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金双“走肾时代”是我自己编造的一个词汇。
这个词汇,看似直白,看似粗糙,实则意尤未尽,意味伸长。
譬如,中国20摇滚成长史本就是典型的走肾时代,这个时代容纳了太多有关青春爱情的成长记录。
在中国摇滚史上,曾经出现过太多的英雄,之所谓,前有崔健,后有唐朝、黑豹、魔岩三杰,如今曾经辉煌一时的摇滚不再,摇滚精神渐去渐远,余下的只有经过商业包装的摇滚外套。
值此,摇滚青春片《摇滚英雄》恰如其份地斜剌杀出。
可以说,影片中的摇滚青年武为身上有着摇滚人太多的精神隐喻。
相比其他影片,中国摇滚青春电影《摇滚英雄》更像一部与摇滚有关的青春、爱情或者成长记录片。
影片中,年过四十的摇滚人历经孤独、辉煌、堕落、厌世和酗酒闹事扣被捕入狱,出狱后,武为的生活中出现一个十九岁情窦初开的女孩春晓。
春晓的突然闯入,让武为的记忆再次回到十十年前那段自由不羁、爱恨交织的热血青春,或者说曾经热火朝开的走肾时代。
影片中,处处弥漫着晃动不安的镜头,这亦隐喻着青春和梦想的动荡不安,或者说内心的不安份。
同样,这点在王家卫的影片中曾有过大量的运用,只不过,王家卫的影片更多诗意而忧伤的格调,而《摇滚英难》仿佛更注重写实。
在影片中,有过不止一次喝酒的镜头,在影片有关摇滚的精神表达里,酒、情欲似乎某种精神隐喻。
在影片中,当武为和朋友街头偶遇李爱后,几个人静静在聚在李爱表姐那个类似洗头房的小房里对头瓶子喝酒。
而武为和梦乐队夸大惊摇滚乐坛后,因为错综复杂的男女关系,梦乐队几个成员彼此坐在一起喝酒,而后表情无感地大打出手,在啤酒瓶破碎的声音中,鲜血漫无边际头长发,武为目光迷乱地在街头奔走。
那一年秋天,面对爱情与梦想的双重抉择,有人离开,有人死去,梦幻破碎,爱情覆灭,青春终结,摇滚不再。
提到摇滚,老崔这个名字绝对不能错过,在《摇滚英雄》中,男女主人公武为和李爱的对话也在随着老崔的名字开始的。
而后,武为李爱沿着火车车轨吟唱起崔健的老歌,岁月渐去渐远。
而后,当武为和梦乐队如日中天之前,几个人跑到野外拍照,静静地赤膊上阵一字排开集体撒尿。
这种镜头,很抒情,很直白,不加掩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韩寒《后会无期》中撒尿的镜头,亦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老崔和臧天朔等人主演的《北京杂种》。
只不过,在《北京杂种》中,众人醉酒后当街撒尿,而后醉意大发,话不投机在泥水和尿水中互相贴身肉搏大打出手。
只不过,如果说崔健参演的《北京杂种》反映的是中国摇滚老炮的奋斗史和辛酸打拼经历的话,《摇滚英雄》更像中国新后代摇滚人与青春岁月有关的吐槽史。
而这,亦是有关中国摇滚岁月走肾式的精神诠释。
不是吗?
细数摇滚和撒尿,两者同为走肾,只不过,前者,阳气上升,抵达喉咙,冲天一吼,不吐不快;后者,阳气外泄,抵达丹里,顺势而下,一泄千里,势不可挡。
所以,在与中国摇滚史有关的走肾岁月里,有人尽兴地活着,有人悲伤地倒开,而之于影片中的武为,从曾经一时的武断行事到梦幻碎碎爱情覆灭后的无所作为,似乎距离《摇滚英雄》中影射的窦唯相去甚远。
且不管影片是有意无意的影射还是精神怀旧还是集体讨伐,在中国摇滚老炮和铁托中,窦唯都是一个拥有着自己原则绝不妥协不断推出作品的音乐人,而之于影片中那个拥有摇滚身份的武为,遭遇李梦和姜茜内心掀起波澜之后,事隔多年,除了邂逅自己身份不详的亲人春晓外,一切,似乎都刚刚开始……而之于中国摇滚,摇兮滚兮,不能摇不你就滚!
