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飞+大女主=豆瓣/IMDb 8.6, 今天我们来看《女佣》(《Maid》),又名《女佣浮生录》,改编自斯蒂芬妮·兰德的畅销回忆录《Maid: Hard Work, Low Pay, and a Mother’s Will to Survive》,讲述了单亲妈妈亚历克斯在遭受家暴后带着女儿逃离,靠做女佣维持生计,同时努力摆脱受虐和依赖关系的一段经历。
在这些关注社会底层或弱势群体的影视剧,尤其是美剧中,你可能经常会看到有关失业,暴力,犯罪,毒品等等消极的词汇,不过你也有机会一瞥这些发达国家的各种救助机制和福利政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援助之手,不分国界。
1. domestic violence / domestic abuse家庭暴力/家庭虐待
Domestic可以指国内的,如domestic demand 国内需求;也可以指家庭内部的,victim of domestic violence家暴的受害者。
家暴,是全剧的主题之一。
“狗在咬人前会先吠叫”,当丈夫醉酒后一拳砸在自己耳边的墙上,玻璃碎屑飞入女儿的头发里,艾利克斯还不敢确定自己在遭受家暴。
在我国,平均在经历了35次家暴后,受害者才会选择报警。
家暴问题的第一难处就是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家暴, 为此我查阅了联合国官网(https://www.un.org/zh/coronavirus/what-is-domestic-abuse):
再跳过正剧剧情,放一个“片尾彩蛋”:2. crisis resource 紧急援助
当你身处紧急情况crisis时,组织或者个人能够为你提供的任何帮助,都是一种资源—resource。
crisis hotline 就是紧急热线。
我们也可以说emergency aid,看着更符合紧急援助的翻译,而emergency resource一般指的是为紧急情况所备的物资。
www.wannatalkaboutit.com是网飞去年7月搭建的一个公益网站,旨在为正在遭受家庭暴力等等身心伤害的人群提供帮助,除了海外,网站还覆盖了香港和台湾,两地都有专门的接收身心侵害案件的网站或热线,台湾有113保护专线(电话:113);香港有关注妇女性暴力协会(电话:+852 2375 5322)。
在我国大陆,如果你遭受了家庭暴力,请直接拨打110。
弱势群体保护制度的完善,任重道远。
今年两会全国妇联的提案,就是建议公安部门的报警系统将家庭暴力单独列项,家暴事件有其特殊性和隐藏性,我认为设置专线是非常有必要的。
3. a place to crash 一个睡觉的地方
亚里克斯在遭受“准家暴”后,半夜趁丈夫熟睡时抱着宝宝逃离,却找不到一个可以睡觉的地方。
Crash 有碰撞,奔溃等等意思,在口语里还可以表示(在不常睡觉的地方)睡觉的意思。
比如 crash out on the sofa 在沙发上睡着了;crash on the floor 打地铺。
4. on parole 处于假释期; prior (口语)前科
选择去做女佣的大多像亚历克斯一样别无选择,雇主总要一番盘查,是否在假释,是否有前科,然后会在对方的允许下做background check 背景调查(当然我猜若不允许背调的话恐怕也不会被录用了)。
前科正式的说法有previous convictions,previous offense, 或者criminal record。
Prior 是“之前的、预先的”之意。
变成名词这个用法,集中在北美,口语意为“前科”,一样有 criminal conviction(案底)的意思, 不过还有一些无关犯罪的,也可以戏称为前科,比如某人之前离过一次婚,又离一次婚就可以说他 has a prior. 如果某人没有前科,就说明他很“干净”: He is clean. He has no priors. 他没有前科。
5. strung out (吸毒后)神志恍惚
Strung原形是string, 绳子,乐器的弦,也用作动词“上弦”等,所以strung out可以形容像弦一样紧绷,紧张不安的情绪,类似于stressed out; 不过在社工看来,亚历克斯不是紧张,而是(吸毒后)神志恍惚,这是strung out的另一个意思:He was permanently strung out on heroin. 吸食海洛因令他整日神志不清。
关于援助的物与资subsidy 补贴金;grant 拨款;fund 基金; welfare 社会保障金...这几个金金金,你是否能分得灵清?
