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有被感动,感动于日本这类能够捕捉人们平凡生活中的不一样,很个性的细微感情。
有的时候,你会感觉人是傻傻的,茫然的,呆呆地,无所事事,但是其实他在酝酿一个只有他能做到的大计划,适合他的大计划,在等待一个机遇或一个理由来实现他的才能和天赋。
这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能够讲出很多人生的道理。
一个平凡的家庭,却如此宽容地对待看起来无所事事的孩子,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够做他想做的事情,母亲第一次打孩子也是因为孩子已经触及了很多人的道德底线,但是打了之后还是放他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而孩子在有所成绩之后。
依然追随自己的理想,要每一个照片都首先了解被拍的人,宁缺毋滥。
而当他看到受灾后这么多流离失所的人们的照片,又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照片的整理之中。
很明显,他并不是为了拍照而拍照,不是热爱于好看的照片,而是热衷于照片背后的人、事情和家庭。
很温娜,很治愈!
略显不足的是前后有些割裂,两个故事——浅田家和311受灾后的照片整理,这两个故事的衔接感觉还是有些不自然。
但是瑕不掩瑜,慢节奏的催泪影片。
适合家庭一起看。
开头有被感动,感动于日本这类能够捕捉人们平凡生活中的不一样,很个性的细微感情。
有的时候,你会感觉人是傻傻的,茫然的,呆呆地,无所事事,但是其实他在酝酿一个只有他能做到的大计划,适合他的大计划,在等待一个机遇或一个理由来实现他的才能和天赋。
这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能够讲出很多人生的道理。
一个平凡的家庭,却如此宽容地对待看起来无所事事的孩子,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够做他想做的事情,母亲第一次打孩子也是因为孩子已经触及了很多人的道德底线,但是打了之后还是放他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而孩子在有所成绩之后。
依然追随自己的理想,要每一个照片都首先了解被拍的人,宁缺毋滥。
而当他看到受灾后这么多流离失所的人们的照片,又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照片的整理之中。
很明显,他并不是为了拍照而拍照,不是热爱于好看的照片,而是热衷于照片背后的人、事情和家庭。
很温娜,很治愈!
略显不足的是前后有些割裂,两个故事——浅田家和311受灾后的照片整理,这两个故事的衔接感觉还是有些不自然。
但是瑕不掩瑜,慢节奏的催泪影片。
适合家庭一起看。
用双手围起孤岛。
现代人,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与前现代相比,压力的来源、数量和强度都大十几倍乃至上百倍,人们在这个时代更不容易被饿死,但更加痛苦。
父母过去的生活经验无法知道孩子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也无法获知和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每个人都被冰冷的社会分割成孤岛,迷茫、焦虑、失望是现代人的宿命。
原子化的生活脱离人的本性,那些亲密的、美好的、天真的瞬间都凝固在过往,一段真正的情感比金子还珍贵。
《浅田家》这样的全家福,展现的恰恰是当下人们逐渐疏离的家庭、童年和亲密关系,用照片定格时光即是将瞬间凝固成永恒,那些瞬间的永恒能给人带来无限的力量和希望,如同一双温暖的手将孤岛围起,遮蔽所有的风雨。
我其实一个特别不喜欢拍照的人,但浅田家最直观的让我知道了照片最美好的东西,通过它可以去怀念你最爱的人,也可以让你最爱的人通过它去怀念你。
照片不应该只是1.2.3茄子,也不应该只是找个景,摆个pose,更应该是最本真的情感的流入,最美好的回忆现在想想家里连一张全家福都没有,趁还来得及抓进去拍个全家福!
本想写短评,奈何字数超了电影名叫《浅田家》,前半段就很正常讲这一家人的生活,后面插入地震海啸后政志去做志愿者,我觉得这部分和浅田家没关系,可以单独用一部电影来讲诉。
对政志,我有两点很不理解:1 他出名获奖离不开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家庭照应该继续坚持拍,老爸对此很上心,他没混出来不想回家OK,但成名后,老爸经常叨叨让他回家拍,他都各种推脱。
直到老爸过生日,他才回家。
接着老爸生病住院,他又逃离回灾区做志愿者给一户人家拍照,这就很让人大无语,自己的家人,还是带他走上摄影道路的人,就不重要吗?!
