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以下几点:一、随身带打火机不管男女带了打火机不仅可以毫不费力的煮开水、烤鱼、烤鸟、煎鸡蛋,还可以照明、抽烟等进行娱乐活动。
二、随身带好公交车卡最好还是跟皮包放在一起,这样拿出来刷的时候也比较帅气。
三、学好英文英文就目前为止还是国际通用语言,学好了它,就算碰见外星人也能很好的交流!
最后、找一家有信誉的,承诺可以送到任何地方的外卖店,并且有负责任的员工。
有了以上几点,此生将再无烦恼,轻松过活。
:P
一句话故事:一个本来想死的负债人,后因绝境下的希望又燃起生活的热爱,而这份热爱,又感染了一个因身体缺陷自闭的女孩,总结来说是一个互相救赎的故事。
让我感动落泪的,来自一个每天都会问女儿需要什么而离开家,当她看到女儿时候的表情,令人特共情难受,还有演员奔泪吃面时,那份如愿以偿更让我感同身受,沐浴在阳光下奔跑的女主真的很美。
外卖员转告了女主那句话,“他让我告诉你,那是希望”通过外卖员传达出的这句话的分量让我感到非常沉重,隐隐的让我共情到那种希望达成的感觉,“原来我也是可以把生活过好的”整篇故事节奏非常舒服,开场戏极其有效率,接电话,跳海,再通过溺水的时候把主角前史交代了,最快的速度到达故事主线,并驾齐驱的隐线也开始推动,一开始看到船看到希望,后面看到船就逃避,再到后面最大的打击是台风和网曝,高潮是女主奔跑去见男主,结尾是女主扔掉了头盔,满分剧本。
八十分演技,八十分镜头,八十五分配乐
周六的晚上,熬夜到凌晨两点,终于做完了这一期的枣听新闻。
周日,全北京飘起了大雪。
我把音频节目听了十遍之后,终于做了最后的修改,发总编审核。
一切就此落定尘埃。
每次做完节目,不论自己还是别人的,都要听十遍左右,从最开始的兴奋,到中间的挑剔,到最后的平淡。
一点一点,慢慢转变。
房间冷得厉害。
冰箱里米油皆空,我冒着大雪在小区门口给自己电话充值,之后彻底放弃了买菜的想法,回来下挂面吃。
书柜里好久不曾动的芝华士二十年,这个还是当年破孩子送我的。
倒小半杯,暖暖身子,在电脑上看《金氏漂流记》,那是一部看完之后,找不出确切语言来概括的片子。
也许你能用三言两语说明白情节,但是又觉得很勉强。
也许你能找到恰如其分的东西来说它的内涵,但是又觉得很鬼扯。
韩国的电影,拍得色彩很好看,情节寓意很多。
我和小伍强烈推荐这个,小伍问我,讲的什么故事?
我一时语塞,因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说。
我能说什么?
一个废物男人想跳江自杀,结果没死了,他被冲到一个与城市比邻相望的岛上面,四周环水,无人关注。
他从开始尝试求救,之后放弃自杀,开始在岛上安居乐业,他在都市的丛林里成了漂流的鲁宾逊,他甚至无聊至极于是想起了要自己做一碗炸酱面的“理想”,于是他开始了这一伟大计划。
自己犁地,自己寻找种子。
他的所有努力都被对面楼里一个三年没出家门的宅女看在眼里。
两人就好像寻找到了知音一样彼此相惜……这部片子包含的东西太多。
但是情节又太简单,简单到你想说,但是发现没有什么可说,你觉得没什么可讲,但是又觉得有太多触及灵魂的东西存在。
比如,那个关于炸酱面的执念,比如,关于内心的那个岛。
很多人都想着休年假,去旅行,外出,逃离这个城市,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把这样的做法当成暂时,暂时离开,暂时脱轨,之后回归。
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不可能彻底放弃和逃离。
但是内心还是忍不住想越狱,哪怕只有短短的一瞬。
谁的内心都有一座岛,与城市的灯火毗邻,但是却无人知晓,你可以在这里对着城市大喊!
嘿!
你们这群混蛋!
什么加班,什么老板,都给老子去死!
