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很擅长拍摄这种讲述底层百姓真实生活状态的电影,这几乎都成为韩国电影中一个主流的流派。
《绿头苍蝇》的核心,其实是原生家庭对于子女的影响,它不仅仅是家庭暴力的,更多的是整个家庭所造成的子女在对应环境所衍生出来的性格和处事态度。
男主和女主弟弟都是延续家庭基因中的暴力因子,两个人都天生暴戾,这种可怕的戾气才是造成他们悲剧的根本原因。
男主父亲临老之后的软弱,其实更多的是监狱生活的折磨所造成,倘若不是如此,我相信,他身上的暴戾之气,丝毫不会差。
然后,原生家庭的环境也会造就女性更多的容忍,女主和男主的姐姐就是典型的这类人,虽然女主相对而言,更加敢于反抗一些,但他们的性格本质上是同类的。
而电影最令我感觉到未来未知走向的就是男主的外甥,这个孩子的暴戾之气很少,却异常的孤僻,这种性格其实更危险。
这个电影后劲够大的,后半段的时候我一直思考怎么样收尾才是最好的,导演给出的答案不一定是最好的,却是最有力的,非常震撼。
男主的命运在小时候母亲死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暴力贯穿了他悲凉的一生,他终于也在暴力的世界中无声的离去,而高中生哥哥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延续着暴力世界里的那些事,他的命运又会是怎样呢?
貌似一个人童年的创伤,要用一生来修复,无法修复时就会最终走向毁灭,这是注定的。
男主内心的痛是暴力导致的,但暴力产生的创伤却往往不会催生出反暴力,而是只能延续暴力,表面上看,男主的职业给了他使用暴力的合理性,实际上是他借着这种“合理”的拳打脚踢来发泄心中的痛苦,这是能活下去最好的方式,这是他存在的价值,一切从遇到高中生开始,他裂开的伤口开始向着愈合的方向发展,两个人在江边痛哭时,他开始变化了,在孩子喊出不要再打爷爷时,他弥漫在心头的赖以存活的暴力气息散去了,他所以为的存在的价值变化了,他不在需要暴力来支撑自己活下去了。
但所有的故事里,但凡想要金盆洗手的,想要做完最后一票就不干了的,不仅都事与愿违,还往往要以死终结,有些事开始了就无法停止,就像一条通往无尽深渊的路,一旦踏进去身后的门就关上了,回头无岸,放下了屠刀,彼岸也没有鲜花,更没有掌声,但可以有希望,尽管虚无缥缈,男主是带着希望离开的,他有所期盼,想到这一点,或许上苍还不至于太残忍。
男主的离开让女主对于自己命运的把握更加坚定了,她回到了学校,她其实一直都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她只是承担了太多,太多不该她这个年龄该承担的,她的命运是回头是岸的,未来会有鲜花和掌声的。
每个人都有上帝写好的自己的剧本,上帝是每个人命运的导演,无论这个过程你怎么演,都逃不出剧本上的结局!
三十出头的小流氓,和小萝莉谈了恋爱,想退出江湖,这是影片的故事。
听起来似乎和《这个杀手不太冷》相似。
电影最大的特色是——脏话一箩筐,连谈恋爱都是垃圾话大全。
萝莉是个高中生,上学路上,被流氓吐了一口老痰。
萝莉让流氓把“问题解决一下再走”,小流氓直接上手擦,被女主一巴掌打在脸上,小流氓也没客气,一拳打晕小萝莉——两人都是暴力选手。
这对男女暴戾性格来源于家庭暴力,他俩都有个暴力男父亲——逼死老婆,浑浑噩噩,只会坐在电视机前面看无聊节目,靠着一点退伍抚恤金过日子。
面对暴力老爹,小流氓选择报复他——他把催债赚到的钱仍在爸爸脸上,而爸爸已经老了,刚刚出狱,始终无言承受殴打——他的父亲已经认识到罪孽,正在悔过,而曾经的错误无法挽回,曾经的痛苦无法释怀,小流氓还在暴力的循环中不能自拔。
小萝莉也有个暴力老爹,深夜拿刀捅她,有个暴力男弟弟,只会管她要钱,她连房租都交不起。
在深为暴力所困上,他们是心意相通的。
区别只是男人无法释怀,选择了用暴力方式还击,女人还残留着对美好希望。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是这对男女在汉江边上喝啤酒。
小流氓的爹终于自杀了,小流氓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和无助,他约小萝莉喝酒,小萝莉则刚刚经历了父亲拿刀威胁。
两个孤独的灵魂吹着汉江晚风,因为年龄,身份,性别的差距,他们无法互诉衷情,只能用阿西巴互相抚慰。
终于男人靠在了女人怀中,无声的痛哭。
就在观众以为小流氓终于改过自新,金盆洗手时,小萝莉的弟弟却加入了打手团伙,最终还是俗套——想做好人的小流氓死在金盆洗手的前一秒,凶手是谁呢?
