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突然降温,冷的一逼。
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姿势,都是↓
但电影圈儿里却是火热一片、血雨腥风,昨天小姐姐点评了“豆瓣一天之内轻而易举毁掉一个导演”的荒唐事件,今天继续就着这个话题来谈,说一说最近接二连三的导演撕逼影评人事件。
前有(9月22日)2分烂片《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胆大妄为碰瓷儿豆瓣电影事件
后有(9月23日)孟奇导演在微博指名道姓地怒骂“支离疏”等豆瓣“邪恶”的影评人,发文“致那几个邪恶的大号们”,看到《娘子军传奇》分数太低自掏腰包雇水军刷分,结果越刷越低,忍无可忍公开约架:“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听到骨裂的声音,我不在乎是你的还是我的!
“
紧接着还有(9月24日),大鹏怒发朋友圈,要准备扇一个叫“二月鸟语”的影评人大嘴巴子,认为他没看自己的作品《缝纫机乐队》就打了一星,属于恶意差评。
事后“二月鸟语”也作出了回应,称“自己是看完影片后评论的”。
导演和影评人唇枪舌剑,一时之间圈儿里风生水起,好不热闹。
是现在的观众越来越不好伺候,口味刁钻了?
还是创作者们越来越接受不了批评,内心柔软了?
联想到近些年电影主创们越来越对观众、影评人给自己作品差评的行为表示不满,导演怒怼观众、影评人的行为屡有发生。
就比如2013年,有着“小钢炮”之称的冯小刚导演和影评圈不要脸之王“释凡”之间的骂战。
冯小刚凌晨连发 7条微博,大骂影评人“浅薄”、“看不起”、“觍着脸引领观众”、“跟你们势不两立”。
被骂的“释凡”之所以不要脸,是因为他还拿这件事儿当做自己的一项丰功伟绩,在微博认证上写有“曾逼迫冯小刚气急败坏连发7条微博大骂”。
后来冯小刚还怼过吃瓜群众,表明了自己与差评就是有不共戴天之仇。
还有“小四”郭敬明,烂片标榜《小时代》上映之时,影评人周黎明就发微博点评:“中国电影突飞猛进,《富春山居图》创造的超级烂片超级卖座纪录,不足一个月便将被《小时代》所超越。
《小时代》之烂远远超过《富春山居图》,它的炫富和堆砌达到一种病态的境界。
”
导演郭敬明在第二天也进行了回应:“抱歉周先生……你看见什么,你就是什么。
”一时之间郭敬明粉丝和影评人唇枪舌剑,甚至上升到语言攻击……
当然也有导演欣然接受批评的,当年《催眠大师》上映的时候,导演陈正道把观众的差评当做勉励“我又接近了《盗梦空间》一步”,为的是今后能不断改善拍出更好的作品。
导演说自己电影好,无可厚非,拍出的电影就像自己生的孩子一样爱护,“王婆卖瓜”的道理我们都懂。
但是敢在公开场合当着观众的面赫然声称“自己这部电影绝对不止1星”并要爆打差评者的情况,这还是头一次见。
对于差评就如此敏感,大概就是不自信了。
(但如果是新型营销手段我就无fuck说了)这也揭示出如今创作者们的心态实在是太器小易盈了,只能接受赞美之言,遇到批评就拒人千里,但凡是一门艺术、一部作品都不能忽视批评。
老话说的好:“倘若批评不自由,那么赞美无意义。
”
中国的影评人和批评家发展较晚,在互联网信息爆炸之前,写影评的只能算观后感,或者是电影鉴赏,更多的还是属于主观意识下的感性评价。
而现在,除了主流媒体、官方专家,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媒体,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自媒体们的能力不一、水平参差。
对于艺术作品的批评,需要具有一定文化和艺术修养,在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
我们是想听真话,看真相,但影评人不能为了博人眼球赚取流量。
我们需要影评人来批评电影,但是评电影易,评到家难。
本文说的这几起事件,都只是特例,并不能代表中国全部导演的人品,更不能完全代表整个影视圈内的状态。
如果把电影当做一个生意来做,而不是艺术,那就很容易吃相难看。
毕竟拍电影易,拍好看难。
电影主创和影评人之间应该是亦敌亦友、互相促进的关系,也就是说批评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既能够将意见反馈给创作者,有助于未来进一步的创作,同时也能解读电影中的深刻魅力,传达给观众。
如果哪一天中国电影如果没有了批评,那不是电影有多好,而是真的烂了。
大家好,我们是伪摇检验机乐队 1.真正不可抗拒的,是金钱和女人影片一开头,作为男主角乔杉爱上摇滚乐的初心,作为摇滚精神导师出现的破吉他乐队登场。
你可以在破吉他乐队上看见唐朝乐队(外形风格气质)或者beyond乐队(精神导师、摇滚初心)的影子,但导演找来了宋小宝、王小利这帮人来演,一张嘴还是那套二人转风格的耍宝。
作为笑料出现。
他们备受追捧,是因为他们为家乡争了光。
而在童年胡亮的演讲里,他也想像破吉他乐队一样“为家乡争光”——从一开始便不难看出,相对于摇滚乐,角色还是创作者其实更看重“争光(屌丝逆袭)”。
或者说,利用他们的爱好和事业为阶梯,完成阶级跨越,戏里戏外,这都是大鹏一贯的主题。
可“争光”这事儿,你玩儿摇滚乐还是成为王石,都能实现。
以此为人物驱动力,缝纫机乐队到底比丁建国她爸那个房地产商高尚到哪里去了?
