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来北京开见面会。
他说:本来我确实是写了一部惊悚片,但是他妈的约翰尼·德普太逗了,每次他看到我和朱莉在现场严肃认真的样子,就先讲各种笑话逗我们开心,等我们笑够了,他才开始演。
于是后来,我不得不把这部电影改编成了一部喜剧!
(导演自己也表示无语)。
导演还说:麻痹!
我本来打算《窃听风暴》之后马上拍一部自己想拍的严肃、黑色、牛逼的电影,但是索尼的人非让我拍一个适应好莱坞的片子,我想了想,操!
好吧,那先拍部喜剧轻松一下吧,省的以后大家都觉得我只会拍政治电影!
导演又说:尽管这部电影在宣传的时候是按照一部动作片来宣传的,但是,我自己深知,这他妈的是部喜剧。
喜的连今天你妈妈刚死你看了都能乐出来的喜剧,都是他娘的德普给弄的!
导演非说:这片本来是找汤姆克鲁斯演的,结果丫闹脾气,谁知道为什么啊,反正不演,最后就让德普演的,德普这人真是不赖,演技也好,就是太JB闹腾。
导演最后说:我和索尼是很好的合作伙伴,他们都对我特好特义气,给我钱让我拍电影,至于电影赔不赔钱我可管不着,我是个艺术家,我只管做好我的艺术创作,至于电影挣了多少钱或者赔了多少钱,那些事都由他们来处理。
(记者对这个尖锐的答案表示满意,因为她本来是想问导演对德普和朱莉的表现是否感到满意,结果中文不好的外国翻译给丫翻译成了票房的事儿,真是意外收获。
)听完导演一席话,我觉得,其实这片也还行。
您想啊,一惊悚片拍着拍着楞给弄成喜剧,导演也不容易,好莱坞也不好混。
再说,俩人谈恋爱谈到这份儿上,我觉得也挺感人的,怪只怪我们当初想的太多,非觉得只要有这俩演员这个导演,就必须是多么牛逼多么难懂多么深刻的让人浑身发抖的片,我们凭什么这么想人家啊。
最逗的地方就是德普转身看到朱莉刚换完衣服脱口而出:FUCK!!以及最后朱莉特别苏菲玛索造型的靠船上跟德普说:“花了2000多万你丫就弄了这么张脸啊!
”PS.上苍保佑幸亏汤姆克鲁斯当初没答应演,要是他演更指不定怎么惊为天人的烂呢。
韩国居然比北美还早上映一天,哈哈,太给力了!
先说说剧情,可以说一部爱情片,风光片,也可以勉强说是动作片谍战片,但总之不像豆瓣的标签那样说还有惊悚,我保证:一毛钱惊悚都没有!
剧情在朱德二人的调情挑逗中缓缓推进,缓慢但不显拖沓,平稳但不显乏味,结局还有惊喜!
然而我觉得比剧情更出彩的是二人的演技。
本片中的朱莉,基本上演绎了所有让人迷恋的成熟女人所拥有的特质:美丽,优雅,性感,温柔,干练,神秘,深情,高贵·俺是女人,俺都深深的被朱莉吸引,深深的陶醉在她的气场之中,更何况,广大的男粉丝们,估计看完会被电得两脚发软德普的神秘感也太适合这个角色了,他超级无辜的眼神,笨拙的翻墙逃命的姿势,温吞淡定的语言,骗过了朱莉,骗过了所有的特工还有坏人,也骗过了所有的观众,到了结尾我还不相信他就是---忍住,不能再剧透了!