你可以在这里无聊到完美,休息到惬意,你在这里脱下西服和面具,变成另外一个自己。
之后假期结束,回归城市。
当拿出钱包里的月票卡,在读卡器嘟的一声之时。
不知道那泪水,是喜悦还是哀婉。
就这样再见了么?
那个漂流的鲁宾逊,就这么回来了么?
我的都市生活,我是要说哈啰还是应该说再见呢?
这对男女交往和相遇其实很奇怪,甚至简单,彼此靠绿色的红酒瓶传递这几个简单不过的英文单词,HELLO?
HOW ARE YOU!
这些最简单不过的话语成了超越现实,甚至超越生活的单纯注脚。
当结尾鲁宾逊被迫送到生活的都市里,当所有的一切都结束的时候,他想去63中心,是要去跳楼还是要从那里回归呢?
当宅女终于在阳光下跑出门,水藻一样的长发在风里飞舞,那一刻逆光的浅白让整个画面变得温暖。
当那辆载着鲁宾逊的公交车在宅女面前渐行渐远的时候,就好像那场人生的暴风雨将孤岛上的玉米田席卷一样,希望在瞬间缓缓黯淡。
之后我看到两张流泪的脸,彼此左右,拉开距离。
人的希望就是这么的单纯和脆弱,即便它美好,即便你为它付出太多,而越是美好越是付出的东西,就越禁不起打击。
之后防空警报响起。
车子,行人都暂停下来,一年两次的演习,让这一瞬间成了希望升腾的云梯。
先抑后扬的手法配合钢琴无比完美的飙下泪来。
是的,老天总是在泯灭你希望的时候,给你再开一个新的,只是很多人都没来得及等到,就选择了闭上眼睛。
而故事总需要一个完美的结局。
女孩子赶上了那辆停下的公交车,两颗心就像那个启动时的颠簸一样,撞在了一起。
我破天荒的在看完电影后去豆瓣寻找影评,当自己对一个影片无法用具体语言来描述的时候,你很希望找到一个人,用最恰如其分的话来告诉你,最贴近你内心的文字,可惜的是,我没有找到非常有共鸣的文字。
也许就像有的人问,那男人后来怎么样了?
与女人相遇了能怎样?
欠的那么一笔债就都不用还了么?
呵呵,这是故事,后来的事情,就是后来的故事。
一个人的出现不会改变别人的生命,但是一个人的出现有时候会带来希望。
每个人内心里都有一座叫“希望”的岛,即便它能被风雨摧毁,它也能再次复原,也许是因为一个人,也许只是因为一碗炸酱面,这就是人类的伟大。
我很相信,在孤岛上,能作出炸酱面的男人,再多的欠债也都能化解,因为连最不可能的都战胜了,还有什么好怕呢?
每个人都在路上奔跑,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充满希望。
。。。。
电影啊电影。。。。
看到北野武的影子,他擅用的镜头,用抹去时间的凝滞画面,几近白描地铺陈着剧情。
看到金基德的影子,少到寥寥的人物。
人总是太过复杂的元素,一幅堆砌了太多人物的画面,充斥的是令人崩溃的信息。
镜头中,一个人,就好,或者,甚至是无人参与,静止本来就是一种美好。
看好莱屋大片的时候总会有强烈的恐惧在,小女不才,真的很难在一百二十分钟里记下超过五个的人物面孔,记下超过两条的故事线索,所以在学校别扭的小剧场,看完那部《300勇士》后,我残了。
最爱的镜头是影片的结尾,小郑同学冲出房门的一刹,白晃晃的明亮日光扑面而至,然后是一个好长好长的镜头,郑同学裹着灰色印花的大T恤,踩着脏旧的匡威帆布鞋,散着枯黄的长头发,她穿过走廊,奔下楼梯,沿着桥奔跑着。
如世界末日一般,阳光穿透稀薄的空气,她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只为了抓住,抓住。
这段影像,有太多昭然若揭的寓意,而派郑同学这样浑身散着文艺女青年气质的姑娘出现在镜头中,确实,要电影,才会有这样漂亮的情节。
白晃晃的日光啊,只有纯洁透明的情感才有勇气暴露在这青天白日之下吧?
