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肯斯坦《死神来了》这个系列目前共有五部,想来很多观众在看完第一部之后都会有一种惊艳的感觉,为剧中不甘于命运摆布的人类和死神的斗智斗勇而折服。
接着便满心期待地去看后面的系列,然后悲哀地发现:“这片子到最后怎么能烂成这样?
连死神都不愿意好好地玩耍了。
”个中情由,且听我慢慢道来。
和荧幕上光怪陆离的剧情相比,我们的日常生活确实是平淡而近乎乏味的。
大家几乎没有机会见到糊一脸一身的血浆、肉联厂一般的碎尸块、吃相难看之极的怪兽,或者脚步蹒跚却狂暴的丧尸。
这些东西自然都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冲击力,令人看完之后捂着胸口直呼啊呀我的小心脏。
然而有些恐怖片所着力塑造的惊悚环境却和日常生活相距不远,他们常常用光影、音乐、人物表情和似是而非的谶纬一般的暗示来营造氛围,让你的梳妆镜、电视机、储物间以及抽水马桶变身凶恶嗜血的恐怖存在。
私以为这些恐怖片才是真恐怖,它把威胁生命的阴影和你的生活紧紧地缠绕在一起,狰狞却又小心地藏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让你永远没办法安心。
就连“家”这个温暖又可靠的地方也变成了恶魔的血盆大口,而你永远不知道它的利齿什么时候会合上。
《死神来了1》就是这样一部优秀影片(第二部算半部优秀,其余三部水准大降,可看可不看),它的剧情核心是说死亡是一种契约,你可以耍手段拖延,但永远无法躲避。
整部影片的看点也在于和故事主角一起,从各种线索中推断下一个履约的人是谁,并想出种种办法骗过死神以求得生存。
片中死亡线索出现的位置非常多样,比如主角听到的音乐,其中又细分为歌手的死法,歌词中提到的关键词等。
还有杂志书籍中出现的封面图和插图;玻璃、镜子以及其他能反光的物体中映出的画面;随处可见的具有神秘意义的单词和数字;再加上推销员,驾校教练,火化工等人的谶言一样的话。
得到这些提示之后,我们也会开动脑筋去思考接下来死神下手的对象是谁,具体方式是怎样的,又该如何躲避。
在恐怖之余又加入了解谜和斗智的元素,让这部片子在立意上就超越了寻常的恐怖片。
影片在成功塑造了恐怖的同时,也把强烈的求生欲望传递给了观众。
死亡或许不可避免,但拥有智慧和信念的人类,已经有足够的资格成为死神的对手。
电影里有不少地方用“风”和“水”两种意象来营造氛围,渲染恐怖,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因为咱们国家就常说“风水”。
恰好影片的导演是美国华裔黄毅瑜,不知道他在制作片子的过程中是否参考了中国的“风水”观念(当然,中国的“风水”观念肯定不是刮风流水这么简单,我前面的类比只是借用了字面上的意思)。
比如莫名其妙的风吹开窗户,拂动书页,哪怕关上窗户也无法阻隔阵阵阴风;电风扇绞碎杂志;浴室里抽水马桶漏出的水居然会随着人的走动而改变流向;裂开的马克杯漏出的水;车库外破裂的储水槽和冒火花的电缆......每一处细节都恰到好处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观影过程中令人大呼过瘾之余,也为编剧和导演的细致用心而折服。
如果说第一部《死神来了》是逻辑自洽的神作,那么第二部勉强还能算是奋力攀登的朝圣者。
剧情设计上,它在尽力重现第一部的高度,然而可能是编剧导演都换人了的缘故,整体给人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第二部发生在第一部故事结束的一年后,第一部中的女主角依然活着,她也成为了连结两部影片的关键,剧本没有让新的主人公们独自摸索出死亡设计,而是借前作女主角之口透露了和死神较量的方法。
这一设计是亮点,却也是编导功力下降,影片质量走下坡路的预示。
从第三部开始,导演就彻底抛弃了前面两作的背景,开始另起炉灶讲述这个挑战死神的故事。
然而就像我题目中所说,后面三部的剧情设计已经到了让死神都觉得乏味,而不愿意好好地和逃生者们玩耍的地步。
为什么呢?