只不过包裹了梦想的糖衣,野心便不那么吃相难看罢了。
行,那么抛开人物动机和内在逻辑问题,破吉他乐队的音乐本身是不是有感染力呢?
他们在舞台上穿铆钉皮夹克,嘶吼,甩着迪克牛仔式长发,他们的形象完美契合一个摇滚乐手的刻板印象,一丁点儿都没有越过。
他们的歌词反复唱着“金钱、女人、心爱、是不可抗拒的”……哦。
2. 流行歌曲啊大鹏带的那个红绿灯哥仨,不想来偶像组合那一套,叛逆,有理想不妥协,想玩儿摇滚乐,趁经纪人大鹏不在不好好练舞,要排练。
哥仨用什么体现他们摇滚呢?
长发,文身,不挣钱。
可是摇滚乐早不是树村那会儿了,高虎谢天笑不都和你大鹏这路人搞合作了吗?
还要消费20年前的摇滚乐手的形象?
可能因为大鹏们也就只认识这些功成名就、干吃老本的所谓“摇滚老炮”,创作生命力尚在延续的真正的摇滚音乐人,大鹏们不了解也不关心吧。
问题是你们摆出了搞摇滚的pose,唱的歌都是流行歌曲啊?
不止红绿灯三兄弟唱的是流行歌曲,缝纫机乐队唱的一样也是流行歌曲啊!
乔杉演一个视摇滚为生命的人,他组乐队、办演出、保卫大吉他……可是在音乐本身呢?
就写出两句歌。
你有这功夫整这些没有用的,咋没工夫写写歌呢?!!!!!!!!!!!!!!!!!!!!!!!!!!!!!
(这句划重点!!!
)自己不好好写歌,一个雕塑被拆了就供起来竖个“摇滚已死”的牌子?
你这到底是热爱音乐本身,还是热爱“大吉他”啊?
然后电影是这么在细节上体现乔杉在生活中非常热爱音乐的——洗澡时忘情唱刘欢;洗澡时大声外放那首“nononononno”的迪厅歌曲……几乎就这俩情节。
这他妈跟摇滚乐有半毛钱关系吗?
你镜子上糊的那些thewho大门乐队还是sex pistol的贴纸是淘宝买的随机福袋吧?
你奉为神明的那些摇滚巨星,合着就认识个黄家驹?
行,你音乐不行,行事作风摇滚也成啊。
前面乔杉接大鹏回家的时候,大鹏嫌你家里乱,你还说,摇滚乐,玩儿的就是个脏范儿,怎么后来面试乐手时看见娜扎和炸药,就说人家“一个拄拐一个破衣啰嗦组乐队还是丐帮文工团”,还嫌弃娜扎“喝大酒的喝大酒”了呢?
