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危机13小时

13 Hours: 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13小时:班加西无名英雄(港),13小时:班加西的秘密士兵(台),13小时,13 Hours

主演:詹姆斯·戴尔,约翰·卡拉辛斯基,马克斯·马蒂尼,多米尼克·福穆萨,巴勃罗·施瑞博尔,大卫·丹曼,马特·莱斯切尔,托比·斯蒂芬斯,艾莉克西娅·芭利尔,弗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危机13小时》剧照

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危机13小时 剧照 NO.2危机13小时 剧照 NO.3危机13小时 剧照 NO.4危机13小时 剧照 NO.5危机13小时 剧照 NO.6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3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4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5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6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7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8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9危机13小时 剧照 NO.20

《危机13小时》剧情介绍

危机13小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迈克尔·贝导的这部新片根据米切尔·朱可夫(Mitchell Zuckoff)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亚班加西的美国领事馆前发生一起反美示威事件,入夜后数十名武装分子冲进领事馆,示威演变为暴力冲突,最终导致包括美国大使约翰·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Christopher J. Stevens)在内的四人死亡,这也是33年以来第一个被恐怖分子杀害的美国大使,影片《危机13小时》就是由这一真实事件取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通告刺客荣耀·荆轲锅盖头2黄真伊冰路营救警车联盟盖尔王夺路狂飙Suky素媛A频道OVA:微笑神选第二季袭击塞纳鬼影实录:血亲电视剧帝王恐惧街三叉戟我的老师叫小贺柳如是天泪传奇之凤凰无双人生巴士路德维希二世王昭君怒火街头欢迎光临哈特曼一家电话亭情缘回到过去拥抱你黄皮幽冢侏罗纪世界3

《危机13小时》长篇影评

 1 ) 这就是一篇诚恳的安利

“不知道我的女儿们会怎么想我?

爸爸死在一个对他没有任何意义的国家,一个他本不该在的地方,打一场他不理解的战争···“改编自一段真实但却从未被提及的故事——12年美国大使在班加西遇袭身亡,同时遇袭的还有31名CIA和国会工作人员,6名CIA外包的前军人在合同期外的情况下自愿留下保护他们,与几百名当地反动分子展开了长达十多个小时的车轮战·····我是不喜欢给要推荐的电影过分吹捧的,大家抱着过高的期望去看总是不好的,但是这部在我心中跟"黑鹰坠落""孤独的幸存者"齐名的军事政治电影,真的是,不能不赞!

四十分钟的前戏就已经能让你握紧手心,跟着的100分钟,是真的让你手离爆米花的100分钟的精彩,枪枪入耳,几段RPG的弹道追踪看得浑身鸡皮,还有一幕幕的震撼,Jack没能阻止队友的尸体被抛下楼而只能立刻背过身去,都是满满的细节,战前的牧人祷告,战后穆斯林女人的哭泣,看得也都是发人深思···不过也有缺点,好几处明明可以用行动暗示的台词很没必要,而且为了凸显主演们的专业而大篇幅丑化其他安保人员显得过于刻意,不过这些都不影响他作为一部值得花时间欣赏的好片···PS:最初本是想来看”Jim”转型笑话的,但Krasinski的表演真的让人惊讶

 2 ) 迈克尔·贝最好的一部电影票房失利的原因

电影不错,票房很差,让我很好奇,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美国又一个肮脏的丑闻——班加西事件2016年6月28日,历时近两年,150多名证人被调查,长达800页的调查报告。

事件:2011年,卡扎菲被干掉后,利比亚局势恶化,利比亚的班加西城市的大使馆曾向美国发出过600多次信件,要求增派保安人员的要求,时任国务卿的希拉里没有给予任何回复。

2012年9月11日晚(又是911),21:40分,第一次袭击,班加西大使馆遭到武装袭击,大使馆每天28美元雇请的当地保安人员一哄而散,只剩下美国人包括大使在内共8人。

