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点映最喜欢“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这句话。
电影让我想起了我的姥姥,像小文外婆一样,带我长大的最亲的人。
可惜姥姥去世时刚好在我大三一次重要考试期间,家人知道我回去也赶不上出殡,又怕我考试分心就没告诉我,等我考完了才跟我说。
害得我连姥姥最后一面也没见到,得知噩耗的我痛哭好久好久,当年放假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祭姥姥。
十几年过去了一直都是我无法弥补的一个遗憾。
现在看了这部温暖治愈的电影,终于让我对当年的遗憾释怀了。
其实我无数次想过,人去世后会去哪里,会变成什么?
现在我很喜欢这个答案,她们变成了星星,我的姥姥也没有离开我,她只是变成天上的星星,一直陪伴着我,守护着我。
谢谢人生大事,谢谢朱一龙和小文温暖我,治愈我!
让我在不断的笑与泪的交叠中明白,活着的人应该要好好生活,把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才能让天上的亲人放心。
还有朱一龙的演技实在是太让人惊叹了,在莫老三身上除了善良和重情重义这些人性闪光点和朱一龙本人是相同的以外,你绝对找不到朱一龙本人和他以往角色的半点影子,朱一龙这演技太牛了👍 这部电影也远超过我的预期。
全组的其他演员也演的很好,尤其是小文很有灵性的小姑娘,朱老师和又又未来可期。
谢谢「人生大事」,上一次看这么温暖的电影还是上一次。
编剧很“敢”,故事围绕殡葬师这一职业展开,按理说这是国人比较容易“忌讳”题材,但却并不让人感到阴冷和恐惧。
观影前我也好奇,「大事」是真的戳人还是又一部商业“噱头”。
电影两个小时不到,我看得特别专注,甚至都来不及和前后座观众那样啜泣或是笑出声。
「大事」的剧情、画面,甚至bgm都似乎平平无奇,但它真的就是那么挠人,市井烟火中的那些有关生命、亲情和死亡的议题,在这个充斥未知和无奈的时代,温暖每一个平凡的你我。
我们这一生中,难免有被“五指山”压倒在地,觉得人生无望的时刻。
可哪怕只要有了一点点信念,一点点美好的希望,我们就依然能把鸡飞狗跳的日子过成流淌的诗篇。
这几年看了那么多的英雄片、任务片、红色片,但我想把第一个满分给“人生大事”。
人生尽头如果是变成“星星”,也足够浪漫。
这个故事的核心是杀母立父。
片中没有一个正常的母亲,也没有正常的母性。
母亲,不但消失,而且被妖魔化了。
小文的人生从母亲消失开始;她的冲突从母亲的母亲消失开始;她的流亡从舅母的拒绝开始。
所有跟母亲有关的一切,都是她痛苦的根源。
三妹以父亲的形象,实现了小文的一切愿望。
但大数据告诉我们,父源性伤害是精神创伤的重要来源。
父亲是家庭痛苦的根源。
暴力、成瘾、失责、赌博、嫖娼、经济爆雷,父亲带给家人的伤害从未被统计过。
被父亲吞噬一生的母亲,却成为子女怨怼的对象。
三妹没有母亲。
他父亲虽然靠女儿照顾,却一定要把手艺、店面和房子留给儿子。
哪怕儿子犯罪判刑入狱,他也要把儿子培养成接班人。
女儿再好也不是继承人,只是照顾自己的佣人。
儿子才是继承人。
故事直接洗白男主,把他刻画成被女友抛弃的可怜人。
女友怀着别人的孩子,说你给不了我要的生活。
这是多么典型的拜金荡妇的形象。
观众的感受中,这女人比触犯刑法的罪犯可恨多了。
问题是,这样的感受符合事实吗?
对照裁判文书网里的判决实例,男性要干下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情才会入狱服刑呢?
在蓝底白字的警讯通告里,男人干坏事,不是因为女人,就是因为没有女人。
一个刑满释放的男人,适合跟幼女单独生活吗?
