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林人的树树被偷,却怎么也找不到偷盗人。
就像这片黑土地本来是“林子",可是被拿了“树”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又没有什么东西还回来。
拿树的人或许是真的找不到,又或者是不能说呢?
黑土地没有了“树!
",于是电影里面的骗子环环相扣式的遇见,也是形成了一个不断索取的圈,没有合理的产出,看不见希望,只能索取。
警察,在受骗人报案后,关注的是被害者会不会武术,也许是表达……。
台词中有一句给你好处的都是骗子,我不懂,但是我总觉得有隐喻。
不论守林人的崩溃无奈,还是骗子的荒诞,亦或者基督信徒的虔诚,都在警察鸣枪时候说了一句我不能死,是的,他们只是想活着,这片黑土地的人也只是想活着。
片尾很有意思,骗子与信徒的反抗,和警察说的那句我并没有想打死你们,我是故意射不中的。
我手枪里还有一发子弹。
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警察为什么要把还有一发子弹说出来,四个人一个子弹,岂不是没有威慑性?
电影里不懂,电影外就懂了。
最后一幕闭着眼走夜路绿光,看评论说典故里人死后会这样,按照这个理解的话。
骗子不想死,他做骗子的初衷就是活下去,警察不想死,他还有欲望没做到,而这片黑土地上其实他们都已经死了,真正活着的也只是那个被信仰吊着的基督徒。
最后说一句:和尚有一句话:信仰还有没有号召力,是在索取后没有得到东西的时候说的。
你在找,我在找,大家都在找。
我们一直在寻找,在寻找什么,不知道,反正一直在找啊找。
找钱,找信仰,找人,找欲望。
停不下,也没法停下,停下的人很惆怅,因为停下来的那一刻有点不甘心,虽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找,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但却没法停下来想一想,因为想一想是痛苦的,只有不停的寻找,才能掩埋那些悲伤。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一直在寻找,从开始到结束都在寻找,但没有人找到,因为找到的人都离开了,而留下来的人继续着不停的寻找。
《轻松+愉快》其实一点都不轻松,更谈不上愉快,在东北这片被白云黑土肃杀的大地上,这群人在寻找,骗子再找下一个受害者,虔诚的基督徒再找自己丢失的牵绊,老实的护林员再找偷盗数目的窃贼,警察再找骗子。
一群人兜兜转转,在这片黑土地上绕来绕去,却从没有办法绕开自己的根基。
黑土地不再是黑土地了,只有黑土地上的人还留着。
黑土地早就不在了,护林员几十年兢兢业业的工作着,不惹麻烦,也不出错,但自己辛苦几十年的功劳却被窃贼偷走了。
窃贼没有几十年的积淀,但却有几个小时或者十几个小时的作案时间。
窃贼很容易就偷走了护林员管辖的木材,于是,护林员因为被别人偷走了荣誉而面临被裁撤危机。
护林员之所以没法忍受被裁撤,一方面在于几十年的荣誉毁于一旦,另一方面在于自己的妻子却没法长久的“陪伴”在自己身边。
护林员妻子出租了自己家本就不宽裕的房子,说是房子,实际上比烂尾楼强不了多少。
或许是因为钢筋水泥的构造还是有点底气,因此,一排排摇摇欲坠的房子倒也在寒风中能挺着胸膛。
即使是在也看不出当年的那番意气风发的景象,但留下的躯体还似乎在诉说着往日的荣光。
但这一切并没有什么太大作用,护林员在拿着自己微薄的薪水来维系着自己的薄面之外,自己的妻子也不得不经常外出去出卖自己的色相。
警察可能在年轻时候风流过,因此,对于风流这个词汇的多重含义都念念不忘,年纪大了以后只能靠着药物来维系自己往日的雄风,然而即使灵光乍现的强壮也苦于没有发泄的对象。
护林员的妻子是这片肃杀的土地上唯一能勾起警察欲望的人。
猥琐的念头一直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然而等真正有了实施犯罪机会的时候,欲望吞噬了他,他可能是唯一一个走到了自己目的地大门口的人,只不过敲门的动静太大,以至于房子都塌了。
骗子分门别类,但总体上都有一个相似的原则,他们期待能从别人处给自己获得什么?