原来是王菲的歌里唱:“因为全世界都那么脏才找到最漂亮的愿望,因为暂时看不到天亮才看见自己最诚恳的梦想。
欲望变得荒唐,价值显得虚妄,人世间开始疯狂。
”是这灼烧灵魂的欲望给的姑娘勇气吧。
她穿过肮脏的人群,穿过拥挤的车流,他跟在男主角坐的公车后面,不顾一切,她不怕了。
金正妍是女主角的名字,我在想,如果,最后,他们不告诉彼此的名字,会不会有更好的效果?
毕竟,做为识别代号存在的姓名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还是,不懂韩文的我,没能看出来男女主角名字背后的深意。
有人说这是韩版的被嫌弃的松子和鲁滨逊的故事,我就笑了,其实,谁知道那个落寞的鲁滨逊,不想有一个落寞的松子,和他一起,看着这落寞的人间呢?。。。。
自杀的机会有多大?。。。。
朋友送过一本书给我。
《找死的兔子》,一本很好玩的书,罗列了自杀的方法和使用不当的后果。
而日本版的《自杀手册》告诉我们,自杀是个技术活。
所以,你看,片中的金同学是个多典型的非技术型选手。
跳河被冲到小岛得已生还,兄弟,书上说了,溺水身亡的最佳场所是在无人的深渊,不然你心里斗争了半个世纪,好不容易跳下去,被某个刹风景的家伙救了,或者,像你一样,水浅且急,你肺部还没因渗进过多水窒息而死,就被搁浅了。
多悲剧。
而后来的上吊,数据的不完全统计说,是最好的自杀方式,社会新闻上的剽悍主角们最常采用的自杀方式也是它。
对此,我曾经跃跃欲试,在寝室的床沿上挂围巾,在家里的房梁上挂红绫。
然后,鼓足勇气啊,想尽了所有活着的不好,死了的解脱。
结果,想太久脚踮麻了,想太久要上厕所了。
所以这部电影里,因为拉肚子自杀未果的情节设计太让人欢喜了。
其实很多时候,打破你重大决定的,往往只是毫不靠谱的小份干扰。
这并不能说明,你求死的决心不够坚绝,你在自杀之前写了三百页的遗嘱,你把从小不被老师喜欢被同学排挤找不到好工作娶不到好老婆的陈年旧事都翻出来作为你必死的理由,只是,连死都不得安宁的这世界,你打不败它,你得活着,被它折磨而死,认命吧,只能这样了。
所以,金同学把上吊的领带挂在树叉上,仰着头说着:“我想我以后可以随时自杀!
”别傻了小子,下一次,你不拉肚子,就会看到一丛小花,开得艳啊,生命的美好啊;不看到小花,抬头就会有蓝天,白云飘飘,你感叹苍穹啊无垠啊,人太渺小,不足死;或者,工资就要发了,彩票还不知道中没中。
如此,人生有太多的理由,击溃你想死的决心。
能够成功自杀是件有福气的事,不能决定生,至少能决定死,你赢了这世界。
只是,不是所有人都有那样的好福气。。。。。
杂酱面的味道。。。。
可能是秋天的缘故,最近常听人在唱,“秋刀鱼的滋味,猫跟你都想了解,初恋的香味就这样被我们寻回。
”没吃过秋刀鱼,倒是记得家里油酥小鱼的味道,软软的肉肉的香香的,而小时候胖得分不出脖子和腰身的我,总被路过的叔叔阿姨摸着头唤成这小鱼的名字。
所以,每每回家,总闹着要吃,只是,这种野生的小鱼,因为每况日下的水质,越来越少见。
又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早上发短信给好友,好想念重庆的杂酱面诶。
记得上一年,坚持每天中午端大份的杂酱面,蹲在电脑前看《幻想情侣》。
罗桑实说了:“喜欢,戒不掉了。
”于是,她愿意不回去做赵安娜,她要和张哲秀一起,吃一辈子的杂酱面。
想念更是因为这部电影里又出现了杂酱面的身影。
而且这一回,它被戴上了一顶伟岸的帽子--希望。
男主角偶尔拾到杂酱面的包装袋,鲜妍美味的图片,他开始后悔自己从小讨厌这杂酱面,开始回味那点仅存的杂酱面味道。
这一夜,男主角的梦里,都是杂酱面的特写。
味觉是最强大的记忆机器,被味觉唤醒的记忆,在短时间里便会膨胀得无法自已。
那些不曾被触的情绪,便翻涌而至,导演,你很厉害!而郑同学端着送给男主角被拒的杂酱面。
已经干掉结块的杂酱面,被她一大块夹起来,塞进嘴里,咬掉,咀嚼,“这是希望的味道”旁白如是说。
于是,郑同学三年里第一次鼓起勇气向母亲提出想要玉米种子,要自己做成杂酱面。
这杂酱面,倒也真成了他的希望,她的希望,甚至她母亲的希望。。。。。
爱情的模样。。。。
翻过很多所谓哲人的书,问起人生是为什么而活?