因为编导已经叛变到了死神那一边,他们把注意力全部放到替死神设计死法来算计主人公上了,死神无事可做,只好随便收人头。
那些死亡的桥段倒是都非常地震撼,然而它们彻底失去了推动剧情的作用,只剩下炫目,一个个排着队跳到观众面前,轰的一下糊了一屏幕血浆然后就下去领便当了。
片中的主人公也完全丧失了逃脱死亡的斗志,只能挣扎着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结局。
观众的观影重点也从猜测主角怎么才能活变成了好奇主角到底怎么死。
本来解谜和斗智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失去了这个特色,从第三部开始的《死神来了》系列终于流俗成为寻常的B级片,烂大街了。
最后,让我借用一个句式来评价《死神来了》系列,那就是:“第一部拍得真是天才!
第二部马马虎虎,算是庸才。
后面的三部则根本就是劈柴。
只能用来烧火了”
我回忆为什么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同桌在看怕得要死所以拉着我也一起看,那是多么可怕的回忆,我现在想一想还是觉得很恐怖。
一共好几部竟然最后连在了一起,我不禁要感叹:导演真是一个好手,整个剧情紧凑严密,各种死法都是那么令人惊叹,不可思议。
这就像一个工艺品,稍微有一点差错都不会完成或有瑕疵。
当然,精彩的还在后面,人类也不是傻子,当意识到死神之手已经悄悄的向他们展开,他们也都顽强抵抗,期待用自己的智慧来殊死拼搏,但是最后会发现死神就像一个逗弄小孩子的大人,玩弄人类于鼓掌之中,当你以为你已经逃过了死亡,新一轮死亡征程才刚刚开始。
这部片子个人不建议小孩子去看。
第一次看的时候很喜欢,不过没怎么害怕。
喜欢是因为情节比较新颖,而且发生在年轻人当中,比较受我们的欢迎。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构思,第二部也不错,甚至比第一部内容更丰满。
不过最后一部就有点逊色了,有一种江郎才尽的感觉。
没多少意思。
这次是我第三次刷这部电影了,第一次刷这部剧的时候,我记得是在初中,因为当时没有电脑这种奢侈的东西,我总是会跑到我弟家店里跟它一起去欣赏这部电影带来的体验感,也就少不了去找些对于我们来说一些刺激的电影,第一次接触这部电影,我跟我弟没少吓着,我可能比较严重,是那种又菜又爱看的人,当时记得看完后晚上就做噩梦了,虽然没有鬼,但是确实是瘆得慌。
第二次看的话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了,应该是我20岁左右,当时属于我自己的空闲时间(发荒)还是比较多的,那种刺激的感觉还是这种感觉,看这类电影也是为了这种体验感,但也少了份恐惧感。
至于离得近的也就是这次了。
国外的电影的血浆总是觉得用的特别多,恐怖惊悚片里总也少不了,感觉国外的血液供给的还算不错,每每画面喷洒的大盆的血液,跟无法肉眼所看到的画面,确实让人难忍一看。
闲话说到这,就让我们来说说主题吧。
死神来了1-5部,个人觉得出彩的还是第一部,可能是先入为主吧,到后面几步其实也就是死法不一样了,以前不觉得逻辑这个东西,其实现在看的时候很多地方是没有逻辑的,但仔细想想,电影么,我们总得跟着电影走,如果你真去计较它,那也就不叫看电影了,那叫跟自己揪心。
看电影无非就是选择这种喜欢的题材,体验体验,如果逻辑还算可以,演技还是可以,题材也够新鲜那也能撑的上是一份作品。
至少我认为这部电影不管是中心点,演技还是在画面呈现的感觉上方,都还是排在很前面的了(要不然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会再刷呢哈哈)再讲讲我的中心点第六感,也是看了这部电影有感而想而发,要说人这第六感,也就是直觉,有时候真如这电影的主角们预知的感觉一样,很虚无很飘渺,有时候你认可它有时候你不认可它,有时候无知有时候也敬畏,我想我能做的也就这些。
这个世界说不上来的东西蛮多,你说它科学吧,它也未必属于科学的范围,你说它是经验吧或是感觉,但确确实实它又是那么的真实可靠,至少我认可的是当你预测到一些东西会在未来也许会发生的时候,我认为是以往的经验跟环境所带来的判断,这是比较理性的东西。
也搜过百度,给的知识也是从各各学识角度去介绍,但也全部统称为人的预知,直觉。
大家也听过“唯心主义”跟心学吧,我把它称为意识的存在,当然了不跟电影中的这个第六感一样的假定,而是每个人都会从先天跟后天所处的情况在某种情况下,下意识的出现的,而且质疑不能做标准的意识,就好比如预感这事不好,有时候也去做了。
