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的奥斯卡奖项上都并不缺少人物传记片的身影,从《波西米亚狂想曲》,《灵魂之王》到《猫王》《音乐大师》描绘音乐大师的电影是奥斯卡奖项上的常客,首先音乐家本身自带的流量,其次其本身就写作了大量歌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肯定比重新创作要简单的多。
于是今年我们迎来的便是鲍勃迪伦,首位以音乐家身份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家,而饰演鲍勃迪伦的则是当下电影流量的担当-甜茶,甜茶的意图也很明显。
传记电影往往在人物塑造上会被人们和艺术家本身做对比,而只要基本还原了艺术家本身的特色和性格在评奖上就能获得极大的优势,冲击最佳男主角似乎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本篇试图去还原鲍勃迪伦在1961年到1965年期间的经历,从无名小卒到《like the rolling stone》这样跨时代的歌曲如何创作和发布。
听说甜茶为了这部电影练习了声乐,口琴,以使得自己更像鲍勃迪伦,同时电影中的歌曲的声线也明显向着鲍勃迪伦的原声做了调整,这点值得肯定。
但甜茶在饰演致敬伍迪的时候的表演着实让我有些出戏,精致的面庞搭配上鲍勃迪伦那沙哑充满故事性的声音,难以让我带入到甜茶所饰演的角色中。
回到电影的剧情,导演并没有像其他传记类电影一样对角色本身的内心世界做进一步的挖掘,很多事情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显得电影相比较于一部传记人物更像是一张金曲唱片,生硬的将鲍勃迪伦各个时期的金曲串烧到了一起,导致人物的刻画既不生动又不深刻,流水账一般的叙事着实让人无法接受,看完电影后满脑子除了鲍勃迪伦的金曲以及甜茶那一副熟视无睹的神情再无亮点,着实可惜。
个人评分:5.7分,流水账般的叙事和简单的拼凑金曲,毁了一部本该伟大的人物传记电影,不及格,仅推荐给想了解鲍勃迪伦金曲的观众。
人物传记片很难拍惊艳,但很好拍工整,这就是一部超级工整的冲奥人物传记片,工业化的大场面和灯光,工整的叙事,那样的灯光、场景甚至运镜我觉得在无数部好莱坞电影里都见过一模一样的,总感觉人物下一秒的表情都能猜到。
对于bob粉丝应该挺爽的,深挖私生活还能听歌,可惜我只是喜欢甜茶的脸,对bob一无所知。
拍的太杰克苏了,女人无可救药的爱上他,眼神交织一下就会扑上来,还不止一个,两位美女被下蛊了?
男人赏识他引荐他,音乐天才一炮而红,火了以后眼神还是never be satisfied,开始不满现状寻求新风格,叛逆和公司吵架,不被理解也不care,奔向自由。
不过里面的歌都非常好听,还是蛮喜欢民谣的。
甜茶的眼神从开头就过于野心家了,极具侵略性的眼神,好像要来复仇一样,不知道的还以为以前经历了什么改头换面报复所有人,完全不够松弛,故作含糊的咬字,充满设计的抬眸等,陪跑是应得的。
还不如沙丘或者旺卡呢。
而且电影院又没字幕,那么含糊的咬字英语听力也没这么难啊🙂↕️anyway ,依然是为电影而生的脸。
作为毫不了解bob的人,我不是想看他的私生活,对进电影院来听歌兴趣也不大,主要是想通过一个时代的传奇人物了解一下美国那个时代发生了那些事情,他在其中做了什么,推动了什么,结果就这?
谁要看三角恋啊(而且真的恋吗,拍出来是男主谁也不爱,两个美女贴上去)我到最后也没搞明白为什么电吉他台下反应那么大,那会儿的各种zz事件呢?
bob不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吗?