电影是大众的梦幻,是时代心灵的显影。
导演意识到这种家庭暴力的来源,但他无法清晰的说明,只在两个特写——退伍父亲的勋章中,泄露社会心灵的秘密。
韩国军队曾追随美国参加越战,在战争中,韩国获得了大量外汇,经济上摆脱对日本的依赖,军队实现了现代化,似乎一切都是有利的。
但是社会心灵在扭曲,战争的代价在家庭中暴露。
影片里,小流氓一边蹂躏欠债人,一边喃喃自语“这个国家的父亲都是孬种,在家里以为自己是国王,你是国王吗?
”。
民族的国王,为了摆脱贫困,拖着整个国民做打手。
家庭的国王为了摆脱贫困,拖着整个家庭往前走。
时代心灵的痛苦并非只是因为家庭悲剧,暴力的循环,是因为曾经的落后和贫弱。
我不是说家暴都是社会的癌变,而是说,这部影片,不止于家暴。
光看电影的名字,绿头苍蝇,多么令人恶心的生物,但电影结束,却让我对这样的生物,生发了由衷的好感。
它们是多么热烈地宣扬着生命力,在世界最肮脏的角落里,嗡嗡地叫着,执着地生活者。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人和坏人来评价电影中的主角,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那么愤怒,那么残忍,看似毫无人性,但细究而来,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这个世界的苦难,享受着家庭温暖的我们,是永远无法理解的。
我们可以在爱里沉醉,感慨着世界的美丽,同样,大部分的我们,在恨里生存,也会对同样的世界保持愤怒。
主角就是在恨里长大,在对父亲的恨里,用自己的拳头向一个个债主发泄,在初中生之前,他是蒙蔽的,被他的愤怒蒙蔽。
所以,他才那么喜怒无常,那么歇斯底里。
遇到初中生后,他开始变化了,渐渐地在心里有些柔软的东西开始发芽,影片中,有一幕,主角、初中生和他侄子一起出去,在大街上玩,看到哪里,好有感触。
这个社会是多么奇妙,家庭里挚爱的人,会相互伤害,而家庭外的陌生人,那些在暴力危害下的人却能一起开心,一起微笑,这是多么深刻的一种嘲笑。
是谁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组成家庭?
又是谁,盲目地维系着家庭的完整?
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我们头脑总是被社会的言论所占据。
社会说,我们要稳定,要去维护家庭的稳定,我们要创造和谐。
口号淹没人性,更可悲的是,我们作为家庭的成员,却被这些口号牵着走,我看过那些夫妻间为了孩子能有个完整的家,不被别人说闲话,宁愿将就着过。
在生活面前,我们面对现实,选择了放弃尊严,放弃爱情,最后混混沌沌过完一生。
到最后,也弄不明白,我们是为什么活着?
我们是人,是一个生物,我们首先是自己,而后才是其他。
因为爱与恨,这样的在乎,在乎到迷失了自己,在爱里沉醉,不知世界的残忍和丑陋;在恨里,蒙蔽着眼睛,只想着发泄恨意。
我们是什么,对于别人带给的伤害,我们是该如何面对?
我们要像猛兽一样还击,还是像落败的狗儿,残喘一生?
很显然,主角是个野兽,他在不断向自己的仇恨还击,但结局却告诉我们,那样的方式不对。
在恨里,我们永远得不到解脱。
其他的仇恨,无可说起。
家庭暴力带来的恨却是带着至亲的爱,就如主角喝完酒后,痛苦地跑到父亲那里,一边痛扁着父亲,一边嘶喊着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你要伤害我们,为什么我和你一样,也是选择伤害别人。
我们不是圣人,不可能原谅一切伤害,放下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巨大的智慧。
所以,在如此沉醉于凡尘的我们,才会那么不肯原谅,那样愿意饮恨。
但终结于人类生存的大道,我们终究是群居性的动物,我们需要彼此,需要爱,这里没有爱,我们就去那里寻找。
庆幸的是,爱这种东西,从来不缺,社会再残酷,人心变得再复杂,总有爱在。
暴力永远是现象,是手段,是不会永远存在的东西。
你可以说,爱在,就会有恨。
但你又可认为,爱永远战胜恨。
爱能包容一切,甚至令人发指的伤害。
用人类几百万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即使怀抱恨意,也不要忘记回归爱。
这样,就算我们走多远,也不至于迷路。
一个打老婆,打孩子的所谓一家之主,被追债的外人打,却不敢吭声,原来也只能在这个家里耀武扬威啊人死多简单,刀子捅,饭里加老鼠药,就是这么没价值的东西啊 小时候父亲打一家,儿子长大了,儿子打一家,儿子讨厌打人的父亲,可是他也只能用打人来发泄 女人,更可怜,却也心善,被打,被两代人打,还要买菜做饭,永无止境,她们又在求什么呢,她们在哪里发泄呢?
