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工作太忙了,都没来得及更新影评帖子,对近期上映的影片,还是一直在保持关注着,也去看了其中几部。
4日6日晚,在成都参加了电影《苍山》告别场观影会,导演张帆亲临出席(万万没想到张导定居成都啦),并在映后与大家深度交流了40分钟,这算是我参加过的活动里交流最多也是最深刻的一次。
还有幸收获了张导的签名与合影,本人帅气又文艺。
张导就出生于苍山,典型的山东人,对故乡有深厚的感情,这部电影剧本也是他本人历经几年时间亲手编写制作的。
城市与故乡电影讲述了主人公是小妹,与丈夫分居多年,但始终未离婚,她远离故乡苍山县,为了让孩子接受大城市的更好教育,到上海生活并从事家政保洁工作,自己一边打着工一边供孩子读书。
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年纪越来越大,小妹多年忙着工作很少回家看望,都是由两位姐姐照顾;于是就把母亲从乡村接到了城市里一起生活,小妹同时照顾着老年痴呆的母亲和早恋叛逆的儿子。
工作的辛劳与生活的艰苦,并没有让她放弃奔向美好生活的渴望。
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有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和永不落幕的喧嚣,却始终无法给予小妹真正的归属感。
她每日忙碌于不同雇主之间,在狭小的出租屋内操持着生活的琐碎,而苍山,那片遥远的故土,始终是她心中无法割舍的牵挂。
出租屋里,母亲常常剥开家乡带来的大蒜,发芽后弥漫出熟悉的气息,那正是故乡的味道,即便身处繁华都市,也从未消散,成为小妹和母亲的心灵慰藉。
该何去何从?
该怎样选择?
理想与现实希望带着孩子走出小县城,希望在大城市里过上好日子,小妹一直在为理想努力着,但好像儿子和母亲的想法都不能随她的心愿。
母亲总是唠叨着,“我还是想回苍山”,“大城市里人生地不熟的”,生活也越来越没有自理能力,小妹只好带着母亲一起去上班,东奔西走、早出晚归。
儿子也长大了,经常跟她抱怨,“为什么要带我来上海?
为什么让我学音乐?
为什么不让我跟爸爸一起生活?
为什么干涉我的私事,不允许我谈恋爱?
为什么…”,小妹一句一句都在给儿子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但孩子根本听不进去。
也许我们对于未来有很多的理想与规划,想去大城市打拼,想赚更多的钱,让自己的生活富裕精彩起来。
但现实总是不如意,城市的节奏太快,好像怎么追都跟不上,怎么努力都挤不进大城市的生活圈。
在简陋的出租屋里,深夜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小妹看着手手机微信上与儿子争论的对话,看着旁边熟睡的年迈母亲。
该何去何从?
该怎样选择?
亲情与爱情多年在大城市打拼,几乎疏远了家里的亲朋好友;工作忙忙碌碌,也没时间在城市里交什么朋友,认识的都是保洁同事、雇主房客。
生活里需要亲情吗?
也许已经淡忘了,艰苦的条件不允许小妹去纠结与矫情,也没有人会关心或在乎她的感受。
保洁同事会抽空来家里照顾小妹的母亲,她们结伴为姐妹;年轻的房客姑娘,称呼她为“大姐”,每次都留她在家吃饭,还送给她一些新衣服,帮她梳妆打扮;知名画家宋先生,非常欣赏小妹的细致工作和手机摄影,有时去探望小妹一家人,大年三十包饺子、放烟花,她们一起在路灯下散步。
究竟哪一端是亲情,哪一端是爱情?
该何去何从?
该怎样选择?
苍山与兰陵母亲病情愈加严重,深思熟虑之后小妹决定带着母亲返乡修养。
儿子也已经长大成人了,在学校里吃住和学习,也能够照顾好他自己,马上面临专业考试,也能够自己处理好,当妈的也要学会放手了,这是孩子人生必须经历的阶段。
离开上海,回到苍山,母亲很开心,见到了故乡的山与水,见到了孩子与家人,终于回家了,也终于安心了。
就这样,母亲一觉睡去就再也没有醒过来,留在了她朝思暮想、辛劳一生的地方,与自己的丈夫永远陪伴在一起。
告别了苍山的母亲,也告别了上海的宋先生,小妹准备与自己的丈夫重新开始。
两人并肩站在高高的塔楼上,望着远方地平线,清晨的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苍山”的牌子换成了“兰陵”,丈夫也准备离开故乡外出打工,一切都在发生着新变化,一切又仿佛在周而复始。
该何去何从?