这是精神分裂啊……也可能是因为乔杉的女神是柳岩吧。
一个视摇滚为生命的人,把最牛逼的吉他比作“吉他中的柳岩”,我看这乐手也是白当了。
感觉全片摇滚的行为,就是范伟老师拿秋裤抵投资了。
退一万步说,组乐队我就是纯搞流行歌也没毛病。
问题在于又当又立——你不能用流行歌曲围剿观众的同时,又打着摇滚精神的旗号卖人设卖情怀。
特别是为了制造笑点而丑化摇滚乐手,把摇滚乐当马戏团,把乐手当猴耍。
3. 不服娜扎跟乔杉谈恋爱就是“献爱心”(发财总的台词),亲大鹏就不是了???
行,娜扎不看脸就算了,去各单位演出那段,那么多中年大妈,凭什么放过炸药一个小鲜肉,去摸大鹏大腿?
大鹏老师,强行往自己脸上贴金也要讲基本法啊。
4.假高潮没看懂?
消防车大战当真不是在强行假高潮?
最大的bug在于既然建国总在,发财总为啥还要打人?
啥意思,建国总说话不好使呗?
更别提下一个段落,电影中的真·假高潮:在大吉他遗址开演唱会直接“致敬”网络病毒视频了。
怎么着,欺负大陆观众没看过“千人乐队合奏涅槃《 Smells Like Teen Spirit》”?
随手甩个链接不用谢: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8279633/ 重点是,消防车大战怎么搞定的?
一个一直强调摇滚精神,打着杂牌军宣扬草根精神的底层乐队,危机关头还是靠有权有势的长辈——建国爹和希希妈来平事儿。
给力的不是他们的摇滚精神,是建国爹的“有人儿”和希希妈的拳头啊。
对,大鹏们还是难掩对建国她爹这类人的认同和臣服。
如果说这片子里真正名利双收的人生赢家是谁?
毫无疑问就是建国她爹。
年轻时搞乐队有情怀,老了功成名就有权有势;影片结尾支持女儿追逐梦想和女儿和解,替女儿平了消防车大战还他妈当了回英雄!
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电影结尾都“燃到自焚了”,可赢的还是房地产商啊朋友们!
他们最终还是拿下这块儿地皮了啊你们都在那块瞎傻乐呵什么呢?
强拆头子最后成了此片最道义的一个文明人儿。
这种对建国爹全方位的认同说明这片子最终歌颂的还是这类人!
说白了就是歌颂钱。
没看出来梦想到底有多了不起,能赚大钱才是坐收名利的前提。
这种歌颂多半是创作者下意识的了,属于跪长了就不会站的那种,一不小心就泄露了马脚。
5.对中国摇滚乐最大的贡献中国人拍摇滚乐一大俗,就是非得把摇滚乐和成功人士二元对立。
一个房地产商一定是放弃了摇滚乐才走上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但凡出现一个摇滚乐手,人设就都是一个套路的,看都不用往下看了,感谢大鹏们,在他们的努力下,满大街的普通群众都知道了,摇滚乐手就是跟可笑的失败者划等号,音乐穷三代摇滚毁一生。
对,《缝纫机乐队》对中国摇滚乐的贡献,就是大大的强化了主流对摇滚乐手都是“长发嘶吼、穷逼社会底层loser、神经病瞎逼作……”的偏见。
大鹏不是玩儿乐队出身吗?