情绪上的表达好强烈,拍摄也比想象的成熟,挣扎生活的2小时 两人一起哭泣的感染力很强,至少在我伤心的时候,还有人一样也很伤心,她也很苦啊很成熟,长片里能把故事讲完整,不依靠炫技术,仅仅用动作和台词就能体现人物 绿头苍蝇,围绕着垃圾们飞,依靠着垃圾们活,还能否认自己不在其中吗,结局也是注定的 苍蝇生的还是苍蝇,苍蝇不想当苍蝇了,那还是苍蝇吗编导的功力很扎实,原来还有人能拍这样的故事
鬼才导演兼男主梁益俊自编自导自演的自传式作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男主是一个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从小经历父亲弑妹母亲横死,他是在打架中长大的混混靠暴力维生,可心底仍然是有爱的,他把他所有的爱都给了他的外甥和女主,最终在遗憾中死亡,这或许是他早已预料到的结局也是他希望的归宿,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父系为尊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一只无处可逃的绿头苍蝇。
最后影片展现了一副人间的循环地狱,女主望着正在打砸中的弟弟仿佛看到了生前的男主,结尾把主题与概念无限升华,暴力衍生更加的暴力。
当男主躺在女主的腿上,两个人情到伤心处泪流满面,让人无比心痛无比共情,他们何尝想要这样的家庭呢,可是家家就是有本难念的经。
“因为血太浓所以恨的也深,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锋利的双刃剑,我要怎么才能把你给我的血统还给你?
所以那些幸福的看官们,不劳烦您期望他死了,他会自己惩罚自己的,他迟早会杀了自己的。
”“就算是穷凶极恶的混混,他死亡时也会有人为他哭泣,而他也终将因为留世之人的留恋而安眠归去,希望下辈子不要再这么痛苦了。
”
26min-39min-39min-27min,太规整了!
第一幕:217场,026min,26min开场画面:第二场,相勋带小弟镇压学运,与终场韩熙载带小弟砸路边摊严格呼应。
阐明主题:第三场,发工资时老板提醒相勋别打小弟。
布局铺垫:211场,主线人物依次出场,相勋在第1场就以暴力的姿态出现;第3场老板出场,两人之间的友情被轻松勾勒(这一点无关主题,但非常打动我);第5场相勋看望侄子,姐姐出场,两人间同父异母的关系被埋下伏笔(因为这里表达得不是很清楚,后面还有提示);第6场韩妍熙出场,两人不打不相识,爱情也滋生了;第10、11场,通过老板的话和相勋的行动,迅速建置起他和父亲之间的暴力关系。
叙事干脆、简练,同时埋下了大量伏笔,比如:别打小弟、买手机、父亲坐牢、同父异母(次要)、打柏青哥(次要),牢牢吸引着观众。
触发事件:第6场,韩妍熙路上偶遇相勋,二人不打不相识。
这件事触发了什么?
——相勋的童年回忆,请看关键事件。
展开讨论:从第6场相勋遇见韩妍熙开始,到第15场闪回相勋童年回忆,这几场的目的就是引出(或者说讨论)关于相勋的暴力,也就是影片的主题。
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情节点1、转幕点:第14场相勋被韩妍熙追上,暴打警察。
关键事件是由触发事件合理发展而来的。
第一幕:从第2场相勋镇压学运开始,到第17场相勋和韩妍熙逛街遇到姐姐为止,第一幕把除了B故事外的所有叙事必要元素、人物建置了起来,相勋、老板、姐姐、韩妍熙、父亲、“童年”先后出场,爱情、暴力、亲情,所有叙事的材料已经齐备,转入第二幕的发展和对抗。
其他值得一提的是:开篇给了一场无缘无故的暴力,迅速地建立起相勋的人物色彩,故事成为“上膛的左轮”,非常引人注目,谁不爱看暴力呢?