回答大抵是为了真爱。
从前觉得荒谬,真爱有那么难么?
有那么值得你付出生命抛弃理想背信弃义也不可惜么?
后来知道,它-值-得。
如果你清晰地感受过,如何和他或者她心照不宣,如何不需要注解不需要翻译,只消一个眼神一个呼吸就能知晓彼此彼时的念头。
如果你们把彼此,当成同类,当成另一个自己,坦诚最真实的自我,让你觉得世界并不是那样的未知和恐慌。
你悲伤,你欢喜,你愤怒,你绝望,都有一个他一个她陪着你,他和她不说话,他们不会颐指气使,更不会巧言令色,只会做为一个存在和你站在一起,和你分享任何汹涌的情绪。
如果如果,你在人生的某次旅途里,遇见过他或她,哪怕是梦里,都会兴奋得不知所措吧。
所认,才会有《两小无猜》里,戴着面具结婚生子的朱利安,十年之后,得到苏菲的消息,开着车狂奔在高速公路上,那一串华丽丽的台词伴着飞旋的车轮声响起: 这好过卢克预言, 好过2001年的大灾难,好过玛丽莲•斯特劳菲特的舞蹈, 好过劳拉•克劳馥, 好过吉米•亨德里克斯, 阿姆斯特朗, 好过圣诞老人的礼物, 好过比尔•盖茨,达赖喇嘛, 好过帕梅拉•安德森唇边的胶原质, 好过兰波•莫里森的迷药, 好过自由, 好过生活。。。。。。
不错,这就是爱情的样子,它好过盛开的鼠尾草花,好过刚结出的玉米棒子,好过杂酱面,好过希望,好过数码相机,好过低卡路里,好过能捏得噼里啪啦响的气泡膜,好过月缺月圆的安静轮回。
它好过一切,甚至生命本身,甚至真理本身。
它是值得你付出所有的美好存在。
可是,多数人的爱情观并不如此,他们咒骂着这不顾世人眼光的疯狂,哦,这是差过马克思主义的空想,这是自私自利的选择,这是把现实扔在身后,朝着定会幻灭的白日梦傻奔的一傻子。
只是,傻子知道爱情的样子,那样真实或者虚无的存在过,而其他,他和她都不想要,不屑于要,这大抵是哲人所谓的追求吧。
我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看到真爱的样子,从此一生,别无它求。
安妮的书里写,我们的爱情,之所以寂寞,是因为没有对手。
毕竟,那一场风风火火,轰轰烈烈的战争,要有相当的对手匹配,他能看透你所有的招数,他能化解你所有的小心眼坏主意大心机。
这样之后,你们想见的,不是对方的制胜绝招,而是撇开武器撇开神功最赤祼祼的灵魂,这灵魂,散发出来的气息,强大得令你窒息。
为此,有人把名号改成独孤求败,为此魔尊重楼等了飞蓬三生三世。
电影里故事的美好在于,姑娘只要破门而出,就能得到他的男人,这之前,她把自己隔绝在一个小的封闭世界里,只留一丝窥探外界细缝。
因此她成功地过滤了冗杂的肮脏的不想要的,而没有,封住真爱溜进的隐秘入口。
是不是告诉我们,相信,平静,等待,坚持,总有一天,他会出现??????
