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很肤浅的人,看新闻只看娱乐新闻,报纸只翻娱乐版,告诉我今年国家出台了什么新政策国际发生了什么新问题不如告诉我今天猪肉价几许来的实在.机缘巧合的看了这部电影,感悟到战争很残酷,政治很铁血,故事很真实,越是如此,我们越要用轻松的心态来欣赏这部电影.很少看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动画,不仅仅是一部动画,动画只是形式,表现了一段很严肃的历史.从政治盲的角度看这部电影,总结出这么几点:一 人人都想当皇帝,只是缺个借口或者缺个条件.只要某个人或者某个国家给一个借口,有实力的人攀着借口爬上去,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二 Communist曾经真的是一种信仰,Communist Party曾经真的是一类信仰至上的人,都流着执着的血液.(不能多说,怕被河蟹)三 所有国家的小孩对待反对者的方式都一样,至少Marjane跟潘冬子一样,扔石头,爆轮胎之类的.我们似乎可以认为所有的孩子在孩童时的思维方式都没有什么差别,那为什么当成年后,行为方式差这么多呢?所以环境和经历真重要.四 没有一个执政党愿意Communist Party做大,要不没有,要不渺小的没有力量,要不就是Communist Party一党专政,中间模式共存没有一个非Socialism的国家愿意容忍.五 只要当权者大部分是男性,女性就不可能真正解放.(我绝对不是女权主义,电影传递给我的)六 战争意味着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我们都有可能死去.七 PUNK IS NOT DEAD,PUNK是一种精神,破坏,彻底的破坏与彻底的重建.高呼一声"朋克未灭 摇滚万岁".八 自由人人渴望,越压迫越渴望.九 回忆永远是黑白没有色彩的,只有如此才真实.十 一个人的根很重要,走到哪里,这条根都会牵绊着你.十一 没有经历永远不知道,没有亲历战争永远不明白她的残酷.十二 活着就必须得有一个信仰.十三 小三时时可见,时时出现,爱的时候要小心谨慎一点.十四 一个宽容开明的家庭很重要.十五 原来茉莉花可以放在BRA里,熏香身体(最大的收获).以上都是基于我是个政治盲,看的人别较真,世上总有象我这么无知的人.
适中的放映时间,就是再给我长几只眼睛我也楞看不出来这是政治色彩浓厚的电影。
浪费时间做一个政治狂热评论家不如去体会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自己。
小女孩最终也没有长大,也没有变成万众瞩目大家所期待的一个知书达理成功的人,对她来说家是一个包含一切但容不下自己的地方。
虽然出生在一个白色恐怖环境,但一直不接受身边的人所做的,不听别人听的ABBA,BEEGEES,却特立独行选择IRON MAIDEN这样的音乐,与身边那些俯首称臣的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面敢于说真话的小孩子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父母不想让她有什么闪失,所以把她送到了欧洲。
几年的欧洲生活之后,她也发现这种生活并没有一种爱能让她像在故土的感觉,人种的差异,还有被迫说出自己是法国人的话。
几段感情之后,仿佛看到了真爱,但是慢慢相处发现,和自己想的还是差距甚远。
置于舆论不管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婚。
我了解一些两伊战争的历史,也不知道小女孩所表达的视角是好是坏。
我关心的只是她一生的颠沛流离,却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开明的父母,正直慈祥且睿智的奶奶。
在她成长的环境下面,接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街头朋克文化,还有一些聪明的举动,当我看到小女孩为了逃脱警察追捕而让另一个男人去坐牢的时候也不免感慨,幸运的是她被奶奶的一些话及时挽救了,没有继续错下去。
每个人对自己的一生都有着最终的选择权。
别人可能会说你的朋克音乐是噪音,流落的生活很差,跟老师顶嘴就是不对,离婚和放纵就是处在道德边缘。