请用数据说服我。
抹去真实的母亲和母性,塑造虚假的父亲,歌颂并不存在的父爱。
这个故事的糟糕之处在于杀母立父,不但违背常识和大数据,而且将重男轻女合理化,将男性伤害掩盖得严严实实,通过虚设的父爱形象遮蔽事实存在无法回避的危机。
更严重的是,它制造观众对父爱的渴望,从而为男人促销。
只要世界上还存在一个可能成为好父亲的男人,你们就不能批评父亲,不能拒绝男人。
就像他们制造的爱情神话中,男人的爱可以治愈女人一切的伤痛,满足女人一切的需要……事实上,得到男人之爱的女人,会变得短命——请参照杨玉环、刘兰芝、杜十娘、织女,以及妇科疾病报告、堕胎流产报告、家庭暴力调查和女性非正常死亡归因报告。
很烦人,这世界时时刻刻促销男人。
反过来看,你就知道男人有多危险,多不值得入手了。
几乎在一年前,就听到业内人事打着“生死之外,一切都是大事”的slogan荐片,彼时我因这句话而深深洗脑,留在想看的片单中,因疫情原因该片上映一拖再拖,从清明档拖到了这个时候,加上前两天朋友圈带好纸巾煞有介事的感动,以及人民日报政文版对刘江江导演的专访,促成了我今晚非常不理智的行为——半夜11点45去影院看了今天最后一场《人生大事》。
技巧笨拙、尚处于模仿阶段的乱哄哄的开场,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好印象。
再往后看,生死如此宏大的命题,没有足够的时间给情感延宕,没有留白给观众反思,一件丧事接一件丧事,巧了,6件丧事中有5件都和剧中男主人公产生了工作之外的关系,父亲的死、二哥的死、女友丈夫的死、小文姥姥的死、活人的遗体告别仪式,5个线索生拉硬扯到一起,成为最小概率事件发发命中的那一个,导演更是通过功能性人物勉强将大家凑在一起,大姐和父亲在影片中都被塑造为性格单一的人,而曾经抛弃小文再度回归的母亲说到底也是过场性人物,他们每个人和朱一龙所饰演的三妹相碰撞,三妹的反应如同提线木偶,得到人物小传上两三句的定义与概括。
人物,怎可以被塑造得如此简单?
这部电影让我见识到中国宣发的厉害,也算吃一堑长一智,那就是别管多么看似位高权重人的推荐,总也是抹不开面子,导演千万别洋洋得意觉得自己是拍得不错,过去文艺批评讲究批评与自我批评,现在文艺批评讲究表扬和互相表扬,就在这种互相吹捧中,导演往往迷失了自我,还真以为是一部真诚反映中国人生死观的电影,看完全片,感到导演对生死的理解毫无突破和新意,片子中是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而当初吸引我走进影院的恰恰是与之决然相反的这句话:除了生死都是大事。
大小之间,是辩证,我们美其名曰把生死之外的小事视为名利的淡薄,殊不知生死之外还有太多关于爱的大事,他们值得我们在有生之年去完成。
本想和日本的《入殓师》做比较阅读,却发现如果非要做比较,那恐怕就是《人生大事》比较没文化。
戏剧钩子也较为陈旧,对话也非常苍白,很难想象,凭借虚假口碑与宣传让大家走进影院,该如何看待电影整个行业?
大家花着两人一百余块钱、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坐在电影院,这个成本相较于网络点播、电视有线等而言,已经非常昂贵了。
可是这部片子作为疫情事态向好过程中电影行业开门营业的试金石,却充盈着对观众满满的亵渎与欺骗,可以说,这次的宣传有多么强力,在名不副实的情况下,其负面作用就会成倍增大。
带着纸巾,仅仅在小女孩听表中录音时用了一次,恐怕这还远远不够!
看完《人生大事》,近两个月我都不想再进影院了,影迷的爱被辜负了,望自重。
有个很小的细节,我感觉应该很多人没注意到。
钟美美演的那个小男孩,是小文舅舅的儿子,也就是小文外婆的孙子。
但是,在外婆出殡的那天,他就是以理性的口吻向小文解释外婆{他的奶奶}要被拉走烧掉了。
再结合小文舅妈对她婆婆去世的态度{其实生活中很常见,没那么在意,没那么吃惊,觉得去世的时机不合适,给家人添麻烦},再结合小文舅舅虽然悲痛,但全身心也都在自己的小家庭上,无力也无心照看自己失踪妹妹留下的闺女。
可以推测这一家三口,平时很少来看老人,也对小文没多少感情。
一方面觉得悲哀,一方面又觉得很现实,因为生活中这种模式真挺常见的。
ps 我还在网上看了很多其他观众发现的细节,人生大事真是超棒的电影!
