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梅艳芳》,试映场里满是泪水。
有人哭的是情怀,有人哭的是天人永隔,而樱桃的眼泪是感慨如今的娱乐圈几乎不会再有下一个梅艳芳。
作为老友江志强偿还梅艳芳的一个“心债”,传记电影《梅艳芳》最初并没有太多看好,因为梅姑仿佛从未走远,第二点则是这个人物大家都很熟悉,谁演都难以符合记忆。
但是,是忍不住要去看《梅艳芳》的,因为,这是梅艳芳呀!
比电影还动人的是几乎整个娱乐圈都开始缅怀梅姑,张艺谋遗憾和她未能实现的银幕合作。
冯小刚感叹她豪侠仗义如烈酒一般让人上头的个性。
梁家辉甚至提到她的名字就会哽咽崩溃,需要捶几下胸口才能平复心情说话。
这个夏天最“滚烫”最火爆的大湾区哥哥们,几乎个个都受过她的提携点拨。
“梅艳芳”这三个字,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
怀念她,不舍她,只因,如今的娱乐圈已经不会再有下一个梅艳芳了。
PART 1:天涯歌女难复制如今的爱豆都走着富贵花路线,标榜着口含金钥匙出生的大有人在,明明可以靠着家业就可以生活得很好,但他们只是想要在娱乐圈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
在造星产业链上,这种先天性的优势打造就有了居高临下的感觉,爱豆嘛,本身也不要吃人间烟火。
优越的家境、出身,包括自幼就拜在名师门下等等,象牙塔尖的优越感只是不经意就红了。
诸如此类的说法大家都看腻了吧?
如今艺人在访问中不经意就能看出家境不俗另一方面,现在的艺人从出道起就被公司、团队和粉丝过度保护,活得不像一个真人,而是一个AI。
如今的不少爱豆除了上台按照事先排练好的流程完成表演,生怕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行差踏错。
他们不仅舞台上什么时候眨眼wink笑出什么弧度都是排练好的,就算是上真人秀节目也会24小时神奇地保持着完美的妆容,清晨起床的素颜就自带妆后效果,仿佛维纳斯都陪他入眠。
产业链已经决定,爱豆虽是常人,但要异于常人,恨不得能像香妃一样,走过之处必有蝴蝶,连打个屁都会损害完美。
老阿姨亲身经历过的最魔幻采访,不仅事先要提供采访提纲给艺人所在公司审核,对方还要求你写好答案,甚至反复强调“现场要按顺序提问”,因为“我们艺人不太会说话,所以要预先做好充分准备”。
正式采访时听到对方一字一句仿佛背台词一般把“标准答案”背出来。
然后粉丝们都感慨着艺人的采访好real,回答充满了智慧。
诸如以上种种,如果梅艳芳如今出道,只怕是要被冷落了。
她家境贫寒,性格火爆,不缺争议但却从不care。
甚至当被爆身患重病时,她也始终自己面对争议和揣测。
现在再看她2003年公开承认患有重病的画面,她已经很消瘦,但是眼神里依然倔强,没有丝毫畏惧。
她的坚韧,来自于她的磨难。
都知道梅艳芳自幼就不得不跟着姐姐一起登台卖艺讨生活,从一开始,她就是从底挣扎打拼出来的荆棘里开出的玫瑰。
如今说起这段往事,都会感叹她的天赋、她的坚强等等,但是在她真实生活的那个年代,尤其是她刚刚出道时,观众还没有现在这么宽容,她的这段经历也曾经饱受外界诟病,甚至给她贴上带有贬义的“歌女”的标签。
从童年开始,她就要在别人把她当“怪物”的白眼、嘲笑或猎奇的打量、喝彩里生存。
即便如此,她也从不在别人面前抱怨,更不用说什么卖惨。
虽然都知道梅艳芳有一颗恨嫁的心,那也只是她对正常的温暖安定幸福的家庭生活的渴望。
在她有生之年,她从来没有想过依附别人而活。
尽管人生跌宕,可梅艳芳身上偏偏有种真实大女主的光芒。
1985年,她和刘培基合作,以墨镜搭配宽肩垫西装的中性化造型登台,豪迈不羁的形象令看惯娇柔女性形象的演艺界耳目一新。
此后她推出的《坏女孩》、《淑女》、《妖女》等作品也是意识超前,或叛逆或性感或魅惑妖娆,引发巨大争议,但是她坚持这就是她想要表达的东西。
就像这次在电影中扮演她的王丹妮所感叹的,她是一个有前瞻性的女性代表。
前瞻性这个词可以咂摸一下 ,注定是不同平常,要走在大众的前一步,可这就踩到了当下爱豆流水线的底线了。
PART 2:慷慨仗义的大姐大如今娱乐圈爱炒CP,可一旦有个起伏跌宕,曾经的好兄弟好姐妹甚至“暗恋者”避之犹恐不及,删过往的速度快如闪电,友情的“含塑量”立竿见影。
万一利益有了冲突,甚至只是C位或番位的排序,粉圈互掐掀起的波澜我们也看过太多。
反观梅艳芳,你会惊讶,为什么仿佛整个娱乐圈都是她的朋友。
不仅仅是因为她红,哪怕是她已经辞世18年,这些人依然都在惦念她。
大家依然会用“巨星”来形容她们。
张柏芝:哥哥和梅姐是真正的大明星另一方面,则是她那豪爽、慷慨、仗义、坦诚的个性,让人打从心底里感念她的好。
陈小春如今是“大湾区哥哥们”中的老大了,但当年他和谢天华都只是梅艳芳等巨星伴舞团队中的一员。
提到梅艳芳,小春哥有个百说不厌的事例:当年他们舞团跟着梅艳芳去世界巡演,坐飞机的时候,“她放着头等舱不坐,情愿陪我们一起坐经济舱,跟我们一起聊天一起说笑”。
巨星的排面和架子?
不存在的!
下了舞台,她就当自己是所有人的兄弟姐妹。
这一段“同机经历”小春哥真的在好多场合都提到过李克勤也说梅艳芳就是圈中著名的“女版孟尝君”,“每次朋友们一起吃饭,不管在座都有谁,她都要抢着买单。
”现在娱乐圈也不缺“哥哥姐姐”,他们也会给同行介绍资源、帮他们宣传打call,但是认真琢磨一下,有的是因为这些同行是出身名门的后辈、跟他们颇有渊源,有的则是把这些同行签到了自己公司,这样的“奶”背后其实是一种投资,商业法则很清晰。
可梅艳芳当年不是这样,只要对方的为人和才能让她看对了眼,她就会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对方的欣赏。
像杨紫琼当年跟她合作了几天,她就直接跑过去说:“我喜欢你,我们将来一定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2003年9月5日,梅艳芳召开发布会公开病情那天,她就是牵着杨紫琼的手到达现场的。
一生跌宕飘零的她给了朋友最真挚热烈的情谊,朋友也给了她最坚实温暖的陪伴和依靠。
2003年9月5日,梅艳芳牵着杨紫琼的手亮相,公开病情和如今那些标榜“女汉子”,走“霸道女总裁”、“某某大哥”路线的明星爱豆不同,梅艳芳这个“大姐大”从来就不是立人设,而是真真正正地为朋友扛事情、担风险、分忧愁。
像张曼玉和梅艳芳当年在影坛争辉,和林青霞、钟楚红并称“霞玉芳红”,自言两个人都是从十九岁二十岁“青春玉女”时代就开始合作的张曼玉透露,出去吃饭应酬,梅艳芳总会十分仗义地替她挡酒。
放到现在,是不是很难想象?
什么,她们竟然不互相扯头花?!