一生没成为万众瞩目光芒四射,课本中的成功的人,那么你想成什么。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逃离德黑兰》,另一部是《茉莉人生》。
逃离德黑兰的重点是惊险的逃离计划,但我对伊朗人攻占美国大使馆的背景更感兴趣;茉莉人生很早就下载了,当时很喜欢看动画电影,它被很多人推荐,而且也想对神秘的伊朗有更多的了解,看了逃离德黑兰后又有了看的兴趣,它改编自导演之一的玛嘉沙塔琵(漫画家,主角因此叫玛嘉)的自传漫画,描绘了伊朗伊斯兰教革命前后的变化,尤其是对女性的影响。
神秘的伊朗激发起我的好奇心,到底它是怎样的国家,伊斯兰教革命又是怎样的,看了些书,对此领进行了一些了解。
1)革命前伊朗处于沙赫(国王)的独裁统治中;与美国关系良好:美国提供技术和军事支持,沙赫则满足美国几乎所有的要求,这种关系也遭到穆斯林神职人员的厌恶;70年代因为阿以战争,石油价格上升四倍,掌控石油工业的沙赫迅速富有,他却把大量的钱用于军队,军费达到GDP的17%,人民开始不满;沙赫拥有秘密警察,抓捕迫害反对他的人,这一机构让民众担惊受怕;沙赫时期在积极推进现代化,推动教育,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知识分子增多,同时让人们意识到沙赫是个暴君,不满情绪高涨;他提高妇女地位,提倡西服(茉莉人生开始时期的情节),很好的举措,但受到穆斯林神教人员等传统人士的反对;随着经济的发展,疏远了穆斯林神职人员,并从他们手中征收土地剥夺权力,沙赫鄙视民主,不取悦民众,国内根本没有支持他的阵营。
2)革命随着国际形式变化,沙赫的巨大经济计划使伊朗变成一个债务国,遭到知识分子和神教人员的抱怨,同时美国总统来访公开支持暴君的表现激怒了民众。
伊朗什叶派领袖霍梅尼公开批评沙赫,遭到独裁政府驱逐,他依然在境外领导着信徒,同时他也拉拢并得到民主派的支持。
在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及国王的癌症之下,沙赫下台(在茉莉人生里表现为大量革命者被释放并到玛嘉家里讨论革命)。
胜利之后情况突变,伊斯兰神职者抛弃民主派,利用大量激进的信徒捕捉杀害革命者,宗教领袖霍梅尼获得实权。
伊朗成为一个教权国家,宗教领袖成为实权者,总统成为辅助角色。
在民众的呼声下伊斯兰主义者中的温和派得到表面的权力,霍梅尼不喜欢他们,想剥夺他们的权力甚至消灭他们(这就是攻占美国大使馆阴谋)。
霍梅尼首先同意沙赫去美国治疗,然后亲信散播谣言:美国依然支持暴君政府,激起反美情绪,在霍梅尼亲信的鼓动下,激进分子攻占了美国大使馆(这就是逃离德黑兰的背景)。
伊斯兰革命达到高潮,温和派遭到批评并下台。
3)革命后伊朗表面上是议会总统制,但权力最大的是伊斯兰教宗教领袖(早期是霍梅尼,现在是哈梅内伊)和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议会的一切法案都要经过宪法监护委员会的审查以确定没有违反教义,同时它能够决定议员的参选资格(包括总统候选人)。
伊斯兰教职人员严格要求妇女穿戴黑袍黑巾,不允许喝酒,抵制一切西方文化,街道上有道德警察,违反规定会被送回家或监狱(玛嘉回国后的一些遭遇)。
革命卫队是伊朗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它的权力高于地方部队,同时严格打击反对伊斯兰教的人员,相当与沙赫时期的秘密警察。
伊斯兰教革命可能是错误的,它导致宗教对国家的绝对统治,保守的神职人员严重阻碍了民主化、自由化;伊朗经济衰退,国民生产总值还没有革命前的高,贫富差距增大,控制工业与财政的毛拉(伊斯兰教神职人员)迅速富有并导致腐败。
硬盘里还有《小鞋子》和《一次别离》,最近想去看了,其实伊朗电影挺优秀的,更多的是对某些精神的深刻性思考。
想起中国大量无良喜剧就无奈。
DD的声音在这部电影里,近乎完美的诠释了外婆的角色还记得那个小小的Marjane要离开家独自去往奥地利前的那个晚上,躺在外婆的怀里问:为什么你身上的味道那么好闻,外婆说我会采集茉莉花,每天早晨放在胸口,这样身上就会有很香的味道了。
小Marjane开心地说:太妙了外婆还告诉她:每个人都有的选择,所有的人从来都有的选择。
记住,做个正直的人跑回家兴奋的对外婆描述自己如何让警察带走那个公园里的男人的时候,外婆第一次对她的发怒:我告诉过你,做人要正直!