他妈那一耳光打的好,然而妈妈和哥哥都支持他的选择,这么好的家人只存在于影视剧。
对于家庭,他一直都是索取者。
哥哥在电影开始就说弟弟是一个摄影师,如果说他成为摄影师是靠自己的努力,哥哥代表全家人反对。
2 他在家啃老两年后,决定到东京闯,一直在女生那里蹭吃蹭住,他知道女生不管他贫富都喜欢他,给他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援助,却一直不动声色,最后还是女生主动表白,就有点费解!
整部电影,让我感觉温馨的段落只有浅田一家的部分,在灾区做整理照片的志愿者的确有意义,但跟浅田家没关系,最后要被这部分反感的不想看了,电影又回到浅田家,还是一如既往的有趣,这才是我想看的浅田家!
本文基于微信群讨论创作,并非全部个人原创。
尽管2020年《鬼灭之刃剧场版 无限列车篇》以324.79亿日元票房打破《千与千寻》保持20年的记录,成为日本影史票房第一,但整个2020年日本电影市场受疫情影响非常严重,票房较2019年下降了45%,几乎拦腰斩半,很多电影都没有获得理想的票房,本周【新】影团讨论的电影《浅田家!
》就是其中之一。
《浅田家!
》去年在日本本土票房仅12亿日元出头,本以为与《你好,李焕英》一样讲述家庭关系的电影同样会在日本引起观影热潮,因为这是灾难过后比较容易让大家产生共情的那类电影,但显然对于见惯了又好哭、又温馨家庭题材影片的日本观众来说,或许本片只是在灾难之后提供的又一次疲劳审美而已。
本片以浅田家真实故事为蓝本,通过讲述这个幽默感十足的家庭拍摄创意全家福照片意外走红的故事,进而表达照片对普通家庭的意义。
我个人也很喜欢电影前半段,浅田一家四口的互动,堪称模范家庭,令人羡慕不已。
C:我最喜欢浅田家拍全家福的部分,每张照片都有故事,看得我又感动又开心。
如果说拍自家全家福是为了表达这个家庭的温馨和幽默感,那“单飞”后的浅田政志的拍摄,则更说明全家福之于家庭的意义。
Z:全家福对我们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照片中的家人,可以带给我们回忆和力量。
所以我最喜欢浅田政志给其他家庭拍摄全家福的段落。
樱花和彩虹两段富有创意又很温馨。
但影片后半段讲述浅田政志抗震救灾帮受难家庭处理照片的段落则显得冗长一些,此时浅田家其实就只在表现前田政志自己了,故事不如前半有趣,鸡汤味也更浓。
Z:震后讲一个家庭的全家福中缺失的父亲,以及展示父亲微笑的段落稍微有点拖沓。
C:地震部分的情节太长了,跟前面拍全家福部分有些割裂,但也能带给我感动。
我觉得震后部分完全可以像拍樱花和彩虹全家福的段落那样处理,捡重要的说,而不是面面俱到。
后半段故事核心发生偏移,不说父亲母亲,开篇作为旁白叙述引进故事的大儿子浅田幸宏在影片一半突然掉线,让我十分纳闷,这个故事叙事主视角到底是谁?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中作为讲旁白的人不应该中途换人,本片视角转换得令人猝不及防,也令故事完整性打了折扣,本可以通过浅田幸宏的叙述讲更多关于浅田家自己的感情纠葛,比如浅田政志和若奈的爱情,比如浅田幸宏在家里的生活等等。
因为影片叫《浅田家!
》,我也很期待这个家庭能带给我的更多感受,但讲到后半段,电影则拆成了浅田和家两部分,中间浅田政志找出版商出版个人影集时把浅田家的家字摔掉,看来就有所寓意。
Q:你想得太实际了!