最近看的几部片子凑巧都在描写宅男宅女,才发现原来当下确是“宅”当道的时候了。
宅的原因有很多种。
有些是因为心理,比如社交恐惧症之类。
《金氏漂流记》里的美女拒绝出门,吃穿用度全靠母亲送到门前。
窗台的超长焦相机只用来拍荒芜的月亮,唯一对准人间是在全国空袭演习、街上空无一人的时刻。
有些是因为外部环境,比如社会发达到你已经不需要出门,机器人和网络能帮你完成一切。
《Wall·E》里面所有人只需从早到晚对着液晶屏幕就可以了,人际交往和健身运动都可用这种方式完成,这不也是一种宅么?
宅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有的纯粹自暴自弃,没有任何生活动力。
《空气人偶》里简笔描述了一个宅女,好像吃饭是所有生命的意义,盒饭和苹果堆在一边,饭盒和腐烂的苹果核堆在另一边,整个卧室与她的头发一样凌乱。
也有的只是把世界浓缩成一所房子罢了。
《东京狂想曲》里有一个十年“家里蹲”的宅男,披萨盒子个个码得整整齐齐,甚至每个用光的手纸纸筒都有条不紊靠在墙边。
但凡来送外卖的人都忍不住惊叹,觉得这么宅着也相当有水准。
宅的出路却只有一种,起码在这些电影里是如此。
那就是打开房门,回归社会。
导演们总是在不厌其烦描述了一个房间的有限生活之后,试图用门外的大自然、奇遇或者爱情来吸引他们,建议主人公们大着胆子出来看看。
当然也有例外的,《东京狂想曲》里安排了一场有惊无险的小地震,原本空荡荡的大街上突然纷纷出现睡衣男女,原来每家都是有人的。
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理论上自然是这样,现实是否如此却很难讲。
这类影片也往往没有关注后续故事,仿佛那一瞬间的敞开怀抱已是胜利,已是所谓的战胜人性弱点。
至于打开房门之后如何,随他们去吧。
当宅男女们失去“宅”的特点,不就跟我们一样了吗?
即使遇到各种艰难困苦,好像也是理所当然的。
回归就能获得幸福?
我一直不怀好意地抱有怀疑态度。
他们仅仅是从屋里走到屋外,可导致他们变宅的因素并未更改。
宅固然可归之于心理问题,但造成这种恐惧的原因呢?
宅显然都发生在现代大都会中,东京、首尔——有趣的是,最常讨论这类话题的都是日韩电影,他们热衷于探讨不断向内追问的话题:例如,在社会快速发展时应如何该保持人性?
按说日韩文化与我们同源,国人也该喜爱此道才是,只是大陆导演往往还不能或不肯剖析现代化给主流人群带来的变化,比如犬儒。
或者,他们自己就是变得犬儒的一员,于是更加不想面对。
不说国情,言归正传。
为什么现代化越发达,就出现越来越多孤僻的人?
答案好像人人都讲得出。
现代城市生活太快,每一秒似乎都听到时钟在耳边滴答作响,提醒你不该无意义耗费生命,虽然什么算作有意义也是这个城市赋予你的;人际交往又如此复杂,看看正受追捧的杜拉拉就知道了。
由此产生的巨大压力很容易让心灵脆弱或单纯者不知所措。
整个社会都要快速奔向现代化,我抵挡不了,那,我躲还不行么?
由于社会过于发达而造成人们不必交际的状况也是一样道理,终归是说,现代化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之外,逐渐变得面目可憎。
它让人远离自然(更别提还毁坏自然),远离几乎所有能把人诱惑出门的美好。
想想也是,当你为一个饭局在来回路上花费三四个小时,或者在上下班高峰时挤在摩肩接踵的地铁里不得呼吸,真想不如就此宅在家里算了。
宅当然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只是一种无奈的被选择。
然后呢?
《空气人偶》里女孩最终因为蒲公英在风中摇曳的样子打开了窗子,《金氏漂流记》里的宅女突然生发了与孤岛上的男人交流的欲望,《东京》里的大叔则单恋上来送外卖的姑娘……最终我们发现,还是大自然和美好情谊才能让人感受到自我的存在。
这是着急盖房子的城市难以给予的——它给我们的更多是迷失。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么?
