一开始就是有私心的,你找吴是因为他有名气,找我是因为我会唱歌,找陈子聪,是因为你要找个人垫底。
连凯瞪目结舌——此处的瞪目结舌我将之理解为内心的不善良被人窥视到时候的手足无措。
这三句台词是很戏剧化的,但是看的时候还是让我有些吃惊。
好吧,从我的角度看,连凯当初提出这个提议的时候说不定正是有这个想法呢(他的采访里也说,我觉得做这个组合可能会对我的事业发展有好处),既然他的阴暗想法都敢说出来了,我们还何必藏着掖着我们的想法呢?
因为这四个人的定位,正是如尹所说:一个会唱歌,一个有名气,一个帅,一个有话题。
骗那个女记者的那段,听说当事女记者哭着痛斥吴的不HD,导致HK传媒扬言集体封杀他们。
但是现在我的后遗症是,会不会这个女记者,其实也是假的?
中间有一些故意搞出来的片段,比如夸张的舞蹈老师,比如夸张的造型师。
真是讽刺的可以。
总之算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尤其是看在导演是一直被认为花瓶的吴彦祖的份上。
说回我说到的四个人的个性,吴的角色,就是那个比别人红,因此会觉得自己是老大;尹呢,是太有个性的,放任自流;连,真的有点如他们说的有私心;而陈子聪,就是那个好好先生。
最大的讽刺其实是结局。
这个结局打翻了所有的前面的铺陈,让整部戏看起来更加像一幕讽刺剧。
另,一定要看广东话版的!!
我相信大家都会充着看帅哥而了解这个组合,这是不用害羞说出口的事。
吴彦祖的超强人气让这帮人是否懂得唱歌已经不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他们会做这样的一件事,他们做了些什么。
记得第一次在MTV中看到他们唱歌的时候,感觉就是吴彦祖在为电影做宣传啊,竟然学人组boy band,而且&一个肥佬,&两个不知名人士唱的不知所谓的口水歌。
但是让我最惊喜的是《四大天王》记录了他们怎样做这件事,也就是how,香港娱乐圈的众生相曾经在不少电影&电视剧中有所耳闻,炒作,假新闻,上位……只不过他们坦诚地把这些东西公诸于众,千嬅说其实你只要当它是一场纯粹的游戏,在娱乐圈会生存得开心点。
对于我们这些局外人来讲,就好像看到一个华丽丽的网页背后的源文件,然后发现其实所有浮夸都是刻意给你做的一场show,这样的事实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会影响娱乐版的销量,也不会影响不断有人唱片大卖绯闻不断桃色沓来,但是它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唤起了我某种程度的良知:那些被镁光灯打得眼睛都睁不开得的明星们他们也是人,他们都有压力,未解决他们都有很多委屈,屈服,真&假尤其是看到吴彦祖发脾气出走,要看心理医生,而且不断喝胃药的时候,看到人性的自私&简单生活只是一场更保罗万有复杂无比的戏而已。
【06年“四大天王”事件之后专访文,蛮有意思的,如果你也喜欢吴彦祖,不妨看一下】又一个长毛—吴彦祖 明星能「红」,涉及种种因缘际遇,其中一道板斧,是用最自然的方法顷刻消除与观众之间的陌生感。
吴彦祖成功了,并非单靠他的帅气。
他首次执导的电影《四大天王》以伪纪录片(Mockumentary)形式,把香港演艺界梦工场的迂腐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不过,原来并非每个人都爱看National Geographic,不甘被刺破娱乐圈美梦的人骂他恃才傲物,娱记甚至集体数落他的「经营」手法,更有人嗤笑他在「自毁长城」。
独独这位「乐坛卧底」丝毫无悔地抛出一句:「就算有媒体杯葛我,到死也不介意!
入行九年,我实在有好多问题要问!