经过数不清摸爬滚打跌跌撞撞之后,中国的摇滚精神就这样在“走肾时代”中图有虚名。
而留下的,只有怀旧,或空空荡荡。
我是耐着性子看完的这部所谓的电影。
这电影讲的什么?
主人公傍着影后发展,还不念人好儿,脚踏两条船搞小三儿。
为了自己,踩着哥们儿肩膀儿往上爬。
而后发展不顺,自暴自弃成天酗酒滋事。
最后要和前小三的女儿瞎搞。
这他妈叫英雄?
这他妈叫下三滥!
这不是糟践英雄,恶心崔健,贬低摇滚乐吗!
给丫一星儿是因为最低一星儿。
一群丑逼通过不停喝酒、打架、做爱、撕逼、作死、唱歌来拼凑的所谓音乐电影。
浮夸表演已经让我忽略了他们是一群丑逼!
更要命的是还竟然敢糟蹋摇滚了!
现在很多玩乐队的为了避免大众异样的眼光尽量保持低调,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树立起的形象让一个外行导演直接给瓦解。
与其说导演是猪一样的队友倒不如说导演是直接黑咱摇滚圈。
导演也是颇具经济头脑,很多音乐节现场的片段直接由迷笛来提供,包括片尾字幕的小片,这可省了不少钱。
听说这电影还是以窦唯和王菲当年的故事为原型拍的,去你妈的!
什么也不想说了!
差评!
个人主观:这是以消费崔健,窦唯和王菲 高原 姜昕 张炬为主的电影,纹树的纹身 摄影师 为高原, 王菲就是那个拿拨片的女主角 香港影视天后 ,就连2014年的女主角因为他的音乐所以才喜欢上了摇滚可以看做是姜昕,乐队里的吉他手最后骑车死了,难道不是映射张炬?
这电影看到了很多别人的影子,剧情烂的掉渣,抱吉他去轨道上练歌,难道是因为窦唯黑梦专辑的封面?
这天真烂漫的偶遇也太超前,轨道噪音大,谁会去那练吉他,然后摆个造型开始扫弦,我虎躯一震开始怀疑这是偶像剧?
但男女主角真他吗的太难看了,1994年 姑娘不一定非要扎麻花辫子,不过狗尾巴草和麻花辫确实是90年代大陆青春电影典型的标志,之后偶遇到的两个主女角像站街女,为突出乐队的勤苦所以选择抗麻包吃不起饭抢方便面,傻帽的台词换成傻逼更好点吧?
连毒品都没,电影怕被和谐吗?
难道中国摇滚就是打炮 打架 吹牛逼 戏果?
真不知道你拍中国摇滚是为什么?
是为了精神,还是想证明中国摇滚没有精神,那么你已经告诉全国观众了,这简直是部黑中国摇滚的电影,麻烦导演先去看看中国摇滚记录片再拍摄,不伦不类的电影,真是黑了个梦嘞。
第一次评论,语句不太顺。
但看过片子的你应该懂得。
都说主唱难看,如今看来,导演可能按照下图🎸找的主唱
八卦不想谈,里边有个情节是,梦乐队来百花录音棚录音,说崔健唐朝、黑豹窦唯、何勇张楚、郑钧超载都曾在此录音。
后来唱片公司只签主唱,乐队解散,独自签约时主唱签落款是94年。
超载专辑96年发行的,但超载单曲《祖先的阴影》和《低下头是人间》分别收录在《摇滚北京1》某盗版大摇滚拼盘中,都是93年发行的。
所以说超载来百花录过音还算合理但是,经纪人阮大伟的大哥大铃声,竟然是《铁达尼》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这就离谱了,这电影在中国是98年上映的,OST之后才发,你演的可是94年的事?
《摇滚英雄》是提前剧透《夏洛特烦恼》?