照理说不应该把摇滚乐手这类人呈现到这种扁平得近乎丑化的地步啊。
但这也不难理解。
始终觉得大鹏是个实在人(无贬义或者讽刺),他可能很务实,对身边的工作伙伴仗义,对工作本身踏实努力,但这些并不妨碍电影还是摇滚乐,只是他们跃升阶级、屌丝逆袭的工具。
哪怕这种“利用”甚至是他们无意识的。
因为是工具,所以没法儿动人。
贩卖情怀是好用,但这一次还能不能起效还真不好说——如果你们把那些对摇滚乐有情怀的群体作为你们的消费者,那么真正的摇滚乐迷,是不可能喜欢这种把摇滚乐手都拍成了杀马特的电影的。
——————————我是怕被打的分割线--别问我为什么披马甲。
还真没想到,大鹏们居然先于总局,开始剥夺人们自由发声的权利了。
绝大部分都不太了解,纯截图凑热闹。
萧玮,麦田守望者乐队的主唱。
当时觉得这个乐队有点熟悉,好像完全是因为那本书。
姚澜,二手玫瑰乐队的吉他手,在这支以骚气妖艳著称的东北二人转风格的摇滚乐队里面,我觉得姚澜穿旗袍是最性感的。
乐队风格太突出,现场氛围太热烈。
李延亮,中国第一吉他手。
超载乐队吉他手。
江湖地位高,江湖人缘好,韩红的初恋情人。
在老狼参加的那届我是歌手中露脸过一次。
彭磊,新裤子乐队主唱。
新裤子乐队是比花儿乐队更早的摇滚朋克。
欧洋,面孔乐队贝斯手。
赵明义,黑豹乐队鼓手。
就是前一段时间端着保温杯泡枸杞的中年大叔。
谢天笑,中国地下摇滚之王。
现在也在活跃中。
雷刚,天堂乐队主唱。
肖楠,眼镜蛇乐队主唱。
高虎,痛仰乐队主唱。
这是一只至今仍然活跃的乐队。
龙隆,鲍家街43号乐队吉他手。
此乐队在2000年左右因为中国摇滚的半壁江山-汪峰的单飞儿解散。
此乐队的那些歌儿真是好听。
刘义军,唐朝乐队吉他手。
黑豹和唐朝是两个江湖地位最高的摇滚乐队了吧。
斯琴格日乐,传唱最广的歌应该是那首《山歌好比春江水》。
和臧天朔有过很多交集。
黄贯中,Beyond乐队吉他手。
也参加了我是歌手。
他的老婆是紫霞仙子朱茵。
叶世荣,Beyond乐队鼓手。
赵英俊,在片中饰演了一个小角色,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夜店》那部电影中,很搞笑,长得像雪村,雪村更像光头强一些,像光头强这件事情在这部电影中还成了一个梗,谢天笑问他“你是光头强吧?
”。
在大鹏的煎饼侠那部电影中,也和他有过合作。
谢天笑问赵英俊:你是光头强吧?
刘嘉卓,就是让高晓松看完视频后摔吉他,李延亮点赞的那个吉他少年。
我更喜欢称《缝纫机乐队》为励志电影,而不仅是喜剧片。
励志电影分两种:一种叫咚咚锵,它擅长营造梦境,职能是为你打鸡血;另一种叫锵咚咚,擅长粉碎梦境,职能是让你认清生活的真相,却依旧热爱生活。
而《缝纫机乐队》属于后者。
当大家愤懑地谈论阶层固化、年轻人的上升通道被堵死,却从来没有正视过困扰人类几千年的一个悖论:资源总量永远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人都是成功者,总有大多数人是失败者,处于资源分配的中下层。
如果仅拿实现物质欲望作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毫无疑问,那我们绝大多人都会活得很痛苦。
更令人费解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却在催促人们“奋斗”“竞争”“力争上游”而这些行为直接指向的目标往往是“利润”,是金钱是权力。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败下阵来的人同时也会很容易失去尊严,在婚恋市场上也成为被抛弃的人群,最后,他们甚至连自己都抛弃了自己。
在这种残酷的社会状况下,咚咚锵仿佛变成了一种精神鸦片,它的毒性虽然没有成功学那么强,但也堪比毒鸡汤。
它往往使人们短暂地亢奋过后便难以为继,而一片狼藉过后,空留下卑微生活的疲惫。
《缝纫机乐队》谈论的不是成功,是梦想,她是另一个维度的东西。
梦想从来不基于世俗上的成功而产生意义,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力量。
就像大鹏饰演的音乐经纪人程宫含泪所说的:“唱!
如果不唱身上那股气就泄了!
”这句话可以触动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曾有过或正在追逐梦想的人。
很多时候,那些人真的靠那一股气而活,是那股气支撑他们不彻底滑向平庸,是那股气让他们坚决不向这个操蛋的世界缴械投降。
而摇滚,在这部片中是梦想的载体。
在张婉婷导演的那部《北京乐与路》中,我们能看到关于摇滚更加残酷的阐释。
耿乐饰演的歌手在大唱片公司的面试败下阵下,他委屈地反问这些蔑视他的人:“你们懂摇滚吗?
摇滚的精神难道不是反叛吗?
”一位“金牌制作人”教训他说:“小子,我今天心情好,给你上一课。
你知道你为什么出不来吗?
真正能出来的人都是外表反叛而里面顺从的人!