看完电影之后和之前对他的了解并没什么差别……
A Complete UnknownDon’t Worry the Moon, We Have All the Stars (7/10 stars)It's always difficult reviewing an independent film that kinda looks good. A Complete Unknown has good marketing in terms of the cast and the title of "Bob Dylan," one the most skilled biopic director from Logan, and meticulous production in its music, performance, and historical contextualization—and yet, the story just isn't that exciting. Performance wise, Chalamet gives a decent recreation of Dylan's voice and mannerism, but the rest of the side characters aren't really interesting and can all be generalized into his lovers, peer rebels, and traditionalistic folk "parents." Instead of delving into the complexity of each character, half of the narrative we get songs sung in full, which might be rewarding to Dylan's fans but personally I struggle to understand the lyrics through that goose-like voice, notwithstanding the deeper meaning behind each song. The broader social background of "Dylan going electric" is also largely simplified to a young, talented musician wanting to try all forms of music versus his conservative folk listeners and mentors, which is quite confusing to know-nothing audiences like myself. If the moral dilemma of the film is a choice between moon (traditional folk and romance) and stars (literal stardom and a new world of music), I'd side with Dylan any day because everyone has the liberty to choose their career and community of belonging --- I don't understand why the movie would make such a big deal about it, from what I was shown at least.Allow me to pull out the measuring stick of biopics, Oppenheimer, for comparison. Both center around a pretty famous historical figure and both dive into esoteric subjects such as folk and physics. And yet, Oppenheimer makes science interesting and the stakes real with its visuals, editing, music accompaniment, barrage of witty dialogues and anecdotes, and a web of intricate characters that all serve to heighten the plight of personal genius versus chances of destruction. Meanwhile, A Complete Unknown simplifies the real events and figures to make space for songs that aren't familiar to half of the audiences and fails to convince me that its protagonist is worth knowing.
1963-1965年是鲍伯·迪伦从不插电向插电转变的时期,对于美国民歌和摇滚乐来说都是一个历史时刻,因此它被反复书写,先后有马丁·斯科塞斯的《没有方向的家》和《镜子的另一面》纪录片来回忆加反刍。
本片没有死磕迪伦年表,甚至拒绝了传记片的形制,而是放大人物关系,突出和加强戏剧弧线,通过围绕迪伦身边的伯乐、同行、情人及对手的态度来反映他,基本上是一部用反应镜头构成的电影。