我们可能统统概括成一个概念:补贴。
当然,按照严格定义,他们还是有些差别的,下面我把所有想到的相关词汇都查了一遍:1)subsidy:是政府发放给某个产业或服务的钱,主要用于维持物价,比如farm/agricultural subsidy,农业补贴。
在剧中出现的是subsidized,就是“补贴性质的”
2)grant:是政府或组织发放给个人或机构的有特定用途的拨款,如student grant学生助学金,research grant科研经费,这里的day care grant 就是发给新晋爸妈用于宝宝上日托班的补贴金。
3)还有一个相似的概念就是fund基金,是为特定目的筹集起来的钱款,供有需求者申领。
Relief found就是救济基金,比如去年美国华人圈刷屏的pandemic relief fund 抗疫救济/援助金。
4)benefit 救济金/福利费,是政府专门发放给生病,失业等等情况的个人的补贴,比如 失业救济金unemployment benefit,英国有一个专有名词 the dole,he’s been on the dole for a year. 他领了一年失业金了。
美国也有一个更常用的词汇,请看下一条:5)welfare: (美国)社会保障金,是美国政府专门发放给失业,贫穷等需要帮助的人群的资金。
6)relief是给与灾区或战区救济物资,包括资金,衣物,药物等等。
这个词在北美也会宽泛地用于给随需之人的资金援助。
famine relief 饥荒救济物资7)aid 也是救济物资,国际之间的援助我们一般用它:humanitarian aid to Cambodia 对柬埔寨的人道援助。
8)handout, 给穷人的救济物资,施舍。
也可以作为政府拨款用,和上文的grant意思相近。
Each family is being given a cash handout of six thousand rupees. 每户都领到6,000卢比的救济金。
呼总算整理完了。
最后还是想说,同样是联合国官网上关于家暴的一句话: No one deserves to be abused. The abuse is not your fault. You are not alone.没有人应该受到虐待。
虐待不是你的错。
你并不孤单。
求助,是勇敢的第一步。
|本文作者:晶八五|审校:Juliet |排版:Anita |总编:大风哥Wind
看完之后的感受是作为母亲,如果自己没有“大量”的存款就不要生小孩。
即使有百分百的“爱”也不行!
还未生育的女性,不要轻易生育!
alex如果没有小孩,她早在第一次被家暴时就逃离了。
但是她有小孩,因为抚养权的问题,使她没有立即脱身,在之后的几次波折的诱因也都是这个问题。
影片也侧面表明了maddy(主角的女儿)是曾经的alex。
alex来自于那种家庭中,又陷入了那种家庭中。
但alex的妈妈没有出走成功,而alex打破了这个循环。
为了她的女儿,但也为了曾经幻想着带着母亲逃离的自己。
在alex去往蒙大拿之后,作为单身母亲要上学,还要兼顾照顾一个小孩,固然是不容易的。
生活模式只是从extra hard变成了hard模式。
但是女人!
欢呼吧,你早已走出了低谷。
等待着你的是自由,不受人控制的生活如果你陷入困境中,谨记没有任何牢笼能困住你,困住你的只有你的心。
2022.1.2 跨了个年完结撒花。
其实除了Alex的力量真的激励着我之外,最后一集结束我得到的最大的启示,竟然和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是一致的:烦恼来源无非两点,一是 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二是非要去干涉别人的课题。
Alex的妈妈 是我妈的极端版本。
我妈没有妄想症,也不靠不断的换男人活着,衣食无忧,爱我,照顾我,帮我照顾我的孩子和家庭,有时母爱高于自私。
但我妈从我姥姥那继承的toxic relationship代际创伤依然延续到我这里。
没有情绪教育,无法控制情绪,但倒是对其他人充满控制欲,低自尊水平,所以自尊心极高,对待女儿往往看成另一个需要竞争的女人,有时自私高于母爱。
可Alex只因为自己的妈妈没有放弃过自己,就可以压制自己对她的愤怒,即使她无法为自己负责更无法帮助同样homeless的自己。
即使Alex谁都指望不上,只能抱着孩子睡在渡轮大厅的地板上,可有这样的爹妈是她的原罪么?
她活该承受这样的原生家庭这样的天命么?