”歌手平路最后倒毙在血泊中,他的摇滚精神被时代嘲弄羞辱,他的灵魂在这片土地上注定,无法安息。
摇滚是咆哮是叛逆是抗争,但社会却鼓吹人们顺从、整齐划一,这个时代恰恰是最需要摇滚精神的,但它的秉性注定了它无法成为主流。
就像锵咚咚注定无法成为励志电影的主流。
大多数人更不愿意看清生活的真相,或者已经看清了却依然选择麻痹自己,所以《缝纫机乐队》票房了了,远远比不上无厘头闹剧《羞羞的铁拳》。
就像绝大多数成年人都会对他人的梦想嗤之以鼻:傻X,你想当篮球运动员?
这么矮的个子,你根本不行!
你想当演员?
就你那副长相,当个群众演员还差不多!
你想当歌手?
五音不全你算了吧!
只有普通的职业才适合你,只有赚钱才是成年人最正确的事儿!
这些声音总是充斥着我们的耳畔,让我们追求梦想的脚步停留下来。
曾几何时,我也被这样的声音羁绊,直到父母相继过世,我才重新拾起梦想。
如今我已在追梦的道路上跋涉了六年,过程中有过痛有过退缩和迟疑,但我一直没有放弃。
我不知道未来是否能达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这已不再重要。
我看清我身处这个圈的本质,也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但我依然热爱于它!
我是智商只有76分的蹩脚演员知尘,感谢阅读评论。
我觉得这个电影挺好的,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希望大家都没有成见地去看电影。
这个电影有内容有信念给大家带来笑点和泪点,从它能感动人开始它已经算是成功了,毕竟在这个大时代面前心中怀有理想和信念并一腔热血向前的人不多了最起码在一味批评谩骂之时要问问自己凭什么如此辱骂希望大家依然善良并且依然热爱生活心中怀有梦想
前面一部分显得比较苍白,基本上靠乔杉一个人尬聊,还有许多渗透的广告,是处硬伤。
后面慢慢就能看出来,大鹏对情景,道具设计费了很大的劲,虽然不能有什么特效,但特技是足够了,一个酷炫的镜头估计得花一段时间。
音乐很wonderful,越唱越热血。
请的也都是现实中各个摇滚乐队成员来客串,最后乐队在大吉他公园演唱的场面也做的很好,应该说是把钱花在了重点上。
理想,“有它的时候我天天盼望着开始,没它的时候我天天盼着结束”。
我还是个学生,我为理想加了一颗星,满满五颗星。
『更新』今天(9.30)又去看了羞羞的铁拳,觉得给缝纫机乐队也打五星的话,有点对不住开心麻花带来的开心,所以,缝纫机乐队的客观评价只有三颗星(笑点很尴尬,整个影片下来没听到几处笑声,不瞒大家,这场电影我去了两次厕所,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多一星是我个人给了理想。
从七七八八听说这个电影,到前几天和参演的几位老炮儿聊起,心中隐隐的担忧逐渐放大。
我倒不是怕电影差,而是可惜了(liao)的,怕是本来就被妖魔化的摇滚乐,在不明真相的广大人民群众前面,又会再一次没能逃脱继续被妖魔化、被傻逼化的命运。
看完,果然不幸又成了真。
且不说故事的不合理不现实,也不说角色的干瘪和荒谬,更不用提根本不存在的人物成长弧光什么的。
低俗咯吱人的梗,浮夸的表演,断裂的杂乱的情节,这些也都暂且忍,但把大铁链子(金链子永恒属于hip-hop土豪)加皮衣加哥特烟熏妆再加点儿吉他失真和貌似重一点儿的鼓点就等同于摇滚?
真的是够了。
从《北京杂种》到《北京乐与怒》再到《缝纫机乐队》,中国电影真是毁摇滚不倦。
几乎都是批一张喧嚣热闹叛逆不羁或人渣或理想的摇滚大皮,内里则是摇滚的内核沾不上一点儿边儿的垃圾。
摇滚,就像个原本漂漂亮亮的姑娘,在中国,只剩下被各色编剧们导演们轮流强暴的命,搞得面目全非,声名尽毁。
大概个人觉得能看的,只剩管虎当年的《头发乱了》,虽然也浮夸,但好在能落(lao)在地上,看到挣扎看到反抗看到现实社会的小角儿。
每每被人问,你说五月天不是摇滚你说汪峰不是摇滚你说赵磊不是摇滚你说我们说的这些个都不是摇滚,那你特么说什么是摇滚?