该怎样选择?
一部电影《苍山》,好像把很多事情都说了,关于乡村与城市、关于远行与回归、关于梦想与现实…,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的真实生活就是这样,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有些是主动的,有些是被动的,有些渴望而不可及,有些想甩也甩不掉;总是在循环中往复,总是离开了又回去。
但无论怎样,经历多少波折,时间仍在往前走,日子总要过下去,我们终会做出内心的选择。
好电影的剧本,都是由真实的人编写,取材于真实的生活,由真实的人出演,表达真实的情感。
沉浸观看这样的一部电影,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人生,有时虚幻,有时现实,这些都是真实的人生。
抬头挺胸,看向前方,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留下脚印的路,都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但无论走向哪一边,都是在朝前走着。
漂泊如浮萍,心安即为家;我们终会做出归属内心的选择。
字数超了写这里。
导演映后场,大家聊了将近一个半小时,听得很畅快。
其实刚看完电影的时候观感上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我喜欢导演在大部分时候收敛情绪的处理,用画面和声音设计而不是台词(文字语言)转场,尽量避免了表面冲突,但仍然非常具张力,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但败也在台词,大部分的台词都太“文”了,人物说出来时像戏剧而不是真实生活场景。
除此之外,导演选择呈现的人物片段会让我质疑是否有些太刻意(刻板),即使初衷是为了批判。
结尾苍山更名为兰陵,映后导演聊到自己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正好是2020-2023那三年,对于时空变幻莫测的无力将电影故事和现实联结起来。
就像一个观众提到的,主人公最后与上海的儿子、家乡的母亲与丈夫,乃至家乡更替了名字,她失去了关系的几重联接,漂浮在对时空巨大的无力感之中。
如何回应这样的无力感?
导演安排了一位男孩,在上海这个魔幻都市的一座桥上,朗诵加缪的西西弗斯。
*因为电影认识了山东苍山这个县城,知道了那边盛产大蒜,映后还抽到了一个大蒜样式的周边小包
这是一个中年女性因为理想、家庭对故乡进行抉择的故事看完片子,作为同样家在小地方的人,深深感受到融不进的异乡和回不去的家乡。
1.离开故乡,自得其乐,但始终融不进异乡家乡不是大城市,在资源上肯定无法满足有追求的人的发展需求,小镇中青年们多数会有这样的感受。
中年再去大城市闯荡,也许会得到离梦想又近一步的快乐,但始终无法融入其中。
小妹虽然是个保洁阿姨,但她是一个有艺术追求的人,片中有不少暗示(支持儿子学艺术,唱戏受好评,热爱摄影照片受艺术家肯定……),她去大城市多少有点心中理想未完成的不甘。
小妹支持儿子学艺术,片中她提到在家乡无法完成艺术学习,所以她义无反顾去上海陪读,感觉她有点将自己的艺术追求投射到孩子身上。
这也是很多小地方文艺青年的无奈,无法在家乡完成艺术梦想。
小妹在参加艺术家聚会时,感觉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也意识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聚会后加剧了回家的想法。