2002年11月,刘嘉玲遭遇照片事件情绪崩溃,当时已经身患重病的梅艳芳身为演艺人协会会长,带头出面组织艺人们抗议。
刘嘉玲顶着压力出现在声讨现场时,搀扶她上台的,正是梅艳芳。
因为这段,刘嘉玲后来在纪念演唱会上含泪用梅艳芳经典金曲《夕阳之歌》中的歌词寄情:“曾遇你真心的臂弯,伴我走过患难。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每次看到那些也是明星、偶像的艺人们含泪提起梅艳芳对自己的提携扶持,你会错觉她真的生来就是大姐大,但其实,她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只是从小她已经习惯了照顾所有人。
她那种来自市井草根的仗义,和如今娱乐圈中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塑料友情比起来,也真的很稀缺了。
PART 3:把生命留给了舞台现在的爱豆,生活在彩虹气里。
除了对自己亮相的美貌有要求,演技、歌艺、舞技……这些都可以忽略,抠图划水对口型,科技创意一次次刷新了认知。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们动不动还要感慨自己人生坎坷,不仅演技对得起天价酬劳,还当得起大满贯。
梅艳芳不是科班出身的艺人,也从不标榜自己完美。
她纵使成为了“天后”,也曾直视自己的失误。
在春晚舞台上演唱《床前明月光》、在金鹰节献唱《长藤挂铜铃》,坚持真唱的她都面对过走音、忘词的质疑。
但她坦白面对,表示就算会有瑕疵和翻车,但作为艺人,真唱是基本的操守。
我们常常看艺人们吐槽拍戏寒暑颠倒,仿佛冬天穿夏装、夏天捂痱子就是最可怕的生存体验,但是他们抱怨这些的时候,都回避了他们的高收入。
至于背不下台词用“1234567”的数字代替,这些就不提了。
关锦鹏曾透露,拍《胭脂扣》时,梅艳芳会半夜打电话跟他聊剧本抠台词。
至于在告别演唱会上的梅艳芳,那真是拿命在搏。
挚友、造型师刘培基曾透露,当时她穿着的尿不湿浸透了血,在香港的闷热天气里,演唱会后台摆了十台暖风机,所有人都大汗淋漓,只有梅艳芳全身冰冷。
当时的她虚弱到整个人在后台都是瘫软的,甚至许多时候是半昏迷转台的,甚至需要被扶或抬到上场口,可是,只要音乐一响灯光一亮,她就神奇地又可以撑完一段表演。
最后一次表演,梅艳芳穿着婚纱登台,尽管那高高的头纱、长长的拖尾重达十几斤,沉重到朋友们都担心她会不会倒在台上,可她虽然腿都是颤抖的,却没有失误。
梅艳芳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曾回应外界她是否有体力应付繁重的演出,她说,一个艺人,只要有毅力走出来站上台,她就是行的。
她说到做到了。
热爱表演,热爱舞台,尊重观众,这些说起来容易,可像梅艳芳这样不是停留在一句slogan,而是真真切切燃尽生命献艺的又有几个呢?
ENDING我们说,如今的娱乐圈不会再有梅艳芳,并不是说不会再有比她更优秀的艺人。
毕竟,时代在进步,如今入行的艺人有天赋又有精心包装培养,就算是AI也会升级换代推陈出新。
但是,梅艳芳那种来自市井的坚韧和傲骨,那种无论外界风雨也要兢兢业业端好手中这碗饭的精神,恰是如今这些温室里的娇花们所不再具备的。
就像林家栋感叹的:明星常有,而舞台王者不常有。
现在的爱豆们喜欢立人设,但是老老实实打磨基本功的不多。
一看新闻,动不动就是某某又艳压了,或者是稍稍受点小伤擦破点皮就要发通稿宣传“努力”、“敬业”,稍稍有点压力就哭泣、崩溃、情绪病,吐槽“演艺圈是高危行业”。
是有多危险呢?
抠图穿帮危险吗?
瞪眼瞪到眼珠脱眶很危险?
还是说去医院迟了伤口就愈合了,好危险?
一个艺人,靠演技、歌艺、舞技吃饭,如果忘记了这些根本,在这个行业中又如何立身呢?
前两天蔡康永说,一个演员有三种“死法”,一种是演的角色按剧情领了盒饭,一种是演员自己生命终结了,最可悲的是演着演着没有人要看你表演了。
这让人想起《寻梦环游记》里对“终极死亡”的定义:被人遗忘才是真正的死去。
无独有偶,梅艳芳生前曾无限依依地发问:究竟我离开之后,会有多少人记得我、想起我?
18年过去,大家都还在怀念梅艳芳,追忆她曾带给我们的经典作品、留下的情义与担当,仿佛她从未离去。
但这样的追怀,另一面恰好也证实,当下的娱乐圈真的没有再拥有第二个梅艳芳了。
我躲了十几年一眼不敢看的张国荣葬礼,这个片子里迎头撞上,看得我在电影院里崩溃大哭。
每年都觉得“现在应该能够平静面对了吧”,年年失败。
所有对香港文化有热爱的人,大概都不会错过这部片。
里面太多香港文化的过往和现下,看着太感慨。
不过看下来最大的遗憾就是,这部片对梅艳芳还有那个时代的塑造,夹杂了太多现世的、外部的、以及男性的眼光。
这部片里的梅艳芳,一直到死都还是一个“固执任性的小女孩”。
这位演员长得虽然很像梅姐,但是委实是太年轻,太新生代,太漂浮,太模特了。
比起梅姐,她实在不够港女,不够80年代,不够姣,更不够锋利。
当然,这遗憾也不能全算在演员身上,梅姐之所以是时代巨星,就是因为她身上凝结着时代气质。
而一部作品要重塑“上一个年代”的精气神是很难的,远远难过塑造一个久远的时代,也难过想象遥远的未来。
“上一个时代”意味着“似曾相识”,也意味着“纵使相逢应不识”。
这样的近乡情怯,确实太难拿捏。
我实在太热爱那个年代的香港了。
奇才怪才辈出的年代,有蓬勃发展的产业,也有野蛮生长的生机,骄傲又勤勉,当时的香港文化塑造着整个东亚的流行文化。
那个年代的香港人,与内地的关照情怀,也远远不是现下语境里一句政治正确的“爱国”可以描述的。
91年水灾,93年扶贫,97年洪水,一众明星站出来义演筹款。
那时候很多歌迷影迷都和我一样,会因为一个人打开更大的世界,会了解更多的艺人、作品以及文化。
而并非像今天一样,为了捧上去一个人,要踩灭周围所有人。
那还是一个所有人都相信“明天当然会更好”的时候,是所有人都还在为“香港”这两个骄傲的时候,是所有人还在喊“众志成城”的时候。
这个时代远去得太快也太彻底了。
逝去的人一步步走远,被屏蔽的人更快地拉上幕布,故事朝着不同的方向书写,记忆从此殊途。
好像也只能说一句,旧时代和旧人们,都请走好吧。
梅姑去世的时候只有40岁,或许是梅姑强人气质所致,我一直以为她应该更大些的。
而我现在已经超过了这个年纪却依然碌碌无为,就更让人心生敬佩。
她说上天给了我很多,我左手接了,右手就应该送出去一些的。
梅姑的职业生涯实在是顺遂,出道比赛拿了冠军。
当时明报的形容是,甩第二名几条街。
可见风头之劲。
而之后的发展也是顺风顺水,顺到起了隐退之心。
巴掌事件或许真的是上天让一个幸运儿成为勇者的历劫之举。
避世大半年,让梅艳芳从一个艺人,变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剧中很多情节都因为年代不久而无奈回避,例如出现的家人只有先于她离世的姐姐,以此规避在梅姑陨后,其他成员狗血般的家庭剧。
而恋情又改的改,删的删。
梅姑说过她从不后悔,但如果可以重来,她会选择与近藤的这一段。
因此虽然大家对这段将近藤改编的有情有义愤怒多过接受。
但我依然认为,这或许是编者想给梅姑一个安慰。
让她能在离开之前回到曾经热恋的地方,看着自己深爱的人,从容道别。
她临终前的演唱会的最后一首歌唱的《夕阳之歌》,你们知道的,这原本是谁的歌。
梅姑在我的那个年代一直是勇敢独立的代名词,但如果你问我见过最为恨嫁的心是谁,还是梅姑。
她对刘培基说,我从来没见过我老爸。
或许是这个原因,她热切的期盼一个坚实的肩膀。
不是想要被保护,只是想要被温暖。
最后的婚纱,她说将自己嫁给观众,嫁给舞台。
但你知道的,她虽热爱舞台,但她最向往的东西,还是一双能牵着到老的手。
记忆中的03年,是消毒水的味道,是形形色色戴着口罩的面孔,是全家半夜起来喝绿豆汤预防非典的荒谬可笑。
只不过很可惜,那时还是小孩子的我并没有在意在这一年之内,相继辞世的两位巨星。
直到后来继续长大,听到电视上那首旋律动人却总是带着些许落寞惆怅的《女人花》,心里仿佛埋下颗不解的种子。
今天看电影,这颗种子才姗姗迟来吐芽:“慢歌要唱出唏嘘,快歌要唱出反叛”。
二十多岁的自己仿佛才明白,原来十来岁时听到的歌声中那份让我不解的东西,是她唱到极致的唏嘘。
一直觉得,能够让别人用在姓后加姐的称呼,是一件过瘾且酷的事!