大使史蒂芬斯和情报管理员尚·史密斯及一名保安人员进入使馆内的有非常坚固铁门的紧急避难室,最终结果是大使失踪和尚·史密斯的尸体。

增援小队带领幸存者返回中情局附属基地的途中遭遇埋伏,侥幸逃脱至中情局基地等待救援近8小时,而美国总统奥巴马掌控遍布全球的美军基地,没有派出援兵,连一架武装无人机都没来。

第二次袭击是凌晨4点左右开始,对距离大使馆1.9公里外的中情局基地进行迫击炮袭击,持续11分钟。

而事实是事发第一时间,使馆方面即向美方的多个机构发出了求救请求。

美方随即调派一架在当地执行任何的非武装无人机前往事发地点。

通过无人机看到事发现场的一切情况。

袭击发生一个多小时后,奥巴马才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应对。

在会上,明知道大使失踪,30多名美国人命悬一线,没有做出立即派兵增援,而是讨论增援妥与不妥,生怕营救行为是否冒犯了美国政府花费巨资扶持的利比亚政府新政权,不是很滑稽搞笑么?

后来揭秘才知道,失踪的大使必须死,这位大使不死,他们的军火交易丑闻就盖不住。

该大使是去调查美国国内克林顿基金会私下偷卖军事基地毒刺导弹给利比亚的证据的,这对希拉里和奥巴马都不利,所以这位大使必须死。

第二天凌晨5点左右,一组兄弟伙自发的增援小队由利比亚首都黎波里花3万美金租了一架喷气机赶来增援。

接着是越来越多的利比亚“恐怖分子”集结攻击,基地无法坚守,整整8小时之后利比亚政府军出现了(早干麻去了?

),将剩下的所有人员撤离基地前往机场,乘租用的私人飞机离开班加西(军机呢?

)。

在政府军出现前,美方被告知大使死在了当地一家医院了,据说大使被发现还有口气,在经历了非人虐待折磨后,悲催死去。

重点细节品一品:安全屋在设计上是要考虑长时间换气的问题,不可能这么简单就被恐怖分子熏死的。

但尚·史密斯是熏死安全屋,保安人员脱险,大使史蒂文斯失踪,约20名美国人和3具尸体从机场撤离班加西时,还没有找到史蒂文斯大使。

而大使是一群利比亚人发现的,他们是从窗户爬进领事馆的,发现大使昏迷不醒,貌似活着,有呼吸。

大约凌晨1点,被送到班加西医疗中心,大夫做了90分钟到心肺复苏术。

据大夫说,大使死于吸入烟雾引起的窒息,没有其它明显的外伤。

至于谁把大使尸体运到机场,说法不一。

医院说是利比亚官员送的;美国官员说他们不知道谁把史蒂文斯送往医院的,然后将尸体运到机场,交给美方。

但从史蒂文斯明显是进医院前的照片看,有遭遇非人虐待折磨痕迹。

所有外交人员都被转移到首都的黎波里,非必要人员都撤离利比亚。

包括美国的利比亚线人的文件以及石油合同等敏感文件仍然无法找回。

袭击发生后,奥巴马下令加强全球所有外交哨所的安全。

美国海军派遣两艘驱逐舰,驱逐舰装备有战斧巡航导弹;一个50人的海军快速应急小组前往利比亚,以"加强安全";宣布联邦调查局(FBI)将调查计划发动袭击的可能性;增加对利比亚的监视,包括使用无人机来"追捕袭击者"。

明白了,迈克尔·贝最好的一部电影票房失利的原因是不可能有太多的排片。

史蒂文斯大使

 3 ) 些许感想

就影片内容做一简单分析:1、结尾呼应开头,表现导演对卡扎菲政权垮台的看法---暴虐政权应该倒台、此次事件属于革命、美国对此次事件并无实质影响、英法是事件发展的主要推动国;2、多次展现工作人员对家人之挂念,凸显美国主流价值观之一--家庭;3、战友相互鼓励,体现另一价值观--友谊;4、片末展现利比亚死亡武装人员的悲惨后面,说明导演的政治立场不算太偏隐;5、外交据点需要美军支援而迟迟未到,导演借此似欲表达美国政府的外交行为还算遵守国际法,至少在2012年的利比亚问题上是如此。

