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诺桑觉寺》是根据简·奥斯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影片。
讲述了18世纪纯洁善良的凯瑟琳与成熟幽默的亨利冲破金钱与门第观念最终终成眷属的故事。
这部影片有几处看点:1.女主角白皙的皮肤和纯真的眼神非常惹人喜爱,长得很像《天使艾米丽》的女主角。
2.美丽的田园风光与压抑的诺桑觉寺形成对比,善良与丑恶的对比,纯真与虚荣的对比,勇敢与妥协的对比,自由与约束的对比,这些对比很让人感叹。
3.18世纪欧洲人的服饰很考究,女孩子低胸长裙,束腰的小礼服,配戴着各式各样的太阳帽,绅士们则是长靴+衬衫马甲+制作精良的长衣外套,这是一场不错的复古礼服秀。
4.影片虽然是动人的爱情故事,实则抨击和讽刺了金钱权利地位的至高无上。
另外,影片中多次出现了凯瑟琳的噩梦,也是对哥特式小说的嘲讽。
有一点比较别扭:英国人的发音太字正腔圆了,听上去怪怪的。
《诺桑觉寺》其实是简·奥斯汀第一部完成的小说。
当时还叫《苏珊》的书稿以区区10英镑的价格被卖给书商,但始终未得到出版机会;直到简·奥斯汀的其他四部小说都(化名)出版后,小说的版权又以原价被她自己买回。
奥斯汀随即对其做了修改,包括把主人公名字由苏珊改为凯瑟琳。
不久,年仅41岁的简·奥斯汀因病去世,她终究无缘亲眼看到本书的问世。
她的哥哥兼文稿代理人亨利·奥斯汀为本书取名《诺桑觉寺》,与简的最后一部小说《劝导》合在一起发表,并首次公布了作者名字——Jane Austen。
本书讲一个17岁的乡下姑娘,凯瑟琳·莫兰(Catherine Morland),到“大城市”巴斯初入社交圈的故事。
凯瑟琳可能是所有奥斯汀女主中最天真清纯不谙世事的一位了(不愧是奥斯汀年轻时的手笔)。
别人把“不在乎钱”挂在嘴边她就当真了,喜欢习惯性的脑补别人的好意,读者都知道这学费迟早要交。
果然,她的简单轻信让她被Thorpe兄妹所利用,吃了不少苦头;不过,她的真诚可靠也让她赢得了Tilney兄妹的好感,并最终收获爱情。
凯瑟琳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学会了识别谎言、分辨伪善,同时保留本真、充满好奇,于是实现了成长。
相比之下,见异思迁见钱眼开的Isabella则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作者善恶有报的道德导向再明显不过了。
本书被认为是简·奥斯汀六部小说中最轻松幽默的一部,一大原因就是其对当时流行的哥特小说的戏仿。
哥特小说的特点,一是主人公历经磨难爱得死去活来,二是背景常有阴森的城堡和超自然元素,相当于把琼瑶和金庸双剑合璧了。
本书中提到的《The Monk》和《The Mysteries of Udolpho》都是此类小说的代表,后者的作者还是女性(Ann Radcliffe)。
因为情节精彩刺激,哥特小说在十八世纪下半叶吸引了大量女性读者,奥斯汀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她对阅读显然是持积极态度的,所以才会让男女主交流读书心得,表现他们心智匹配(相反男二号John Thorpe就不爱读书);但她也深知这类小说的夸张和故弄玄虚,所以特意安排了17岁的凯瑟琳“入戏太深”、错怪未来岳父的桥段,以调侃那些小说和现实傻傻分不清楚的小女生。
此外,亨利·蒂尔尼(Henry Tilney)是到最后才意识到自己爱着凯瑟琳,这与当时的言情小说(sentimental novel)中男主角往往对美丽动人的女神一见倾心形成反差。
本片是英国独立电视台(ITV)在2007年春季推出的Jane Austen Season中的一部。
另两部一起拍摄的著作是《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劝导》。
因为预算有限,所以卡司中没有大牌,但制作水准并不含糊。
当然,女主菲丽希缇·琼斯(Felicity Jones)和女配凯瑞·穆里根(Carey Mulligan)后来都星途坦荡,均拿过奥斯卡影后提名。
剧情方面的改动其实不少,毕竟要将一部两百多页的小说压缩成不到九十分钟的电视电影。
不过,虽然影片简化了男女主之间的相处和误会,但他们的感情仍然令人信服,这大概得益于偏脸谱化的配角们实在跟他们反差太大。
至于惊悚神秘的哥特元素,影片也利用的恰如其分:一边将凯瑟琳的幻想与梦境做视觉呈现,一边又点到为止不至于吓坏了观众的少女心,可谓收放自如了。