自《致青春》开始,青春题材影片在影院百映不衰,而且部部都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票房喜人,《摇滚英雄》是一部有关摇滚人的青春影片,摇滚乐盛行于90年代,崔健、窦唯、唐朝是那个年代摇滚乐的杰出代表,秦昊饰演的武为,曾经的摇滚小青年组乐队、出唱片、成为那时喜爱摇滚的年轻偶像。
然而随着摇滚乐的逐渐没落,大批的摇滚音乐人从此销声匿迹,然而他们的摇滚青春仍然值得追忆,每每聆听照样心潮澎湃。
《摇滚英雄》的剧情很简单,一个摇滚歌手武为与三个女人之间的故事,曾经的摇滚青年,放荡不羁因为摇滚乐而结识两个女人,为了心中那个摇滚的梦想,追随与舍弃、执着与失去使人纠结,让梦想迷茫。
摇滚对于70年代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革命,具有一定的先锋性,因此像崔健这样的摇滚乐领导者被视为那个时代的偶像,它所具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
青春是不羁的,追忆青春是感慨的,摇滚青春更是如此。
因为青春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生命的动力所在。
青春是天边划过的流星,短暂而华丽;青春易逝,唯一怀念。
而青春的源动力里更有着爱情和梦想,正如影片中所说的几位主人公年少时的追求与向往,爱情与梦想,鼓舞着他们在放声歌唱中,奔向人生的未来旅途。
尽管,在追寻与追求的过程中,有欢声笑语也有泪水伤痛,但留给每个人的记忆是永恒的是美丽的。
《摇滚英雄》里当然有那个时代的摇滚爱情,90年代爱情也一样有欢笑有泪水当然也有遗憾,这可能与80后、90后在面对爱情观念方面出现的差距。
武为爱李爱,却处处表现出“爱在心头口难开”的处境中,而最终却于另外的女人有了女儿。
而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爱就是要大声说出来”这就是他们对爱情的态度。
无疑,电影对于青春来说是一种激情;摇滚对于时代来说,是一种释放;英雄对于人生来说是一张个性的张扬。
在人生中,青春岁月是最难以忘怀的,而且在这期间所经历的事,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时光,比如恋爱、比如事业、比如一段情、比如某句话,都会深深地印在心灵的轨迹中。
青春逝去,暮然回首,了一惆怅,摇滚激情,心潮澎湃。
从《致青春》到《左耳》再到《摇滚英雄》今年的中国影市,关于青春的影片很多,其共性就是让观影者透过各类“青春”看到了时代的变迁,看到了那个年轻一代的成长历程。
他们经历过青涩年华带来的激情;经历过残酷社会的风吹雨打;经历过理想破灭的失落;经历过勇往直前的拼搏,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其实《摇滚英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今年青春题材电影的一个总结,也唤起一代人对青春的回顾。
有人把《摇滚英雄》归位为中国首部摇滚青春片巨制,这种说法显然受到了当下滚滚青春洪流的裹挟。
自打80年代摇滚全线侵袭,有关摇滚的中国电影并不少见,涌现过《北京乐与路》《混在北京》《头发乱了》《再见乌托邦》《摇滚多多》和《北京杂种》等一大波摇滚电影。
这批电影皆以北京流行乐坛为背景,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看似浪漫缤纷,同时被中国传统文化牵引着的大都会,而在这个文化交媾的都市版图上,一群出由不一,性格各异、但满怀希望与憧憬的年轻人,各自为了心中遥远的梦想,倾尽所有,努力付出,不论结果怎样,这群活在社会边缘的青年人,为着爱情、事业和理想,无悔地燃烧着生命的斑斓与灿烂。
这批电影都不可谓不青春,只不过大多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的状态。
就算在主流影坛,1988年也曾有过一部田壮壮执导的《摇滚青年》。
故事讲诉了一个接受了霹雳舞意识和技巧洗礼的青年,自觉不溶于所在单位,即一家舞蹈团,于是离职走上社会。
起初他与一家时装公司合作,将现代舞与时装表演合二为一,并大获成功,但是他的精神依旧茫然无措,于是又脱离了时装公司。
期间,他经历了女朋友的抛弃,女经理的示好,女广告人甚至以身相许等爱情的风景,然而在纷繁的社会裂变中,他需要什么,他能得到什么?