推销香皂的骗子将受害者财物搜刮一空,但却并不愿意受害者从此长眠不醒。
假和尚骗得了普通人,但却无法欺骗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拦路抢劫的骗子们倒是来者不拒,但他们都有一个贪婪的心驱使着自己超前走,却总也走不出自己的围城。
破败的小村容纳不了这些大神,但是离开这里,他们却依旧没法安身。
这片肃杀的土地上已经快要接近底线的贫瘠了,然而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是能留在这里,他们就都想要从这里搜刮出来一些别人的东西。
本来是一潭死水的小村倒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而有了一些生气,只不过这些生气不过是老牛的喘息,很快就彻底地灰飞烟灭了。
从国家开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始,东北这片土地上往日的荣光真就成为了回忆,以往被人们尊崇备至的工人们大都落魄下岗,开始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人生的命运的再一次转折。
此后,属于东北的就只有肃杀了。
当我们作为观众看到影片中出现的各色人种都在试图从别人那里拿走一些什么的时候,大家都会嘲笑这些人愚蠢,但都忘记了他们本不该这样。
他们被拿走的是未来,是本该属于他们的东西,但那些从中受益者却没有人愿意归还,当我们看到这片黑土地开始破落,便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是这里的人民风不畅,是这里的经济败落,但曾几何时,这片全国集中了几乎全国大部分工业的城市辉煌的时候,且向着其他各地输血的时候,没有人会这样。
《轻松+愉快》不过是这片土地上的民众们自己安慰自己的说法,就像那块蒙汗药香皂一样,闻了之后飘飘欲仙,然而醒来后却依旧是被现实打翻。
梦想很美好,但是却敌不过现实中的冷风吹,期待的一切近在眼前的时候,自己却永远留在了昨天。
他们在寻找,他们却没有办法找到,甚至于没有办法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不找。
生活在继续,但这群人却永远回不去。
……你好,再见
我自以为是个相对敏感的人,但是,在生活中要想过下去,那不就得粗糙一点么,所以,虽然不时地生出许多感触,都想写下来,但都作罢了。
当时感触挺深,后来拖沓加上懒惰,我不知道怎么开头写,我也不知道我要写的这干啥。
哦,想起来了,就从片名说起吧,轻松+愉快,这个词在我曾经家乡生活的某个时段里出现、流行又消弭了,从那个时空走过的人能够瞬时回味到它的语境。
遗弃的脏工作手套。
自破烂窗户、房顶野草中满溢着破败气息的工业厂房。
貌似一个好像是下井用的呼吸罩。
写到这,我想起小时候我爸爸曾跟我说过的话:“你不知道你们哥俩多幸福,知道矿区附近的孩子都得去‘捡煤’”。
现在想想,我挺惭愧的,家挺穷的,但是没有去捡过煤,没有怎么受过累,虽然,我爸爸是矿工,下井了几十年,我们这也是一个以煤矿为主业的城市,自己却对煤矿及相关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
有限的几次,去我爸单位,也就是大冬天地去职工浴池洗澡。
这个狭窄的胡同,是典型的矿区生活场景,砖房,还有歪歪斜斜地板杖子。
看到这,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兴安区河西我姥姥家的房前屋后。
当然,这个电影肯定不是2022年拍的,现在所有的此类区域几乎已经全部都拆了,这场景现在想拍就难找了(2022年8月回去再看时姥姥家旧房已拆迁完,挖好坑准备种树了---这是什么操作?
)。
油漆门、油漆半截墙面、毛玻璃……八十年代流行的室内“装饰”风格,以及油渍麻花的“闭火”。
铸铁下水管道以及低瓦数的白炽灯照着的昏暗逼仄的卫生间。
棚户区常见的煤棚子,用于储物以及存放取暖用煤的地方。
屋檐下是初春时常见的冰溜子。
这个信基督的小二,灶台虽然贴着瓷砖,但是简拼的饭桌和一旁的长条凳、墙上挂着的日历牌、破烂的火墙以及缺少保温塑料布的单薄窗户,形只影单,日子过的那叫一个凄惨,平时也许就他和“主”俩过日子,但是他的信仰却是坚定。
喝酒喝懵逼了,仨酒蒙子。
这场景,我看着就觉的,时间是黄昏,而不是拂晓,一如当地的未来经济发展前景。
这地方,还有二层小楼,算是也曾经阔过。
旁边是砖瓦房,而且窗户是有闸板的。
偏重,有啥事都是“自助式”的广告。
时节合适的话,其实当地景色还是可以的,贴一个夏天类似的。
新一矿工人俱乐部
富力矿俱乐部
富力矿俱乐部
兴安台 红旗二校也有破败的
矿场,设备叫啥我都不熟悉。
群楼食杂店?