如果换了阿汤哥演,肯定出不了德普的效果。
总之这是一部让人看完了会回味的电影,是朱德的粉丝一定不要错过,还不是粉丝的看完可能会变成粉丝
客观地讲,我应该给电影80分,比《史密斯夫妇》要好一个级别——我是指去除主演后剩下的部分也就是说,两部影片都换了主演我会看《游客》,不会看《史密斯夫妇》但是鉴于大众在跟风状态中给它粗糙负面不公正的影评我毅然决然多给10分补偿分经过2度观赏,我再追加10分(钟爱男女主角+这片子有后劲)关于这电影的影评英文影评我没怎么看,但是根据票房也能看出(目前2.3亿美元,其中70%多来自海外,日本还没上映,中国内地是2月13日上映)片子在欧洲(乃至海外其他国家)比美国要受欢迎——这本是欧洲味的料理,不是美国快餐中文影评,没少看,特别是短评,看完不禁想起姜文叔的一句话“批评也得讲究”不能说《游客》在北美遭遇恶评了,你就可以认为它一无是处,可以乱批一通了吧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欧洲美女,在美国被认为长得太丑了,所以中国人也一面倒地说她每一个细胞都丑,甚至都没认真看她一眼。
说它和《逃之夭夭》重复相似?
仔细瞅完,完全不相似啊,最核心的角色性格思维都被改了。
惊悚片成了一个披着惊悚外衣的黑色爱情喜剧。
说剧情烂,编剧白,导演无力?
我晕,就冲这惜字如金、一语双关的台词;就冲明知有些观众早已知结局(毕竟是翻拍)还不紧不慢地穿插着小紧张小浪漫小幽默的剧情,不大气但确实很精巧别致;。。。
你都不能这么说呀。
最逗的是,有群人说导演没能让全世界最性感男女激情一把也是错!
喷笑无语借用葛优大叔的台词“有这个必要吗?
”想起《游客》中的一个片段:保罗.贝坦尼扮演的警官,讽刺德普扮演的男主角说:我知道你不是亚历山大.皮尔斯。
你知道你是谁吗,你是个白痴。
然后德普扮演的男主角做无语状。。。。。。
有些观众,讽刺荣获过奥斯卡奖的导演和编剧说:你们是白痴吗,弄出这么白痴的电影?
然后导演和编剧此时也应该是无语状。。。。。。
ps:这不是说我不喜欢恶评,有些恶评很到点子,看完还把我逗的,文字的魅力远大于粗俗的搞笑,哈哈2月27日。
(再啰嗦几句。。
)我早前看了影评就说了,我对电影不失望,对影评很失望,因为很多人的影评非常粗糙,不在点子上,甚至我怀疑他们就没看懂。
作为朱莉和德普俩人的粉丝,我对片子一开始就有关注,而且我本人也很喜欢苏菲,她的《逃之夭夭》我早就看过了,当时我就觉得《逃之夭夭》也不算惊悚片,是个非常浪漫又有新意的电影,我很喜欢这个故事。
所以知道朱莉和德普俩人要出演《游客》,而且导演又是《窃听风暴》的导演,我倒是十分期待这次翻拍,我知道朱莉绝对能胜任角色,因为没什么可挑战的,唯一值得期待的就是她终于可以扮演一次lady,展现她优雅和女人味十足的一面了。
倒是德普那个角色,十分考验演技,长期以来,德普都扮演比较怪的角色,好像不是很适应正常人的角色,所以我很期待他这一次往“正常”的回归;另外,朱莉和德普第一次合作,很让人激动。
片子出来以后,导演和朱莉采访时都说,《游客》影片的基调很轻松幽默,而且经过剧本的改编,《游客》和《逃之夭夭》的风格完全不同,但是却保留了原剧本最精华的部分——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讲述爱和浪漫。
我看完影片后,非常开心,我看到了优雅的LADY JOLIE,我也看到最普通也最可爱的DEPP,而且,其他很多角色也很逗,很多人将关注点放在了朱莉和德普两位演员身上,其实,我觉得《游客》不像是两位主演单抗的戏,而是群戏,每个角色都有亮点,而且很有味道,如果将威尼斯本身也当一个角色看的话,更是韵味十足。
很多人将关注点放在“悬疑”“惊悚”,可能是被电影网站的电影介绍给欺骗了,金球奖将其归为喜剧片,观众难道没看出点端倪吗?