电影没有回避初出茅庐的迪伦在诚实和忠诚上所犯的错误,初出茅庐的他的一切几乎都是借来或虚构的,包括他的名字,在明尼苏达的时候他叫罗伯特·齐默尔曼。
他是个天才,天赋、野心和自律一样不少,还有纳博科夫所说的“精彩的虚伪”。
乖巧的甜茶出演纽约初哥迪伦,在年龄与对固有作品类型的逆反上与迪伦构成互文,有点含糊这部电影的目标受众是谁,是鲍伯·迪伦的乐迷还是根本不知道鲍伯·迪伦是谁的甜茶影迷?
爱德华·诺顿扮演了与迪伦性格迥异的正直的民谣纯粹主义者皮特·西格,值得一镜一镜品味的表演,低调内敛,湿润如玉,却能在一众720p的群星中,独放1080P的光彩。
对于19岁的楞头青独闯纽约,且能在三五年内一飞冲天的奇迹编年史,电影表现得很稀薄,剧情也只有鲍伯与琼·贝兹和苏西·罗托洛的三角恋硬撑。
但却是一部货真价实的音乐电影,演唱会占了电影的绝大篇幅,而且没有对嘴,全部都是演员的真唱!
甜茶花4年时间学习了吉他、口琴,在电影中演唱了40首迪伦歌曲,这是本片最大的福利,在弱剧情的电影里听音乐自己诉说,观众得以从这位凭歌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作品中去了解迪伦的本质。
无论怎样,1961年无名的小镇文青迪伦漂到纽约,永远地改变了音乐。
2024美国音乐片《摇滚诗人:未知的传奇》,根据纪实文学《迪伦要插电》改编,全球累计票房1.38亿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6.4,IMDb评分7.4,于2025年4月22日引进国内上映。
国内引进本片并不聪明,鲍勃·迪伦虽然享誉世界,但在国内影响力不大。
本片有明显的文化门槛,民谣乡村音乐是典型的美国音乐,鲍勃·迪伦是美国乡村音乐的代表人物。
所以本片的IMDb评分高达7.4,而豆瓣评分却低至6.4,就是因为国内观众没有文化共鸣,很多观众只是看个热闹。
我就是属于看热闹的观众,鲍勃·迪伦这个名字听说过,但并不熟知,对其代表作也不熟悉,片中的歌曲我全都没听过,所以只是“外行看热闹”,听不出味道、看不出情怀,全片没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片尾音乐节男主用电吉他挑战乡村音乐的木吉他,本以为是高潮戏,但是却没感受什么震撼,男主只是做了探索,几乎被观众哄下台,影片没展示出电吉他出现在乡村音乐中是如何改写美国乡村音乐历史。
英文片名《A Complete Unknown》出自片尾音乐节上男主唱歌中的一段歌词,中文片名有翻译为《无名小辈》,不准确,因为男主很快就从无名小辈成名了。
有翻译为《完全未知》更离谱,纯字面翻译。
国内译名《未知的传奇》也不对劲。
我也不知道《A Complete Unknown》应该如何翻译才恰当,不知道导演确定这个片名的含义。
每年几部传记片,已成常态。
现如今死人扒不过来是扒活人了。
今年奥斯卡的最佳男演员奖肯定是这部的甜茶与《飞黄腾达》的冬兵之争了。
但是依我看,冬兵的胜算更大一些。
结果如何,尚不可知,但是结果不能全归因演员的功力。
这跟电影本身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
相比之下,《飞黄腾达》要比《无名小辈》刺激的得多。
一个是丧心病狂的奸商政客发家史,一个是个性艺术家反抗舆论和旧经纪人规则。
这内容上就拉开差距了。
总结来说,就是哪个电影本身更有意思 ,演员就跟着占便宜。
我就直接说了吧,不管喜不喜欢伍迪艾伦,这部电影本身在剧作内容上就很水。
想想去年《奥本海默》在获奖这一块那是横扫千军。
今年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同样是人物传记片,一对比,那差距可谓是云泥之别。
《奥本海默》要是放在今年,这两个传记片恐怕是都没有一将之合。
本文为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影视左右”,未经授权,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与搬运!
它是诺奖诗人的“黑历史”,还是音乐天才的渣男情史?
如果你喜欢演员“甜茶”提莫西·查拉梅,或者喜欢摇滚诗人、艺术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2024年12月25日在北美上映的《无名小辈》(A Complete Unknown)勉强还可以看看。
这部影片由詹姆斯·曼高德执导,鲍勃·迪伦任执行制片人,“甜茶”提莫西·查拉梅、艾丽·范宁、波伊德·霍布鲁克、爱德华·诺顿等主演。
作为一部音乐传记电影,影片整体不惊艳,也算不得十分难看。
影片截取了迪伦在1961-1965年(20-24岁)的人生阶段,讲述了迪伦从家乡明尼苏达抵达纽约的音乐才华施展与音乐理念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迪伦从一个音乐新人成长为民谣明星,又从民谣明星转向更自由、更有态度的摇滚乐创作。
也许影片在刻意祛魅,也许事实就是如此(毕竟鲍勃·迪伦就是执行制片人),甜茶塑造的年轻时期的鲍勃·迪伦不太有魅力。
一方面,甜茶版迪伦性格冷僻、孤傲,对待感情随心所欲,反反复复,受伤的只有深爱他的西尔维(影片中是如是呈现的)。
另一方面,甜茶努力表演得像个文艺男青年,萎靡、乐器、摩托、不负责任的爱恋,文青的配件和要素非常齐全……但就是让人感觉不到一个天才音乐青年的精神光彩和灵魂魅力。