我也说不上来。
要是能一言以蔽之,那肯定不是摇滚。
我只知道,大音量不是摇滚,叛逆不是摇滚,犯横耍流氓不是摇滚,四处睡姑娘不是摇滚。
虽然它们很多时候的确是摇滚所呈现的面目。
高大上的话大家都会说,比如摇滚是态度,是精神,是理想。
都没错儿。
于我而言,摇滚可能是勇气,独立思考的勇气,不随波逐流的勇气,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对这个社会和世界负起责任的勇气,能在贫穷、逆境之中依然死磕的勇气,同样能在富有、顺境中依然清醒的勇气,投入红尘却与这个花花世界永远保持着距离的勇气。
为什么刚才看电影时,我旁边有人看哭了一直在擦鼻涕,我猜是他或许是想起了他曾经拥有却被自己丢掉的那份勇气吧。
再怎么说,摇滚不是巨大的吉他,竖着的和躺倒的,都不是。
摇滚也不是竖起的食指和小指所组成的手势。
估计电影上完,今后的好歌手啦嘻哈啦民谣啦韩星啦迪厅啦春晚啦的演出舞台下,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这个手势吧。
只是,这些激动的举着手喊着我爱你的人,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这个名叫sign of the horns的手势,自1960年代在摇滚乐圈被广泛使用以来,它的最初最本真的含义是撒旦和魔鬼,是和上帝的对决。
情节不堪分析,当然我看这个就是来放松的,清节不流畅没逻辑我就不管了,看之前有人说这电影不是那么烂,我就信了。
结果我在影院里笑了不止一次,当然我看一个小品也能不止笑一次,里面的梗有的赞,有的很肤浅,好笑的有,低俗的扯淡的也有,相比导演的逗人笑的目的,我不能理解现场观众那么容易被逗笑。
先不说我旁边的哥们全程口臭夹杂着爆米花的气味让我迷之沉醉了,基本没有全场一块笑的笑点,有的是密集的各自的尬笑。
好几个女的在其他人安静的时候突然就嘿嘿笑了,仔细一看应该是被刚才刻意设置的梗逗的,估计是平时不怎么看喜剧电影的观众吧,我也理解。
不过还是得多少说一下剧情,有的都被影评人说破嘴了,但是看电影明显感觉别扭。
那我就说了啊:1、为什么建国会喜欢一个没理想的经纪人,就因为之前有过不幸的经历?
感情太肤浅。
2、为啥一定要在大吉他下面搞演唱会,不在这搞在别的地方搞就不能火?
就一个地方能实现摇滚梦?
3、为啥乔杉要做一个同性恋的造型,这种设计适合逗别人笑吗?
性取向有什么可笑的吗?
4、整个电影乔杉就写了一首歌,还是磨磨唧唧的写出来的,就这还是乐队主唱吉他手。
5、关于搞演唱会的事,就不能跟开发商商量下??
非得阻止人家开发?
在拆了吉他之前在那好好的开个送别演唱会也行啊,说不定还能获得赞助。
6、所有的乐队排练的时候连什么歌都不提前说好,一下子就合奏起来,请问哪儿来的默契感?
7、最后在废墟前面演奏,总共唱了两首歌,这就当场感慨成功了???
还有成功感言??
观众也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本来就不打算唱的,怎么就跑出来了,不怕扑空?
8、整个电影,包括大鹏以前的电影充满着满足大鹏玩票心态的情景,所有情节都是为了让大鹏成为主角,这个设置一点也不自然,也让观众喜欢不起来。
当然我还是笑了,看得很轻松,当前电影市场,还能要求电影品质多少呢,现在我看电影院越来越少,也就多看看有点看头而不是优秀的电影了。
大鹏,稍微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就是个草根出身,年轻时候搞音乐的,他的梦想就是当歌手。
可以说他的梦想就等于Beyond乐队。
他从学生时代,到毕业,到北漂,到后来拍网剧,小有名气,拍电影,这一路走来,不说是屌丝逆袭这么口水和浮夸,也确实是一个典型的草根人物变成“大明星”这样的人生经历。
他是很有梦想,很有理想,很有追求,很有野心的一个人。
要不然也不会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用我自己的话讲,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敬业的人,在工作上很努力,事业心很强。
很想搞事情,为了工作很愿意付出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
第一部作品。
就有些半自传的感觉。
他想说煎饼侠,就是他自己,整个电影的故事,就是一个普通人做梦成了超人的梦。
简称,意淫。
喜剧+励志+小人物+梦想。
这就是他给自己找的作品核心,以及定位,路线。
我给他的所谓的喜剧,起了个名字,叫“鹏式喜剧”。
什么叫鹏式喜剧呢?