现在到处是楼,但当年,能叫群楼,说明曾经是很繁华的地方,群楼确实不是破败社区,现在也不是啊,能感觉到它的大概位置,但是不明白为啥叫这个名字。
另外,看这道,够能(四声)的,想起小时候,刚开春时棚户区的烂泥路。
前一个场景是让和尚刷牙,后一个场景我以为反叫对方洗脚,结果没说。
我就自以为是滴把二位“人才”当做是周瑜蒋干抵足而眠的情谊吧。
一眼就看出这是猫楼(厕所)门口。
不得不服,这导演太重口了,卧地的演员,您“辛苦”了!!!
懂的人都懂。
Yue
这个场景有点“做作”,不知道是不是特制的 :)。
唉
演员:导演真会选演员,看着剧中人物的长相和精神面貌,他这是对生活赤裸裸地“抄袭”!!!
这些演员之于我的观影体验来说,一个个就像是从我曾经的生活里走出来直接去片场本色出演的,一个个,让产生一种错觉,他们要么是一些当年的人保鲜到现在,要么是我曾经的同龄人在家乡的氛围内活到了那个阶段。
小二这个演员,我看的时候就觉的,这应该是“本色”出演吧,这台词肯定“麻烦”。
结果看了访谈中导演说他的台词需要“碰”---运气。
我想我要是还在家乡生活,估计就得长上面这样吧,胖、秃、怂,唯一不同的是,娶不到那么漂亮的老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同样东北地域的影视作品,有些导演专拍冬天,而本山传媒拍的《乡爱》都多少季了,一直都是夏天,永远地山清水秀,凉爽宜人。
其实都是真的,只是不同人的不同人生经历,展现了导演自己客观人生经历的主观印象而已。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是不可能地。
更多地是呈现现实世界中导演所关注的、留下深刻烙印的那一部分而已。
就像一万一套的房子,它确实存在,但是同一城市也一样普遍有几十万一套的。
烙印一旦形成,就没法突破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重复自己。
《轻松+愉快》确实存在,或者说确实存在过,它有力而准确地把我拉回到那个逝去的时光。
我查了一下,和导演同年。
这电影之于我的真实感就像是我曾经儿时的伙伴长大后拍出的儿时纪录片。
好巧,还有人拍了这么贴近我曾经生活的电影,挤着我写了这个极其糊不拉啃的观后感。
btw:写了才知道,弄一片这么烂的短文都这么麻烦,那些豆瓣里写长评的大神,我向你们致敬!!!
佩服,实在是佩服,你们太闲的蛋疼了。
导演这片把我整“疼”了,我水平差,我没有你们疼!!!
前几天有人聊这个,我才想起来,我忘记给它影评了。
一般来说,有闪光点的电影,我多少会留点记录,纯当日记,雁过留声。
电影的节奏很是缓慢,如果我当初不是比较放松,可能10分钟就不看了,那时候,才一个香皂的小场景。
我知道它有一些影射的东西,但我懒得分析了,如今分析流影评,早就过分300%了,无限深入,无限隐喻,无限拔高,没啥意思。
于是我就不考虑了,影射就影射吧,反正电影又不能解决日子问题,日子通常能跟电影有点类似,但日子对人的束缚性更强,远不是讽刺电影一两个馊主意能解决的。
——所以吧,知道它影射很多就行了。
打分也是这个道理,它每个角色和过场,都影射了一些东西,很多,很频繁,我还没看腻,那就说明量多管饱,足够了。
4星对得起它。
====但问题也很严重====它光讽刺了,影射了,但逻辑有问题啊。
结局太离谱了。
一边白天就去埋人,一边就贴告示寻警察?
好,你说寻警察是几天后的事儿,那么,好几天了,为什么白天埋人?