影片稍微可看的点在于对迪伦的音乐态度和音乐追求进行了层次化的演绎。
虽然前期曾受偶像的影响与引路,但声名鹊起之后,迪伦在音乐追求上更多是无拘无束,执着于自己内心的表达与创新,音乐创作也拒绝因循守旧。
在1965年的纽波特民谣节上,迪伦不顾主办方和音乐节观众的要求,背起电吉他,和乐队一起演绎摇滚音乐的行为引发了“民谣界的动荡”。
在音乐创作不断创新、突破的同时,迪伦的感情发展也是徘徊不定的。
他爱温婉阳光、充满文学气息的西尔维·罗素,也爱嗓音空灵、能与他音乐共鸣的民谣歌后琼·贝兹。
他放不下对西尔维的依恋,也断不了与琼的暧昧关系,可以说是很有音乐才华的渣男一个。
简言之,虽然能通过甜茶的演绎,看到鲍勃·迪伦年轻时的音乐态度、创作才华和音乐追求,但整部影片并不能增进人们对于年轻迪伦的细致了解和高光记忆。
据悉,影片改编自美国音乐人埃利加·沃尔德的《迪伦要插电》(Dylan Goes Electric)一书,片名取自迪伦的经典名曲《像一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 呼应迪伦早年的漂泊经历。
导演曼高德曾在采访中透露,迪伦为剧本以及“影片歌曲的可提升之处”提出了建议和想法。
至于影片收获了大堆奖项,是不是有鲍勃·迪伦的个人情面也很难确知。
以前慕名听过迪伦的歌,试了几次都没听进去,也就不勉强了。
对他的印象就是他很酷,从年轻酷到年迈。
虽然也搞不清是哪里酷了,但信息时代听过就忘的各种耳语让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因为甜茶和范宁才去看的这部电影,对剧情没抱太多期待,因为完全不知道谁是谁,开头部分看得我云里雾里。
直到琼贝斯和希尔薇出现,才把电影带回到了“故事”的范畴,给了我这种小白观众一个情绪上的指引。
然后是音乐。
影片中的音乐应该就是我曾听过的那些,依然不是我喜欢的调调,但迪伦的歌词却自带氛围和故事,好像一种很自我的娓娓道来。
很多歌我也不确定他在唱什么,却让我想去了解写出这些歌词的人。
迪伦就是文艺版的龙傲天,才华横溢,对音乐执着的人琴合一了。
他是个渣男,但我觉得但很难用普通人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把人形乐器,虽然不情愿,现实就是,你都没法用这样的标准去说嘴有流量的人形立牌,对于高出几重天的迪伦,就别往这方面较劲了。
我很喜欢范宁演的希尔薇,让人怜惜,又让人感受到她坚实的内核。
她对于迪伦的断舍离了,让她拥有了和迪伦平等的自我。
不是很清楚民谣音乐的渊源,所以不太明白为什么民谣界会因为迪伦插电演奏而感到冒犯。
是否如同素菜馆突然开始卖叉烧的意思?
但是就凭着那些民谣人士的固步自封,我理解了为什么迪伦要突破民谣的局限,去探求新的风格。
以他的才华,不管素鸡还是素鲍,做的再好也只是题中应有之意。
于是,他做了一碗叉烧饭。
可能冒犯了,甚至背叛,但香喷喷的。
最好的传记片,可以逻辑清晰地交代完主角的一生,让不熟悉主角的人对主角产生充分的了解。
同时也在艺术表达、思想等等各方面有一定新意,让熟悉主角的人也能得到新的启发。
其次就是清晰流畅忠实地交代完主角的一生,让不熟悉主角的人充分了解主角,对于熟悉主角的人来说,虽然也能愉快地看完,但是多少会觉得“这些我都知道”,当然挑挑毛病,品品卡司,也蛮有乐趣。
又或者不熟悉主角的人看得云里雾里,但熟悉主角的人会看得很高兴,各种reference过瘾到飞起。
I'm not There就是这种。
以上这两种是不同的追求,说不上哪一种更好,看导演和演员怎么呈现。
这部就是最糟糕的一种,不熟悉迪伦的人看得云里雾里,根本就不明白这小伙子为啥这么招人待见,不就弹个电吉他,为什么观众这么大反应;熟悉迪伦的人会觉得非常无聊。
(当然纯粹捕风捉影胡说八道的不在讨论之列。
)能把迪伦拍得这么无趣,甜茶动不动就只穿大裤衩弹吉他,都快露Jim Morrison露的那个东西了,还是充满性缩力,也是有点儿不容易。
诺顿演的西格有几分神似,而且没有被拍成斧头砍电线的小丑,是我对本片唯一满意的地方。
文:野人五/编辑:Mr.Friday/图片:网络星期五言:我们之所以把这两部电影搁在一起对比评论,不止是因为它们都是在同一历史背景下演绎了同一类人,还赖于它们在创作理念、表现形式乃至创作者动机上完全走了反方向。
*这种背道而驰首先体现在了“主角的定性”上:注意:《醉乡民谣》(Inside Llewyn Davis,2013)里所有出现的人物(民谣艺人)都是没有名气的,是小人物,他们或许都有原型,但你绝对很难在网络上搜到他们的信息,电影中更没有去刻意渲染。
可以说他们的名气甚至还没有格林威治村里那些小酒吧的名字大。
(即便电影结尾出现了鲍勃·迪伦,导演也将其处理的及其模糊与背景化)围绕这些小人物设计的戏份自然也都无足轻重,比如说男主角满大街跑着找猫,比如说男主角在大学教授家做客,比如说男主角跟前女友商量堕胎事宜,再比如说他接录音棚私活当伴唱……这些桥段对那些《波西米亚狂想曲》之类的“传记片”来说简直就是下脚料!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无名小辈》(A Complete Unknown,2024)虽打着“无名”的招牌,却在处处借助“名人”效应提升角色的人气,从电影一开始报纸上“伍迪·格思里”的出场,到皮特·西格民谣夫妇的扶持,再到音乐搭档琼·贝兹、Johnny Cash……所有这些民谣历史人物被当成了电影的情节点,簇拥着把鲍勃·迪伦这个“无名小辈”推上了历史舞台的聚光等下,可谓“此处无名胜有名”!