2.回归家庭放弃幻想家庭是片子最大篇幅的内容,小妹和母亲、小妹和儿子、小妹和姐姐们、小妹和老公,都在影响她抉择是否回家。
小妹的精神境界感觉也是和家乡那边亲友不一致,她道德感很高,自我要求也很高。
她宁愿带母亲去上海挤老破小也不想送她去养老院,她很长一段时间不愿和丈夫一起生活……当小妹选择亲情,最终决定回家,母亲回去后也去世了,丈夫也有了新的想法,家乡也在暗中发生了变化,仿佛对她的抉择开了个玩笑。
对比同是体现地域风情电影的《乘船而去》和《冰下的鱼》,这部《苍山》更加接近是一种平淡如水的生活流叙事,略去了一切drama的冲突桥段,只是浅淡描摹一种若有似无的人物情感内心。
生活中的很多情感关系,若有似无才是常态,太在意的大多未必能把握。
这种举重若轻的留白,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苍山改回兰陵,既是一种道别,又是一种对古早精神原乡的回归。
英文片名Like Winds, Like Weeds,如风如杂草,指代的是世事变迁的不可抗拒和映照于人心的摇摆难平。
同名片尾曲配乐很棒很起范儿。
张大磊在南艺座谈时,提到他的个人风格和小津、侯孝贤、是枝裕和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生活流虽然弱化戏剧冲突,但难在如何拍日常生活却能做出独特意蕴而不显得无趣。
《苍山》这部电影没有很大的野心,作为一部生活流的文艺小品,分寸感把握上是不错的,可以成为我的个人偏爱。
为剧本打五分👍 这部影片的内涵足够丰富和复杂,它带给观众的感受也是多个层次的,这得益于剧本的写作功力深厚。
一方面,影片紧紧围绕女主角章女士进行叙事。
电影海报是一个中年女性脸部特写,非常契合影片的主题,它传递出这个女性坚韧、不甘的那面,同时显示她正在面临一种压抑无奈的处境。
章女士是一个外表温柔但内在坚毅的人,当然她有缺点,她对孩子表现出一种过度的控制欲,她也在逃避,甚至她的逃避造成了她儿子和母亲的困境。
影片叙事具有互文性,例如柳琴戏,苍山位于山东临沂,柳琴戏也是临沂的地方戏,它既符合姥姥饰演者的现实身份,也显示出影片中母女尖的情感羁绊。
又譬如苍山与兰陵的易名,它暗喻了女主角在影片最后有寻回自我身份的可能。
兰陵、苍山、兰陵,名字在变,但是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还会认为这是同一个地方,影片中女主角的全名没有被提及,她被叫做幸幸妈、三妹、闺女、小章阿姨,当苍山重新被叫做兰陵,她还在举起手机拍照,未来她也还有机会做回自己。
另一方面,影片关注了具有时代性的社会议题,人口老龄化和养老社会化还是家庭化的问题。
影片的一大亮点是它表达时间流逝的方式,来自苍山的一头大蒜,随着蒜苗的增长观众得以感知片中的姥姥来到上海居住的时间。
总的来说,影片的拍摄没有充分体现剧本的丰富内涵,导演功力还略显青涩,镜头显得过于平实,但是它的自然光表现出的氛围是符合影片风格的。
我以为会从山东人的热热闹闹慢慢切到热闹背后的萧索里,但看下来是——闷没问题,问题是闷过头了——都市让人患上失语症,但故乡也没让人多说两句,以至于故乡和都市的生存状态似乎并无差别,如果没差的话人为什么要返乡呢?
因此,小妹的克制、隐忍和倔强我感受到了,却没有体会到张力,调动不起来乡情。
另外,个人认为影片中的工具人太多了。
可能导演想把故乡的方方面面构建起来并且与城市的异乡人的生活状态构成一个比较,但限于篇幅和笔力,配角的特征鲜明但不鲜活——画家一味接近小妹,宣宣妈一味理解小妹......他们作为上海的异乡人或本地人,再加之自己的身份,是否应该对小妹的态度是波动的呢?
比如宣宣妈为啥面对男孩的妈来找自己居然没有别的情绪,会不会是先维护自己的女儿,了解到是老乡之后再理解小妹的处境?