好,你说埋人是当天的事儿,那么为什么当天就寻警察?
====结局没那么难懂,分三段,很简单====1.活警察开枪场景,四人都回来了。
骗子+和尚分别拿了镐子和铲子 ,是有杀人心的。
傻子是为了继续找妈。
守树人是因为懦弱,蹲牢也比死了好,毕竟有家庭,而且他也不是凶手。
活警察怂了。
2.活警察说,保安试用,转正1200,之后镜头就是,傻子坐着念叨母亲,应该是没参与,骗子+和尚浇油,守树人点火,三个人都参与了毁尸灭迹,应该都应聘去了。
——突出一个容纳黑暗的人,能活,傻子因为没参与黑暗,所以老样子,等死。
3.天飘雪,夜里,死警察闭眼走路,骗子+和尚+守树人,闭眼走路,死警察开枪,两枪。
——这里绝对不是什么正义审判。
首先夜里,死警察在前,就说明是死结局。
另外三人闭眼,既可以是死,也可以是被迷晕了。
其次死警察开两枪,明明三人,只开两枪,而且警察也不是三人杀的,不存在报仇,说明有俩人因死警察而死,联想到之前,骗子+和尚,是拿起镐子和铲子的,必然是活警察开枪打死了这两个敢反抗的。
于是结局很简单了——傻子没什么好说的,活警察没动他,一个傻子有什么好较真的。
还能对自己安慰“我不杀好人,我心善”。
——骗子+和尚是真死了,迷晕了,活警察开枪杀的,这俩人有凶念,敢动手,活警察要绝后患。
——守树人也是迷晕的,但没死,因为他懦弱,可以替代死警察被使唤拿捏。
====这个电影其实对我最大的触动,是女人化妆====第一眼,租房镜头,女人还真不丑。
6分吧。
第二眼,香皂+和尚+守树人+女人,吃面。
我特么是不是看错了,女人挺丑啊,眼睛小,眉毛浅,整个大脸空白太多。
第三眼,警察强迫女人闻香皂,我屮,我是不是又看错了,这女人现在能打7.5分啊。
====卧槽,大变活人?
====要说,我也不是看得少,但我身边真没化妆前后差距这么大的。
虽然各大视频站都有UP化妆视频,能看出没化丑,化了好看,但成品妆多少都是带最大美颜的,总有假假的感觉。
但这部电影,小成本,不会刻意搞那些玩意儿,前后场景连贯,在其他角色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这化妆前后,那是实打实的变啊。
我宣布个事儿,化妆,特别是女人化妆,真的是一门艺术,不单纯是技术。
守林人的树树被偷,却怎么也找不到偷盗人。
就像这片黑土地本来是“林子",可是被拿了“树”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又没有什么东西还回来。
拿树的人或许是真的找不到,又或者是不能说呢?
黑土地没有了“树!
",于是电影里面的骗子环环相扣式的遇见,也是形成了一个不断索取的圈,没有合理的产出,看不见希望,只能索取。
Fbi,在受骗人报案后,关注的是被害者会不会武术,也许是表达……。
台词中有一句给你好处的都是骗子,我不懂,但是我总觉得有隐喻。
不论守林人的崩溃无奈,还是骗子的荒诞,亦或者基督信徒的虔诚,都在fbi鸣枪时候说了一句我不能死,是的,他们只是想活着,这片黑土地的人也只是想活着。
片尾很有意思,骗子与信徒的反抗,和fbi说的那句我并没有想打死你们,我是故意射不中的。
我手枪里还有一发子弹。
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警察为什么要把还有一发子弹说出来,四个人一个子弹,岂不是没有威慑性?