因为婚姻带来的痛苦跑去向外婆倾诉,却在外婆几句话中解开的心结最后一次离开家在机场,却成了这辈子最后一次见到外婆结尾的画外音外婆和儿时的Marjane的对话再次响起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掉了眼泪还有一幕让我深有感触的就是,流浪晕倒在街头的Marjane醒在医院里,第一件事就是问医生,我可以打电话么?
听到隔了几个月没联系的爸爸的声音,脆弱的她问:我可以回家么?
什么都别问我。
妈妈抢着说:回来,我什么都不问那种宽容的爱,修复了这个孩子破碎的心
《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的导演之一玛嘉·莎塔琵在伊朗长大,这个故事差不多就是她的自传。
此时的玛嘉已经三十九岁,在法国安居乐业,创作的漫画不仅畅销还获过不少漫画奖项,本片改编自她的漫画,去年荣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马上迎接她的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
对于同样成长于穆斯林家庭的我来说,影片中的亲切之处却不在于宗教氛围,第一次看无字幕的法语版本时看着那个活灵活现的幼年玛嘉在黑市买“铁娘子”的磁带就想笑,想起高中时在西单买打口带,同样是“非法”的买卖,其中蕴涵的普世的青春期叛逆把戏,玩味出西方音乐中流行的叛逆乐趣,透着少女的可爱,等到有字幕下时再看一遍又是另一种滋味。
这个世界的人们、国家、女人共通之处太多了,很多经历都是共通的,革命在记忆中就是幼年时的狂欢,大人们的各种表情、言行在孩子的眼睛里有些很可笑,有些无法理解,无法感同身受,又潜移默化在成长之中。
同影片里的小玛嘉一样,一个国家的变化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改革、经济发展,都在我个人的记忆之中,生活的细微之处,印刻出万千图象,其中深入心灵的无所依存没有归属的感觉又是那么相象,同样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中长大,幼年时正是本土文化青春蓬勃,外来文化如潮涌来,紧接着是随着社会变迁潮来潮去的文化现象。
曾经是小女孩的时候父母好似潮流青年带来各种新玩意,聚会周周有,幼儿园听着大人们搬来的录音机播放着台湾歌曲,看着各种充满新思想和旧传统的动画,穿着香港电影里青年们身上的喇叭裤,到小学时邻里“不良青年”唱起了崔健,大孩子炫耀杰克逊肤色还健康时出的磁带,书店里总有让人新奇的书籍,人们幻想着一个美好自由每天都在更新的外面的世界——西方……回首已成往昔,今天的我和那个坐在飞机场里的伊朗女人一样,停留在那个心里有个机场的时代,也黯然于那个机场的虚幻,护照和签证的实际。
共产主义依然是童年时天真而幼稚的幻想,资本主义在经过了青春期后还是那个充斥了物质和自以为是的无聊资本主义,外面的世界如同青春幼稚空有身体欲望的男孩,让简单的少女迅速成为一个懂得妥协而内里坚定独立的女人,又在妥协之后在婚姻中的遭遇里明白童年时梦想的可贵。
不同的是,我没有经历过伊朗女孩在机场的来来回回,我始终在开篇的那个机场里,象前苏某个喜剧电影里困于机场的倒霉蛋,现实和内心中的机场重叠于接人的时刻,空有等待,没有玛嘉的机票,没有玛嘉的护照,我的住处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膨胀迁移到远郊,每天都能从窗口看到飞机从天空飞过,没有玛嘉兜转于天空往返于机场的轨迹,没有玛嘉对渐近理想中共产主义世界的找寻,眼瞧着此时的周遭正在兴起的极端民族主义,向往下潜于低处的低处内心中的内心,失落愤怒小心地诉诸于键盘连接的网络,沉溺于网络中下载的声光影像传递来外面世界的幻象,碰撞于显示器外充斥了整个房间的现实,幻象逐渐也失去了魅力。
离了婚的玛嘉在法国暂时落脚,我还未婚却已经象个老妇对婚恋看得很淡,理想虚无连飘渺都谈不上,心态随着飞速发展的经济迅速成熟,内心却愈发空虚。
曾经头脑里也经常在闲暇时跳出漫画式的想象,一些与生活有关无关的联想,简单离谱的构思,逐渐化成乘坐公车时对车窗外实际存在的景观的思索,这些想法都快速滑过视野,直到每天疲倦得坐上车就闭着眼睛睡上一觉等着终点时听到售票员高声报站时再睁开眼睛。
电影做为艺术中的一种与我的生活越来越紧密联系起来,也越来越数学化了,镜头要分解开来看,空格键随时暂停暴风影音里的声像,对白在字幕里,资料在百度里,WORD工具控制每篇稿件的字数,越来越不艺术,又要艺术。