这是一个救猫咪场景(这里面还有一点性色彩,但无足轻重)。
第2场实际上有对政治的隐射,但导演没有放纵自己的才华,在此后的叙事里全然没有了政治面貌,其实很明智,堆砌主题不是个好活。
第4场相勋打柏青哥、第12场他躺在凌乱的家,全篇只有这两场描摹了相勋的生存状态,其他的场景里相勋再也没有单独出现过,其实和第1场一样,在第一幕快速建置起人物形态,好让之后的叙事变得更流畅,这样的状态场景会拖慢叙事节奏。
好!
很妙的一点,情节点1发生后,故事没有立刻进入第二幕,而是对这一事件(相勋打警察)进行了回应并且妥善解决(韩妍熙为相勋提供藏身处,之后逛街,无事发生),这说明什么?
情节点1不是他打警察这件事,而是通过闪回勾起的相勋的情感变化。
如果情节点1着力于情感,会让之后不断浮现的叙事真相具有更震撼的力量。
闪回是整个故事的灵魂啊!
按悉德菲尔德的理论:情节点1是闪回发生或者说相勋打警察那一场。
戏剧性前提是相勋和父亲的暴力关系(A故事,叙事承载、情感色轮)、相勋和小弟的关系(后面是B故事,也是主题承载体之一)、相勋和韩妍熙的爱情关系。
总结一下第一幕的厉害之处:建置快、准、狠,同时因为主题的天然优势,能迅速地抓住观众;伏笔埋得很出色,之后的情节点都可以在第一幕找到源头;对话与动作设计令人信服,但这一点是学不来的,自己多练吧。
第二幕1 2665min,39min进入第二幕:第18场,新人物韩熙载出场,为新的叙事线埋下伏笔:韩熙载会为了钱进入相勋的公司。
第二幕在这里以一个新的叙事空间作为切入点。
B故事:韩熙载进入公司并最终杀死相勋的故事。
第20场相勋带着小弟去讨债是B故事的起点。
B故事是主题的承载体之一。
中点:第41场,韩熙载进入公司。
先看中点之前的第二幕。
这一部分有个叙事空间:相勋带小弟收租的空间、韩妍熙家庭的空间、相勋和韩妍熙爱情的空间、相勋和父亲以及侄子和相勋的双重亲情空间,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叙事线编织起来的(有些不成为线,作为独立叙事空间存在,比如韩妍熙的家庭从头至尾始终处于矛盾之中,相勋和韩妍熙的爱情也是一条单方向的“进展”没有弧光,这些独立的叙事成为环绕在主线叙事——相勋的死、相勋与父亲——周围的卫星,和恒星辉映、互文)。
分析这24场,其中15场给了A/B故事,9场给了其他的叙事空间。
B故事(先说B故事,因为第二幕是由B故事引领的):第20、21、22场相勋带小弟收租,第28场韩熙载收到小弟的电话,第34场韩熙载在KTV狂欢,第38场韩熙载醒来回家,第39场韩熙载因为钱和韩妍熙打起来,第40、41场韩熙载加入公司,9场戏给了B故事,这9场戏的主要冲突是韩熙载对于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他选择加入公司,而一个事件(小弟斥巨资请他泡KTV泡妞)导致他做出了这个选择。
作者使用一个事件组织叙事,浑然天成。
中点之后,B故事开始向下发展,两个人物——相勋和韩熙载都会完成他们的弧光,只不过,相勋更为立体。
A故事:第23场老板让相勋给父亲带钱,第24场相勋暴打父亲,第27、30、31、32、33、35场相勋在侄子面前扮演父亲的角色,作者用8场戏给了A故事。
在这部分叙事里,相勋对于父亲的情感进一步恶化,他的暴力越来越激烈,而后,作者把这一情感用相勋和侄子间如同父子的情感弥合了,从而完成了这一部分的故事弧光(套用人物弧光一词)。
这样的情节是严丝合缝的,十分规整有序啊!
其他叙事空间:第二幕开始的18、19场给了韩妍熙的家庭,一方面引出韩熙载,另一方面和相勋的家庭(A故事)互文,进一步增强了A故事的弧光,强化了情感震撼力度。
之所以说是互文,是因为相勋和韩妍熙的始终不知道对方家庭的情况,这样的触目惊心的密集暴力只存在于观众的心中,这样的全知视角令人对故事里的人物无比怜悯,我们为之感动。
之后的第25、26场勾勒韩妍熙的童年记忆,第29场写韩妍熙的学校,本质上都属于韩妍熙家庭空间。
这是她的生存状态,如同上面所说是为了和相勋互文。
第36、37场给了相勋和韩妍熙的爱情叙事空间,两个人以恋人般的口吻互相打趣、街边醉酒,调整叙事节奏的同时,也给了观众一丝温情。
在这里,情感色轮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他值得一提的点:注意老板这个人,他对相勋似乎是无底线的包容,这两人之间的友情成为影片最后最让人感动的点。
为什么呢?