那要是摔掉田,是不是还寓意后边要地震了啊。
(T^T)
但震后部分又不是一无是处,起码促进了人物成长。
G:经过震后修复照片工作,浅田政志得到完完全全的成长,因为家人偏爱弟弟,从小就被宠溺,导致他不太会主动,所以爱情线才显得很奇怪。
从他喂乌龟的描述,可见其童心与稚气。
后来从造型上也能看出越来越稳重了。
我:我觉得到最后他也没有长大,还是比较任性,只想做自己新做的,父亲病倒,却仍想着自己未完成的诺言,起码也应该跟家人解释一下吧。
不过他身上没有成年人的特质,反倒有点感动到我。
G:与前面比起来成长很明显,没时间与家人解释是他更急于救赎自己,他的自私是家人惯出来的,而回去帮助其他家庭圆梦更是出于无私,所以他还是成长了。
后半段不耐看也有可能是因为浅田政志这个博爱形象,又或者是二宫和也的演技不足以支撑这个剧情?
Q:我总结就是,二宫和也 没有一点演出来了。
群演都比他演得好,比如颁奖那场戏,真是全员碾压他。
二宫和也 实在太局促、太镇定或显得太不上心了,当然也是这个角色人设需要吧。
不过相比之下,黑木华在有限的几场戏还是发挥了一些水准,而平田满饰演的父亲这个角色更自然,更能体现“浅田家”的主题。
G:听说儿子要帮他圆消防员的梦,他在厨房的那个表情很妙。
送别儿子时车顶升起条幅,那个劲儿表达了有趣的父爱。
导演中野量太对这种类型电影可谓驾轻就熟,但也有局限,想突破更有难度。
Q:我觉得这个电影和中野量太导演其他电影一样,就是有点平庸的。
略微带点行活的家庭电影。
我:导演的上一部作品《漫长的告别》在去年疫情后在国内院线上映过,跟本片结构一样,也是以故事结尾的场景做开头,给温馨的故事稍微增添了点悬念。
Q:《滚烫的爱》也是这样。
中野量太以前还有个电影叫《帮老爸拍张照》,主演就是震后帮着一起处理照片的那个女演员,渡边真起子,影片质量也差不多,就是很日式主旋律,没有拍错,达到及格分的水平。
《浅田家》同名照片集还挺出名,也出过中文版,除了相片本身创意十足之外,最大特点就是浅田家的全家福每次都整整齐齐,因为每张全家福都使用延时拍摄,所以并不存在持照相机的人无法入画的情况,这样不会像震后那家人一样留有遗憾,也更说明照片的意义是留下所有人,所以照片集本身就可以带来很大能量,但电影其实并没有很好挖掘照片集背后的故事,反而只是以浅田政志的经历来表达后灾难时代要持有希望,虽略显刻意,也十分适宜当下状况,起码电影提醒人们要从灾难中振作起来,生活中处处充满惊喜,需要乐观和创意点缀难熬的生活,并去探寻身边事物的价值。
来,干了这碗汤。
补充更正在日本前线的Y发来情报,其实本片在日本“豆瓣”口碑相当不错,而且去年疫情原因,突破10亿票房的影片也算热门了,加上日本人比较关注311地震,所以其实日本观众还是很吃《浅田家!
》这一套的。
另外,浅田政志也在做关于地震的企划,所以重点说震后故事也说得通。
我开头将本片对照《鬼灭之刃》的庞大体量,做出的分析不准确,特此说明,感谢Y的补充。
日本电影拍这种家庭题材确实是有自己的特色,孩子喜欢什么,家里就会鼓励支持,这点还是比较佩服。
前半部分以浅田家为中心,随着男主摄影水平和境界的提高,故事从小家转移到了各个家庭,并且在地震之后也去当清理照片的志愿者,看到别的摄影师在拍工作人员,但是他确在用心帮助灾区,通过照片温暖人心!
浅田家人真的都很可爱,嘴硬心软的哥哥,为家一直付出的爸爸,能实现自己梦想的妈妈,看着真的是好舒服!
在19世纪初摄影不太普及的时候,欧洲有一种摄影的形式叫 post-mortem photography-遗体艺术,最初是给予夭折的孩子设计的,给死者穿上精致的服装,周围摆放精致的花朵,在世上留下唯一的影像以慰亲人的思念;或许是思念的力量太厚重,这种形式逐渐流行,一些已故的成年人其亲友也会为他们选择拍一张这样的照片,并且还衍生出一些拍照的姿势比如会有一起喝下午茶的合照…这种形式一直到20世纪快照的诞生,少有之前一生没拍一张照片的情况,这种形式才慢慢淡出历史的舞台…死亡给予世界一切带来了一种份量感,却没有能够超过死亡的份量,就好像我们没办法去表达极致的情感,我们所以为的极致在伴随死亡时总显得过犹不及,就好似连词语都无法传递的情感;连画面都无法承载的思念;连肢体都无法表达的情绪;这种份量给予人同感,却无法做到让每个人都能感同,但却能让人来时孑然一身,去时满载而归.我很喜欢荒木经惟的一句话:任何想留住活着事物的行为都是一种死亡,写真便是死亡的艺术.
