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道德经,为编剧魏绍恩所引。
十年前,我断续看过一遍。
十年后,许是心血来潮,连续三个夜晚,我又看了三遍。
尽管每句台词了然于心,我仍觉得这个故事相当压抑,尤其是每当二人感情愈来愈深时,一曲张亚东的《雪》随之骤然响起。
那种隐藏在叮咚背后的不安,以音符轻快的升降沉浮小心翼翼地掩盖,忧伤却从细缝间一丝半缕地泄露出来,若隐若现,不禁让人心慌。
听似螺旋上升的旋律,实则引向一个不了了之的结局,画面里的温馨热烈更加剧了这种反衬下的惊惶,相爱之人纵使跨过了矛盾纠葛与时局动荡,仍逃脱不了飞来横祸与世事无常。
影片的轴心是“天地不仁,镜花水月”,个中涵义大致可用杜甫的《可叹诗》细述——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毕竟不是情色片,除了大胡与小刘疲软状态下三点全露的十来秒之外,电影对裸露场景的拍摄极其克制,尺度把握得十分规矩,没有一帧性爱画面,顶多是语言上隐晦且简短的调戏,例如———人家昨天晚上给你折腾了一夜呢。
—折腾?
诶,你他妈不会吧,我下边那个人,不是挺舒服的嘛?
嗯。
—你肚子里有俄罗斯人吗?
—没有,什么人也没有。
—那我能不能申请到里面参观一下啊?
—申请表格早已专递到府上了,你没看见啊。
—我年龄比你大,什么都比你大啊!
—什么都比我大?
—嗯。
—好像不是吧。
—诶,你干嘛?—量一下你到底有多大。
大起来了,怎么办?
—怎么办,我来告诉你怎么办!
电影台词稀少简洁,显露出一种寡淡而清新的风格,平易自然不做作,点到为止却留有余地。
每句对白,都意在阐明缘由和推动剧情,毫无冗余之感。
每个场景,都短暂得宛如惊鸿一瞥,却各自构成了十年感情演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串起来便是一段连贯流畅的跨越犹豫不决关口、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恋爱史。
电影抛弃了原著小说里的肉欲、偏见、对抗,转而变成一个纯粹的相爱往事。
对故事具有显著影响的配角只有林静平,而第一主角无疑是陈捍东,第二才是蓝宇。
尽管标题写着蓝宇二字,尽管蓝宇的纯真善良与执着追求更为讨喜,尽管蓝宇的意外身亡让人扼腕,但一个以陈捍东为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故事,一个聚焦陈捍东十年间感情起伏的故事,一个借助陈捍东的每段心路更迭推动剧情发展的故事,它的中心,无疑是陈捍东这个人物。
蓝宇的存在的确是故事的缘起与破灭,但陈捍东的前后对比更是电影的着力点。
小刘本色出演青涩纯真、感情专一的蓝宇一角,他渴望被爱,渴望自己的爱被承认,也渴望爱可以永恒。
—你听我说清楚了啊。
咱们俩认识呢,算是挺有缘的,但是不可能一辈子这样下去吧。
我和你在一起,全凭自愿,合得来呢就在一起,感觉不好也就算了。
—我感觉挺好的。
—两个人要是太熟了,倒不好意思再玩儿下去了,也就是到了该散的时候。
明白了吗?
你甭说,你穿这身衣服啊,倒真像个小日本。
—我们还没太熟吧?
蓝宇沉浸在陈捍东的关爱当中,却保持自尊独立、质朴温和、天真醇厚,这恰恰与林静平的性格相反——她的贪得无厌可见一斑———人家的太太是买衣服,我老婆是买房子。
—买了,又卖了,赚一点。
—这事我怎么不知道啊?
—啊,那可是我的私房钱!
—哼,好样的!
拿公司的钱赚私房钱,挺划算的嘛你。
—我可没骗公司,我有算利息的。
—你跟公司的账刘征会跟你算的。
—比方说,我们这边要求五百万元的离婚费,你还是会给的吧?
事实上,陈林婚姻的尴尬与裂隙在短短的三幕婚后戏中暴露无遗。
林静平对私房钱的过分强调唯恐被夺,与陈捍东的生活习性貌合神离(二人前言不搭后语,纷纷各唱各戏),对房子买卖的关注远胜于夫妻间的感情交流(陈帮林捏肩献殷勤,林转瞬起身走去洗澡),都为二人以不和收场埋下伏笔。
大胡并非如媒体所说的“相貌平平”。
大胡的脸,无论年轻白皙与否,横竖都赫然写着“硬汉”二字。
他色眯眯的眼睛是与生俱来的。
陈捍东的游戏情场和经验老到仅以大胡的几个眼睛转动便完美呈现。
不得不服大胡对陈捍东的人物细节拿捏的精准。
初遇蓝宇时的挑逗与撩拨;二遇蓝宇时的热情与亲近,再到矫情与调戏;
三遇蓝宇时的责备与恼火;
四遇蓝宇,由纠结不宁,到睹物思人,到惊慌失措,到心灰意冷,再到激动难捺;
五遇蓝宇时一副老夫老妻般的安然与舒坦;六遇蓝宇提起结婚一事时,由不安与不舍到恼火,再到不安与不舍;
七遇蓝宇时的忸怩、退让与谦和;
八遇蓝宇时,由嘘寒问暖式关切,到另有新欢式遗憾,到追忆往日式挽留,到久逢知己式倾诉,到悔不当初式真情流露,再到末日降临前的依依不舍与欲言又止;
九遇蓝宇时的若无其事式强颜欢笑与千叮万嘱;
十遇蓝宇时的真心爱人式相视一笑,与爱是正浓式动手动脚;十一遇蓝宇时的打情骂俏与含情脉脉;十二遇蓝宇时,由呆若木鸡到失声痛哭;
十三遇蓝宇时的斯人已去式平静与无力回天式怀念。
在与林静平的婚姻中,陈捍东则是另一番模样——对妻子百依百顺、嬉皮笑脸的小丈夫。
大胡对陈捍东的诠释,才是教科书式的演技。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刻意淡化性别标签,未曾提过“同性恋”或其他相关词汇。
有两三处极其含糊地暗示了这个群体,例如陈捍东的“人长大了就得结婚生子,我一直是这么想的”和“这阵子,有朋友了吧”。
但可以说,故事的动人并不受性别影响。