关于电影的内容,很多人说电影里演的故事都是男主角一手谋划的局,其实我觉得这个评价不到位,男主角虽然高智商,但是也并没有那么神,电影里演的并不是他的原计划,只能说他的计划使得故事开了头,然后女主角的真爱,真诚,正义,以及良好的职业素质;男主角的沉着,机智,深情,以及爱玩游戏的本性;保罗扮演的警官的感情用事;恶势力的险恶,善良势力的善良......共同推动了电影故事的发展,最后警官的一抹微笑,放了这对鸳鸯,可谓史上最绅士的“月老”。
至于男女主角之间的火花,我觉得还不错,角色设定中,男女主角刚开始对彼此都不太适应,女的不得已要勾引男的,男的不得已不能以本尊面对女的,所以一丝暧昧再加上几丝尴尬的感觉是最好的。。
随着俩人的交流以及一起经历一些事,感情开始加温,但是女的心中有“别人”,男的纠结于女人爱哪个自己,感情开始躲闪和纠结。。
之后,危机到来之前,爱的体现,男的为女着想,女的为两个男的着想。。
最后,命悬一线的时候,真爱的体现,爱情升华。。
我觉得感情线把握得不错。
普普家俩孩子他妈venessa使出泼妇手段阻止自己男人与Jolie合作,本以为有什么爆点,结果搞了半天,最大尺度就是几个敷衍了事的kiss。
为这戏,depp增肥成了路人甲大叔,顶着鸡窝头,我完全有理由怀疑是venessa阿姨顾及男人电力太强而使的阴招,毕竟jolie是个有前科的女人。
世界上最悲惨的,不过是美人迟暮、帅哥发福。
凡阿姨知道,男人这几年恨不得不丑不作怪的角色不接。
从早年的脸上抹面粉,手上长剪刀的爱德华;穿着女人衣衫浓妆艳抹的艾德•伍得;到后来的性情乖张、表情扭曲、举止滑稽的巧克力厂长;画着浓浓烟熏,身上找不出一块好布的杰克船长;神经兮兮的橘色头发的疯帽子••••••凡是能糟践自己的造型普普都尝试了,无奈底子太好,十块破布一桶酱油都遮盖不了他勾引人的气息。
哪怕是这里面同样造型的、那个我都不好意思叫它头发的一团毛,在密窗中也被普普很拉风塑造为宅男人格分裂者迷惑yy敌人、吓唬邻居mm的不二利器。
于是凡阿姨狠狠心,使出最贱的一招,把普普喂肥。
眼瞅着原本深凹的两颊日渐丰满,瘦削的身板日趋发福,凡阿姨在心中窃笑。
我们这些无辜的粉丝,只能眼瞅着那个胡子拉碴眼神无辜的大叔被jolie耍的像是从未见过女人的愣头青。
看到影片类型写着悬疑惊悚我不禁笑了。
普普不是没拍过悬疑惊悚,什么神秘谷、来自地狱、密窗、第九道门••••••事实上只要那张帅脸低垂之际,缓缓抬起来,目光如炬,嘴角阴郁,那就八九不离十又要演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了。
所以,在经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调情,看到普普装嫩的纯情眼神,我恨不得仰天长啸:叔啊!
你离开恋恋风尘的年纪不是一点两点啦,就算是莱昂纳多现在也只接大叔酷男心理阴暗者,你咋能越活越倒退开始走纯情的女人勾勾指头就被她牵着走的路线呢?
终于,导演没忘了这男人快五十的事实,在经历了不敢进女人房间、穿着睡衣在屋顶狂奔、被耍了还乐呵呵屁颠屁颠地满世界蹲点见神仙姐姐,以及嫌小命太长赤手空拳跑到黑手党面前想要英雄救美等等被摄了魂才能让一个老男人干出来的种种后,导演估计是很得意地抖了个包袱,原来这些都是幻觉、幻觉••••••假pierce就是真pierce,大学数学老师这个看似傻乎乎的宅男头衔就是为了掩饰真正精明邪恶的本质。
看到这里,我不禁内牛满面、老泪纵横:古龙叔叔啊,我一直在心中默默祈祷,这丫不是pierce这丫不是pierce,编剧没这么老土脑残随大流,莫有想到,为了显示出对你的崇拜之情,编剧还是毅然决然地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及会被扣上屎盆子的风险,给了一个大家老早猜到、俗烂透了的结局——“原来,假杨凡就是真杨凡!