真的不见得。
其中在水中起伏,对一生窘境的短暂回放手法新颖,颇有玩味之处。
其实,我们在城市中懵懵懂懂的生活,当我们突然跳出这一切来看待生活的时候,不一样有一种《海上钢琴师》对巨大水泥丛林的恐惧感么。
然而,你我都无法选择什么,即使择个校不还是要交上天价的择校费么,生活只能逆流而上,老美的大兵手册里面是这么写的:好走的路总是已被敌军布上了地雷;如果你周围除了敌人其它什么都缺,那你就准备战斗。
我觉的,如果是一个不那么悲惨的女性来拯救金先生,可能会显得没有那么通病相怜的感觉,也许就更加治愈系,导演想要两个都治愈,感觉削弱了女主的社会代表性,不过也很不错啦,那就两个都救好了。
片子很温暖,情节很搞笑,但是结尾也很现实,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看的电影。
最后片尾金大哥笑的太tm猥琐了。
另外金大哥的演员是《欢迎来到东莫村》里的北朝大兵啊。
好想到那么个岛上去躲上一阵子。
我一直在想,如何叫做思念,是天天相见?
其实不然。
然后我又想,什么叫做相爱,直到看到这部片子,我知道,爱其实还是在懵懂的那刹那是最美的瞬间。
一个什么都没的男人,在孤岛上,为了一碗叫做希望的炸酱面,又是何等的滋味。
一个自闭症的少女,点点鼠标的节奏,却因为意外闯进这个男人孤独的世界。
没错,没有人天生乐观,乐观是因为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故事才行。
我喜欢最后的结局,邓丽媛跑出房间,冲出马路,疯狂的找着男主,却看到渐行渐远的公车,最终追不上,也赶不到。
视线模糊到离开,大街却开始鸣叫,然后旁白出现,一年两次,一次春季,一次秋季。
然后跑过街头,上车,只为一句,“WHO ARE YOU?”或许我出现在你人生中不是最失意的时候,也不是最得意的时候,可是你真的认识面前的我么?
我却连自己也不认得,看不清,许是有一天,我自己都会把自己放弃吧!
这部片子,适合心情低落的时候,孤单的时候,才发现世界那么多的惊喜,不是需要你在原地等待,而是去发现,感受身边的精彩!
一个卡奴的“鲁滨逊漂流记”,一个宅女的“外星人笔友日记”。
喜欢电影开头,主人公溺水,在一次次溺水场景的切换中导演简要叙述了主人公的童年,职场和爱情。
简单的讲就是都是一团糟。
想自杀结果漂到离高楼大厦咫尺之遥的汉江荒岛上。
开始一段新的人生。
几个月后help变成hello,几个月后可以自如的生活,炸酱面就是他的希望,最后做了一碗和包装图片上一模一样的杂酱面泪流满面。
他说欲望让人变得聪明。
而女主角则是每天活着别人的人生,每年只有两天会白天去拍没有人的街道和桥梁的女生。
每天跑一万步,拍月亮阴晴圆缺,说没有人就不会感觉到孤单了。
我们每个人都孤独得像一颗星球,期待有行星守护。
或许在你最孤单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候,你不知道其实有双眼睛一直都在注视着你,看着你在绝望的边缘挣扎,看着你种下希望,远远陪着你,不让你孤单害怕。
昨晚上操场跑了三圈,今天就体力不支了,大半天在图书馆昏昏沉沉,没达到预期的增强意志、振奋精神的效果。
下午算是请假,三点半实在做不下去题目,干脆回家。
为了准备周末的考试好不容易请下假来,结果看不进去,带着很深的内疚感回到自己的屋子。
找出电影清单,看电影。
翻到这一部,看完很舒坦。
大概在现实中受伤、疲倦的人,都能从电影中两个主角那里找到共鸣和安慰:原来还可以像他们那样生活,即便特别苦闷得活不下去了,上帝可能还给你一座孤岛;宅也可以宅得那样规律、自得,当然前提条件是要有供养你、包容你的父母。