就是根本就不是喜剧的“喜剧”。
就很很尴尬的幽默元素。
一点都不好笑,但他靠喜剧出名,就是走这个路线的。
骨子里还是摆脱不了,刘老根大舞台的熏陶。
内核还是东北味的延伸。
大鹏在拍网剧,小短片,剧场模式的时候,我觉得那一个个段子是很成功的。
也就是说他的能力所及,也就是拍个小短片网剧,屌丝男士的水平。
那可以掌控那个东西,拿捏的很好,毕竟水准要求不高。
所以,第二部电影,他依然要走鹏式喜剧的路线风格。
因为第一部太成功了,别管大家是被营销去的,还是他撞了大运,总之在票房上他是成功了,一鸣惊人,从此没人看不起他了,不能说看不起,是不小看他了。
他本以为,喜剧,这是中国电影市场最赚钱的题材。
励志(屌丝做梦),不用说了,更受欢迎,大家都喜欢这种小人物做梦的题材,摇滚音乐,更不用说了,多有情怀啊,这个题材在国内还没有人拍过。
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这都应该是一部不错的商业票房剧本(起码票房不会太差,而且有爆款潜质)是,这些爆款元素都具备了,大鹏的野心情怀也到位了。
他一直都想致敬自己的理想,偶像啊这种。
就连家乡都要致敬了,谁都这样。
山西汾阳不也是沾了贾樟柯的光吗。
大家都爱家乡。
生你养你的地方。
这是每一个“导演”的梦想,都希望用作品来致敬自己的理想,内心最深处想表达的东西。
大鹏太爱他心目中的“摇滚音乐”了,没有beyond,没有黄家驹,也没有他现在今天的成就,他太着急的想要致敬了。
考虑到自己的情怀,和电影的商业因素,这是这部电影为什么是这样的一部电影的原因。
说出来谁也不信,中国这些烂片,就这部电影的剧本,打磨都打磨了1年,也不知道怎么打磨的。
说完了一堆,还没说正事,这部电影烂在哪里,他为什么没有拍好?
首先,标题我就说了,我是觉得,他目前的实力,还配不上他的野心和情怀。
他自己是掌控不了这么大的一个题材的。
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又什么都没有表达好,拍的一塌糊涂。
你是要走个什么路线?
你说你想要拍个音乐片吧,我觉得once导演的第二部电影《歌曲改变人生》就是个很成功的小清新+商业+音乐的电影。
制作成本不高,又直击人的内心。
你这样拍摇滚音乐,我不知道那些客串的摇滚界大咖,尴尬不尴尬。
说不好听的,本来是好事,但是这个烂电影,感觉都给摇滚乐抹黑了。
真的一点也不摇滚啊。
现在的初中生看完你这部电影,哇,原来这就是摇滚啊。
真的掌控不了这种格局大的题材,能感觉到他内心那种想给观众表达的,毕竟拍电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太难了,支个三脚架,指挥一下动作,站位,学几天谁都也摸得差不多,但是想要get到电影的精髓,灵魂,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get不到。
你说电影里面你和娜扎尴尬不尴尬啊,就你那形象,娜扎跟你去北漂了?
天天就让你在床上日?
摸大腿?
好尴尬啊,意淫啥呢,有些低级了这个故事的设定,这种设定的影片,我觉得12年的中国电影还可以原谅。
很多小包袱,埋的伏笔,耍的小聪明,可以看出也是精心布局的,想给大家一种精致的感觉,但是真的导演能力有限,拍不出想要的感觉。
整个电影看下来啊,我觉得大鹏身为导演,又身为主演,我感觉他演的男主角,不是在操心他的乐队最后能不能开得起演唱会,而是操心这个电影拍着拍着感觉就已经烂片了,不想拍了,心力交瘁,拍的很心累。
整个电影失败的地方太多了。
不过我倒是觉得这部电影很适合给小学生和中学生看,从这种角度出发,你也不能说他很烂是吧?