电影里不懂,电影外就懂了。
最后一幕闭着眼走夜路绿光,看评论说典故里人死后会这样,按照这个理解的话。
骗子不想死,他做骗子的初衷就是活下去,fbi不想死,他还有欲望没做到,而这片黑土地上其实他们都已经死了,真正活着的也只是那个被信仰吊着的基督徒。
最后说一句:和尚有一句话:信y还有没有号召力,是在索取后没有得到东西的时候说的。
我骗人我骗钱我是一个骗子,但我知道我是一个“骗子”假和尚在基督男家的时候,当基督男知道和尚是一个骗子的时候那段对话很有意思,在想想我们真的很有意思。
和尚在床上坐着基督男坐在椅子上时,导演利用屋内灯的温暖和窗外边的自然光的冷冽把这两个人区分开来,其实假和尚不是一个大恶之人,在他的心里还有这一点点的善良和底线,假和尚的台词在电影中也很有意思。
基督男可能也是一个骗子,他不是骗钱,他骗了他自己。
在妈妈”离开“后,他的生活中出现的人没有一个关心他的人,所以他不相信妈妈”离开“他骗自己,到处发传单。
最后警察说给他们介绍份工作,他回到家抱着妈妈的寻人启事哭了起来,他觉得终于还有人在关心他们的生活。
只是我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电影从一开始的flow就一直很缓慢,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台词简单很有趣,但到了电影的中间的时候警察和老薛见面后,电影的flow就变得很奇怪,其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对电影本身的剧情推动上有点拖沓。
电影一般,剧情其实原本很有意思,但其中人物和人物的对话没有起到很好作用。
“轻松、愉快”是在影片中唯一死掉的那个人嘴里说出来的,是在他闻了迷魂肥皂沉睡而后又醒来之后说出来的感受。
片子中的八个主要人物,一个卖迷魂香皂的骗子、一个假扮僧侣的骗子、一个不知身份(但大多会被猜测为妓女)的女子、一个管荒地里行道树的主任、一个传福音的傻子和两个警察。
看起来演员不是什么有名的角色,有可能是素人,但角色外形确实直接把影片拉出了一个张力。
如果说这个片子是现实魔幻,也可以这么说,但是现实魔幻的题材,往往透过现实的真实投射而呈现出来一种「我靠,这是真的啊」的魔幻感,虽然有的时候依靠一些神秘力量和无法解释的设定来撑起魔幻的气氛,但终究没有那么到位。
所以说,现实就是最魔幻的,现实魔幻也不再是一种题材,而就是一种真实。
反而,商业电影或各种利益相关的电影中呈现出来的美丽新世界,才有可能是一种真正的魔幻。
话说回来,本片为何魔幻?
先前说到角色的设定,就很莫名其妙,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们的互动却往往不合常理。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故事发生的空间。
很明显,冬天、苞米地、废掉的筒子楼、东北口音,即便没有任何直接的展示,但这就是发生在东北某处的故事。
那片挨着苞米地的荒废筒子楼群,成为了这部电影的画布。
说是画布也行、说是舞台也可,总之,这个背景就仅仅是一个背景,承载了故事的魔幻性,凸显了一些荒诞感,但没有和角色有进一步的填色。
这个地方好似就生长这八个人,两个骗子天天就在这废弃的地方瞎转悠,传福音的傻子天天在这找妈妈,主任天天看大树,警察天天抓骗子,确实很魔幻,但仔细想想,没有任何逻辑。
在苞米地附近的成群筒子楼,看起来废旧,但不会非常老,在东北工业的脉络下,出现这样的房子通常是在八十年代。
五十年代刚刚在东北建立大工业体系的时候,工厂还未有这样的财力、技术以及精力去建设这样「豪华」的筒子楼群。
为了应对大批从农村到城市工作的新工人群体,盖平房才是最快的解决方法。
而这样的楼,通常都是在计划经济发展鼎盛的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才开始兴建的,那时候很多工厂直接在厂区附近盖房子,周边都是农田,围墙一围,就成了工人村。
就因为这些围墙,工人子弟和农民子弟还时常在围墙里外打仗,就是因为工业和农业的不平等关系。
但是说回来,这些东西衬托了故事中的什么?
骗子为何骗人?
他是工厂被下岗的工人吗?
傻子为何找不到母亲?
为何又要传福音?
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为何有个主任在管树?
他的妻子和警察之间有什么关系?