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这一篇也要设计,要设计得似玛嘉在影片中的构思,但不可能,我没有那个底蕴,没有那份成熟而纯真活泼的心态。
同是穆斯林家庭,我的父母更知道共产主义,和玛嘉父母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伊朗大逆不道得信仰共产主义不同。
我对伊斯兰教的理解来源于资料,而不是父母,幼年生活中我对于宗教了解的只有禁忌,没有其他。
搜索这个片子的背景资料时我才了解到波斯的细密画,玛嘉意识流的表述透着细密画行云流水的细腻,通透出作者个人,画风中又很机智地运用了表现主义,这个我到是一眼看出来了,对蒙克的《嚎叫》我更熟悉,玛嘉的命运即将与维也纳牵连时路灯扭曲成嚎叫,直到空袭如哥斯拉降临,小玛嘉小小年纪就表现主义起来,现实如同表现主义般夸张,战争中集体倒下的士兵刀枪斜挺看上去象阿拉伯美术字中的一种。
玛嘉用女人的机巧将政治历史渗透进一个女人成长的故事中,保持着天真小女孩的气质,纯真视角,漫画风格中暗含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画面中个人亲历的生活用多角度多视角表现,转述的部分全是平面化的侧面表现,混杂着浪漫想象的部分如同绘画,节奏明快如同阿拉伯美术中图案的线条节奏,黑白表现出伊朗女性的色彩,一个伊朗女性的叛逆在自嘲中解放。
TOM专稿 请勿转载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渐渐以为自己已经成为一个不会在看电影时流泪的人。
但就在一个小时前,《我在伊朗长大》若无其事地推翻了这个结论——我渐渐变为一个不再对自己做结论的人,因为总是会有新鲜的事物降临。
所谓结论,唯一的意义也许就是等待被这些新鲜的事物推翻。
泪能够从心灵的窗户——眼睛深处涌出,大概是因为内心真正受到了本能触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故乡对于每个人而言,也有这样的本能性——我们无权选择故乡,无权选择在哪里长大,故乡就像自己的血肉一样成为自身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但不管在哪里长大,我想大家都一样:都难免会遭遇像Marjane一样奔赴异乡、失恋、露宿街头、放弃自我、离婚、忠于自我、追求自由的人生。
幸运的是Marjane总有一个把茉莉花放进乳罩里的外婆,在人生里审时度势地告诉Marjane要忠于自我、要获得自由;幸运的是这个电影今晚光临了我的人生,让我温暖地知道:当我过去在像Marjane一样奔赴异乡放弃自我的时候,早有这样一个电影在这里等着我,并像把茉莉花放进乳罩里的外婆一样告诉我:要忠于自我,要获得自由。
请原谅我作为一个吹毛求疵的喷子的本质。
对于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想就是这个。
下面让我来全面地看一下这部电影。
画风很出色,有伊斯兰风味的蜷曲蔓藤感,人物形象的表现很有区别感,比如说家人朋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是和平破坏者都是同样的刻板形象。
开头叙述的节奏把握的不错,详略得当,场景的切换也很有特色并且富有幽默感。
但是到了后来节奏就乱掉了,毫无详略,平铺直叙,流水账一样的人生经历就摊给大家看,看完之后没有一点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下面正式开喷。
最重要的是,电影的内涵。
如果说每部电影都有一个灵魂,那么这部电影的灵魂就是支离破碎的,或者说就像一只阿飘一样让人抓不住,甚至只能看到淡淡飞速略过的影子。
这部电影是在说一个小女孩的成长历史么?
在女主角的小时候,电影对那些理想主义的革命者进行大力喧嚷,啊,多么高尚blabla,但是到了电影后来我就完全不明就里了,这些渲染到底是有什么作用?
这些理想主义者的英勇无畏到底对女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就是为了让她在青年时代在国外对自己放任,在成年以后再到国外去过衣食无忧的日子?女主角你是否成长为了一个为理想不懈奋斗毫不畏惧的女性?