“梅姐!
”多酷的称呼!
她豪饮,她吞云吐雾,她大胆,她反叛,她敢在香港的80年代年穿现在欧美Diva流行穿的黑丝紧身衣,跳热辣妩媚的舞蹈,勾魂夺魄的电眼延出长长的眼线,性感的嗓音轻哼“夜会令禁忌分解,引致淑女暗里也想变坏”,是,快歌就要唱出反叛……面对掌掴自己黑帮头子,眼神里没有一丝畏惧闪过;对歌讲义气,帮助自己上位的歌即使不合时宜也要坚持唱;对朋友讲义气,和张国荣识于微时,一起许下成名后做彼此演唱会嘉宾不能收钱的约定;对后辈讲义气,铭记前辈帮助后辈天经地义;对香港人讲义气,不移民,坚定地说自己就留在香港,发起公益演唱会帮香港人打气捐款,渡过非典,是无可置疑的香港女儿;对舞台讲义气,去世前的四十五天,深受癌症折磨,但依然身披神圣的婚纱,嫁给她最爱的舞台……她当之无愧地被人们称一声“姐”。
我的审美倾向在这些方面似乎难得的长情:我对有争议的人物感兴趣;面对“道德”这廉价的东西时,我的神经不会纤细羸弱;我偏爱倔强而不偏执、温柔而不软弱、勇敢而不冲动、崇尚自由而有无比的责任感……她都有。
电影有一幕让我想即刻冲进银幕抱她,非典愁云未去,她克服万难筹办公益演唱会,病症加重、场馆申请问题、演唱会噪音问题…面对这么多不确定因素,她的一句“出了事情我梅艳芳一个人担责”,坚定且迷人。
她唱:夕阳无限,无奈只一息繁华;我回:一瞬也是永恒。
關於梅姐的生平,老一輩都比我認知的多,不敢班門弄斧。
看《梅艷芳》之前看了高志森導演的《朝花夕拾 梅艷芳菲》(又名《拾芳》),建基在梅姐對粉絲的真人真事,帶出大明星背後的一面柔情與把粉絲放在心內,在《梅艷芳》電影出爐看了幾篇曾共她共過事的人的點滴,大概知道梅姐是大姐姐、對人沒架子的,台上台下打成一片。
如果我是八十年代的人,我也一定會很喜歡她,在十八年前的十一月梅姐進行人生最後一次的演唱會,2003年有些日子是一輩子不能忘記,4月1日哥哥自殺身亡、12月30日梅姐因病逝世,十一月剛開完演唱會,然後去了日本拍了個美容廣告,不久就香銷玉殞。
有些人在美麗的時刻早逝,終年40歲。
梅姐為香港留下了歌影視的瑰寶,她的徒弟更秉承師父的志業而做人,與香港同心跳、同呼吸,回饋社會,關心民眾。
假如今日梅姐仍在世,有一點是不會改變,就是她依然愛她的粉絲,在大是大非上堅持自己的立場。
創作的盲點與取捨 電影《梅艷芳》(梁樂民編導)甫出預告就引來批評、消費之嫌,有些影評以影片的政治立場立論,又有評論斥責創作者的固步自封,否定梅姐在某一個時段的立場與她所做的事。
事實上發生兩年前的事,香港人看什麼也帶上了立場,眼裡有樑木,連帶看電影也要先入為主,對於創作者極不公平。
爭議的請移玉步,電影的政治性不需要大開門寫出來,而是本身電影就具有政治的含義。
比如電影輯錄了1992年鄭裕玲主持的節目,其中問到關於敏感的政治事件的看法,問到梅姐九七會在那裡,梅姐說九七一定會在香港。
政治不政治的表述隱藏其中,單看電影是沒法定論。
毋須自帶立場去看待,這部電影只是娛樂片與傳記,梅姐也不是政客,不是超人。
除了政治外,有些事情也可以提及,例如是九十年代黑社會入侵影圈的反暴力運動,2002年《東週刊》刊登女星裸照而舉行「天地不容」記者會,可見她在娛圈的領導。
一樣是生於亂世,有種責任,亦合乎她的俠女本質。
當前的版本由梅姐的一生,四歲談到四十歲,年代跨度之大,隨著時序剪輯她的生平,以傳記電影來說是有盲點。
它抓不住梅艷芳整個人生的靈魂,她的堅毅、義氣精神,台下的小女人的神髓。
現在的版本為了遷就戲院的片長,而將有意思的戲份刪減,在這137分鐘的時間裡,觀眾可以知梅艷芳的什麼?
只是知道她是天皇巨星,有成就,有兩段刻骨銘心的感情,將她與香港的大事表連繫在一起而已,只是流於表面地成為集體回憶。
而牽繫著觀眾讚好,將票房數字再推上也是靠梅艷芳的名氣,而不是影片的說服力。
在傳記電影上沒有明顯的衝突,有的都是在旁枝末節將兩姐妹的婚姻路上對比成妒忌與造成兩個人有磨擦與分化,這一點與梅姐的兩段眾所周之的感情都成為八卦獵奇與看似是無傷大雅的內容。
但這絕對不是觀眾想看的梅艷芳,觀眾想看的是梅姐留下的俠義精神、她對人的關心與待人接物,在最後抗癌病重的日子是如何排除萬難走上舞台;更多的是她與徒弟與後輩歌手的相處、對香港樂壇的影響力等等。
無可否認,以現在的《梅艷芳》不是最好的版本,但亦無意貶低電影的價值與誠意的,只是目前兩個多小時的版本刪剪了一些有可能影響電影走向的片段。
比如是開了28場演唱會,債主退場的一幕,同時已知刪了四大天王、樂壇頒獎禮、張國榮失落獎項,梅姐上前安慰的場面。
圍繞梅姐的人尚在生,在剪接與創作上避重就輕、結果親情、愛情、友情、徒弟情都變得空洞無物,要顧及太多人的感受,又怕惹來閒言閒語,畏首畏尾。
其中她與張國榮的友誼過水濕腳,描寫人物方面欠層次,最後哥哥出殯變成煽情戲,勾起觀眾對2003年的記憶,同一年香港發生很多事,沙士、大遊行、高官辭職、梅姐逝世。
據知電影初剪版達七小時堪比迷你劇的規模,後來剪成四小時,可見大量素材未見天日卻因時長而諸多制肘。
盼望日後能夠有重新剪輯的版本彌補缺陷,而觀眾可以用人性化的角度評價與看待梅艷芳,而不是單單用時代背景,用自己的偏見、預設立場去看待。
這部戲最大的價值不在於戲內,而是穿插著戲外的故事,讓有興趣的觀眾去找回真實的畫面與故事自行疏理與補白,電影只是拋磚引玉,譬如哥哥早在70年代已是麗的呼聲的藝人,有拍電視劇的機會但未算一炮而紅。
在戲中他與梅姐在夜總會演唱,唱的《默默向上游》是他在1983年《鼓手》的主題曲,這一年他加入了華星,陳淑芬(即是戲裡楊千嬅飾演的Florence成為他的經理人)。
梅姐與哥哥在同一間公司,一齊外出登台,最近電影一出就有梅迷挖到早在梅姐17歲就客串麗的劇集的消息,而那套片竟然有哥哥。
二人的緣份一早注定。
看了一些報導,梅姐在演唱前抱恙是真有其事。
1986年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她發高燒打了發炎針與退燒針上台,在後來的訪問中梅姐說憑意志力完成了《愛將》的演出,因為她想到失場會令很多人失望,對她個人聲譽與公司利益受損。
2003年最後的演唱會已經病重,但仍完成八場演出,坊間以為《夕陽之歌》是最後絕唱,而最後一場演唱會最後一首歌,台上陪住她的都是提攜過的歌手,真正的最後一首歌是《珍惜再會時》。
戲內更多的,例如九十年代梅姐在影圈遇到的風波也可以在網絡上找到來龍去脈,但為了不招惹別人是輕輕帶過。
在感情線有爭議聲,原因是與日本方面換取版權的條件,使到電影不太討好,在影評人朗天的文章與看過試映的觀眾口中得知刪除了徐天佑的戲份,據聞是飾演梅姐與後藤的翻譯。
電影本身也留下一連串迷團,為了「道德」與不想令在世的人不便,同時要尊重死者為大,所以變成這樣也是「非戰之罪」。
即使描寫到張國榮逝世,也會有人覺得是消費他人。
個人認為整個主題太大,到最後要靠大堆頭的藝人客串演出,欠缺了拍片的初心。
同類電影《拾芳》不需要靠扮演真實的人物與煽情,都可以留下梅姐對生命、對歌迷的尊重,那怕是小小的受助者。