此外,导演是否还想批判“职权外的工作不是工作”的消极责任观在涉及切身利益时在美军海外联合行动中会对己方造成某种负面影响。

观影时,我还注意到以下3点:1、事件之后,全国深陷混乱,居民面临厄运;2、事件之后,利比亚派系林立,政出多门;3、美国大兵撤离时对当地翻译“阿穆尔”说“得你们国家自己处理这烂摊子了。

”据此3点,可认为就整体而言,稳定是发展前提,发展是个人幸福的另一前提,处理事务须有主体意识,即此事结果,无论好坏,皆应始终由我,坚持自主。

 4 ) 美国的宣传叙事

只想从美国的文宣角度来谈谈。

片头的旁白把讲了故事的背景:1- 在美法英的轰炸下,利比亚推翻了统治四十余年的独裁者。

自由的利比亚人民总算可以开始新的生活。

(旧的系统,我给你打碎了。

)2- 利比亚军阀混战,武器流散民间。

(现在的混乱是利比亚自己的错)3- 全世界的外交使团都已经撤离利比亚,只有美国CIA留了下来,防止武器流入黑市。

(美国不畏危险,在那里继续从事正义的事业)正片里除了传统的美军的英雄主义,团队主义,对家庭的牵绊。

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1- 一个亲民的大使,不畏恐惧,深入民间,想要取得利比亚国民的信任。

然而敌对势力还是残忍的杀死了他。

(美国政府作为一个友好的政府真的被欺负了)2- 一个无畏的利比亚翻译,跟美军并肩战斗。

最后美军撤离之前,他为美军的遭遇道歉。

得到的回应是“your country has to figure this shit out”。

(这里所有的乱象,都是你们自己的问题,我们无能为力)片尾旁白的结论,除了再次纪念美国英雄外,再留下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事件发生后,10万利比亚人悼念了美国大使。

从此利比亚成为一个坠落的国家,成为ISIS的根据地。

”了解利比亚故事的人,看出这个叙事的问题在哪里了吗?

 5 ) 这部批判了官僚主义的战争史诗———《危机十三小时》

说到现代战争电影,有人会想到经典的《黑鹰坠落》,或者是在奥斯卡展露头脚的《拆弹部队》,还有东木大爷的悬疑战争片《美国狙击手》,更有十分有反战意义和宗教主义的电影《孤独的幸存者》,包括大大推进中国电影行业发展的《红海行动》,这些都是很优秀的现代战争电影。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现代战争题材的电影好像被人遗忘,票房更是非常的惨淡。

然而在2016年,一部刷新了R级电影票房的现代战争电影《危机十三小时》横空出世,把这个题材再次弄入高潮!

这个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聚焦2012年美国大使馆被袭的全过程。

2012年9月11日晚,众多示威者冲击了位于班加西的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遇刺身亡,他也是继1979年阿道夫·达布斯在喀布尔遇刺以来,首位在任期内遇刺的美国大使。

2013年8月,美国政府对数名嫌疑人提出了指控,并且悬赏1000万美元来捉拿这些嫌疑人。

迈克尔·贝导的这部新片根据米切尔·朱可夫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

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亚班加西的美国领事馆前发生一起反美示威事件,入夜后数十名武装分子冲进领事馆,示威演变为暴力冲突,最终导致包括美国大使约翰·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在内的四人死亡,这也是33年以来第一个被恐怖分子杀害的美国大使,影片《危机13小时》就是由这一真实事件取材。