它胜不在尺度,也不在同性,而在纯粹。
也因此,电影缺乏深度,不同于《东宫西宫》,它并不对少数性群体展开讨论,它重在叙事,也只有叙事。
在二人关系中,浑身不由自主散发荷尔蒙气息的陈捍东,无疑是阳刚强势的,而稍显羞涩的蓝宇并不是阴柔的。
他内敛而渴求关爱,但他不依赖于陈捍东而存在,他有独立的生活和工作。
撇开性事不谈,尽管我们总是看到蓝宇依偎在陈捍东怀里,但这已然不同于普罗大众对于同性恋群体的传统偏见——必有一方扮演男角,另一方扮演女角——两人相爱,仅此而已,哪有什么角色区分。
而相爱,不论性别,都有类似反反复复、明暗交替的过程。
蓝宇自始至终都认定这是爱情,陈捍东则不然。
在历史事件之前,他一直觉得这只是一场性交易,无非是金钱与快感的你情我愿的对换。
二人态度的差异与矛盾,以电梯间的爆发为高潮。
当历史事件来临时,陈捍东怅然若失,睹物思人,他才猛然察觉到内心对蓝宇的喜欢。
那一幕校园里的来回奔跑、车里的抱头失落、路灯下的生死相逢,成为二人关系迈向恋人角色的转折点。
但蓝宇的意外身亡是必然的。
电影从未打算探究少数性群体这一社会现象,因此这个结局的出现并非是为了像《断背山》那样折射大众对于少数性群体不包容不接纳的社会现实。
蓝宇的死,是为了点明魏绍恩设定的主题“天地不仁,镜花水月”——天地看待万物都是一样的,对万物的态度是平等的,并无好坏之分。
而我们以为自己所拥有的,最终回过头,才发现原来也不过是稍纵即逝的。
电影中陈捍东出狱之后亲朋好友聚餐的那一幕,堪称合家欢式的其乐融融,这或许是对爱不分性别、爱都是一样的间接表达。
愿相爱长久,且行且珍惜。
你可知道石头 要几多眼泪才被沖走你早知探戈 一下推一下卸便会失手你可知我背后 有几多冷汗朝着你流如共你再错失半步 便是我的尽头* 明白没有 在悬崖上哪可退后你要转左我不会行右望着自己的映像摇曳跌荡 仍然优雅地盲目搏斗明白没有 任何难度我都接受我会疼惜你最新好友捏着自己的心脏狂烈跳动但求跟你伴奏残酷够 仁慈未够 离别舞别遗漏团聚够 裂痕未够 凭甚么换对手抱上抱下 我是不倒的一个木偶我一跌一碰 红地毯不懂痛楚任由你践踏 强逼你回头我有想过复仇 至少可制造 留下理由其实我怕说声再会 便是世间尽头柔肠被磨碎之后 能覆盖宇宙“柔肠被磨碎之后 能覆盖宇宙”。
EASON这句歌词真是触目惊心。
拿来形容蓝宇又怎样..《蓝宇》一部老得掉牙的片子。
关锦鹏. 北京故事. 是关键字眼。
还有刘烨. 胡军.以及爱情.再加一个同志。
当他遇见他时背景音乐好似小鹿乱撞,声声撞进心里。
刘烨一个眼神,我就听出心动的悸动..你为何要转身便跑,洒落一地的心痛狼狈不堪..电梯门前他追上你说,玩不起就散..上哪再找我这样出手阔绰的客人. 你是什么?
EASON唱的那句"我一跌一碰,红地毯不懂痛楚.任由你践踏,强逼你回头。。
"多像这开始时一场一人焚钱一人焚情的交易。。
零散的场景,潦草的叙事交代,最认真的就是你的眼神。
你叫蓝宇。
我对你没有任何同情,因为我眼里你不可怜。
你满身透露的都是不俗的骄傲。
那骄傲裹在内心挣扎又善良深情之下,是如此温婉让人心疼。
怪不得他那么久经情场老练成熟又骄横自负一个人,也会在错过之后一再留恋回头..影片开始看到刘烨战兢地坐在床边时,我以为这只不过是再一部《美少年之恋》的片子。
越看越发现,这看似平淡俗套的情节画面下面却暗涌迭起。
每一个场景的选取导演都费尽心机。
还没看完时,我就觉得需要再看第二遍。
当你开始哭的时候,背过头去,忍了那么久还是哭了。
他的背叛来得和他当初的爱一样无赖。
蓝宇的对白很少,可是你内心的话很多很多。
刘烨演得真好,一个眼神就演到人心里去了。
胡军演的捍东也一样传神。
片子里有太多的细节令人回味。
若爱过若痛过才能看懂这部电影里平淡下的敏感,及含蓄里的激情。
影片开头,呈现在画面上的是全裸的蓝宇躺在床上,反打镜头呈现的又是捍东正面全裸从浴室向镜头走来.赤裸的更多是他们的欲望。
正是这里的暴露,才更反衬了后面情感上的更含蓄。
那裹在过多的含蓄中的爱,谁能说爱得少。。
同志亦凡人。
看《蓝宇》时我几乎就忘了里面是两个同性情欲交织。。
真的爱了,性别就是多余。
刘烨那句话答的笑嘻嘻轻描淡写,“对,我有病,大学这么多女同学不喜欢,却偏偏喜欢上你。
”你是从何时爱上他,你的爱是不是从买卖开始。
不是,一定不是这样,打着好几分工却坚持不用他给的钱。
你会傻着劝自己,“我知道我最终还是要走的,我一直都是这么提醒自己,好让我明天醒来的时候喜欢你少一点,在离开的时候可以轻松一点。
”如果这些都不是爱,什么是。
如果这爱是美的,那么他们有什么错。
有人说,我不是gay,只是我爱的人正好是男人。
我不是les,只是我爱的人正好是女人。
最感人的就是多年后他们重逢陈瀚东抱着蓝宇跟他说那个时候我怎么会放你走的,经常有时候脑海里想起这个场景我就会去看一看,最后好不容易陈瀚东决定了和蓝宇度过一生的时候蓝宇出事了,看着那么一个大老爷们在那里哭的泣不成声,真的感到惋惜和遗憾,明明相爱明明过了那么多大风大浪为什么最终还是不能相守,甚至我一度看的时候不看最后这样就可以欺骗自己他们永远在一起了是个幸福的结局了,不过人生往往就是有这么多无可奈何。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临,所以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去爱吧,去好好生活吧
原著《北京故事》的粉丝,聊下来都不喜欢这部电影,直白点说吧,简直TM极度失望。
那些谈起电影就好评有加的诸位,读过八万多字的原著小说的有几个?