目前这部电影的各路影评(营销的,真实的)让我怀疑自己的观感,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整体上仅是将将及格的水平,不用往“年度国产电影”的方向上去凑了。
当然,当下院线这情况,年度能上映的影片本来就有限,如果按数量比例来评,这部及格之作也许能给人留下印象,但这样的榜单有意义吗?
19年因为参加某创投活动,看了这部电影的完整剧本,当时还叫《上天堂》。
非常喜欢,那版剧本里有相当丰富的华北地区(白洋淀)丧葬文化的具体民俗,而且没有刻意地让几场葬礼都与男主有职业身份之外的关系。
那个版本是基于导演刘江江的生活经验积累,可以理解后来有了出品方之后,无法避免地要平衡一些其他方面的意见,包括所谓商业考量,但失去了这位新人导演原本所具有的经由生活经验形成的个人风格,以及底层人物之间互相关怀的真实温暖。
早期的剧本里白雪、建仁都有各自的来处,经历及主动性。
现在除了在人物介绍上能看到白雪是“东北浪妞银白雪”、建仁是“广东烂仔王建仁”,具体的影片里,这两个人物完全沦为了工具。
猜测这些改动是基于商业逻辑中尽量将剧情集中在主角身上、使主线明晰的考量,但这事实上也与塑造立得住的配角人物不冲突。
112分钟的片长不算短,足够让除了莫三妹、武小文之外的人物也有记忆点,现在这些角色里,能拿得出来营销或者讨论的就只有“朱一龙突破过往角色”“杨恩又灵气”了。
实在可惜。
以上绝无抹黑之意,只是觉得新导演的处女作之路有太多妥协,这部电影也许会是商业上的成功之作,利于出品方。
但对于这个项目最初的发起者,刘江江导演,究竟多有助益呢?
看完人生大事之后我感觉它很魔性,看着看着就哄堂大笑,下一秒眼泪掉下来了!
眼泪还没干又哄堂大笑,整个影片故事自然流畅,就像某个行业的人每天发生的事,面对的人,说的话,起到了什么化学反应,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剧中说说电影本身。
听说这是导演独立指导的第一部电影,可以说质量非常不错。
故事非常接地气,不少场景都让人觉得家常又温暖。
之前有人评价说这部电影是“笑中带泪”,我可以说,笑点非常多,泪点更多。
很难得的是,他泪点和笑点都非常自然,笑的时候让你嘎嘎大笑,泪的时候也会让你忍不住热泪盈眶。
朱一龙的莫三妹,又是一个颠覆性角色,完全没有一丝一毫他本人的感觉,也许莫三妹填补了小文没有父爱的遗憾,而小文的出现,也让莫三妹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之前对三妹的评语是“见义勇为泥罗汉,逢阵必输纸将军”,我还在想,这咋演嘛,好难,可是看了朱一龙的诠释,你会自然而然联想到这两句话,他把握得太精确了。
武汉人的生活是烟火气的,不精致,带着毛边儿,带着热乎劲儿,特别有滋有味,日子就是那样过,人也是那样相处。
生活就在这样的骂骂咧咧,摔摔打打,喜怒哀乐中过去了。
嘴是特别欠,脾气是特别冲,可是也特别古道热肠。
武汉的过早从有滋有味的热干面开始,武汉人的日子也在这有滋有味中延续。
电影把殡葬行业说成是种星星的人,中国式的浪漫,烟火气市井味,倍爽!