給幕後重塑的舊香港一點掌聲 影片早在七年前籌備,美指對歷史、地標的考證與資料搜集認真,將昔日的舊香港、彌敦道、荔園、利舞台重現在眼前,在彌敦道一段內街(寧波街)後面是華盛頓戲院,在七八九十年代,整條彌敦道很很多戲院、大華、油麻地、普慶。
佈景的CG效果做得細緻,看這部電影讓觀眾懷緬舊香港與認識歷史,縱然電影未如人意,但幕後的努力還是理應記一功的。
其中他們找得最辛苦的是妙麗中心的霓紅招牌,翻查舊報章妙麗是一間賣手袋皮具的公司、妙麗中心共有四層與地庫,公司在1984年倒閉,其後屈臣氏承租了那塊招牌。
以後就知道彌敦道裕華國貨對面就是妙麗所在,記錄了香港的變化,現在香港的霓紅招牌買少見少,那些招牌是香港的標誌,應該好好記錄。
小時候只去過荔園大門口,記得門前有塊哈哈鏡,可能現在四、五十歲的人會有更多感受。
現在的荔園被商人看中成了懷舊冰室,偶然在坊間舉辦的嘉年華會複製一下荔園,而荔園最後一次在電視出現,可能要數到1997年的《難兄難弟》。
六十年代商人邱德根購入荔園成為第二代園主,加設古裝區宋城(日後成為麗的拍古裝片的片場),同時興建了劇院,陳寶珠、蕭芳芳曾經在荔園演大戲,孕育了不少香港的藝人,羅文亦曾經在荔園當驗票員。
四歲的梅氏兩姊妹開始在荔園賣唱,1988年梅艷芳重返當地拍MV。
至於利舞台,筆者無緣光顧,倒是聽說過伶人在那裡表演的點滴,林家聲在利舞台演出《雷鳴金鼓戰笳聲》是旋轉舞台,即時轉裝換景,據知小生在戲中要換很多衫,是一項考驗與壯舉。
利舞台背後盛載了孝子利希禛興建劇院給母親欣賞大戲的故事,而利舞台亦盛載了七、八十年代香港文化光輝的一頁,鄧麗君、羅文曾經辦過演唱會與粵劇演出。
當然少不免利家,出名的人物就是利孝和夫人與TVB的關係,在七、八十年代在該處辦港姐、環球小姐大節目,利舞台是香港的特色地標,可惜隨著時代更替而變成回憶。
王丹妮一奪目新星 過去在香港影圈也有兩位扮演過梅姐的演員,一位是江欣燕,一位是陳煒(以梅艷芳為題的內地劇集),王丹妮似不似梅姐?
也有幾分似的,特別是《壞女孩》的墨鏡與風範。
似與不似,其實也不太重要,對觀眾最重要是理解。
也不用執著聲音、外表,雖則外國有更好的特效化妝,但在香港水平還可以接受,短髮造型是似的。
戲裡很多角色也不特別似誰誰誰。
在性格上揣摩是不夠的,但她已經夠努力,當她與穿插的真實片段混和就有落差。
而她用了半年時間練歌、練舞,可以說是今年香港的影壇新貴。
往後要看看如何跳出梅艷芳的影子,今年香港電影中除了王丹妮外,《智齒》的劉雅瑟的演出也出色,金像獎會有一番競爭了。
過往合拍片時常用內地藝人變相剝削了香港女演員的機會,所以對她有所期望,單是做模特兒已有性格與氣質,絕對不是花瓶。
其它演員方面,廖子妤也算不錯,終於捱到出頭,還有新舊演員交替,有真有假,陳家樂扮的鄭少秋根本不似、白只的黎小田只是調侃,陳柏宇扮的溫拿也是尷尬,梅姐徒弟草蜢仔猶如過客,還有其它徒弟都不見了,難以體現在戲裡上一代應該提拔下一代,如任姐提點她一樣。
當時在華星,梅姐提點過很多人,例如陳奕迅第一次演唱會當神秘嘉賓,鄭秀文、梁漢文。
在電影圈同樣支持年輕導演,眾多徒弟裡不是每一位也有成就,譚耀文、彭敬慈稍為差一線,在林憶蓮演唱會看過彭敬慈的《鷹與星》的舞蹈,梅姐可以老懷安慰。
在梅姐的眾多徒弟,最感動是1996年新秀親手頒給徒弟何韻詩,多年後何唱出了《艷光四射》,在梅姐逝世十年紀念錄成了紀念專輯,更多的是在日後困難時與香港人同行。
孤身走我路一《梅艷芳》 姑勿論,電影有盲點有缺陷,《梅艷芳》的出現可以令到老一輩開心、年輕一輩有機會認識梅姐與舊時代,新與舊並不是對立,作品只有好與壞。
電影籌備了七年,亦不是現在因為香港變了說什麼賭氣話就能否定。
電影公司老闆投資這部電影沒打算賺錢亦根本賺不了什麼錢,所以盡量不想批評太多,為了這部電影到日本談歌曲版權,在內地路演,為的是對梅姐的承諾,如今兌現。
不論《梅艷芳》拍得多爛,也不會改變事實,香港也沒有那些人值得拍傳記,當看到全球華人在世界各地看這部電影,新加坡影迷要求要粵語版、英國的戲院每場只有28個座位要撲飛,澳洲、美國也有華人支持,還有台灣與內地對梅姐的愛,因一部電影而集合在一起,因一個人而感動落淚。
梅艷芳,我們都記得你。
(軍隊都要聽你的差遣)。
電影已經完成了,在2003年梅姐的生日會上她跟粉絲說了很多計劃,出唱片(找明哥、張亞東合作)、去美加巡唱、計劃好做完演唱會要做的事,物色要做《胭脂扣》的舞台劇,要拍《十面埋伏》,去京都拍廣告,最後她都無法在人世間完成。
無論如何,電影再不完美也好,似是故人來,就很滿足。
2003年的香港在患難中,如今香港在一個更大的困境,都需要團結與扶持的力量,可以做的是《抱緊眼前人》。
Arigato,梅。
平淡之作。
她是香港的女儿,不是陷于感情泥潭无法自拔的脆弱女明星。
功成名就星途坦荡,一切发生在梅艳芳身上的,似乎都很轻松,而牵绊她的好像只有感情。
但是哪里只有这么点。
我可以理解也许这是后人想要记住的关于Anita的模样,但实际上她的人生与整个香港社会的变迁根本息息相关。
但在那些人物特写中,只能通过华东水灾、非典和张国荣逝世对这座城市有所窥探。
电影中的阿梅关心公益,她出身歌厅,在夜总会如鱼得水,会在九龙城的大排档吃宵夜,最终也身披婚纱将自己嫁给了舞台和观众。
这几点的描述很好。
但是,还不够。
在梅艳芳人生中最风采的那几年,明明是香港娱乐业最繁盛的时代。
没有任何一个港星的发展,能够脱离那段岁月流金的绝代芳华。
也许我想要看到的,还是在Anita背后,那个年代的香港,那个五光十色嬉笑怒骂生动活泼迷离颓唐的香港。
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
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时代,早就在某一次国歌奏响红旗飘飘之时,与那些流动着玫瑰金色的无尽回忆一起,去不复返了。
影片全作是大型怀念纪录片MV,歌很好听,彩蛋很亮,人很美。
年轻版的秋官太灵动,寥寥几语却是惊喜。
2002年,Kim Robinson为梅艳芳设计了犹如冠冕的白金莫西干发型,配合Dior的高级订制服装 电影《梅艳芳》上映,口碑分化。
有人泪洒影院,也有人认为偶像被消费了。
有人嫌它事无巨细报流水账,也有人怪它语焉不详。
有人说,扮演梅艳芳的王丹妮可能很努力,但没有一点刚毅和侠气,像个亦步亦趋的小学生。
也有人说,梅姐那些经典的舞台行头,电影没有如实重现造型,材质还透着一种廉价感。
拍梅艳芳的传记,很可能注定吃力不讨好。
要重现巨星风华本已很难,更何况这位巨星身后,有一座城、一个时代为她背书。
01 反叛「驯服不到的黑夜豹妹」八十年代香港,梅艳芳横空出世。
众所周知,她的形象参考了麦当娜的部分元素。
流行文化学者吴俊雄指出:这种女性形象向旧时代说再见。
跟陈宝珠、萧芳芳不同,梅艳芳较主动吸收一些西方的想法,并融入本地。
「他将身体紧紧贴我/还从眉心开始轻轻亲我/耳边的呼吸熨热我的一切/令人忘记理智放了在何」。