朝九晚五的工作令人厌倦,每天见同样的人,到同样的环境,用同样的技能,同样的点打卡,像圈在笼子里的鸟,全部时间卖给了老板。
看着电影,不禁感叹如果能像男主那样“完美的无聊”该多好,如果能像女孩 那样天天一个人拍月亮多好,至少他们从形式上都非常自由。
也许这就是电影的造梦功能,只让你看到理想状态,但不可能把它们照搬到现实中。
我们都被无形的社会机器操纵着,按照资本家的既定规则营营役役、疲于奔命,当你知道如何跳脱于规则之上,也许就找到了“自由”。
物理距离的荒岛隔离。
男主金在都市里面财务负债加之婚姻不幸跳汉江打算自杀,离开失去希望的生活,但是却意外漂流到汉江中孤岛中,恐惧绝望使他再度选择自杀但生命机体的自然反应使他放下,决定“隔岸观城”在这座荒岛生存下来。
没有限制与约束的荒岛里,为了生存下来他发挥出最大潜能,也释放之前在都市麻痹的感官神经:他吃野花、蘑菇到抓鱼、爬树抢鸟蛋、烤鱼烤鸟;在荒岛里面捡“垃圾”变废为宝搭成避风雨的小窝;因为一个方便面包装袋,决定自己开垦、种粮食、施肥、磨面做炸酱面吃,也是称之“希望”,自己内心真正渴望想要的东西。
心理距离的“荒岛”隔离。
女主金因前额伤疤丑陋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离:窗帘紧闭,屋子陈列乱糟糟,每日吃方便食品;在自己网络部落格“伪装”成都市里人人羡慕(外貌、衣饰等)的女性,看到网友赞美羡慕的留言感到满足;夜晚拍月亮,依靠催眠休息睡在充满塑料包装纸的衣橱里。
特殊的一日女主通过望眼镜发现孤岛里的男主金,并默默观察照片记录“外星人”的生活;之后用漂流瓶与男主有只字片语的英文交流。
男主金拒绝女主金叫来的炸酱面外卖后,女主金受到男主金的精神感染做出改变:走出“自己的世界”,看到阳光,跟他人语言沟通,吃“希望”而非干嚼速食方便面等。
男主金被迫赶出荒岛(那个自己曾经创造出的乐园)再次回到都市(那个有秩序的社会都市),他是流浪汉在街上没有归属感的走着。
女主看到这一幕冲出自己的最后的枷锁,一路狂奔追赶想对他说:“我是金玉莲”真真实实且勇敢走出生活中的人。
两个都曾在“荒岛”生存的人,彼此都会有共通性吧。
木有资源呀
结尾能不能在具体点?比如一男一女生两个娃云云
你丫的跳下去没把汉江里的怪物挤出来么?
不能用NB形容.但让人温暖快乐,重视希望.
狗屁不通,导演怎么想滴~偶像剧我还能凑合。
不喜欢,天助自助者。自己放弃了世界却怨恨世界抛弃了自己。
难看
荒岛野人与现实自卑宅女喜泪相遇记
被填的满满的多好
绝望的人啊,别哭,把眼泪擦干,奔跑吧,生活下去吧,会好的,一定会好的,有时候等待也是一种希望,再难的日子也不要把悲惨写在脸上。因为荒岛之外,还有另外的人在看着你,因你的喜悦而喜悦,因你走投无路而悲伤,她会追赶你,然后握住你的手。最终,绝望的人、痛苦的人、渴望逃离的人会在下一个春天重逢。
论自闭
又一次不懂豆瓣了,这种奇怪的片子再一次挑战我极限,我一直在等结尾有什么让我恍然大悟的惊喜导致我原谅前面的拖沓逼我给出4至5颗星,看来我实在太不应该相信豆瓣的评分。各种感悟人生的大咖们,你们好能脑补。
唯一的亮点就是杂酱面和送外卖的,落魄男和自闭女滚一边去。这片子时间太长了,你一个喜剧片90分钟绰绰有余了。
我也生活在一座岛里
我不喜歡這個劇情。還有半個多小時,不看了,猜到結局了。
弱爆的二逼片儿。
我不想说 不过 这片儿实在太bangzi了。。。
创意!创意!
有一部经典诞生了
比块地你 剃虾你会五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