一直觉得梦想这个东西有时候强调出来会有点矫情。
有很多电影都讲梦想,不免会有点俗。
电影开端在我看来比较落于俗套,不过对于这个主题的电影也很正常。
一群人因为对摇滚的喜爱要拯救即将被拆的大吉他,很常见的草根对抗钱或权的故事。
但其中有很多不常见的的令人惊喜的因素。
比如说歌曲不错,以及最后对摇滚的致敬,还是挺能打动人的。
另外,娜扎很美很酷,很养眼,值得一看。
无条件支持大鹏
剧情中段的转折都很弱很牵强,但总体比煎饼侠像样多了,而且很真诚,有情怀。虽然没有《铁拳》好笑,但《缝纫机》屌丝追梦的情怀对每个普通人都适用。大鹏是真诚且可以期待的。
比起《煎饼侠》,大鹏还是有进步的,让我感动的最后一场唱#不再犹豫#beyond乐队黄贯中、叶世荣的出现,台下那些不知名乐队成员全部演技在线,真情演绎(虽然没有一句台词),(好像有个全部是妹纸的乐队,吉他四联弹,但只有几秒的镜头.....)
从故事的套路到人物的造型,感觉是对周星驰的恶性复制。和《煎饼侠》几乎没有差别,甚至可以和《唐人街探案》媲美,搞笑和叙事几乎是分离的。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是非常表面的,他们的挣扎就更加表面。这不是励志是假鸡汤。一开始演讲的时红配绿的三维既视感美术为何没有延续下去呢,想来也是一时之兴起。
Da Peng should stop making movies
看不出来啊,大鹏这玩意这么会拉偏架啊
女主出戏
除了强行设计的段子(心疼范伟老师),动作场面(结尾大乱斗),讲故事意外的耐心,丽丽的包袱和精心挑选的客串阵容,藏到结尾抖出来,最后一首歌大惊喜!湾湾小哥情绪异常饱满,娜扎演绎这种又丧又酷的角色如果借鉴一下《我要复仇》里裴斗娜的形体效果一定更好,韩童生老师乔杉很棒,中二热血日影范儿
不太喜欢这种对梦想的消费。
真的是有够无聊了,作为喜剧片剧情老套可以不计较,但是这次连乐都不可乐,无法原谅。
1.延续了大鹏一贯的数明星、贩情怀路数,很多桥段都能感同身受;2.娜扎真美;3.影片笑点有些往下三路集中,故事有些松散,然而作为集安城市宣传片,它满分;4.最后《再见理想》响起时,作为一个曾经的摇滚青年,眼泪没忍住;5.不断想起《海角七号》,期待更好的大鹏导演作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芳华》分别属于一张磁带的AB两面,都讲述了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在信念和理想崩塌后如何选择的故事,大鹏的处理方式更加积极乐观,“机灵”地用一场全民大摇滚规避了这个问题。新裤子《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选得真是太到位了,歌词和影像高度贴合,让人几欲落泪。
虽然说摇滚不是这样吧,但作为主流商业片,节奏结构都没毛病,有些笑点还真挺逗。比煎饼侠好,电影感提升。乔杉是个好演员
最多只能给6分了,除了周冬雨的纹身,摇滚骑手的包袱以外,没有太多亮点…缺点的话,有点多…
Nirvana <Come As You Are>的贝司,山寨Bon Jovi,Beyond……九十年代口水摇滚大致敬。《煎饼侠》安插老影星,这部安插老歌星,可惜瞎煽情大场面有点破坏了衰到底Rock到底的摇滚魂。破吉他乐队是亮点,还有乔杉开的挖土机,瓦钢尼拱
挺好的喜剧,简单直接,明快流畅,有点像90年代许冠文那种,有一些小烦恼,最后皆大欢喜。
听这么多年摇滚乐,尴尬死了
虽然也会给人些许不适感,但大鹏的“土”是那种真诚的土,这就比大冰好一些,另外,一众客串加半星吧。
这么烂的剧情为什么能上大荧幕。
情节紧凑 内容真实 全程一直列着嘴乐 电影放完了却感觉意犹未尽还想再看第二遍 虽然是小人物的故事却让人觉得有自己的影子 看完之后发自内心深处的震撼励志!!!!好电影 这么多年没看过这么逗笑又励志的电影了!超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