几个退役的特种兵,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亲人,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利比亚,成为秘密基地的安全人员。

推翻了卡扎菲的利比亚可没有成为人们想象中的人间乐土,枪械泛滥,经济萧条,混乱频发。

新任的美国大使被一群暴徒冲击,躲藏中被杀害。

救援不及的特种兵们在自己的基地布防,既是职责也是为了生存,与一群武装暴徒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可惜战斗是残酷的。

这部主要讲利比亚动乱期间美国驻班加西大使馆遭遇恐怖分子袭击,六名前海豹突击队队员力抗恐怖分子的事儿。

这部电影整体节奏导演掌握的很不错,前面四十多分钟的铺垫让六名特种部队队员刻画的淋漓尽致,单从画面拍摄角度来讲,拍过变形金刚和珍珠港的导演,画面和节奏控制感还是很强的。

宏大的战争场面,凌乱有序又紧张的剪辑,富有节奏感的鼓点配乐,各种视角的自如切换,这都是本片的亮点。

在战争开始的后半段,几乎每一秒都会屏住呼吸,跟随电影节奏而或紧张,包括在战争前的诡异现象,更让人紧张,在战争的同时还加入了惊悚片的元素。

利比亚这个事件,理当属于大问题,导演初衷就是高度还原,注定了难度特别高。

观这种眩晕感部分是电影混乱带来的,但绝不是画面血腥,事实上,这部片的画面并不血腥,只是爆炸的火花特效有点无法接受。

大概与当地的宗教、信仰以及头脑发热的群众有关,确实领略到了这些所谓激进分子的恐怖之处,信仰可以助人同样可以毁人,中国缺乏信仰是好是坏?

以前,我认为中国缺乏信仰是出现很多社会乱象的原因之一,事实上现在看来,信仰并没有那么重要。

由于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因此在剧情方面导演无法自由发挥,所以能吸引人眼球的自然就剩下各种武器装备和爆炸场面了。

卡扎菲作为利比亚的独裁者,他的死并未换来国家太平,美国大兵也没有在当地赢得应有的尊重。

相反,后卡扎菲时代依然战乱不断,各政治势力和宗教团体你来我往,西方国家在当地处境尴尬。

故事很感人,具有很强的可看性,我看电影的时候完全的投入到故事情节里面去了。

电影里的悲欢离合最让人动容,因为电影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出很好的效果,同时爱情的力量也是伟大的。

电影的取景非常棒,特别是它的特写镜头,把所有人的内心世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在片中还加入了一些笑点,这是导演很擅长的事情,而且完全没有违和感。

本片除了对特战队员的赞美,又从侧面反映了伊拉克的官僚主义以及美国政治的缺陷。

就比如片中的伊拉克士兵为了争夺谁来开飞机竟打了个不可开交,浪费了很多时间。

还有就是美国的救援,在片中困在班加西的美国情报人员和六名特种队员想让本土的人拍几架战斗机,不用发射导弹,只要在上空飞一次就足够让恐怖分子惊恐到,但是美国政府却觉得这样太浪费资源,让他们原地待命等待支援。

尽管受困人员怎么说都没有回应。

到最后关头六名特种队员成功保护了受困人员直到支援部队到达,但他们却付出了血甚至生命的代价,但是美国政府却认为真正值得表彰的人是支援部队,而这几名活下来的特战队员却连奖章都没有得到。

在片中令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没有义务去救他们,但能救他们的只有我们。

”这就是队长对他的五名特种部队队员在战前说的话,在最后他的尸体永远留在了班加西……

 6 ) 这样的迈克尔·贝,当刮目相看

人权高于主权,这是德国纳粹肆虐过后,欧美世界得出的诸多共识之一。

欧洲有反犹的传统,谁让犹太人不是自己人,而是擅长经商的异教徒呢。

当纳粹对本国犹太人公然施暴的时候没人过问,德国政府明里暗里违反《凡尔赛条约》扩充军备也没人过问,直到奥地利、捷克被吞并,空讲和平却不知道武装自己的欧洲大国(说得就是你俩——英国和法国)顿时傻眼。