」 明年香港将庆祝回归十周年,亦标志着吴彦祖在香港影坛打滚了十个年头。
他认为,香港回归后多了祖国这个大靠山,但影坛、乐坛,甚至香港市民却失去了一个身份(Identity),大家都显得失落,致令娱乐圈不但没有长进,还在不断倒退。
「其实电影也是一种study,外国人好钟意以前香港的Cult movies,《PTU》、《枪火》等等都反映香港独特的文化,回归后香港电影反而变得好General,我想香港人要寻回失去了的灵魂。
」吴彦祖边吃生果边说,那双剑眉像在舞动着。
Individualism 「香港只系不断地做紧明星工厂(Star Machine),唔理一个人是否能唱能跳,最紧要个样OK,电脑便会搞到佢好似唱到歌,又会迁就到佢唔驶跳舞,好有问题?
」吴彦祖强调,他不是愤世嫉俗而是嬉笑怒骂,他的讽刺没有如钱塘怒潮般惊涛裂岸,他甚至不认为他是在讽刺社会,而是question。
「我唔系想鼓吹『非主流』,我只系想问问有无选择呢?
」他强调并非想搞事,他要让外界知道,只要对社会有启发,低成本、无爱情元素的都可以是好电影。
「点解一定要商业先行,推同一种味道的电影、同一种题材的音乐?
咁样好闷,会令创作人都不想创作了!
点解非主流便会被排斥,唔系物以类聚就能建立乌托邦!
」Individualism是《四大天王》及吴彦祖经常挂在口边的主张,可能是天秤座性格的驱使,他认为做自己想做的事并非一种奢想。
随着《四大天王》徐徐落幕,吴彦祖部署三年的Project亦将完结,但Alive解散了,Alive精神不灭。
日后他会以演员作为职业,拍商业片,导演则会沦为他的嗜好,他将以独立导演的角色,拍一些自己喜爱、没有压力、不受制於任何人、题材的作品。
传说中的吴彦祖拥有深情双眸及强壮体格,以不标准的广东话、亦正亦邪的气质迷倒本港七至七十岁的女性。
采访现场,笔者看到一身休闲服饰的他,却是个很有主见、有抱负、真情流露的热血青年,甚至有点「长毛」(当然是靓仔版)的气质,跟银幕上光芒四射的性感偶像完全沾不上边,更打破他几近供人膜拜的冰冻花瓶的形象。
谈起本港的救市行动,吴彦祖更有话说,质疑政府对推动本港艺术事业发展的心态:「投资者不要只顾赚钱,监制也要俾啲空间导演,不要为保票房侧重个别演员。
好似『西九』,极其量只系令外国表演人士一个靓啲嘅表演场地,但对香港本土艺术的帮助不大,最开心还是班地产商。
」拥有耿直个性的他,说时手舞足蹈,也没有计算他的言论会否影响他日后的影艺生涯,这种就是Individualism的最佳演绎。
三年Project 吴彦祖认为,荷里活的大制作都可以生产出烂片,史提芬史匹堡加汤告鲁斯的《War of the Worlds》便很「垃圾」,但美国市场给予观众很多选择,令独立制作人都有立足余地。
香港要开一部片,往往要说服八岁至八十岁的人,又要顾及卖埠市场,诸多掣肘下令香港制造变成毫无特色的作品,故他怀念八、九十年代百花齐放的本港艺坛。
「香港有好多好有talents嘅人,但因为佢哋唔够主流、唔肯妥协,所以无公司签。
大家应该支持社会有alternative,因为很多主流的艺术创作都是由非主流创作启发而衍生的。
Madonna很主流吧?
但她背后聘用了很多非主流的创作人,令每张唱片都有独特性。
」香港没几个人肯花时间反省的问题,吴彦祖出「招」抒发意见。
三年前,吴彦祖开始筹备这个Project(或者说是一个局),他与尹子维、连凯加上陈子聪成立「Alive」,由签唱片公司碰壁、学跳舞到度桥推销自己,巨细无遗地展现,还加插了张学友及黄贯中等乐坛老手的肺腑之言。
自编自导自演的,还有Alive新歌被盗、制造成员不和解散的假新闻,真相变成道具穿插於黑色幽默之中,塑造成这套意念大胆、很Cult的实验电影。
吴彦祖以《四大天王》作为的作品名称,也是反讽当年社会以「捆绑式标签法」制造了乐坛四人帮。
对於光怪陆离的梦工场,杨千嬅在戏中的自白发人深省:「这是一个game,但不是fair game!