电影让我理解了全家福的意义,一家人能其乐融融且整整齐齐地在一起,是件难得的美事,但也不那么容易实现。
像我们家,早些年家里人都四处漂泊,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时能聚上一聚,早些年没有去照相馆拍照的经历,也就没有留下一张全家福。
即便现在手机如此方便,也没有拍全家福的习惯。
倒是2020年过年时,用拍立得留下两张全家福,算是家里仅有的全家福了。
能挂在墙上的全家福和存在手机里的,是不一样的。
墙上的全家福不仅是给自己家人看,也要展示给每位来家中做客的人看。
《浅田家》的全家福,若只看单独一张,是将记忆中的场景再现,或演绎想象的场景。
但一张一张的看下去,每一张有意思的全家福,都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个人的梦想与家人的支持。
而将所有的揉合在一起,却是一名摄影师内心的独白。
这样的全家福,有谁不想留一张呢?
浅田家
浅田家《消防员》
浅田家《极道》
浅田家《赛车手》
浅田家《大胃王比赛》
浅田家《日本代表队》
浅田家《选举》
浅田家《乐队》
浅田家《海女》
浅田家《醉鬼》
浅田家《小偷》
浅田家《疲惫的英雄》
浅田家《医生》
浅田家《加油站》
浅田家《拉面店》
浅田家《回家的路上》
浅田家《颁奖典礼》
浅田家《橄榄球》
浅田家《葬礼》
高原家
吉田家
松本家
黑川家
佐伯家
内海家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百丈禅师人性自带本真,可惜往往被妄念所困,一念无明。
当挖掘到人性真的一面的时候,或许便是那闪光的、自由的、喜悦的一面。
同一个娘胎里生的,俩人坯子却大相径庭。
哥哥这种人,就如你我他这99%的凡夫俗子,大都紧张烦闷,内心深存悲观和担忧,有牢骚和压抑,疲于奔命,为道德为生活所羁绊,努力克制,但又如履薄冰不得释怀。
弟弟政志从小便懒散不羁,甚至一度有一种日日钓鱼不务正业的废柴表象。
这游手好闲的弟弟,却自带了天生本真的原厂配置,似乎娘胎里出来就没那么多的烦恼,精神汇于一处,只关注自己喜欢关注的人性中真挚的点,小小年纪就懂得深度撩妹(识别人性本真),真可谓天赋异禀。
若是找不到有趣的点呢?
不如天天喝酒钓鱼,放空自己。
这里面没有享乐,也没有堕落,就是一种“空”,若没有值得做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做点什么呢?
就是这么一种安于待机状态的不动如如的高级感。
而后来所谓的获奖也罢,出名也罢,我想政志或许从来都没有在乎过吧,他在乎的应该还是乐在其中的过程。
影片中还有值得玩味的一个矛盾点。
哥哥非常顾家,一家老小系于一身,一直跟弟弟强调“为了让父母开心”。
而弟弟云游四海放荡不羁,老爸脑梗却还灵光乍现马上开溜。
所以谁是那个有担当的?
谁是那个没良心的?
乍一看毫无疑问,哥哥有责任有担当扛起一切家庭责任,而弟弟则是自我为中心游戏人生。
但是仔细咂摸,弟弟之所以能成为顶级摄影师,并不是因为他的放荡不羁,而是因为他的“心”从来不在自己身上,从小时候撩妹就能关注到对方是否是真的开心,到后来走上摄影道路也是为了让父亲实现一生想当消防员的夙愿(表面看会误以为是为了毕业作品,其他他根本不在乎是否毕业)。
后来去北方第一个家庭拍照,能代入捕捉到对方都没意识到的最在乎的樱花这个点,地震后还在第一时间赶赴北方寻找这一家人,心中时时刻刻都和他们勾连在一起。
在癌症家庭时,则别出心裁地拍出了一家人的那种依恋与凄美,政志眼中滚烫的泪水又何尝不是深入众生人心之时所感受的爱与痛苦呢?