她没办法,但也不是天经地义的。
父母本可以做的够好。
但是最后,她做到了一个女儿所有该做的努力,可依然妈妈有自己的选择,跳不出的自作自受的命运。
她似乎成长到可以做到“妈妈的课题,是妈妈的课题,即使是妈妈,也是另一个人自己的课题。
” 她从6岁开始就被迫开始照顾的妈妈,终于她可以做到为自己而活了。
整个剧比起她脱离虐待她的男人,我更加感到振奋的是她脱离虐待她的母亲和父亲,即使母亲还算是爱她的。
我们相似点那么多,所以我为之振奋。
我们都是mom、都写作、都在最好的年华当了妈、都要在当妈以后继续去读书、都有一个很难搞的妈。
区别是,我有近乎完美的爱我尊重我如同我的大地的丈夫,有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和还算殷实的家庭现状。
一切的儿时创伤,都从未成为我们停止脚步的理由。
再难,我们是mom。
我们不会复制延续任何悲剧和灾难,我们有力量改变现状,停止代际创伤,为我们自己和孩子创造美丽的明天。
我们可以做到。
我们都是最好的妈妈。
我们为我们是妈妈感到骄傲,我们也为我们的amazing kids如此的amazing 和如此的爱我们感到骄傲。
得到的能量完全超出我看剧之前的想象了。
最后愿我们国家的政府救助援助体系有朝一日真的可以像发达国家看齐—————2021.12.31在看目前感受很多 还没完结 目前的感受是。
我一以贯之的:。
永远相信自己看似无根据的“直觉”,都是大脑后台精确测算的结论。
觉得不对的东西,就不要贪心。
只要觉得不对就远离,人生真的不会差到哪去。
选择太重要了 无论人还是事情。
MAID评分怎么也值得一个8.8(改编自Stephanie Land同名自传书MAID)电视剧里的Alex流离失所的时候,有一位男性朋友(印象中是IT行业?
工程师?
收入颇丰,品德很好,对小孩很热心)一直非常想帮助她,并且想追求她。
男性朋友借给她一辆车的时候问能不能和她约会,她立马表示如果借车给她的条件是约会的话,那还是不需要车了。
后来借住在他家的时候,真真正正是对他心动了,这个时候对方提出能不能约会一次,Alex很苦涩地回复说:“我们坐在浪漫的餐厅里,我喝着你买单的酒,盘里是你买单的食物,我还借助在你家,我以什么样的姿态坐在你对面?
”她在家暴救助所的女性们,以及做家政服务员时的一位女性雇主的帮助下,终于拿到了女儿的抚养权,并申请贷款追求学业没有自证清白,没有太多情感戏,甚至可以说没有男主角,女性帮助女性,自己帮助自己我就想看这样的女性故事,我也相信中国比这动人的故事多得多,请拍这样的女性力量吧,拜托了
这部剧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Alex找她的父亲作见证人时,他父亲不理解的眼神。
那种躲避,完全演绎了他在内心当中是怎样“异化”了女儿想法。
而女儿所想的,已经不是他的理解,而是作为一个父亲对于女儿的支持罢了。
口口声声说出“我会一直在这里支持你”,却在亲眼见到女儿被其他人语言上的虐待之后,仍然劝她忍受这些,让她“理解”一下对方的戒酒不易和痛苦。
虽然之前剧情的铺垫,我们知道这个父亲是曾经有过家暴行为的,他的不理解好似“在情理之中”。
但这个情节,还是让我产生了极大的愤怒与不适。
社会环境对于家暴的滋养是无声无息的——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的社会现象其实已经不知道什么么时候就开始孕育了。
而那种社会普遍的“normalness”就如割草机一样,不允许有一点不齐整的出头草。
逃离这种齐整的社会标准,则变得很难。
对,《女佣》就是一个逃离的故事。
在各方的支持和自己的反复挣扎下,Alex得以逃离,走向自己和女儿的救赎。
然而在中国,同样的事情是否能够上演呢?
据统计,在中国大陆2.7亿个家庭中,30%的妇女遭受过家庭暴力,而施暴者九成为男性。
2019年的数据也显示,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被家暴。
每年有近10万个家庭因家庭暴力而解体。
而受中国传统家庭的观念影响,有些人还抱有男尊女卑的看法,还有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打老婆、打小孩都不违法。
而受害者觉得家暴是家丑,所以很多人选择默默忍受。
”虽然2016年3月已经颁布了《反家暴法》,但真正的实施却也难上加难。
首先,被害者去哪里寻求帮助?