主人公无从知晓,导演也无从知晓,乃至当时一整个八十年代都无从知晓——整个社会和摇滚青年一样,都在裂变中迷茫承受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一切。
与田壮壮《摇滚青年》的时代映照完全不同,以1994年至2014年为年代背景的《摇滚英雄》更注重个人表达,故事和影像也更加碎片化。
《摇滚青年》以一位摇滚天才与影坛天后的爱情为基液,并以热血与疯狂的动态镜像,调制出一杯横跨二十年的青春爱情与摇滚乐鸡尾史。
影片主打90年代摇滚青年的青春、激昂、颓废与迷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背叛,导演对故事的时代背景并没有刻意的谄媚或诘问,而是专注聚焦故事中人的状态,在线性的叙事中追求非线性的故事呈现。
影片并没有当下媚俗青春片那般的满满台词,也没有大逆光和小清新的画片效果,新锐导演谭华在某种摇滚状态的互动镜像下追求故事的残缺与完整,摇滚的梦幻与神秘,青春的流失以及生命的不可抗逆。
所谓《摇滚英雄》,其实影片中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顶多有英雄的壮烈与牺牲。
之所以叫《摇滚英雄》,所指应该是摇滚青年内心的图腾。
纯粹的追求虽然遭遇了社会的边缘化,但纯粹的东西因曾经的存在而无限美好。
当然,纯粹的东西在裂变的时代中也是留不住的,梦想永远是梦想,转瞬即逝如烟散去,给人留下淡淡的、美好而哀伤的记忆。
秦昊饰演的天才摇滚青年,不问来处,不讲去踪,曾经激昂而单纯地摇滚着、爱着,当一切逝去,覆水难收,他的中年暴躁中,但见一池清水。
当刘雅瑟饰演的女儿二十年后如一颗陌生石子投入,推动涟漪满满抵达彼岸,然后一切归复了恬淡的平静。
而整个影片所谓的摇滚,也像巨石沉湖,激荡之后终归平静。
摇滚在音乐爱好者鄙视食物链上绝对是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地位——一边自恃清高地鄙视通俗流行乐,一边又被更加清高的古典乐爱好者坚定不移的地鄙视着。
就我自己的音乐喜好来讲,如果有人一副高潮脸的向我推荐爱呀爱呀爱不完一类的流行乐,本鱼一定会捂着胸口,腾出另外一只颤抖的双手指着那人说,“你…究竟…懂不懂…什么才是人类星河中璀璨的…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精神财富?!
”但是摇滚乐不一样。
在20多岁的年龄,柴老爷子,莫扎扎,瓦小纳,请恕我依然对摇滚保有一腔热滚滚火辣辣的狗血,哦不热血。
但是我今天不是想说这个。
今天早上包场看了个早场电影——《摇滚英雄》——用我能想到的最最舒服的姿势。
整场举着双手摇头晃脑尖叫吹口哨真一个没落下,这也缓解了电影手持摄影给我造成的恶心头晕心悸乏力…妈的,看完整个人就不好了。
我开始想到一些人。
一些,为了所谓的青春,所谓的疯狂,把鲜嫩欲滴的生命献给骨肉皮事业的姑娘们。
Groupie骨肉皮(果儿)是一群追求和明星(可以是影星,歌星,作家等)发生关系(大多数情况下是肉体,少数情况为精神上的)的人(一般为追星族)的总称。
外界对于骨肉皮这个群体的判断一般是,没脑子,不检点,幼稚又淫乱,荷包紧但是裤带松。
总之评价和失足差不多。
但是本鱼认为,这样的评价有失偏颇。
事实上,果儿们通常都会有的共同特点是,天真,单纯,敢爱敢恨,重精神不重物质,爱一个人必须往死里爱。
不过,没脑子倒是真的。
这么说来,果儿群体里面应该有很多都是双鱼座。
以前一初中同学,从那会儿开始就是很多摇滚乐队的乐迷,涅槃枪花这些个乐队就是我从她那里听说的。
我就记得她给我聊这些时候眼里快要溢出来的火彩。
内心叛逆,但是人本身可单纯可温暖了,笑容明媚的如同秋日西斜的暖阳,绝壁一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妹砸。
你说这得有多拧巴。
如果没有趟这浑水,估计能明媚到现在。
但是哪儿能啊?
这辈子可就青春一次呢,青春=叛逆=做点爹妈老师不让做的,脑子里这个计算题一做就踏上了果儿的不归路。
你要问了,然后呢?