在开往伦敦的火车上,途径巴斯,上来一位窈窕的英国美女。
缓缓入座后,她拿出一本小说如痴如醉地读了起来。
一直到快下车,她收起书,发现原来是这本Northanger Abbey. 随意聊了几句,原来她本科也是学英国文学的,现在在伦敦工作。
从伦敦回来,就总想读读英国小说。
今晚无事,小说没在手边,于是找到这部电影来看。
现在明白那位女孩为什么要选择在巴斯旅行的时候读此书了,原来这是在巴斯发生的爱情故事。
其实觉得,到一个地方,读一本和这个地方有关的书,选一个和这个地方有关的作家,的确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这部电影好看就好看在,不同于奥斯丁其他单纯以英国乡村生活和爱情为主题的叙述,这里面除了十分浪漫的爱情,还有悬疑和幻想在里头。
那一个亨利,连同他的家人,一直带有神秘的气息。
他是那么友善,让人觉得好可靠,可是又有一种神秘的东西,这些构成了他的美丽。
而凯西,我是从头到尾顶喜欢这个女孩的。
我从内心里认可她爱她。
那么一个单纯天真,喜欢阅读,充满幻想的女子。
她活泼善良,心无城府。
时而会说错话做错事,有一点莽撞,但这些就是她的可爱之处!!
这样的女孩,是多么可爱,多么值得被爱啊!!!
很庆幸我们的亨利勇于为爱情做出牺牲,有这样的女孩在身边,他会永远幸福的!
开头的一个对白很有意思,凯西在那里读书,她妈妈说她又在读书了,她爸爸笑着说,你不觉得,对于年轻女孩子来说,读书是最纯真的消遣吗??
原来如此,那女孩们没事就好好读读书吧:)呵呵。
如果现实差强人意,至少读像northanger Abbey这样的书,也可以体验一下浪漫的感觉:)
女1就是个漂亮小姑娘男1那眼神,那抿嘴的样子……搜了一下,JJ Feild很有才嘛当过导演(1部)、编剧(1部)、演员(19部),作品集中在2000年之后。
内容嘛根据Jane Austen小说改编的都是这样:舞会,跳舞衣,舞姿翩翩;一见钟情,误解,偏见……最后一一解开不如PP,故事太单薄了些但,总归是Austen小说改编的,还是要看的有一个细节处理得不好:John为什么要在将军面前说凯瑟琳是***的女继承人呢?
直接的后果是将军把她划拉走了嘛!
看过小说的观众才会知道,他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得神气和阔气——他追求的人家庭阔绰富有便是他的阔气——这是什么逻辑嘛?!
还是难以想象我之前因为搜索哥特式小说最后找到了奥斯丁的这部小说并写了点不成熟的东西出来。
哥特式小说作为线索贯穿并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这个故事本身对女性的教育意义比较强,相对来说虽然存在一些哥特小说的元素在,但更多是体现在故事中人物脸谱化的配置以及小说对女主凯瑟琳的影响。
天真烂漫的年纪总是会被主流的读物所影响,凯瑟琳也是如此。
整日阅读哥特式的小说并幻想各种离奇的故事,当她离家去往巴斯带着她充满好奇心的想象力,正踏上了一场成长的路途。
故事中的人物都是为了推动教育性剧情服务的,也不必多进行介绍了。
但尤其让我感到有趣的是这里男主角的定位,他是凯瑟琳的导师,是一位,理想化的指引者。
从他们身上我并没有感受到很多爱情的元素,更多是启发意义,相信作者也是为此而设计的角色。
被赶回家中后,凯瑟琳不再把小说中描绘的光怪陆离的故事当作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将小说扔进壁炉作为一个成长的小高潮。
大团圆的结局显然也是为了剧情服务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在女性读物有限的当时却有着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它也启发了当时的女性去思考父权制以及个体自身的权利与自由。
英文原版书中复杂的词汇也并不多,是很适合作为入门的读物。
如果不是与奥斯汀相关;如果不是有美丽的田园风光;如果不是有优雅的男女主角,那么这部戏确实乏善可陈。
没有那些又真挚又美好的情感,没有闪烁着人性光辉的高潮,甚至没有很动听的配乐。
但,它改编自奥斯汀的小说,这已足够。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奥斯汀的小说与灰姑娘的故事有某种程度的类似。