在剧中,美国有家庭暴力庇护所这样的地方为家暴受害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心理创伤治疗,在无家可归时提供免费的住所和食物,甚至还有关怀家暴子女的日常活动。
而笔者调查过,离我们更近的的台湾,香港也都分别设有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提供的服务有:香港:
香港社会福利署官网截图台湾:依家庭暴力防治法第八条规定,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应办理的事项有:1. 提供二十四小时电话专线。
2. 给予被害人二十四小时紧急救援、协助诊疗、验伤、采证及紧急安置。
3. 提供或转介被害人经济扶助、法律服务、就学服务、住宅辅导,并以阶段性、支持性及多元性提供职业训练与就业服务。
4. 提供被害人及其未成年子女短、中、长期庇护安置。
5. 提供或转介被害人、经评估有需要之目睹家庭暴力儿童及少年或家庭成员身心治疗、咨商、社会与心理评估及处置。
6. 转介加害人处遇及追踪辅导。
7. 追踪及管理转介服务案件。
8. 推广家庭暴力防治教育、训练与宣传。
9. 办理为危险评估,并召开跨机构网络会议。
10. 其他家庭暴力防治有关之事项。
而中国内地,相关的机构还未形成。
目前看到北京方舟中心的项目,也只是停留在举办相关的心理治疗和活动, 方舟家庭中心服务内容包括: 1、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心理、不同阶段的单亲者,开展个性化的心理与社会服务。
2、单亲家庭子女健康人格成长心理情绪调适、社会行为改善、控制情绪、树立理性思维方式 3、改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家庭气氛;改进家教方式,倡导民主家教模型;学习亲子良性沟通方法与技巧,创建子女健康成长家庭环境来自:http://www.equality-beijing.org/violence.aspx?id=2讽刺的是,笔者搜查到深圳市鹏星家庭暴力防护中心的微博,复制官网地址,打开居然跳转到db宣传网站......
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测试下...(也可能是笔者手机的问题,如若网站正常运行,则也是好事一件,请各位评论下告知)像剧中这样的家暴庇护所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既能够为受害者提供暂时的住所,也能够为她们提供一个相互依靠的社区环境,让彼此看到这个群体的存在,并找到真实的、属于女性个体的独立性。
第二,则是宣传普及率农村和乡下女子本身受教育水平不高,根本无法在事情一开始就意识到严重性。
另外也还有告诫书格式不统一导致的无效或误会。
这种宣传上的不到位其实也是各个机构的责任。
因为机构里面的工作人员首先就对家庭暴力的犯罪行为不了解,不敏感。
,并且他们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并不重。
这一点,《反家暴法》第十四条对于负责任机构有明确的说明: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这就是所谓的“强制报告制度”。
但是从《反家暴法》的第三十五条则可以看出端倪:该条表示,上述责任主体未依照本法第十四条规定向公安机关报案,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本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这一点经常被质疑: “处分指的是什么?
批评教育算处分吧?
警告算处分吧?
如果是党员可能是党纪处分。
”“这些分量很轻的,说明强制报告如此有效的反家暴预防措施,在基层贯彻落实中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后盾。
” 处分二字的模糊,使得法律的执行变得难上加难。
总结而言,强制报告制度没有真正施行起来原因有三:一是相关法律宣传不到位,相关人员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及自己要承担的强制报告义务不太清楚;二是负有强制报告义务的单位怕得罪加害人;三是不履行强制报告义务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并不重。
机构没有责任,也就不会主动思考自己的义务——宣传不到位的根源也就找到了。
第三,事后如何赔偿?
虽然《民法典》中明确规定,“实施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但是在在法院的回应方面,根据《人民网》社会法治专题的一篇文章(《 聚焦家庭暴力③|制止家暴,法律保护伞撑开了多少?