《蓝宇》和小说的关系,就像长得极像的两个人,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泰国人,他们连语言都不通,OK?
关锦鹏对原著的处理几乎是丢在一边,另起炉灶,侧重点都貌合神离,再毒舌一下,刘烨赤裸的下体和无辜的眼神对电影的口碑功不可没,让还没上过战场的女文青方寸大乱,似乎不上赶着撒点花就对不起中国男演员在大银幕上的放胆一裸。
可事实是,就电影而言,它勉勉强强算合格,称不上烂片,但它对原著,对蓝宇,这样没心没肺随心所欲的改编,完全是一种犯罪。
先说内核,小说开篇与结尾都点了,中国人其实是不擅忏悔的,老子永远天下第一,捍东之所以记录下生命中惊心动魄的真爱,开始全心全意地忏悔,只因为他出国后信了教——文中很多次,把蓝宇比做了天使,而小说中蓝宇的为人处世与对爱的守望执着,一点点印证了这种极为隆重的赞美,这是全书的核中之核,电影里全丢了——只有一个呆萌无害又个性模糊的善良男同志,而已。
小说之所以打动人心,很多读者都不太清楚为什么,其实就是树立了一个“人”,一个因家贫求学而无奈卖身的男妓,精神世界竟是如此纯净,对爱情竟是如此忠贞,在很多年前就物欲横流的北京。
他的所作所为,一步步感化了玩世不恭、纵情声色的官二代捍东。
早前看《北京故事》,觉得性描写太多了,太黄了,至今仍让很多读者诟病。
但现在才觉得,性爱描写这部小说最不可或缺的内容。
并非刺激感官,所有的性爱描写,都左右着两人的爱情走向与自我认知:初逢的试探、熟练后的酣畅、瓶颈期的狎玩报复,重逢时的浓烈哀伤…性学上说,男人由于身体构造,外向性需索更为强烈,难听点是下半身动物。
性是他们表达爱的重要方式。
我终于读懂,性爱描写不是本书噱头与败笔,而是耀眼的华彩,无一处是闲笔或秽笔。
显然,阿关完全没有读懂这一点。
电影里甚至没有一场合格的性爱戏!
再说对关键情节的瞎改,捍东第一任妻子林静平是一个关键人物,她几乎是完美女性的化身,但捍东婚后就是对她越来越丧失兴趣。
从之前强烈的结婚意愿(想证明自己不是纯同性恋,对真实情感的恐惧),到最后义无反顾撕破脸离婚(林静平匿发传真让蓝宇被辞退看似诱因,实则是捍东想摆脱婚姻的借口),点明了捍东对蓝宇,对同性爱连自己都没料到的执迷。
但在电影里,林静平是因为不想生孩子并打胎和刘离婚的,离婚前两人关系十分和美,甚至像美剧桥段一样拍了言笑晏晏的离婚婚纱照,这TM是怎么回事?
阿关我怀疑你读过小说吗???
还有蓝宇至死没有告诉捍东,他能出狱的活动经费,包括他那笔别墅款。
电影里在蓝宇活着时早早揭了底,这叫什么事?
曾读过的《北京故事》一篇解读《谁识凌波缥缈身》,作者心思极其细腻,认为故事肯定有来处,最大可能是小说原型“悍东”的日记改写,证据是很多事件发生,都有当天天气的风雨晴雪的描写。
写小说的都知道,这种细节除非有老式日记本每日天气自填的记述,否则毫无落笔及落实的必要。
算了,细节太多了,都懒得讲了,我打字手也酸了,就这样吧,事隔多年下载看了第二遍,看完还是马上删,这部电影没有因为时光的打磨而变得温情脉脉,反而让我比看第一次时更生气,电影已死,小说永生。
还有,李安,你真不打算再拍吗?
记得最早在网上看到这个故事,那时候我喜欢流连榕树下,黄金书屋等地方看网络文学,痞子蔡那种,各种各样的文字我都看,就看网络连载不看书。
怀念那时候啊谁都可以开写,也不用付费看,还可以跟着作者一起讨论。
当时这个故事网名好像是《北京同志》,看得我昏天黑地哭了稀里哗啦,其实我只是女生也没有好奇过同志圈,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题材的故事能如此打动我,看那么多的网络文学能记住的没几个,这个故事印象深刻。
后来拍了电影,2个男主当时也不怎么熟知,估计大腕们不敢接这个吧,起码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说实话电影带给我的震撼感动没有当时看文字强烈,但还是为这部电影点赞,导演和主演们,基本上把小说变成现实,让我再感动了一把。
因为爱这个故事所以也爱了这电影。
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真的莫名。
2015年,《爸爸去哪儿》宣布胡军刘烨要一起参加,于是军烨CP粉纷纷奔走欢呼,当时我就为所在的杂志社写了一篇关于《蓝宇》的文章,为此还采访了幕后关键人物。
时过境迁,现在这种选题杂志恐怕都通不过了吧。
当时费了老鼻子劲搜集了一堆关于《蓝宇》的信息,现在就很想趁此机会再次跟大家分享。
为什么那么多人总对这部电影念念不忘呢?