关于第六感,已经有很多专业人士都有过不同理论的专业观点了,我就不讲了想了解的可以直接查阅相关书籍,我想说的是当第六感来临的时候,往往都是人需要抉择的时候,并且预感这种东西,一旦你有了,基本上就随着感觉走,也有身不由己的时候,但往往也错不了。
不管是唯心也好唯物也好,咱们各占一边。
不论如何,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姑且先不考虑逻辑的紧密性;总喜欢一些独特的电影,脑洞大开也好,不伦不类也好,在艺术中增加生活,增加文化,它也许就是一种不同的存在;这个世界也因为不同才造就了不一样的色彩。
看了很多影评说看完死神后确实对生活有点影响,我只想说,“从容随性且小心”
大名鼎鼎的无解类恐怖第一幕 1.起因
第一幕出场人,不是 npc 就是主角
指示牌
应该是女主了,镜头有点多
飞机这段,音乐运用的很好。
局促,紧张,异常,平静交织
一队情侣
2.进警局
每个人后面都有时钟
应该是这个剧本的主角团
很多雨水打湿玻璃,通过湿玻璃观察人物的镜头第二幕 开始
又躲过一次
补刀,这次没躲过
水又倒流回去,疑似超能力?
死亡,补刀
顺序
补刀,死亡目前主角团还剩四人
第三幕 四人团队接受补刀
补刀,逃过了
补刀,死亡
补刀,躲过了
补刀,没死,伤害转移
男主死了吗?
大残
还剩三人
躲
没躲掉,死了除非加上有时间限制的规定,否则无解。
字数太少,不给发,以下凑字数《死神来了1》作为该系列的开山之作,自2000年上映以来便在恐怖片领域占据了标志性地位。
这部电影由华裔导演黄毅瑜执导,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影片的恐怖之处并不在于直接展示血腥或暴力场面,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种挥之不去的紧张氛围和对未知命运的深深恐惧。
故事围绕男主角艾利克斯的预知梦境展开,他预见了一场即将发生的空难,并在现实中阻止了这起灾难的发生,从而改变了他和其他几位乘客的命运轨迹。
然而,他们很快发现,逃脱预定的死亡并非易事,死神似乎遵循着某种不可抗拒的规律,逐一追讨他们的生命。
《死神来了1》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对死亡设计的创意与细节处理,每一个死亡场景都经过精心编排,既出乎意料又似乎命中注定,让观众在惊叹之余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宿命的沉重。
影片通过紧张的音乐、巧妙的摄影技巧和暗示性的视觉元素营造出一种持续的不安感,使观众仿佛能感受到死神那无形之手的逼近。
此外,电影还引发了对于命运、自由意志与死亡的哲学思考,让观众在享受恐怖片带来的刺激同时,也不禁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类对死亡的态度进行反思。
尽管后续的续集在某些评论中被认为创意逐渐减弱,但第一部《死神来了》无疑为整个系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恐怖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好看,但也不赖。
在未知的世界里,人类总是显得渺小加弱小。
生与死在冥冥之中已有注定的安排,逃避和智取都显得如此无力。
不知道悲观的人在最后看到死亡的轮回时,是否会感到绝望。
一帮年轻活力的生命就在死神的安排下一个个的死去,大人的不能信任和理解,仿佛为这死又平添了几分哀伤。
2000年轰动一时的恐怖片,如今已成为经典。
《死神来了》系列在当时成为风潮全赖无可匹敌的创意。
在硬碰硬的暴力事件的传统后,死亡不再是精神病人或者受暴力者反暴力的工具,反而成为死神戏弄生存的一出无规则游戏。
突破了以往所有恐怖惊悚片的类型和手法,没有怪物,没有恐怖杀手,没有鬼魂幽灵,一切都那么地不可知,但却正迎合了“不可知的才最恐怖”的哲言。
成功核心其实并不是角色瞬间死亡的新奇方式,而是在于死亡前比死亡本身还恐怖的慢性折磨过程。
在导演刻意的暗示和悬念设置之下,角色进入一个观众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环境,他的每一个行动都有可能导致最终死亡,但观众却始终悬着心焦躁等待那一刻的到来。
——这个系列也挺经典的,也是小时候特别喜欢的系列。
但是这个系列就看第一部吧。
——正常的妈妈,在孩子说不吉利的时候,都不会再撕标签了吧!!!