最后那个女孩,政志苦于无法帮其拍家庭照,但是心中却24小时在思考如何破局帮女孩实现夙愿,以至于在神社灵感出现时当场就赶赴北方。
通观整片,弟弟似乎才是那个从来都不是为自己而活的人,而是为女孩(朋友)、为父亲、为陌生人、为众生而活,因众生而喜,因众生而悲。
这种大爱超越了小市民一己私利为基础的“家庭责任”,是一种难得的见天见地见众生的通透。
影片中在政志灵光乍现要去给小女孩海边拍全家照的时候,母亲先是给了一巴掌责其不孝,然后又微笑拥抱鼓励他勇敢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或许母亲只是出于母爱,鼓励孩子追随兴趣,但是也凸显了这里面一个矛盾点:我想她模模糊糊也知道这个天赋异禀的孩子,一定有更值得做的甚至自己无法触及的高度的事前要去践行。
这位不顾家的孩子反而才是家庭的荣耀,有自己无法理解但是又无条件相信的使命。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图像和音乐又何尝不是?
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情感,我的一切感知都嫁接在这些载体上。
脱离了我们从文字、图片、声音获得的一切信息,我们的世界也即随之崩塌了。
所以大千世界,确实皆是虚妄。
但是反过来,借助这一切“空”的表象,法门也同样有万千,可以让我们直抵人心,窥见最真最诚的人心和彼岸。
或许只有当一个人全然了忘记了自己,放掉了世俗的功利和“上进”,放掉了这一些周遭的假象和羁绊,才能真正腾空自己的心,看到人性的本真,触摸真正的喜悦,感受到浩大的慈悲与生命的意义。
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天气:热
这张照片开启了浅田的创作之路人间自有真情在。
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故事,来疗愈风雨中的人们。
提到日本电影,很多人想到的是动画片,恐怖片甚至情色片。
这些是日本电影所擅长的,但还有一种类型也是日本电影具有代表性的名片。
家庭片《东京物语》《海街日记》《生存家族》,包括《樱桃小丸子》都是这种类型的优秀作品。
日本的家庭片不同于大陆的家庭伦理剧,虽然都有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展现家庭成员间的互助互爱。
但由于日本人独有的委婉含蓄,它所表现出来的鸡毛蒜皮很少有破口大骂的激烈冲突,家庭成员间的互助互爱也很少有直接且深情的表达。
就是这种细腻,成就了日本家庭片独有的风格。
《浅田家》根据真实事件改变而来。
影片的结构非常简单清晰。
前半段用主角自身家庭日常作为铺垫,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在为后段埋下伏笔。
没有后段的主题升华,这部片子也不会有如此出色的表现。
从为自己拍照,为自己家人拍照,为别的家庭拍照,最后又回到自己的家庭。
每个阶段平滑过渡,这种细腻圆润是剧本打磨之后的结果。
剧情服务于主题。
《浅田家》的主题以拍照为中心,上升到了抚慰生活伤痛上。
拍照或者摄影,是近代才出现的新事物。
它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可以通过光影驾驭了时间。
照相术满足了人们可以让时光暂停的幻想。
喜欢把拍照叫做留念。
留念,留住的是一次怀念。
多久没有翻开家中的影集了。
尤其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手机制造商们疯狂的攀升着自己拍摄科级,使之成为相机的替代品。
的确,数码相机的发明极大的实现了照相的普及化。
普及化换句话说就是实现了照片的量产,科级进步,产量提升,伴随着的就是价值的下降。
照相馆这个东西,未来是否还会继续存在并不清楚。
一家人收拾打扮,兴高采烈的去拍一张全家福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
那应该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事情。
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刻,记录的不仅仅是图像,还有那一瞬间的感受。
假设用天真的想法去理解柯达公司。
他之所以没有发布数码拍照技术,也许是为了守住对于照片最后的气节吧。