这些信息里应该就有答案。
就从张国荣说起吧。
据说张国荣当时知道关锦鹏在拍一部同志片,为了表示关心,就想送一首歌给关锦鹏作为主题曲,后来给的是他翻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之前的消息都说张国荣送的歌是《我》,但我这次特地求证制片人张永宁,他说确定就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但是关锦鹏觉得这首歌并不合适,没有接受,最后用的就是《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据说黄品源原唱的这首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同志圈中非常流行。
我们现在能看到《蓝宇》,最该感谢的人应该就是制片人张永宁。
他当年只是个做电视纪录片的电视人,从来没有涉足过电影,只是因为看了网络小说《北京故事》后感动得痛哭,就下定决心要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
投资是他拉来的,关锦鹏导演是他请来的,胡军刘烨等演员也是他选的。
一开始关锦鹏看了《北京故事》这个小说后并不是很喜欢,觉得小说是以异性恋视角看待同性恋,拍成电影就有点“剥削、消费同性恋”的意思,但他没有明确跟张永宁讲这个,只说很难拍,不光在大陆上映不可能,连去大陆拍片都是个麻烦。
后来终于决定拍,关锦鹏就按自己的意思对故事做了很多改动。
因为故事的背景是北京,他们觉得要拍就必须在北京拍。
然后张永宁就想出一个办法:瞒着大陆的相关部门,以拍广告的名义带着香港工作人员到北京。
好在电影需要拍外景的地方不多,大部分都是室内戏。
▲导演关锦鹏和刘烨在片场另一个麻烦是后期,胶片冲洗不能在国内做,因为容易露馅,于是张永宁带着几千斤的胶片跑到泰国曼谷冲洗。
张永宁说:“我是英国护照,我可以出去,所以我就前面背一个包,后面背一个包,两个肩膀一个肩膀背一个包,然后两个手再拖两箱,就一本一本自己带出去,一本一本全带到泰国去冲的……去了六趟,晚上走,第二天回来,东西一放下就回来。
”张永宁之前学过表演,本来他是想自己演捍东这个角色的,因为他觉得自己很多地方都和捍东很像。
但是在认识胡军后,他就很快放弃自己出演了,他觉得胡军明显比自己更合适。
而他自己就只是客串出演了捍东的妹夫一角。
▲右边就是张永宁,左边捍东妹妹的扮演者是胡军老婆卢芳演蓝宇的人选颇费了一些周折。
因为蓝宇必须要一个非常年轻的演员来演,于是张永宁和关锦鹏找遍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包括陈坤、佟大为、黄晓明、陆毅等一批当年的小鲜肉,都曾进入过蓝宇的选角范围。
陆毅当时因为拍了《永不瞑目》已崭露头角,不过选角时他正在健身,一身的腱子肉,加上身材高大,鲁智深似的,与蓝宇的气质南辕北辙。
黄晓明的身材当时还不算健壮,之所以被拒绝,只是因为“太帅了”,选他会让这个戏失去真实感。
陈坤倒是比较符合蓝宇的气质,只是在和刘烨综合比较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刘烨。
可刘烨当时对这个戏并不是那么上心,张永宁给他打了六七次电话,他一直都拖延见面的时间。
最后一次电话,刘烨正和当时的女友谢娜一起,接到电话后,谢娜鼓励刘烨一定要珍惜机会,让他赶紧去见制片人,刘烨才勉强同意了。
可当他到达位于西单的那家星巴克,还是比约定的时间晚了一个多小时。
张永宁一下就火了,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你这个小毛孩,怎么这么牛X啊!
怎么可以让制片人等你这么久!
”当时刘烨并没有多加解释,只是低着头,以为这下肯定上不了戏了。
可最终张永宁还是选择了他,之前张永宁就已经看过刘烨在《那山那人那狗》中的表演,觉得这孩子应该有戏,见面只是证实了最初的印象。
刘烨不时闪现出的迷茫又无辜的眼神,是打动张永宁的关键。
▲《那山那人那狗》剧照张永宁一再强调男主角的选角标准,一定不能要那种“很娘的、不男不女的小帅哥”,不能助长大众对男同志的那种刻板印象。
虽然现在胡军刘烨都是师哥师弟相称,他们也确实都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但因为隔了好几届,两人之前并不认识。
电影开拍后,第一场戏就是捍东和蓝宇第一次见面的那场床戏。
关于两人怎么入戏,坊间有种种传说,有说关锦鹏事先把两人关到一起待了一个月培养感情,有说两人互相把对方想象成女人,还有人说因为入戏太深,他们内心都极度惶恐,以至于每天收工后都急着回去找女友和妻子,生怕一不小心就真的“弯”了。
不过这些传言都被张永宁否认了,只说两人是专业演员。
收工回家找女友的情况确实存在,不过那只是为了和女友练习对戏。
编剧魏绍恩在香港报刊发表的专栏文章中,似乎又有一些关于“入戏”的蛛丝马迹,比如有一段讲刘烨:“有好一段日子,连他自己也弄不清楚,哪一场是编剧跟蓝宇的戏,哪一场是编剧跟刘烨的戏。
失神中,他没能够把角色和演员分出来……失神中,他没能够把戏跟生活分开。
”顺便一提,魏绍恩写的电影剧本,最开始的名字叫《有人喜欢蓝》,后来是因为觉得蓝宇这个名字就很好听,才改成《蓝宇》。
所以这个戏本来就没有偏向蓝宇这一方,蓝宇和捍东的地位是平等的。
2001年金马奖,刘烨获得影帝,但是之前台湾媒体的预测都指向了胡军,胡军当时期望就很高。
颁完奖后离开现场,刘烨在车里对胡军说了这么一句话:“师哥,我得这个奖,你不会不高兴吧。
”胡军在之后的一些采访中也承认了,这个结果他过了很久才慢慢接受。
刘烨在金马奖现场领奖时说的获奖感言,最后一句是“谢谢PP”,这个“PP”指的就是谢娜,算是两人之间起的小外号。
▲刘烨吻金马《蓝宇》在港台地区公映后,明显都是胡军更受欢迎。
2002年台湾有过一项男同志梦中情人的评选,入围的有吴彦祖、王力宏、梁朝伟、陈柏霖、张孝全,胡军是前十名里面唯一一个大陆男星。
在香港,胡军还很受熟女的追捧,刘嘉玲、梅艳芳、吴君如当时都很迷他,会约他玩,让他加入自己的圈子。