看起来电影就是留下一堆问号,构筑起来一个虚虚实实,好像尔虞我诈、公权力泛滥、男女关系不明、婚姻关系极差、肃杀寒冷、破败荒凉的东北某小镇。
最后,留在人们心中的是道德,是儒家的也好是佛家的也好,总之,死掉的警察最后穿上僧袍,佛挡众生相。
很可惜的一部剧,它本该可以做到更好。
前半段三十分钟节奏拉满,每个人物出场个性鲜明,黑色幽默拉到极致,配合大东北破败,有种独特的戏谑感。
弱点总的来说有二。
一拍摄1、镜头语言单一,且重复。
2、镜头氛围感欠缺,人物镜头单薄不丰富。
3、几乎全是静态的,没有动态。
二剧本1、剧本有很大的硬伤,结构上最多是二级循环结构,这么长的片子不做到四级根本不够看。
2、因为循环结构太少,就无法拉扯出核心冲突,就不会有节奏变化,没有节奏变化就显得很呆很墨迹。
3、魔幻元素表达太过生硬,且单一。
4、没有灵魂归宿的空洞,人物没有归宿,故事没有归宿,大东北没有归宿,导演也没有归宿,连同观众也没有归宿。
其实没有归宿也是一种归宿,只是团队自个都没想明白这些。
如果重做这部剧,剧的核心词应该是孤独和挣扎,而不是荒诞,荒诞只是表达方式。
孤独的表浅是城市的落寞、衰败,芸芸众生的艰苦,其次是表达的孤单,个体生理的孤单,深层次是爱而不得和信仰崩塌的孤单。
因为孤单所以挣扎,挣扎到后面,一无所得,爱而不得,求而不得,直到失无所失。
因为孤独所以挣扎,因为挣扎所以更加孤独。
然后……迷失……魔幻……发癫……归寂……或者……新生这样剧情会有明显的推动感,层次分明,节奏变化,内核清晰。
基督徒母亲线如果是条隐喻线,如何不把它改成,后面其他人发现基督徒只是疯了,他母亲实际上是把他抛弃了,而不是找不到了,他接受不了开始自我编排各种走失细节。
矛盾点就是要不要戳破这个谎言,也就是接不接受这个现实。
答案肯定是戳破,接受,再新生,改掉了口吃。
和尚线由骗,做铺垫,他的善意和嘴硬,到自我认知,到机缘巧合做了四处苦修化缘的真和尚。
胖警察对女房东的长久暗恋,爱而不得,到爱而发疯,自毁。
自毁可以安排在小舞厅里面,歌老旧欢快,人寥寥无几,还是有些岁数的人,没有年轻人。
他得到了女房东的回应。
房东护林员需要做铺垫他对树木被投做了许多的准备,然后因为老婆的事情,顾此失彼,最终丢掉工作。
他和老婆大吵一架,两人都几近崩溃。
最后主角若干年后遇到了做小生意的两口子,不富裕拮据,但有盼头。
传单小伙,只有一个出路,离开本地,成了富商。
结尾的结尾,基督徒是个脏兮兮的疯子,和尚在监牢里,胖警察嗑药死了,老出租房里只有失业孤单的护林员,传单小伙成了传销小伙。
主角成了那个唯一成功的保安。
这个片子,艺术水平很高。
黑色幽默中充斥着对东北黑土上错误政治与迷惘人们的讽刺。
反映一幅存在于共和国长子身上的“文革”。
如果你是一个东北人或者你了解建国后东北的发展史。
看完此片后,你一定会热泪盈眶。
电影开篇,锣声一声声的回荡在东北的残垣断壁上。
破败的景象似乎诉说着它们昔日的强盛与繁荣。
锣声阵阵,如同一声声敲响的丧钟。
这丧钟敲给残存于这片土地上苟延残喘的人们,也敲给这昔日繁华,如今死去的东北黑土。
跟着时代潮流的骗子张志勇提着一提包的香皂走在路上行骗。
香皂如同一张给你画好的大饼。
它散发着幻想的甜美,闻起来让人觉得轻松+愉快。
被骗时充斥着美好。
幻想散尽,你的钱被掏走了。
而在这个地方这个时代,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行骗,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被骗。
人的贪婪是无穷无尽的正如同梦到“天热,口渴,外面的女人穿着裙子,好像暖和的南方。
” 而没有跟上时代的骗子仍然保守着自己以往的行骗套路,却没人吃这一套。
骗子代表着编织着大饼的梦,“穷生奸计,富长良心”。
曾经的梦已经无法用“善良”沉睡贫瘠的百姓。
而新的大饼却可以利用百姓的“贪婪”掏空他们的钱财。
而在这片已经死去的土地上活着,无论新骗子还是老骗子都有了“焦虑感”和“危机感”。
是啊,即使再高明的骗子,又怎么从贫困的百姓身上骗得了利益呢?
