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长大就是一个逐渐建立自信,然后又一点点击碎她的过程。
原先以为,随着阅历和能力的成长,我终将成为穿Prada的女魔头里无所不能的米兰达,但是,马上就要26岁生日的自己终于愿意承认,我就是个普通人。
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平平凡凡都很不容易了,毕竟疫情的一粒沙,实在是太重了。
原来总感觉,成长理应如此,放弃过去虚幻的,回归现实,认清普通。
但是看到哈里斯夫人的时候,真的心里咯噔一下,原来的我能量满溢到治愈身边,但是现在真的,只能勉力维持自己不要处于负值的心理状态,工作好难,我现在看到一年前自己的照片都感觉恍如隔世。
工作两年之后,我已经忘了怎么做一个dreamer,现在只想着怎样能不要打破已有的平衡。
dreaming 是要冒险的,我想要找回making moonlight的能力。
该怎么形容这部电影呢
治愈,优雅,法国式的浪漫和英国人独有的黑色浪漫。
整个故事十分温情,没有大喜大悲,看完之后却让人感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故事的背景是在战争之后,哈里斯夫人的丈夫在执行任务中不幸身亡。
哈里斯夫人由此陷入了悲伤之中,而偶然一次在做家政的过程中看到了一条来自迪奥的裙子,让她萌生了在去丈夫身后的皇家舞会上穿上最美的高定女装的梦想。
哈里斯夫人虽然只是一个女工,但是她和蔼,对每个人都友好,热爱生活,勇敢表达她的观点。
故事的发展好像每一次都是阴差阳错,但是细细回味又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她的勇敢帮助她开启了巴黎之旅,她的温柔和直爽帮助她获得了伯爵的心,她的友善让她帮助迪奥于水火之中并且成为了迪奥的挚友,她的细腻帮助娜塔莎找到了自己人生新的活法也收获了爱情。
无论是伯爵还是流浪汉,她对待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她的善举帮助迪奥在晚会上大放异彩收获了大量的订单。
最后兜兜转转,那条优雅遥远的红裙子终于为她所得。
在整个故事中,有阶层,有贫富,但是所有的人在灵魂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
当最后看到哈里斯夫人在舞会上大放异彩的时候,我觉得,仿佛一切都是刚刚好。
是一部为数不多的治愈且优雅的英国电影~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其实编的很工整,伴随着一个女人的梦想,其实从头到尾在写一场革命。
从英国到法国,一进巴黎就看到肮脏的街道(因为工人罢工。
迪奥从高级定制走向大众市场,意味着阶层被打破。
最后哈里斯太太更是果断讨薪,表达出工人阶级的勇气和决心!
不过在巴黎,故事很微妙的,描写了哈里斯太太爱情的破灭。
看到侯爵送哈里斯太太玫瑰花,约她吃饭,喝茶,我以为这又是一个老套的老年版的“灰姑娘故事”,结果侯爵竟然说哈里斯太太像他小时候寄宿学校的亲切女工人。
难道唯有爱情无法跨越阶层?
真是讽刺啊!
这是一部好 灵性 的电影哦,它揭示了一件事情:当你真心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宇宙会帮你实现。
哈里斯夫人需要的金钱多也不多,少也不少,500磅,对于一条裙子来说很贵,对于她这样在别人家里当帮佣的人来说也显得不实。
可是那条裙子好美,她就是很喜欢。
她就是想要。
于是宇宙通过彩票/赌马奖金/抚恤金等等意想不到的形式给她送了够支付裙子的钱。
只要我足够圣母,世界就会围着我转!
干,完全是消费主义硬广好不好,全片暗示:只要你勒紧裤腰带砸锅卖铁买一件我们的奢侈品穿,你就可以走上人生巅峰!
爱情事业双丰收!