真气人...——美女是真多...——白衣服那小子好像有病,我吵吵我的,跟你有啥关系?
——啊?
好兄弟第一个啊...唉...——经典的一股风!
——每次看电影有那种尴尬、被误解的情节,我就感觉好难受!
——这TM死神杀女主的时候,完全不是搞意外了,这就是故意杀人啊!
真是下死手啊!
——毕竟是经典的180号航班!
所以给个四颗星吧!
一天内我看了三部恐怖片,分别来自日本、韩国、美国。
我同样认为日本恐怖片在捕捉人的心理某些恐惧点上很有见地,韩国片同样爱在咋咋呼呼的女性演员上下功夫或者穿插某种同志情节便以为足够另类,但令我有所改观的是美国恐怖片。
所幸在中午、下午、夜晚这三个时间段,我选择于夜晚观看Final Destination。
关上灯,关上阳台的门,一个人坐在床上,音响开得适中,因此影片得以好好享受。
我记得从小到大我不止一次梦见我或我爸爸惨死。
而我爸爸曾有数次被我梦见车子撞进水中。
事实上,我和我爸爸都仍活着,即使每一次梦醒我都有所担忧。
我是非常相信命运与轮回的人,所以我对这部电影的理念十分理解。
影片以200余名旅客罹难于飞机爆炸的重头戏为开端,Alex的恶梦为导火索,开始人的预感引爆人的死亡这一惊悚游戏。
如果相信命运也能够如此巧合,观者便能继续下去。
反之,观者会看出许多破绽。
而我不愿意说破绽。
从我的感观角度,我很欣赏这部影片的情节设计。
与其说人的死亡顺序是由当初于飞机引爆的座次而排列,不如说是以人对死亡的恐惧感排列。
那些自我劝赎满心以为祈祷便可救生的人,反而死得较快。
且不说他们的死亡有多离奇并荒谬,但每一个人的死亡设计都有所对应,或者说雷同,流动的水,突然疾驰的汽车,擦电起火,这些情形的开端总有莫名的风在刮。
死神是一种死物,所以要找这些人陪葬。
我看着这些人的垂死挣扎时不免想到我临死时的表现,也许坐以待毙会较为轻松,但绝对不能形成为这里的电影情节。
能够形成电影情节的,必定要是精彩并出其不意的。
所以原本顺序的死亡者中突然有了干预者,因此谁是下一个死去的人则成了后段影片的卖点。
可惜干预者始终只有Alex一人,否则其他演员的表演将也能有所发挥。
我所看的这一个影片版本,结束于巴黎街头商店的巨大招牌砸向Carter的脑袋。
这个结尾很好。
如果只为了说死亡,完全可以拍一个人从出生至老至死的过程。
关键是,影片并不只是在说死亡。
当第一个原本生还者死于浴室时,有一名殡仪人员曾对Alex说了死亡皆是设计的话。
这句话是一记醒药,因而开始了另外六人生死的流转。
这名殡仪人员虽出现得短暂,但他勾起我对本职工作的某些联想。
与我一起工作的法医,也与他般时不时需面对死尸。
但是,从未有哪一位法医对这些死亡下定义为死神降临。
当然,这也许是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差别。
可是我非常敬仰我所认识的法医们。
他们能够从尸体上的任何一处细微纹理或器官检测而准确推断出其死因。
而这部影片中上至联邦调查局,下至办事刑警,几乎没有一个人在认真干活,全都只作略微埋伏与审问。
这是我不得不提出的一点。
如果一个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够打败一切警力,那么无数凶案都可以尽情石沉大海。
影片直至最后,也未能给这些警官一个翻身机会,我为他们默哀。
我知道这部影片是由于别人传说它将令观者很有阴影。
我看后其实无多少阴影。
但我原本想要给它五颗星,因为它足够卖力,而不似某些美国恐怖片般将特效花在尸体本身或人的狰狞面孔上。
我事实上给它四颗星,则是因为它始终有所欠缺,而且影片落幕,我也基本抽身而退,甚至连坐在阴暗的屋子里打字时都不带一丝身后有影子扩大的隐患。
电影以紧张的节奏开头,在很多细节镜头中,将观众引入紧张的气氛与陷入是否有不详事件发生的焦虑情绪中。
后来登机那一段,焦虑的情绪矛盾点简直登峰造极。
用完美的镜头语言,使观众不知不觉跟着男主角的情绪走,焦虑不安,情绪不定,最终真实的梦镜使男主角情绪激动地逃离飞机,结果真如梦境一般,飞机爆炸了。
接下来发生一连串的死神设计杀人事件,我真的太佩服导演和编剧了,他们能营造一种气氛,并让观众跟着镜头的感觉走,太有才了。
在关键的时候调动观众的情绪,并给观众意想不到的一击。
这部片我更关注镜头的运动,但看着看着,什么狗屁镜头语言,全忘了,就关注故事的发展。
第一个情节点就发生在男主角预见了飞机的爆炸,但第二情节点我怎么都找不着,是男主角发现死亡是可以经过设计的吗?