抱歉,我所知道的不多。
只知道这姑娘从高中以后就变了个人,有了一些经历,眼里的秋水变成了死水。
我宁愿相信她只是硬拗出来的,内心依然小女孩,依然对周遭的世界充满善意,依然保持对万物的热情,依然相信爱情。
但愿那些美好善良的姑娘,在花样作死的道路上趟了一阵还能找到回家的路。
希望果儿姑娘们能在25岁之前把想尝的尝遍,25岁之后请干正事,为的是30岁的时候有饭吃有衣服穿,有资本去体验之后的年岁阶段更多更丰沛的美好事物。
至于乐手们,30岁都还没弄出的动静儿来,依然靠做梦和睡姑娘来意淫自己的青春的人,就让他们玩儿蛋去吧。
文/芳菲小猪前段时间,汪峰工作室在网上叫嚣如果没有汪峰,中国乐坛尽失半壁江山。
这话算不算装逼其实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汪峰就好像曲婉婷,因为被翻唱又红了一把,所以就俨然以中国摇滚教父的身份自居了。
可他或者他的工作室似乎已经忘了,不管是人气还是实力,他距离歌坛的几位成名的流行天王天后还有好几条街的距离,甚至新生代的杨宗纬们都足以秒杀他。
就更不用说在摇滚圈里也有崔健这样的带头大哥在他之上了。
他如果敢称自己占据半壁江山,崔健估计可以自封一个地球了!
因此,汪峰工作室的这番言论遭遇网友的调侃戏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汪峰虽然代表不了中国乐坛的半壁江山,但他所在的摇滚歌手们却真实的占据着乐坛的半壁江山,在他们之中,却充斥着酗酒、嗑药、滥交、滋事,再加上英年早逝的,半壁江山似乎真的早已坍塌。
而电影《摇滚英雄》,便是致敬这些渐渐腐朽,慢慢变老的早已被毁掉的半壁江山。
片名叫摇滚英雄,但片中没有真的英雄。
这个片名与其说不过是为了宣扬正能量,倒不如说是反讽。
一个年轻的摇滚歌手,武为,与一个年轻女演员李爱用拨片定情。
女演员积极上进,事业飞黄腾达,把金钱精力全都花在他身上帮他成名做乐队、发专辑。
然而因为拍戏的聚少离多,武为与身边的绿茶婊上床做爱又被捉奸在床,并且间接害死了自己乐队的哥们,说no zuo no die绝对毫不过分。
整个电影,也在回忆和现实中纠缠着,撕咬着,突围着,但是男主角却似乎怎么也冲不出去这牢笼。
正想网上流行的那句话一样,没有人能毁灭你,除了你自己。
其实说到摇滚乐,大家都会是心潮澎湃的。
因为摇滚乐的声嘶力竭,高亢震撼,表现出来的都是无尽的青春正能量,除了极少数的无病呻吟和消极颓废,大部分的摇滚都以励志追梦为主题。
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会很喜欢他的原因——在后海的酒吧街上,十家有九家都是摇滚歌手驻场,这已足见端倪。
但这里就有一个悖论,那就是人只有在低谷的时候才会积极进取。
所以虽然摇滚乐非常正能量,可摇滚歌手大部分又都非常负能量。
酗酒嗑药的自不必说,被抓现形的也不在少数,至于滥交和寻衅滋事的,何尝不也是屡见报端呢?
在那个吉他一出,尖果全扑的年代,一个牛逼的摇滚歌手要是不睡个上百人,上街恐怕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像我们的半壁江山汪峰就非常典型。
当然了,这么说并不是揶揄头条君,毕竟作为艺术家,感情丰富很正常。
而电影里的武为,在超市遇到外国妞都能直接拉回家打炮,真实的展现了他这种摇滚老炮的生存现状。
当然,造成这半壁江山垮塌的原因有个人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大环境造成的。
我们知道,即便迷笛、草莓、张北等音乐节红极一时,参与者动辄数万数十万,再加上最近几年选秀节目中摇滚歌曲盛行,又造就了逃跑计划之类的新星,但是,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摇滚乐是小众音乐的事实。
电影里出现的唐朝、枪花、大门、超载、黑豹、梦乐团、谢天笑、魔岩三杰……这些名字摇滚爱好者如数家珍,但是对于更多人来说恐怕听都没听过。
即便是电影里,一回到过去谈及摇滚也就只有崔健、beyond两个代表。
而摇滚歌手的生存状况,更加令人堪忧。
满大街放着他们的歌却收不到版税,演出没有演出费直接压制了歌手的发展,更多的追梦青年沉沦于酒吧夜总会不能自拔。
在梦想和生计之间,不是每个人都像电影里的武为一样有富婆和女明星女朋友包养的!