年轻女孩自述性欲的文本出现在彼时香港,足够离经叛道。
《坏女孩》一出街,公众惊喜地发现,原来粤语流行歌的世界里,女歌手除了端庄娴静大气,除了郎情妾意伤春悲秋国仇家恨,竟也能以如此颠覆的面目出现。
这个由梅艳芳代言的「坏女孩」,她对身体自主,对爱情自主,对欲望自主。
她坦诚面对欲望的过程,即是探寻女性主体性的一小步。
民族音乐学家J. Lawrence Witzleben的见解带来了更深层的启示。
他提到《坏女孩》歌词中那句「Why, why, tell me why」包含了巧妙的双关,因为Why的发音听起来很像粤语的「坏」。
高明的粤语歌词作者总是善于通过文字游戏,赋予歌词隐藏的趣味和含义。
林振强笔下这个原本被目为「乖乖」的女孩,虽然也对自己不再矜持而感到懊恼,甚至照搬世俗标准骂自己变得太「坏」。
但旁人无视她内心的纠缠,只因她直面欲望就直接冠以「坏」的判词。
她当然不甘,不服。
于是原本单向度的歌词,便可解读出复调的叙事:旁人每批评这女孩一句「坏」,她就铿锵地回击一句「Why」!
电影《梅艳芳》里林家栋所饰的华星总经理说,「快歌不是要唱兴奋,而是要唱反叛」,《坏女孩》即是这样的反叛者。
尽管它仍具几分生涩、犹疑和自嘲,不过由此带来的正面反响令黎小田、林振强这些幕后操盘手决定,继续剑走偏锋,将梅艳芳打造成一个挑战传统性别观的女性形象。
一年后的《妖女》较《坏女孩》更进一步:「众称你做bad boy/但命运令你随夜幕遇着这妖女/今晚的你当心/你心窝给我弄醉」,成为在情爱关系中牢据主动地位,连坏男孩都可轻松收服的「妖女」。
1989年的《淑女》招致后世一些批评,如:面对男性肉欲的挑逗和引诱,淑女搬出一大堆男权社会加诸女性身上以压制女性的道德枷锁来说服自己紧守贞操。
女性的地位至此陷入最低点。
但细味歌词,其实不难读出反讽意味,「淑女岂会贪新鲜/淑女寻梦都要脸」是戏谑地照读社会规范,「撕我忧郁的盖掩/想要撕去这晚/像要将我心里所有黑暗燃点」才是这淑女的真实心态。
同专辑的《黑夜的豹》自傲地高唱「驯服不到的黑夜豹妹/唇上载满着狂野暧昧/擒住你/然后使身心崩溃/遗留一串追悔」,将男性视作玩物,是对《妖女》的承续;1991年《梦姬》「区区匹夫/怎可挡这梦姬/无谓孤单/投降吧俊男」亦是如此。
在事业全盛期,梅艳芳还有《冰山大火》(「跳跳跳跳热到要跳舞/我被他的眼光擦到著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叫火烛车火速的到步」)、《Crazy Love》(「Hold me 再来吧/Baby 做我爱奴吧」)、《征服他》「征服他/汗滴中造梦乡」等快歌,大胆歌唱女性情欲及主体性。
这些歌词也细致刻画女主的外表、装扮、动作与神情,如「那黑色紧窄裤/压紧你思绪和血管」、「黑衣黑如黑寡妇」、「叉腰侧望」、「披起午夜孤身上路/穿梭夜店探讨」,令此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更为鲜活。
02 暧昧「假如我是男人」除了展现冷艳、妖冶、神秘,梅艳芳有时亦是中性的,雌雄同体的。
《川岛芳子》中,她出演喜爱扮男装的女主角,到了《钟无艳》则索性诠释男性角色齐宣王——不过这位齐宣王又不时扮女装,由此令梅艳芳所代表的性别身份更加扑朔迷离。
她的男装扮相极受欢迎,配合性格中自带的义气、侠气、霸气,足令众生颠倒。
与此恰成映照的是,她的粉丝(中文词「粉丝」用来表示 fans 似乎最早出现于2003年,即梅艳芳去世那年,此处为便于行文而借用)中男性相对较少。
对梅艳芳作过深入研究的学者李展鹏指出,「虽然她大唱情欲歌曲,有过性感造型,但却从不是男性的性幻想对象。
」高颧,厚唇,三白眼,梅艳芳的外表与东方父权文化对女性的审美标准相去甚远。
她的性感深具侵略性,绝不将身体当作顺从、取悦父权文化的工具,反而翻身抬头,高据上位。
这一切,当然令普通直男深感不安,敬谢不敏。
不但直男不买账,据说她粉丝中男同志的比例也明显少于其他成为gay icon的华语diva们。
此事当然未经科学论证,不过有一点可以从歌迷见面会、演唱会等旧日影像中确定,即她的粉丝绝大多数是女性。
许多女粉丝以她为榜样,盼望成为她这样的大女人,愿在挤逼的父权社会中,变得如这位偶像般强悍、坚定、潇洒。
同时,亦不能忽视一些女粉丝其实是将梅艳芳视为爱与欲的投射对象。
反过来,她自己有意往此方向开拓空间。
林夕为她作词的《似是故人来》传唱度很高,其实是隐秘地写了一对女同志的爱情故事。
李展鹏也发现:梅艳芳很早就把女同志意识带进表演中。
1991年的《梦姬》MV中,她一身黑色性感神秘打扮坐在大床上,面前是一个背对着镜头的长发半裸女郎,她一边唱歌,一边轻拥着这裸女。
事实上直到2002年的极梦幻演唱会,演唱《假如我是男人》时,女装的梅艳芳仍临时邀请一名女性观众上台,将惊讶且羞怯的对方拥入怀内,耳鬓厮磨,眉目传情。
《假如我是男人》同样为林振强填词,虽然只是借假设来诠释「男人应该体贴疼爱女人」的老生常谈,毕竟也比千禧一代了无新意的模仿作《如果我是男生》(丁小芹演唱)领先了许多年。
而梅艳芳的现场演绎又突破了词作框架,赋予歌曲更深刻的文化与性别意涵。
八十年代的许多香港明星都曾在拓宽传统性别观念之路上披荆斩棘。
2017年西九龙办「暧昧:香港流行文化中的性别演绎」展,馆外独以梅艳芳和张国荣的形象作成巨幅招贴,便是对二人在此事上重要贡献的特殊褒赞。
03 保守「女人如花花似梦」出位的梅艳芳在八十年代大受欢迎,是因她应和了社会和文化需求。
那时一切较少限制,破旧立新是大势所趋。
李展鹏对此的分析十分精到:在当时香港,女性走进职场开始独立,社会上亦有不少为女性争取各种权益的声音,同时,歌影视作品中较传统的女性形象——例如忍气吞声的贤妻良母或是斯文大方的女歌星——的受欢迎程度下降,观众转而寻找他们更能认同、更能反映社会趋势的女星去追捧……梅艳芳是绝佳的器皿及晴雨表,因为她的形象正正反映了香港当时的社会文化。
不过,与资深歌迷的认知相对的是,如今普罗大众印象中的梅艳芳代表作,绝非什么《坏女孩》或者《妖女》,而是《胭脂扣》之类。
在内地,甚至是国语歌《女人花》、《一生爱你千百回》。
这些K歌金曲某种程度上接续了徐小凤、张德兰等歌后的传统,甚至从粤剧、诗词中提取元素,或者古典优雅,或者幽怨自怜,或者甜蜜柔媚。
总之无论词或曲,都显露出音乐和性别观上相对的保守主义倾向。
香港作家Christopher Lai(黎伟麟)指出,「在性和经济上独立自主的港女,虽然身处华人世界中最西化的香港社会,但仍然必须面对保守的父权性别意识。
」上述那些作品大概便反映出现代港女在父权社会下的婚恋焦虑。
即使梅艳芳本人有时也无法摆脱无形的桎梏。
她羡慕山口百惠相夫教子,为了以后能生儿育女、当一个「完整的女人」,明知患病仍拒绝摘除子宫。
电影《梅艳芳》深知主流市场的口味,于是在程式化地重现她星途的重要节点之外,落力渲染了她情史中的两段。
一个强势又风光的女人,恨嫁却嫁不掉——有什么比这更能吸引普通观众的目光和泪水?