这一点我很想从结构上抨击,也是从道德上抨击。
要是说女主角的奶奶在后来的电影中成为了中心思想,成为女主的理想自我,那么请问,女主你到最后是否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
这些都没有交代。
那这部电影是在说反战么?
一开始我产生了这样的错觉,革命者的鲜血染遍了伊朗的国土,女主的同伴不是失去生命就是失去了肢体,分明实在控诉战争的残酷与肉食者的贪婪自私。
然而,在女主求学回到伊朗的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些小情绪?
居然还到了要自杀的地步?
仅仅是因为“我既不是法国人,又不是伊朗人”吗?
女主最后回到法国,更是莫名其妙。
最后我终于得出了结论,这部电影,只是为了满足作者的倾诉欲望而被创作的。
不论是童年时代还是大学时代,每次无法忍受表达的欲望,在同学前顶撞压迫者,但却也没看她成为了女权分子还是革命家。
我不理解,为什么在豆瓣上的影评都是赞声一片,这部影片,除了不错的制作,还有什么地方时吸引人的?
人的猎奇心理么?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实在用心险恶,用其政治内涵来绑架观众,用伊朗的政治敏感性来胁迫观影者,你必须给我好评,不然你就不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你就不是一个尊重女性的人。
这部叫做《我在伊朗长大》的电影,只有我,伊朗和长三个词对应上了,整个句子的含义却完全对不上号,更不要说,作者最重要的青年时代,是在法国度过的!
喜欢历史背景下的苍白无力,却不喜欢该片选取的视角,自然也不会喜欢持有该视角的女主,虽然有别人所没有的选择命运的权利,却始终没有成为这个社会的希望或者是闪光点,反而沦为一个寄生虫和逃避者。
或许这片不是个政治片,但女主也只是招人讨厌而已,看似坚强实则自私而懦弱,始终是在由着自己的性子活着,看似追求自由,却只是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放纵自我。
不过换个角度,其实片子还是可以的,风格很好很特别,也可以侧面了解一下伊朗这个国家。
Persepolis是原波斯王国的首都。
Persepolis还是一部自传体漫画的名字,中文译作《我在伊朗长大》。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旧称译音,以此为作品命名,是否暗示着作者对现今伊朗的不满,希望伊朗能够摆脱阴云,让这个曾经辉煌的民族得到复兴?
又或者是否Persepolis代表的是强大的宗教和民族意识形态,但这种意识形态已经与时代不合,作者在自己的叙述中是想告诉大家这个现状,并引起观众们的共鸣?
皆无所谓。
政治和历史不是我能把握的范畴,只想谈点表面的东西。
原作在很久前就做过推荐,我是给了5颗星的,因为值得。
年前就听说动画拍出来了,只是直到现在才得到机会欣赏。
首先,作为动画来说,在技术上虽然算不上一流,但也可以吸引一些眼球了,只是就原作来说显得花哨了些,不那么朴实了。
另外,作为改编的电影来说,我却比较失望:整部片子从头到尾都像在按快进健一样(让我想起福音战士的剧场版,就是拼接的TV版),是拼接的漫画书,于是这样就造成片子对什么都浅尝辄止难以深入,整个看下来就像听完了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
诚然,作为漫画,整体来看可以平铺直叙一些,因为一格格的画面能够引领读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跟着她一起成长,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小高潮;但作为电影如果没有高潮,就显得太平淡。
也许这是传记式电影的模式,但90分钟对于一部如此细腻的长篇来讲,真的太短暂了。
这样的作品完全应该拿去拍系列动画剧集,不用像电影一样搞那么多花头,平实细致地讲故事。
不过动画较漫画来说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凸显是很有优势的,而且比如历史的讲述也可以很风格化。
看的时候是被感动了几次的,只是比起看漫画那样的感动,电影是通过音乐和视觉的转移,而漫画则直接来自心灵。