二战结束后的美国很自然的成了自由世界的带头大哥,一场无利可图的大战打下来倒贴了友邦不少美元。

要不是日本军队莫名其妙去撞珍珠港,纵使丘吉尔能把罗斯福给说服了,奉行了孤立主义上百年的美国也不会乐意冒风险去保卫奥林匹亚自由烽火。

做带头大哥如果没有物质回馈的话,美国公民们很难持续赞同政府打肿脸充胖子。

这不,中东有石油,非洲北部也有石油,而且还盛产独裁者。

从长远的和平考虑,美国必须在区域均势上进行战略部署,该出手时就出手;从公义层面,美国人应当响应联邦政府的号召,支持美国大兵解救石油国家的沦陷居民;唯独从个人幸福层面,沦陷区居民过的怎么样并不关美国人什么事,尤其还要为此搭上自己的性命,就更不划算了。

这部影片在试着讨论美国为何而战,美国大兵有点迷惘,想必多数观众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

迈克尔·贝除了能拍出《变形金刚1》这样的爆米花杰作,通过这部有思辨空间,节奏把握出色的作品,他理应赢得些许像斯皮尔伯格这般的敬重。

 7 ) 爆炸贝还是有才华的~

《危机13小时》★★★★ 昨日阅毕,简单几句 说Michael Bay只懂狂轰滥炸的,应该去看看这片。

说来挺有趣,只要他不拍变形金刚,导演的其它片子都挺有趣。

我当然不是指变形金刚就是烂片。

也许是他的直男审美加一身肾上腺素无从发泄,钱一多,就玩脱了。

对故事不管不顾,专心致志玩爆炸。

若是拍中等投资的片子,钱少,好吧,那就讲讲故事咯 不算变5,13小时是他的最新作品。

不变的是爆炸贝版高饱和色调,色彩呈现甚抓眼球。

少不了的还有精雕细琢的慢镜头,爆炸,尘土飞扬,火花四溅,甚是过瘾。

尤其几场夜战片段,鸟瞰,全景,特写,第一人称来回剪接,子弹光束+爆炸火光与黑夜相互映衬。

声效出众,枪战场面细节考究,追车片段显出导演精准场面调度。

声音,画面剪辑一气呵成。

过瘾!

惨烈!

扎心了!

我滴贝老铁!

片子唯一的问题,是时长。

144分钟的长度,要我说应能精剪成两小时。

爆炸贝总不舍得剪去自己片子的镜头,恨不得一个不落下都给我们看见。

确实,每个镜头都拍得不错,但也却是影响节奏了。

战争最无解的,不是因何而战,因为战争任意一方都有自己的理由。

最无解的,是那些战死的士兵,将死或临死前心里的不忿: "我是为了什么而死去?" 爆炸贝还是有才华的,看完13小时,对《变形金刚5》添多些许期待。

 8 ) 中国人的骄傲

看完后必须感慨下“不经受战争的残酷,就不知道现在的和平生活有多么不容易!

” 天朝纵有千般不好万般独cai,可至少给了我们一个相对安全安稳的世界,我们不用担心走在路上被流弹误杀,不必害怕恐怖分子的烧杀抢掠,这一刻我是感谢党和政 府的 在这么危机的时刻没有任何武装力量去支援,甚至连华府都没有增派军队去支援,让我不得不赞叹我们大中国:1、2011年利比亚战争一触即发,在这混乱之际只有中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霸气动用了91架中国民航包机,35架包机,12架军机,租用了11艘外国邮轮,5艘国有商船,并且全程由军舰护航,奔赴利比亚撤侨,仅仅用了12天就将35860名中国人安全护送到祖国怀抱。