”(见古龙《大人物》)我也知道,现如今观众智商提高,编剧再要走悬疑的路子,花费的脑细胞不比从前。
譬如《禁闭岛》,我也是越看越绝望,人格分裂、用幻觉代替现实的手法早已经被用烂了,主角杀死妻子却不自知,与《密窗》恰是如出一辙,没想到的是,没有最旧,只有更旧。
《黑天鹅》也来妄想这一出。
但是《禁闭岛》线索清晰,细节处理得好,没什么逻辑上的缺陷,最后莱昂纳多婉转的自杀也确实出乎我意料;而《黑天鹅》虽然也有点老套,可是没有雷人阵阵。
一部电影不是说所有情节都要另辟蹊径,至少要有所突破。
在《致命伴侣》里面,悬疑情节的安排已经拾人牙慧了,惊悚就压根没让人瞧见(别说有人看这部片子尖叫害怕,我会认为是你在脑门上长了第三只眼看见不干净的了)。
偏偏全部是爱情情节又不以爱情片来宣传。
好吧,就说说没有火花的爱情吧。
一个风韵犹存面若冰霜皮笑肉不香的大妈,一个憨头憨脑刚刚丧妻的窝囊大叔,怎么看都得走大陆家庭伦理剧那种平淡中见真情的路线,无奈这两人竟然模仿哪哪不好,学日本人搞纯爱系。
偶然的火车上相遇,女的主动示好,男的欲拒还迎,在双方互送秋波来回几次之后,男的为了女的吃尽苦头,女的为了男的背叛前男友。
可是,jolie除了见到depp嘴角扯两下像是天鹅看着淌口水的癞蛤蟆之外,有谁的哪只眼睛能看出来她可以为了这个男人阵线动摇?
而depp更是在孩子他妈的高压政策下连个10w的电伏都没见流出。
观众唯一知道他们相爱的,是depp和jolie和警察甲口中所说的我爱你、他爱你。
如果说无厘头的爱情和满足观众“我早猜到了”的侦探般洋洋自得的悬疑构成了这锅杂烩,那么片尾千钧一发之际特工大佬进来下令开火后,匡匡匡别墅玻璃全碎,未听得一声啊啊喔咦黑手党通通倒地,彻底是天雷阵阵劈坏了我。
瞎了我的狗眼竟然没看出来原来这是一部预防犯罪宣扬国威的主旋律电影:一帮杀人不眨眼拥有极大火力的有组织犯罪团伙,在无比英勇的前线特工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累趴在地上瞄准了良久后,不顾发麻的胳膊,精准地射杀了犯罪分子,保护了人质的安全,并且成功的挽回了祖国的巨大财产。
尤其是为了更好的宣扬“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苦海无涯回头是岸”的挽救方针,拿着支票的特工大佬不顾这sb行动疑点重重,慈眉善目地来了一句:实事求是地说,他做了什么?
不过是从一个罪犯哪儿偷了钱,还是个死掉的罪犯••••••我几乎是抑制不住地感叹现在的FBI都去观世音那儿修行过了吗?
原来我虽然过了司法考试却不了解,偷了罪犯的钱也不算什么,尤其是当你挑女人眼光一流的时候。
你们看到,其实我还是打两颗星的,足以说明我是个宽容大度手下留情的人。
这是因为虽然片子真对不起这些大牌,好歹我还是津津有味地边骂边看完了。
更重要的是,depp的片子,我是在下不去手,尤其是jolie大妈的造型还是很漂亮的同时,我宁愿忘掉我曾看过普普主演这么糟糕的一部片子,也好过我打上一颗星然后觉得对不起偶像。
就 depp 那小表情那抖的呦喂就茱大婶走那几步那扭的呦喂我都没脾气了看 depp 穿个傻不拉几的白西装走过广场飞起无数鸽子看茱大婶穿个黑裙仰着头喘着气被老头拿刀子划过嘴唇我都疯了还有 depp 揣根电子烟没事来一口,蹑手蹑脚在房顶跑来跑去茱大婶所行之处男女老少妇孺老头皆行“我是你奴隶”注目礼我都乐了剧情可以节奏可以画面可以音效也可以还要求啥?