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看外国人拍玛丽苏,没想到一样的味道,一样的尴尬。
片中对法国的描述也太逗了,火车站流浪汉也能跟你聊几句萨特和存在主义,人均哲学家了属于是。
这部影片,非常有法式浪漫巴黎风格。
走进电影院看下来,整体感觉非常励志。
电影表现了哈里斯夫人对于一条迪奥裙子的追求,把她的难过不舍,初入法国的不适应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重要的是,哈里斯夫人身上难以复制的善良,她对待每一个人都很平等,同时以一颗善良之心对待他人,往往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整部影片看下来非常流畅,画面精彩,有很多对于服装时尚的细节表现,推荐走进电影院观看。
真不知道巴黎这个时尚之都的名号究竟还要保留多少年,好像只要一说巴黎马上就是时尚,连宿命冤家的英国人都这么认为。
女主的演员曼维尔的表演确实很细腻,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位中老年妇女一样,尽管步入衰老,仍不失生活的情趣和热情。
怎么说呢,谁说中老年妇女就不能像小姑娘一样为了时装而冲昏头呢?
只要代价是自己能付得起的。
女主闯巴黎的过程其实也是童话破灭,重新走回现实的过程。
而真正的大女主就是回到现实,依然能够坚强豁达地继续生活。
那件89号的红色礼服穿在女主和人家模特娜塔莎身上的效果确实是非常不一样,尽管女主的气质也可以称得上温暖和煦,但人家模特确实是青春美丽,女主想追求的不就是梦幻般的美丽吗。
人家女模特的出场效果
这位……穿了啥效果自己想吧 我想奢侈品礼服吸引人的就是它带来的梦幻感,只不过梦终究是梦,就像巴黎并不仅仅是时尚之都,更是革命老区,除了埃菲尔铁塔还有罢工后垃圾遍地的街道;英俊老侯爵只会把女主当成一个女清洁工,他的温柔仅仅是出于礼貌和对童年时一位温柔女清洁工的怀念,两人没有平等的关系;美丽的娜塔莎不会想只做一个花瓶,她喜爱萨特,喜欢思考;迪奥之家尽管是外表光鲜的高档礼服工作室,但是它却时刻承受资金压力(这让我想起红楼梦中外表光鲜,但时刻为金钱发愁,连媳妇嫁妆都得典当的的贾家,左支右绌最终也撑不下去,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尤其两次世界大战后后,多少王公贵族失去了体面,原本只矜持地为上流社会服务的迪奥也必须要在世界潮流的面前低头,走向大众,也因此,才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其实关于女性消费的题材影视非常多,比如《穿普拉达女魔头》《艾米丽在巴黎》,也基本上都拍成了轻喜剧,毕竟你去赤裸裸地批判,那是非常不讨喜的,或许现实就像于佩尔饰演的那位女高管科尔贝夫人的话,刻薄而又真实,当你什么都不是的时候,穿上漂亮的晚礼服也不会有人关注,那晚礼服也是明珠蒙尘了。
也像女主和安德烈的对话一样,迪奥确实像童话,“美好又不真实”,而要维持这个童话,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所以所谓的童话婚姻都没有好结果,比如查尔斯和戴安娜。
女主作为一个普通的底层女性,显然她是付不起这个代价的,认清现状后不再为沉没成本而忧虑懊悔无疑才是明智的。
年轻时的我,曾经也为一件件奢侈品包包时装香水等等东西心动不已,看着那些漂亮的杂志图片爱不释手,也曾幻想过自己攒钱要买一条赫本的小黑裙,但很快,当我自己真的挣钱的时候,我发现欲望消减了很多,因为我知道了挣钱的不容易,更知道了这些东西穿在我身上没有任何价值,吃几个月的泡面买一个爱马仕包挤地铁完全没有人会去看,因为爱马仕真正的主顾们是不会坐地铁的。
哈里斯夫人在会场门口被于少女反复羞辱,但凡稍有自尊的人都会马上离去。
在男爵出现帮忙解围之前,至少被羞辱了三次:被十几个富人无视插队;被于少女认为没资格入场应该去百货公司;被认为便士没有资格买服装。