也有可能是由于本片的虚构成分比较多,主要指刻意植入的意象太硬了——卸“苍山”正好有人唱美声;大桥上有一对拍照的异次元少女,而桥中间正好有一个大声朗读《西西弗神话》的男孩;小妹和母亲坐在长椅上,而背后有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头在打拳,和患AD的姥姥形成对比;小妹在个人情感陷入迷茫的时候远眺夕阳,而对面的露台上居然有一对恩爱的夫妇翩翩起舞。
在虚幻成分占据较大比例时,细节的真实性会强烈影响观感,弥补真实性的缺憾可以更好地调动和输出影片想要传达出的状态。
而此片可以突破的真实性主要集中在演员的人设和念词上,但遗憾也在于此。
举小妹的丈夫的念词,在与小妹道明关系时,他说:“这里已经不是苍山了,咱们都可以有一个新的开始了”。
台词太尴尬——如果戏里足够深刻地铺垫了小妹和丈夫缘起苍山,我或许还能接受,但问题就在于片子过于刻意地强调了他们无法沟通的状态,时时刻刻都是这种“the moment”,就失去了张力,并且不是“克制”而是“刻意”。
也有我喜欢的意象:小妹送画家离开,明明画外音有烟花,但画家和女主就走在密密实实的林荫道上,他们即使抬头也看不见穹顶的烟花,意味着他们的感情应该点到为止,也是不会绽放的;苍山塔楼下的大树,夫妻二人各走一边,他们被大树分开;儿子幸幸的床侧有一张大提琴家的海报,我猜想小妹离开苍山带儿子前往上海,也有帮助儿子实现梦想的动因;姥姥在异地他乡,意识糊涂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静静地爱着苍山大蒜,剥开大蒜的瓣儿和皮儿,生长出来的是日益青绿的乡愁。
看完电影后,我去散了散步,看看我的故乡,似乎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茹金昨天看的点映场,导演亲临,还有点小荣幸。
因为在后面的答疑环节,我直接「怼」了导演。
电影里有一个片段,让在场的很多观众都觉得有些疑问,于是有好几个人问导演当时拍这段的原本设定是什么。
这个片段里女主小章(郭柯宇饰)在家政雇主画家宋先生那里看到墙上挂着自己拍的照片,配乐有些激励,人物的微表情也有些复杂。
在我看来是震惊之余带一些愤恨的呈现。
这件事情之后,小章就把这份工作介绍给了别的家政姐妹。
在我看来这场戏是暗示画作宋先生「剽窃」了女主章小妹的摄影作品,所以章小妹才会有这样激烈的反应,没有任何言语就辞掉了这份工作。
导演却说他的本意是想要呈现宋先生对小章摄影技术的欣赏,而且他们之间的情感因素并没有定调,任观众想象发挥。
于是我冲动地大喊一声,“那你的音乐配错了,激励的音乐代表的是复杂情绪,这段直观感受就是未经允许就用了自己的作品的感觉”。
于是,修养很好的导演当众承认「错误」,说没有考虑到更细致的反应。
实话讲,电影看到三分之一,我才进入影版塑造的情景当中。
观影前我没有做过任何功课,甚至连苍山这个地名都没有搜索一下。
只是看到影片中出现的煎饼,凭本能判断出可能是山东的一个城市。
导演说有一年回家时听家人说老家改名字了,要恢复古名称「兰凌」。
对于一年可能就回一次的人来说,可能有些悲凉的感觉,于是萌生了要创作一部关于自己家乡电影的念头。
这部电影里没有坏人,表述的事情也很日常。
从技术手法上看,结构清晰,平铺直叙,有明显的情节对比实现主题「生活选择」意境。
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想表达一个女性到中年时对生活做出的主动和被动选择。
最后结尾也是开放式的,女主章小妹独自一人站在小广场的塔楼上,看到美丽的夕阳城市景色,又拿出手机拍了一张照片。
这一点其实和开头章小妹在上海租住的小屋阳台上拍的夕阳照片是个对比。
那时不知道会有后面的新生、死亡、背叛和温情,只是在当下的时候会记录生活中让自己心动的瞬间。
这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结局,因为生活需要体验经历,没有写好的剧本。
1947年兰陵改为苍山县,2014年苍山县又更名为兰陵。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如此变化中,所谓自由、选择,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是自己走出的路。
片中的留白处理很多,想来导演就是想通过一些没有明确的空白给予观众与人物之间共情,参与到他们的生活里。
有时看电影何尝不是在看另一种自己的人生呢?
我们常说「回不去的故乡」,故乡真的回不去吗?
我对于片中章小妹做出的任何决定都能理解,回故乡照顾老娘,在上海陪儿子读书,其实家人所在,心中安稳,随处都是能回去的故乡,又是回不去的时光。
诚如导演所说,做一件事情纪念故乡,也纪念短短的一生。
图/源于网络,侵删致歉
北影节第二部,是新人导演张帆导演,郭柯宇主演的《苍山》。
电影聚焦于自苍山前往上海务工的中年女性,探讨在城乡迁徙之间人的处境和故乡的逝去。
电影的主角身份和影片视角自有高光之处。
影片的前半段一度让我想起韩国导演李沧东的电影作品《诗》,郭饰演的女主章离开故乡苍山,长期在上海从事保洁工作,庸常生活中她却总能发现特别的瞬间,在天台夕阳下起舞的恋人,在桥头朗读《西西弗神话》的男子,在小区里流浪的小橘猫…… 记录生活影像是她的爱好。
在都市的边缘行走,在生活缝隙中寻找光,总觉得这个设定有点像郭柯宇本人,导演找她来演是一个十分聪明的选择。
她的表演也为电影增色不少。
但是,女主章很难像郭柯宇那样自由洒脱,普通人的生活总是重担重重,很多时候可能都没有喘气的时间,最多在坟墓前掩面,在浴室里混着流水声抽泣。
章同时是母亲和女儿,身份带来的羁绊构成了她的生活。
儿子即将艺考,母亲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她把照护二者当作自己的责任。
后来她一重一重脱去这个身份,让儿子自己留在上海学习,带母亲回到故乡后母亲去世,可能此时的她才真正成为她吧。
但是这时故乡也改了名字,从她和母亲记忆中的苍山,改为了古代置县的兰陵。
当故乡归于最初的面貌,摆脱身份的人却变得无处可归了,如果抛却母亲、女儿、妻子的身份,那么她又是谁呢?