我承认我对漫画是有偏爱的,动画再怎么诚实也比不上漫画那么纯净和坦率。
当我们静静地坐在灯下,看作者在大大小小的画格中用对比强烈的黑白画面为我们讲述她的一生时,那份心情是动画难以代替的。
最近刚刚看了一部法语动画电影Persepolis,讲述一个生在民主家庭的伊朗女孩成长的经历。
那是一个大约生于1968年的伊朗女孩,她叫Marjane,她生在60年代,活在巴黎。
2007年时,身在法国的Marjane决定把她的经历讲出来,于是她成了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
我是一个注意力极其发散的人,我会在听故事的时候遗漏重要的对话,然后惹恼讲故事的人。
看电影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折磨。
尤其是这种在异乡的文化人讲述自己为什么流亡,那实质上是一段非常严肃的历史,但那段历史距离我太遥远,甚至比蔬菜价格距离我更远。
我会经常性跑偏。
不过幸运的是,我是奥尔汗·帕慕克忠实的读者。
他有一本引起巨大争议的政治小说,题名《雪》。
在那本书里,很多女孩信仰自由,对抗伊斯兰教,摘下面纱,甚至选择伊斯兰教严禁的自杀。
这本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现象,但是它让书中的政府害怕了,那种恐惧甚至也让真实的政府害怕了。
全国都在焚烧帕姆克的书。
帕慕克逃亡到纽约,自由的国度奖励他诺贝尔文学奖,就跟某华人作家一样。
所以我大约能够感到一种共通。
突厥人和波斯人在内心里不认可伊斯兰教,那是阿拉伯帝国倭玛亚王朝强加给他们的东西。
他们在有自由的需求时,矛头都指向了伊斯兰教。
我一直怀疑,自由和专治真的有那么对立么?
Persepolis更加深了我的困惑。
Persepolis讲述了这样的伊朗历史:1923年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成功,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
同年,哥萨克军官礼萨·汗在伊朗发动政变,就任首相。
但是,很快,在英国的教唆下,礼萨·汗改变政体,建立巴列维王朝,摇身变为国王。
伊朗开始亲西方,建立现代军队,大学,工业。
可是他的继任者巴列维开始腐败,经济萧条,对民众采取高压政策。
1978年,德黑兰开始出现大量的游行示威活动抗议,全国罢工导致国家瘫痪。
最终,1979年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伊斯兰共和国。
新的共和国并没有发展经济,反而对民众采取更高压的政策。
政府利用伊斯兰教控制了这个民族。
1980 年,长期的边境摩擦以及伊朗局势不稳导致伊朗和伊拉克开战,双方死伤百万人,僵持八年却不分胜负。
德黑兰在战争中遭受大规模空袭,损失严重。
历史讲完了。
一段跟我搭不上关系的历史。
可是我想把参与伊斯兰革命的某个当年的年轻人抓过来,我要问他一些问题:1. 后来发生的一切你都看到了,现在的你要是还有同样的机会,你还会去革命么?
2. 萨达姆虎视眈眈的想要把国内矛盾转嫁给伊朗,那个时候你看得到么?
你忍耐专治的能力更强还是忍受战争的能力更强?
3. 如果巴列维政府继续走西化路线,是不是一定会比伊斯兰共和国的民生更糟,假设战争不发生的话?
4. 如果伊朗可以像土耳其那样稳定下去,你认为君主制下的社会环境可以让你感受到自由么?
5. 当年你是年轻人,当年的你真的知道伊朗该往哪走,你真的分得清你的举动是维护伊斯兰教,反对政府,还是因为一腔热血不知道往哪里洒?
你真的知道是谁在领导革命,他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什么目的么?
6. 两伊战争的双方是逊尼派和什叶派,你真的觉得革命没有被变为宗教派别纷争的工具么?
我现在还年轻,我必须经常控制住把为理想奋斗的热情解释为对现实不满。
然而我经常如此,我也知道也许我也经受不了任何煽动,站在人群中就忘了反思,只顾着嘶喊自己的“理想”;我也知道我也受了各种各样极端的教育,给我一个革命的机会,我也会去释放那种不平衡。
有的人是真的为理想献身的,瞿秋白和恽代英是真的高唱着国际歌就义的。
可是为什么当这样的场景被搬到电影中,观众的回应却是冷漠,暗笑,甚至是指指点点?