明白这一点,在娱乐圈生存会开心好多。
」 佛陀度化众生,教众人懂得「放下」。
访问期间,吴彦祖说得最多的是「系咪有问题先?
」系,他确实点出了很多当今娱乐界存在良久、或制度或风气的症结,笔者实在欣赏他打滚了这麽多年头还有反思的冲动,以及挑战专制传统的用心良苦。
吴彦祖明知放下会开怀一点,但仍是坚持那点执着,我们是不是也就盲目妥协呢?
Wednesday, May 03, 2006
比较少见的影片,更加少见的拍摄形式:为了拍片,四个演员竟然组了乐队,然后将出道到走红这一过程完整的记录下来,大大满足了我对明星背后运作情况的好奇心。
自从上了新闻院的公选课之后就对新闻界很失望,原来新闻,特别是负面新闻,能过让大众所知道,是经历了很多过程的,其中的失真或知而不报恐怕是一般不了解的人难以想象的。
我也只是知道了一点皮毛而已,就几乎已经不相信所有的媒介了,娱乐界的新闻工作者就更不用说了,看看腾迅这样的大网站上也随处可见“黄色新闻”,就已经让我很失望了。
究竟新闻是给什么人看的?
每次上QQ,腾迅的公告窗口弹出来,我只用眼一瞟就觉得那些新闻似乎是给心理不正常的人看得,比如什么偷窥狂、色情狂一类的人。
说回影片,乐队出道的历程就不同寻常:自己谎称歌曲被盗,然后大开新闻发布会给自己造势。
我看了并不觉得这种手段很恶劣,本来那些狗仔队干出来的事早就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星和记者之间完全就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毫无一丝一毫的信任可言。
也许有些明星真的生活不检点,但我依然鄙视那些利用人家私生活爆料的记者,无奈的是,不做这件事的记者恐怕凤毛麟角。
想到自己还准备考传播学的研究生,以后也有可能在新闻界工作,我自己都不能接受。
娱乐界和新闻界,究竟哪个更黑暗?
无端端把人家的私生活当丑闻,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丑闻,如此没有素质和道德的人怎么可以当记者呢?
娱乐记者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乌合之众?
吴彦祖戏弄了所有的人,但我只能说,他真的很敢!
早在几年前就听说吴彦祖和尹子维他们四个组了个乐队叫“Alive”他们的歌也一般而已,所以随便听了一下也没有在意.直到看到这部电影时,才明白原来所有的人都被耍了!
“Alive”真的是a live!!
不过真的很佩服他们!
建议那些狂迷偶像的追星粉丝们看看这部电影!
也许会明白-某些所谓明星所谓娱乐圈,也就那么回事!
http://mach.yculblog.com/post.1230449.html事情从连凯开始。
这个长得很忠厚型的帅哥,某天突然想拍一部反映娱乐圈生态的电影,把娱乐圈里面那些有的没的统统放到台面上给大家审视。
他跑去和别人商量,这个别人就是从小在鬼佬那边长大,作派诡异的吴彦祖。
吴彦祖把老连的想法推进了一大步,说不如我们真的来组一个组合,进军乐坛,然后把背后的点滴拍到电影里面去。
于是他们又拉来了两个半红不黑的家伙,一个是尹子维,好像是过去明星的第二代,类似于没那么红版谢霆峰,另一个是陈子聪,他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娶了一个老婆叫何超仪,这位何姐姐是赌王的女儿,还曾经拿过金像奖最佳女配,算是赌王众多女儿中比较另类的一个。
他们于是就组成了“ALIVE”,开始唱歌,也开始拍这部《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并不是纯粹的纪录片,看片尾就知道有不少东西是编出来的情节,但是当中的内容,穿插了太多这几年相关的娱乐新闻,让人看来有真实的感觉。
加上拍摄手法的关系,纪录片的调调很浓。
也因为这个,里面的那些欺骗记者博版面的东西在电影里面大白天下的时候,引起了香港传媒很大的反弹,据说当年被骗的女记者泪洒当场,一时间也传出ALIVE要引咎解散的消息。
但好在这四个家伙还比较能挺住,刚上去他们的主页,他们发了公告承认弄这个组合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拍这部电影,但也否认说要解散,因为从中发现了音乐的乐趣。