就算没看过《逃之夭夭》,就算没看过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惊悚、剧情、爱情乱炖片,从一开始就能看出DEPP演的数学教师是灵魂人物吧?
是主角吧?
能猜出和朱莉假戏成真吧?
那最后的结局会是朱莉为了他放弃那个名声赫赫、聪明绝顶,只出现在最后一场戏里的ALEXNDER吗?
那之前最这个小偷的铺垫有什么屁用啊?
全局就为了写DEPP的魅力过人、成功勾引吗?
这类剧我们看的还少吗?
易容、整容、装挫……港剧都不用了!
如果只是拍一部威尼斯的观光片、朱莉珠宝服饰的广告片我也就认了。
小妹没见过世面,看的片子不多,最喜欢的就是这两位,光关于这部片的宣传、报道就看了几万字,看到的就是这样一部从头就能看到结局的、无动作、无耍帅、无惊喜的,我都不知道能不能用大片来形容又不知道用什么来表示的“东西”,实在是不甘心啊,不甘心。
本片原定的男主角是汤姆·克鲁斯,但因为他不想再拍摄翻拍作品而未能成形,这个角色后来预计由萨姆·沃辛顿饰演,但最终因为对角色塑造上的理解差异,萨姆·沃辛顿也退出了拍摄计划,约翰尼·德普因渴望尝试贴近现实的作品而最终夺得这个角色。
我理解德普被波顿不人不鬼的角色和杰克船长折磨的够呛,搞不清自己是不是还能演一个近现代人类,但这部片子的剧情相比较他之前的作品真的是太太太普通了,普通到让人怀疑他的选择是一时的头脑发热。
《秘窗》、《忠间人》这样多层次、够厚度的角色让观众们相信他是个能自成一派独挑大梁的演员,ALEXANDER虽然是个很酷的小偷,但酷的不创新,不生动,作为德普的死忠,实在认为DEPP犯不着为了这样的一个人物穿着不知是精神病人还是神经病人的服装在街上大呼小叫、上蹿下跳。
或许,他们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拍一部翻拍片,这部片子最大的悬念,最好看的地方就是WHO IS ALEXANDER?谜底一揭开,片子就算完成使命,很多观众甚至会失去看第二遍的兴趣。
为此我深刻怀疑此类型片翻拍的意义。
就像我之前说的,一开始就能猜出DEPP是ALEXANDER,此后便带着这样的包袱一直看德普装样,实在是累得慌,最后真相大白也失去力气夸夸德普演中演的精彩。
克鲁斯明白翻拍片自古来吃力不讨好的例子太多了,还不如省点力给他的《碟中谍4》。
望德普同志、朱莉同志通过本片在威尼斯得到好的休息,在接下来打打杀杀的工作中再接再厉,认真为人民服务!
《致命伴旅》的阵容相当豪华,安吉丽娜·茱莉和约翰尼·德普担当男女主角,导演更是数年前凭借《窃听风暴》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配角也有蒂莫西·道尔顿、保罗·贝坦尼等助阵,因此《致命伴旅》甫一上映就声势浩大,希望能再见一场波澜壮阔又有内涵的悬疑片。
声势浩大的结果是本片不符合许多人的超高预期,从而恶评如潮。
恶评主要集中在俗烂无亮点的剧本和导演,两个主角无约束的随意表演以及极度不来电,全片好莱坞爆米花特质毫无营养等。
在恶评如潮的时候观看《致命伴旅》,自然就有了不同的预期,而低预期值往往能带来正面的印象。
下面剧透了。
我同意此片毫无营养,剧情也是流水线级别的。
我更是在一开头就猜到了结局:各种好莱坞电影的洗礼告诉我们,一个被反复提及名字却从未出现的人物,一定就是一个已出现人物的真身。
既然已经提前知道了结局,我看《致命伴旅》的时候的观察点有了些许变化。
安吉丽娜·茱莉一如既往的本色表演,其强大的气场威风不减,为影片开了一个气氛十足的好头,随后剧情虽然疲软,但是茱莉一直能撑起全片的气场。
约翰尼·德普则由于角色的约束而不能像《加勒比海盗》那样随意放射气场,角色和剧情要求他要演一个渺小的人物,具体的说是装作渺小的大人物。
在知道其真实身份的时候观察约翰尼·德普就别有趣味了,在旅馆中欲开门而又止,面对警察还要装作惶恐等等情节都可以有新的解释,算是自己为这部电影加上一些调味剂。
至于威尼斯风光,在自己去过之后,觉得也就这样了。
电影里的风景是给没去过的人羡慕的。
其实我最大的疑惑是《致命伴旅》中如何能找出《窃听风暴》的导演风格?