》)表示:以精神损害赔偿和抚养权为例,前者获得法院支持率约25%,平均8107元;涉及后者的案件共51件,其中作出有利于受害人主张的判决书共41件,占比 80%......由于赔偿标准缺乏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司法实践中就具体赔偿数额的确定主要根据法官酌情予以自由裁量。
下图则以数据的形式告诉我们,索赔的几率和比例有多么的离谱:
法院实际支持精神损害赔偿金额统计表。
报告截图看了这么多的相关资料,相信看到最后的人也已经心中有数。
虽然不用太过悲观,但我们仍要意识到,即时这个时代高喊着“女性独立”,电视上、广告里也都播放着各种大女主的内容,但仍有千千万万的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爱护。
我们真的任重而道远。
1. 尽管经历了许多磨难,但女主依然选择以勤恳的态度完成工作,不计较额外的付出,只为每一次的完美交付,尽管她只是一个身份卑微收入微薄的女佣。
或许有人会笑她笨,甚至认为这是一辈子当穷人的料,但她真诚善良和认真负责的品格,为她赢得了Regina这样的贵人。
2.情绪暴力也是家bao的一种,却常常被人忽视。
它的伤痕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影响却极其深远,甚至能让人一生都活在其阴影当中。
有人会因为遭受情绪暴力后而性情大变,会把从生活中受过的气撒在孩子身上,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女主并没有这样做,她对孩子总是慈爱包容,在孩子面前没有谩骂抱怨,也从不在孩子面前因生活之苦落泪,这比很多danqin父母都强太多了。
3.并不认为女主占了胡子男的便宜,相反我认为她把这段关系处理得很好。
女主从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对胡子男的态度,而没有打算从暧昧中获利。
胡子男在了解女主的心意后依然坚持提供帮助,这也是正当友谊可以支持的范畴,我认为女主如果因为接受了胡子男的帮助就被质疑人品的话,那么简直是性别qishi,异性之间连这点友谊都不能存在?
这剧名实在太不起眼了,但是出乎意料的好。
情绪刻画非常细腻,没有为了卖惨而卖惨,女主的选角不要太成功,女主在细微的情感表达上也做的很出色。
可以理解比较有争议的是这位美国母亲的一些选择似乎把她自己推入了更多、更大的困境,甚至可以总结为“不作死就不会死”,而仔细一想,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或多或少的想到:为什么女主有时候不能再退一步,难道美国编剧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人物?
我觉得文化使然,剧里呈现的女主不只是一个“坚强”的妈妈,中国也有坚强的妈妈,“坚强”不足以定义剧里女主的行为和情感。
美国文化和社会保障体制所赋予所有人作为平等的人来生活的那种“平等的尊严和骄傲”,是与中国人所理解的坚强妈妈在内核上的不同。
“骄傲”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负面语义,从英文pride去理解更加合适。
即使口袋分文没有,即使晚上睡哪里都不知道,即使几乎连饭都吃不上了,但是“嘴硬”的女主依然保持那种清淡的微笑面对周围的冷漠和关心,至始至终没有放弃自己作为一个平等社会人的那种尊严,那种无论贫富和身份的、作为一个社会属性人而希望平等待人和被人平等对待的pride,正是这种pride让她拒绝了一些可以接受的善意,正是这种pride带给了她的更多的生活上的困难,但也是这种pride让她保持了自己的一些尊严,这种pride也是她作为一个人生活下能够具有一份清朗的内心和基本的体面。
这种基于平等的pride,是深深根植于美国核心文化“自由平等”,并不是说中国不自由不平等,中国有中国自己的自由平等,但是每个国家对于自由平等的理解、实践、文化传承是有巨大差异的。