胡军后来拍了好几部港片,也印证了他在香港娱乐圈的人气。
▲胡军和刘嘉玲这么多年来关系一直都很好《蓝宇》还在国际上不少地方都上映过,除了戛纳电影节,还曾在印度的同志电影节上展映。
而在中国大陆,《蓝宇》一直没法公映,只在某届北京同志电影节在北京大学的教室里小范围放映过,还因为这件事给学校和主办方惹了些麻烦。
另外,《蓝宇》还在北京一家同志酒吧放映过,这部以北京为故事背景的电影能够回到北京,也算是圆满了。
《蓝宇》的原著《北京故事》被一个叫Scott E. Myers的美国人看到了,他的中文名叫梦之恩,他很喜欢这篇小说,于是将其翻译成英文版,2016年已经在美国出版,英文标题是《Beijing Comrades》。
关于《北京故事》的作者,以及故事中人物原型的问题,可以说一直都是谜。
在影迷和小说粉丝中有着种种的传言,比如说作者是个女的,蓝宇和捍东真有其人,甚至还有人八出蓝宇的籍贯和学校甚至班级,网上还流传着一张据说是蓝宇的照片,一个很清秀的小男生在清华大学门口跨在自行车上,还有人说捍东还活着,现在移民国外了。
我很想追索出这些谜团的真相,问了很多人,包括张永宁、梦之恩,还有北京同志圈的活跃人士,但还是一无所获。
不过梦之恩给我回了一段这样的话:I have been in contact with Beijing Tongzhi (by email) since 2009.张永宁, producer of the film Lan Yu, is the person who put me in touch with the author. Early in our correspondence, Beijing Tongzhi gave me permission to translate and publish the book. I do know some things about the author’s personal identity and whereabouts, but have promised the author that I will not make any of this information public. I do not know why Beijing Tongzhi has chosen to keep his or her identity a secret, but it’s the author’s choice and I respect it.也就是说,他和张永宁都知道《北京故事》作者的身份信息,但都不肯透露一丝一毫。
这就让我不得不怀疑,作者的身份应该比较敏感,说不定和捍东差不多,也是高干子弟。
还可以补充几个小信息。
前面不是说了胡军的老婆卢芳也在电影里出演了一个角色——捍东的妹妹吗,而且我还掐指一算,电影是在2000年9月开机,2001年1月关机,胡军的宝贝女儿(也就是胡皓康的姐姐)是2001年9月出生的,也就是说,胡军一边和刘烨在戏里缠绵,一边和老婆也没闲着,造人成功。
(这条是不是太八卦了点啊)
▲胡军一家四口那就不妨八卦得彻底一点吧。
关于刘烨和谢娜也还有一点可说的,那就是电影的最后一场戏,蓝宇死了躺在太平间里,胡军见到后就蹲在地上痛哭。
▲然后胡军蹲下来哭了很久其实拍这场戏的时候谢娜就在现场,正在一边的窗户上往里看呢。
因为当时刘烨是光着身子躺在白布里的,谢娜的情绪一下子就出来了,也跟着哭起来。
还有,这场太平间的戏,实际上是在一个厕所里拍的。
▲谢娜和刘烨好的时候那是真好说到拍摄场地,张永宁还透露了一些信息,北京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这部电影的几个主要拍摄地,包括华北大饭店和友谊宾馆。
开头那场床戏就是在华北大饭店里拍的。
有一场雪地里两人一起唱《你怎么舍得我难过》的戏,在关于电影的一些花絮里会看到,但并没有剪到正片里去。
这是关锦鹏的意思,张永宁还觉得可惜,就让放到台湾出的一个加长版里去了。
但后来张永宁又后悔了,觉得这场戏并不好看。
我知道的大概就是这些。
《蓝宇》我一共看过三遍。
第一遍是高中,一个人在家放碟,那是我头一次看到男男激情戏,因为怕父母随时会回来,就很紧张地蹲在电视机前,一只手就放在碟机开关上,预备随时关机,所以根本没能仔细体会剧情。
第二遍是工作以后,看了原著小说《北京故事》,于是又把电影看了一遍,这次主要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的,觉得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花花公子和底层穷孩子的设定,两人因为一次性交易认识,然后由性到爱,那个时候以我有限的经验就觉得很不真实,蓝宇的痴情也有点难以理解,觉得只是为了感人而硬编的。
到了第三遍,我就真的是被感动到了,虽然之前批判的问题都还在,但已经不重要了。
我终于完全进入了那个故事,也领会了什么是好演技。
胡军确实比刘烨演得好,嗯。
所以,不管是直是弯,要想不带任何偏见地去看一个故事、一个人,都好难啊。
《蓝宇》之后,本以为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华语同志题材电影出现,后来也确实出现了《艾草》和《谁先爱上他的》这样不错的作品,但那种强烈的冲击和深沉的感动,好像就再也没有过了。
再加上这个话题最近常常都不可说,这也许就是《蓝宇》被那么多人持续讨论和怀念的原因吧。
我没有哭,没有像任何一个看完《蓝宇》后留下过文字——哪怕是只言片语的人一样流下眼泪。
事实上我甚至在看片的过程中由于觉得比较无聊而在开着播放器的同时进行了上google搜索某台湾演员、打开关于此人的繁体网页、看到乱码后安装繁体中文语言包等过程(如果不是因为视频正在播放的话很可能我还会重启一下机器)。
最近看的电影净是些让我感到落差感的片子。
《无极》、《卧虎藏龙》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某和我一起看《卧虎藏龙》的朋友曰:你真的把奥斯卡那些评委都当饭桶了?