莫非此导演到了好莱坞也精分了,还是他认为好莱坞就配这种风格?
仔细想一下,发觉《致命伴旅》和《窃听风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两者都是几乎无动作场面的悬疑片。
我觉得导演的本意还是想靠剧情和表演来牵引观众。
《致命伴旅》这等剧情,完全无飞车爆炸来捧场,还能流畅的让观众看完,除了茱莉的气场,显然也应该有导演的功劳吧。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提前说一句,本文大量剧透,慎入……影片最后揭晓谜底,其实电影看多了的童鞋们可能在影片开始不久就猜到了那个结局,所以,我决定再看第二遍的时候发现这片儿分类居然是惊悚就彻底无语了……这真心不是啥惊悚片儿,纯纯粹粹的爱情喜剧啊……(或许带点悬疑?
)看外国片儿有一坏处,就是对于我这类英语不太好的孩子来说,关注的重点是字幕……导致对人物表情啦,景物的拍摄角度啦,情节设置啦有一定的忽略,所以,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又重新看了本片。
朱莉是一特工,两年前潜伏在黑帮一个管钱的孩子身边,后来他卷钱溜了,从此黑帮老大和特工们都在找他,这家伙竟然在两年里都逃过了黑白两道的围追堵截,够强大……但特工这边坚信,那个潜逃的家伙一定会回来找朱莉,因为他俩其实已经发展为情人,所以当初朱莉潜伏的期间连一张有用的照片都没给组织提供过。
特工组织跟踪朱莉两年,发现朱莉又跟那孩子联系上了,于是尾随她上了火车。
那个家伙整容之后就成了德普的样子,他给朱莉的信里说,上车后找一个特征和他比较接近的人,让别人误认为他就是那个人。
结果,朱莉不知道他整容整成了什么样子,就直接在德普对面坐下了。
德普没法解释,只好将错就错。
德普伪装的身份是一个闷骚并且失去爱人的大学数学老师,看着自己昔日的恋人,只能什么都不说。
其实这时候大家就应该对德普的身份产生怀疑了,一个看上去傻乎乎的书呆子居然能发现两个监视他们的特工?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些家伙真算得上是吃干饭的了。
豪华套间里,德普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欣喜地发现自己为她准备的首饰和衣服时,只是说:“这家旅店想得真周到啊。
”看到光艳四射的女友,德普差点露陷“F……”,晚饭后回旅店,朱莉没有发现他送的花,他只好自己提:“咱们走之前花就在那里了吗?
”为了把德普就是他们追踪的情况坐实,朱莉在很开阔的阳台上吻了德普,双方派出的狗仔队都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状况。
我觉得吧,朱莉再傻这时候应该都已经感觉到了,放开德普很快速地回屋,完全没有了从前的优雅淡定。
德普想要拧门把手,朱莉拉链拉到一半,就那么看着转动的门把手,德普还以为自己演得挺好,要是进去,一夜的近距离接触很难不被发现,所遗放弃了,老老实实去睡沙发。
黑帮闯入宾馆,德普居然身手如此敏捷,跳窗出逃,在房顶上愣是让俩黑帮喽啰没追上。
好吧……数学老师居然也能有如此好的身手,不容易啊,逃命的时候没法装啊……逃亡的小船上,德普用脚控制方向盘救了朱莉,德普心疼地问这个女人,为什么要牵涉其中,朱莉说:“因为我爱他。
”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为了自己出生入死,德普淡淡地回答:“但我不爱他。
”他恨自己,恨自己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女神,还让她一次次为自己深入龙潭虎穴。
当看着朱莉用自豪的口吻谈起自己时,德普心中是悲还是喜?