我们在看的时候感觉的那种别扭,因为儒家文化从来不是一种强调内核平等的文化,东亚文化从来是一种差序等级文化,对隐忍、克制、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那种“和合”、“融洽”应该会有更高的价值优先级。
而从另一个角度,纵使有再多问题和不便,美国社会体系对于游离在社会边缘的群体确实提供了相当程度的保障和支援,让下层人员(至少是一部分人)还能保持作为人的体面和尊严,这是我们社会还达不到的.再来反思编剧所希望传递的,不应该仅仅是“坚强的妈妈”和美国下层女性的生活困境,还是会回到了美国社会的价值基础“绩优论”,——即最基本的“美国梦”,那种向上游动的梦想和光亮,纵使生活困难,但是努力和奋斗会带来更好的未来。
剧里面被家暴到快被掐死的女人,依然回到了丈夫身边。
救助站的站长说,这些女人离开的尝试平均是七次,她自己当年,试了十次。
Alex也在艰难地独立之路中,依然有一段时间跟丈夫短暂地和好。
回想起大学的时候,跟一个自私愚蠢又有一些恶毒的男朋友前前后后分手了12次才真正分手,之后我又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完全走出那种被欺负的愤恨以及严重分离焦虑。
那次恋爱我之前也在日记里写过,当时很多人骂我,说我有问题,我都承认。
都说恋爱可以让人认清自己,我想那次恋爱是世界第一次把我的残缺映照到自己面前。
之后的这十年来,我都不时回忆起那时的自己,分析自己,反省自己,为什么会让自己走到那步田地。
看到女主的经历我突然意识到了大家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我们都异常地孤独。
这种泥沼一般的糟糕关系,必然是有一定量的奖励,而糟糕的部分只是间歇性地发生,而孤独感却像一直扎在皮肤上的针,每时每刻都在刺痛。
那就要一直面临一个选择题——是独自对抗世界更痛,还是忍受糟糕的关系更痛。
剧中的女性,还有我,都在其间摇摆,痛苦会让人麻木,急切地渴望得到救治,目光短浅,只想着赶快止痛就好了。
我还记得当时每一次分手后一个人寝室里强撑着,努力熬着,这个时候只要男生求和好的短信一发过来,我就好像溺水的人抓到一根稻草一样。
最大的难题是,这么糟糕对待你的那个人,却已经是世界上对你最好的,最能依靠的那个人了。
除了那个人之外,世界上的其他部分似乎更残酷冷漠。
但我依然希望在这种关系里反复的女孩子不要自责,不要因此而自我厌恶。
我已经原谅当初的自己了。
精神独立比经济独立难多了,即便是如今30岁的自己,也没有做到精神独立,辞职很容易,分手却比登天还难。
我依然很惭愧地呆在舒适圈里,不敢出来。
一开始剧情推进很缓慢,差点看不下去。
又穷又生孩子的错误选择让自己这么尴尬,但话说回来,当下的冲动又如何能自知并且拦下来呢?
生了的孩子只能养,如果有爱的话你还会想好好养,那么就是win or lose的局面,你只能尽力活下去,活得好一点。
很多场景和感受都能跟女主感同身受,所以看得非常压抑。
暴力不仅仅是武力冲突,更多的是情绪压制、恐吓、控制影响的一系列反应,最终你会有ptsd。
至今我都会做噩梦,怕见到那个人,恐惧一切相关的东西。
写作是梳理思路的一种出路,对女主来说还成为了发展空间。
可悲的是她的母亲,一辈子依赖男人,最后的下场是什么都没有只能依赖得更紧密。
要有钱啊,Regina有钱所以可以搞到孩子,给孩子和自己很好的生活,即使心碎能够体面的修复,能够重新开始。
如果你没钱,你只能在漩涡里不停挣扎,冒头呼吸或者沉沦下去。
是的 我也仿佛看到了Shameless 里面Fiona附体 共同点包括:1. 穷 2.原生家庭创伤 3.倔强的想自强 4.漂亮于是 5.有时候和男性关系因为缺乏其他方式而变成一种默认的应对机制 (压力大心情不好时候即使知道不明智 但也会用sex找答案)长得好像都觉得有点像感觉很有点贫困夫妻百事哀 双方原生家庭创伤造成的死循环的无奈Alex大部分还是在挣脱 想挣脱 做出了太多的努力 但是她缺失有几个不明智的选择1. 任性 结果把对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弄没了 缺乏有长期策略的想法2. 