2、2015年4月也门战乱发生后,中国军队仅用了10天就安全撤出了所有中国公民。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美国、英国等所谓大国,只是告诉自己的国民,国家并无撤侨计划,让他们自己看着办3、同年尼泊尔大地震,中国救援队伍第一个到达,营救所有被困的中国人4、2016年,新西兰地震,观鲸小镇受灾严重,唯一通向外界的公路被阻断,食物和水都极度匮乏,飞机是唯一的进出方式。

一队英国夫妇一遍遍给英国使馆打电话求助,却无人搭理,让他们更受刺激,就在他们挨饿受冻,焦急联系英国使馆时,旁边的中国游客却迎来了中国使馆派来的直升机,正在有序撤离。

眼看靠英国使馆无望,夫妇俩决定自己租机离开灾区,却得知小镇上所有的直升机都被中国领馆租来撤离中国游客了..... 每一条都让我看得热泪盈眶,也许我们的国家不够强大,含金量不够高但是出门我们不害怕回不了家,这就够了老百姓要求的的不高,平安健康衣食无忧!

 9 ) 用三幕戏来分析电影的结构

前两天GET了一项新技能,就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部影片的三幕戏。

那么《危机十三小时》的三幕戏应该是这样的:1、六个雇佣兵受命保护美国中情局在利比亚的情报站,他们很快就适应了环境,而且出色地完成了几项保护任务。

2、美国利比亚大使来班加西开展外交活动,受到了当地武装势力的攻击,情况危急雇佣兵们出发救援,但任务仍旧失败。

3、情报站自身难保,雇佣兵们同当地武装势力激烈交火,伤亡惨重,但最后等到了美国的救援离开了班加西。

书上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理解电影,对写出优秀的影评有很好的帮助。

真的会这样吗?

我今天试了一试。

搭建骨架应该是一个好编剧的基本素质。

上面的三点就是本片编剧处理这个故事的脉胳,有了骨架剩下的就是在骨架上增添血肉,让它看上去更加丰满。

当然也可以以此去设计人物。

例如,在情报站里增加一个女情报员,如何同她搞好关系并且同她一起出任务来完成第一幕戏主要情节的编排。

危机十三小时由于时间跨度小、故事情节比较单一,推进的节奏还是比较明显的。

只要处理好激战与休战之间的间隔把握,这个故事就基本上就完成了。

因为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真实和虚构之间来回跳动,可以让人有回到现场的感觉。

总之一部子弹横飞的枪战片只要拍出战斗的质感,想要获得好评应该是不难的。

美国此种类型的影片虽然也是他们主旋律电影,宣扬的价值观自然是他们那一套。

不过,他们往往拍得更真实,有时也会带有对敌人一方的同情。

敌人虽然是可以被射杀的,但也是可以被同情的,他们也有家人、父母,不是活在真空里。

战斗场面更真实,也许是因为美国人都是玩枪的主,他们的导演至少知道轻武器绝对打不过重武器,赤手空拳是绝对打不过有枪的。

身在异国的人们如果没有得到异国盟友的帮助也绝对不可能逃出生天。

电影或电视可以艺术化,但拍得真实是对观众智商的尊重。

像危机十三小时里,雇佣兵与当地武装的战损比是极其悬殊的,但造成这种结果是因为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以及人员的训练素质。

这样令人觉得挺信服。

而即使占据了制高点的美国人在遇到使用迫击炮攻击的敌人也是一筹莫展。

打仗从来是因为你设了一个包围圈,占据了制高点就可以抹杀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的巨大差距的。

而我们国内拍战争片的导演却往往不懂得这一点。

实在是可笑!