而武为甩开乐队个人与唱片公司签约,直接造成乐队分崩离析,这其实正是半壁江山头条君真实的身影,至于睡好朋友喜欢的绿茶婊,也是确有其事的存在。
而四合院门口买豆浆被狗仔队偷拍以及在电影里一闪而过的“王靖雯”的封面,无不昭示着电影影射王菲窦唯的事实。
还有一开始武为寻衅滋事进看守所,何尝不是窦唯新京报烧汽车的翻版呢?
内忧外患,不良的生存环境,才是摇滚乐坛垮塌了半壁江山的重要原因。
而《摇滚英雄》用一种平淡却偏执的角度将这件事从武为这个落魄中年人的身上展现出来,这其中有青春的残酷,但更多则是希望的幻灭。
好在电影里设置了春晓这个女孩,冥冥之中,为那些许的未来与光明埋下了伏笔。
看了一下大家的评论,大多数都是说不好。
我不知道大家是什么年龄,我并没有经历电影中梦乐队的时间,我现在正处于青春这段时期。
我和一个朋友突然聊到电影,他说:“好电影就像《摇滚英雄》一样”。
当然我能理解他,摇滚就是一种叛逆,而青春也是一种叛逆,所以叛逆理解了叛逆。
而剧中喝酒、打架、做爱、撕逼、作死、唱歌没有人说它就是摇滚,这只不过是为了让电影情节较丰满些。
那些说摇滚就只是到处约炮 酗酒滋事 坐穿牢子 兄弟反目 背叛爱人的,我只能说你不懂摇滚。
王菲窦唯的故事~~~~
喜欢秦昊和瑟瑟的线
两星给秦昊的帅和好身材。他能接这么烂的的戏简直大跌眼镜。
是不原本差点把自己闺女睡了?!
有生以来看过最烂片!没有之一!
去年看的粗剪,因为有一些还没完成,所以别的方面不好多说什么。年轻导演有想法有热情是好事,但是剧本方面最好还是要交给专业人士,剧本不及格,戏不叫戏,影像和演员表演再怎么提也还是撑不起来的
海报惨不忍睹。。
没有任何利益和主题,也谈不上反映了任何时代的风貌,视听更是晃得恶心人
Jesus, 我怎么能没标记这部
除了海滩那段感觉不错~完全窦唯和王菲的故事~没代入感。黑摇滚~还是黑摇滚啊~
自编自导自剪,剧本稀碎,剪辑稀碎,节操稀碎,导演你成功地失败了,通篇意淫自以为是,还好意思打出“纯属虚构”,简直毫无下限此地无银。最后不得不感慨一句,秦昊真好用。
看的不是情节不是俗套,听歌,回忆,青春
是什么让外人觉得摇滚不好,就是你们,三星给男神秦昊
就这原声浓浓的金属味我就不可能给它四星以下!
还可以。正好是我当前需要了解的。
真心不喜欢男生也是黑长直,特么抱一起的时候我以为俩百合呢~醉!
这是民谣狗和豆瓣女的故事吧、关摇滚屁事儿、看了6分钟、放弃
主角没有魔岩三杰的才华,却患上了一样“病”。青年时期长的太丑,没气质。这些都让故事立不住脚,尴尬点太多。李梦和秦昊是亮点, 也是买票的原因。
情欲戏和摇滚戏绝对是片中的亮点。主演拼了老命的演床戏啊,血淋淋的将肉体和肉体的交织展现了出来,拍的激情但不淫秽。在床戏中穿插的还有台上的摇滚表演,热血,奔放,激情程度一点都不输给床戏。这样直面青春的黑暗但又不会给人留下不舒服感觉的电影实属罕见啊。将肉欲和摇滚结合在一起也算是神来之
94回忆那段儿挺好!评分不至于这么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