作者在庞大的叙事中间植入了不多却小而精的点睛之笔,第27场老板说出自己是个孤儿、希望有相勋父亲那样的爸爸,这场在推进叙事的同时有别样的情感力量。
这种精密的结构一定是被不断打磨出来的。
第二幕2 :第4174场,65104min,39min反派逼近:第41场韩熙载加入公司,韩熙载代表的“反派“逐渐逼近。
有趣的是,直到第三幕相勋才被这个“反派”杀死,才到达这条线上的“失去一切”。
失去一切:第61场相勋发现父亲割腕自杀。
失去了他的暴力,相勋也就失去了所有生存的价值。
这是A故事的尾声,相勋跟自己的父亲正在走上救赎与和解的道路上。
灵魂黑夜:第73场相勋和韩妍熙在汉江边相坐而泣。
在这里,相勋彻底陷入了他的黑夜,他身上以暴力为载体的价值全部崩塌了,人物急需弧光。
进入第三幕:以第74场为引领的相勋约姐姐、老板、韩妍熙去幼稚园的行动。
可以看到相勋身上炫目的弧光:跟第二幕开头相比,相勋完成了对父亲的情感转变,由仇恨到和解。
中点之后的第二幕,这一部分有同样是4个叙事空间:相勋的亲情空间(A故事)、相勋与小弟的暴力空间(B故事)、韩妍熙的家庭空间、韩妍熙与相勋的爱情空间。
作为A故事,在这个部位基本以相勋对家庭的主动融入为标志结束了,在“失去一切”中,他经历了最大的危机,完成了他的转变。
作者是怎么由中点推进到第三幕的?
看A故事的进展:第45场相勋去姐姐工作的手机店买手机,第46场相勋与姐姐一起吃饭,谈及父亲他暴怒,第47、48场他冲到父亲住处暴打他,被侄子看到,第53场他去手机店找姐姐不见,第54场他看到姐姐、父亲和侄子一起打PS,第57场相勋和老板吃饭又谈及父亲,第59、61场相勋发现父亲割腕,第63场、65场相勋背父亲去医院,第69、72、73场侄子要相勋别打爷爷,相勋道歉(71场插入了父亲看家庭照片的场景,这意图再明显不过了),从中点时相勋通过侄子弥补了对家庭感情的失落感,到暴打父亲,被侄子看到,再到发现父亲割腕,跟侄子道歉,A故事起起伏伏,在这样的冲突-解决-冲突的模式中作者推进他的故事。
而B故事设计又尤其奥妙,它没有在这里终结,而是延续到了第三幕,直接以残酷的姿态打碎相勋试图回归和平的美好。
在这一部分,B故事本身较为简单,只有41、42、43韩熙载进入公司初次收钱,50、51、52再次收钱这6场,一方面是因为它要延续到第三幕,为A故事的解决腾出文本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韩妍熙的家庭作为枝丫为B故事增色不少。
(此部分析错误,A、B故事都应该在第三幕完成高潮。
)那么其他叙事空间呢:韩熙载的家庭叙事空间共出现了44、49、54、56、58、60、62、68、70这9场,比B故事本身还要多,这个家庭空间为韩熙载后面的杀人行为买下了情感伏笔,也为韩妍熙和相勋的爱情提供了叙事上的动因和情感基础,所以可以得出一个实用性的结论:主线叙事之外的叙事空间可以弥补主线上的叙事逻辑并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故事增添强大的情感力量。
但不要试图以过度堆砌新人物、新环境来作为解决情节漏洞的方法,A、B故事本身还是要强大。
这同样适用于韩妍熙的爱情空间,它在某种程度上和韩妍熙的家庭空间杂糅在了一起,爱情空间提供了相勋的灵魂黑夜,也是整个故事最动人的一场戏。
其他亮点:作为和相勋的亲情空间互文的韩妍熙的家庭空间,在灵魂黑夜之时被交叉剪辑在了一起,汇合之时,亲情的危机和危机之中闪烁的爱意杂糅在一起,令我们无比震撼。
虽然说这是后期剪辑和导演的功劳,但在写剧本的时候就可以这样构思了,在这里,古老的剪辑再次显示了它的真理的强大。
整个第二幕出色地完成了对抗的过程,相勋完成了他的人物弧光。
而作为类型的其他人物也都很好的完成了为相勋助力或者为故事增香添色的功能。
而B故事给我们留了一个尾巴,我们随后会惊讶地发现故事再次被颠覆,而创作者牢牢地握着我们的心弦。