就是很开心能够参与到电影《人生大事》的路演中,也很幸运的看到电影各位主创。
让我感到很惊喜的就是,饰演莫三妹的武汉籍演员朱一龙,和之前在《知否》里的齐衡、《叛逆者》里的林楠笙可太不一样,痞帅殡葬师和翩翩公子对比过于强烈;莫三妹和小文之间的互动,也超级有爱,这可不就是现实生活的一对怨种父女么……电影《人生大事》真的是一部很有烟火气,很能够温暖人治愈人的电影,影片全程武汉话,就很有代入感。
其实说来,平时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并不是一个太有泪点的人,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电影开篇就给了我重重一击,小文喊“外婆、外婆”的时候,我觉得我整个人都要绷不住不受控制了,因为我想起了在天上的外婆和外公(武汉人很多时候是称呼家家和爹爹)……电影里小文有一个会给她缝布偶,会做好饭等他回来吃的外婆;我也有一个会拿着网子在小河沟里给我捕小龙虾,夏天会给我准备一屋子西瓜,怕我没胃口吃饭骑着三轮车去隔壁小镇给我买凉菜的外婆……2019年3月到5月间,外婆和外公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相继去了天上,变成了继续相互守候的两颗星星。
对我来说,在没有完全接受失去外婆这个现实的同时,外公也没了。
他们在乡下的老房子要拆迁了,之前专程回去看的时候,老房子的破败和往日的回忆参杂在一起,现实似乎连充满我儿时回忆的地方也要一并剥夺,心里窦的缺了一块。
今年是他们走的三年,按道理是要去扫墓的,因为疫情的特殊原因,我都没能陪妈妈去墓地扫墓,其实就是积累了太多遗憾和可惜……看完电影感触蛮多的,想说的想记录也都还挺多,有时候把埋藏心底话写出来也是一种释怀和治愈,我们并不是要忘记,而是在心里珍藏与他们最美好的记忆。
电影里小文有爱他的三妹爸爸,电影外的我有爱我和我爱的家人,我想告诉在天上的外婆和外公,其实我现在挺好的,即使有什么小的波折跟不开心,我也会变得更好……我们开心快乐的生活,才是对天上星星最好的告慰……希望大家6月24日也都能到电影院观看电影《人生大事》,一定会收获到满满的感动!
人生大事,这是看过那么多电影之后唯一一部我想用文字记录下来感受的电影。
故事的开头让我笑的死去活来,故事的结尾也让我哭的稀里哗啦。
关于“死”这个字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词。
我基本上也不会去看这方面的书籍和电影,但是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开始对“死亡”有了更多的见解。
殡仪服务者莫三妹被称为是种星星的人,他和小文互相救赎,共同成长。
一个是每天都会感受到死亡的三哥,一个是离死亡非常非常遥远的小文。
电影在他们的双重视角下演绎的贴近于真实的生活。
影片中小文的外婆其实就是我们共同的长辈,她所表达的就是家中长辈对小辈最真实的爱,电影中小文和外婆的生活其实就是现实中我和我的外婆的真实写照,她是我我也是她。
但我比她幸运的点来于我的外婆还能够陪着我很久很久。
可能因为这几年yiqing的原因,对于生死我好像也没有看的很重要很重要了,我只想要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可以温暖自己也可以去温暖他人,做一个有温度的人说不定以后可以成为最亮的那颗星星。
“天上的每一颗心 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只要你愿意相信 你就是种星星的人”“人除死 无大事”
人生大事看了,感觉这两天脑袋里总会时不时响起小文哭着嗓子喊爸爸,三哥在后面追的镜头,眼睛里也都会湿润。
真的后劲太大了!
电影里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殡葬师,他没有会以为的庄重,老成,沉默寡言,反倒是一口一个老子,脖戴大金链子,脚踢夹趾拖鞋,活脱脱的一个刚从大牢里出来的超社会的gai溜子。
影片一开头,这个男主角的形象就无声无息的立起来了。
而有了这样的反差,在后面莫三妹遇到小文后的转变,才会那么的喜剧和感人。
我特别喜欢他在灯光下修理小文被折坏的木棒那一幕,一脸温柔和虔诚,谁都不会怀疑他当爸爸的称职性。
而朱一龙本人真的真的五官超能打,尤其是他的眼睛,在忽明忽暗的光影下美得动人。
另一个记忆犹新的点在停尸间,吴倩饰演的熙熙哭倒在曾经的情敌老六遗体旁,三哥本是为了保护她入狱,结果出来却发现爱人和仇人在一起了,自己成了局外人。
他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这个自己深爱的女人,满眼都是怨憎与释然交汇的复杂情绪。
虽然一句台词都没有,但是他的复杂心事却全部展现出来了。
而有人不理解甚至诟病的两个点,却是我非常喜欢的地方。
一是三哥用烟花送走父亲,当灰烬落去长江里时,何尝不是莫老爹和二哥的相聚呢。
这是一场非常浪漫的葬礼啊。
二是小文亲妈的回归,真的不多余。
三哥以为小文是没有选择才留在他身边,他依然有很深的自卑,怕自己无法教育好小文。
小文的主动回来意味着她主动做了选择,三哥才有了自信。
而最后几人一起啃桃子的结尾,真的你想怎么想都可以,但小文有了两对疼爱她的父母,这不是很好的事吗?