不止人物在围绕主角一个个出场,连那些历史事件也被牢牢地跟主角的成名捆绑在了一起,比如说人权运动,反战……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提出“大写的历史(即处于历史聚光灯下的那些人或事)”与“小写历史(即被历史埋没掉的升斗小民以及他们的生活琐事)”这一概念,我们可以说,《醉乡民谣》是个小写的历史,而《无名小辈》却在渲染“大历史”与“大人物”。
*其次差异体现在了类型化与反类型化上科恩兄弟(啊,是不是应该说科恩兄妹:)的《醉乡民谣》是“反类型”、“反故事”的。
或者说它是情绪与氛围先行的。
氛围与情绪先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去“戏剧性”与“矛盾冲突”。
这两样东西会让电影落于“故事化”叙事框架,而故事化叙事又会稀释真实性与鲜活性。
因此你会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一种强烈的阴冷、乏味、消极却又回忆感十足的散文式感觉(比如说男主角在雪地里湿透了的鞋子,比如说小酒吧里火炉般的灯光)却很难叙述出发生了什么动人的故事。
▲《醉乡民谣》剧照,2013《无名小辈》显然所有段落元素都在围绕“戏剧性”做文章,且不说那些围绕主角出场的历史人物,光是围绕主角鲍勃·迪伦弹奏时切入的“观众表情”之多,也足以把这位名人捧上天了。
▲《无名小辈》剧照,2024我们说这是好莱坞传记片再典型不过的剪辑标志了,从前些年的《猫王》,到《一个明星的诞生》,再到《波西米亚狂想曲》无一例外。
如果你看过《醉乡民谣》,不难发现这种戏剧性的表情反应几乎在片中为零,没有一处构图或镜头语言在突出名人或伟人概念。
*再次体现在了电影的整体基调上《醉乡民谣》整片像一首超长版的MV,歌起歌落,剧中的男主角也似乎转了个大圈回到了生活的原点(前后艺术对称性很强)。
显然那些民谣本身成了这部电影的主角,捎带着那些心酸乏味一成不变的生活感触。
而《无名小辈》里的歌曲单显然是为主角鲍勃·迪伦的“履历表”精心选取的,并按时间线机械排列开来。
所有其它电影戏份、事件乃至情感纠葛连同这些歌曲排列线形成了一个更为庞大的“鲍勃·迪伦豪华履历表”(尽管这个履历表只是截取了这位名人的一个阶段)。
*再再次体现在了演员的表演上(脸谱化与个人化)关于鲍勃·迪伦的纪录片、影像资料以及电影、文学改编作品不计取数,但凡你看过其中的几部,或许会对这一名人产生完全不同的印象(比如说鲍勃·迪伦嬉皮的一面,比如说他于垮掉作家金斯伯格的会面)。
显然,《无名小辈》的事件选取以及情节设计是有所保留且有所主题动机的。
在这一主题动机与类型框架束缚下的演员表演一定会落入一定程度的“脸谱化”,哪怕是再优秀的演员。
爱德华·诺顿演的那个老民谣艺人皮特·西格就是个典型例证(毕竟他在此片中的职能就一个,即辅佐与陪衬主角)。
更别说英俊、冷酷、高素养的好莱坞新秀“甜茶”啦,我们与其说他演出了个冷酷的鲍勃迪伦,倒不如说电影借他的脸和鲍勃·迪伦履历表包装出了一个更为大众化的偶像明星。
*最后谈谈两部电影的创作动机《醉乡民谣》以无名化、生活琐碎化以及反戏剧化表现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民谣时代,这个时代或许只是创作者主观印象里的民谣意象,因此它更具备一些电影独立化色彩。
《无名小辈》着实却在渲染一个伟人,一个明星,一个大写的历史。
而这一切,又被紧紧地与创作者乃至发行公司的商业动机、意识形态捆绑在了一起。
再次提醒大家对比两部电影,并拿来其它鲍勃·迪伦相关电影作比较,加以自己的思考,或许能还原出一个更为接近真实的“民谣”。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每当你被生活揣着屁股打转时,总该看看那部《醉乡民谣》《爆裂鼓手》“星期五文艺”独家解读解:《海上钢琴师》那些你没看到的东西谈鲍依:那个用摇滚做婊,赚了钱玩跨界的人恐怖海峡VS白居易:他们只差一把吉他
我很满意,粉丝也很满意,迪伦本人也很满意,谁在不满意?