·第三幕:7488场,104min131min,27min进入第三幕:74、74场,相勋通知韩妍熙、老板去幼稚园聚会,同时提出退社。
这时相勋的情感已经不可逆地转变了。
结局:相勋被杀(B故事高潮),聚会成为泡影(A故事高潮),身边的人开始美好的新生活。
韩熙载成为下一个相勋。
终场画面:韩妍熙看到韩熙载带小弟砸店铺。
同开场画面遥相呼应,以暴力开始用暴力结尾。
同时,这一场为整个故事的全知视角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韩妍熙对相勋的情感被模糊,观众同人物一样陷入震惊的震撼中,文本因此变得多义起来。
故事本以有了圆满的结尾,却又在震颤中结束。
这是神来之笔。
可以学它的视角运用。
第三幕有2个叙事空间:一个是代表A故事圆满结尾的韩妍熙、老板、姐姐、父亲的团聚,另一个是代表B故事暴力终结与转换的相勋之死,两者糅合叙事(交叉剪辑和闪回)被裹挟进以终场画面为代表的对暴力的一线救赎和消极反思之中。
这一幕成功之处在于它以对比蒙太奇强化了B故事结局带来的悲痛之感,作者以B故事相勋的死作为对A故事价值成功的深刻反思,支线的叙事空间(爱情、韩妍熙家庭)在此作为点缀为故事赋予结构上的情感(只有第74场韩妍熙接到相勋电话、第87场医院的闪回明确展示了两人的爱情;只有最后一场明确展示了韩妍熙和韩熙载的家庭关系),而两条主线叙事之间的较量成为结构的绝对重心。
对叙事结构的把握凌厉狠毒,严格控题,毫无私货。
终场画面是神来之笔,可以说这1分多钟的画面重新解构了整个故事,给人震撼的同时让故事主题由积极的、乐观的、抱有希望的调子急转直下,达到了在深刻的绝望中深度的反思的效果。
这个局部内聚焦视角让我们觉得,似乎暴力永无止境,它对人的伤害(尤其是所爱之人)究竟有多深?
恐怕只有在黑幕前的观众自己心里才有答案。
通过分析整个故事结构,我们可以看到,故事严格遵循BS2节拍表的进行节奏,叙事严丝合缝,结构精密如同脚手架。
但是,牢牢牵引我们感情的、给我们巨大震撼的远不止此,因为BS2节拍表只是主线叙事的节拍,只是A、B故事的进展方向,而作为“恒星周围的卫星”存在的众多独立叙事空间,更为整个故事的逻辑建立、情感张力提供了十足轻重的作用。
韩妍熙的家庭空间、韩妍熙与相勋的爱情空间、相勋和老板的友情空间,作为三个主要的独立叙事空间(独立叙事空间可大至无限多,小至没有,这全凭个人判断或者它们在影片中的戏份多少,比如一闪而过的政治元素——学运、越战——就不被当做独立空间),它们充当主线叙事的粘接剂,也为观众提供情感色轮。
我们为父亲的自杀、相勋的救赎、家庭的和解而欣慰,为他的死而悲伤,也为相勋与韩妍熙的爱情所温暖、为相勋和老板的友情而感动,故事总有无处不在的泪点。
当我们被作者做出情感引导时,自然就会本能地认同影片的主题,而且更加深刻。
闪回和全知视角是整个叙事的灵魂。
开场画面和终场画面是对BS2节拍表的创新,这是它在叙事上的作者性。
我能从这部电影的叙事里学到太多了。
人物相勋: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立体,是典型的圆形人物。
首先看看第一幕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正义但滥用暴力、关心家庭(侄子和姐姐)却殴打父亲、手握财富却执着于打游戏机而且还在用BB机,这样一个人物生存于矛盾中,不断地在自己的性格中挣扎,更为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他有“隐藏的秘密”。
这样的一个人物,有现时的矛盾,有历时的困苦;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极致暴力),有四海皆准的共性(家庭的受害者);他令人崇拜或恐惧、厌恶(暴力,不乏有暴力的崇拜者),又令人同情感动。
他符合人物塑造的每一个原则:有明确的欲望和阻碍(欲望:救赎亲情危机;阻碍:他的暴力。
他是这样一个自罪又自我救赎的人!