就算退一步说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人可以暂时放弃尊严,哪怕这个“梦想”再微不足道,但是细看下来这其实也不是哈里斯夫人的梦想,哈里斯夫人排第一的“梦想”是雇主家中的紫色“妩媚”,排第二的“梦想”是被“垃圾女王”抢走的“诱惑”,她付出所有积蓄去追求的仅仅是一条妥协得不能再妥协的“维纳斯”。
我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喜欢Dior这个品牌,但这部电影我只感到对Dior的厌恶。
最后结局哈里斯夫人穿着一条别人不要的,Dior顺手施舍而来的“诱惑”在那里耀武扬威,仿佛取得了什么胜利,打败了某些敌人一样,我认为这已经不只是被大店PUA的问题了,这是脑残。
哈里斯夫人既没有尊严,也没有脑子。
娜塔莎是一个前途无量的模特,她是巴黎奢侈品迪奥的门面担当,每次迪奥的走秀,她都是压轴的那位。
外形出众的娜塔莎,受到了人们的追捧,是个万众瞩目的大明星。
模特工作也给娜塔莎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是这个T台上前途无量的姑娘,却并不快乐。
她不爱华服和这奢靡的生活,她深知模特工作不是长久的,很快就会有新的模特走红,取代她、超越她。
她喜欢读书和学习,尤其是哲学书。
每次走秀完,她都有一种很空虚、不真实的感觉。
寂寞的时候,唯有书香陪伴在娜塔莎身边,娜塔莎才不会觉得那么虚度光阴。
每次参加宴会,五光十色的夜生活,让娜塔莎十分不自在,娜塔莎都想快点回家,她觉得各种晚宴上的虚假的应酬,不如回家看书来的自在安宁,她说:“站在一个漂亮底座上,像一个漂亮娃娃一样被展示的生活不适合她”这样一个热爱读书、热爱思考、前途无量的模特,被一个家境富裕的男青年所爱慕,他就是迪奥公司的会计---富维尔先生。
富维尔先生和娜塔莎有相同的爱好,他们都喜欢读哲学书,他们因为书而加深了对彼此的印象。
富维尔先生是一个中产家庭长大的孩子,家教良好,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一直暗恋娜塔莎,但是娜塔莎太过耀眼了,围绕在娜塔莎身边的优秀男士又太多了,令害羞的富维尔先生望而却步。
但是在哈里斯夫人的撮合下,两人不仅最终走到了一起。
娜塔莎是一个特别人间清醒的姑娘,她知道什么适合自己。
无论是选择合适的人生伴侣,还是事业。
娜塔莎最终在富维尔先生的鼓励下完成了她的梦想,重回校园读书。
娜塔莎这个T台上的宠儿,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也继续完成学业。
这就是电影《哈里斯夫人去巴黎》里的情节,娜塔莎并不是女主,但是却深深地打动了小编,比起哈里斯夫人拿出全部的积蓄买了一条没机会穿的裙子,热爱读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娜塔莎才真的是一个人间清醒的姑娘。
她深知,模特事业的巅峰期很短暂,展示自己的美貌不是长久的,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追求个人成长才是一条可以长期坚持的正确的路。
很多女孩子以为自己年轻漂亮,肆意地挥洒着青春,殊不知青春转瞬即逝,如果不能好好沉淀自己,抓紧时间,把自己的优势转化为更长久的优势,很快优势就会成为过眼云烟。
宫崎骏在《千与千寻》里说,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只要这条路是正确的,一定会越走越幸福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哈里斯夫人热切追求的并不是奢侈品本身,而是对美的渴慕,这点从她那善良细腻的言行中就能够发现。
昂贵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一件衣服,从创意开始,到勾勒、选料、裁剪、拼接,缝纫等等流程,确实含有宝贵的心血,怪不得女主会发出那句惊叹:“这是在造月亮”……打动我的另外一点就是多角色的塑造,让我看到每个人都有其特质,视线也会随之转移,从而加强了互动体验。
总之,故事并不酣畅淋漓,但却如奶茶般温暖柔和……
DIOR真是破费了,的确激起了买连衣裙的欲望。不过比起衣服,更喜欢片中那些复古的家居,不管是奢华的还是朴素的,都很美。剧情确实太玛丽苏了,幸亏最后没有很那个侯爵在一起,不然就是真的睁眼说瞎话了。