),而《情癫大圣》、《千里走单骑》和这部《蓝宇》又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好,真有点让我怀疑自己的眼光和品味。
废话少说,《蓝宇》观后感如下:1.刘烨和胡军的全裸镜头完全没必要。
不要鼓吹说是“为艺术而献身”,画龙点睛的“献身”固然值得赞扬,而画蛇添足的“献身”就没什么意思了。
开头的这一段二人全裸镜头完全有和《无极》里面张小姐的那段床戏异曲同工的目的,估计只是为了作为炒作点和卖点来吸引眼球。
2.有几个片段是亮点,当某节二人拥抱时刘烨那温柔纯净的眼神,真是让人生出硕大(不好意思某风最近特别喜欢用这个形容词)的母性情怀!
本以为陈坤那阴柔的媚态更适合出演蓝宇,看到刘烨的眼神之后才知道,有些东西,的确是“非其人而不可得也”。
陈坤够柔,但不够澄澈。
(附带提一句,脑子里突然冒出了张国荣的形象,而后某风立马想打自己的嘴巴子 。
张国荣又是不同,他有媚态,也有清澈,更有超脱于性别之外的风骨。
嗫嚅着挣扎、被动地乞爱、闪烁着逃避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是张国荣。
)3.我看的是1:20的版本。
不知道完整版是多长,但把长篇小说《北京故事》删改到一小时二十分钟,可以想见少了多少精华的元素,不说各个镜头的衔接略显粗糙,几乎每个片段都会让细心人觉察到为了赶时间的“紧凑”表演。
比如说蓝宇面对即将结婚的捍东,那种痛苦和绝望不是用导演安排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
演员表演再精致,少了表现时间来更坚固地铸就剧情,终究少了很多味道。
(又:还有一点最可恨的地方,就是在捍东出狱,二人重逢直到蓝宇离去,书里描写到陈捍东“管他什么世人眼光,我tm就是爱你”的那种撕心裂肺的思想动态在片中完全没有相应的表达。
)4.看官们请原谅……(你们可知道“原谅”下面要说什么内容)某风我觉得《蓝宇》实在比不上《夜奔》……(已经可以想见有板砖和烂柿子砸过来了)……《蓝宇》太直白,太仓促,少了很多值得仔细琢磨的韵味和内涵。
且不必比较内涵吧,单尽量客观的就观众的感触而言,《蓝宇》让观众感到的痛苦在一瞬间,仿佛如飞驰的子弹穿过肌体,让人在短时间体会重重的刺痛;而《夜奔》给人的痛苦却是加倍绵长,如同承受凌迟之刑,一刀刀地剜去皮肤,肌肉,直至痛彻骨髓。
所以承受过《夜奔》洗礼的人(以某风为代表),对《蓝宇》而言可以说是彻底免疫,百毒不侵了。
补记:最喜欢看蓝宇在床上像小猫儿一样蜷在陈捍东的怀里。
刘烨的眼睛,水灵灵的,望着望着就能陷进去。
而胡军,攻气爆表,充斥着明晃晃的独属于渣男的荷尔蒙。
说实话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先是被这赤裸的肉体,震惊到了,原来以前的电影,尺度如此大?
整片看完,哭了,怅然了,但是也被这在耽美文里看过无数次的熟悉的人物设定,感到普通。
但是等我再细细回味一遍的时候,才觉出这里面的味道,两人之间的情感,挣扎,爱恨,那种张力,那种在那个特定年代的同性之爱。
后来不知道回看了多少遍。
又单曲循环了多少遍《我怎么舍得你难过》。
关锦鹏什么时候再拍一部真正的同性电影啊!
很多年以前看《北京故事》的时候很不喜欢,看电影觉得比小说好,但也只是觉得比小说接地气,还是并不喜欢这种“有情有义的男妓”和“他的恩主”的设定(当年在豆瓣只给了它3星)。
最近看《爸爸去哪儿3》,为官方逼死同人的窑洞聊天(气氛真的不对啊刘烨真的一副不敢直视胡军的样子啊) 重看了一遍《蓝宇》。
结果这次看到的和之前印象中的不太一样。
当年我真的太硬、太自我保护、太自以为是、太鸡贼了,所以我满眼看到的都是不平等,阶级、经济地位、爱的程度的不平等。
这次总算看到了这部电影真正要表达的,呃,爱情。
当年觉得胡军演得比刘烨好,这次再看觉得刘烨的影帝实至名归。
当年觉得《最爱你的人是我》唱得不好听,这次才发现居然是张亚东唱的。
(不过确实不好听,虽然他做的电影原声不错)这次稍微注意到了一些导演的拍摄手法。
(不排除我想多了)比如,开头捍东帮蓝宇围围巾,快速的切了好几个镜头,让这个动作看起来显得更亲密。
后面还有几场用大特写表现亲密的。
比如,捍东要结婚跟蓝宇提分手有几场两个人特写的正反打,每次都是仰拍胡军,俯拍刘烨。
后来捍东离婚以后再遇到蓝宇,去蓝宇家那场,在没和好之前有一场俩人聊天的全景戏,安排的是刘烨高,胡军低的构图。
等接下来俩人在沙发和好那场,就又变成仰拍胡军,俯拍刘烨了。
唯一一次仰拍刘烨,俯拍胡军,是捍东出事以后让蓝宇来拿他给他办的美国护照。
很合理啊。
比如,没和好的之前,捍东刚到蓝宇家里,站在窗边表现得局促不安和蓝宇刚到捍东家的样子一样,构图也都是把人放在画面的边上。
应该是一种呼应。
还有,用镜子的两场。
一次是在蓝宇家,还没和好之前,蓝宇态度冷淡,有一场是捍东和蓝宇面对面说话,拍胡军的侧面特写和他旁边镜子里的刘烨的大半身。
第二次是捍东接到出事儿的电话后和蓝宇说话,拍刘烨的侧面特写和他旁边镜子里的胡军的大半身。
我理解两次都是在表达,镜子外的人抓不住镜子里的人,要失去他了。
另外,捍东接到出事儿的电话以后有至少两场戏的构图是用门框、窗框把他框在里面,隔着玻璃拍他,这也是在预示他将身陷囹圄。
后来有一场隔着窗玻璃同时拍到捍东和蓝宇,应该是预示蓝宇会站在捍东这边吧。
最后从捍东在公司到他在看守所那两段的转场也是利用了门框和栅栏。
不过还是有些看不明白的,比如蓝宇家那个有自行车的走廊的空镜给了好几次,导演是要表现什么啊?