也许伊斯兰教什叶派也是一种很好的理想,它也许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为了这样的理想奋斗和献身。
也许当年的年轻人是真的愿意相信,现在的中年人还在相信。
我看到忽然摆脱了君主制的年轻人在动荡的社会里失掉了束缚自己的意识,于是就不用对革命这件事负责了,他们把愤怒发泄在社会上。
就像电影里Marjane的姥姥说的那样,人们哭泣是因为向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人们愤怒是因为还没有勇气去承认。
所以哭泣没有什么可丢脸的。
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自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我也想像不出来,如果我更自由我该做什么,我是不是就会更幸福。
如果我有更多的选择,超过了一个人正常的需要,那我会不会只能让自己更痛苦,更空虚。
我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大约适应得还可以。
但是这个词,听起来真的很美好。
我还年轻的时候,还有理想可以奋斗的时候,我该很庆幸自由并不是我的理想。
伊斯兰革命几乎毁掉了伊朗。
也许当年有些年轻人真的后悔参与那场革命了,或者,一个也没有,只有一个中国人在美国蛋疼的替别人自怜自艾。
我真的只谈伊朗。
真是苦难的一生——为了自由做出选择,结果陷入更大的困境。
看过了才明白为什么又名茉莉人生。是因为外婆奶罩里总是放着茉莉花瓣,那种味道使“我”永不忘怀。电影中,外婆的那段话给我的印象也很深。你会遇到一些混蛋,他们会伤害你,那是因为他们的愚蠢。你不要产生自卑或者报复的心理,要诚实,要忠于自我,要自尊自爱,要自由。
说实话啊,要想受到高等教育,要想获得自由,那也得是中产家庭才行,要是原作者家里跟普通伊朗人民一样,那何谈自由一说。说是伊朗的历史概述还不如说就是一个个人传记,为何这么多人对这片这么推崇
‘要铁娘子的卡带么?’‘50’,‘60’,‘50’,‘好吧,50’。——笑了。‘你从哪里来?’‘伊朗’。——我体会得出那种情感,就像每次有人问我从哪里来时,我用不确定地、微颤的声音回答:‘中国’。
伊朗大院子弟的苦难呗
对背景文化和历史了解不够对这部电影就比较难有什么强烈的共鸣或者理解,毕竟这不是已下载能让人全然明白和了解的事情。用茉莉人生这个翻译回个恰当一些,单就影片而言,画面和配乐都非常不错,但还是受美国动画的影响很大很多处理和镜头都非常美国化,看电影前应该把书先看了……
太特殊了,应该拍普通民众,底层大众在伊朗战火中长大,才有意义这么有钱随意的王子后代,没得代表性
可小姑娘其实又不是伊朗的普通人家... 很喜欢老奶奶,是Danielle Darrieux配音的
是恐惧让我们失去了信心,我们要勇于面对。
这画风,有必要把它从漫画改编成电影吗?对于这女孩也没什么好感。。。
对比某地,就知足吧。7.3
老爸有钱有门路,万事犯愁就回家。
政治的东西我不是很能理解,电影的动画表现手法我反而觉得无聊看不下去,看了一半不到。
她足够幸运,出生于富裕的家庭,成长于开明的环境,拥有能够出国离开的选项,这些都不是她该被苛责的理由,而是她能够发声的条件。她还达不到祖母的思想高度,但她囿于极小的(看起来又矫情又无病呻吟的)自我的声音却很真实。
非常好的高知家庭环境,尤其是观念超前于同辈人几个维度的奶奶。在苦难面前虽然人人平等,在作为大院子弟还是相对有了更多的选择.
为啥我觉得挺一般的呢,画风不喜,政治问题触及很浅。比较不伦不类。
Country is the un-removable mark through one's life. You'll be quite lucky if you like the icon, however, more often than not, we hate that mark, which gives you nothing but the stereotyped labels and biases.
这和中国解放前的情形差不多吧。在国内遭受内乱与外敌共同压迫,去国外,没人瞧得起来自弱小贫穷国家的女孩。无奈回家,却受到女性歧视的折磨,仿佛女性就是要低人一等,恼人的婚姻,却没办法好好离婚。这就是一个伊朗女孩的成长,最后,庆幸的是,她没有被打倒,最后还是到国外坚持追求美丽的人生。然而,有多少女性能这样顽强呢?大多数还是被压榨,然后化成灰一样被遗忘吧!这就是弱国的悲哀,也是世界的悲哀,我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富饶强大的国家!
这种表现手法真是平淡到无聊 @2011-07-02 02:36:58
典型的美国动画 尤其是节奏 我不是歆童实在难以理解对动画的爱 不过动画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更强这个是确实的 主要是因为电影里面关于死亡教育这块做的实在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