恶人终有恶报,并不富裕的女主角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终身幸福;阴谋总会败露,男女主角最终总会在一起......当然,所有故事的结局,总会以“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来结束。
因为所有聪明的作家都深知,婚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并没有童话故事般动听迷人,所有的激情,也终将在这开门七样中磨光、消失殆尽。
是的,生活不如小说完美,坏人并不一定会有恶报,或许还会继续生活得比你好;你与所爱的人,也不一定能厮守终身。
所以,我们才需要小说,我们需要童话故事的各种版本的演绎,来麻痹自己,在艰难时世中,继续前行。
看了电影《诺桑觉寺》,是有点让人瞠目结舌的一部电影,因为结尾结的太突然Northanger——诺桑觉,算是音译译的比较好听的例子了,比起“谷歌”之流的据说是简•奥斯汀早期的作品,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那个捏造了达西先生的女人吧达西先生太完美,不得不使用捏造二字,《诺桑觉寺》的男主角也十分之英俊他竟然长得十分之像刘晔,尤其是眉眼,真是太奇怪了故事还得从女主角Catherine讲起,是一个生在十全十美家庭的农家女孩她住的那个小镇叫Fullerton富乐敦,有钱人Mr.&Mrs.Allen是他们家的朋友于是Allen夫妇就带Catherine到大城市Bath巴斯去社交,就遇见了男主角Henry TilneyHenry是一位牧师,他的父亲是一位将军,他们的家就是诺桑觉寺,一个很像是各种恐怖片发生的场所的古寺,不免让人想到古寺怪音、古寺魅影、古寺迷情之类的地方在巴斯取景的那些地方,就和我曾经看到过的一样,道路、房屋都是古色古香的只要在夜晚换上马车、戴高礼貌的先生、穿束身裙的小姐,是直接变成了英国古代的面貌短而简单的故事中,出现各种标志性的角色,这也许就是大师写出来的字变成景点的原因总是能让一些家常便饭的事情,变成揭露社会现实的利器,映射种种人性层面的本质其实说白了,男主角的父亲乖戾、孤僻、暴躁,现代角度来看就是极端讶异下的变态人格可是变态人格的父亲却有着情感充沛而又正常的子女而且,变态人格的父亲还要求自己的子女都必须与有钱人家的子女结为夫妻不知道这变态人格的父亲到底脑子里是装了什么烂东西女主角Catherine看了太多哥特气质的小说,导致她对诺桑觉寺产生种种不良的幻想再加上男主角Henry的母亲早已身亡,变态人格的父亲又各种不许他们进入妈妈的房间更促使Catherine把男主角的父亲想成了一个变态杀人狂而事实上,男主角的父亲之所以邀请女主角到古寺做客,是因为听到流言蜚语说Catherine会继承有钱人Mr.&Mrs.Allen的财产,才假惺惺的这么做的结果,当他发现Catherine并非潜力股的时候,就恶狠狠的把她赶回家了可是Catherine又以为,是凶狠的大叔知道了她对他种种不好的想象才勃然大怒的她还被男主角Henry发现了自己那些阴暗的想法,还被Henry斥责了一番于是,Catherine回家之后就各种自查自咎去了说到这里,不知道故事的主线想明白了没有当然,有关副线中,爱慕虚荣的Isabelle也误会Catherine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所以才和她的哥哥James订婚,又红杏出墙勾搭上了Henry的哥哥Faderick,又被放荡不羁的Faderick给甩了;以及Isabelle的哥哥Johns也看上了Catherine可是却像一头蛮牛一样不懂得示爱的技巧还做些一厢情愿的蠢事之类的情节,就不一一赘述了重点在于,回家之后的Catherine,非常思念Henry,然后Henry就骑着白马化作王子不期而至了,你就以为这是爱情片,估计接下来还得有什么父命难违、门第偏见的苦难的可是没有影片一路都在铺垫恐怖悬疑气息,制造有关诺桑觉寺的种种传闻,有关男主角一家的声名狼藉,你就以为,诺桑觉寺的背后估计还隐藏着什么杀妻虐妻、不伦之恋、冷宫囚禁之类的真相呢,可是也没有男主角Henry追到小镇富乐敦女主角Catherine的家之后,就激动地表示自己和父亲决裂了紧接着画外音就告诉你,男主角妹妹的那个一直不被变态父亲认可的心上人,一不小心就很幸运的变成有钱人了,于是男主角也不用背负娶个有钱人的家庭负担了于是男主角和女主角幸福快乐的结婚生子了然后,再一句画外音告诉你,这个故事到底是在推崇父亲的专制还是子女的反抗,就留给各位去评价吧虽然景色和演员都很美轮美奂,可是也难免要在心里说一句:什么跟什么啊这是!