表现最后人去楼空的意思吗?
最后的最后,我只想说,刘烨这个最佳男主角拿得不容易啊,后遗症十多年还没好呢到现在,不躲开视线的话,恐怕还是只会用满是爱意的眼神儿望向胡军吧?
关锦鹏导演害死人啊
特意将两部有关同性恋的片子放在一起看,不是为了比较电影,而是想比较一下两部片子投影在自己心里的感受。
在我心里,关锦鹏是个细腻的导演,他对爱情的解读一直走凄美的路线,无论是《胭脂扣》还是《长恨歌》,对女性情感的把握都很到位。
李安是个隐喻高手,擅长在不经意的细节中暗藏玄机,对情感处理总是欲语还休,内敛中充满张力。
虽然说的是同性之间的爱情,两位导演仍没有偏离自己的风格。
《蓝宇》所呈现的爱情仍然是浓烈而馥郁的,不管如何周折,总是干柴烈火,节奏紧凑,情节跌宕,煽情也来得直白,看罢就一个感觉:酣畅。
《断背山》要缓慢细腻得多,同样历经数十年的爱情,到了李安手上,就成了一段拖家带口的故事,每个人物都有着详细的发展,所有的情节都不徐不急慢慢铺陈,音乐与场景都成了佐料,有条不紊地诉说了一段漫长而辛酸的爱情,看罢之后仍有一个个镜头时不时跳进脑海里回放,将你慢慢拉进伤感的深渊。
在此之前,常听说《蓝宇》是关锦鹏最好的片子,但看罢之后,实在无法认同这个判定。
我不认为《蓝宇》比《胭脂扣》和《长恨歌》更出色,如果影片不是讲两个男人的爱情,没有胡军帅而痞的造型与刘烨楚楚感人的表演,这个影片就会黯然失色。
情节老套,充满噱头,情感的发展缺乏层次,虽然片中的捍东是在与蓝宇的情感纠葛中确定了自己的性取向,但他寻找自我的过程充满一个又一个偶然,与蓝宇的重逢总是巧遇之后才再续前缘,仿佛真如他自己狱中反省的那样:与蓝宇是命中注定要在一起的。
这种情节太商业化了,削弱了真实的力量,把珍贵的感动变成了廉价的煽情。
再说《断背山》,我先诅咒一下《断背山》巨垃圾的中文字幕,但愿它没有污染到观众的感觉。
李安继续了在《卧虎藏龙》里以西方方式说东方思维的风格,继续在对白与细节中慢慢揭示因果与宿命。
跟《蓝宇》不同的是,Jack与Ennis一开始就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他们不像捍东与蓝宇,一个在胡搞中逐渐了解自己,一个在童真期就被引诱和修改以致定型,Jack和Ennis花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彼此观察与试探,期间又纠结了两个人个性与心理的细致刻画,最后终于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点燃了两个人爱情的原子弹,那一发不可收的情感,令他们花了几十年时间去挣扎和争取,仍然无法解脱,终于用一生的守望酿就了一个漫长的悲剧。
守身如玉、自强自尊、情比金坚亦比金高,如此不食人间烟火般地爱一个人,是爱情中最为理想的境界。
这些元素在《蓝宇》中一一落实,所区别的只是这么美好的恋人其实是一个男性,这很容易颠覆同性恋之间因为世人无法认同的性行为所产生的龌龊感,《蓝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纯真又性感的童话故事,塑造了一个完美的情人给我们看,这个角色无关性别,都会将对爱情充满美好渴望的人们感动得一塌糊涂。
但讲故事的人过于仓促,不是拿无巧不成书来过渡,就是一笔带过至关重要的情节,比如捍东与蓝宇的两次重逢都是偶遇,比如捍东的离婚,过于轻描淡写,无法对捍东其实真是一个同性恋进行印证。
捍东的被捕与获释一直到蓝宇的意外身亡,都充满了斧凿的戏剧化痕迹,让我们感觉,讲故事的人是个制造情节的高手,却不是个刻画人性的高手。
《断背山》最大的成功不是情节的讲述而是人性的刻画,不单是两个男主人公,也包括他们家庭之内所有人的感受,将人性放置大环境去细细描画要比活在真空更具有力度和广度。
这是两部影片最大的不同。
《蓝宇》忽略社会与环境,将同性之间的爱情简化成一段通用的爱情,放在异性身上,也没有什么不可。
《断背山》却恰恰利用同性之爱所具有的那份无可容纳于世的压力来制造内心与情节的冲突,慢慢积郁成一种绝望的力量,去推动情节的发展。
《蓝宇》讲述的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爱情童话,它的分量仅仅来自于这份爱情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如果换成异性,就立刻变得恶俗;《断背山》讲述的也是一个关于永恒的爱情故事,这个永恒是通过压抑表达出来的,与异性或是同性无关,甚至说,同性恋只是制造压抑的一种手段,而影片真正要诉说的是,受制于社会的人性轨迹以及在常规伦理道德窒息下的个体伦理感受。
其实也难怪《蓝宇》的讲述过于仓促和破碎,这好像是关锦鹏的一种风格或者习惯,在《长恨歌》中也有这样的问题。
也不能拿《蓝宇》去跟《断背山》比细腻和深度,两个片子的时间长度相差将近一个小时。
也许两个片子所要表达的目的原本不同,虽然都是在说同性恋。