04 百变「颠倒众生 吹灰不费」《梅艳芳》以那段世人熟知的故事作结尾:第一男配角、古天乐所饰的造型师刘培基应梅艳芳之请,特别设计一款绝美婚纱,令她得以在离世前四十多天的演唱会上,向万众宣称「嫁给舞台」,并留下绝唱《夕阳之歌》。
一声「拜拜」,潇洒落幕(现实中还返场唱了一首安可曲《珍惜再会时》)。
不过,《夕阳之歌》侧重于自道身世,苍凉、悲壮。
虽亦关涉情爱,却无忸怩的儿女态。
舞台造型与歌曲间呈现如此错位与张力,也是梅艳芳百变的文化形象之一斑。
华星唱片为她打造的坏女孩、tomboy、恨嫁女,都不足以概括她的风格。
刘培基等造型师为她设计的形象光怪陆离,至今也走在时尚尖端。
梅艳芳是第一个被冠以「百变」称号的女明星。
反过来,很可能正是她的出现,才令汉语词汇「百变」从此成为常用词。
「香港的流行音乐就像它所处的社会一样,」Witzleben评价道,「是一种独特的、往往令人迷惑的中国元素、其他亚洲元素和西方元素的混合。
」八十年代的粤语流行音乐很多都翻唱自海外作品,梅艳芳就有不少作品是麦当娜、山口百惠、中森明菜等人的金曲重新填词编曲后,以自身风格重新演绎的翻版。
这种多元、杂糅、重构的流行文化,正是过去的香港如此迷人的魅力所在。
在此种文化滋养的社会中,梅艳芳那辈港星方能以「百变」行世。
发型师Kim Robinson回忆第一次见到梅艳芳时,惊讶于她的瘦小,与舞台上那种华丽高大的印象截然不同。
乐评人黄志华早已指出,百变梅艳芳舞台上的举手投足从根本上来说都不是她自己的,而是公司与团队成员精心呵护和投入的结果。
这话很可能没错,毕竟粉丝善变,艺人也要有应对策略,你善变不如我善变,最好莫过于百变。
但也应看到,「梅艳芳」作为一个文化形象,与她本人的性情、经历之间,呈现出一定的互文。
那一辈港星中不少人都是如此,这即是过去媒体常说的人戏不分、人戏合一。
05 侠义「用我身作贡献 大炮冲锋车不再现」「百变」的面纱后,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梅艳芳?
九十年代以后,梅艳芳独领风骚的天后地位逐渐失落。
当流行渐成经典,经典渐行渐远,仍有些芳踪侠影,长留在更广阔的空间:她正直刚勇,面对不公义总是挺身发声。
她乐善好施,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她对好友与粉丝的真情相待,令人们从未对她停止怀想,粉丝团体甚至还自制了一部电影《梅艳芳菲》,并且拍得不错。
她的遗风遗泽,至今也鼓舞许多香港人在面对困境时坚持不放弃。
时日翻飞,世事大都如梦。
2002年张国荣在梅艳芳演唱会上当嘉宾时曾经感叹,离她出道、他们结缘,已经二十年。
如今,很快又要一个二十年了。
「俯仰流年二十春」——欧阳修讲得最好,「城郭人民,触目皆新」。
假如梅艳芳没有早逝,以她的性情与地位,多活二十年将会有何际遇、作何抉择?
多情人好开脑洞,于是兵棋推演、心理分析、星座塔罗八字样样用上。
其实这个假设,电影《梅艳芳》里已借张国荣之口回答了。
大意是说,有些人活得久;有些人在最好的年华离开,倒也不算坏事。
我想借用Christopher Lai的 一句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早逝令梅艳芳变成不只是icon,更是一个legend,她的音乐、形象,永远给予我们力量。
《东方三侠》剧照 主要参考资料《梦伴此城:梅艳芳与香港文化》,李展鹏,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粤语流行曲四十年》,黄志华,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李展鹏、卓男编,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4《梅艳芳:至今仍然影响香港的Fashion Icon》,Christopher Lai,《Vogue》香港版,2019《专访Kim Robinson:直至离开世界那天,我都会记住梅艳芳》,Christopher Lai,《Vogue》香港版,2020J. Lawrence Witzleben. 1999. Cantopop and Mandapop in Pre-Postcolonial Hong Kong: Identity Negotiation in the Performances of Anita Mui Yim-Fong《情欲化不开——粤语流行曲的女性形象》,原作者不明,http://bbs.tianya.cn/post-music-89212-1.shtml
01看完《梅艳芳》在电影院哭成了傻子,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电影院入场之后,走廊里布置了一个展台,一面墙上是电影的巨幅海报,梅艳芳在最后一场演唱会,穿着洁白的婚纱走上台阶与观众告别的背影,侧边的墙上贴满了梅艳芳本人各个年龄的照片,“梅艳芳,忘不了,终相见”。
我在这个展台前站了好久,那种感伤的情绪,就一点点漫上来了。
竟然快二十年了,她去世时,我还在初中,不追星也不会上网,依然记得当时是在一张报纸上看到的她去世的消息,好像没什么太大的情绪,只是觉得好可惜,唱歌那么好听。
那时怎么也没想到,等她去世之后,慢慢听她的歌越来越多,她的电影也几乎都看了,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喜欢她了,喜欢到后来,她和哥哥的故去都成了我心中的意难平。
02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梅艳芳的最后一场演唱会,准备上台了,她穿着白婚纱,对自己的造型设计师Eddie说:“Eddie,我不舍得”。
来看这个电影之前,从未抱着这个演员要与梅姐有多么相像的期待,梅姐的风华当然不是谁都可以演出来的,况且,她早已成为很多人心中永难超越的“白月光”,即便模仿也模仿不来的,任谁来演都不可能完美还原我们心目中的梅姐,就像电影主页描述里写的“风华绝代尤可见,世间再无梅艳芳”。
但正因为没有期待,第一眼看到王丹妮饰演的梅艳芳时,感受到的并不是失望却是有一些惊喜,大概是在妆容的加持下,电影里那个梅艳芳的眼神、嘴唇、侧脸真的与梅姐有几分的相似,我甚至有几秒钟的怀疑,这是电影还是真实的片段,直到电影切换了镜头,我才反应过来,哦,原来是电影,是别人演出来的梅艳芳。
我不敢评价真实的梅艳芳,觉得自己无德无能去领略她的一生,她所站立的高度,所见过的世界,不是现在的我所能看见的。
但是不得不说,我同样喜欢电影里的这个梅艳芳,像欣赏一个素未相识的人一样欣赏她,而不是去挑剔她,她的倔强、固执、骄傲与温柔,都给了我很多力量、感动与惊喜。
03Eddie第一次在电视中见到梅艳芳时,对苏先生说梅艳芳女生男声,硬颈、固执。
电影中的梅艳芳,她的整个一生是一场搏斗,与生活、与爱情、与命运、与孤独、与病魔。