);尽可能避免刻板定型(非常立体,性格多面);值得同情(他同样是受害者);有完整的人物弧光(弧光是他对待亲情危机态度的转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在这一点上,闪回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影片的叙事视角——全知——也在推波助澜);有勇气(自不必说,开场的暴力即勇气)、有魅力(招得花季少女的喜欢、老板的深厚友情、姐姐的无限谅解、侄子的爱慕)、有本事(能挣大钱,能救父亲,能背着妹妹去医院)、幽默(游戏时间的表现)、善良、被家人和朋友深爱……这是一个能把所有我们所喜爱的银幕人物的所有特质都能囊括其中的人物——相勋。
其他人物不做分析了。
只需要知道他们都是围绕着相勋塑造的,是“相勋宇宙”。
是为此文。
也许有的人不懂,幸福的人怎么看得懂?
是,我们都有预感这是个悲剧,我一直有预感导演一定会杀死这个对父亲拳打脚踢的“自己”。
自编自导自演吗?
原来真的是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可怕的生物叫做父亲。
爱?
不得;恨?
不可。
砸断了骨头还会连着筋。
如果没有爱,我为什么如此恨你?
我忍不住伤害你。
我忍不住杀了自己。
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锋利的双刃剑。
我要怎么才能把你给我的血统统换给你?
所以那些幸福的看官们,不劳烦您期盼他死了,他会自己惩罚自己的,他迟早会杀了自己的。
可是那些当了父亲和将要当父亲的人,你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不要逼得孩子想揍你,揍了你,他只能杀了自己而已。
原生家庭当然会滋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少年犯罪。
父母离异孩子孤僻会犯罪‘;父亲家庭暴力母亲,孩子有样学样会暴力犯罪;溺爱过甚孩子没谱啥都敢干犯罪;单亲家庭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心理扭曲会犯罪;父母太忙顾不上孩子,孩子会误入歧途犯罪;留守儿童渴望被爱所以内心偏执导致犯罪;爷爷奶奶隔代教育孩子缺失正常教育,行为失常会犯罪;父母过度教育压力过大孩子逆反,不是自杀就是犯罪;父母太穷,孩子自卑,对财富痴迷导致暴力犯罪;父母太有钱,孩子挥金如土,一旦受挫心理变态会受罪;父母一般小康,孩子庸庸碌碌,比上不足自卑,比下有余又狂妄,心态失衡会犯罪;有正常的家庭吗?
出了事,一总结,各种问题;人家好好的孩子过一生的,家里不也是各种麻烦各种烦恼各种不靠谱?
这种站在结尾,总结过程各种问题的结论,都是P话。
有TM的正常家庭吗?
谁的青春不是血泪斑斑?
不是一坨狗屎?
不是饥渴难耐又无的放矢?
不是煎熬痛苦又恣意盎然?
学渣为没前途痛苦,学霸为名次计较纠结;搞对象的找不着卧子,找着了怕出事,没搞对象的边自撸边自责;会打架的,三天两头被人堵胆战心惊,不会打架的看着人逼上来就怕挨削;跟老师关系好,被人说溜须拍马,跟学校来劲,直接写检讨挨处分开除留查;谁的青春,敢说快快活活一路长虹?
原生家庭的问题真的就是铁磁的定律?
没犯罪的那么多正常孩子,长大,成家,立业,难道家里就没有一本难念的经?