ps 有趣的是,片方准备的伴手礼剑走偏锋,一反文艺片给海报给纪念票根的套路,小纸袋里朴实无华,一张感谢卡和一颗大蒜🧄,就是不知道是否是正宗苍山大蒜呢?
影片将故乡这一议题推至台前,引人陷入深深的沉思。
“是不是值得回乡?
”这疑问如钟鸣在心底回荡。
故乡,那是梦开始的地方,有着童年的欢声笑语,熟悉的街巷与亲族的温暖。
然而,时光流转,曾经的美好是否依然如初?
“回乡之后能过得有多好?
”这追问似芒刺在背。
城市的打拼让我们习惯了快节奏与多元机遇,故乡的就业空间、生活设施与社交模式或已变得陌生。
是回归那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重拾质朴与宁静,还是继续在城市的浪潮中追逐看似无限可能的未来?
回乡,可能意味着重投亲族的怀抱,享受慢生活的惬意,但也可能面临经济来源单一、观念差异的困境。
不回,则要在城市的喧嚣与压力下继续漂泊,忍受乡愁的啃噬。
影片借这一议题,让我们审视内心对生活的真正诉求,权衡故乡与他乡在灵魂深处的重量,思索那难以抉择的归乡之路究竟通向何方,以及在这归与不归之间,如何找寻个体生命的圆满与安宁?
人生到今天为止最有意义值得纪念的一次观影体验了,第一年看北京电影节的展映,这是第二部,第一次见到非常喜欢的戴锦华老师,放映结束后没想到她一直就坐在观众席和我们一起看了这次放映,映后还见到了导演张帆,主演郭柯宇,刚看完影片就见到演员本人确实有些梦幻,戴老师回答问题还是和视频里一样的可爱,当然也非常的真诚和专业,自我介绍的时候才知道戴老师是苍山人,但只回过两次家乡,可能也和影片里的角色有着某些重合的情感和思绪吧。
(有个感受是,当你真的面对面见到这些优秀的老师,听他们说的那些话给我们的感受冲击是和在网络上完全不同的,当他们真正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会更真切的对他们有所尊敬,以及由衷的敬佩)说回电影,非常的写实,也因为可能是我自己的家乡也离这个地方不远,很多口音和我的家乡非常像,也让我有不小的亲切感受,要不要回不回家这个问题可能不仅仅存在于我们很多离开过家乡的人,更是在我们生活的不同境遇当中所要考虑的事情,在观众提问的时候也讨论到了这个问题,大家的答案也都是模糊的,或者并没有办法跟一概而论的回答这个问题吧,像郭柯宇老师说的那样,也许答案只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里。
(可能我自己将来也会有这个问题的不同考虑吧,持续更新……)
以平稳克制的叙事,讲述了原子化个体面临传统家庭结构瓦解时的困境,女性独居带娃又放大了这种困境。当苍山变为兰陵,新一代沪漂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吗?