《人生大事》不同于《入殓师》,它讲述的是“生”的故事,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活着的时候能相互取暖。
在今天这个疫情时代,这样的情绪弥足珍贵,它让我们懂得要爱我们身边的人,家人,朋友,爱人…… 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地上爱过我们的人!
剧情不行,煽情太刻意
M的,笑容还挂在脸上,眼泪就下来了,然后眼泪还没干,又笑起来了……
非常尬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好评 难道对于无由头情结设置 突如其来人物安排 广大观众都心怀喜悦啊 把他爹骨灰放炮 与莫名其妙女子硬生美好情感 无语到家
事赶事,开篇全是碎镜头摇来摇去。三星给朱一龙和杨恩又。
亲妈大可不必,我的火锅烧的正香呢突然掉一老鼠屎,是真吃不下去了啊
(自帶淚點的''題材''就撐起了大半票房🤦🏻♂️…
碰到个有灵气的小孩多难啊,能看出朱一龙很多情绪都是被小孩带动的
我们对国产电影到底应该是多一点严厉还是多一点宽容呢?
入殓师就是种星星的人,可太温柔了。
有点像入殓师和白兔糖的结合体,不过女主是一个满嘴老子老子,“外婆说外婆说”风风火火小哪吒,5个葬礼完成了男主莫三妹对职业的认识和成熟,节奏内容都比较充实,如果内部之间联系再紧凑一些会更好,对于死亡与殡葬仪式,导演并没有给死亡更深层地哲理解释或更沉重的意义,反而是以死亡衬托活着,那些重要的人或事永远留在活着人的心里,发送完亡者,活着的人更要好好活,很中国特色主义🇨🇳,现在大盘市场那么冷清,为优质国产片点赞!
从亲生母亲出现开始,电影就崩了。
博世科技是赞助了嘛哈哈哈哈这一段怎么这么尬,还有就是给活人办葬礼有点崩,三胎什么的真没必要,把骨灰发送上天也有点奇怪,大体上比较套路化,喜剧桥段上有小新意。
剧情很荒谬,很多地方没法推敲,这小女孩这么坚持,家里人在干嘛呢?感情产生的也很莫名,最后强行三口之家更夸张。不过尚可自圆其说,朱一龙及其他配角演技还是蛮好的。方言感觉已经到了滥用的地方,为了体现演技,必须用方言貌似是个误区。
看过《入殓师》《小偷家族》等之后再看这部片可能感受不到多大惊喜了吧,不过在国内还是让市场更丰富一点了吧
情节转场感情转变太突兀 男主演技不行
小女孩演得真挺好的,给她加一星!
说朱一龙是低配版邱泽都是抬举……编剧多读书、懂逻辑学不犯法好吧👌👌
这电影就很俗套,在电影院看的时候,一整个猜出情节,煽情的老套路有点多。为什么电影里可以演父子情深,现实中为啥不认皮洛凯呢?真是无情。
很惊喜,国内终于有一部不忌讳讨论生死大事的电影了,而且是在几个月无片可看的淡淡淡季。巧合的是,电影刚开场没多久,我大学时最好的朋友发来微信,告诉我她的妈妈离世了,就在前几天。一直知道她妈妈在透析,也想过会有这一天,但当它真的来临,谁也不能说自己早已做好了准备。所以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偶尔提醒自己,该怎么面对死亡,该怎么过好生活。
国产版《入殓师》差在哪里了?这电影哪里差了?一群人唧唧歪歪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