她4岁就登台演出,在鱼龙混杂的游乐场中,见惯了世间冷暖,在各色人群中自由穿梭,迎来送往,这些历练,给她的性格中注入了很多刚强、无畏与坚韧。
19岁,她参加了第一届香港新秀歌唱大赛,凭借一曲《风的季节》夺得冠军,从那之后,她的人生开始急转直上,一路高歌猛进,不管在歌唱领域还是演绎事业,都拿了很多奖。
她遇见了美好的爱情,不管那个人值不值得,她的爱是真的美的、温柔的,在生活中和事业上她有倔强有铿锵有固执的坚持有昂首挺胸的骄傲,在爱情里,她有柔情有软弱有牺牲有太多不忍,可是最终为了各自的事业发展,他们还是被迫分道扬镳,从那之后,她的孤独更深了,每每在人前一场欢歌过后,回到车里,回到自己的房子,一个人静下来时,她的脸总是落寞的。
后来她可能也爱过别人,但人生如梦,那些人都只是匆匆而过,没有人永远留下来,没有人帮她穿上洁白的婚纱。
所以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了出来,奉献给慈善,给舞台,给音乐,给这个世界,她用心中的大爱来对抗生命的孤独,用奉献来延展人生的意义。
或许这一生仍有诸多遗憾,诸多不完美,40年也太过短暂,但这一生又是怎样的灿烂辉煌呀,她的一生是独一无二的,没有随波逐流,活出了王者的姿态,而我在看这个电影时,也从这几十年的风云变幻,人生浮沉中,感受到一种刚强的力量,那股力量让自己面对当下的人生又多了一丝无畏,也开始想要和她一样,用大爱去温柔这个世界。
04整个电影看下来总体我都很喜欢,本身就有强烈的念旧情怀,那些街道、各式各样的小摊、马路上的私家车和的士,演员的服饰、发型、道具等都做到了很好的还原,加上电影中有大量梅艳芳的歌,真的有种自己回到了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游历了一圈的感觉。
电影中每每梅艳芳的原声和生前的影像一出,就总是让人想要落泪,不知道多少后来才认识她了解她的人,会有这样的遗恨,“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故”,生前不了解她,等爱了之后,却只能怀念了。
-作者-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
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这部电影起初是从网络看到了一些片段,觉得演员选的还可以,画面色调等也很对头。
整体看过之后觉得能让我左右观影的朋友和我本人默默啜泣就算是合格的吧。
有些台词很准,精确印刻在“梅艳芳”身上,其一是苏先生告诉梅艳芳“慢歌唱唏嘘,快歌唱反叛。
”梅艳芳一生确实从未随波逐流一直是特立独行的,讲义气,提携后辈,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其二是“女明星卖的是性感。
性感是什么?
七情六欲。
”我在看这部影片前从没想过性感是这样的解读,确实怪自己过于肤浅,而梅艳芳外表并不算真的出众但没人会说她不具性感,我想就是因为她“活生生”,她满含七情六欲。
最后一段就有些沉重了,但过于早的离开这个世界可能也只能用“有些人你是不舍得他离开的 ,他们在最漂亮的时候离开,可能最好。
”这句来安慰世人了。
张国荣和她离开了,但他们永远停留在了烟花最璀璨的年华,永不褪色,永在人心。
回到影片本身,能够感觉到制作团队想要做好一部传记电影。
想要这部作品讲好一代女星的亲情,友情,爱情;儿时,奋斗时,陨落时,但这太难了,都涵盖的结果就是影片宛如流水账…可能为了让观众更为贴近梅艳芳或是担心影片表现不够,电影本身还采用了穿插本人生前影像的方式,这一做法反而给主演增加了难度。
会让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王丹妮饰演的梅艳芳和本人的不同。
梅艳芳本人是重的,稳的,坚强的,经历变迁依旧大气沉着的,但王丹妮演的梅艳芳是扬起来的,活泼的,甚至透着“女孩”的可爱,这就有些过于轻了,在死前也没沉下去仍是浮着的,弱化了梅艳芳本人的刚与大气。
这个感觉上的差异十分明显…还有忍不住想提张国荣的演绎,太减分了,实在没人能演出哥哥的风采,唯一庆幸的是影片中张国荣作为配角出现。
但是总体还是及格的,因为感觉到了演员的用心,剧组的挑战,也确实赚到了我们观众的眼泪,勾起了我对梅艳芳本人的好奇,这就算一大成功。
其实我是今年才成为梅粉的,在之前我的印象里梅艳芳,一直是作为一个演员的,因为我不是粤语区的,梅艳芳的歌我是知道的,像夕阳之歌,坏女孩等等,但是一直没有把她当作一个歌影双栖的艺人看待,反而是梅姐的电影因为港片有国语配音,所以看了不少,比如胭脂扣,英雄本色,审死官,逃学威龙等等,大多也是梅姐早期的电影,我相信大部分内地对梅姐的映像也是差不多,还有绕不过去的女人花呵呵(其实电影后面配的女人花我并不喜欢,因为梅姐自己也说过不喜欢女人花,因为太过商业,而且太悲伤)但是今年我偶然看到梅艳芳电影上映,所以抱着了解一下梅姐的心情我搜了她的歌,只可惜,因为梅姐去世后版权纠纷的问题,找梅姐的歌不太容易,(我觉得这也是年轻一代缺少对梅姐的了解的原因之一),说了这么多我来聊聊我觉得几点遗憾吧 一:关于梅姐的童年,其实电影里面主要是刻画梅姐和梅爱芳之间的感情,但是她的家庭问题被模糊了,(可能是因为梅妈还在吧),相信对梅姐有了解的人都不会喜欢梅妈,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梅妈的一系列操作😅,我觉得关于梅姐的童年部分,原生家庭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关于梅姐身上所谓的“男人气”,我觉得就像梅姐自己说的,她其实是一个很传统的小女人(没有贬义),她很渴望一个家庭,我觉得是因为她从小的童年经历造成的,梅妈曾经说过,要是梅姐是男生就咬紧牙让他念书,要是她是女孩就让她出来打工赚钱,梅姐家里四个孩子,她和姐姐从小出来唱歌赚钱,而那两个男孩就供他们念书,(长大后梅姐的哥哥也不是好东西,到处赌博,欠款,甚至追债到梅姐演唱会上),我认为梅妈的重男轻女加上梅姐从小出来打工赚钱的因素,导致她必须成长起来,必须为家庭负担重任,我认为这是梅姐身上所谓的“像男人”的来源,所以电影没有描绘梅姐原生家庭的缺憾我觉得是个缺憾二:关于“坏女孩”的蜕变,其实梅姐刚刚出道是走清纯路线的,哈哈哈哈,因为当时主流就是这样的,
附上心债时期的粉嫩梅哈哈哈哈其实,梅艳芳刚刚出道时公司给她的定位就是当时主流的清纯路线,但是梅姐作为一个4岁就上台的歌手,她身上的阅历和气质并不符合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现在看起来十分变扭哈哈哈,而且当时有人认出了梅艳芳曾经在歌厅工作过,认为她这种在三教九流的地方长大的女孩与她打造的清纯路线不符,加上当时梅姐略显保守的衣服,人们开始议论纷纷,说她身上都是纹身和针孔,所以才穿长袖,
所以抱着你们既然认为我是坏女孩,那我就坏给你们看的心态,《坏女孩》横空出世,后面的《烈焰红唇》,《妖女》也是延续“坏女孩”风格,不过塔塔本人很嫌弃烈焰红唇的服装哈哈哈嫌弃太露了哈哈哈,所以电影没有提到这个点,我有点失望三:关于梅姐生病的时候的一些事情,