如坐针毡,全片都像伪人一样,浓重刻意的“演”的氛围萦绕全片……台词和主角思维方式还有剧情设计都像刻板印象大全集……老天,构图和镜头调度都一塌糊涂
我不妄自揣测,只感受实实在在的二十块落日,经纬度位置代表了全部的爱。寒冷的夜晚,舒适的座椅,和一位陌生人,待了不到俩小时。
非常现实的环境和生活,然而角色如此完美,大大削弱了故事和人物的真实感
英文名翻译得好。老太太演得松弛又动人。几处闲笔很感触,郭柯宇演的小妹带着在大街上失禁的母亲去公厕的母婴残疾室,里面有人,等待了一会,出来的是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
最触动我的部分是考察完养老院,母亲小心翼翼地伸手想挽住三女儿又小心翼翼地缩了回去,而三女儿注意到了母亲的动作,把她的手拉了回来,又用力拉了拉让她们挽在一起。但整部电影是很差的。这是女性的故事,但没有一个女性拥有自己的名字;这是女性回归故乡的故事,但男导演能够想象到的只有女性牺牲自己的生活回到父系的『家庭』秩序里。三妹放弃房产分割,履行着父权愚孝期待的既要养老送终,又要分文不取。故事的最后,丈夫说:“这里已经不是苍山了,咱们都可以有一个新的开始了。”这就是男人自以为是的开始。男人可以因为一个城镇的更名而离开,却要求女人把自己圈禁在这里——苍山改名叫兰陵了,你就有新的开始了。当男导演安排女角色说出:“再说我都三十了,我得回去结婚了。”我只想说出我最诚实的想法:滚!!!!!!
#first2023 生涩的新人首作,城市养老和返乡的题材与《乘船而去》惊人地撞车,但叙事线条、台词写作和意象搭建都不如后者浑然,像大蒜或县名更替这样的隐喻都设计感过分强烈。但如此关于上海的影像还是十分难得,它不应该只是光鲜亮丽的、中产的、流畅的(尽管中间还是有一条非常奇怪的艺术家线充满了某种虚伪的底层关怀…),并且还有重返大银幕的郭柯宇,她真的值得一切赞誉!
回不去的是家乡,刻画得女主角充满惆怅,点睛之处在于热爱摄影和记录,但没能和影片其他要素串联起来。母女关系刻画入微,大蒜、戏曲等元素都赋予人物有一定生命力,但有些人物线索不够精细。
又是一部导演处女作,看完之后明白为啥很多人会提到《乘船而去》了,确实有点撞题材撞类型,包括也都是处女作。郭柯宇的表演还是很不错的,但是片中有些设定总觉得有点悬浮,包括但不限于外省家政工作家庭孩子在上海念音乐?中老年艺术家倾心家政工甚至大过年的不打招呼去别人家?反正就觉得有点难以信服。但片子整体是克制冷静的,气质也不错。异乡人,永恒的身份认同与自我找寻问题。
还好吧,虽然挺刻意的,和贾樟柯的乡愁没法比,但是沉稳的感觉倒是把忧伤的氛围带出来了,可能是导演的思乡之作吧。郭柯宇的感觉和角色比较贴,算是一个加分项,她作为链接全片的引子,很好地人物与地点之间的关系串联了起来。身份上,从母亲到女儿到一丝悸动再到回归妻子(仅是责任而非情感上),而身份的接受意味着承担更多责任和负担,其实平心而论接受回归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毕竟人在变,家乡也在变。
电影的英文名Like Winds, Like Weeds很好地诠释了影片的内核:我们都像风一样,有着回不去的故乡;又像野草一般,在他乡顽强生长。
故事挺真的,细节显刻意。中年女人的无奈和照护老人的折磨没完全拍出来有点遗憾。其实老人没怎么用照顾就走了对子女来说是很幸运的事。还有俺们沙东父母到哪儿都得大包饺子太真实了……
身为兰陵人,第一时间看了电映,看完后我的评价就是两个字:无语
归来的决心。苍山复名兰陵,独立时代重回家庭时代。身体能从自家走出,精神却走不出儒家。现实,让女人无所适从。
苍茫的山不是我的爱。
到底在哪里高考呀幸幸
无趣。这种架构都是照抄别人的,然后把自己的故事放在了这个架构里,很简单的抄袭方法。
浅尝辄止的创作
这种得非所愿愿又非所得的错位故事让人难过,可以回去故乡,可是那里已经没有人在了……
多给一分给年轻的导演。克制的表达,没有很强烈的戏剧冲突,还是哭出来了。很好看的“闷片”,除了个别人演技有点硬,大部分人都演的很自然,像是本色出演,很贴近生活。故乡,家人,永远催泪的主题,也是很多导演喜欢当作处女座的主题。郭柯宇的声音真好听啊!一个小小bug,出租车上年检好像写的2023,但是苍山改名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