 10 ) 不错的影片,基于事实,又略行升华

关于班加西事件在国内并没有多少视频信息,其中在探索频道的关于外交安全局的纪录片中提到了班加西驻所遭袭的经过,但主要讲了外交安全局(Diplomatic Security,以后简称DS)在事件中的作用(当然因为DS随行人数少,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危机13小时》这部影片其实主要讲述了6名私人军事承包商(Military contractors,以后简称MC)在事件中的行动。

MC在国外的任务主要是保护重要目标。

在班加西事件中,6名MC的任务便是保护CIA在当地的一个秘密哨所,距离班加西驻所约1英里。

其实从整个宏观层面看,这6名MC已经间接或直接参与了军事行动,而且在6名MC从班加西驻所接回伤患返回CIA秘密哨所后的行动(也就是抵抗暴徒入侵的过程)也很类似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纳查夫事件。

其实一句话来说这6名MC的行动似乎超出了军事承包商的职责,但是这些主要是政客们和军事观察者的观点,接下来我们主要聊聊这部电影。

对于军迷来说,观看任何军事题材的电影都是一种享受,从《黑鹰坠落》到《勇者行动》,之所以不说《孤独的幸存者》和《美国狙击手》,是因为后两部电影已经被改动的比较多了,和原著出入比较大。

当然了解摩加迪沙之战的朋友也会发现《黑鹰坠落》也不全面写实,但总体上是真实的。

《危机13小时》的影片叙事风格让我很容易联想到《黑鹰坠落》,但是基于迈克尔 贝的风格,让她的光影效果又很像《变形金刚》,两者的结合似乎减弱了战争片的那种枯燥,让任何观众(主要指非军事爱好者)也能享受影片,看得热血沸腾,所以抛开一切舆论,这是一部值得观赏的战争动作影片。

从影片的严谨角度讲还是做得很到位,但有几个细节还是有待斟酌,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我就主要从军事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吧。

首先,杰夫在飞机上摘掉戒指这个动作很符合老兵的身份,因为身上佩戴的任何饰物都可能暴露出个人信息和弱点;随后泰罗恩跟随站长进屋时把手机交出来也是一个不错的细节特写;然后是在和当地雇佣兵兵进行武器交易时的一段狙击手眼镜上的汗水,这个细节表现的很好,但是却有一个明显的错误,那就是狙击手的枪管居然伸出了窗外,正常的军狙击手是绝对不会主动暴露自己的方位,把枪伸出窗外在任何时候都是禁忌,这一点导演没注意到很遗憾;再然后就是在班加西驻所交战的场景,DS的几名探员战术撤退时的走位明显错误,穿红格子衬衫的探员居然从MC们的火线前直接跑过去,正确做法是从队友身后撤退一段距离后停下掩护其余队友,呈阶梯式;其次是OZ的夜视仪中弹后,导演没有忘记保持这一夜视仪损坏这一细节;加装了夜视仪的狙击步枪在射击时需要移开头盔上的夜视仪,这一点导演也注意到了;最后是影片的灯光,虽然在电影中坦途和站长都提起过关灯,但是关来关去,院子里还是灯火通明,这一点处置欠妥。

以上是本人在观影时注意到的一些细节,提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危机13小时》短评

一希望美国群众入伍前好好思量一下,一旦入伍,基本上你就沦为资本的工具,根本不是为了什么正义和拯救,只有侵略。二希望美国导演认清定位,拍出干练华丽专业的实战情节就好,其他什么想老婆想儿女、喜当爹、患难生情之类,哦还有战争PTSD,麻烦不要再煽情了。请明白一点,所有这些苦痛都是美国政府“赠予”的。不要来博取被敌对人民的同情了。

10分钟前
  • 樱桃肉圆子
  • 很差

剧情拖沓冗长,不必要的煽情戏太多。作为一部战争动作片,实在是太矫情了。

14分钟前
  • 我即地狱
  • 较差

别惹大兵别掐架,不然通宵全打挂。又见迈式大爆炸,劝君莫去利比亚。

19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谁能想到美国人会傻到在利比亚租个别墅下来当基地呢?迈克尔贝的镜头就是一坨屎,故事迷迷糊糊的一会儿战争局势,一会儿家庭温馨。用嘴巴给战争增添色彩,美国的士兵就像过家家的小女孩儿,又臭又长的糟糕的电影。