是不是当我傻啊,小妞电影起码还占个年轻活力。为什么哈里斯太太在英国拖地扫灰,到了法国马上被侯爵爱上。送花喝酒请吃饭🤮。骗谁啊。坏人甚至坏得极其扁平。
可以看作是成人迪士尼电影了:灰姑娘撞了大运得以去巴黎实现自己的梦想,所有人的帮助让她兜兜转转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裙子,夹杂着作为女性和作为工人的觉醒意识。不过为什么这个角色不让人生厌呢?大概是因为她确实是一个美丽、优雅、勤劳、善良的女性吧,几十年来还一直爱着自己音信全无的丈夫,这样的女性谁不喜欢呢?还好电影保留着现实的意味,回家后她仍然是一个普通的清洁女工,伯爵也并没有爱上她,所有的一切都像一场梦。当她最后穿上裙子下楼的时候,我还是流泪了——她靠自己的种种努力历经波折得到了这条裙子,一切都因为她超凡的人格魅力和完美的幸运(当然还有迪奥的完美的品牌形象加持),"She deserves all this"。
最近好喜欢女主这个演员,可盐可甜的60+女性,因为她的滤镜多给一颗星。迪奥赞助的老年版艾米丽在巴黎。
期待过高,怎么会有这么无聊的电影,本来以为有莱姨和佩姨会有什么惊喜,结果就是毫无新意的大型宣传片,雕高贵冷艳又故作亲民的样子像小丑
迪奥感动了大家也感动了自己 但是看完我还是买不起 (实在是不能苟同传达的价值观一生只为一条裙子(其实真的很想给两星
确实有点老年版Emily in Paris的意思,还挺有意思的。或许对于女性追求华服的刻画有些许刻板之嫌,但考虑到上世纪中叶的时代背景,其实也不算过分。剧情简单,有几处尴尬的戏份,但整体基调还是比较轻松的。不太喜欢裙子出借被烧毁的桥段,好在结尾很美好。Lesley Manville算是英国中老年女演员里比较喜欢的一位,这部里的表现也是不错的。Lucas Bravo仍然够帅,戴着眼镜甚至有几分Clark Kent的味道。Jason Isaacs的角色挺讨喜。Freddie Fox客串军人家属联络官。
一个女人一掷千金买一条裙子,和一个女人在生老病死,以及战争与衰败的创伤之后,决定一掷千金买一条裙子,这其实是不一样的。这个故事其实讲的不是裙子,而是面对和吞咽创伤。
飞机上看完,唯一惊讶的是我能看英语字幕了
整部电影有点像迪奥的宣传片,但整体尺度还是把握得不错不至于太过。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哈里斯夫人只是想追随自己的梦想,找到一条能让自己美丽且快乐的裙子而已。从独家定制展示美的极致,到转向大众满足人人对美的追求,品牌理念也应随着时代背景一起改变。浪漫、质朴、动人,电影的风格实在讨人喜欢。
普通人追寻梦想的故事,很童话很美好。轻松愉快,让人心情好~
英国刘姥姥进法国大观园之后发生的fairy tale
2.5,不如预期。过分理想的情节,距离迪士尼童话电影就差些歌舞穿插了,主角光环快把人亮瞎了。难以共情间,最后的礼物更像是硬广里又植入了软广……不过有一说一,走秀款是真的好看。
这是迪奥投资的吧,有点扯,但还算轻松愉悦,于佩尔都作陪了。还是以前的迪奥裙子好看
socialism法国甜梦。但Dior如今还是奢侈品啊,这点上就没什么说服力了。
没看懂
三星半。胜在轻松愉快,美人高定赏心悦目。实则就是英国年老板《艾米丽在巴黎》,连男主都是一个人!好在老年人为主角,中和了yy里的矫情,但是带着全员罢工之后就全线跑偏,中和都中不起来了。甚至顾客来家里求助,片里自己都打趣,车还会来这接,因为根本已经不合逻辑了。当喜剧片看了放松放松,还是不错的选择
企业宣传片开始卷了
别扭的电影,50年代价值观旧瓶装新酒,试图政治正确,非裔亚裔还是不顾时代背景的充数。一方面怕沦为俗套灰大妈,一方面又怕拍的太灰色,结果无论哪方面都显得生硬蹩脚。其实人靠衣装是现实,索性拍成傻白甜玛丽苏类似《曼哈顿女佣》之英国大妈版也能满足短视频时代的快餐口味,然而这种半调子不知道是讨好哪个群体。就靠几位大咖级主演撑着。以及最后,女主:侯爵算啥,我俘虏了彼得大帝🥳
有点尴尬,好像更愿意看中国的广场舞大妈们舞纱巾。于佩尔凑热闹+打酱油,是看在Dior的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