比较模糊。
这绝对是我看了开头不知道结尾,然后到了结尾很想继续看下去的佳作。
让我最意想不到的是,在火车上那个boy被一片铁片隔掉头的一幕。
PS:导演是个华裔啊,中国导演还是不错的!!!
到了美国发展后
并不是说电影有多好,而是因为频繁地感受过相似的感受,一些奇怪的事情,规律,小概率事件,反复上演,其中一些诡异的细节,只有作为当事人的自己才知道,与其他任何人说都不会有人相信。这让无法不让我怀疑,经历过的一些事,其实是被冥冥中的什么,事先设计好的。
6.6/10。死神制造了空难,然后一次次通过制造「巧合般的意外」来按特定顺序干掉幸存者们(也就是主角团)。男女主都有预知死亡的能力,于是以他们为核心主角团试图找到逃过死神魔爪的方法。故事总的来说还是挺有意思,但是角色经常被强行降智。视听上是标准水平的陈词滥调(节奏可以更紧凑。电影很多部分挺有悬疑惊悚感,但有些部分就那样)。
宿命论就宿命论吧,还能预知就是你的不对了,你家死神脸往哪搁?死亡桥段设计是仅有的亮点,不过现在的视频类网络大号一天能发十几个同样水平的。无聊的人群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消遣方式。
给几个角色,再给几种死法,就可以一直拍下去,然而死法也没见得有多少创意……(PS:要真是死神所为,我建议还是早点退休吧,多少次都可以一波带走……)
恐怖片(X)爆米花娱乐片(√)
终于看了呢。。。看之前刚听了AND SO IT GOES,于是整个后半段都在哼And so it goes, and so it goes, and so will you soon I suppose,跟剧情太合了= =女主角居然是HEROES里的精分女壮士,当年baby fat得完全认不出。
和happy tree friends比起来完全不算什么太假了……
飞机 浴缸 老师厨房飞刀20070422,春节和妹二刷20180217
兰大外院的一位老师说这部电影可以帮助理解爱默生和梭罗的作品。
没有一点惊喜
比一惊一乍鬼怪血腥的那种要好太多了 有些小细节简直是偷窥了我的日常 也不是怕死 就还是保持敬畏之心吧
看了这个觉得忌日快乐那种已经是简陋得相当精致的青春恐怖片了。
这个主题创意很棒 逃过这次死亡 激怒了死神 死神就不会放过你,千方百计让你死。但是我觉得真的没必要放那么多恐怖的玩具东西来营造氛围 严格来说并不是恐怖片 是有种惊悚成分的剧情片 家里一切都那么平常但死亡来得突然 这样的反差可能更精彩。
1,2,3,4都看了,第一部还有点味道,后面的就审美疲劳了,很少看恐怖片,怕。
为什么老有人说这片子不好看你 麻痹你们想的出来吗 你们拍的出来吗 你们不喜欢还麻痹看什么+1008601
为什么活下来的不是我喜欢的那个小哥TAT !
第一部真的太好看了,刀架的戏,到现在都让我害怕,每次动刀的时候都会想起来,都会非常小心
跨年片,2020年第一标,在我南和我拿此起彼伏的捂脸和惊叫声中微笑看完:)
这一系列电影的意义在哪...?
放在2000年确实是好看。现在看很多剧情太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