那谁能获利呢?
片中告诉你了,骗已经不好使了。
得抢。
小二这个角色,是我认为全片最讽刺的角色。
他是一个虔诚的但愚蠢的基督徒。
他很愚蠢的坚定着自己的信仰。
他非常贫瘠,生活在残垣断壁中,近乎愚蠢的坚定着自己的信仰,寻找着“母亲”。
如同一个“弃子”一样!
他的母亲是谁?!
他在找谁!!
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母亲”哪去了!
怎么就找不到了!
而他的“救世主”又哪去了!
对啊,母亲哪去了?
救世主呢?
怎么都不见了?
片中最艺术的镜头就是“基督”与“佛”的对比。
真信仰者与假信仰者的碰撞。
坚定信仰者,在阴冷之中念着自己的“信仰”,而假的信仰者,在温暖之中连一句有关“信仰”的佛经都年不出来。
在冰冷的大雪,残酷的断壁中,真信仰者仍然近乎愚蠢的大喊着他的“基督”。
而打着信仰招摇撞骗的人,却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如果我跟你信基督,但是骗人,我们是朋友吗?
” “不是” “如果我不信基督,但我不骗人,我们是朋友吗?
” 真正的信仰者什么都没说,夹给打着信仰旗号招摇撞骗的人一块自己最喜欢的鱼。
而假信仰者自行惭愧,默默的离开了。
“护林员”看护了一辈子的“树”。
“树”代表着工业。
正如片中所言:“长一棵树要几十年,这棵树6米高,这么粗。
怎么突然就没了呢?
”是啊!
东北的工业,几十年,那么大!
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而偷走它,并“分尸”的人又是谁呢?
它的“尸首”又哪去了?
获利者是谁??!!
如果你是一个东北人,看完这里,你一定心如刀绞!
影片中,护林员在找树,信仰者在找妈。
两个人都在寻找。
找寻着自己失去的东西,他们,失去的是什么?
两个警察,代表了体制。
同样也代表了政府。
抓不到贼的警察在面对百姓时表现出了无比的强势。
正如同当年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强权。
让你“轻飘的”比划比划,你就得“轻飘的”来两下。
警察尝了“香皂”甜美,发现这是个好东西。
他并没有去抓捕利用香皂行骗的人。
反而利用这种套路为自己谋利。
表达了,体制内的人,也是人。
他们也有欲望。
体制发现,这玩意真好于是去“护林员”家,打算用”香皂“与自己的强权迷惑护林员的”老婆“。
护林员说:“你敢动我老婆,我就弄死你。
” 而护林员老婆”陈静“代表了什么呢?
她代表了护林员最后所剩无几的利益。
也代表了工人所剩无几的利益。
而在面对体制强权之下,他又不得不打自己22个”耳光“。
而后,树,全都没了。
护林员也不用再护他的”林“了。
他也不需要找树了。
那天骗子们和护林员一家吃着面条,信仰者也是。
骗子和警察是发小。
他们”师出同门“。
最后把酒言欢。
而在利益最高峰时,警察”死了“。
体制的利益也死了,跟死去的工业一样。
变成了”物件“。
另一个警察拿着寻人启事交集的寻找着自己的”同事“。
也代表了体制在找寻着自己的昔日的利益。
体制把寻人启事递给了信仰者说:“你贴这个”。
信仰者把自己的寻人其实交给了警察说:“你帮我贴这个。
”这是体制和信仰者直接的碰撞。
“你找利益,那我问问你,我的母亲呢?
” 最后,警察发现了自己死去的同伴,开枪,吓回了离散的众人。
所有人都说:“我不想死。
”或者说“我要活着。
”所有人都面向了警察,面向了体制,拿起了锄头和镰刀时,警察怂了。
体制从当初的强权,不可一世,服软了。
最后,所有人都在桌子上吃着饺子。
警察邀请4人来派出所门口当看门的,一个月700,3个月转正1200.体制妥协了,给出了养活这些残存与这片黑土之人的生存办法。
为体制服务。
所有人或妥协,或不妥协,他们烧掉了死去体制利益的”尸体“。
仿佛烧掉了一个物件,仿佛他从来都没出现过。
而所有人吃饺子的时候。
信仰者蜷缩在沙发,在风雪中痛哭流涕!!