这些是梅姐公开发布自己患病的发布会,唉梅姐因为媒体的围堵不能得到即使的医治,而且因为媒体的跟踪还会打扰到其他病人,梅姐也觉得自责,她认为你们跟踪她,她作为一个娱乐圈的人无所谓,但是这样会给她身边的人带来烦恼,还有其他病人和其家属,(梅姐真的是很温柔的一个人了❤️)以上就是我今天看完这个电影后觉得一些遗憾,还有很多,比如美化了近藤老🐶(我也是中森明菜的粉丝,所以藤🐶给爷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金屏风事件,藤🐶和梅姐谈恋爱时同时和中森明菜谈恋爱,并且居然让中森明菜去道歉,中森明菜受了很大打击,直接导致她1989年自杀未遂,还有省略了很多人比如赵文卓,刘德华等等,(但是毕竟理解,因为这些人还在,多少会有顾虑),赵文卓其实对梅姐的打击很大,梅姐说过,赵文卓有段时间莫名其妙对她冷暴力,很久不联系她,她也联系不上他,梅姐说那段时间她过的很痛苦。
PS:辟谣一下梅姐和刘德华的绯闻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总是是他们哈哈哈不过塔塔也不在乎哈哈哈
梅姐是真的爱藤🐶,可惜了那个那么好的女孩子为什么的栽在一个🐶上
为什么不是关锦鹏来拍……这个导演拍得太新太商业了,而且哥哥的演员是什么鬼!为什么会那么猥琐!一点都没有哥哥的忧郁和温润如玉的气质,不说他是张国荣我真看不出来。。但是女主挺好的,抓到了梅姐的倔强和落寞。就是中年后很拉垮,不如后半段让袁泉来演。虽然我这不满那不满,但梅姐真的很值得爱值得记住。
这是要冲奥斯卡啊。
梅姐离开的时候我还很小,但久有耳闻她是个会肝胆相照的义气中人。提早看完片子,百感交集,试图从中拼凑出她在我记忆中的一些印象。伴随片尾曲歌之女,再次想起电影内容,那个她只能在嘈杂环境中入睡的情景,那个她坚韧的目光,她的人生,她的故事,仿佛浓缩在她舞台上穿着婚纱的回眸一刻。如今有这部电影来怀念,希望永远有人记得她,爱着她,和那个时代的橙色记忆。
没想到BIFF闭幕片比开幕片还烂,看完也确实蛮感动,但所有的感动都来自于梅艳芳本人,和这个烂片毫无关系,越是被梅艳芳本人打动,越对这个烂片子感到无语
【C-】当各种真实影像资料混杂正片呈现给观众时,就已经宣告了本片拍摄的无必要性。只是在各种科普选取中强调传记对象的无可替代性,除此之外再无更多收获。属于那类最没特色,最平庸且最流水账的香港电影,在演员一般,剧本一般,视听破碎的观感下,也足以让观众再一次发问:为什么必须是传记片而非纪录片?
初入歌坛到恋爱之前的部分都很好看,之后就完全是浏览百度百科般(注意,不是维基)的观影体验。进入03年开始泪流不止,但能理清情绪完全来自于真实事件而并非电影本身,特别是梅姑照片对比之下显得新人表演更弱了。
A little bit boring 形似而神不似,人物塑造得特别扁平
Larger than life是对梅艳芳最恰当的形容,她身上过早的沧桑感、行走江湖的傲岸,空前绝后,不可模仿。香港的女儿更是香港的女神,她的命运隐伏着此城的命运。电影可称水准之作,色调与画面边框晕影、后期配音化入一片朦胧中的声效,都暗示这只是梦回昨日,而昨日本身则定格于插播的梅艳芳片段,不在戏中。我更喜欢前2/3,剧本编写很细腻,正剧、诙谐小插曲、爱情场面,情调都不错。可惜从避居清迈开始,故事渐趋浮光掠影。新人女主角镇不住临终演唱会的舞台,情有可原,因为连化妆都欠缺说服力;然而一搬进实况片段就马上催泪:掩不住的病容,是艺术家正在用生命作人间绝唱!导演说过拍此片没有野心,目标只是让更多人(重新)认识梅艳芳,这目标相信已达到,凭这一点它就值得尊重和赞赏。
看的时候想,把梅姐当年的衣服做得一模一样很难吗?影片偏不,似乎遵循着“求神似大于形似”的宗旨。但是整体看下来,却感觉形似大于神似。王丹妮饰演初出茅庐的梅艳芳是没什么问题的,越到后来,影片文本和历史影像就越是两个人,基本看不出成长线。
拍传记真是一件难事,梅艳芳,绝代芳华,同样也是普通人一个,怎么讲这个故事都有被攻击的可能性,导演算是带着虔诚与善良完成这部电影了。故事里阿梅的仗义、大方,对公益的热衷,对演艺事业的热爱,以及她不太幸福的童年都有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演唱会上的婚纱,《夕阳之歌》也很让人泪目。当然粉丝还是会有一些更多的期待吧,难以提及的江湖往事,在这一部里是没有体现的,嫁给事业时代巨星,大梦一场。
演员很努力了,虽然依然演不出神髓,但观众还是哭成了狗,我也是。
传记片很难拍,电影切入的角度看出了创作者的善意,没有刻意强化其他角色负面的标签,强行制造太多冲突,可能有人觉得平淡,但我反而觉得看到了很多美好。梅艳芳的仗义、对朋友的豁达、对社会的无私,都源于她的个人成长经历,从小她跟着姐姐在歌厅驻唱,比同龄孩子早熟,也更坚强能吃苦。她从成名后,一直有人在帮助她,支持她,她知道感恩、知道回报,就像她对刘培基说的:“我四岁出来赚钱,长得没有足够美,如果没有你们支持我,我也不会这么成功。” 变幻动荡中的香港正需要这份有香港印记,永不过时的信念与善念,一起度过难关。
#29th 大学生电影节# 粤语版。维基百科体流水账,把故事聚焦到事业和感情的冲突上(因此把大渣男也美化了哈哈哈),虽然矮化了人物,但也是个能说得过去的传记片方案。王丹妮年轻时候扮相还不错,三十多岁的时段就根本撑不起来,不停插入真人片段也真是打脸尤其《夕阳之歌》和最后那个“拜拜”……但是!张国荣和大渣男,选的演员都太丑了!
“香港都正在死去,我都经已不再唏嘘。”
哥哥和梅姐分別叫Eddie保守秘密,Eddie在的士內索了一枝煙,邊抽邊瀕臨崩潰的鏡頭,看得眼淚直接噴出來。一個巨星的一生,拍出來卻沒有太明顯的故作煽情,是很踏實地動人的一部傳記電影。任何小人物的一生,都能拍成動人的電影。而任何大人物的一生,又何嘗不是一張床一碗飯,一年四季,一個夢想,一些過客。
为什么不直接拍纪录片呢?
不知是否导演访问梅姐亲友搜集资料过多,整个人战战兢兢不敢取舍的样子,大牌演员也要给足露脸机会。随机穿插真人影像更是严重决策错误,在演员功力不够的情况下只会让人不停出戏好吗?不如直接剪纪录片。还好不花钱(
还是没忍住。说不清观众的感情色彩、集体记忆与人物真实魅力“先行”了多少,影片本身作为传记片在素材的选取、编排和演绎上又努力做到了多少,但观感已经比预期好很多。王丹妮的表演足以令人惊喜,形与神都具备了。后半段穿插各种真实影像,情绪感染力翻倍,但实际上更像是导演的不自信。梅艳芳的形象和生平,与香港的起落变迁相互交织。是关于巨星陨落的唏嘘,也是一次对黄金时代的回望、感慨及对当下的反思。当中能说的,都尽量带着诚意与善意呈现了;不能说的,只能交给观众自行了解。
一星给阿梅,一星给哥哥,电影索然无味,阿梅不似阿梅,哥哥不似哥哥,有形无神。
一部完全没有必要存在的电影,没有一处地方是对的,不如直接看梅艳芳的生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