23分钟前
  • 我和我的小毛衣
  • 很差

美国主旋律(加上一些套路反战思想的)战争片,不过重点还是现实地展示战场的混乱。

26分钟前
  • Cinema is dead
  • 还行

近几年最为精彩的实战枪战,叹为观止,扣人心弦,MB的飞机不来,无人机有毛用

31分钟前
  • 发呆鱼
  • 推荐

一开始节奏太慢,还以为是烂片,结果发现战争前的宁静,往往是让人无法预估的,以现代战争的角度来看,能将现代战争中最复杂的巷战拍得如此激烈,如此真实。可见导演的功课做得多足,喜欢战争片的必看,尤其是现代战争题材的高水平的片不多。

33分钟前
  • 海龟
  • 力荐

就这还能进16年动作前十。

35分钟前
  • Charming
  • 还行

只能说中规中矩吧,但毕竟是难得的美帝主旋律看一部少一部,还是要支持。

36分钟前
  • 白圣杰
  • 推荐

叙事层面,两个多小时的片长既冗余拖沓又段落割裂感十足,大量剧情还需要以字幕来呈现;表演层面,美国大兵们一如既往地啰嗦絮叨,作为对立面的叙利亚武装则整体面目模糊,双方全员零辨识度;主题方面,煽动、颠覆、摧毁了一个主权国家后,仍试图包装美化西方霸权行径。今时今日,观看本片倍感滑稽。

39分钟前
  • Boreas
  • 很差

没有黑鹰坠落那么好看。不太理解的是那些武装分子,看上去是那么愚昧。看样子也没受过什么训练,拿着Ak乱窜,像苍蝇一样。

42分钟前
  • dblddx
  • 还行

确实称得上黑鹰坠落之后最精彩的军事题材电影,比孤独的幸存者、刺杀本拉登等等都好看

46分钟前
  • 原教旨托利党人
  • 力荐

太假了,很做作

50分钟前
  • 阳形形连
  • 很差

卖拷贝基本功还在hhhhhh我都快忘了他搞严肃题材是什么样儿了

51分钟前
  • Devlali Number
  • 推荐

战争场面真实感不错,但一些情节还是拍的理想化了,毕竟这种美帝主旋律还不忘讽刺一下最后也没有其他美军来支援,其实最引人思考的还是最后一幕利比亚老人妇人和孩子的伤心无助,战争啊…

52分钟前
  • 食野之苹
  • 还行

虽然后面的突突突看着还是蛮嗨的,但几波攻防看起来也就只是简单的重复而已,缩短个二十分钟半个小时就好了。

55分钟前
  • 一贫
  • 推荐

因为班加西事件被大选炒得那么火热,找出来看补文常,突然发现michael bay导演这种动作片还是很在行的。

59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爆炸贝的水准之作,除去标准的运镜和炸药包之外,并没有额外的炫技,本分的还原了一段故事,其实真实事件是因为一部侮辱穆斯林的电影而起,电影没有展示,有很明确的政治意图,抛开这些,场面戏和角色方面还是非常值得一看,但本片估计是脸盲症的噩梦,所有角色一水儿的大胡子

1小时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其实 可能我是天生不适合看这种片子 一如当年拆弹部队 并没有体会出他的好 只是细碎的片段化的镜头 让人一度昏昏入睡 当然 你可以说它是真实 但既然是拍成电影 还是要一些能够吸引人的点在那里 不然观众咋坐下去

1小时前
  • 黄一想
  • 较差

营救大使馆那段枪战有点乱七八糟,还有那个chief到底是怎么回事,整部片子智商就没在线过,心理素质这么差是怎么当上中情局chief的,美军装备就是好,至于中东目前混乱的局势,到底是为什么发生,是个没人能解开的难题

1小时前
  • 走吧走吧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