母亲的人,给出了答案。
而这答案..... 片尾,胖警察向着镜头开枪,枪指着镜头,也指着屏幕前的我。
他被烧了,但他真的死了吗?
又是一天清晨,锣声阵阵,依然回荡在这片残垣断壁之上。
太阳又一次升起。
它仍然敲着丧钟,敲给这片死去的黑土大地。
敲给仍在土地上苟延残喘活着的.....人。
或许最近刚刚看完百年孤独的缘故。
感觉这部轻松+愉快竟然还有点魔幻。
或许是我魔幻了吧。
国产片到目前为止也看过很多了,国内的独立电影人的作品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想法了。
该片中有很多桥段和细节都值得去琢磨。
三张招贴启示对应的手机尾号很有意思:假装买树启示联系电话尾号911;寻母启示联系电话尾号885;寻警启示联系电话尾号740(这个最搞笑)。
你们还发现什么了吗?
比《东北虎》更生猛更有趣,第一幕就把人给惊得目瞪口呆。电影中的世界真的太寒冷荒凉了,荒得人都不够骗了,骗子只能骗骗子。这样的死寂之地让人想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伦理),想到科恩兄弟的《冰血暴》(罪恶),想到李沧东的《燃烧》(救赎)……因为这样的蛮荒之地往往诞生罪恶和荒诞,人性和生存永恒交战。
太过刻意的追求镜头的形式感,但实则内容表达比较浅薄,言之无物的黑色幽默更像是一种形式大于内容。大体上只是依托于东北底层的凝视做了一次毫无意义的摆拍,能看出导演想要折射一些东北小镇的社会群体失语现象,但拍摄太过于端着,电影的唯一加分可能是片尾用了二手玫瑰的音乐……
风格非常突出,半部分现实主义力作,如同冰冷的天地和环境般。轻松的是叙事风格和表演方式,只是电影的连贯性差了一些,也是为了追求轻松,让电影更像是段子与段子的堆积。
3.5 东北版Roy Andersson 男主长得可太像寄生兽了
不知所云,没剧情,没内容。
神奇的土地
“尴尬”的幽默感
完全沒有內容,只有慘澹的老梗跟自以為好笑的台詞,拿宗教出來卻只是裝可愛工具,乏善可陳的腳色,為慢而慢的節奏。除了攝影,一無可取之處的電影。無法離場又睡不著。
3.5 文艺片,黑色幽默。一些空镜有点为了文艺而文艺,好在人物状态都不疾不徐,比较舒服
钱在身外,神在天外,五迷三道,轻松何在?人在关外,死在意外,不着四六,犯罪愉快!3.5
这部目前来看还是很冷门的电影,会随着观看的人越来越多,欣赏与喜欢它的也随之增加,至少7.5分。
導演映後講到:自己步入創作的第二個階段,希望台詞的打磨和影像的精緻。不再用生活化的粗口和鏡頭展現衝擊力,不再用直接的手段表示憤怒。深以為然而又有疑惑:這裡風格化的不斷進步,‘格調’的不斷攀升,是否增加了設計感,增添不必要的匠氣。而喪失了作為東北極為重要的地方生命力?
多给一星以滋鼓励,从各方面来讲还拍成长片有点勉强,短片更好,比如前作 《锤子镰刀都休息 》
东北是瑞典并非空穴来风这就是罗伊安德森hhh,我说那个《寒假》也想拍这种吧其实就输在演员上了
老家的风味还是蛮足的。
无感
没get到太多的笑点,更像一个情景剧
创作思路太简单了
开头就相当荒诞,建置在寒冷的鹤岗,又有什么是不可能呢。推销员、和尚、看树人、基督徒各自心怀鬼胎,最后在田野处上演了一场闹剧。
真要学Roy Andersson还是去看看李红旗的《寒假》吧,这一部明显戏剧性更强,但处理得比较僵硬,就像是硬挠你咯吱窝,难受但又不太能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