走下神坛的沈阳生生照相馆照片是要洗出来的。
洗出来的相片和手机中存着的电子照片有着本质的区别。
实物带来的神圣感,是代码所替代不了的。
这个世界需要被记录,我们的感受也需要被记录。
有时候,我喜欢拍一些空镜头的照片。
不想为了展现什么不想为了表达什么不想为了炫技什么只想记住拍照时候的感觉。
当有一天看到这张照片,会回想当时的所想所感,这是照片带给我的最大效益。
拍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时间留住,定格起来,慢慢品尝。
完全没get到点,过于平淡刻意了,勉强能看
明显过誉了 这显得太幼稚了
整部电影里我最爱那个黑道大姐一样做派海海的出版社女老板,所谓伯乐就是这样,二话不说的把你从落魄境遇里捡走,二话不说的让你相信“好的永远是好的”。多爽啊,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见鬼去吧。机遇来时就是这么痛痛快快的,从不折磨人。
就是这种温情啊
如若不是结尾点了一句“因为爸爸一直是拍照的那个人”,那整个赈灾的段落简直就拍的不知所谓,不但节奏突变,而且角色塑造也跟丢了魂似的。其中当属内海家小女孩这个角色表现的最不讨人喜欢,不仅自私,还捎带着把政志也拖入一个宁肯丢下重病昏迷的父亲也要去给她拍全家福的道德陷阱,人设差点都要崩掉。
好平 好无聊 感觉男主就像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样 干着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也不明白钱是从哪里来的
所以为什么要拍照呢 因为那一张张薄薄的东西 是一片一片的人生~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拍出这么好的照片~即使生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今年第一部五星!一口气洗了过去十年将近一千张照片
如果能剪进一个半小时就差不多了
实在是没有那么好。。。
家庭创意影集+震后正能量宣传片,挺喜欢前半部分关于家庭的刻画,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个想给其他人带来快乐的人物形象。但震后实在太长了,是在突出照片对于人们的意义,但明显可以再简洁些,反倒爱情部分简单到令人发指
完全没有感动,还是过于流露在于表面上的温情了。
日本人总有股扭捏劲儿,矫情做作得很,皮哭肉不哭,皮笑肉不笑的,小资情调无病呻吟,累不累啊一天天那么过日子?
应该是中野量太的第四部长片了吧,越拍越好了,没有什么矫揉造作的成分,也没有所谓爱就能战胜一切的陈词滥调,看到的是一整个家庭在共同成长的路上几个有趣、动人的片段,和通过一组照片串联起的几个家庭在不同的背景、条件、经历下,被镜头记录下的、浓缩生活味道的浮光掠影。主角明明是专业摄影师,却没有丝毫炫耀设备和技巧的自矜,这也是整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觉。后半段描述赈灾的部分,眼泪一直在掉,却没有感觉到多么悲痛与忧伤,就觉得只要生活仍在继续,人就还有坚持下去的意义。浅田家挺厉害,一家生出俩帅儿子。我也打算把刚来北京时候买的佳能拿出来擦擦灰了!
真的,好俗啊!好俗套啊!这个地震情节中的大叔、小女孩拍全家福、地震这个修理照片情节,卧槽!好俗套啊!这简直就是为了拍这个真实事件题材而搞出来的一部电影。真的,可能自己看家庭片看得多,什么招式都烂熟于心。真的,看得我还尬啊!
“我打你是因为我想让你知道 你丢下病重的父亲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作为母亲我感到很伤心 然后你就去吧 去做你想做的事 偶尔也做一点让我们开心的事就好了 你想做的一定是很重要的事吧” 在这样的家庭里面长大 做什么都会成功吧
没什么可看的,比小偷家族差的不止一星半点
现在日影越来越多到一半才开始进第二幕的了,其实我还蛮喜欢这种步调的,但第一幕确实有些太走马观花了。结尾不错。这种只顾自己心的摄影家确实很吸引人,也确实很难有勇气去喜欢上,小女友很勇敢!
不好看
从观影角度看真是平平淡淡。唯一想说的是,摄影留下了人们的快乐,寄托了人们的思念,将回忆定格,是这类家庭合影的宝贵之处吧。
比较平淡温情的电影 很散乱 估计摄影爱好者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