说几点。
-以后有小说有电影的其实应该先看电影再看小说,因为看了小说再看电影没有觉得满意的。
当然最好的还是各自独立来看,再放到各自的评价体系里来比较一下对于主题/人性的探讨深度。
毕竟载体不同,对于一个故事的剪裁取舍讲述方法都一定不同,比较内容没有什么意义,还是要整体地看。
-这部电影是我2009年10月25日马克的想看,五年过去了呢- -最后终于看了……从高二到大四,从16岁到21岁。
不知道该说啊我竟然一直是奥斯汀迷还是该说啊我真是拖延症晚期。
-奥斯汀和张爱玲share同样的命运,就在于她们的作品雅俗共赏,导致很多人把她们的作品都理解得很浅,主要基于那些猪队友读者带给她们的reputation(看一看fanfiction和晋江上对于和达西先生谈恋爱成群结队的意淫之作就知道了,奥斯汀对于某些女读者来说和韩剧是一个功能)。
就像张怡微写老上海老台北都是华丽的谣言,从未真实存在一样,那么其实很多人对张爱玲奥斯汀的理解其实也无非是雾里看花。
看张爱玲看的是所谓的“民国风情”,看奥斯汀看的也无非是“英国惬意的田园风光”。
而这部电影恰恰为这种浅薄的印象推波助澜。
大概没有读过奥斯汀的人,看了这部电影,会觉得就是一个有趣轻松的爱情故事吧(即便作为一个爱情故事它竟然都虎头蛇尾结构完全失衡)。
-当然,用这种影片来吸引人们读奥斯汀无可厚非。
但是我怀疑喜欢这样影片的观众去读奥斯汀也真是离牛嚼牡丹不远了呢。
-由此看来,被大众喜欢,未必不孤独。
-最后,影片前半段focus太多在女主角的YY上简直让人觉得是Fifty Shades of Grey的奥斯汀版呢。
后半段虽然流水账,但是反而对哥特风格的反讽照应(通过摄影的角度,光影的选择,乃至取景,当然配乐是个败笔)倒是比之前做的好。
-最后的最后,JJ菲尔德真的,真的很像抖森他哥啊!
就像……戴立忍和张震,Rebecca Hall和寡姐╭(′▽`)╯
影片讲述了一位名叫凯瑟琳是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受闭塞的家庭环境所限,她终日在小说天地里徜徉探幽,以此为平淡生活增亮添彩。
在有钱朋友的引领下,凯瑟琳进入了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她终于见识到现实中的花花世界,其中不乏虚伪狡猾者如索普兄妹和蒂尔尼将军,也有值得终身结交的挚友艾丽诺……迎接他们的也将是奥斯丁的男女主人公势必经历的种种磨难和考验。
奥斯丁和英国电影很有治愈作用,专门治愈情绪低沉,郁闷无聊。
风景优美,人物端庄可爱,德才兼备,而且他们总是得到应得的幸福。
最大的罪恶也不是罪恶。
you deserve it,当然不要消极理解这句话,这也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赞扬和认可。
听了以后心里十分安定舒坦。
看书什么才是大好
有点无聊
有一段让我觉得像恐怖片
还以为是很serious的电影。。不过女主角好清纯 男主角嘛 好喜欢这样的男生哦!!!
这偏爱实在例外地不能成为标准:D
boring&strange!
节奏太快太快了
这个女主角啊。。。
结尾也太匆忙了点吧。。。
烂片
有点可爱,三星半吧,豆瓣可不可以有十分制的评分系统啊
I love Henry Tilney!
简奥斯汀的世界里好人坏人都挺弱小的。。。
冲着95版P&P的编剧,看了这部和08版的S&S,比较失望。所有矛盾冲突靠最后十分钟对话来解决,没有任何development。还有这位Mr. Tilney是不是笑得太多了一点啊……
真没劲
作为一个前奥斯丁书粉,现在对英国小资产阶级乡绅女儿的恋爱故事已经毫无触动了。第一次发现Felicity Jones是个小可爱
出于对奥斯汀的爱勉强给2星。否则我真的连一颗星都不想给。Catherine没演到位。没有什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整个基调都是平平淡淡,看开头就猜到结尾,毫无悬念。这部片子给我感觉有点粗糙。
丫除了会写穷酸农村妞勾搭阔少还会点别的莫
非常非常非常平庸的剧情,能看完主要是因为我喜欢本片女主和女二的演员。原著可能对于哥特小说的讽刺更精妙一些?
"It's a man on a white horse!" Aaaah~~~|| I love Mr Tilney's shirt!|| Cathy 选角很好啊~Tilney长得不好看但是看着就一脸好人相~~~|| 不过这小说可是够没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