一个是想告诉我们这另类的爱情也可以如此唯美和高尚,甚至比异性恋更加本真和纯粹,希望获得社会的宽容和理解,这可能跟关锦鹏自身的愿望有关;而另一个只是借同性恋来表达,固定的伦理观下被压抑却不可掐灭的爱情,会牵连成一个无形的怪圈,令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不得不去承受其宿命的悲剧,这其实是更东方的思维方式,而李安给它在东方的长袍马褂外面又套了件笔挺的西装。
如果蓝宇是女的,这就是部烂俗狗血的爱情片了吧
房子还没装修完,你却说要先走了。空调还没维修好,房间却住不下了。每天起来都想着能少喜欢你一点,却因为太喜欢而病入膏肓。很高兴天生注定我们会走到一起,却因为太注定而耗光运气。爱情是摄影机拍不到的彩虹,是百叶窗吹起来的灰尘,是睡衣上掉下来的纽扣。可能我们注定要很熟,才得到要散的命运。
今天在泡在浴缸里的时候终于看了这片子,非常非常的失望。关锦鹏糟蹋了部小说,也糟蹋了两个好演员。我猜关肯定是个小受,而这个片子如果一定要找个gay导来导,那一定要找个攻。
《蓝宇》最动人的一点是,全片从头到尾都没有强调过两个男人的性别,就当作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在拍。
影片試圖講述一個同性之間的“普通”愛情故事:二主人公從未因性向而與其所處時空和周邊社會發生緊張;儘管情節設定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的政治—經濟背景中,但與社會運動、官商勾結、司法腐敗等的聯繫,基本是憑藉直覺和印象生拉硬扯、輕描淡寫;而備受關注的情欲戲,也重在對身體交纏的“展示”(exhibit),而非對同性性愛過程及其中權力關係的反思。這樣的創作思想的問題在於,影片的成立恰恰依賴於作為同性電影的特殊性:如果藍宇換成女性,這一故事就將淪為極為通俗的純愛悲劇,甚至幾乎被取消了存在的必要;而作為一部同性電影,影片又沒能把同性戀的性質突出出來。導演關錦鵬自言,改編小說、成立電影的動機在於故事與他十餘年的同性愛情長跑有相似性,令其有所共鳴,但不濫用和過度消費自己的經驗和個人意志,也是藝術創作中的一種美德。
蓝宇好像一只小鹿哦,温柔坚定的,眼睛永远湿漉漉的,只要你向他走来,他就拿毛茸茸的脑袋蹭蹭你。越美的东西砸坏了,才越让人心疼动容。
完全没铺垫出爱得如何死去活来,传说中的150分钟版应该不这样吧
虚焦脱焦、倾斜视角,镜子、窗户、挡风玻璃、电视屏幕…所有能反射出镜头无法在同一景中捕捉影像的玻璃制品都被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也运用好了。捍东结婚与蓝宇闹翻时有一处剪辑到了两人看房时的相拥,虽一闪而过,但用得妙、用得别具匠心。
又是一部GAY的片,评价高于本身.不过还是有那么点点意思.
失望至极。甚至都有点要怀疑关锦鹏是不是个披着gay的外衣在招摇撞骗的死直男,小说里稍显笨拙和粗暴的,在彷徨挣扎中逐渐清晰的真挚情感真全然看不出来…难道阿关如此幸运都从没经历过那些吗?这位蓝宇根本不是书里那个天使,倒更像是一名不够专业的雏妓,以上岸做小媳妇为终极目标
刘烨的眼神无辜又温柔的样子兴许就是能打动胡军那样的大叔吧。可惜美能打动我。故事苍白,就像我能预见到蓝宇的死亡一样。
是我打开方式不对吗?感觉难看哭了。关锦鹏处理同性情感的方式怎么这么不着调!
比原著差的太远太远了。如果没看过原著,那会感觉还可以。
我想,老电影之所以特别好看,都是因为它们直指人心,没有网红脸、没有乌泱泱的布景、没有琐碎的人物关系、没有植入广告。陈捍东每次抱蓝宇的时候,总是很用力,好像要把自己嵌进蓝宇的身体里似的。最后,蓝宇死于建筑工地的意外,这个结局我不喜欢,并不是因为结局是悲剧,而是因为陈捍东的懊悔太让我心碎了。他在太平间里嚎啕大哭,让我想起那年为了结婚成家的陈捍东要离开蓝宇,蓝宇也是这样哭过。这一次离开的人虽然发生了角色互换,但是哭泣的人的心碎却是一摸一样的。这是命运对陈捍东曾经负心的报应,只是代价太大了。
好多细节好多细节很棒:1捍东的老婆穿着内衣走进来,捍东说"眉毛画歪了啊"2"离了婚,更是找不着家了""来的时候路上还好找吧"3湖边唱歌那一段,是蓝宇开始一个人唱,捍东学着唱 4接到事故电话,就剩一个黑剪影,走出去了
我只是不明白,他俩究竟是怎么爱上的呢?就这么睡了一觉,就爱得这么深了???匪夷所思啊!!!
“蓝宇把手伸过来,抓住我的手,我们对视,他很平静,脸上还带着点笑:“我知道最终会这样的,我等了好久了,不怕了。我还记得你对我说的话,‘玩儿这个凭自愿,时间长了倒不好意思再玩儿了。’你现在结婚,也许过两年我也结婚了。”他说。我看着他的眼睛,那里面除了“痛苦”二字,我什么也看不到。”
知道是你们男同故事但林小姐也太惨了,被形婚还当成生子工具,发现不准备生孩子立马变脸离婚,与其说相爱倒不如说他只是害怕孤独…爱也爱的没头没脑的,不见面没看出来有多想。不懂也懒得懂,就这样吧,有些失望。年轻的胡军倒是真的非常英俊。
流水账,细节很仓促,情感的表现很粗糙,可能受限于环境而浅尝辄止,导致观众体会不了两位男主的内心世界。除了题材在当年很前卫大胆,其他并不够优秀。
也许书会好看一点。。p.s.胡军和刘烨那两张脸总让我‘出戏’,有点憋不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