妈妈住院震惊状态下回到默认应对机制 明知道不行却还是和前夫过夜 把自己其他出路堵死 还是一样看不到未来看不到长期的应急3. 用房东的小亭子坐生日派对 这个 我们都猜到了肯定会出大错的结局另外 吐槽的就是这三岁的女儿 简直也太乖巧太完美了吧 因为家有三岁星人而且身边聚集其他三岁星人以及家长 我能理解因为剧情需要所有小朋友需要乖巧 Alex的人设也是天生和孩子有一套 但是从我们这些水深火热的家长来看 Alex是太成功的不太真实的妈妈了 再另外 三岁孩子 如果第一次和马亲密接触 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亲近开心的 亲身经历一群三岁星人和马一起玩耍 一开始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怯生生 还有的小朋友不想接近突然发现我关注的点好奇怪 非常好看的故事 非常高明的制作 母女两人一同出演是亮点 背后主题揭示的深刻 前面几集女主演技感觉非常清新 后面几集发现 其实女主表情还是相对单一 还是妈妈更厉害 姜还是老的辣呀#高分美剧推荐[话题]#
绝了 除了女主 其他角色都有血有肉(包括两个家暴老公)
不要在垃圾堆里找男朋友,要远离糟糕的原生家庭,永远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
说实话蛮一般的。打发时间剧。
架空,不切实际,自带辅助,和孩子的感情也是浮于表面,往“像”了演。太假了。要说难,还得是《万箭穿心》。
女主第一眼就感觉很坚强 她一定是那个能走出去不回头的人 其他更多的普通人平均要7次 所以为什么要生小孩呢
一直在想Fiona,平行时空里的她可能过着这样的生活吧/怎么会有这样的父母,好神经病啊,好垃圾啊/一个女人平均要逃离七次才能真的完全离开,她们也在挣扎/谁在标签里加的“喜剧”?!
受限于女主的演技,其次是编剧浮于表面的人物设定
奔喜剧看的 结果看了一集压抑死了
果然一到这种剧就会出现大量要求完美受害者的和在屎里挑花试图寻找“好男人”的sjb们,女主疯疯癫癫的老妈都知道女主爹这种人需要逃离,女主没有成为第二个丹妮和第二个老妈已经需要比常人强很多的勇气了,唯一同意某些评论的一点就是,生孩子真的要慎重哦……
中间几集有点烦,女主有点太又当又立的了吧。总体来说值得一看。margaret qualley美的虽然演戏还是比较僵
没钱真的不要生孩子,破碎的灵魂总是能够找到同样破碎的灵魂
一个心碎的细节:酗酒的男人读布考斯基,而“爱,是地狱冥犬”。
这也算困境里的坚韧吗?同样是垃圾原生家庭,乡下人的悲歌都比这真实。健全的社会保障托底,无处不在的备胎,随时张开怀抱等着回归的前任,女主真的有什么时候是独自打拼的嘛?如果不断糟蹋机会后仍有命运之神眷顾就叫乐观向上的话,那Frank Gallagher都比她励志!真正的坚韧是虽然好像永远逃不出宿命,却一次次尽自己所能往上爬。底层人连自强生活的典型都是靠有钱人的施舍和姣好面容的换取,编剧真是何不食肉糜,优越感爆棚
一集弃,太压抑,现在真的看不了这样的情节,同理使女的故事
案例好真实,但是演技好差啊
Gave up on the E02. Too incompetent.
之前和一个男性友人聊起最近在看的剧,他说到了这部剧,当时他谈起剧情时,用“奇葩”形容女主并且对剧中女主的父亲和前夫这两个角色表示了深深的理解,尤其是父亲的角色。当时我还没看过这部剧,无法深入讨论,现在看完了就想说,这部剧让人认清了一个“朋友”。言归正传,这部剧前八集都看的人很糟心,老是为女主揪着心,倒数第二集当终于出现了一点silver lining ,当女主终于真正的清醒过来要为自己斗争时,忍不住看哭了,希望明年的时候我也可以成功离开去追寻自己的人生//2023.01.15更新:马上出发开启人生新阶段啦,希望一切顺利
D
女主的脸型好看!前几集一直处在一种拳头硬了的状态。
没有准备就乱生孩子,没有和男朋友沟通就带走孩子,后期还逼着男朋友放弃抚养权,说话不经大脑,不懂谈判技巧,没有把握优质男性的能力还玩别人的感情,身边人都是消耗形人格。说实话,就算读了个大学,该有的问题她以后处理起来可能还是一样糟糕,不明白这部戏为什么被吹得这么高,她走的每一步除了申请大学几乎都是错的。另外,女主角演得很烂,只会干瞪眼。