花了两三年的时间,灌录唱片、记者会、商业演出、八卦绯闻……所有戏份都做足,现在才发现这原来都是这四个演员在做戏,看到这部电影,再想想过往的娱乐新闻,真的是很有趣的回味。
为什么要给5星?坦白就一部电影来讲,各方面都不能达到5星的标准,但若不力荐实在是难以表达我看到这部电影时的欢喜.暑假的时候看到这电影的海报,并未打算去看,原以为又只是一部流水线上的喜剧片(我相信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如此以为并因此错过了这部电影)。
倘若不是因为片中有个吴彦祖,我也定是连剧情介绍都不会看。
剧情介绍一看,确实是给惊到……ALIVE组合,并不是个有什么名气的组合,但恰不巧的,如我这样连电视都不看的人,也曾刚刚好在某地方台的娱乐新闻上看到过关于他们的报道,当时是很鄙夷的:大帅哥吴彦祖协同3个我完全没听说过的人组成了一个男孩团体,蹩脚的唱着口水歌,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搞组合这种纯商业兼玩票的行为让我对吴彦祖很失望……但《四大天王》一出,又让人备感欣慰。
原来这一切是一场精心的组团忽悠。
一路看他走过来,从一开始被发掘演美少年之恋,带、到后来被王晶找去当花瓶,到旺角黑夜真正开窍,中间经历紫雨,妖夜回廊,三叉口等电影,其成长之路昭示着他对电影的态度,绝不是扮偶像捞钱那么简单一回事。
诚如他自己所说“我很庆幸,如我的第一部电影是王晶拍的,我也许就不会在这一行待那么久了”。
可见他他真是在电影之中找到了自己的梦想。
吴彦祖实在是让人羡慕而嫉妒,同时又欣慰,对他充满期待。
他有着绝对偶像的外型,但却也不缺乏对电影真诚而坚持的理想。
他几乎就代表了一种男人的梦想,他可以坚持自己的个性,而又因偶像的外型而永远不缺乏市场。
说回这部电影,电影本身的表达方式很直白,他们要说什么观众是轻易就能看到了,娱乐圈的东西无甚探讨的意义。
值得提起的,当是他们无法复制的拍摄手法。
其实更早的时候,有一部揭露摇滚节的内幕的电影,便是以类似的仿记录片说法拍摄,“真实度”也很高,片中的演员后来还在90年代初期照着电影里的乐队真的组团举行过巡回演唱会。
但是吴导他们玩得更彻底,真刀真枪的上。
这样的谎言,一生之来得一次,但也足以让ALIVE的名字被香港娱乐界和电影界永远记住了一边照公司安排参加活动,一边在活动背后公开(或秘密)的进行表演,这简直是一种跟社会玩牌的华丽冒险,想想都人兴奋。
还值得一提的,片中为四位男角各自特别准备的展现心理世界矛盾的动画及配乐,或色情诙谐或血腥黑暗……也算是这近来流行的玩法,与《童梦奇缘》和《雷蒙》的片头片尾相似
1995年,香港唱片业收入16亿8千万;2005年,香港唱片业收入7亿;2005年,超过40新人涌现乐坛;2005年,演员吴彦祖,陈子聪,尹子维及连凯组成ALIVE进军乐坛……最早是在“春田花花同学会”的字幕里发现ALIVE这个组合的,还仔细研究过其成员,当时便感觉有点无厘头,4人中也就吴彦祖有点市场,其他全是半红不黑的,而且从未涉足歌坛,就这4个人居然也能出来唱歌。
想不到,现在居然还拍了这部记录片式的电影。
看到最后才明白,这是吴彦祖给香港娱乐圈开了一个大玩笑,原来,他们组这个ALIVE纯粹是为了拍这部电影而已。
穿插全片的卡通和对歌手的采访,使得全片真假难辨,不由的佩服吴彦祖的创意。
假作真时真亦假,说的是香港乐坛。
本片可以说是一部进军乐坛的教科书,让圈内人震惊,让圈外人瞠目结舌。
原来,明星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先发布网络单曲,然后找记者炒作,然后开记者招待会,然后上通告,然后发片,然后就是不断的通告……歌是假的,用软件调的;新闻是假的,狗仔炒作的;甚至连歌迷都是假的,500元一个。
这就是光鲜亮丽的乐坛。
真作假时假亦真,说的是ALIVE。
为了拍电影真的组了个乐队,而且通过记录片式的镜头将乐队的发展过程暴露在公众面前。
如果是表现乐队如何努力也就算了,可是,我们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炒作方法和欺骗的手段。
吴彦祖果然是ABC,没什么不敢拍的,拿娱乐圈EG了一把。
可苦了香港乐坛的新人了,这部片子过后,还有多少人相信他们?