本片被赞誉过审,诚然是一部很有诚意的回首残酷青春的类型电影。
只不过,所有的症结都指向原生家庭。
这个结论就太过于轻浮孟浪了。
好像如果我们投胎的好,我们的父母不离异,不打架,对我们好一点,我们的青春就会OK,我们就不会变成古惑仔,就不会混迹街头,跟人动刀动斧子。
导演不是社会学家,不是哲学家。
真的犯不上给出这样终极的答案。
你可以举个案,比如男主大流浪,家庭问题,家庭暴力的父亲,误杀了妹妹,妈妈车祸。
男主不肯原谅父亲,总是揍爸爸。
但血浓于水。
关键时候还是义无反顾献血给老爸。
个案是个案,个案不能当结论。
不过影片的所有主角们,挨个都是这个问题,就有点搞笑了,这就是导演自己想象和编织并且结论出来的人间炼狱。
女主,妈妈在外面找野男人然后死了,爸爸喝酒家暴还失忆,弟弟没事就抢家里钱还揍姐姐;合伙人老板,孤儿,就这还羡慕男主有个又不靠谱的爸爸,有就比没有强;同父异母的姐姐,单亲妈妈,带个儿子;电影就是电影,编导负责讲好你的故事,非要灌输你以为的价值观结论,也该悠着点,不能太个人情绪。
残酷青春,就像二八定律一样,对每个人都一样,这才是残酷的本质。
你的砒霜,他的蜜糖。
离异家庭也有一大批杰出的孩子;幸福家庭里出败家子坑爹货的概率也一样高。
2023年5月15日0:46
又是致郁的晚上。
好看,但真费眼睛,一是煽情二是晃眼。
但匠气与小癖好藏得太浅了。
*弑父与恋父:导演的yj崇拜男主无差别的脏话反映其边缘化的无助——在社会上毫无地位的混混、家庭破碎导致的攻击性人格,就像受过创伤的猫狗,对任何刺激都会报以尖牙低吼,这一切始作俑者是“父”、继承者也成为了“父”并杀死“父”。
而影片中的母亲和女性角色则是宽恕与被救赎的结合体,这一点另论。
电影在大量男性武力的传递中,尤其是男主对小弟不断的肉体调教实现了希腊式的暴力灌顶。
小弟的背叛值得玩味。
刚入行时男主让小弟拿锤子,小弟不敢。
男主以父的身份让小弟展示自己的暴yang力ju,但时机尚未成熟。
在恶性的不断浸染中,小弟的暴力潜质被完全激发出来,最终拿出了坚cheng硬shu的锤yang子ju击qiang杀bao了父,通过“杀父娶父”成为暴力的新门徒。
而老板和其他小弟则是工作时凶狠,下班后憨批,他们更理解暴力作为工具本身是不能解释世界的,而男主则将世界与暴力等同。
父作为暴力的始作俑者,男主选择了成为父并将暴力泛化,开始与整个世界对抗并招致毁灭。
当然他需要女性来安置他的暴力,所以男主没有任何情色,因为他本人就是暴力、父权和yj的投射,他必须要将自己容纳到一个女性的怀抱中。
所以,影片中不是女性拯救男性,而是男性选择可以拯救自己的女性。
*基督的,太基督的综上,男主作为暴力的代表,承前启后的死在了小弟手中。
因他的死,世界仿佛净化了,每个人都生活得更好了。
然而结局女主和成为新一代街霸的小弟的对视告诉我们,男主的死完成了父的殉道,他的门徒将延续暴力的教义。
而女主的几乎就是抹大拉的玛利亚。
看看她与男主的初始场景:男主一口白色的涂抹吐在女主红色的领带上,这场面似曾相识。
抹大拉的玛利亚以不洁之身被耶稣拯救,又在耶稣受难后哀悼和见证耶稣的复活,这与结尾小弟切换为已死男主的蒙太奇手法如出一辙。
圣经中说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
那把锤子最终被门徒用来将其钉在十字架上。
一只改吸花蜜的绿头蝇,改不了整个族群的食腐性。
更何况这花蜜,又有太多是枝裕和式的一厢情愿。
温暖的绝望,一个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电影只是现实的缩影,希望大家都幸福,平安。
原来看过 棒子的黑帮片一直都还行
挺乱的,都是打,后来良心发现了却也被打。总是会轮回报应的,好多暴力现象!主角是改变不了性格了,这样结局也差不多了,想问那时候杀人不犯法的吗?凶手居然这么嚣张!
只是为了暴力而暴力
打你!打你!打你!卒……完
get不到…
看的人太窒息了。今天的暴力已经够多了。
小成本独立电影,冷峻而狂野,梁益准自编、自导、自演。
暴力只会产生新的暴力 不断循环 以至无穷 话说打死流氓的到底是不是小胖妞的哥哥阿!!!
满嘴“西八”的,我都快会说韩语了。剧本还是差了一些,没有做到同时推进剧情和人物性格,显得拖沓。27分钟,弃剧。
演技可圈可点的
暴戾,家庭破碎,循环。
太造作了吧!!!!什么反家暴公益宣传片啊!!
持续下滑。
确实不好看
暴力是怎样炼成的。
满满的怨气,满满的悲剧,看的人窒息不已。。
让人难过难受的电影,但是拍得好,演得也好,情绪推进衔接都很好。啊!发现男主角除了是导演之外,还是日本电影《啊!荒野》的男配!演技好牛啊。
等这么长时间,值了
一日温情就是太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