她还要确定一件事,那就是德普是不是就是皮尔斯。
她把他丢在了机场门口,他可以逃走,但如果他是皮尔斯,就一定会回来。
我不相信她会真的向警方交出皮尔斯,她一直在怀疑德普,却无法确定,只好通过警方把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引出来,如果皮尔斯就是德普,那皆大欢喜,以两人的本事逃出去应该不是问题。
但如果不是呢?
我觉得她还会选择皮尔斯,与那个数学老师来世再见,毕竟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呆在一起,谁都过不安生。
爱他,就让他过适合自己的生活吧。
德普还是回来了,在舞会上,德普说了一次实话,他没想黑帮那群家伙也会发现他们。
如果只是要避开警察,德普会比较容易地把朱莉引到藏支票的地方,并成功逃脱追捕。
德普让伪装成皮尔斯的家伙把信留给了朱莉,他想把黑白两道都引过去然后让他们火拼,没想到结果是让黑帮控制了朱莉,德普落在警察手里,傻乎乎的警察还自以为是地认为皮尔斯会出现,却没想到真正的皮尔斯就在他们手里,根本没法去救自己心爱的女人。
最后德普只好用朱莉教给他的办法解开手铐。
在黑帮面前,朱莉一直反复强调德普不是皮尔斯,但德普想用自己换下朱莉,条件是让朱莉走,他就打开保险箱。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黑帮要求先打开保险箱再放朱莉,总督察出现了,命令开枪,黑帮老大死了。
从一开始我就觉得那个总督察定是收了德普好处的,不然不会刚开始的时候阻挠判案,不会在最关键的时刻出来保护二人性命。
这个叫琼斯的家伙也许是德普的好朋友吧。
最后就这么稀里糊涂结案了,特工头子气急败坏地看着自己暗恋的女人跟一个黑帮的家伙跑了,船上的朱莉只是问他:“话两千万你就整成这个样子?
”德普说:“你不喜欢吗?
”“还行吧。
”故事就这么结束了,一个很老套的喜剧,但我很喜欢。
有人说,这部影片比不上史密斯夫妇,觉得朱莉和皮特二人在一起时电光四射,德普没有这样的气场。
我倒是觉得,德普的内敛和朱莉的霸气外露的配合是挺不错的,暗潮汹涌的感觉。
我总觉得两个气场都太强大的人在一起很容易有一山不容二虎的悲惨结局,当然,皮特和朱莉很神奇地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祝福他们,太爱他俩了!!!
大部分时候,会是一个霸气外露的和一个也很有范儿但是比较内敛的在一起会更有看头,也更容易把喜剧演长久。
不管别人对本片的评价如何,我想说的是,我爱德普,我爱朱莉!!!
一个男人为了躲避追杀 去整容 但是仍旧自导自演了一出和情妇偶然相逢的场面 船长长胖了 不过当他在威尼斯边上的屋顶奔跑时 哈哈 我仍旧发现了船长可爱的踪影 这是我在法国看的最正规的一次电影 电影很好看 很精彩
什么是我爱你?
就是在你换了一个人,换了一个身份,我还是依然的毫不犹豫的爱上了你。
什么是我爱你?
就是无论我是谁,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危险,我都会义无反顾的来到你的身边。
导演是想跟我们阐述他眼中的爱情吗?
他是想说,什么是爱情?
爱情就是无论你的职业是什么,无论你的长相怎么样,无论你是罪犯还是平凡的小职员,只要他们相见,他们就会义无反顾的相爱。
无论世事的阻碍……他们都仍然如初见般相爱。
只是……遗憾的是故事讲的太苍白,我既没有感动,也没有顿悟。
我只是很伤心。
伤心我看见的只是个故事,我遇见的爱情。
它没有这般魔力。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BJIFF14 英嘉(🐳💗)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慢节奏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摄影很美...但是...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