至少我不会再相信CD里的声音了,除非他能唱现场;而那些在台下大叫“我爱你”的歌迷,我也会认为是买来的而已;至于娱乐新闻,早就没人相信了。
在香港唱片业如此萧条的情况下拍这样一部片子,无异于雪上加霜。
不由的担心他们4个的前途,至少歌坛他们是别想混了,ALIVE这两年可是把香港的娱乐圈耍了个遍啊。
看了这片子,你就会明白时下那些选秀节目为什么会这么火了,只要有人捧,不怕你不红。
造星,已经成为一种工厂化的生产了。
“Alive”乐队好像真的有过,好像还有过大型表演,一开始还真以为是纪录片,结果片子放到最后,四位歌手的结局,吴彦祖居然到了非洲生活,还结婚生子,这也太搞了吧。。。
作为一般伪纪录片类型,在香港电影中非常少见,节奏比较轻松,娱乐性也不错,有一些揭短,但不是很透彻,力度还是以娱乐为主,想看到娱乐圈的黑幕在这样的作品里几乎是不可能的。。。
连凯那么帅,保养的又好为啥不红啊,37的连凯看着也就二十多,比32的吴彦祖都帅,还有一脸羞涩的气质,难以想象一直演反派为主。吴彦祖拿了导演奖一定是因为长得帅加分了吧,拍的好一般
香港娱乐圈的生存启示
ho lung ho siu.
David (stylist ) : 好有africa typical forest嘅感觉。What do you think?Terence: Africa 有rainforest 嘅吗?
只看了几分钟。主要是我没法接受配音。
吴彦祖 完美男人
冲着吴彦祖来的,失望……
一部娛樂圈的偽紀錄片,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我的好奇心。
真假难辨的伪纪录片。还真让我到最后都信了这四个也许真的曾组过乐队。人物简历都是真假难辨,一堆腕儿说的话也是。和豆瓣简介一样,所有的事都不是一帆风顺,都没有光鲜亮丽。组合本身就是七拼八凑,业界也是千疮百孔。后期内部更是分崩离析,随意地一场也不怎么样的演唱会做完结。面子里子都败得一塌糊涂。倒是散了以后,家庭生活岁月静好。还挺众生相。吴彦祖确实看着控制欲很强,看心理医生不知道现实是不是真的(导演自黑),尹子维一直指责别人,但自己却很不负责。不知道真相如何是否刻意,连凯被尹子维指最自私有心机,但看着还是乖的。陈子聪有点过于老油条老好人了。所以,比较难过的是帅哥们一点儿都不帅了。比较搞笑的是那四套衣服,是真LGBT感呼之欲出,钻石屌短裤厥倒。还有职业歌迷500元一个好贵。
真假难辨,吴彦祖和连凯都是悄悄地亮第二把刷子。人生需要经营和多才多艺。好想跟黄贯中聊天
alive
配音太臭屁了
五分给聪明
三星半
真纪录片,伪组合!吴彦祖太疯狂了!我佩服!
2006-10 一部烂片 对于我而言,虽然是祖哥的导演处女作,但还是不符合我的口味
很失败。
作为建筑学出生的吴,这套电影镜头感视觉感都很弱,不过就用客观现实讽刺娱乐圈,勇气可嘉
敢用这样的态度拍电影,牛!
反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