why bother? 搞个演唱会重映不比这强八百倍吗,只能从真人上些微借点光
3.0。最為庸俗的人物傳記創作思路。伴著Bob Dylan的唱片讀傳記都比本片有趣百倍。
When everyone in the theatre is humming along with the catchy ‘Blowin’ In The Wind’ and ‘Like a Rolling Stone’, I know I’m at the right age to feel and to like Bob Dylan.Regardless of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he is always a genius boy who’d like to play music for his own value.Though drifting off for a while, he followed his own way down the road.
平铺直叙,感觉啥也没有表达
加长版鲍勃迪伦MV,叙述虽然平庸,但很精准抓到了鲍勃迪伦无法定义自己的那种痛苦
歌都非常好听。以及在后半段重新爱上甜茶的脸。
看着就跟梦游似的 他演他的 我刷我的手机
非常意外的喜欢,采用了十分传统甚至老套的天才领袖类传记片的演出方式,围绕在传记主角周围的总是一群被其无限魅力与才华所打动和征服的面孔,特别是音乐题材,甚至还会在观众中建立一种自我欣赏式的廉价而虚荣的陶醉,然而对于又一部鲍勃·迪伦的传记片,我们究竟期待再看到点什么,曼高德作为一个流行电影匠人,选择的其实是“完全未知”式的什么也看不到,选角甜茶可谓巧妙,可塑性的讨论无从谈起,形似之外对于迪伦歌曲的演绎还总是会在唱到每一句尾声时滑向偶像粉丝的催情小调,但这大概正是曼高德想要的,无论角色还是观众的目光,在投向迪伦或甜茶之间渐渐重叠,演员“扮演”的辨别意识退场,沦为一场横跨两个时空的纸片icon共演,的确是流于表面的,却又似乎是最没包袱的,一部纯粹的偶像电影,在近乎毫无自尊中泛起最为原始的冲动和波澜。
我就是奔着歌曲大串烧去的,挺满意
大部头的传记类型实在有些乏善可陈,还是剧本上没有构思出更出色形式,歌曲串联和想当然的三角恋都不是能给内容加分的选项。漫长的两个小时又二十分钟,依靠的还是bob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莎乐美弱鸡的小身板几次出戏,都这样了就别裸了吧。莫妮卡这个演员好像是第一次看她演戏,人和角色都如沐春风,提名得下到好处。
让他写出那些歌的时代背景一笔带过,一到私生活家长里短事无巨细,想到类似的拿破仑也是一样,看来最近流行狗仔式传记片,好像在银幕上看狗血深夜节目。多么可笑的二十一世纪,给曾经直面时代的勇者拍传记片,却顾左右而言他,连再现时代的勇气都没有了。
期待三年,在电影院看非常过瘾,属于迪伦的«波西米亚狂想曲»!真没想到甜茶居然演得不错 琼贝兹唱得也特别好听
观感:提莫西给这部电影做的唯一贡献就是学了弹吉他,电影导演给这部电影的做的唯一贡献就是去听了鲍勃迪伦金曲汇编。 (edit:每次电影大特写:好僵硬的一张脸,好无神的一双眼
很适合与《我不在那儿》结合起来看,能很直观看到两个导演的不同
依旧是套公式的传记片,但我是60s爱好者😋
喜欢艾莉范宁角色的感情线,她带迪伦参加protest,鼓励他唱自己写的歌;当迪伦在Newport对着台下的万千观众唱风中摇滚的时候她的凝视坚定又悲伤:他的音乐、才华和桀骜不驯,终究不再只属于她了。舞台上全新又陌生的他,多像一个complete unknown
AMC with Adam. 甜茶作为歌手没激情也没气息实在不convincing
意外的不错,比预期好看,口音听着听着就习惯了(。一下唱三十多首歌也是蛮厉害的,音乐跟着剧情前进,最后插电带来了一次成功的剧情高潮。巴巴罗唱歌好好听!诺顿我一开始都没认出来!
Timothée Chalamet只是一味地模仿他的声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